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合集下载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能力· 思维· 方法
【解题回顾】本题分析时,有不少学生易患如下毛 病,当推出v1>v2时假设物体匀加速,便主观地认 为若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结果就是v1<v2.
此外,本题还有一个较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利用vt图线比较v1和v2的大小. 设物体做加速运动,其v-t图如图2-2-2,其中间时 刻的速度v2大小即为梯形OABC的中位线的长度.而中 间位置的速度大小则应是把梯形面积平分为二的线 段DE表示的长度.若物体做减速运动由图2-2-3可得 出同样的结论.
物体在AB之间作匀变速直线
运动,C为AB的中点,已知物 体在A、B的速度分别为V 1和 V2试求物体在C点的速度
要点· 疑点· 考点
二、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 1.从静止出发后,在T秒内、2T秒内、3T秒内位 移之比为:12∶22∶32∶…∶n2
2.从静止出发后,在第一个T秒内、第二个T秒内、 第三个T秒内位移,即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之比为: 1∶3∶5∶…∶(2n-1). 3.从静止出发后,在T秒末、2T秒末、3T末速度 之比为:1∶2∶3∶…∶n.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基本公式.
(1)速度公式:vt=v0+at,
(2)位移公式:s=v0t+(1/2)at2. (3)速度、位移关系:v2t-v20=2as,
要点回眸
【注意】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所涉及 的物理量有五个,分别为v0、vt、s、 a、t,其中t是标量,其余均为矢量, 一般情况下,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当知道五个量中的任意三个的时候, 就可以利用公式求出其余两个量.
能力· 思维· 方法
【例3】物体从A到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经过中间 位置时的速度为v1,它在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 度为v2,则(AC)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讲义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讲义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讲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讲义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在直线上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如果加速度为正,速度将不断增加;如果加速度为负,速度将不断减小。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有几个重要的物理量需要我们了解。

首先是速度,它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其次是位移,它描述了物体位置的变化。

还有加速度,如前所述,它决定了速度变化的快慢。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速度公式:$v = v_0 + at$其中,$v$ 是末速度,$v_0$ 是初速度,$a$ 是加速度,$t$ 是运动时间。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末速度等于初速度加上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

2、位移公式:$x = v_0t +\frac{1}{2}at^2$此公式表明,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再加上二分之一的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

3、速度位移公式:$v^2 v_0^2 = 2ax$通过这个公式,可以由速度和位移的关系直接求出加速度或者位移等物理量。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实例1、汽车刹车问题假设一辆汽车以某一初速度$v_0$ 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需要刹车,刹车时的加速度为$a$(通常为负值,因为是减速运动)。

我们可以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计算汽车刹车到停止所需的时间$t$ 和刹车的位移$x$。

首先,当汽车停止时,末速度$v = 0$ 。

使用速度公式$v = v_0 + at$ ,可得:$0 = v_0 + at$$t =\frac{v_0}{a}$然后,再用位移公式$x = v_0t +\frac{1}{2}at^2$ ,可求出刹车位移。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注意判断汽车在给定的时间内是否已经停止,避免出现错误的计算结果。

2、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约为 98m/s²),方向竖直向下。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指物体在直线上做匀速或变速运动的情况。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现象,比如汽车行驶、电梯上升、自行车骑行等等。

而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来进行分析和计算。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是指物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三个方程:1. 位移公式:s = vt + 1/2at^2其中,s表示物体的位移,v表示物体的初速度,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t表示时间。

2. 速度公式:v = v0 + at其中,v表示物体的速度,v0表示物体的初速度,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t表示时间。

3. 加速度公式:a = (v - v0) / t其中,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v表示物体的速度,v0表示物体的初速度,t表示时间。

通过这三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各种参数,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运动的规律。

例如,当我们开车行驶时,可以通过速度计来测量车速,然后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车辆的加速度。

如果我们想知道车辆在某段路程内的行驶时间,可以利用位移公式来计算。

而如果我们想知道车辆在某一时刻的速度,可以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除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还在物理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研究行星运动、天体物理学等领域中,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被广泛应用。

总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物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规律。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各种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2
解①~③得:t=5 s,x=12.5 m.
答案:12.5 m
类型二:运动学常用的重要推论及其应用 【例 2】 一列火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驶来,一人在轨 道旁边观察火车运动,发现在相邻的两个 10 s 内,火车 从他跟前分别驶过 8 节车厢和 6 节车厢,每节车厢长 8 m (连接处长度不计),求: (1)火车的加速度的大小; (2)人开始观察时火车速度的大小. 思路点拨:抓住相邻的两个 10 s,利用结论求解.
vt/2=v0-aT,
解得 v0=7.2 m/s.
答案:(1)0.16 m/s2 (2)7.2 m/s
方法技巧: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公式或结
论求解是分析运动学问题的前提,再就是必要时要作出运
动草图帮助分析.
针对训练 2-1: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 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 置,如图 1-2-3 所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 的,由图可知( )
匀变速直线运动flash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几个常用的结论
(1)Δx=aT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 等.可以推广到 xm-xn=(m-n)aT2.判断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实验依据.
(2)vt/2= v0 v = x ,即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
2 t
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某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v =
v=v gt,上升时间 t 上=v / g
0
0
h=v t 1 gt 2
2 0
v2-v02=
2gh,上升最大高度
Hmax=
v2 0
2g
下降过程:自由落体运动(a=g) v= g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S1:S2:S3:…:Sn=1:4:9:…:n2
(3)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
SI:SII:SIII:…:SN=1:3:5:…:(2n-1)
注意:(1)如何描述这几个规律 (2)时间间隔可扩展到任意t秒
5、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邻相等时间间隔
例3、一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时以v=20m/s,遇到障碍刹车, 加速度的大小为4m/s2,求汽车在6s内通过的位移为多少? (汽车距刹车点多远)
解: S=v0t+ at2=20×6+ ×(-4)×36=48m
注意,以上解法是错误的。原因是刹车过程的最后状态是停下 来,即:vt=0。这类题在解的过程中,应首先判断在所给时 间内,物体是否停下来。如果物体没有停下来,所求过程为匀 变速直线运动,直接代公式求解;如果已经停下来了,过程应 该分为两部分:匀变速过程(停下来以前)和静止过程(停下 来以后),整个过程不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这种情况下,直 接代公式就不行了。但是前一个过程还是匀变速,可以代公式 求前一个过程的位移(注意这时所代时间不再是全部时间而是 匀变速过程的时间)。我们又知道,后一个过程的位移为0, 所以前一个过程的位移与整个过程的位移相同
设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则由位移公式有:
S1=v0t1+
at12
7.2=3v0+ a×32 ①
对后3s,v2=v0+at=v0+2a

S2=v2t2+
at22
16.8=3v2+ a×32 ③
三式联立可求得:v0=0 a=1.6m/s2 ∴由S= at2有S总= ×1.6×52=20(m)
可以求出a=-2.5m/s2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其应用总结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其应用总结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 是恒定的. 反之也成立. 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的匀变速直线运运称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叫匀减速直线运动.如果以初速度v 0的方向为正方向,则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应加一负号表示。

