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特征与差异比较

合集下载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

考向二 区域差异(3年12考)
(2010·福建文综)入海河流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类型受河流淡水和海洋咸水的共同影响。某三角洲面积增长较快,该三角洲地区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如下表所示。完成5~6题。
占总面积比例(%)
17
12
32
18
21
100
5.该三角洲地区最有可能位于下图中的 ( )。
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 不利影响:水资源缺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区域差异分析的思路
应用提醒:区域差异比较时的注意事项 对区域的分析不要面面俱到,要先找出最明显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要注意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目前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的状况,从而探究区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
02
有利条件:未利用土地数量大;光照条件好等。 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治理盐碱地;防治洪涝、低温灾害等;注重湿地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考点 区域定位与区域特征分析
明确区域的空间范围
区域定位
分析思路
经纬度 位置
主要分析南、北所跨的纬度,东西所跨的经度;所处的热量带、气压带和风带、高中低纬等,如天然橡胶主要种植于热带地区
海陆位置
明确大洲、大洋的归属及所处的方位,如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侧
相对位置
从地理事物或相邻地理事物的特殊性来分析,如区域轮廓、地形、河流、交通等,如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祁连山以东,秦岭以北,古长城以南
[2012·福建文综,37(3)]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地理课件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地理课件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课标内容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 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通过比较区域的差异,领悟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 的重要意义。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的措施。 区域认知:结合实例,认知不同类型和不同尺度的区域的区域特 征与差异。
(4)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区域_生__态_系__统__稳定性增强,生态 退化和环境污染现象减少,整体生态效益提升。
02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 区域类型及特征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 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分 别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 濒台湾岛、西接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涵 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 地域经济综合体。读图,完成(1)、(2)题。
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 发展既要根据自身
_特_定__功__能__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❽ (2)优化开发区域:提升_国__家_竞__争__力__的重要
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等。
的地理条件,合理 安排人类活动,又 要考虑自身地理条 件和区域关联的发
展变化,及时调整
人类的活动方式。
山高谷深,
以平__原__和
以高原、高 以山地、
地形
低__山__丘__陵__
大山地、盆 平原为主
为主
地为主
❹长江上、中、下 游的自然环境差 异,除地形、气 候、河流外,在土
异❹ 气候 多样性
降水年际 气候受海洋 壤、植被等方面也
变化大__ 影响大
存在较大的差异。
项目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一、本文概述苏北、苏中、苏南作为中国江苏省内部的三个地理区域,各自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以期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内部,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的北部,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苏中地区,处于江苏省的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介于苏北和苏南之间,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而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等城市,是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先进。

本文首先回顾了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分析了各自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长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揭示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成因,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导向、人才集聚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的探析,本文旨在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文章最后强调,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历史回顾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省内部的苏北、苏中、苏南三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展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和变迁轨迹。

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紧邻上海,率先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依托原有的乡镇企业基础和临近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有利条件,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高中地理-1.1.3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高中地理-1.1.3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北方
优势:森林、煤、石油、铁
资源丰富
发展重工业
限制:水资源不足, 能源工业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改革开放、 改善生态环境
南方
优势:热量、水分充足 有色金属、生物、 水力资源丰富 发展冶金工 业和轻工业
限制:洪涝灾害、环境污染、 山地丘陵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注重生态保护
人均GDP则可以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
(1)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特征:东部最高, 中部次之,西部最 低。呈东、中、西 梯度排列方式,且 发展水平的差距还 在扩大。
(2)经济发展速度不同 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5年): 东部最快,中部、西部较慢。
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
西部 57%
10个
人口 43.1% 34.4% 22.5%
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和 自然资源的分布与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
12个+3 9个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12个
范围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 粤桂琼(不含台港澳)
自然条件
优越
划 经济基础 分 依 发展水平 据 对外开放
程度
雄厚 较高 较高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三大自然区
二、自然区域差异
自然环境差异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人类活动差异
以东部季风区为例
三大经济区 三、经济区域差异
三大经济区的内部差异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三个经济地带所包括的 省级行政区有哪些?划 分依据是什么?
2005 东部 中部 面积 16% 27%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标准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标准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标准一、划分目的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理解中国地理特征、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差异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通过对地理区域的合理划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为政策制定、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划分依据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分布和特点。

2.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是划分地理区域的重要依据。

3. 民族和文化差异:不同地区的人民在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4. 行政区划:现有的行政区划也是划分地理区域的重要参考。

