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微生态系统pptppt
合集下载
《阴道微生态评价》课件
促进免疫系统发育
阴道微生态中的微生物群落可以形成一道天 然的屏障,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保护女 性生殖健康。
参与生育过程
阴道微生态中的微生物群落在女性生育过程 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促进精子活动、参与 胚胎着床等。
02
阴道微生态评价的重要性
阴道微生态与女性健康的关系
阴道微生态是女性生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女性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注意性生活卫生
性生活前后双方要清洗外阴,保 持清洁。
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性传播疾病 的风险。
避免多个性伴侣和频繁更换性伴 侣。
避免过度清洁和滥用抗生素
不要频繁使用阴道洗液或灌洗 阴道内部,以免破坏阴道的自 然菌群平衡。
避免滥用抗生素,特别是口服 和局部用药,以免引起菌群失 调。
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可以补充 阴道乳酸杆菌,以维持阴道微 生态平衡。
总结词
确定微生物种类
详细描述
通过定性检测阴道微生物,可以确定各种微生物的种类,了解菌群的组成和分布情况,为进一步分析 阴道微生态提供依据。
04
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应用
阴道炎的诊断与治疗
阴道炎的诊断
阴道微生态评价可以检测阴道内 的菌群分布和数量,帮助医生判 断是否患有阴道炎。
阴道炎的治疗
根据阴道微生态评价的结果,医 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提高治疗效果。
探讨阴道微生态与女性生殖健康之间的关联,包括对生殖道感染、妇科炎症、不孕不育 等疾病的影响。
阴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深入研究阴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分布、演替规律及其在女性生殖健康中的作用机制。
阴道微生态失衡的机制研究
阴道微生态失衡的原因
人体微生态与健康 ppt课件
Aller-5益生菌产品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 程,尽管人类的寿命越来越延长, 但困扰我们健康的问题越来越多 我们对现代医学的质疑也越 来越多!
当我们开始关注地球的生态圈的时 候,让我们同时关注一下自己体内 的生态环境
一天一袋,重建体内微生态 一天一袋,益生健康!
01
人体的微生态
Human Microbiome
人体的微生态
人体微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口腔、呼吸 道、胃肠道、泌尿道和皮肤5大生态领 域
人体微生态菌种类达目1前00人0余们种对宏观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数量达100万亿个(已人经体有体了细深胞的刻1的0万认亿识个,10微倍观)生态平 重量约1271克,相当衡于却肝远脏未的受重到量应有的重视。认识人 99%是以双歧杆菌和体类微杆观菌生为态主的平专衡性的厌重氧要菌性,保持微 1%是兼性厌氧菌(以生乳态酸平杆衡菌,为才代能表使)人类对外适应大
Aller-5益生菌产品
Aller-5益生菌产品
经鼠李糖乳杆菌HN001 干预后,可显著降低两 岁内遗传过敏性湿疹的 发生率。
经鼠李糖乳杆菌HN001干预后 ,遗传过敏性湿疹的患病儿童症 状显著减轻。
Aller-5益生菌产品
经乳双歧杆菌Bi-07干预后 ,过敏性皮炎儿童患者的 SCORAD指数较试验前,两 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
Aller-5益生菌产品
80例长期患过敏性鼻炎、结膜炎患儿分为两组:益生菌组60 例服用副干酪乳杆菌1个月和安慰 剂组20例。问卷评分显示 ,无论是在发病频率和受干扰水平上,益生菌组患儿的鼻部症 状和生 活质量与安慰剂组比较均明显提高。
Aller-5益生菌产品
专利 Enteromix® Colon Simulator(肠道模拟器)
人体微生态平衡与健康 PPT课件
人体微生态平衡与健康
•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与人类的 关系极为密切,其中绝大多数对人类是有益 的、必需的.
生态学(ecology):
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 :
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研究微 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与宿主(环境)相互 关系的科学。
• (6).皮肤
• 皮肤分泌物、衣物等因素影响,在不同部位 上的细菌种类不同
• 常驻菌:表皮葡萄球菌、丙酸杆菌、类白 喉棒状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 非常驻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由
于= • 大多数皮肤微生物是直接或间接同汗腺有关 的,因为毛囊是微生物生存的一个理想环境
常住人体各部位的正常菌群
三.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生物拮抗 (antagonism):抵抗外来致病菌,维持正常菌群 内部的平衡,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实验表明,在肠道无菌 情况下,由外界输入的致病菌可迅速增殖;而在有正常菌 群存在的肠道中,由于竞争优势,使得致病菌增殖速度明 显下降,显示出正常菌群对外袭菌的低抗作用: ①.生物屏障作用:竞争黏附,形成微菌落、生物膜、定植 抗力 ②.化学屏障作用:产生有害代谢产物,抑制其他细菌; ③ 竞争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 ④降低pH 值;
③ 肠道分泌物如胆酸、溶菌酶等可抑制细 菌生长; ④ 微生物群相互作用保持平衡稳定状态。
(5).泌尿生殖道:
阴道常住菌有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阴道 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和双岐杆菌等,乳杆菌为优 势菌群。 正常情况下,女性泌尿生殖道中的微生物丛对女性 泌尿生殖系统具有自洁作用,尤其是某些细菌的酸性 代谢产物所形成的酸性环境可抵抗多种病原体的入 侵。 女性尿道外部与外阴部的细菌相似,有葡萄球菌 、粪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乳杆菌及真 菌等 正常男性泌尿道不含有细菌。男性尿道口有葡萄 球菌、拟杆菌、耻垢杆菌、大肠埃希菌和支原体等
•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与人类的 关系极为密切,其中绝大多数对人类是有益 的、必需的.