1. 基本规律: (公式)(1) 速度公式: v t = v 0 + a t 或:a =tv v t 0-. (图象为一直线,纵轴截距等于初速度大小) 平均速度: 2v v v t +== X/ t (前一式子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它是指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后一式子对任何变速运动均适用。

(2) 位移公式: x = v 0t +21at 2注:在v -t 图象中,由v - t 直线与两坐标轴所围的面积等于质点在时间t 内运动的位移(3). 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关系式: as v v t 2202=-说明: 以上各矢量均自带符号,与正方向相同时取正,相反取负.在牵涉各量有不同方向时,一定要先规定正方向. 如果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取正值的话,则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就取负值代入公式运算. 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一般要先判断物体经历多少时间停止下来,然后才能进行有关计算.否则可能解出的结果不符合题意.【例】一个质点先以加速度a 1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时间t ,突然加速度变为反方向,且大小也发生改变,再经相同时间,质点恰好回到原出发点。

试分析两段时间内的加速度大小关系,以及两段时间的末速度大小关系。

2. 推论公式:(1) 2v v v t += = v t 2 (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过程初速度与末速度之和的一半,也等于这段过程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2) x =v 0+v t 2·t (仅适用匀变速直线运动)(3) v s 2=√v 02+v t22(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过程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过程初速度平方与末速度平方之和的一半)(4)v s2>v t2(图像法和公式法两种证明)(5)∆x=aT2 (匀变速运动中,任意连续相等的两段时间T内位移之差为定值)x m-x n=(m-n)aT2 (逐差法)【例1】.一颗子弹水平射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中. 已知子弹的初速度为v0, 射入木块深度为L后与木块相对静止,以共同速度v 运动,求子弹从进入木块到与木块相对静止的过程中,木块滑行的距离.【例2】. 羚羊从静止开始奔跑,经过50m距离加速到最大速度25m/s,并能维持一段较长时间;猎豹从静止开始奔跑经过60m的距离能加速到最大速度30m/s,以后只能维持这个速度4.0s.设猎豹距离羚羊x m时开始攻击,羚羊在猎豹开始攻击后1.0s才开始奔跑,假定羚羊和猎豹加速阶段分别做匀加速运动,且均沿同一直线索奔跑.求:⑴猎豹要在其最大速度减速前追到羚羊,x值应在什么范围? ⑵猎豹要在其加速阶段追上羚羊, x 值应在什么范围?【例3】. 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为v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住后,后车以前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开始刹车. 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行驶的距离为s ,若要保证两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为()A. s ;B. 2s ;C. 3s ; D 4s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规律:(一)从静止开始连续相等时间T分段(1)1T末, 2T末, 3T末, … n 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v n = 1∶2 ∶3 ∶…∶n .(2) 1T内, 2T内, 3T内,… n T内位移之比为:s1∶s2∶ s3∶…∶s n = 12∶ 22∶32∶…∶n2 .(3)第一个T 内, 第二个T 内, 第三个T 内, …, 第n 个T 内位移之比为. s Ⅰ∶s Ⅱ∶s Ⅲ∶…s N = 1∶3∶5 ∶… ∶(2n -1).(二)从静止开始连续相等位移S 分段(1)1S 末, 2S 末, 3S 末, … n S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v 1 ∶v 2∶ v 3 ∶…:∶v n = √1∶√2 ∶√3 ∶… ∶√n .(2) 1S 内, 2S 内, 3S 内, … n S 内时间之比为:t 1 ∶t 2 ∶ t 3 ∶… t n = √1∶√2 ∶√3 ∶… ∶√n .(3)第一个S 内, 第二个S 内, 第三个S 内, …, 第n 个S 内时间之比为. t Ⅰ ∶t Ⅱ ∶t Ⅲ ∶ … ∶ t N ∶:)23(:)12--… ∶ (1--n n ).【例1】. 三块完全相同的木块固定在地板上. 一初速度为v 0的子弹水平射穿第三块木板后速度恰好为零. 设子弹在三块木板中的加速度相同,求子弹分别通过三块木板的时间之比.【例2】. 一质点由A 点出发沿直线AB 运动,行程的第一部分是加速度为a 1的匀加速运动,接着做加速度为a 2的匀减速运动,到达B 点时恰好速度减为零. 若AB 间总长度为S ,试求质点从A 到B 所用的时间 t. 【例3】.已知O 、A 、B 、C 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

高中物理精品课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

高中物理精品课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

(二)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步骤
1、正确判断研究对象的运动性质
2、作草图,并找出已知量
3、分析已知量和所求量之间的关系,选用
适当的公式
4、求得结果后必须分析答案的合理性
一、典型例题
一个滑雪的人,从85m长的山坡上匀变速滑下,
初速度是1.8m/s,末速度是5m/s,他通过这段山坡
需要多长时间?
• 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途中依次经过A、B、C三点,
2T
x2
(n-1)T
3T
x3
Xn-1
nT
xn
(3)第一个T内,第二个内,第三个T内,…位移之

xⅠ:xⅡ:xⅢ:…xN=1:3:5: …(2N-1)xⅡxⅠ来自0xⅢT
2T
xN
3T
(n-1)T
nT
(4)第一个L,第二个L,第三个L,…
所用时间之比
tⅠ:tⅡ:tⅢ:…tN=1:( 2 1 ):( 3 2 ):
2a
故 6 s 内的位移为 x+x1=25 m.
重点探究
变式 如图Z1-1所示是某同学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时得到的一条纸带(实验
中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依照打点的先后顺序取计数点1、2、3、4、5、6、
7,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测得x1=1.42 cm,x2=1.91 cm,x3=2.40 cm,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速度公式:
v v 0 at
(Ⅰ)
位移公式:
1 2
x v0 t at
2
(Ⅱ)
速度位移关系式:
v v 2ax
(Ⅲ)
平均速度:
v0 v
v

专题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ppt课件

专题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ppt课件

• 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恒定且与运动方向平行。 •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化运动,实际并不存在。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v
• 图象 a
s
s t
t
t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度,保障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4)比例法
s1 : s2 : s3 : …… = 12 : 22 : 32 : …… v1 : v2 : v3 : …… = 1 : 2 : 3 : …… sⅠ : sⅡ : sⅢ :……=1 : 3 : 5 : ……
t1 : t2 : t3 : …… = 1 : ( 2 ― 1) : ( 3 ― 2 ):……
无初速度地释放一颗,在连续释放若干钢球后,对准斜面
上正在滚动的若干小球拍摄到如图所示的照片,测得AB=
15cm,BC=20cm.求: (1)拍摄照片时B球的速度
CBA
(2)A球上面还有几颗正在滚动的钢球 答案: (1)VB=1.75m/s (2)2个
例4、如图所示,为了测定某辆轿车在平直路上启动时的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度,保障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2m/s2
(1)刹车后2s内前进的距离及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
(2)刹车后前进9m所用的时间 1s (3)刹车后8s内前进的距离 25m
➢“速度”的误区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度,保障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例9、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4m/s ,1s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m/s,在这1s内该物体的( AD )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m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m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2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2.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10.7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10.7

