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复制原理 思考题

合集下载

胡学龙《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课后习题解答

胡学龙《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课后习题解答
1.7 讨论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应用。进一步查找资料,写一篇关于你感兴趣的应用方面 的短文。
答:图像处理的应用几乎渗透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师可 以分组对学生布置以下 6 个方面的课题,通过阅读参考文献、网络资源等手段写数字图像处 理的主要应用的短文,并安排交流机会。
1.航天和航空技术方面的应用 2.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应用 3.通信工程方面的应用 4.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视觉方面的应用 5.军事和公安方面的应用 6.生活和娱乐方面的应用
1.3 数字图像处理主要包括哪些研究内容? 答:图像处理的任务是将客观世界的景象进行获取并转化为数字图像、进行增强、变换、 编码、恢复、重建、编码和压缩、分割等处理,它将一幅图像转化为另一幅具有新的意义的 图像。
1
1.4 讨论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的组成。列举你熟悉的图像处理 系统并分析它们的组成和功能。
选择有意义图标的时间 10919×0.1 = 10918 s
可见随机图像的复杂度是非常高的。
2.2 换一幅图像,重新演算图 2.4 中实际图像量化的运行结果。
解:读者自己寻找图像并运行之。如选择 bonemarr.tif,程序如下:
W = 16;
%窗口的宽度
I = imread('bonemarr.tif');
subplot(131);imshow(I);
S = size(I);
J = I(S(1)/2-W/2:S(1)/2+W/2-1,S(2)/2-W/2:S(2)/2+W/2-1)
%取图像中央的子图像,大小为 W*W
subplot(132);imshow(J);
K = I(2*W:S(1)-W,2*W:S(2)-5*W); %裁剪:上 2W,下 W,左 2W,右 5W

图像颜色复制原理

图像颜色复制原理
特种印刷之塑料印刷
江西财经大学 胡名芙

一 常见包装用热塑性塑料
7. 聚乙烯醇(PVA) 8.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
1.聚乙烯(PE) 2.聚丙烯(PP)
3.聚苯乙烯(PS)
4.聚氯乙烯( PVC) 5.聚酰胺(PA) 6.聚偏二氯乙烯(PVDC)
9.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
10.聚碳酸酯(PC) 11.聚氨基甲酸酯(PVP)



表印:塑料薄膜经过印刷后,通过制袋等后工序, 图文在成品的表面上,这种印刷的过程称为表印。 表印色序:白→黄→品→青→黑。 底色安排:塑料薄膜包装印刷一般采用白墨铺设底 色,其一因为白墨对色光全反射,色彩从而更加鲜 艳,既增加了墨层,使层次更加丰富,立体感强; 其二因为白墨和薄膜的亲和力比其他墨色好,粘结 更加牢固。

化学处理印刷前利用氧化剂对PP、PE塑料薄膜的
表面进行处理,使其表面生成羟基(qiǎng jī —OH)、
羰基(tāng jī C=O )等极性集团,同时得到一定程 度的粗化,以提高油墨与塑料薄膜的表面结合牢度。

防静电处理:塑料薄膜印刷中的摩擦静电会给操
作带来一系列难题,直接影响印品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在印刷小包装塑料薄膜时,由于静电粘连, 薄膜间处于缺氧状态,会阻碍塑料印墨层固化的过 程,若遇高温高湿环境,更易形成墨层粘连,轻则 使印刷墨色移染,增加印刷、分切、整理等工序的 难度,重则薄膜互相粘连,撕不开,造成印品报废。

② 印刷的需要,条形码尽量安排为线条方向与印版 滚筒圆周方向一致。 ③ 颜色保证方面,如果有条件的,大实地底色与层 次图案版最好分开制版,大实地底色尽量采用专版。


④ 挂网版必须充分考虑80%和5%这两个颜色跳跃 区,渐变挂网时网点极限应在10%以上。

数字图像处理思考题1

数字图像处理思考题1

第1,2章1.1.当对模拟图像取样时不满足取样定律将出现什么现象?答:从取样图像中恢复原来的图像需要满足二维的香农取样定理,否则出现失真现象。

1.2.图像处理的基础、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答:图像处理的基础是数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各种算法的设计和实现。

1.3.数字图像处理主要包括哪些研究内容?答:1)图像变换;2)图像增强;3)图像复原;4)图像压缩编码;5)图像分割与特征提取。

1.4. 计算下面图像的平均灰度值,写出计算下面图像平均灰度值的Matlab 程序245631536262⎡⎤⎢⎥⎢⎥⎢⎥⎣⎦答:3.75a=[2 4 5 6;3 1 5 3;6 2 6 2]; average=mean2(a);1.5 写出画大小为512512⨯的黑底(灰度值为0),中央有200200⨯大小白(灰度值为1)正方形图像的Matlab 程序。

答:x=zeros(512);x(256-100:256+99,256-100:256+99)=1;imshow(x)1.6 数字图像处理就是将图像转换为一个数字矩阵存放在计算机中,并采用一定的算法对其进行处理。

1.7 根据颜色的特性,人们建立了很多颜色模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面向显示或打印或扫描的输入/输出硬设备;另一类面向以彩色处理为目的的应用。