生态学(ecology):
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 :
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研究微 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与宿主(环境)相互 关系的科学。
• (6).皮肤
• 皮肤分泌物、衣物等因素影响,在不同部位 上的细菌种类不同
• 常驻菌:表皮葡萄球菌、丙酸杆菌、类白 喉棒状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 非常驻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由
于= • 大多数皮肤微生物是直接或间接同汗腺有关 的,因为毛囊是微生物生存的一个理想环境
常住人体各部位的正常菌群
三.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生物拮抗 (antagonism):抵抗外来致病菌,维持正常菌群 内部的平衡,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实验表明,在肠道无菌 情况下,由外界输入的致病菌可迅速增殖;而在有正常菌 群存在的肠道中,由于竞争优势,使得致病菌增殖速度明 显下降,显示出正常菌群对外袭菌的低抗作用: ①.生物屏障作用:竞争黏附,形成微菌落、生物膜、定植 抗力 ②.化学屏障作用:产生有害代谢产物,抑制其他细菌; ③ 竞争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 ④降低pH 值;
③ 肠道分泌物如胆酸、溶菌酶等可抑制细 菌生长; ④ 微生物群相互作用保持平衡稳定状态。
(5).泌尿生殖道:
阴道常住菌有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阴道 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和双岐杆菌等,乳杆菌为优 势菌群。 正常情况下,女性泌尿生殖道中的微生物丛对女性 泌尿生殖系统具有自洁作用,尤其是某些细菌的酸性 代谢产物所形成的酸性环境可抵抗多种病原体的入 侵。 女性尿道外部与外阴部的细菌相似,有葡萄球菌 、粪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乳杆菌及真 菌等 正常男性泌尿道不含有细菌。男性尿道口有葡萄 球菌、拟杆菌、耻垢杆菌、大肠埃希菌和支原体等
最新益生菌的相关知识PPT课件
• 另外,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阻碍结肠和其他器官 中发生的非基因型和基因突变型的功能。
• 从一些动物实验的结果也证实了此论点。 • 日本动物中心实验室将小鼠作为实验动物用于癌
症的研究,发现雄性小鼠对于肝肿瘤的诱发率比 无菌小鼠高得多,前者为25%,后者30%。
• 如果有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类腐败梭菌的参与 ,其肝癌发病率为100%。
• 对益生菌的抗癌研究显示,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 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菌体或用其 做成的酸奶食用后可活化单球巨噬细胞的活性,增 强全身性免疫应答。
• 干酪乳杆菌、乳酸乳杆菌、奶油链球菌及 各种双岐杆菌的菌体或酸奶上清液均具有 相当强的抗肿瘤活性。
• 根据Akazan等人的研究每日三次使用L.casei干粉 制品并持续一年,可以达到抑制表面膀胱癌的再发 生;
可能有害的细菌
• 腹泻/便秘 • 感染 • 毒素产生
假单胞菌 变形菌 葡萄球菌 梭杆菌
可能有益的细菌
• 抑制外源和/或有害细菌 • 刺激免疫功能 • 有助于消化和/或吸收 • 维生素合成
破坏因素
• 抗生素应用 • 感染 • 气候变化 • 饮食不当 • 水土不服 •婴幼儿喂养不当
肠球菌 大肠杆菌
嗜酸乳杆菌 链球菌
• 当某些因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时,明显表现出维 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缺乏症。
5.控制内毒素的产生
• 益生菌可抑制肠道中腐败细菌的繁殖,从而减少 肠道中内毒素和尿素酶的含量,使血液中内毒素 和氨含量下降。
• 让肝病患者食用益生菌,发现血氨、游离血清酚 及游离的氨基氮明显减少。
• Koizumic等也证实,益生菌对门静脉肝硬化性有 缓解作用。