问题6.注意弄清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 问题 注意弄清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 注意弄清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 追及和相遇问题的特点 追及和相遇问题是一类常见的运动学问题, 追及和相遇问题是一类常见的运动学问题,从 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讲, 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讲,相遇是指同一时刻到达同 一位置。可见,相遇的物体必然存在以下两个关系: 一位置。可见,相遇的物体必然存在以下两个关系: 一是相遇位置与各物体的初始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 位移关系。若同地出发,相遇时位移相等为空间条 位移关系。若同地出发, 二是相遇物体的运动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件。二是相遇物体的运动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若物体同时出发,运动时间相等; 若物体同时出发,运动时间相等;若甲比乙早出发 Δt,则运动时间关系为t =t乙+Δt。 Δt,则运动时间关系为t甲=t乙+Δt。要使物体相 遇就必须同时满足位移关系和运动时间关系
p A
Vv
q
Vv
q
B C
o
p
t
tq
图6
tp
问题4.弄清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各个公式的区别和联系。 问题 弄清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各个公式的区别和联系。 弄清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各个公式的区别和联系 例4、一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 、一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20m/s做匀速直线运 做匀速直线运 刹车后,汽车以大小为4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 动,刹车后,汽车以大小为 直线运动,那么刹车后经8s汽车通过的位移有多大 汽车通过的位移有多大? 直线运动,那么刹车后经 汽车通过的位移有多大?
问题5.注意弄清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的区别和联系 问题 注意弄清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的区别和联系

S
O t
O t
A
B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由x2-x1=aT2得
a= x2 x1 64 24 m/s2=2.5 m/s2 2 2
再由x1=v0t+ 答案
T 4 1 at2解得v =1 0 2
m/s.
1 m/s
2.5 m/s2
方法提炼 如何合理地选取运动学公式解题? (1)注意公式中涉及的物理量及题目中的已知量 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中缺少的 量去找不涉及该量的公式. (2)若题目中涉及不同的运动过程,则应重点寻 找各段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等方面的关系. (3)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推论往往能使解 题过程简化. (4)运动学公式众多,同一题目可以选用不同公 式解题,在学习中应加强一题多解训练,加强解 题规律的理解,提高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促进发散思维的发展.
图1
③能量对称性 物体从A→B和从B→A重力势能变化量的大小相 等,均等于mghAB.
(2)多解性
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 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双解.
题型探究
题型1 匀变速运动公式的灵活选用 【例1】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 等的两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 m和
第2课时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
律及应用
考点自清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 加速度 不变的运动. 2.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a与v 同向
匀减速直线运动:a与v 反向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三个基本公式 v=v 速度公式: 0+at 位移速度关系式: 2-v02=2ax v 2.两个推论 (1)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 均 速 度 等 于 这 段 时 间 初 末时 刻 速 度矢 量 和 的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解析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解析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目录题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的应用类型1 基本公式和速度位移关系式的应用类型2逆向思维法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题型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及应用类型1平均速度公式类型2位移差公式类型3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比例式类型4第n秒内位移问题题型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类型1自由落体运动基本规律的应用类型2自由落体运动中的“两物体先后下落”问题类型3竖直上抛运动的基本规律类型4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相遇问题题型四多过程问题题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的应用【解题指导】1.v=v0+at、x=v0t+12at2、v2-v20=2ax原则上可解任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公式中v0、v、a、x都是矢量,应用时要规定正方向.2.对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常用逆向思维法.3.对于汽车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问题,要注意汽车速度减为零后保持静止,而不发生后退(即做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一般需判断减速到零的时间.【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1.基本规律2 0(1)速度-时间关系:v=v0+at(2)位移-时间关系:x=v0t+12at2(3)速度-位移关系:v2-v=2ax----→初速度为零v0=0v=atx=12at2v2=2ax2.对于运动学公式的选用可参考下表所列方法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量(包括已知量、待求量和为解题设定的中间量)没有涉及的物理量 适宜选用的公式v0、v、a、t x【速度公式】v=v0+atv0、a、t、x v【位移公式】x=v0t+12at2 v0、v、a、x t【速度位移关系式】v2-v20=2axv0、v、t、x a【平均速度公式】x=v+v0 2t类型1 基本公式和速度位移关系式的应用1(2024·北京·高考真题)一辆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制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2s停止,汽车的制动距离为()A.5mB.10mC.20mD.30m【答案】B【详解】速度公式汽车做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则有x=v0+v2t=10m故选B。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1. 引言匀变速直线运动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之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运动形式之一。

了解和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对于描述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场景和相关计算公式。

2. 定义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但是变化的方式是均匀的。

也就是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增量以及速度的变化量都是相等的。

3. 应用场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在许多实际场景中得到了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3.1 汽车行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往往需要根据道路情况调整速度,使得车辆始终保持在安全的行驶范围内。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以用来计算汽车加速度、行驶时间和行驶距离等,从而帮助驾驶员合理安排行驶计划。

3.2 抛物运动抛物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常见于抛掷物体或投掷物体的运动过程中。

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的作用,导致加速度的大小恒定。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以用来计算抛物运动的最大高度、飞行时间和飞行距离等重要参数。

3.3 升降机运行升降机在运行过程中往往需要根据乘客的需求调整速度,使得乘客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以用来计算升降机的加速度、运行时间和运行距离,从而帮助调整升降机的工作参数。

3.4 砲弹射击炮弹的射击过程也可以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计算炮弹的发射速度和发射角度,可以预测炮弹的落点和射程等重要指标,从而提高射击的精确度和效果。

4. 计算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运动学的基本原理推导得出。

以下是常见的计算公式:4.1 位移公式位移公式用于计算物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的位移。

假设物体的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运动时间为t,位移为s,加速度为a。

则位移公式可以表示为:s = v0 * t + 1/2 * a * t^24.2 速度公式速度公式用于计算物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的速度。

第二章 4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第二章 4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4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学习目标] 1.会推导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并知道关系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2.会用公式v t 2-v 02=2ax 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

3.掌握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导学探究某高速列车以加速度a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它的速度由v 0增大到v t 时,通过的位移为x ,试推导其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

答案 由速度方程v t =v 0+at ,得t =v t -v 0a位移x =v 0t +12at 2=v t 2-v 022a则v t 2-v 02=2ax 知识深化对速度与位移的关系v t 2-v 02=2ax 的理解 1.适用范围: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矢量性:公式中v 0、v t 、a 、x 都是矢量,应用解题时一定要先设定正方向,一般取v 0方向为正方向:(1)若是加速运动,a 取正值,若是减速运动,a 取负值。

(2)x >0,位移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x <0则为减速到0,又返回到计时起点另一侧的位移。

(3)v t >0,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v t <0则为减速到0,又返回过程的速度。

注意:应用此公式时,注意符号关系,必要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其合理性。

3.公式的特点:不涉及时间,v 0、v t 、a 、x 中已知三个量可求第四个量。

例1 某型号航空母舰上装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某型号的飞机在平直跑道上加速时可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0 m/s 2,当飞机的速度达到50 m/s 时才能离开航空母舰起飞,设航空母舰始终处于静止状态。

问:(1)若某舰上不装弹射系统,要求该型号飞机仍能在此舰上正常起飞,该舰身至少为多长? (2)若要求该飞机滑行160 m 后起飞,弹射系统必须使飞机具有多大的初速度? 答案 (1)250 m (2)30 m/s解析 (1)不装弹射系统时,飞机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公式v t 2=2ax 可知该舰身长至少为x 1=v t 22a=250 m 。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应用