三、划分原则1. 综合性原则:地理区域的划分应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要素,不能只依据单一要素。

2. 实用性原则:地理区域的划分应考虑其实用性,要有利于研究、管理和决策。

3. 相对稳定性原则:地理区域的划分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宜频繁变动。

4. 地域完整性原则:地理区域的划分应保证每个区域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不打破行政区划。

四、划分类型根据以上原则,对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东、西、南、北、中:根据地理位置进行划分,如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等。

2. 华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根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进行划分,如华南地区包括热带季风气候区,华北地区包括温带季风气候区等。

3. 农业区、工业区、旅游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进行划分,如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地区,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等。

4. 民族地区、文化区:根据民族和文化差异进行划分,如民族地区包括西藏自治区等,文化区包括晋商文化区等。

5. 核心区、边缘区:根据行政区划进行划分,如核心区包括北京市等,边缘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等。

五、区域特征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差异较大,如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经济发展水平高,西部内陆地区气候干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

区域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地理特征

区域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地理特征

区域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地理特征地理特征对于区域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资源分布、气候条件、交通网络等都会对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交通网络三个方面探讨区域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地理特征。

一、资源禀赋资源禀赋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

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差异造成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例如,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海洋资源,因此渔业和海洋产业在这些地区发展较为突出;而内陆地区则以农业和矿产资源为主导。

资源禀赋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此外,资源禀赋还与区域间的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密切相关。

资源禀赋的差异可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

例如,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与炼油、化工等产业密切合作,形成完整的石油产业链,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

二、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于农业、旅游等特定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气候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适宜发展的产业类型。

例如,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适宜发展农业,而气候寒冷的地区则适宜发展畜牧业。

气候条件也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例如,气候宜人的地区可以发展休闲度假村、温泉旅游等,而气候恶劣的地区则可以发展冰雪旅游等特色项目。

气候条件还会对能源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光照充足的地区适宜发展太阳能发电,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则适宜发展风电。

因此,气候条件对于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交通网络交通网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发达的交通网络可以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例如,交通便利的地区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形成经济聚集效应。

交通网络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互补发展。

此外,交通网络的发展也与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有关。

发达地区的交通网络相对完善,可以更好地连接各个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群,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地理区域的比较

地理区域的比较

1.我国三大自然区差异比较附中国三大自然区图2.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思路(1)分析各个区域发展的条件自然条件: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水文、土地及矿产资源等。

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区域的人口、工业、农业、商业、城市、旅游活动、交通运输状况等。

(2)进行区域差异的比较:包括区域发展条件、优势、限制因素等。

(3)深层次分析各差异条件的原因。

3.适合比较的地理区域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的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准确掌握不同区域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比较法是复习区域差异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具体列举如下:(1)地理位置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地区①60°N亚欧大陆东岸和西岸,可从气候类型、特点及其成因等方面进行比较。

②印度河和恒河入海口都位于23°26′N附近,可从气候类型、农产品、城市、宗教等方面比较。

③位于30°N附近的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比较,可从河流注入的海洋、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的农产品、农业带等进行。

④马达加斯加岛与台湾岛都有回归线穿过,可比较两者的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异同。

⑤回归线附近的圣保罗与加尔各答,可从气候类型、矿产、主要农产品、人口与工业、经济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

⑥直布罗陀海峡与曼德海峡的密度流及其成因的比较。

⑦南极洲和北冰洋都位于极地地区,可从气候特征及成因、科学考察、特有动物等进行比较。

(2)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地区①秦岭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水文特征。

②喜马拉雅山南坡与阿尔卑斯山南坡冬夏季雪线变化及其成因比较。

③中亚与同纬度的西欧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差异比较。

④比较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南亚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⑤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气候、自然景观差异及成因的比较。

⑥澳大利亚和巴西自然环境的异同(位置、气候、地形、资源等)。

(3)经济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的地区①日本和英国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工业分布和经济特点等方面的异同。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

①工业带形成,产业
结构日趋复杂,发展
发 展 特 点
了机械、化学、汽车
形成以匹兹堡为中心的钢铁中心,但整个区 、纺织等部门;第二
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开放程度较低、农业 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占较大比重
②城市化水平提高,
形成“芝加哥—匹兹
城市化、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传 统工业衰落,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 兴起,环境日趋改善,产生新的增 长活力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阶段及区 域发展差异
区域的基本含义
01 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
一定的地域空间。
02 区域的主要特征
一.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分明确的界 线和模糊的界线两种。
二.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 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如通过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 将甘肃省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 图中a是干旱区;b是半干旱区;c是 半湿润区;d是湿润区。
1
概念:三
次产业及
其内部的
比例关系
2
。 3
差异表现:三次产
业占国内(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重,三
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
构成等。
区域产业结构
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 件、经济发 展水平、资 源配置状况 、劳动力素 质等。