complexcommunitycfug白色念珠菌幽门螺旋杆菌乳酸杆菌链球菌食管没有自身微生物群微生物来自食物和口腔十二指肠10cfug拟杆菌白色念珠菌乳酸杆菌链球菌空肠10cfug拟杆菌白色念珠菌乳酸杆菌链球菌回肠10cfug拟杆菌梭状芽孢杆菌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韦荣球菌结肠10101011cfug拟杆菌杆菌双歧杆菌梭状芽孢杆菌肠球菌真杆菌梭形杆菌消化链球菌瘤胃球菌链球菌成人微生物群
• 从一些动物实验的结果也证实了此论点。 • 日本动物中心实验室将小鼠作为实验动物用于癌
症的研究,发现雄性小鼠对于肝肿瘤的诱发率比 无菌小鼠高得多,前者为25%,后者30%。
• 如果有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类腐败梭菌的参与 ,其肝癌发病率为100%。
• 对益生菌的抗癌研究显示,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 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菌体或用其 做成的酸奶食用后可活化单球巨噬细胞的活性,增 强全身性免疫应答。
• 干酪乳杆菌、乳酸乳杆菌、奶油链球菌及 各种双岐杆菌的菌体或酸奶上清液均具有 相当强的抗肿瘤活性。
• 根据Akazan等人的研究每日三次使用L.casei干粉 制品并持续一年,可以达到抑制表面膀胱癌的再发 生;
可能有害的细菌
• 腹泻/便秘 • 感染 • 毒素产生
假单胞菌 变形菌 葡萄球菌 梭杆菌
可能有益的细菌
• 抑制外源和/或有害细菌 • 刺激免疫功能 • 有助于消化和/或吸收 • 维生素合成
破坏因素
• 抗生素应用 • 感染 • 气候变化 • 饮食不当 • 水土不服 •婴幼儿喂养不当
肠球菌 大肠杆菌
嗜酸乳杆菌 链球菌
• 当某些因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时,明显表现出维 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缺乏症。
5.控制内毒素的产生
• 益生菌可抑制肠道中腐败细菌的繁殖,从而减少 肠道中内毒素和尿素酶的含量,使血液中内毒素 和氨含量下降。
• 让肝病患者食用益生菌,发现血氨、游离血清酚 及游离的氨基氮明显减少。
• Koizumic等也证实,益生菌对门静脉肝硬化性有 缓解作用。
complexcommunitycfug白色念珠菌幽门螺旋杆菌乳酸杆菌链球菌食管没有自身微生物群微生物来自食物和口腔十二指肠10cfug拟杆菌白色念珠菌乳酸杆菌链球菌空肠10cfug拟杆菌白色念珠菌乳酸杆菌链球菌回肠10cfug拟杆菌梭状芽孢杆菌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韦荣球菌结肠10101011cfug拟杆菌杆菌双歧杆菌梭状芽孢杆菌肠球菌真杆菌梭形杆菌消化链球菌瘤胃球菌链球菌成人微生物群
阴道微生态临床应用的新理念医学PPT课件
女性阴道微生态
正
常
洁 度
阴 道
pH
、值
和
清
雌 激 素 水 平 规 律 性
完 整 性 、
阴 道 黏 膜 的 连 续 性 及
维持正常阴道微生态的基础
7
阴道微生物菌群
目前研究,阴道菌群的结果:阴道分泌物中兼性厌氧的乳 酸杆菌是育龄期健康女性阴道内的优势菌
正常状态下,阴道内厌氧菌与需氧菌的比例为10:1
LB
不同微生物抗生素敏感性、耐受性不同,治疗方案各异
18
治疗方案
1
单一消炎 杀菌
很少考虑 生态治疗
阴道感染复发率高的主要原因
----阴道微生态未恢复!
疗效评价标准
2
临床体征,症 状消失,病原 体消失未考虑 微生态是否恢
复正常
循证研究:
如果反映阴道 微生态平衡的指 标未恢复正常, 即使以上3项指标 都已经正常,复 发的可能性很大。
12
当今临床工作面临的挑战
有症状 不能明确
诊断
治疗后
?
仍有症状
BV→RBV VVC →RVVC
VVC→BV
13
问题的根源:临床妇产科医生及患者“协作性” 的急切治疗
“
两
明确病原微生物
个
忽
阴道微生态失调及其恢
略 ”
复该微生态
14
阴道感染的本质.是阴道微生态失衡
阴道中任何一种微生物(常 驻或过路)过度增殖导致阴 道微生态改变,都可能导致 阴道感染
滴虫阴道炎
TV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VVC
厌氧菌增殖 菌群失调
需氧菌增值 菌群抑制
23
双重感染15种(45%)
微生物生态(共36张PPT)
量很少(10~103/ml )。
典型的清水型微生物以化能自养微生物和光能自养微生物为主,如硫 细菌、铁细菌和衣细菌等,以及含有光合色素的蓝细菌、绿硫细 菌和紫细菌等。霉菌中水霉属和绵霉属的一些种可生长于腐烂的 有机残体上。藻类以及一些原生动物在水面生长。
11
(2)腐败型水生微生物
清水由于流入了大量的人畜排泄物、生活污物和工业废水等,因 此有机物的含量大增,同时也夹入了大量外来的腐生细菌.
