西方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应用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小农经济理论的比较研究

应用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小农经济理论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小农经济理论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学与西方经济学关于小农经济理论的比较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我国农业仍具有小农经济的特征,诸如:其土地规模小、生产资料分散、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下等。

这些落后的生产因素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村生态恶化、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重要因素。

不仅在中国是这样,在全世界也是如此,小农经济已经成为阻碍世界农业发展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此,人力资本理论大师、现代农业经济学之父舒尔茨在197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的演讲中曾经说过:“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原理。

”早在西方发展经济学者关注小农经济问题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对小农经济有过精彩的论述。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发展经济学对小农经济理论,在研究方法、观点立场上有很大的差别,但二者都认为小农经济不能适应现代生产力的要求,都要求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发展经济学有关小农经济的论述,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小农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小农经济理论的论述,主要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角度,以小农土地产权制度为出发点,系统而全面地分析小农经济的本质,提出了小农经济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结论,从而提出通过“土地国有化”和“合作化”的手段来改造小农经济。

1. 小农经济的本质是个体劳动在分析小农经济的本质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分析了小农和小农阶级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小农就是小块土地的所有者,他们人数众多,生活条件相同,彼此间没有多少。

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也写到:“我们这里所说的小农,是指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尤其是所有者,这块土地既不大于他以自己全家的力量通常所能耕种的限度,也不小于足以让他养家糊口的限度。

农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农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农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农业经济学是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的学科。

它既具有一般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农业特有的实践问题和经验。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探讨,并对其研究的意义进行分析。

一、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农业供求理论农业供求理论是农业经济学的基础,其重点在于分析农业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及其对价格的影响。

供给方面,我们需要研究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农产品的产量等因素;需求方面,我们需要考虑居民的消费需求、政府的政策需求等因素。

通过对供求关系的分析,可以预测农产品价格的变动以及市场供求的平衡状况。

(二)农业市场结构理论农业市场是指农产品在一定区域内的销售和交易活动。

农业市场结构理论主要研究市场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市场中各种市场形式对农产品价格和交易量的影响。

常见的农业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等。

通过对不同市场结构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三)农业发展经济学理论农业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它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农村城镇化的影响等内容。

通过对农业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可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二、农业经济学的实践研究(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发展模式。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需要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民收入的提高等问题。

通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可以指导农民科学种植、优化农业结构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二)农业区域发展研究农业区域发展研究旨在区域性地进行农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

在农业区域发展研究中,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地资源、农产品种植结构等因素,以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农业发展政策。

通过对农业区域发展的实践研究,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西方经济中的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转型的研究

西方经济中的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转型的研究

西方经济中的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转型的研究随着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农业在西方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中的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转型,分析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并探讨相关政策和措施。

一、农业发展现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西方国家的农业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革。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推动,西方的农业生产率和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农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据统计,美国农业的生产率已经翻了近一番,欧洲农业生产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现在,西方国家的农业已经成为了技术先进、资本密集的行业,农业发展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农业输出也成为了西方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农村经济转型的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农村经济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现在,农村经济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经济”转型。

据统计,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农村经济的非农业产业已经占到了很大比例。

此外,在乡村旅游、新型农业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意味着,农村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了西方农村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然而,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转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在农业方面,科技和资本密集的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资源和食品安全问题。

其次,农村经济转型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贫困、老龄化、医疗保障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西方各国不断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此外,西方国家还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投入,加速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和发展。

四、相关政策和措施西方国家的农业政策总体上是在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直接或间接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在具体政策方面,主要包括税收减免、财政支持、市场保护、农民保险等,这些政策的目的在于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转型。

在具体措施方面,除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积极开发新的产业和发展新型农业等,西方国家还支持新型农民的发展,鼓励农民参加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农村经济形势。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西方经济学自18世纪以来,通过对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现代经济体系与市场运作提供了深入的认识与指导。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国际经济学三个方面对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学科,主要关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稳定等问题。

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涉及多个方面,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等。

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学派,提出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达到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增长的目标。

凯恩斯主义认为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减税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复苏。

货币主义强调货币供应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认为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应过度增长引起的。

因此,货币主义倡导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维持经济稳定。

供给学派则关注供给的决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供给学派认为通过降低税收和减少政府干预,可以刺激创新与投资,提高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

二、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与市场机制的学科,主要关注价格形成、市场竞争、市场失灵和消费者行为等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中,微观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市场经济运作的理解和改进起着重要作用。