传统农业( 发展水平 较低)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 较大
区 工业(加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
区域内部各要素具有相对一致性,但并不是说 其内部就不存在差异。例如,南方水田区作为 一个区域,其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但内部也 有旱地。
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的位置特征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的人文 地理特征
区域差异分析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 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应主要从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和人类活动因素差异两个 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 地理位置差异可从纬度位置差异、海陆位置差异、半球位置差异、相对位 置差异等方面分析。 ②气候差异的形成

【高中地理期末复习课件】区域与区域发展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高中地理期末复习课件】区域与区域发展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区域发展的比较——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2)区域差异比较: ③工业生产差异分析:
长江三角洲平原
松嫩平原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 江的入海口,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邻近地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 区的煤炭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 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重工业,成为综合型工业基地
考点 4 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2、区域关联性 (1)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考点梳理
考点 4 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2、区域关联性 (2)区域关联:
考点梳理
考点 5 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1、因地制宜 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 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 式,从而做到因地制宜。
水稻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耕地多为水田,但较为分散,人 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低
黑土,较为肥沃,耕地多为旱地 ,集中连片,人口密度相对较小 ,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
考点梳理
考点 5 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2、区域发展的比较——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2)区域差异比较: ②农业生产差异分析
大行政区域(如下图),三大区域在自然、 B.按照人文特征划分
√ 社会经济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读图
完成下面小题。
C.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 D.按照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划分
解析:依据图文材料可知,江苏省三大行政区域 划分是以行政区为基础的区域划分,划分的主要 指标和方法是按照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划分,虽 然三大区域在自然、社会经济方面都存在着明显 的差异,但是作为行政区域划分的指标不能是自 然特征或者人文特征,必须是按照特定的行政管 理目标划分,行政区划之内的区域都是行政区政 府的管理目标。D正确;按照自然特征划分的区域 是自然区域;按照人文特征划分的是社会、文化 区域;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的区域往往 是自然区域,ABC错误。故选D。

中国地理中的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

中国地理中的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

中国地理中的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揭示了地理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特点和问题。

本文将从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区域发展差异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环境。

这种特点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自然资源丰富,包括能源、矿产、农产品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区域差异。

其次,中国拥有多样的地理环境,包括高山、平原、沿海地区等。

这些地理环境为不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二、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由于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其区域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沿海地区由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以及开放政策的支持,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与之相比,中西部地区则面临着交通不便、人口少、资源匮乏等问题。

这种区域发展差异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人口流失等。

三、促进区域发展的方法为了加强中国的区域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和通信条件,使其具备更好的投资环境。

其次,要优化产业布局,鼓励沿海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提升其经济实力。

同时,应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减少人口的流失。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向这些地区流动。

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以及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可以促进中国区域发展的均衡与协调。

同时,也需要不断深化研究,进一步挖掘中国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的潜力,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2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课件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

1.2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课件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
英国:①地形: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 ②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河流流量平稳。 ③通航时间:冬季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 ④运输需求:工业发达,运输需求量大。
02 区域发展的异同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 农业差异
02 区域发展的异同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 工业及其分布差异
02 区域发展的异同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 地形地质差异
英国高原、低山、丘陵 与平原交错分布
日本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 平原狭小,分布零散。多火山、地震。
02区域发展的异同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 气候差异
英国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 气候,终年温和,各月降水均匀。
日本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 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域发展的异同
区域具有相似性,也具有差异性 内涵与表现
区域发展异同比较
自然环境 社会经济
因地制宜促进区 域发展
内涵 意义
第二节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
鲁教版 · 选择性必修二
课前 思考
01 什么是区域发展?
02 如何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
03 区域发展应遵循什么原则? Nhomakorabea 01 什么是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含义: 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一系
列社会经济活动。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和发展条件各不相同,其发展的程 度和水平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目的和意义
• 明确区域发展状况 • 选择区域发展方向 • 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 评估区域发展潜力
区域发展异同比较 ——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02 区域发展异同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自然环境方面有许多相似性: 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气候都 比较温暖湿润。