Nacl中。
7. 抗辐射微生物 对辐射这一不良环境因素有抗性的微生物。
25
第三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一般都不是单独存在的。生物 间的关系既多样又复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 系分为:
26
一、互生
两种可单独生活的微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 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1、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营养。 2、土壤覆盖阻挡了紫外线对微生物的杀伤。 3、满足了微生物对水分的要求。 4、土壤pH值范围-之间。 5、温度、季节与昼夜温差不大。 6、土壤颗粒空隙间充满着空气和水分。 7、适宜的渗透压。
6
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 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 以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4. 嗜碱微生物(嗜碱菌) 能专性生活在pH 10-11的碱性条件下而不能生活在中性条件
下的微生物。
5. 嗜压微生物(嗜压菌) 必须生长在高静水压环境中的微生物。均为原核微生物。
24
6. 嗜盐微生物(嗜盐菌)
必须在高盐浓度下才能生长的微生物。一般Nacl浓度 3% 左右,盐杆菌等极端嗜盐菌必须生活在12-30%
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
典型的清水型微生物以化能自养微生物和光能自养微生物为主,如硫 细菌、铁细菌和衣细菌等,以及含有光合色素的蓝细菌、绿硫细 菌和紫细菌等。霉菌中水霉属和绵霉属的一些种可生长于腐烂的 有机残体上。藻类以及一些原生动物在水面生长。
11
(2)腐败型水生微生物
清水由于流入了大量的人畜排泄物、生活污物和工业废水等,因 此有机物的含量大增,同时也夹入了大量外来的腐生细菌.
Nacl中。
7. 抗辐射微生物 对辐射这一不良环境因素有抗性的微生物。
25
第三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一般都不是单独存在的。生物 间的关系既多样又复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 系分为:
26
一、互生
两种可单独生活的微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 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1、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营养。 2、土壤覆盖阻挡了紫外线对微生物的杀伤。 3、满足了微生物对水分的要求。 4、土壤pH值范围-之间。 5、温度、季节与昼夜温差不大。 6、土壤颗粒空隙间充满着空气和水分。 7、适宜的渗透压。
6
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 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 以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4. 嗜碱微生物(嗜碱菌) 能专性生活在pH 10-11的碱性条件下而不能生活在中性条件
下的微生物。
5. 嗜压微生物(嗜压菌) 必须生长在高静水压环境中的微生物。均为原核微生物。
24
6. 嗜盐微生物(嗜盐菌)
必须在高盐浓度下才能生长的微生物。一般Nacl浓度 3% 左右,盐杆菌等极端嗜盐菌必须生活在12-30%
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
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PPT课件
10
无菌动物和悉生生物
无菌动物:是指不能检出任何活的微 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悉生生物:指整个个体不携带或只携 带已知微生物的生物
11
种 类 饲养方 说明 法
Hale Waihona Puke 无菌动 隔离系 以封闭的无菌技术取得,用现
物
统
有方法不能检出任何微生物和
寄生虫的动物。
悉生动 隔离系 确知所带的微生物丛(植物的
物
统
和动物的)经特殊饲养的动物
2
1、人体各部位常见的正常菌群
皮肤: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耻垢杆菌等
口腔:链球菌(甲型或乙型)、乳酸杆菌、螺旋体、梭形杆菌、白 色念球菌、(真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奈瑟氏球菌、类白 喉杆菌等
胃:正常一般无菌
肠道:类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厌氧性链球菌、粪链球菌、 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乳酸杆菌、变形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 荚膜杆菌等