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研究供求关系、边际效用和市场竞争等因素,解释价格形成的机制和影响。

价格理论对企业决策、消费者行为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调节资源配置的情况。

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理论包括不完全竞争、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概念,旨在揭示市场出现扭曲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政府干预和规制就是为了修正市场失灵问题。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研究是了解人们如何做出消费决策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消费者心理、需求弹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解释消费者行为。

三、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问题的学科,主要关注国际贸易的原因与效应、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以及全球经济联系与政策等方面。

国外农户经济理论研究述评

国外农户经济理论研究述评

国外农户经济理论研究述评摘要:农户经济理论是农村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

国外农户经济理论研究历史悠久、学派众多并互有采借。

在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大力缩小城乡差距的今天,对国外农户经济理论进行建设性反思批判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国内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兼顾各理论流派的理论争论与交锋,结合中国当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特殊国情,对国外农户经济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指出其对中国研究的意义与局限,以期为农户经济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农经济;道义小农;理性小农;农场户理论一、农户经济理论的经典研究:斯密和马克思斯密和马克思代表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学术传统:斯密是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倡导者,马克思则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彻底改造,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

在农户经济理论上,斯密和马克思尽管着眼点不同,但对其发展趋势的判断则比较一致,都认为市场化和商品化会导致小农经济的衰落和消亡,被资本主义大农场所取代。

在后来的农民学研究中,斯密和马克思的农户经济理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农户经济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合理性并可能长期存在的经济组织形式。

但是,在几个基本点上,后来的农民研究继承了斯密和马克思的传统:第一,市场化被视为农户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并可能导致其发展的因素被继承下来。

第二,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小农”立场被黄宗智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小农理论研究者不同程度地继承下来。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农业经济理论成为前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对小农经济进行改造的理论依据。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释放的农业生产能力趋于极限的今天,农民的组织化和专业化呼声日益高涨,马克思和斯密的大农业思想在中国农村研究中又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复活,成为目前市场化背景下小农经济改造的重要思想基础。

二、“道义小农”与“理性小农”的争论及其综合“道义小农”与“理性小农”争论的焦点是“农民理性”问题,围绕此问题的争论发展出了西方农户经济研究的三个主导理论:道义小农、理性小农和“综合”小农理论。

农业经济学论文范文3篇

农业经济学论文范文3篇

农业经济学论⽂范⽂3篇基于社会实践的农业经济学论⽂⼀、农业⽣产要素领域的新动向农业的⽣产要素主要有农业⼟地、⽔资源、农业信息、农业劳动⼒、农业资本及农业技术进步,其中,农业⼟地和农业劳动⼒⼜是最基本的要素。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各地就⾃发地开展了⼀系列⼟地流转的创新实践以克服分散经营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法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等发展要求的缺陷。

尽管全国各地农村⼟地使⽤权流转市场已基本建⽴,农村⼟地流转中介组织开始发挥作⽤,但农村⼟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尚未形成⼀套统⼀的农村⼟地使⽤权流转的定价体系。

由于我国农村⼟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不发达,尚未成为提供市场信息的主要⼒量;传统的信息传播⽅式不仅覆盖⾯⼩、信息量少、还具体时滞性;⽽政府提供的农村⼟地流转信息则渠道狭窄,发挥的作⽤有限。

⾯对过⾼的搜寻成本和信息费⽤,农户更倾向于在熟⼈之间或村集体内部进⾏⼟地流转,这使得⼟地流转的作⽤受到了很⼤的局限。

因此,《农业经济学》应该增加农业⼟地的分类及其标准的介绍,并对我国不同等级农业⼟地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进⾏描述,以便学⽣更全⾯了解我国农业⼟地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将农村⼟地流转市场的培育作为重点,详细分析各个市场主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步明确⼟地经营权的内容及边界。

⽔资源直接影响农业⽣产的灌溉和产量,⽔资源的匮乏还会改变农业⼟地的形态,使⽔⽥变成旱地,间接地影响农产品种植的品种与结构,这⼀问题随着我国⽔资源的污染与匮乏变得越来越严重。

《农业经济学》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并对这⼀现象进⾏统计描述和经济分析。

信息是有价值的,农业信息对农业具有⼴泛的影响。

农业⽣产的总供给是否能与总需求相匹配、涉农交易能否顺利、涉农微观个体能否找到更有盈利潜⼒的产品、更合适的交易伙伴来获取盈利都取决于农业信息的掌握,《农业经济学》应该增加农业信息市场的介绍,并对我国⽬前农业信息的使⽤现状进⾏分析。