解析: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1 设经t 秒回到出发点,此过程中位移x=0,
代入公式
x=v0
t+
1 2
at
2,并将a=-5m
/
s2
代入得t=8s
2由公式v=v0+at得6s末物体的速度v=-10m / s
负号表示此时物体的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3训练:汽车初速度v0=20m/s,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 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5m/s2,求:(1)开始刹车后6s
请同学们画草图思考:
(1)该滑雪的人的运动可当做哪条件是五个量中的哪一
些?
已知v0 vt s
(3)选择哪个公式求解时间t ?
选择s v0 vt t 变形t 2s 求解
2
v0 vt
例11:骑自行车的人以5m/s的初速度匀减地 上一个斜坡,加速度的大小为0.4m/s2,斜坡 长30m,骑自行车的人通过斜坡需要多少时间?
a=2m/s2 x =180m
得:t2+24t-180=0
注意要结合
t1=6s t2= -30s(舍去)
实际情况
所以行驶180m所需的时间为6s
例3:一物体在与初速度相反的恒力作用下做匀变速 直线运动,v0=20m/s,加速度大小为5m/s2,求:
(1)物体经多少秒后回到出发点?
(2)由开始运动算起,求6s末物体的速度
别是24m和64m,连续相等的时间为4s,
求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大小。
a
S SI T2
64m 24m (4s)2
2.5m / s 2
S
V0T
1 2
aT 2
V0
S
1 aT 2 2 T
2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础概念1.1 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实就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在不断变化,但变化的速度是恒定的。

说白了,就是车子加速或减速的速度保持不变。

就像你骑自行车,如果每秒钟都加速10公里,那么你就是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1.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说到公式,别怕复杂。

其实也就那么几个关键点。

首先,我们有位移公式:( s = v_0 t + frac{1}{2} a t^2 ),其中 ( s ) 是位移,( v_0 ) 是初速度,( a ) 是加速度,( t ) 是时间。

接着,速度公式是:( v = v_0 + a t )。

只要掌握了这些,匀变速运动也就搞定了。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际应用2.1 交通工具中的匀变速我们在交通工具上最常见的就是匀变速运动了。

例如,汽车起步的时候,加速度是比较均匀的,车速逐渐增加。

这个时候,如果你有个车速表,就能看到车速稳步上升。

再比如地铁,刚启动时加速也是匀速的,让你在车上也能感受到“平稳”的感觉。

2.2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不仅限于交通工具,我们平常玩滑板、溜冰,甚至走路时,也会遇到匀变速运动的情况。

当你加速走路或减速时,速度的变化往往是均匀的。

比如你在跑步机上慢跑,跑步机的速度增加得比较平稳,这就是匀变速的典型表现。

3. 如何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提高生活质量。

3.1 提高运动效果利用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我们可以更科学地安排运动计划。

比如你要增加跑步的强度,可以在跑步时逐渐增加速度,这样可以避免突然加速带来的不适,同时提高运动效果。

3.2 安全驾驶在驾驶过程中,掌握匀变速运动的知识也非常重要。

比如,当你在高速公路上超车时,平稳加速不仅让驾驶更安全,也能提高车辆的稳定性。

懂得运用匀变速的原理,你的驾驶体验会更舒适,车子也能更省油。

结语所以呢,匀变速直线运动不仅是物理课上的难题,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了解它的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仅能让我们在运动时更有效率,还能在驾驶时更安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九个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九个应用