小肠结肠炎耶 尔森氏菌
1-5天 3-7天
病毒 A型肝炎病毒 2-6星期
诺沃克病毒 轮状病毒 原生动物 痢疾内变形虫
24-48h 24-72h
2-4星期
表吮贾第虫
18
1-4星期
胃肠炎,常有明显的脱水 胃肠炎,肠系淋巴结炎,或 急性末端回肠炎;可能类似 阑尾炎
二、病原微生物通过水体的 传播
水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进入人体,这包括直接饮用、接触和吸 入。饮水不洁所造成的传染病在发展中 国家中十分普遍。接触污染水体会引起 皮肤、眼睛疾病。吸入带有病原微生物 的水珠会导致呼吸道传染病。
16
水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引起的传染病
细菌
病原微生物 潜伏期 临床症状细菌
5
无菌动物和悉生生物
无菌动物:是指不能检出任何活的微 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悉生生物:指整个个体不携带或只携 带已知微生物的生物
11
种 类 饲养方 说明 法
Hale Waihona Puke 无菌动 隔离系 以封闭的无菌技术取得,用现
物
统
有方法不能检出任何微生物和
寄生虫的动物。
悉生动 隔离系 确知所带的微生物丛(植物的
物
统
和动物的)经特殊饲养的动物
2
1、人体各部位常见的正常菌群
皮肤: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耻垢杆菌等
口腔:链球菌(甲型或乙型)、乳酸杆菌、螺旋体、梭形杆菌、白 色念球菌、(真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奈瑟氏球菌、类白 喉杆菌等
胃:正常一般无菌
肠道:类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厌氧性链球菌、粪链球菌、 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乳酸杆菌、变形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 荚膜杆菌等
小肠结肠炎耶 尔森氏菌
1-5天 3-7天
病毒 A型肝炎病毒 2-6星期
诺沃克病毒 轮状病毒 原生动物 痢疾内变形虫
24-48h 24-72h
2-4星期
表吮贾第虫
18
1-4星期
胃肠炎,常有明显的脱水 胃肠炎,肠系淋巴结炎,或 急性末端回肠炎;可能类似 阑尾炎
二、病原微生物通过水体的 传播
水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进入人体,这包括直接饮用、接触和吸 入。饮水不洁所造成的传染病在发展中 国家中十分普遍。接触污染水体会引起 皮肤、眼睛疾病。吸入带有病原微生物 的水珠会导致呼吸道传染病。
16
水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引起的传染病
细菌
病原微生物 潜伏期 临床症状细菌
5
认识肠道微生态(精品PPT)
人体正常菌群种类达500余种 数量达100万亿个(人体体细胞 只有10万亿个)重量约1271克, 相当于肝脏的重量,如果将一个 人的肠内细菌排成一列,其长度 约可绕行地球2周多。
1g 10g
20g 20g
1000g
(78.67%)
200g 20g
胃肠道微生态系统
胃PH2
分泌酸(HCl) 对大分子物质进行消化
小结
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重要且 复杂的生物系统,是肠粘膜屏障的重要组成部 分,但对其认识仍然有限。
肠道微生态失调由多种因素参与,可产生与 代谢、免疫、炎症、肿瘤等相关的多种病理后 果。
生物制剂对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有效,更有 效更精确的制剂有待开发。
Thanks!
肠道屏障Topic Goes Here
肠黏膜的机械屏障
由肠黏膜上皮细胞、侧面的细胞 连接和上皮下的固有膜等组成
肠黏膜的化学屏障
由胃肠道分泌的胃酸、胆汁、各种消化酶、溶 菌酶、黏多糖、糖蛋白和糖脂等化学物质组成
肠黏膜的免疫屏障
由肠道黏膜上皮的免疫相关 组织、细胞、和分子所组成
肠黏膜的生物屏障
肠黏膜的生物屏障主要由正常的肠道菌群构成, 正常菌群各种菌种之间彼此互相依赖又相互制约
菌群失衡的主要原因
抗生素 创伤 应激 酗酒 其他因素
数量改变
胃酸、胃肠液分泌下降 炎症性肠病(IBD) 糖尿病 SLE、硬皮病 贾弟鞭毛虫病或其他寄 生虫感染
老年人、营养不良
部位改变:细菌移位
肠粘膜通透性增加 肠道运动功能减弱 上移至小肠污染 外移致腹腔感染、MODS
肠道菌群失调
Y肠ou道r 菌To群pic失G调oes Here
效果
微生物
1g 10g
20g 20g
1000g
(78.67%)
200g 20g
胃肠道微生态系统
胃PH2
分泌酸(HCl) 对大分子物质进行消化
小结
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重要且 复杂的生物系统,是肠粘膜屏障的重要组成部 分,但对其认识仍然有限。
肠道微生态失调由多种因素参与,可产生与 代谢、免疫、炎症、肿瘤等相关的多种病理后 果。
生物制剂对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有效,更有 效更精确的制剂有待开发。
Thanks!