《农业经济学》不只要介绍农业劳动⼒流动的⼀般理论,还应该对我国农业劳动⼒流动的新趋势进⾏深⼊的分析。

西方农业经济思想与理论演变及其启示

西方农业经济思想与理论演变及其启示

t e v r r ia a e fr t e s ca i n w r r l c n t eu e h ey c i c l b s o h o il m e a o sr t r . t s u u
Fr m he v re s sud o h h u ht d d a o he g i o t o e s a t y n t e t o g s an ie s f t a r—
Q en y u s a )为 代 表 的 重 农 主义 学 派 认 为 在 总 结 经 济
发 展 和 历 史 经 验 的过 程 中 ,将 分 析 的 重 点 集 中到 了生 产 领 域 , 生 产 系统 作 出 了开 创 性 的解 释 。他 对
c l r l e eo me t b s d o h e iw f h e eo me t f u t a v l p n , a e n t e rv e s o e d v lp n u d t o
西 方 农 业 经 济 思 想 与 理 论 演 变 及 其 启 示
李 泉
( 州大学经济学 院 , 肃 兰州 700 ) 兰 甘 3 0 0
摘 要 : 业 始 终 是 国 民 经 济 发 展 的 重 要 保 障 , 展 现 代 农 业 是 农 发
我 国 丰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产 业 支 撑 和物 质 基 础 。 系 统 回顾 十 西 方 现 代 农 业 经 济 思 想 和 理 论 演 变 .有 助 于我 们 从 中 汲 取 丰 富 经验 和 得 到 重 要 启 示 。更 重 要 的是 , 检视 农 业 经 济 思 想 和 理 论 的 历 史 嬗 变 .可 以为 我 国促 进 现 代 农 业 发 展 提 供 理 论 支 撑

西方经济学对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研究

西方经济学对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研究

西方经济学对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研究引言: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家和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西方经济学对农业与农村经济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了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介绍西方经济学在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并探讨其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启示和影响。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对于保障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国家平衡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要素。

西方经济学通过对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研究,提供了政策制定和决策者参考的理论基础。

二、农业的发展理论1. 农业生产函数理论:农业生产函数理论研究了土地、劳动力、资本与农产品产出之间的关系。

农业经济学家通过对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效率提升的研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2. 农业市场理论:农业市场理论关注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通过分析农产品市场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等因素,农业经济学家能够预测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为农民和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三、农村经济的研究方法1. 农村发展模型: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建立农村发展的经济模型,研究农村经济的动态和变化趋势。

这些模型可以分析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2. 农民生活水平研究:西方经济学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研究,包括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分析。

这些研究有助于政府了解农村居民的需求和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四、西方经济学对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启示和影响1. 农业现代化:西方经济学研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引入科技和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2. 农村地区发展:西方经济学家的研究揭示了农村地区不同于城市地区的特殊性,为农村地区发展提供了参考。

政府可以根据相关研究结果,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优化。

3. 农村贫困与农民福利: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对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和政策建议,帮助农民改善生活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

西方经济学原理及研究方法探讨论文

西方经济学原理及研究方法探讨论文

西方经济学原理及研究方法探讨论文西方经济学原理及研究方法探讨论文文字笔者简单概述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借鉴的关键点,包括: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经济学的研究规范、以若干基本理论为纲、长期演变的过程。

并深入探讨了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与实验、文献研究和个人探索、理论模型、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数学方法。

当前国内许多经济学者和经济工作者掀起了一股齐力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大浪潮,其目的:一方面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建设中有所参考;另外也可在国内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有所借鉴。

笔者此次探讨也即为研究西方经济学,即为能够有效吸取其有用成分,选择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价值核心来进行借鉴和学习。

并在以后的经济工作中,做好指导作用。

一、简单概述“西方经济学” 指西方国家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主流经济学,当前“西方经济学”特指为美国经济学说以及相关研究教材。

它是西方国家经济学者对其国家市场的经济运营方式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所做出的一种理论概括。

并历经200多年的深入讨论和探索,使经济学的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基础理论体系和基本规范。

“西方经济学”目前是西方各国家在制定其经济政策中最基础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西方经济学众多分支学科当中的理论基础。

但这一成熟的西方经济理论基础,同时也存在着资产阶级形态意识的说教,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予以识别。