前者主要是RGB 模型,后者主要是HIS 模型。

1.8 三基色原理:每一种颜色都能用三个选定的原色(称为三基色,如,红、绿、蓝)按适当的比例混合而成。

这三种基色彼此独立,任一种基色不能由其他两种基色配出。

1.9 色调(H, Hue )、饱和度(S ,Saturation )和明度(I ,Intensity )也是颜色的三个独立特性,其中明度与颜色无关,而色调和饱和度与人对颜色的感知是密切相关的。

HIS 模型非常适合于与人的视觉感知特性相关的图像处理。

第三章 图像处理中的常用数学变换2.1 用Matlab 编程做出如图2.37所示图像的二维离散余弦变换(a)(b)图2.37答:% DCT a=ones(64);a(28:35,28:35)=0; % 8*8% a(28:35,30:33)=0; % 4*8 f=dct2(a);figure, imshow(a,'notruesize')figure,imshow(log(abs(f)+1),'notruesize')2.2 图像的几何运算可以改变图像中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物理解题方法:图像法习题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解析

物理解题方法:图像法习题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解析

物理解题方法:图像法习题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解析一、题方法:图像法1.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Ⅰ、Ⅱ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在00~t 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Ⅰ、Ⅱ两个物体所受的合外力都在不断减小B .Ⅰ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增大,Ⅱ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减小C .Ⅰ物体的位移不断增大,Ⅱ物体的位移不断减小D .Ⅰ、Ⅱ两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都是122v v + 【答案】A【解析】【详解】AB .速度-时间图象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表示该点对应时刻的加速度大小,故物体Ⅰ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物体Ⅱ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减速运动,故A 正确,B 错误; C .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由图象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Ⅰ、Ⅱ的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城的面积不断变大,故位移不断变大,故C 错误; D .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如果物体的速度从2v 均匀减小到1v ,或从1v 均匀增加到2v ,物体的位移就等于图中梯形的面积,平均速度就等于12 2v v +,故Ⅰ的平均速度大于12 2v v +,Ⅱ的平均速度小于12 2v v +,故D 错误;【点睛】本题关键是根据速度时间图象得到两物体的运动规律,然后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和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分析处理.2.甲、乙两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向相同的方向行驶,两车的速度v 随时间t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阴影部分面积分别为S 1、S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S 1=S 2,则甲、乙两车一定在t 2时刻相遇B .若S 1>S 2,则甲、乙两车在0-t 2时间内不会相遇C .在t 1时刻,甲、乙两车加速度相等D .t 1-t 2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v <122v v + 【答案】D【解析】【分析】速度-时间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根据图象判断确定何时两车相遇;图象切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详解】A 、速度−时间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则0−t 2时间内甲的位移等于乙的位移,由于甲的初位置与乙的初位置未知,所以无法判断甲、乙两车在t 2时刻是否相遇,故A 错误;B 、若S 1>S 2,在0-t 2时间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由于甲的初位置与乙的初位置未知,所以无法判断甲、乙两车在0-t 2时间内是否相遇,故B 错误;C 、由图象切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在t 1时刻,乙的斜率大于甲的斜率,故乙的加速度大于甲的加速度,故C 错误;D 、若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0-t 2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122v v v +=甲;由速度−时间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在0-t 2时间内,甲车的运动位移小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所以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122v v +,故D 正确; 【点睛】关键是知道速度-时间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图象切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其位移与时间的比值.3.如图甲,长木板A 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2kg m =的另一物体B (可看作质点)以水平速度02m/s v =滑上原来静止的长木板A 的表面.由于A 、B 间存在摩擦,之后A 、B 速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 取210m/s )( )A .木板获得的动能为2JB .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4JC .木板A 的最小长度为2mD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答案】D【解析】【详解】A.由图象可知,A 、B 的加速度大小都为21m/s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二者质量相等均为2kg ,则木板获得的动能为211J 2k E mv ==,选项A 不符合题意; B.系统损失的机械能2201122J 22E mv m v ∆=-⋅⋅=,选项B 不符合题意; C.由v-t 图象可求出二者相对位移为121m 1m 2⨯⨯=,木板A 的最小长度为1m ,所以C 不符合题意; D.分析B 的受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B mg ma μ= 可求出0.1μ=,选项D 符合题意.4.如图所示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关于物体在前4 s 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始终向同一方向运动B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改变C .物体在前2 s 内做减速运动D .t =2 s 时的速度、加速度都为零【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速度的正负判断速度的方向.速度图象的斜率等于加速度.根据图线速度变化的变化分析物体做什么运动。

分子生物学第五章课后思考题答案【修订版】

分子生物学第五章课后思考题答案【修订版】

分子生物学第五章作业1、哪些重要的科学发现和实验推动了DNA重组技术的产生及发展?答:近半个世纪来,分子生物学主要取得了三大成就:第一,20世纪40年代确定了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即基因的分子载体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解决了遗传的物质基础问题;第二,50年代提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半保留复制机制,解决了基因的自我复制和世代交替问题;第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相继提出了“中心法则”和操纵子学说,成功地破译了遗传密码,充分认识了遗传信息的流动和表达。

但事实上,DNA分子体外切割与连接技术及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的进步直接推动了重组DNA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其中,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和DNA连接酶等工具酶的发现和应用是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DNA重组技术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科学发现和实验如下:1957年A.Kornberg从大肠杆菌中发现了DNA聚合酶I。