肠道屏障Topic Goes Here
肠黏膜的机械屏障
由肠黏膜上皮细胞、侧面的细胞 连接和上皮下的固有膜等组成
肠黏膜的化学屏障
由胃肠道分泌的胃酸、胆汁、各种消化酶、溶 菌酶、黏多糖、糖蛋白和糖脂等化学物质组成
肠黏膜的免疫屏障
由肠道黏膜上皮的免疫相关 组织、细胞、和分子所组成
肠黏膜的生物屏障
肠黏膜的生物屏障主要由正常的肠道菌群构成, 正常菌群各种菌种之间彼此互相依赖又相互制约
菌群失衡的主要原因
抗生素 创伤 应激 酗酒 其他因素
数量改变
胃酸、胃肠液分泌下降 炎症性肠病(IBD) 糖尿病 SLE、硬皮病 贾弟鞭毛虫病或其他寄 生虫感染
老年人、营养不良
部位改变:细菌移位
肠粘膜通透性增加 肠道运动功能减弱 上移至小肠污染 外移致腹腔感染、MODS
肠道菌群失调
Y肠ou道r 菌To群pic失G调oes Here
效果
微生物
正常菌群和微生态PPT优质课件
31
三、微生态特征
• 微生物的特点
主要是机会致病菌致病,90%以上毒力较弱或无 毒,多为内源性感染,与传统的传染病不同。 耐药菌或多重耐药菌,如MRSA不仅对甲氧西林 耐药,而且对多种广谱抗生素耐药; 新的病原体不断出现,随年代不同而发生变化。 适应性强
•主要微生物
主要是细菌,其次是病毒、真菌;既有致病性微 生物,也有机会性致病微生物。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
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 中形成的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
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
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平衡在外界环境因 素的影响下被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 合状态。
互生→抗生→偏生
37
第五节 感染的微生态调节
一、微生态调节原则
• 合理使用抗生素 • 先抗后调 • 多抑少补 • 清扫扶正
38
二、微生态调节剂的分类 • 益生菌(Probiotics) • 益生元(Prebiotics) • 合生素(Synbiotics)
• 培养乏液(Spent culture) • 活性生长促进因子(Viable growth promoter) • 生物原(Biogenics)
28
•特点:
感染的对象包括一切在医院活动的人群, 但易感 对象为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感染的地点、时间必须发生在医院内, 包括出 院不久发生的感染; 病原体主要是机会致病性微生物; 感染来源以内源性感染为主; 传播方式以接触为主; 病原体常为耐药菌。
29
二、分类 •内源性医院感染(endogenous nosocomial infection):
4
三、微生态特征
• 微生物的特点
主要是机会致病菌致病,90%以上毒力较弱或无 毒,多为内源性感染,与传统的传染病不同。 耐药菌或多重耐药菌,如MRSA不仅对甲氧西林 耐药,而且对多种广谱抗生素耐药; 新的病原体不断出现,随年代不同而发生变化。 适应性强
•主要微生物
主要是细菌,其次是病毒、真菌;既有致病性微 生物,也有机会性致病微生物。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
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 中形成的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
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
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平衡在外界环境因 素的影响下被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 合状态。
互生→抗生→偏生
37
第五节 感染的微生态调节
一、微生态调节原则
• 合理使用抗生素 • 先抗后调 • 多抑少补 • 清扫扶正
38
二、微生态调节剂的分类 • 益生菌(Probiotics) • 益生元(Prebiotics) • 合生素(Synbiotics)
• 培养乏液(Spent culture) • 活性生长促进因子(Viable growth promoter) • 生物原(Biogenics)
28
•特点:
感染的对象包括一切在医院活动的人群, 但易感 对象为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感染的地点、时间必须发生在医院内, 包括出 院不久发生的感染; 病原体主要是机会致病性微生物; 感染来源以内源性感染为主; 传播方式以接触为主; 病原体常为耐药菌。
29
二、分类 •内源性医院感染(endogenous nosocomial infection):
4
人体微生态系统 ppt课件
3
肠道正常菌群可以分三类:一是致病(既有 害菌),包括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假单胞菌 产气荚膜梭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腐败菌。腐败 菌在将氨基酸分解时会产生出氨、胺、硫化氢 、吲哚、酚类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组成 了“内毒素”,极易引起肠粘膜破坏,诱发感染 和肿瘤发生,影响脏器功能等多发面的治病作 是一起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 微生态平衡时,这些细菌数量少,处于劣势, 不足以致病,但也是人体微生态的组成部分。 如果人体微生态失衡,有害菌的数量超过了正 常水平时则可以引起人体发病。二是共生菌的 益生菌,主要包括双歧杆菌、类杆菌、优杆菌 和消化球菌等。肠道中的这些对宿主有益而无 害的益生菌类主要是专