从而有效吸取其有用的成分,舍弃其资本主义宣教的内容。

目前国内经济学家早已将其形成了共识。

其不同的认识方面为“西方经济学”到底在哪些层次或哪些方面上可以为我国经济体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从发展我国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参考借鉴:(一)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经济学中的逻辑起点在西方经济学理论展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时现时隐贯彻始终。

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应以个人为起点,个人是最基础的单元同时也是研究经济的基础和根本,个人形成了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决策单位。

农业经济学论文

农业经济学论文

农业经济学论文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关注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产品供需、农产品定价、农业政策和农民收入等问题。

通过对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水平。

本文将就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以及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一、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

当时,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业经济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动,农业经济学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二、农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农业生产经济农业生产经济是农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主要关注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以及农业生产成本和效益等问题。

通过对农业生产经济的研究,可以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农业市场与农产品供需农业市场与农产品供需是农业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它主要关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与供给状况,以及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通过对农产品市场和供需关系的研究,可以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选择种植品种和数量,促进农产品市场平衡。

3. 农业政策与农民收入农业政策与农民收入是农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主要关注农业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以及农民收入分配问题。

通过对农业政策与农民收入的研究,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提供参考,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农产品供给大幅增加,农民收入也随之增长。

西方经济学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观点

西方经济学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观点

西方经济学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观点农业与农村发展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经济学对于农业与农村发展的观点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思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探讨了如何实现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分析西方经济学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观点,并探讨其对于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

1. 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宏观观点西方经济学认为,农业与农村发展需要依靠充足的投资和政策支持。

例如,农业领域需要投资于农业科技研发,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此外,政策支持也是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制定农业保护政策,提供农业补贴和优惠贷款等,以鼓励农业生产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宏观层面上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对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农村发展的微观观点在农村发展的微观层面上,西方经济学关注的焦点是农民的生计和收入。

西方经济学认为,农民作为农业的主体,在农业领域的发展中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农村发展应该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和提供良好的农业劳动条件,使农民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和保障的社会福利。

此外,西方经济学也倡导农民参与决策,通过组织农民合作社和农业协会等形式,使农民能够参与到农村发展的规划和决策中。

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西方经济学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认为农业发展应该考虑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农业生产应该采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通过保护农田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思路,对其他国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了借鉴意义。

总结起来,西方经济学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观点主要包括宏观层面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微观层面的农民生计和收入保障,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观点对于其他国家的农业与农村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作为制定农村发展政策和实施农业发展项目的参考。

西方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

西方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

西方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近年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典范之一。

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挑战。

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农业集体化、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创新等阶段。

在农业集体化时期,中国政府通过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组织改革,加速了农业生产力的释放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推进,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民增加了灌溉面积,农作物产量得到提高。

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则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同时,农业科技创新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新品种的推广、农药和肥料的使用以及农业生产全程的信息化管理等。

二、西方经济学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分析1.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逐渐形成,农业生产者可以更好地选择经营模式,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农业产出。

同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使农业生产者能够更好地获得市场信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 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的进步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西方经济学中的技术进步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力,增加产量。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农业科技创新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转基因技术的推广、精准农业的发展等。

这些技术创新提高了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以及利用资源的效率,有效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 农民收入提升西方经济学认为,农民收入的提升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能够更好地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现代化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并有能力投资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外国农业经济学课程论文

外国农业经济学课程论文

外国农业经济学课程论文日本农协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作者:杨晓茹院系:经管土管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年级:08级学号:2008306202320日本农协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为了保证综合国力的发展,则必须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为此中央下达了好几次文件。

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政策所触碰不到的地方,所以,我们就要多学些别的国家的经验,借鉴别的国家的经验,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农业道路。

本文就日本在农协方面的成果,联系我国的具体国情,讲述日本农协对于我国的启示。

关键字日本农协合作经济组织正文我们不时的就可以在网上或是新闻报纸、杂志上看到,某地的大白菜又滞销了,大白菜都烂到地里了。

针对这样的状况,农民朋友们有的实在没办法,或是贱卖,或是就让它烂到地里,同时,也有许多热心的朋友想到了一些办法,如在网上发布消息组织订购。

然而,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为什么政府就不能够有效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是解决力度不够大?还是就没有一个具体的解决政策呢?针对上述问题,我决定对日本在农协方面的经验做一个简要的论述,以期找到对中国政府在农业方面有启示作用的方法。