1965年S. W. Holley完成了酵母丙氨酸tRNA的全序列测定;科学家证明细菌的抗药性通常由"质粒"DNA所决定。

1967年年世界上有五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宣布发现了DNA连接酶。

1970 年H.O.Smith,K.W.Wilcox和T.J.Kelley分离了第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H.M.Temin和D.Baltimore从RNA肿瘤病毒中发现反转录酶。

1972-1973 年H.Boyer,P.Berg等人发展了DNA重组技术,于72年获得第一个重组DNA分子,73年完成第一例细菌基因克隆。

1978 年首次在大肠杆菌中生产由人工合成基因表达的人脑激素和人胰岛素。

1981 年R. D. Palmiter和R. L. Brinster获得转基因小鼠;A. C. Spradling和G. M. Rubin得到转基因果蝇。

1982 年美、英批准使用第一例基因工程药物--胰岛素;Sanger等人完成了入噬菌体48,502bp全序列测定。

色彩的复制原理3

色彩的复制原理3

• (2)中调黑版(线性黑版) • ① 中等明暗的彩色稿,消色调层次面积约占一半 时,宜用中调黑版。 • ②黑版阶调可延长至高调,大约在20%阶调处起 用黑版,既能稳定中调灰色的印刷再现,又能增 加暗调层次的浓厚感。 • ③中调黑版在最暗调可增加密度在0.6以上,最大 网点可达80%~95%。 • ④采用中调黑版时,要以短调黑版为基础,对三 原色版作少量的底色去除,以减少三原色网点在 中暗调混合消色调的叠印量。
• (3)全调黑版(长调黑版) • ①中暗调以消色层次为主,黑灰色层次面积达70 %以上时,宜用全调黑版。 • ②从图像的高调起用黑版,能稳定全阶调中性灰 色的印刷再现,并改善暗部四色网点的叠印适性。 • ③全调黑版在暗调可增加密度1.0~1.5,网点面 积可达85%~100。 • ④采用全调黑版时,以短调黑版为基础,作全阶 调和较多量(30%~60%)的底色去除。 • ⑤ 如果纸张、油墨、印刷设备等条件较差,应使 用“底色去除”或“灰成分替代”,由于整个阶 调都存在黑色对彩色油墨的替换,也应使用全调 黑版。
二、黑版生成原理与方法
• 1.黑版生成的原理 • ①在彩色区域无黑版:对于原稿中的纯色 部分不形成黑版,因为其共有油墨量(复 合色)为0。 • ②只有在包含中性灰的区域才生成黑版: 对于非纯色,其复合色不为0 。 • ③黑版量与饱和度相关:若纯色饱和度越 大,黑版量越小;纯色饱和度越低,黑版 量越大。
黑版生成曲线的选定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分 析如下: • ①主体为中性灰的图像(或金属色),当中性 灰(特别是较浅的中性灰)占据画面的重要部 位时,需增加图像的黑版总量即增加灰色成分 的替代范围和替代量,有助于确保在全部颜色 组成中有较多的中性灰,从而稳定中性灰平衡 避免偏色,因此可选用重度黑版生成曲线。 • ②中等明暗的图像。这类图像主要以色彩构成 画面,但同时兼有灰色层次的明暗变化。复制 时既要考虑色彩的还原,又要兼顾灰色层次的 再现,因此黑色替代的范围和替代量不可太多, 可选用中度黑版生成曲线。

印刷图文复制原理与工艺

印刷图文复制原理与工艺

1位图字体:将文字方块画成网格,文字由黑色的小点组成。

2图形:指没有明暗层次变化,简单的线画和形状要素,是机械结构图、工艺流程图、图标边框、标志、标识等的主要表现形式。

3图像:是印刷复制工艺中最难控制和掌握的信息要素。

主要特征包括阶调3、色彩和清晰度。

4图像位深(颜色深度):指位图中每个像素所占的位数,它存放图像的相关颜色信息,即用来记录一幅图中每个像素点的色彩等属性的位长度。

5调频加网技术:图像经扫描输入后,经处理,通过输出装置时以同样大小的点随机分布在不同空间内,用网点的多少和疏密即网点出现的频率高低,表示图像的密度和层次的一种技术方法。

6调频调幅加网只要有下列加网方法:规则分布的单元网格中网点由数目随机、大小随机、位置随机的子网点组成,即子网点在一定范围内随机。

在图像不同的阶调处分别采用不同的加网方法。

7数字网点的生成方法:?值法,模型法,生长模型法,对半取反法8黒版的作用:黒版能加强图像的密度反差或亮度范围黒版能稳定颜色黒版能加强图像中至暗调的层次使用适当的黒版,可以降低成本用黒版能更好地表现文字的视觉效果用黒版能更好地再现以消色调为主的图像9印前图像处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每个特征都要稍作解释)色彩再现特征:印前图像处理应力求忠实的保持原稿的颜色和层次变化特征处理特征:根据复制工艺特点压缩或扩展图像阶调,提高图像对比度,降低或增加图像的色彩饱和度等分色特征:分色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图像处理过程中对各分色参数的设置10采样:将空间上连续变化的图像变换成离散点的操作称为采样或抽样。