一、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 =v 0+at 的应用1、(v-t 关系基本应用)一物体从静止开始以2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5s 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2s 的时间内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静止.求:(1)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的大小;(2)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的加速度.2、(v-t 关系在刹车问题中的应用)一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2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前面有情况需紧急刹车,刹车后可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8 m/s 2.求刹车3s 后汽车的速度.二、v -t 图象的理解和应用3、A 、B 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其速度图象如图所示.(1)A 、B 各做什么运动并求其加速度;(2)两图象交点的意义;(3)求1s 末A 、B 的速度;(4)求6s 末A 、B 的速度.4、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由图象可知( )A .物体在0~2s 内做匀速直线运动B .物体在2~8s 内静止C .t =1s 时物体的加速度为6m/s 2D .t =5s 时物体的加速度为12m/s 2三、位移时间关系式x =v 0t +12at 2的基本应用1、一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2m/s2,求:(1)第5s末物体的速度多大?(2)前4s的位移多大?(3)第4s内的位移多大?四、利用v-t图象求物体的位移2、如图所示是直升机由地面竖直向上起飞的v-t图象,试计算直升机能到达的最大高度及25s时直升机所在的高度.五、对x-t图象的认识3、如图所示为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A、B两质点的x-t图象,由图可知()A.t=0时,A在B的前面B.B在t2时刻追上A,并在此后运动到A的前面C.B开始运动的速度比A的小,t2时刻后才大于A的速度D.A运动的速度始终比B的大六、刹车类问题4、一辆汽车正在平直的公路上以72km/h的速度行驶,司机看见红色信号灯便立即踩下制动器,此后,汽车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汽车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求:(1)开始制动后,前2s内汽车行驶的距离.(2)开始制动后,前5s内汽车行驶的距离.七、速度与位移关系的简单应用1、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一物体从A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B 点的速度是v,到C点的速度是3v,则x AB∶x BC等于()A .1∶8B .1∶6C .1∶5D .1∶3八、v =2t v =v 0+v 2的灵活运用 2、 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 0=2m/s,4s 内位移为20m ,求:(1)质点4s 末的速度;(2)质点2s 末的速度.九、对Δx =aT 2的理解与应用3、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开始计时起连续两个4s 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48m 和80m ,则这个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各是多少?。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一、逆向思维法对于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一般采用逆向思维法,倒过来看成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样做一是使公式简单v=at,x=错误!at2,二是可以应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导公式来进行分析.例1一辆汽车以10 m/s的速度匀速运动,遇紧急情况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5 s停止运动,求:1汽车刹车的加速度的大小;2汽车在最后连续的三个1 s内的位移之比x1∶x2∶x3.二、追及和相遇问题讨论追及、相遇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分析讨论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的问题.1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追不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此类问题的切入点.若是追不上,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若是追得上,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对于这一结论的分析,最好的办法是结合v-t图象,能够更直观;2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这两个关系可通过画运动情景草图得到;例2一辆汽车以3 m/s2的加速度开始启动的瞬间,另一辆以6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自行车恰好从汽车的旁边通过.1汽车一定能追上自行车吗若能追上,汽车经多长时间追上追上时汽车的瞬时速度多大2当v汽<v自时,两者距离如何变化当v汽>v自时,两者距离如何变化汽车追上自行车前多长时间与自行车相距最远此时的距离是多大三、刹车问题例3一汽车以12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刹车后经2 s速度变为8 m/s,求:1刹车的加速度大小及刹车所用时间;2刹车后前进11 m所用的时间;3刹车后8 s内前进的距离.四、运动图象在运动学中,图象主要是指x-t图象和v-t图象.x-t图象:图象上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物体的速度,图象上一个点对应物体某一时刻的位移.v-t图象:图象上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物体的加速度,图象上一个点对应物体某一时刻的速度;某段时间,图线与时间轴围成图形的面积值表示该段时间内物体通过的位移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图线,在不同图象中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不同,因此在应用时要特别注意看清楚图象的纵、横轴所描述的是什么物理量.运动图象只能表述直线运动的规律,运动量中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只有正、负两个方向.1.运动图象的识别根据图象中横、纵坐标轴所代表的物理量,明确该图象是位移—时间x-t图象、速度—时间v-t图象还是加速度—时间a-t图象,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2.图象信息的拾取利用运动图象解决运动问题,必须关注图象提供的信息,理解图象中的“点”、“线”、“斜率”、“截距”、“面积”等数学特征的物理意义.3、运用运动学图象解题可总结为六看:一看“轴”,二看“线”,三看“斜率”,四看“面积”,五看“截距”,六看“特殊点”.⑴一看“轴”:先要看清两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即图象是描述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⑵二看“线”:图象表示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在v-t图象和x-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分别表示物体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运动情况.⑶三看“斜率”:斜率表示纵、横坐标轴上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常用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之对应,用于定量计算对应物理量的大小和定性分析变化的快慢.x-t图象中斜率表示运动物体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v -t图象中斜率表示运动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⑷四看“面积”:即图象和坐标轴所围的面积,也往往代表一个物理量,这要看两物理量的乘积有无意义.如v和t的乘积vt=x,有意义,所以v-t图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x-t图象与横轴所围面积无意义.⑸五看“截距”:截距一般表示物理过程的初始情况,如t=0时的位移或速度.⑹六看“特殊点”:如交点、拐点转折点等.如x-t图象的交点表示两质点相遇,但v-t图象的交点只是表示速度相等.例4如图所示,表示一质点在6 s内的x-t图象,试据此分析质点的运动情况并画出它的v-t图象.限时训练30分钟1.小球从高处由静止落向地面后又反向弹起,下列v-t图象中能比较正确反映其运动过程的是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第一个3 s内的平均速度比它在第一个5 s内的平均速度小3 m/s,则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A.1 m/s2B.2 m/s2C.3 m/s2D.4 m/s23.如图是a、b两个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线.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当t=t1时,a、b两质点的加速度都大于零B.当t=t1时,两质点相遇C.当t=t1时,两质点的速度相等D.在运动过程中,a质点总比b质点快4.如图所示的位移x—时间t图象和速度v—时间t图象中给出四条图线,甲、乙、丙、丁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车做直线运动,乙车做曲线运动B.0~t1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C.0~t2时间内,丙、丁两车在t2时刻相距最远D.0~t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5.一辆汽车以20 m/s的速度沿平直路面行驶,当汽车以5 m/s2的加速度刹车时,则刹车2 s内与刹车6 s 内的位移之比为A.1∶1 B.3∶4 C.3∶1 D.4∶36.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t图象中如图所示,直线a、b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0~10 s内两车逐渐靠近B.在10 s~20 s内两车逐渐远离C.在5 s~15 s内两车的位移相等D.在t=10 s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7.如图所示,表示做直线运动的某一物体在0~5 s内的运动图象,由于画图人粗心未标明是v-t图还是x-t图,但已知第1 s内的速度小于第3 s内的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一定是v-t图B.该图一定是x-t图C.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 D.