为了阐述日本在农协方面的做法及经验,首先就要对日本农协的信息进行筛选。

以下就是日本农协的部分相关信息。

一、日本农协的起源与发展日本农协全称日本农业协同组合,是根据日本《农业协同组合法》创立的民间社会组织,以全国农民和小店经营者为基本会员,以协力共振为基本方针,围绕如何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农户经营农牧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提供互助共济保险、改善农牧民自身福利待遇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这样一个目的米发挥它相应的职能作用,开展相应的事业活动。

日本农协起源于1900年,其发展经过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900年日本政府颁发“产业组合法”为标志,帮助中小生产者通过互相合作提高生产能力,创立了“信用组合、贩卖组合、购买组合及生产组合”等4种组合制度。

西方经济学对农业发展的研究与政策建议

西方经济学对农业发展的研究与政策建议

西方经济学对农业发展的研究与政策建议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西方经济学家们通过对农业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建议,旨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对农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农业现代化与技术创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技术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投资于农业科技研究,加强对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和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培育抗虫、抗病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推广现代化的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引进机械化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等。

同时,政府应当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农民投资于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 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质量西方经济学家强调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推动农业发展转型升级。

政府可以通过商业化办法提供支持,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此外,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

3. 农户收入与农村经济发展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提高农户收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通过农产品价格补贴、农村金融支持、农民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民提高农产品销售收入和其他补充性收入。

此外,为了解决农村逆城市化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建议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和留住农民在农村居住和生活。

4. 可持续农业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西方经济学家在农业发展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例如,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强耕地保护和农业生态保护,防止土地的过度开发和水源的污染等等。

西方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研究

西方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研究

西方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

本文将研究西方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并分析其互相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一、农业现代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

在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首先,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农业生产过程得以优化,农作物和畜禽养殖的产量大幅提高。

这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能通过出口农产品获得丰厚的外汇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其次,农业现代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农村劳动力得到释放,大量农民转为从事非农产业,如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服务等。

这些非农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另外,农业现代化还推动了农业企业化和农业产业链的形成。

通过引进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和企业管理理念,农业生产逐渐转向农业企业化,促使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完善。

这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刺激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发展,进一步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二、西方经济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首先,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市场机制的发展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更加顺畅,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这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了回报的动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

西方国家在农业科技研究和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借鉴和应用于其他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西方国家在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为世界各国的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西方国家在农业现代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培训农业人才等。

西方农业经济心思想与理论演变及其启示

西方农业经济心思想与理论演变及其启示

西方农业经济心思想与理论演变及其启示李泉【摘要】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物质基础.系统回顾西方现代农业经济思想和理论演变,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丰富经验和得到重要启示.更重要的是,检视农业经济思想和理论的历史嬗变,可以为我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依据.【期刊名称】《农业开发与装备》【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4页(P3-5,33)【关键词】农业经济;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理论演变;历史考察【作者】李泉【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 西方农业经济思想发展演变1.1 西方古代农业思想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古罗马农学家M.T.瓦罗和J.M.科卢梅拉等都在农业发展方面有重要的思想,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农业发展实践。

特别地,色诺芬(Xenophon)在其所著的《家政论》书中最早提出了农业发展对经济的重要性问题,强调农业生产中关于分工、技术等各种现代农业发展因素的作用。

他认为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农业若兴盛其他行业也兴盛;倘若农业一旦衰落,则海上和陆上其他一切产业活动部门也随之凋敝。

这一强调农业为本的思想主张,一直影响到18世纪末期。

2.2 西方近代农业思想1764年,英国农业和农业经济著作家杨(A.Young)出版了《农业经济》,首次从近代经营理论的角度论述了农业经济原理和农场经营原理;1766年,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国富论》中讨论了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增进和土地肥力递减问题,他认为“耕作优良的土地其数量一定和农地自然生产的肥料量成比例,而农地自产料量,又一定和农地所维持的牲畜数成比例”等等都是对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威廉·配第(William.Petty)曾提及的“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是对农业经济发展最先决的、基本的、经典的概括;之后,以弗朗索瓦·魁奈(Francois.Quesnay)为代表的重农主义学派认为在总结经济发展和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将分析的重点集中到了生产领域,对生产系统作出了开创性的解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引言西方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新进展研究是通过对近期国外农业经济学相关研究的梳理,总结现代西方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新进展,分析其理论与方法发展趋势,并说明应当如何科学借鉴,有助于我国农业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和农业经济发展。