地理选必二 区域发展 知识点

地理选必二  区域发展  知识点

地理选必二区域发展知识点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一、区域及其特征1、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分出来的空间单元;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

2、区域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2)可变性:有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行政边界:非常明确,寸土必争;其他边界:边界模糊,具有过渡;文化区、自然带3)整体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4)层次性:即区域是有层次的。

可以划分为下一级的单位。

3、区域的划分方法1)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定的区域① 按自然特征划分② 按人文特征划分③ 按综合特征划分2)为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①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助于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③ 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④ 保护生态环境,体现可持续发展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

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

2、不同尺度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3、同一尺度的区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

大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小国:国防开支小、便于管理三、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1)自然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2)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经济3)区域要素可以通过景观直接、间接地反映出来;2. 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1)相互影响① 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如捕鱼、采矿、风能发电。

② 间接影响:区域的文化会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在间接影响自然界。

2)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四、区域差异促使区域关联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区域差异: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

中国的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

中国的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

中国的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特殊地理条件和地区发展差异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以及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一、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1. 基本地理特征中国位于东亚,陆地面积广阔,东临太平洋。

其地理位置既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例如,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稀土等,这些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 地形和气候影响中国拥有多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从西南的高山腹地到东部的沿海地区。

这些地形和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模式。

例如,西南地区多山地,适合发展矿产资源、旅游业等,而沿海地区则更适宜发展制造业、国际贸易等。

3. 人口分布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重要的内陆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地区人口密度高,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也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与之相比,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二、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1. 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这些地区拥有发达的港口和交通网络,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同时,东部沿海地区还聚集了许多高科技产业集群和创新中心。

例如,深圳和上海的科技园区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中心。

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在过去几十年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中部地区的发展。

例如,湖南、湖北等省份积极发展制造业、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一些外资企业。

中部地区还受益于政府的“西部大开发”政策,逐渐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区域。

这些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发达。

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例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扶持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等。

然而,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交通不便、人才流失等。

中国西部和东部的区别

中国西部和东部的区别

中国西部和东部的区别
1. 地理和气候条件:中国西部地处青藏高原和沙漠地区,地势高,气候干燥。

而中国东部地势较低,多山丘和平原,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2. 经济发展:中国东部地区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引擎,拥有大部分的经济中心和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

而中国西部地区相对较为欠发达,发展较为滞后。

3. 人口分布:中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是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大城市。

而中国西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人口密度较低。

4. 文化差异:中国东部地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更加国际化和现代化。

而中国西部地区更接近传统和民族文化,保留了更多的传统风情。

5. 城乡差距: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化程度较高,城市发达,基础设施完善。

而中国西部地区有较多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6. 发展机会: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努力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并带来了一些新的发展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一些典型的区别,实际情况可能会因地区而有所不同。

区域经济比较分析

区域经济比较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以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泸西县为例本文是我对家乡石林彝族自治县和邻近的泸西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做出的对比分析,这两个县是相邻的县,在发展上具有很多相同的特征,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社会因素及其他原因,导致其发展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我通过比较这两个县域的几项经济指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生产总值),具体分析这两个县发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一、石林县与泸西县的基本情况简介(1)石林彝族自治县地理位置:石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昆明市东南部,属昆明市所辖的远郊县。

东部和南部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洲泸西县、弥勒县接壤,北部与曲靖市陆良县相邻,西部和西北部与昆明市宜良县毗邻。

石林交通区位得天独厚,是滇东北、滇东南及广西、贵州、广东等地区进入昆明的门户,也是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入境我国的重要通道。

石林地处云南省高原之滇东喀斯特南部,往西为滇中红色高原,往东、往南过盘江进入滇东南峰丛洼地喀斯特区。

在中国三大阶梯地势中,石林处于第二阶梯面上。

此处高原起伏和缓,切割轻微,海拔在1700米至1950米之间,个别山脉、山峰海拔超过2200米。

石林县境山脉有圭山山脉、九蟠山、打羊山脉、大佛山。

县距昆明78千米,县城海拔1679.8米。

气候:石林县气候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干湿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5.6℃,最高气温31.6℃,最低气温0.8℃,降水量954.2毫米,日照时数1616.6小时,总蒸发量1765.2毫米,无霜期263天。

资源:石林孕育丰富物种,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野生资源植物有很多种,具有丰富的煤矿资源。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石林风景名胜区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森林覆盖率37.02%,云淡风清,空气清新,是最佳的旅游目的地和最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