11量化:经采样后图像被分割成空间上离散的像素,但其灰度是连续的,还不能作为印前处理的图像信息,必须将像素灰度转换成离散的整数值,这一过程就是量化。

12图像扫描过程:扫描仪工作基准设置—审稿—预扫描—扫描颜色模式确定—扫描分辨力的确定—图像大小的确定—brightness contrast的调节—扫描颜色校正—descreen选择—扫描及图像储存13印刷复制中,图像增强处理的目的是:采用一系列技术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将图像转换成一种更适合于复制的形式,抑制一些无用的信息,以提高图像复制的质量;14图像平滑方法:领域平均法,中值滤波,边界保持类滤波15图像锐化:用灰度的差分对边缘和轮廓进行提取…..方法:梯度锐化法,拉普拉斯算子,高通滤波,其他锐化算子16图像平滑:图像的平滑处理技术即图像的去噪处理,主要是为了去除实际成像过程中,因成像设备和环境所造成的图像失真,提取有用的信息,17图像复制过程中影响图像清晰度的因素:图像扫描输入过程,反差压缩,图像网点化,图像复制光学系统的误差,印刷条件18图像锐化的基本原理:奥布莱恩效应;马赫带效应;图像密度跳跃处,图像层次边界的反差越大,则图像视觉的清晰度越好,亦即图像边界密度跃至宽度愈窄,视觉清晰度愈高。

分子生物学思考题

分子生物学思考题

分子生物学思考题绪论1.简述孟德尔、摩尔根和Wstson等人对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贡献。

2.写出DNA、mRNA和siRNA的英文全名。

3.试述“有其父必有其子”的生物学本质。

4.早期主要有哪些实验证实DNA是遗传物质?写出这些实验的主要步骤。

5.定义重组DNA技术。

6.说出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7.你认为本世纪初叶分子生物学将在哪些领域取得进展?第2章(染色体与DNA)1.染色体具备哪些作为遗传物质的特征?2.简述真核细胞内核小体的结构特点。

3.请列举3项实验证据来说明为什么染色质中DNA与蛋白质分子是相互作用的。

4.简述DNA的一、二、三级结构。

5.简述组蛋白都有哪些类型的修饰,其功能分别是什么?6.原核生物DNA具有哪些不同于真核生物DNA的特征?7.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有谁提出的?简述其发现的主要实验依据及其在分子生物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8.DNA以何种方式进行复制?如何保证DNA复制的准确性?9.简述原核生物DNA的复制特点。

10.什么是DNA的Tm值?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1.DNA复制时为什么前导链是连续复制,而后随链是以不连续的方式复制?请以大肠杆菌为例简述后随链复制的各个步骤。

12.真核生物DNA的复制在哪些水平上受到调控?13.细胞通过哪几种修复系统对DNA损伤进行修复?14.什么是转座子?可分为哪些种类?15.什么是SNP?SNP作为第三代遗传标记的优点。

第三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从DNA到RNA)1.什么是编码链和模板链?2.简述RNA的种类及其生物学作用。

3.RNA的结构特点。

4.简述RNA转录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

5.请比较复制与转录的异同点。

6.大肠杆菌的RNA聚合酶由哪些组成成分?各个亚基的作用?7.什么是闭合复合物、开链复合物及三元复合物?8.简述o因子的作用。

9.什么是Pribnow box?它的保守序列是什么?10.什么是上升突变?什么是下降突变?11.简述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mRNA的区别。

第二章彩色印刷复制原理

第二章彩色印刷复制原理
网点形成机理简图
例子
第二节
网点的形成
穿过网屏到达感光材 料的光超过感光材料黑化 所需要的最小曝光量( 所需要的最小曝光量(即 黑化临界光量), ),就可使 黑化临界光量),就可使 感光材料感光至黑。 感光材料感光至黑。曝光 量超过临界光量越多, 量超过临界光量越多,形 成的网点面积就越大。 成的网点面积就越大。 二、在电子分色机上,是通 在电子分色机上, 激光发生器进行电子 过RIP激光发生器进行电子 激光 加网的。 加网的。(这是彩色桌面出 版系统的一部分,课下学习) 版系统的一部分,课下学习)
调幅加网的网点
第三节 网点的特性
调频加网的网点 两种不同网点结构的比较(解释图)
第三节 网点的特性
三、调频加网与调幅加网比较 主要区别在于: 主要区别在于: 1、不会产生龟纹。由于网点是无规则排列的,就不可能产 、不会产生龟纹。由于网点是无规则排列的, 生规则的干涉条纹,可以实现无加网角度印刷( 生规则的干涉条纹,可以实现无加网角度印刷(调频加网 没有网角的概念) 没有网角的概念)。 2、由于不受印刷网角的限制,还可以使用黄品青黑四色以外 、由于不受印刷网角的限制, 的颜色扩大色彩的色域范围。 的颜色扩大色彩的色域范围。 3、有较高的细节和层次表现能力,印刷品比较精细。原因 、有较高的细节和层次表现能力,印刷品比较精细。 就是小的印刷网点可以创造出较多的图像信息。 就是小的印刷网点可以创造出较多的图像信息。
底片上加网是在照排机照相时由网屏来实现的; 底片上加网是在照排机照相时由网屏来实现的;在电子分 色机上,通过网点发生器,用激光束进行电子加网形成的。 色机上,通过网点发生器,
第二节
网点的形成
一、网屏——是一种将连续调图像分解成可印刷复制的像素 网屏 是一种将连续调图像分解成可印刷复制的像素 网点、网穴) 加网工具。分玻璃网屏和接触网屏。 (网点、网穴)的加网工具。分玻璃网屏和接触网屏。 玻璃网屏是由两块特制 光学玻璃组成, 光学玻璃组成,在每一块 上进行精心刻画与化学处 理,成为等宽的黑白平行 直线,垂直交粘而成。 直线,垂直交粘而成。 接触网屏现在用的 更多, 更多,渐渐的要取代 玻璃网屏。 玻璃网屏。接触网屏 是以胶质材料为片基 的薄膜式网屏, 的薄膜式网屏,因使 用时需与感光材料紧 密接触而得名。 密接触而得名。