本文试图按照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展现西方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新进展。

2关于农业生产研究的新进展关于农业生产函数研究,主要运用由生产函数、贸易函数、需求函数构成的系统模型分析现代农业经济的基础。

有学者试图寻找适用于所有国家的农业生产函数,如使用Rwtlan函数对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农业机械的弹性随时间不断提高,化肥的弹性呈下降趋势,教育对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正效应(MansandFrancis,2003)。

学者们重视土地制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认为土地制度改革的趋势是采用自愿的、分散的、市场化的方式将土地从大型农场转移到小农场,可以提高贫困者的需求曲线和大农场的供给曲线,即将土地从富人转移到贫困者手中(DeinigerandOlinto,2000)。

大型种植园是在殖民地国家存在的一种有效生产方式(RobertandAn-drew,2010)。

比种植园更有效率的方法是采用“订单农业”的方式,政府应及时提供上述政策支持,内容应涉及利率、土地税,提供教育、研发和技术普及投入等(Hayami,2002)。

1952—1978年,中国土地改革的目标是满足工业和城市部门的发展需要,政府采用土地集中和大面积耕种的方式,各种生产要素向大生产单位集中,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投入要素由国家统一提供。

这种方式对农民的生产激励很小,农业生产率低下(ShenggenandJoanna,2010)。

3关于农业生产要素研究的新进展在农业劳动力投入决策、农业人力资源投资影响、农业人力资源投资、农业生产与农业要素流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等方面,有学者对择业选择、劳动合同与政策影响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说明了农业劳动力就业选择、劳动合同和劳动力组织问题特点(JamesSangHyop,2007)。

在假设有效率的情形下,相关的劳动市场研究涉及了农户决策与生产组织问题(Yang,2003)。

计件工资可以用于可观测、工作效果可计量的工作,如运输农产品等。

但对于不明显的工作,如施洒化肥等,一般不会采用计件工资。

对易于监控的工作,则可以采用固定工资合同,对不易监控的工作,则倾向于使用计件工资合同(NewmanandJarvis,2000)。

在新“二元论”中,一般基于大型农场雇佣劳动力生产的无效率而效率较低,需要采用土地改革政策进行调整(Deininger,2003)。

当前的研究应关注如何使家庭耕作向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耕作方式转变。

需要建立超越空间、时间的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产业链(Reardon,2005)。

当农业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时,农业收入决定了教育投资;当接受教育的农业工人在非农部门找到工作后,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提高(HayamiandGodo,2005)。

有学者给出了由农业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引发的可观测的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借助于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经验数据,给出了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数据,讨论了健康、营养、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总结了教育对农业产出贡献率(Wallace,2002)。

技术进步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对长期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有学者(Johnson,2000)研究了由初始农业部门劳动力转移引发的长期经济增长问题。

Smih和Haddad(2000)利用跨时间、跨国界数据研究了改善儿童营养的投资决策问题,认为决策的50%决定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25%决定于粮食的供给水平,20%决定于饮水和卫生条件。

在关于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变化影响、农业技术研发投资收益等方面,认为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水平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有学者研究了机械采用模式和作用,以及农业机械化政策问题(Prabhu,2007)。

农业研发可以直接提高小型农场和农业家庭产量,从而提高食物的自我消费量和市场交易量,可以从农业之外的其它部门获得更多的工资收入,可以改善农民的市场决策能力,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但也有学者认为,缓解贫困和收入均等化是不同的概念,农业研发不能同时解决这两类问题(Hossain,2007)。

增产技术与土地节约技术对环境的影响不同。

土地节约型技术可能会带来土地贫瘠、土壤肥力下降、生态多样化丧失等问题,这种技术仅适用于贫困问题严重和人口密集地区。

产量增长型技术有助于保持森林和植被,但也会因化肥、农药使用过度带来新的环境问题(Ha-zellandWood,2008)。

证实了技术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重要作用(AntonioandRobert,2010)。

绿色革命改变了南亚国家的经济状态,也改变了农业研发的目标和实施,即由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标,转变为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和农业经济体制创新为目标(AsianDevelopmentBank,2000)。

信息传递同样具有价值,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有,从朋友、邻居,从农业投入要素供给企业,从媒体、政府获取信息等。

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信息密集型产业,如何提供信息来满足需求,取决于市场和制度环境(Gautan,2000)。