彝族服饰、路南卤腐、宜良烤鸭、油炸蜂蛹是游览石林值得购买或品尝的特色产品,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4%,彝族的歌舞也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文化内涵。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及三个经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及三个经

第2课时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及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一、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成因: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

2.界线: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3.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因而区域内部南北的自然面貌有很大差别。

具体表现如下:(1)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古代是“南船北马”,现代铁路和公路是南北方的主要运输方式,但南方地区由于河湖众多,内河运输也成为一种普遍的联系方式。

(4)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二、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2)范围:在图中写出字母所对应省区的简称。

2.经济发展的差异(1)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高,西部最低,东、中、西呈梯度排列,差距在逐渐扩大。

(2)经济发展速度: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中、西部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3.区域位置差异(1)东部经济地带面向大海,具有便利的海运优势,地势平坦,区内及区际联系比较便捷。

(2)中、西部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

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1)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有东移趋势。

(2)改革开放首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

知识点(一) |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情景导入先思考———————“南船北马” 景观雕塑坐落于宁淮高速公路江苏淮安市出入口处。

“南船北马”雕塑设计紧扣淮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历史主题,主体由张开的风帆和奔驰的车马组成,整个造型酷似一艘巨驳,有“张帆远航”的意思,是对淮安的祝福与期盼。

(1)我国传统交通方式为什么会出现“南船北马”的差异?提示:主要是南北降水差异造成南方多水乡、北方多旱地。

(2)我国南北的人类活动差异还有哪些?(举例)提示:北方地区: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较少。

南方地区: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方言较多。

————图表信息想周到————(教材P9图示)东部季风区图[信息获取](1)我国南北方分界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专题 区域特征与差异比较【知识建构】【知识精析】 一、区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描述自然因素(基础)人文因素(决定)施1.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3)水文差异的形成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

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地区比较的侧重点(1)比较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南亚等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比较我国秦岭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水文特征的差异。

(3)比较中亚地区与同纬度的西欧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4)澳大利亚和巴西自然环境的异同比较(位置、气候、地形、资源等)。

(5)马达加斯加岛与台湾岛都有回归线穿过,可以比较两者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异同。

(6)南极洲和北冰洋都位于极地地区,可从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科学考察、特有动物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中山站、长城站、泰山站和黄河站的位置进行比较。

三、区域差异分析1.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

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植被等方面的不同。

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和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图所示:2.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1)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的类型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

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2)区域差异比较的技巧①四步审题是关键。

②三项联系是答题依据。

③“二定”力求答案要周全。

“二定”是指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

根据分值定要点,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给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

根据内容定格式是指采取要点纵列化或者采取列表比较,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定。

一般来说,比较异同时列表比较更直观些。

四、区域图的判读1.宏观区域地图的判读方法(1)判断区域位置:抓住图中的地名、经纬度等相关信息,定位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或相对位置。

(2)明确图例类型及分布:抓住图例类型,看其在图中分布,归纳分布特点。

(3)判断区域自然环境特点:主要依据地理位置,推论图示区域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并结合图中地物分布总结区域的地形、水文、生物等自然特征。

(4)分析区域环境的影响:联系材料及问题要求,推论区域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影响。

2.微观区域地图的判读(1)确定区域范围与位置:微观区域图中区域范围相对较小,对其位置分析应特别关注相对位置的确定。

(2)明确图例类型与分布:明确不同图例的含义,找准其在图中的分布状况。

(3)微观图中地物的分布:尤其注意图中线性地物(河流、道路等)的延伸走向,点状地物的分布位置、密度等,以及点线地物的组合状况或位置关系等。

(4)分析区域的环境。

①抓住自然要素的分布状况:主要依据区域的河湖、山脉、地形、植被等的分布状况,推知自然环境特征。

②抓住人文要素分布状况:主要依据区域的道路、农田、城镇等的分布状况,推知人文环境特征。

(5)分析区域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尤其注意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与人文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读图技巧】区域分布图的判读(1)读图名。

一幅区域分布图的图名往往反映出该图的专题属性或体现出该图展示的重要地理事物。

(2)读图例。

图例反映出区域分布图中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含义,依据图例可以在图中看到某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

(3)析组成。

一般的区域分布图往往标注了经纬度信息,对此可以进行区域定位,结合图例可以分析分布图中地理事物的类型及组成,从而明确图中的基本组成要素。

(4)判特征。

区域分布图反映的是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因此判断某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往往是考查的着眼点。