图像记忆知识点总结高中

图像记忆知识点总结高中

图像记忆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图像记忆的原理图像记忆的形成是基于我们对视觉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存储过程。

当我们接收到某个信息的时候,大脑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理解,并将其转化为内部语言或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图像记忆。

图像记忆的形成依赖于大脑皮层的视觉传导系统和视觉联想功能,这两者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图像记忆的形成。

图像记忆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 视觉传导系统大脑皮层是我们接收、加工和存储外界信息的重要器官。

当我们看到一幅画面或者一张照片的时候,它们就会通过视觉传导系统传入我们的大脑,并在大脑皮层中形成对应的神经纤维和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会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一种共振效应,使我们对所看到的内容产生共鸣,进而形成对应的图像记忆。

2. 视觉联想功能大脑的视觉联想功能是指在图像记忆形成的过程中,大脑会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联想和联系,从而深化和加强图像记忆的形成。

当我们记忆一幅画、一篇文章或者一个场景的时候,大脑会将这些信息存入长期记忆,并通过视觉联想的方式将其与其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从而形成更加完整和深入的图像记忆。

3. 内在表达方式大脑会将外界信息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语言或者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图像记忆。

这种内在表达方式可以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种形式,但视觉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一种。

二、图像记忆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图像记忆,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来加强图像记忆的形成和存储。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图像记忆方法:1. 图像化处理图像化处理是指将抽象的信息或者概念通过视觉化的方式来表达和呈现,从而加深和牢固记忆。

比如在学习数学公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像化表达,比如画图、做图表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

图像化处理能够将抽象的信息转化为形象化的表达,有助于激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力,从而更好地形成图像记忆。

2. 多感官刺激多感官刺激是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觉输入来加强图像记忆的形成。

印刷图像复制基础

印刷图像复制基础
网点形状不同,网点的扩大对阶调的再 现有不同的影响。
网点角度
网点角度是表示网点排列方向的值,指 网点排列线和水平线间的夹角,一般逆 时针方向测得的角度就是该网点排列结 构的网点角度。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角度的网点套印在 一起时,会产生莫尔条纹。此现象是调 幅网点不可避免的问题。
常用的网点角度
印刷工艺:胶印、凹印的网点扩大较小, 网线数可多;柔性版印刷、丝网印刷的 网点扩大较大,网线数要少。
5.2图像层次的复制
层次或阶调是评价印刷品质量的一个重 要指标,它是对图像的色调和明度二维 变化的总度量。
原稿的标准复制曲线
层次传递的规律
原稿的分色加网曲线
原稿与印刷品的理想层次曲线
原稿的层次
常用的网点角度 0(90) 15 45 75。
四色版的网点角度安排
以人物为主的暖色调原稿
黄 0 品红 45 青 15 黑 75
以冷色调为主的风景原稿
黄 0 青 45 品红 15 黑 75
国画原稿
黄 0 黑 45 品红 15 青 75
加网线数
网线数是指单位长度内的网点数量,常 以lpc(线/cm)或lpi(线/英寸)表示。网 线数的多少决定了网点的密集程度。
网点绝对面积=网线数的倒数网线数的倒数
网点的相对面积
网点的相对面积是指单位面积内接受油墨的面积 所占的百分比。网点相对面积在传统上以成数 表示。
网点的形状
网点形状是油墨点印在纸张上的形状。 常用的有方型网点、圆型网点、链型网 点(菱性网点)等。
网点形状不同,其相同面积的网点的周 长不同,扩大量也就不同。
理论上相同的网点配比的黄、品红和青可达到 灰平衡。实际上黄、品红和青三色要达到灰平衡所 需的网点比例不同,一般的规律是青的网点面积要 大于黄和品红的网点面积,黄和品红的网点面积相 差较小。

第三章 图像阶调复制原理

第三章 图像阶调复制原理

29第三章 图像阶调复制原理图像的阶调是图像的三大主要特征之一,在复制图像时,应力求准确地再现原稿图像的阶调,但由于原稿图像的阶调往往变化非常丰富(实际是连续变化的),而实际印刷中无法直接再现连续阶调的图像层次,因此须采用特殊的复制技术,即加网技术来再现图像丰富的层次。

3.1 概述一幅连续调图像在视觉上从白到黑可以有无数个阶调。

人的视觉可以分辨至少64个阶调,一般可以分辨100个阶调,所以进行图像复制时,应该至少复制出100个阶调。

而在印刷中却因为印刷复制条件的限制,对图像阶调只存在两种表达形式,即图像处印油墨、空白处不印油墨,各种层次的再现只有通过加网才可以实现,即用许多网点来再现每一个色调层次。