扩散对农业发展具有正向作用,扩散投资的回报率为58%、研发的回报率为49%,研发与扩散投资的回报率为36%(Alsto,2000)。

研发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在推动农业部门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非农部门的增长,研发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引擎(RobertandDoug-las,2007)。

4关于农业经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关于政策对价格、产出,以及纳税人、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作用的研究,涉及单一政策工具的使用,分析了系列农业经济政策间的福利转移和转移效率问题,涉及供给条件、要素供给弹性、要素成本分担和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等。

多数研究仅涉及对农产品价格、农业投入要素市场有直接作用的农业政策问题的研究(AlstonandJames,2002)。

对于多数国家,GATT谈判后,农产品贸易政策方面仍然留下了许多问题,存在很多无效率的贸易条款。

多哈会谈、WTO谈判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部分修正,特别是在市场准入、出口竞争等方面取得了进展。

下一轮的WTO谈判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机会(DanielA.Sumnerr,2002)。

各种因素引发的“市场失灵”都会作用于农业。

农业的外部性表现在土地水分和营养成分的流失;灌溉系统对自然水系的破坏;平流层臭氧的增加;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使用过量等。

由于农业生产存在风险,农业政策需要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设计风险分担政策。

农业保险市场也存在信息的不对称问题,采用风险分担合同则可以激励农民降低风险的努力(Chambers,2002)。

不完全竞争可能引发农业生产中的低效率行为,使农业产量下降。

如会出现高定价(产出)、低定价(投入)和过度投资现象(SextonandLavoie,2001)。

为达到粮食补贴政策的目标,政府需要对现有生产状态进行精确统计,为了提高信用市场的效率,政府需要面对信息不完全和“隐匿信息”的问题(Robbrt,2002)。

5关于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的新进展在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方面,根据Ravallion(2007)的统计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70—75%。

农业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产业,主要出口产品是农产品,农业产值占GDP的15—30%左右,农业生产率直接影响国家的宏观经济指标,影响经济增长(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09)。

有学者借助跨国界的时间序列分析寻找农业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认为农业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有相关性,但相关关系不确定。

在开放食物进口的条件下认为,资源向工业部门的流动可以带来高速的经济增长,这一观点被实施工业化战略的国家采用(Temple,2005;Voll-rath,2009)。

有学者(Irz,2002)分析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与贫困缓解之间的关系,认为农业生产率提高对缓解贫困比其他部门生产率提高更加有效;有学者(GardnerandTsakok,2007)找到了农业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证据,但同时指出,仅从数据分析上不能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面对使用现实数据无法确定两者的相关性的问题,有学者(Gollin,2004)提出从历史数据中寻找答案,基本研究结论是:几乎所有国家的工业增长都得益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但农业悲观主义的学者认为,没有证据可以说明农业生产率提高将会带来经济的增长。

农产品是基本消费品,直接影响劳动效率;大量工业品用于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交易成本。

对于土地稀缺的国家,提高农业生产率保障食物供应的自给率很重要,这是经济增长的基础(GollinandRogerson,2009)。

农业可以直接提高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缓解贫困、改变性别歧视、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FAO,2004)。

农业发展的间接作用是改善了国民营养水平,提升人口受教育比例,任何忽视农业间接作用的农业重要性评估都是不公正的(ValdesandFoster,2005)有学者认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有利于缓解贫困,如亚洲农业生产率提高15%,可以使贫困率下降0.485。

在南亚地区,农业部门的贫困弹性高于其他部门(WorldBank,2007;HasanandQuibria,2004)。

这些国家的农业增长主要是依靠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Thirtle,andLinandPiesse,2003)。

农业也提高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更有利于建设平等的社会(Gollin,2009)。

农业气候条件约束使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制度障碍也阻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Pingali,2006)。

但农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城市化、农产品贸易融入国际市场、新技术采用和对气候条件适应能力提高,给农业新一轮发展带来了机遇(Pingali,2006;Byerlee,2009;PingaliandMcCullough,2009)。

农业收入增长引发的食物结构变化,增长提高了农村女性的城市就业率,也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Pingali,2007)。

6关于研究方法的新进展西方农业经济学者认为,农业经济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根本问题。

不同时期的农业经济学家在农业经济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不同,研究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演进,并找出问题有利于寻求发现农业经济学新的发展方向。

经济学数量化研究方法,必然涉及到它的数学性。

做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农业经济学也有明显的“数学化”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