五、区域特征类试题的答题模板(1)自然地理特征分布;城市化水平××一、选择题(2017课标卷II)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

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3. 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2.D 根据材料提示,江苏境内长江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由于长江阻隔,导致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由于长江对两岸交通的阻隔,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习惯上把苏南和苏北的划分依此为界。

对两岸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不大。

3.D 早期由于长江”天堑“而苏南苏北交往不便,现今合作更加广范,题干信息里也提到”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很明显是因为交通区位因素的改变导致,而市场、技术、资金都有一定的流动区间,它们是因为区域间存在着联系,才产生的流动,如市场有受腹地范围(交流的区间)限制。

所以ABC错,D对。

(2017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5.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6.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考点:人文景观、自然地理特征和地方剧种。

【点睛】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因此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

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种自然的环境和功能的需要,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

(2016·海南卷)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

据此完成7~9题。

7.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A.降水多B.风力大C.日照强D.气温高8.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A.高大、屋顶尖、窗大B.低矮、屋顶缓、窗大C.高大、屋顶尖、窗小D.低矮、屋顶缓、窗小9.当地居民主要从事()A.渔业B.林业C.种植业D.牧业【名师点睛】不能根据当地的民谣判读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而不能判读当地民居的特点;不知道碉堡的大致样子。

(2016·甘肃诊断)下图为世界两个著名岛屿。

A岛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岛的西部年降水量高达2 000 mm以上,而东部降水较少,不足500 mm。

B岛冬冷夏凉,天气多变,7月平均气温10 ℃~15 ℃,东部沿海夏季多雾。

据此完成10~12题。

10.A岛西部年降水量非常丰富,而东部较少。

可能是因为( )A.西部终年位于西北风的迎风坡B.东部受寒流减湿作用明显C.西部夏季处在西南风的迎风坡D.东部不受大西洋水汽影响11.B岛夏季凉爽,东部沿海多雾的原因是( )A.海水蒸发量大使水汽增多B.气旋活动频繁,多云雨天C.深受寒冷的西北风影响D.寒流影响使近地面气温较低12.A岛某日地方时16时日落,关于B岛这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B.黑夜时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C.地方时4时后太阳从东北升起D.地方时20时后太阳从西北落下12.C A岛某日地方时16时日落,说明此时南半球为冬季,北半球为夏季,即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均早于6时,日落时间均晚于18时。

通过计算可知A岛所在纬度白昼时间长为8小时,北半球同纬度的白昼长度为16小时,日出时间为4时,而B岛所在纬度低于A岛所对称的北半球同纬度地区,则白昼时间短于A岛所对称的北半球同纬度地区,则日出时间晚于地方时4时,并且日出方位为东北,而日落地方时早于20时,日落方位为西北;因为此时不一定为夏至日,则B岛正午太阳高度可能没有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时为北半球夏季,B岛的黑夜时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应为北半球冬季。

(2017·长沙一模)藏地民谚有“汉家饭果腹,藏家茶饱肚”之说。

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茶叶中所含的咖啡因、儿茶素等成分,有明显降低血脂、预防心肌梗死、脑血管梗阻的作用。

据此回答13~14题。

13.下列是藏族人喜欢喝茶的主要原因是( )①藏族人食物以肉食为主,缺乏水果蔬菜,喝茶可以降低血脂②茶口味好③茶可以饱肚④茶叶能贮存很久,便于长距离运输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4.如此奢爱茶叶的藏地却不生产茶叶,主要原因是( )A.地形复杂,茶树的种植难度大B.藏地是牧区,种植茶叶经济效益差C.气候寒冷,降水少,不适宜茶树生长D.当地市场狭小13.C 依据材料,藏族人喜欢喝酥油茶,主要原因是藏区以畜牧业为主,缺乏水果蔬菜,因此饮食以肉食为主,而茶叶不仅有降低血脂作用,而且容易贮存,便于长距离从外地运入,所以深受藏族人喜欢。

故选C。

14.C 茶树是生长在亚热带地区的经济作物,藏地气候寒冷,不适宜茶树生长,C对;茶树适宜生长在坡地,地形不是主要原因,A错;种植茶树经济效益高,B错;当地市场广阔,D错。

故C正确(2017·合肥二检)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

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诸共融,成为名符其实的“生态建筑”。

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