由于人眼观察印刷品时,见到的是单位面积内网点的整体组合效果,所以看见的是一个细腻的图像。

3.1.1 连续调与网目半色调一幅照片或画稿图像的明暗变化即层次往往是连续的,具有这种性质的图像即层次连续变化的图像叫连续调图像。

如果用密度来表示,连续则表示从最低密度到最高密度之间有无数多个连续变化的密度值。

彩色图像也满足这个条件,用彩色密度仪测量时,就可以出现从白色到饱和色之间的所有密度值。

在对连续调图像进行复制时,理论上讲,应可以通过不同厚度的油墨层来再现图像连续变化的层次,但由于印刷墨层的厚度有限(一般胶印墨层厚3~5μm ,凸印墨厚5~20μm ,丝印墨厚20~100μm ,凹印墨厚10~30μm ),而且平版印版和凸印印版上只有着墨部分和非着墨部分,实际复制时无法通过改变油墨层的厚度来再现丰富的图像层次,因此,人们不得不将连续调图像分解,用不连续的图像再现其层次的变化,通常通过加网的方式实现图像分解,使图像分解成为大小不同或分布频率不同而黑度相同的网点,以此来模拟连续调的视觉效果,如图3-1所示,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像叫做半色调图像,亦可称为网目半色调图像,所以半色调图像中实际只有两个密度值——黑与白,但视觉上感觉图像是有层次变化的。

1.2 阶调复制原理

1.2 阶调复制原理

1.2.3 网点印刷复制
(二)网点类型及基本特征 (3)混合网点
特点 混合加网结合了调频网点和调幅网点的优点,提高了印刷精度。 人物发丝和精致花边等线条更清晰,没有锯齿边和断线现象; 平网和高光更平滑,提高衣服、水果、鲜花等物品的色彩度。
1.2.3 网点印刷复制
(二)网点类型及基本特征 (4)光学密度调制型网点
45/47 龟纹
0 /15 / 45/75 玫瑰斑
1.2.3 网点印刷复制
应合理选择网线角,通过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网线角度组合。
四色网线角度:0
15
45
75

黄 黄 三色网线角度: 双色网线角度:

青 品红

品红 青
品红[标准]
黑 黑 [暖色为主] [冷色为主]
15 45 75 0 45
M
M M
H1 H S
S
H—高调 M—中间调 S—暗调 H1—极高光
1.2.2 印刷图像类型及特点
通常,像素是数字图像的基本单元,也称为“点”。像素 (pixel)是图像元素(picture element)的缩写。 从数学角度看,图像是建立在二维或三维空间内的函数: I = f(x,y) I = f(x,y,z) 在实际应用中,图像函数值I可以是光学密度、光强度、亮度 值L * 。对于彩色图像,图像函数值I可以具有多个分量:[R, G, B]、[C、M、Y、K]、[L*,a*,b*] 从数学意义上讲,图像像素的面积趋于无穷小。但实际用于 图像复制的原稿图片多数是由染料、银盐、颜料等物质的细 微颗粒构成,其颗粒直径在1μm到数十μm范围内,并非数学 意义上的无限小。
1.2.3 网点印刷复制
面积率调制型 网穴凹下深度不变,开口面积随图像变化,空间频率相同, 也称“网点凹版”,是面积率调制型加网技术在凹版上的实 现形式。

印刷工程导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印刷工程导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印刷工程导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印刷综述1.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有哪些记录文字的方法?答:结绳记事、刻木记事、图画、文字。

2.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有哪些文字复制方法?答:印章、拓石。

3.简述从雕版印刷到彩色套版的发展过程?答:(1)雕版印刷:产生:唐初(公元7世纪)工艺:木板(一定厚度、大小)---刷浆糊---反贴原稿(薄而透明的纸上)---刻去非图文部分---印版----印版上墨---铺纸----刷印----揭下(2)套版印刷:14世纪发明,源于朱墨本同一幅面上印两色以上的印刷方式(只套不叠)用于印刷文字书籍(3)鋀版印刷:17世纪发明根据原稿设色的深浅浓淡和阴阳背向不同分色,刻成多块印版,依据色调套印或叠印。

用于复制图画。

4.活字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答:第一阶段:宋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工艺:制活字,排版,印刷(原理同铅活字印刷)第二阶段:元初(13世纪70年代)锡活字。

第三阶段:元(1297-1298)王桢发明木活字,轮转排字架。

第四阶段:15世纪末铜活字(晚于朝鲜1403)。

第五阶段:15世末16世初铅活字(晚于朝鲜1436,欧洲1450)。

5.谷登堡对近代印刷术有哪些贡献?答:(1)以字母为活字。

(2)应用压印原理制成简单的木质印刷机——为印刷机械化开创了道路。

(3)创造金属字模使活字规格得到严格控制,便于排版。

6.什么是短版?答:短板印刷又称数字印刷,是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数据化,并将数字文件直接转换成印刷品的一种印刷方式。

数字印刷过程中不需要印版和压力。

7.什么是印刷?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印版上图文信息部分所粘附的色料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的工艺技术。

传统印刷中需要印版和压力,且压力原理是传统印刷的基础。

而数字印刷不需要印版和压力。

8.常规印刷的五大要素是什么?在印刷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答:(1)原稿:原稿是印刷复制的对象,是载有需要印刷复制的图文信息的实物或记录媒体。