的双歧杆菌通过了胃酸的考验,到达肠道时, 作为外源性的双歧杆菌在体内也不能很好的较 长时间的定植下来。同时遗憾的发现,双歧杆 菌作为厌氧菌生命力十分脆弱,它们对有氧条 件非常地敏感,对温度,PH值,水分等条件要 求十分严格,这些条件稍不合适就会大量死亡 ,导致了对工业生产工艺及条件要求十分严格 ,即使顺利的生产出来了,在产品剂型、运输 、保存及保存期限等方面又有较大的困难。另 辟蹊径吧!人们又开始想,如果能找到无毒害 ,可食用,含有可以促进人体肠道内原籍双歧 杆菌生长繁殖的物质或制品(双歧因子), 18
至消失,亦即,使双歧杆菌在肠道内保持优势
菌群是使“肠道年龄”年轻化的关键因素。人们
便开始想法设法努力调整增加人体内的这种有
益菌,使其菌群处于优势地位,以对人体的健
康起到维护和保障作用。
16
人们通过努力真也生产出了一些含活菌的双歧
杆菌产品。比较著名的产品有:三株口服液、 丽珠肠乐、生命源口服液、肠益生、培菲康等 ,也出现了含双歧杆菌的“双歧酸奶、双歧饮料 ”等。在这些产品面市的最初阶段,人们果然看 到了在与没有服用这些产品的人的对照观察的 结果。即,这些含有双歧杆菌活菌体的产品对 人体均有良好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肠道正常菌群可以分三类:一是致病(既有 害菌),包括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假单胞菌 产气荚膜梭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腐败菌。腐败 菌在将氨基酸分解时会产生出氨、胺、硫化氢 、吲哚、酚类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组成 了“内毒素”,极易引起肠粘膜破坏,诱发感染 和肿瘤发生,影响脏器功能等多发面的治病作 是一起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 微生态平衡时,这些细菌数量少,处于劣势, 不足以致病,但也是人体微生态的组成部分。 如果人体微生态失衡,有害菌的数量超过了正 常水平时则可以引起人体发病。二是共生菌的 益生菌,主要包括双歧杆菌、类杆菌、优杆菌 和消化球菌等。肠道中的这些对宿主有益而无 害的益生菌类主要是专
的双歧杆菌通过了胃酸的考验,到达肠道时, 作为外源性的双歧杆菌在体内也不能很好的较 长时间的定植下来。同时遗憾的发现,双歧杆 菌作为厌氧菌生命力十分脆弱,它们对有氧条 件非常地敏感,对温度,PH值,水分等条件要 求十分严格,这些条件稍不合适就会大量死亡 ,导致了对工业生产工艺及条件要求十分严格 ,即使顺利的生产出来了,在产品剂型、运输 、保存及保存期限等方面又有较大的困难。另 辟蹊径吧!人们又开始想,如果能找到无毒害 ,可食用,含有可以促进人体肠道内原籍双歧 杆菌生长繁殖的物质或制品(双歧因子), 18
至消失,亦即,使双歧杆菌在肠道内保持优势
菌群是使“肠道年龄”年轻化的关键因素。人们
便开始想法设法努力调整增加人体内的这种有
益菌,使其菌群处于优势地位,以对人体的健
康起到维护和保障作用。
16
人们通过努力真也生产出了一些含活菌的双歧
杆菌产品。比较著名的产品有:三株口服液、 丽珠肠乐、生命源口服液、肠益生、培菲康等 ,也出现了含双歧杆菌的“双歧酸奶、双歧饮料 ”等。在这些产品面市的最初阶段,人们果然看 到了在与没有服用这些产品的人的对照观察的 结果。即,这些含有双歧杆菌活菌体的产品对 人体均有良好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有害物质的排泄以抗衰老,还能通过自身的
代谢,产生大量的有机酸,分泌蛋白质等活动
,阻止有害菌及外来致病菌的侵害,维持肠道
菌群平衡等生理作用。在患病或滥用抗生素,
环境污染,生活方式不合理,情绪紧张,压力
大或较长期不合理饮食、手术、疾病或衰老等
因素发生时,微生态平衡会被干扰而发生紊乱
,
-
5
使正常的菌群结构、种类、数量发生变化,出 现微生态失调,从而致疾病发生。三是条件性 有害菌,包括大肠杆菌、链球菌和韦荣球菌等 。这些细菌能产生毒素、促进老化,极具投机 性,是典型的两面派,有生理作用和致病作用 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微生态失调情况下) 对人体有害,但在一般情况下,对人体稍微有 点好处,既具有潜在有害性。
人体微生态系统
-
1
人体凡与外界接触或与外界相通的部位皆有
微生物存在。一般认为,一个人自打出生以后
约1--2小时即可以从其体内分离出细菌。一个 健康的成年人机体由1013个细胞组成,而与人
体共生的细菌数则达1014个,亦即人体携带的
细菌相当于人体细胞数的10倍,这些细菌坚定
的寄居在人的皮肤,外耳道,口腔,呼吸道(
-
3
肠道正常菌群可以分三类:一是致病(既有 害菌),包括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假单胞菌 产气荚膜梭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腐败菌。腐败 菌在将氨基酸分解时会产生出氨、胺、硫化氢 、吲哚、酚类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组成 了“内毒素”,极易引起肠粘膜破坏,诱发感染 和肿瘤发生,影响脏器功能等多发面的治病作 是一起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 微生态平衡时,这些细菌数量少,处于劣势, 不足以致病,但也是人体微生态的组成部分。 如果人体微生态失衡,有害菌的数量超过了正 常水平时则可以引起人体发病。二是共生菌的 益生菌,主要包括双歧杆菌、类杆菌、优杆菌 和消化球菌等。肠道中的这些对宿主有益而无 害的益生菌类主要是专