物体的位移越来越大8.一辆小轿车正在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离前方路口还有 m远时,看到红灯亮起,司机立即以2 m/s2的加速度刹车,问刹车6 s后是否会因闯红灯而违章9.甲、乙两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运动,甲车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经过车站A时关闭油门以4 m/s2的加速度匀减速前进,2 s后乙车与甲车同方向以1 m/s2的加速度从同一车站A出发,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问乙车出发后经过多少时间追上甲车10.如图所示,公路上一辆汽车以速度v1=10 m/s匀速行驶,汽车行至A点时,一人为搭车,从距公路30 m 的C处开始以v2=3 m/s的速度正对公路匀速跑去,司机见状途中刹车,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结果车和人同时到达B点,已知AB=80 m,问:汽车在距A多远处开始刹车,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是多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物理教学内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学习目标】理解、应用1.会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t =v 0+at 和位移公式:s =v 0t +21at 2,导出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v t 2-v 02=2as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重要结论.(1)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02t t v v v v +== (2)以加速度a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Δs =s Ⅱ-s Ⅰ=s Ⅲ-s Ⅱ=…=s N -s N -1=aT 2.(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四个比例关系:(T 为时间单位)①1T 末、2T 末、3T 末…的速度比:v 1∶v 2∶v 3∶…v n =1∶2∶3∶…n②前1T 内、前2T 内、前3T 内…的位移比:s 1∶s 2∶s 3∶…=12∶22∶32∶…③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比:s Ⅰ∶s Ⅱ∶s Ⅲ…=1∶3∶5…④从计时开始起,物体经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 1∶t 2∶t 3∶…=1∶(2-1)∶(23-)∶…3.会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进行分析和计算,掌握追及、避碰问题的处理方法.【学习障碍】1.怎样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问题.2.如何解决追及、避碰类运动学问题.【学习策略】障碍突破1:程序法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具体问题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一般程序:1.弄清题意,建立一幅物体运动的图景,为了直观形象,应尽可能地画出草图,并在图中标明一些位置和物理量.2.弄清研究对象,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未知,据公式特点恰当选用公式. 由于反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公式多,因此初学者往往拿到题目后,面对这么多公式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选用哪一个公式,实际上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往往含有不同的几种解法,不同解法繁简程度不一样.具体问题中应对物理过程进行具体分析,明确运动性质,然后灵活地选择相应的公式.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推论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往往能使解题过程简化.例如,对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首先考虑它的四个比例关系式;对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先用逆向转换,把它看成反方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来处理.(2)若题目中涉及不同的运动过程,则应重点寻找各段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等方面的关系.(3)注意公式中涉及的物理量及题目中的已知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中缺少的量去找不涉及该量的公式.例如:若已知条件中缺少时间(且不要求时间),优先考虑v t 2-v 02=2as ,若题目中告诉某一段时间的位移则多考虑,ts v v v v t t ∆∆==+=202等,若知两段相邻的相等时间的位移,则优先考虑Δs =aT 2.在学习中应加强一题多解训练,加强解题规律的理解,提高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发散思维的发展.3.列方程,求解,必要时要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例1](1995年上海,二、3)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在t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s .它在中间位置21s 处的速度为v 1,在中间时刻21t 的速度为v 2,则v 1和v 2的关系为 A .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 1>v 2B .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 1>v 2C .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v 1=v 2D .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 1<v 2解析:因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恒定,且由s =vt 知,2t 时刻的位移正是21s ,即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中点与位移中点对应物体的同一运动位置,可称为时间中点和位移中点是“重合”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中点与位移中点并不“重合”,即对应物体的两个运动位置.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1.定性分析:当匀加速运动时,因速度一直均匀增大,故前21t 时间内的位移小于后21t 时间内的位移,即21t 时刻在21s 位置对应时刻的前边,就有v 1>v 2;当匀减速直线运动时,由于速度一直不断减小,故前21t 时间内的位移大于后21t 时间内的位移.这就是说,21s 位置对应的时刻在21t 时刻之前,仍有v 1>v 2. 2.定量分析:设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a ,通过位移s 的末速度为v t ,将物体运动的位移分成相等的两段,前半段:v 12=v 02+2a 2s后半段:v t 2=v 12+2a 2s 以上两式联立得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为 v 1=2220t v v + 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为:v 2=20t v v +, 由于v 0、v t 均大于零,故由不等式性质知2220t v v +>20t v v +,即v 1>v 2.此结论对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均成立.3.图象分析:做出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两种情况下的v -t 图象如图2—7—1所示.图2—7—1图中t 2为中间时刻,由几何知识知v 2=20t v v +,把v -t 图线OP 与时间轴所围成的直角梯形的面积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直角梯形.在v -t 图线上找出对应的Q 点(与中间位置对应).即可看出:不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都有v 1>v 2.综上分析,正确答案为A 、B 、C .点评:定性分析物理过程清晰,公式定量分析严密,图象分析直观方便.在学习中应注意三者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同类变式]如图2—7—2所示,一小滑块m 从静止开始沿光滑斜面由A 滑到C ,经历的时间为t 1,如果改由光滑曲面滑到C ,则经历的时间为t 2,关于t 1与t 2的大小关系:t 1______t 2(填入“>”“<”“=”或“不确定”)已知斜面斜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图2—7—2答案:>(提示:图象分析)[例2]火车刹车后7 s 停下来,设火车匀减速运动最后1 s 的位移是2 m ,则刹车过程中的位移是多少m?图2—7—3解析:解法1:火车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7—3所示,它与时间轴所转围的面积就是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由图象知,阴影部分的三角形与大三角形相似,所以它们所围的面积之比等于它们对应边的平方之比,故有:27)17(=s s =49 所以s =49·s 7=98 m .解法2:匀减速运动的末速度为零,可以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反演(即逆运动),那么最后1 s 内,即相当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第1 s .而第1 s 内的平均速度,也就是第0.5 s 的瞬时速度,所以有:7v =v 0.5=a ·t 0.5所以加速度:a =5.025.07=v m/s 2=4 m/s 2 7 s 内位移:s =21at 2=21×4×72 m =98 m 解法3:由解法2可知,v 0.5=2 m/s ,质点在3.5 s 时的瞬时速度也就是7 s 内的平均速度,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速度为:v =at 所以5.05.35.05.3=v v =7 所以v 3.5=7·v 0.5=7×2 m/s =14 m/ss =7v ·t =v 3.5·t =14×7 m =98 m点评:三种解法的实质均是将减速运动,若末速度为零,可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反演.这样处理就将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规律用上,使问题处理变得较为简捷.[同类变式]试求[例2]中火车在刹车的第一秒的位移.答案:26 m[例3]如图2—7—4所示,物体自O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 、B 、C 、D 是其轨道上的四个点,测得AB =2 m ,BC =3 m ,CD =4 m ,且物体通过AB 、BC 、CD 所用的时间相等,求OA 间的距离.