原稿是制版、印刷的信息源和依据,是制版和印刷的基础。

印刷与图像复制之相关知识

印刷与图像复制之相关知识

印刷与图像复制之相关知识印刷是一种图像复制的技术。

那么图像又是什么?图像可以理解为运用色差来表现的物体。

比如原始人类运用铁矿石粉在岩石上画出的图形。

图像的概念不仅指相片,同时还泛指各类绘画、和文字。

因此我们可以把印刷具体理解成运用颜色(如油墨)在被印物(比如纸张)上复制图像的技术。

而这种复制工艺在传统印刷方式中是通过印版来完成的。

印版的特征是图像区域可以接受并转移油墨,而非图像部分则不能接受油墨。

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印刷的发明是从印章延伸而成的,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的隋朝。

印版、油墨和被印物是印刷的三要素。

根据印版转移图像油墨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传统印刷分成四大类: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丝网印刷。

凸版印刷的原理是印版的图文部分凸起,而非图文部分凹下。

凸起部分在运转过程中接触传墨的墨辊而接受油墨,并将其转移到被印物上;非图文部分则不能接受油墨,因而也不能转移油墨。

因此在被印物上形成由接受油墨的部分和没有油墨的部分,并由他们在被印物上形成的反差来形成图像。

同样道理,平版印刷是运用油与水相互排斥的原理,在几乎是平面的印版表面形成由树脂组成的亲油的图文部分和没有树脂而裸露的亲水的非图文部分。

亲油的部分可以接受并转移油墨,而亲水部分则接受了水分而排斥油墨。

凹版印刷的印版则是图文部分凹下,可以接受油墨,而印版表面的非图文的油墨通过刮墨刀或其他方式将其去除掉,因此而形成图文和非图文部分。

丝网印刷则是利用漏印原理,由丝网组成的印版其图文部分是镂空的,油墨可以从镂空部分通过刮墨刀的压力漏印到被印物上,形成油墨图像。

印版上的油墨图像必须通过印版与被印物的接触,以及接触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压力而完成油墨图像的转移。

因此压力也是传统印刷方式的一大重要因素。

传统印刷方式除了上述的印版与被印物直接接触而完成油墨图像的转移的直接印刷方式外,还有一种方式是印版不直接接触被印物,而是通过转移体再将油墨图像转移至被印物上的间接印刷方式。

图像记忆的核心原理怎么练习

图像记忆的核心原理怎么练习

图像记忆的核心原理怎么练习图像记忆的核心原理图像记忆的核心原理,是把原本抽象的记忆资料,转化为生动的图像,然后利用大脑对于活动图像的超敏感来进行记忆,因此能达到很好的记忆效果。

在运用记忆方法的时候,其实最关键的是在运用想像力,通过运用灵活生动的想像,把原本使用声音记忆的材料转化为能够运用图像记忆。

对于比较抽象的资料而言,很多时候不仅需要记忆,还需要理解。

政治科目就是这样一个抽象的科目,对于政治而言,理解的重要性其实比记忆的重要性要大得多。

所以我们看到,今年的高考所考的政治题,基本上都是理解题,而极少记忆题。

要学好政治,就要求提高对抽象资料的理解能力,那么怎样来提高理解能力呢这就需要运用图像理解了!很多学生对于政治的学习都是这样,很多时候课本内容或题目答案都能背下来了,但却不太理解其中的意思。

因为他们往往运用的是声音记忆,脑海中只有声音而没有图像,当然也就没有办法理解了。

而通常学习能力比较强、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他们的图像理解能力也相应比较强。

什么是图像理解就是在阅读某段抽象文字的时候,能够同时在大脑中想像出比较贴合文字意思的生动画面。

例如这样一句话: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般同学在读这句话的时候,脑海中是没有图像的,纯粹是声音,所以不容易记住,也根本没有理解。

然而,如果在读这句话的时候,脑海中配合这样一组图像:有人踢我一脚,我觉得很疼,我想要不疼,但这是办不到的。

又或者想:我真希望能凭空变出很多钞票来,但这是不可能的,只要想办法去挣才能挣来。

无论想什么画面都行,只要是切合这句话的内涵的就可以,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图像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也能发挥出图像记忆的作用,记得更牢固。

这种主动想出相应画面来对文字内容进行理解的方法,我们叫做图像理解。

图像理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很多人学不好文科、学不好理科,最重要的原因不是记忆力不好,而是不会运用图像理解这种学习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像复制原理思考题刘全香朱元泓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绪论1.对文字,图形,图像复制的关键各是什么?对文字复制的关键是要按所要求的文字的字体,字号及其在版面中的排列方式等,在复制载体上清晰地再现文字。

对图形复制的关键是要按所规定的密度大小来清晰地再现各种不同粗细和颜色的线条。

对图像复制的关键是对图像阶调,色彩和清晰度的处理和再现方式。

2.试述现代图像复制的基本工艺过程。

现代图像复制通常包括三大工艺过程,即印前处理(prepress),印刷(press),印后加工(postpress)。

3.现代四大印刷方式是按什么分类的?它们的印版各有何特点?1)现代常规印刷方式按印版特点不同分为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孔版印刷。

2)a.凸版的图文部分(印刷部分)明显高于空白部分。

目前主要采用铜锌凸版和感光性树脂凸版两种。

b.平版的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几乎在同一水平面上,但是通过物理,化学,电学方式可在版面建立起具有亲油性的印刷部分和亲水性的空白部分。