鼻腔、咽喉及扁桃体部位)、眼结膜、胃肠道
、阴道等器官中,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和人体
形成了共生关系,与人体形成了独特的生理组
合,他们与人体每时每刻都进行着大量的化学
和生物学活动,并无声无息的与人体和外环境
维持着动态的生理性微- 生态平衡系统。
2
在正常条件下,这个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一方面对宿主有利,能辅助宿主进行某些生 理过程;另一方面对寄居的微生物有利,使之 保持一定的微生物群落组合,维持其生长与繁 殖。如果这个微生态系统失调,人体就会产生 疾病。 微生态学研究发现,在以上人体部位的微生态系 统中,肠道是一组庞大的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 ,不但层次复杂,微生物群、生物流量也相当 庞大。现在已经清楚的知道,人体携带的微生 物主要在肠道,占人体总微生物的78.68%,排 除粪便重量的1/3--2/5是微生物,而且90%以上 是活的。人体肠道中存在着多达120种以上微 生物,细菌数量高达100万亿个,重约1.2公斤 ,它是人体主要的微生态系。
序在新生儿的体内粘附定植,构成了原籍菌群
。肠道的免疫功能的产生依赖于原籍菌群,当
微生物菌群在新生儿期发展并延续整个生命的
时候,微生物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也开
始了。
-
8
经过长期发现,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中原籍 菌群中最主要的益生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已 和人类结成了极其重要的共生关系,已成为对 人类整个生命有益的肠细菌,双歧杆菌对人的 益生性作用在于生物学屏障,合成多种维生素 ,通过抑制有害的腐败菌在肠道中生长减少内 毒素以减轻肝、肾负担,通过排除内毒素,控 制内毒素血症,预防和治疗与抗生素有关的腹 泻、激活免疫细胞,增强机体免疫、抗肿瘤、 预防癌变、抗感染、抗衰老等作用,是肠道微 生态系统是否平衡的核心,对维持人体健康至 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医学,微生态学的发展,人们已
经清楚的了解到双歧杆菌(bacillus bifidus)是
人和某些动物不可缺少的共生性的益生菌中的
代表性正常微生物群。而大肠杆菌则是介于致
病于非致病的条件性有害菌中的代表性正常微
生
-
6
物群。在数量上,双歧杆菌是大肠杆菌的1000 倍以上。作为人体肠道菌群中的主要益生菌, 双歧杆菌于机体健康密切相关,它具有营养、 免疫、合成维生素,润肠通便,改善肝功能, 生物拮抗,抗衰老,抑癌,降血脂等功能。促 进双歧杆菌的生长,保持其在肠道微生物群中 优势菌的地位,对维持机体健康意义重大。
-
7
认识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是1899年由法国的巴斯德研究所的 Henrg Tissier博士首先从健康的母乳喂养婴儿 的粪便中分离出的一种外形轻度弯曲、末端有 分叉的细菌,并将其命名为双歧杆菌。
人刚出生时肠道是无菌的,新生儿从母亲体
中分娩出生的过程中,细菌即可以从阴道和外
环境(来自母亲的肠菌群),安一定的时间顺
-
4
性厌氧菌,它们是唯一既不产生内毒素,也不
产生外毒素、无致病性,并对人体有许多重要
生理功能的微生物。它们数量巨大,在人的整
个生命期内恒定存在。人体微生态在正常情况
时,肠道菌群保持微生态平衡,发挥其有益于
机体的作用。这时这些益生菌除具有抑制有害
菌生长,生物拮抗及免疫作用外,能通过自身
的代谢,活动产生或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促
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占据优势时,肠道微生态
即处于平衡的状态;如果这个优势下降或消失
-
9
就会导致微生态平衡的破坏,即为生态失衡。 人体内如果微生态不平衡,肠蠕动过快就会出 现腹泻、脱水。肠蠕动过慢就会出现便秘、排 泄不畅,大量的内毒素就会通过肠道吸收,毒 害人的各种器官,使出现各种病状,甚至于死 人,如果益生菌在肠道中占了主导地位,条件 性有害菌就会显示益生作用。在肠道益生菌中 ,其中双歧杆菌的数量占80%以上,它直接影 响着人体的生长、发育、消化、吸收、健康和 长寿。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对列为世界5个 长寿之乡之一的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10万人 的调查中,其中100岁以上的老寿星就有69人 ,90--100岁的高寿老人- 有226人,80--90岁 10
的老人就有1764人,检测他们肠道中的双歧杆
菌的数量高达108--1010个,远远高于一般人
,比普通年轻飞行员肠道中的双歧杆菌数量还
高出几十倍,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重要长寿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