解析:由Δs =s BC -s AB =s CD -s BC =1=aT 2,可得:a =21T m/s 2因为B 点时刻是AC 段的中间时刻,由一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得v B =T T s AC 2322+=m/s =T25 m/s 因为v 0=0,由公式v t 2-v 02=2as 可得:22212)25(2T T a v s B OB ⨯===3.125 m 所以OA 间距离:s OA =s OB -s AB =(3.125-2) m =1.125 m点评:凡在题目中给出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一般情况下优先考虑Δs =aT 2. [同类变式]为了测定某辆轿车在平直路上启动时的加速度(轿车启动时的运动可近似看做匀加速运动).某人拍摄了一张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2—7—5,如果拍摄时每隔2 s 曝光一次,轿车车身总长为4.5 m,那么这辆轿车的加速度约为图2—7—5A .1 m/s 2B .2 m/s 2C .3 m/s 2D .4 m/s 2答案:B (提示Δs =at 2,且t =2 s,Δs =8.25 m )障碍突破2:解析法和图象法解决追及、避碰问题物体的追及与避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较多,是高考试题的热点,是考查质点运动的较高能力要求.所谓的追及、避碰指运动学中研究同一直线上两物体的运动时常常涉及的两类问题,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1.追及、避碰的条件追及的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在追及问题中常有以下三种情况:(1)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乙.这种情形,甲一定能追上乙,在追上前两者有最大距离的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即v 甲=v 乙;(2)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运动的匀加速的物体乙.这种情况存在一个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即v 甲=v 乙.此条件给出了一种判断此种追赶情形能否追上的方法,即通过比较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的速度大小来判断,具体方法是:假设在追赶过程中两者能处在同一位置,比较此时的速度大小,若v 甲>v 乙,则能追上,若v 甲<v 乙,则追不上.如果始终追不上,两物体速度相等时,两物体间距最小.(3)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同(2)中情形.2.解决追及、避碰问题的一般程序(1)分别对两物体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并在同一个图中画出物体的运动示意图.在图中标明相应的已知量.(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或速度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体现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4)联立方程求解.3.分析追及避碰问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是两物体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指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其中通过画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养成画草图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对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启迪思维大有好处.(2)仔细审题,“抓字眼”.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3)巧选参照系.若两物体中有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选择一个合适的物体为参照系,使两物体的运动转化成一个物体的运动,从而使题目得到简化.(4)注意运动图象的运用.[例4]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同向行驶,但是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为v =20 m/s ,乙车在甲车行驶至距离出发地200 m 处时开始以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 =2 m/s 2追甲.求乙车追上甲车前两车间的最大距离.图2—7—6解析:解法1:乙车追甲车,开始乙车初速度为零,做加速运动,甲车在前以恒定速度做匀速运动,在开始一段时间里,甲车速度较乙车速度大,同样的时间里甲车通过的位移大,两车间距离必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当乙车速度大于甲车速度时,则两车间距离将逐渐变小,所以当两车速度相同时距离最大.设乙出发到两车速度相等,所用时间为t 1,则t 1=220 a v s =10 s 设两车间最大距离为s m =s 0+s 甲-s 乙,s m =s 0+v 甲·t 1-21a ·t 12 =200+20×10-21×2×102 =300 (m )解法2:设乙车经时间t 时,甲、乙两车有最大距离,据题意有:s m =s 0+vt -21a ·t 2=200+20t -21×2×t 2由数学知识知,s m 有最大值s m =-t 2+20t +200=-(t -10)2+300当t =10 s,s m =300 m .解法3: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相对甲车做初速度为v 0=20 m/s (方向与甲车原来方向相反)的减速运动,加速度与乙车初速度方向相反,两车相距Δs =s 0+s 2=s 0+v 0t -21at 2=200+20×t -21×2t 2 Δs 何时最大,可由数学知识确定.s m =200+20t -t 2=-(t -10)2+300所以当t =10 s 时,s m =300 m .图2—7—7解法4:做出甲、乙两车的v -t 图象,如图2—7—7.据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的大小可知物体位移的大小 .在0~t 1这段时间内,甲车的“面积”大于乙车的“面积”,即同样时间内,甲车通过的位移大于乙车的位移,所以0~t 1这段时间两车间的距离一直是增大的,图中的阴影线可表示两车间的距离.当t >t 1,由图中看出在同样时间内乙车的位移大于甲车的位移,所以当t 1以后的时间内两车间的距离是逐渐缩小的,即t 1时刻v 甲=v 乙,两车间距离最大,0—t 1两车间增加的距离Δs =21·v ·t 1=21·v ·a v =22202 m =100 m 原来两车相距为:s 0=200 m 两车间最大距离:s =s 0+Δs =200 m +100 m =300 m点评:(1)分析运动过程得出“隐含条件”速度相等距离最大,是解决追及问题的关键.(2)运动学的追击、避碰问题有v -t 图象,求解各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更形象、直观.[例5]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以16 m/s 的初速度、2 m/s 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乙以4 m/s 的初速度、1 m/s 2的加速度和甲车同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两车再次相遇前两车的最大距离和两车相撞时运动的时间.解析:解法1:设甲车的初速度为v 甲,乙车的初速度是v 乙,甲、乙两车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 甲和a 乙,两车速度相同时的运动时间为t ,由两车速度相等,有v 甲-a 甲·t =v 乙+a 乙·t .将v 甲=16 m/s ,v 乙=4 m/s ,a 甲=2 m/s 2,a 乙=1 m/s 2,代入上式,解得t =4 s ,此时两车相距Δs =s 甲-s 乙=(v 甲t -21a 甲t 2)-(v 乙t +21a 乙t 2) =(16×4-21×2×42) m -(4×4+21×1×42) m =24 m 设乙车追上甲车的运动时间为t ′,由两车位移相等(s 甲′=s 乙′),有v 甲t ′-21a 甲t ′2=v 乙t ′-21a 乙t ′2 代入已知数据解得t ′=8 s 或t ′=0(不合题意,舍去).两车再次相遇前最大距离为24 m ,再次相遇时间为8 s .解法2:据题意,甲车的位移s 甲=v 甲t -21a 甲t 2, 乙车的位移: s 乙=v 乙t +21a 乙t 2 则两车之间的距离为: Δs =s 甲-s 乙=(v 甲t -21a 甲t 2)-(v 乙t +21a 乙t 2) =(v 甲-v 乙)t -21 (a 甲+a 乙)t 2 =(16-4)t -21 (2+1)t 2 =12t -23t 2 =24-23 (t -4)2 当t =4 s 时,Δs 有最大值.s max =24 m当s 甲=s 乙,即当Δs =0时,解得t =8 s ,或t =0(不合题意)点评:(1)本题属于追及问题,若能做出甲、乙两车速度图象(如图2—7—8),易知当t = 4 s 时,两车速度相同,两车之间距离最远(图中划斜线的三角形面积表示Δs ),其值为24 m ,当t =8 s 时两车再次相遇,此时它们的位移相等.(2)在平时学习中,从最基本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入手,从分析简单的物理问题开始,真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学习习惯.图2—7—8[同类变式]由于扳道工的失误,有两列同样的客车各以72 km/h 的速度在同一条铁路线上面对面向对方驶去.已知这种列车刹车时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0.4 m/s 2,为了避免一场车祸的发生,双方司机至少要在两列车相距多远时同时刹车?答案:1000 m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研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最基本的是测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本实验是用纸带上的点(打点计时器打上去的)记录了物体运动的位移和时间.如图2—7—9所示,s 1,s 2,s 3…,s n 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Δs 是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即Δs 1=s 2-s 1,Δs 2=s 3-s 2…,T 是两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且T =0.02 ns (n 为两计数点间的间隔数),由运动学公式:图2—7—9s 1=v 0T +21aT 2 ① s 2=v 1T +21aT 2 ② v 1=v 0+aT ③得:Δs =s 2-s 1=aT 2,T 是恒量,当a 为恒量时,Δs 也为恒量,即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Δs 必为恒量,它是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必要条件.1.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1)逐差法:根据:s 4-s 1=(s 4-s 3)+(s 3-s 2)+(s 2-s 1)=3aT 2同理有:s 5-s 2=s 6-s 3=…=3aT 2求出a 1=2252214T3s s a ;T 3s s -=-… 再算出a 1,a 2…的平均值.(2)图象法:由公式①②③可得v n =T s s n n 21++,即v 1=Ts s 221+,v 2=T s s 232+…由公式求得物体在打第1点、2点…第n 点时的瞬时速度(注:1点、2点…为计数点),再做出v -t 图象,图线的斜率即为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2.注意事项(1)要在钩码(或沙桶)落地处放置软垫或沙箱,防止撞坏钩码.(2)要在小车到达滑轮前用手按住它,防止车掉在地上或撞坏滑轮.(3)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大小以能在约50 cm 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7~8个计数点为宜.(4)纸带运动时不要与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摩擦.3.误差的来源及分析本实验参与计算的量有s 和T ,因此误差来源于s 和T .按逐差法处理数据求加速度的平均值,其好处是各个数据都得到了利用,从而达到正、负偶然误差充分互相抵消的作用.如:a =)333(313236225214321T s s T s s T s s a a a -+-+-=++=23216549)()(T s s s s s s ++-++可使结果更接近于真实值.若用a =2122T s s T s -=∆计算a 值,一般说来误差较大,它只是粗测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一种方法.[例1]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中,对于减小误差来说,下列方法中有益的是A .选取记数点,把每打五个点的时间间隔做为一个时间单位B .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些C .舍去纸带上密集的点,只利用点迹清晰点间间隔适当的那一部分进行测量、计算D .选用各处平整程度、光滑程度相同的长木板做实验解析:选用记数点可以使用于测量和计算的相邻点间的间隔增大,在用直尺测量这些点间的间隔时,在一次测量绝对误差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相对误差较小.故A 选项正确.在实验中,如果小车的加速度过小,打出的点子很密,长度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大,测量准确度会降低,因此小车的加速度略大一些好.故B 错.为了减小长度测量的相对误差,舍去纸带上过于密集,甚至分辨不清的点是必要的.故C 正确.如果实验中所用长木板各部分的平整程度和光滑程度不同,小车将做非匀变速运动,计算出来的值,其误差会很大,因此在实验前对所用木板进行检查、挑选是必要的.故D 正确.正确答案为ACD .[例2]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车的加速度,如图2—7—10给出了该次实验中,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都为记数点.测得:s 1=1.40 cm,s 2=1.90 cm,s 3=2.38 cm,s 4=2.88 cm,s 5=3.39 cm ,s 6=3.87 cm .图2—7—10(1)在计时器打出点1,2,3,4,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 :v 1=______ cm/s,v 2=______ cm/s,,v 3=______ cm/s,v 4=______ cm/s,v 5=______ cm/s .(2)作出速度—时间图象,并由图象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 =______ cm/s 2.解析:(1)v 1=1.0290.140.1221⨯+=+T s s cm/s =16.50 cm/s ,同理:v 2=Ts s 232+,v 3=Ts s 243+…,代入数据得 v 2=21.40 cm/s v 3=26.30 cm/sv 4=31.35 cm/s v 5=36.30 cm/s(2)图象如图2—7—11所示,在作出图象后,取A 和B 两点计算加速度.v A =12.00 cm/s,t A =0,v B =42.20 cm/s,t B =0.6 s 则加速度:a =6.000.1220.42--=--A B A B t t v v cm/s 2=50.33 cm/s 2【同步达纲练习】1.某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0 s 内位移比第3 s 内位移多7 m,求其运动的加速度. 2.一物体做匀减速运动,初速度为v 0=12 m/s ,加速度大小为a =2 m/s 2,该物体在某1s 内的位移为6 m ,此后它还能运动多远才停下?3.一辆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运动,从刹车开始计时,2s 末速度v t =6 m/s,从2.5 s 到3.5 s 这1 s 内汽车的位移s =4 m ,求汽车刹车后6 s 内的位移s ′是多少?4.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3 m/s 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以6 m/s 的速度匀速驶来,从后边超过汽车,试问:(1)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此时距离多大?(2)什么时候汽车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5.汽车以20 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某时刻,汽车离汽车站已有1000 m ,此时有一摩托车正从汽车站出发去追赶汽车,已知摩托车的最大速度可达30 m/s ,要求在2 min 内赶上汽车,则摩托车至少必须用多大的加速度加速才行?6.羊从静止开始奔跑,经过50 m 的距离能加速到最大速度25 m/s ,并能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猎豹从静止开始奔跑,经过60 m 的距离能加速到最大速度30 m/s ,以后只能维持这个速度4.0 s ,设猎豹距离羚羊x m 时开始攻击,羚羊则在猎豹开始攻击后1.0 s 才开始奔跑,假定羚羊和猎豹在加速阶段分别做匀加速运动,且均沿同一直线奔跑,求:(1)猎豹要在其最大速度减速前追到羚羊,x 值应在什么范围? (2)猎豹要在其加速阶段追到羚羊,x 值应在什么范围?7.一个小球沿斜面向下运动,用每间隔1/10 s 曝光一次的频闪相机拍摄不同时刻小球位置的照片如图2—7—12,即照片上出现的相邻两个小球的像间时间间隔为1/10 s ,测得小球在几个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数据见表),则(1)小球在相邻的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小球的运动性质属______直线运动.(2)有甲、乙两同学计算小球加速度的方法如下:甲同学:a1=(s2-s1)/T2,a2=(s3-s2)/T2,a3=(s4-s3)/T2,a=(a1+a2+a3)/3乙同学:a1=(s3-s1)/2T2,a2=(s4-s2)/2T2, a=a1+a2/2你认为甲、乙中哪个同学计算方法正确?______s1(cm)s2(cm)s3(cm)s4(cm)8.20 9.30 10.40 11.508.如图2—7—13中甲、乙两图都是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量重力加速度g的装置示意图,已知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为50 Hz.图2—7—13(1)这两图相比较,哪个图所示的装置较好?简单说明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图中的丙图是采用较好的装置并按正确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打出的一条纸带,其中O为打出的第一个点,标为1,后面依次打下的一系列点迹分别标为2、3、4、5….经测量,第15至第17点间的距离为11.33 cm,第1至第16点间距离为41.14 cm,则打下第16个点时,重物下落的速度大小为______ m/s,测出的重力加速度值为g=______ m/s2.(要求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1.解析:设物体的初速度为v 0,第n s 内的位移为Δs n ,则Δs n =(v 0n +an 2/2)-[v 0(n -1)-a (n -1)2/2]=v 0+(2n -1)a /2 Δs 10-Δs 3=[v 0+(2×10-1)a /2]-[v 0+(2×3-1)a /2]=7a a =(Δs 10-Δs 3)/7=7/7 m/s 2=1 m/s 22.解析:运动草图如图所示,物体处于O 点时的速度为v 0=12 m/s ,由O 点到A 点所用时间为t ,从A 点到B 点所用时间为1 s .从O 点到A 点的位移: s OA =v 0t -21at 2 从O 点到B 点的位移s OB =v 0(t +1)-21a (t +1)2 所以Δs =s OB -s OA =v 0-at -2a将已知量代入上式可得: t =2.5 s则物体到B 点的速度为v B =v 0-a (t +1)=12 m/s -2(2.5+1) m/s =5 m/s物体以5 m/s 的速度由B 点匀减速运动到停下,还能运动的位移s 为: 由v B 2-v 02=2as 可得0-v B 2=-2as则s =m 425m 225a 2v 022B =⨯-=--=6.25 m 3.解析:如图,设汽车刹车前的速度为v 0,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为a ,刹车后头2 s末的速度公式和2.5 s 到3.5 s 位移公式得下列方程v t =v 0-at ①s =(v 0t 3.5-21at 3.52)-(v 0t 2.5-21at 2.52) ②代入数据解①②式得:v 0=10 m/s,a 0=2 m/s 2.设汽车刹车后经过时间t 0停止,则由速度公式得0=v 0-at 0,解得t 0=5 s . 根据位移公式s ′=v 0t 0-21at 02,得 s ′=(10×5-21×2×52) m =25 m4.解析:(1)汽车开动后做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3 m/s 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增大,而自行车是匀速运动,当汽车的速度小于自行车的速度时,它们之间的距离将越来越大;而当汽车的速度增加到超过自行车的速度时,它们之间的距离将逐渐缩小;所以,当汽车和自行车的速度大小一样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最大,因此,v 汽=at =v 自t =36=a v 自s =2 s 汽车追上自行车之前行驶2 s 时,两车相距最远,最远距离 Δs =v 自t -21at 2=6×2 m -21×3×4 m =6 m (2)汽车追上自行车时,它们的位移相等,即 v 自t ′=21at ′2 t ′=3622⨯=av 自 s =4 s 所以汽车开动后,经过4 s 追上自行车,追上自行车时,汽车的速度为 v ′=at ′=3×4 m/s =12 m/s5.解析:设摩托车先做加速度为a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当速度达到最大v =30 m/s 时再改做匀速运动直至追上汽车.匀加速阶段的位移为s ′=av 22①所用时间为 t ′=av ②匀速运动的位移为 s ″=v (t -t ′) ③ 而s ′+s ″=s 1 ④联立以上四式解得a =)(212s vt v -⑤将v =30 m/s ,t =120 s 和s 1=3400 m 代入⑤式即可解得所求加速度a =2.25 m/s 2. 6.解析:设猎豹在维持最大速度的时间t 内追到羚羊时运动的位移为s 1,则羚羊运动的位移s 2=50+25(t -1),s 1=60+30t 又s 1=s 2+x ,t ≤4 s ,取t =4 s 代入得x ≤55 m .设猎豹运动的时间为t 1,则2)300(+t 1=60,所以t 1=4 s 羚羊加速时间t 2=t 1=4 s,羚羊的加速度a 2=502252⨯m/s 2=6.25 m/s 2,猎豹经过时间t 1追到羚羊时,羚羊跑过的位移s 2′=21a 2(t 1-1)2且s 2′+x =60,即60-21×6.25×32=31.9,所以x ≤31.9 m .7.(1)相等 匀加速 (2) 乙 1.1 m/s 2 8.(1)甲图较好.因为夹子固定,可以避免乙图中由于手的抖动而造成纸带上的第一点迹被拖长和位置不确定的现象;另外由于用夹子固定纸带,便于将纸带调整为竖直方向,以避免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限位孔)之间产生过大摩擦.而乙图中用手握住纸带,难以做到这一点.(2)2.83 9.74±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