目前主要采用PS版。

c.凹版的图文部分被腐蚀或雕刻凹下,低于空白部分,而且凹下的深度随图像的黑度不同而不同,图像部位越黑,深度越深。

目前主要采用镀铬铜版。

d.孔版的印刷部分由能透过油墨的孔洞(网眼)组成,空白部分则不能透过油墨。

第二章图像及其特征1.为什么用密度而不用反射率(或者透射率)表示图像的黑度?透射率和反射率能表示图像变黑部分的吸光吸能,但是它们与通常所说的黑度(视觉印象)相反,大的透射率表示性较小黑度,小的透射率表示较大的黑度;另一方面,当两个灰色色块互相叠加时,视觉黑度是两个灰色黑度之和,但是透射率和反射率不是两个透射率或者反射率之和。

如当两张相同黑度的胶片叠合后,吸光性能应增加一倍,但是透射率不是相加,总透射率是两个透射率相乘。

因此,反射率(或透射率)不能用来表示图像深浅的变化。

2.一个彩色色块的彩色密度值与其颜色饱和度有何关系?一个颜色的饱和度可以通过它吸收互补色光的多少确定。

彩色色块吸收的互补色光越多,其饱和度越大,密度值也越大。

3.试述模拟图像数字化的过程。

为了使图像能用计算机进行处理,首先必须把数字图像进行空间和幅值的离散化处理,即图像数字化。

模拟图象的数字化包括采样和量化两个过程。

采样将空间上连续的图像变换成离散点,量化将像素灰度转换成离散的整数值。

4.数字图像的精度取决于其数字化过程的哪些因素?采样过程:采样间隔和采样孔径的大小。

量化过程:灰度级数的取值。

5.一幅数字图像的文件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一般来说,文件大小与图像尺寸,分辨率和通道数成正比。

图像尺寸,分辨率,通道数越高,图像文件越大。

6.TIFF,JPEG,EPS,PDF各文件格式的主要特点有哪些?TIFF格式主要有以下特点:1)支持跨平台的格式2)支持多种图像模式3)支持Alpha通道4)支持LZW压缩(无损压缩)JPG格式主要有以下特点:1)压缩比大,图像质量好2)有损压缩3)解压缩方面EPS格式主要有以下特点:1)包含路径信息2)支持多色调的图像模式3)包含加网信息4)包含传递函数5)使图像中的白色区域保持透明6)保存分色设置信息7)保存专色PDF格式主要有以下特点:1)设备无关性2)可移植性3)可压缩性4)字体独立性5)文件独立性6)页面独立性7)增量更新8)平台独立9)支持多种色彩模式7.如何根据图像阶调再现的要求确定其黑白场?当复制密度范围一定时,高光点(白场)若选在较低的密度区域,则使整体复制图像密度提高,从而导致层次曲线斜率下降,图像效果则表现为深而平;反之,高光点若选在较高密度区域,则使整个图像的复制密度范围下降,层次曲线斜率会变大,图像效果表现为浅而崭。

同理,将暗调点选在较低的密度区域,则会使图像深而崭;反之,将暗调点现在较高密度区域,则会使图像浅而平。

8.如何根据中性灰色的三色密度值判断图像的偏色情况?先测试图像中各阶调本应是中性灰色部位的三色密度值,再绘制三色密度分布曲线,由此即可判断图像的偏色情况。

当图像三色密度分布曲线平行且接近时,说明图像基本不偏色;当三色密度曲线相差较多时,说明图像存在偏色。

9.试述对彩色图像复制质量的基本评价方法。

评价图像复制质量的关键在于对原稿清晰度,层次和色彩三个方面是否准确还原。

对图像阶调评价,测量各色油墨层的印刷实地密度;测量并计算各色墨层的叠印率测量印刷网点阶调的增大或者测量计算印刷K值;检查油墨网点的转印质量;测量并描绘印刷品对原稿密度层次再现曲线。

将这些结果与质量规范标准进行对比。

对色彩评价,即对印刷灰色平衡再现的测量检验。

对清晰度评价,图像层次轮廓的实度;图像两相邻层次明暗对比变化的清晰度即细微反差原稿或印刷画面层次的分辨力,即所谓质感。

第三章图像阶调复制原理1.为什么对连续调图像要进行加网复制?因为实际印刷中无法直接在线连续阶调的图像层级,因此须采用特殊的复制技术,即加网技术来表现图像丰富的层次。

2.为什么一般的网目半色调印刷品能给人以连续调的视觉效果?主要原因是半色调图像中相邻网点之间的距离小于视觉能分辨的最小距离,根据空间视觉混合原理,当人眼对空间的两个点之间的张角小于一定的极限时,人眼就分辨不出这两个点的独立存在。

3.调幅加网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其加网所得的半色调图像有哪些特征?调幅加网采用分布均匀,大小不等的网点表现图像阶调层次的变化,是一种点聚集态网点技术。

主要特征:网点百分比,网目线数,网目角度,网点形状。

网点百分比,是指半色调图像中单位面积内网点面积所占的百分比。

用网点百分比可以直接表示半色调图像的阶调深浅,网点百分比越大,图像阶调越深。

网目线数,是指单位长度内的加网线数,用来表示网点基本单元的精细程度。

网目线数越高,网点就越精细,能够表示更多的图像细节,即对图像层次的表现越丰富;否则图像层次就越缺乏。

由于印刷压力和条件的限制,并不是网目越精细越好,而应根据印刷条件和视觉空间混合原理进行选择。

网目角度,时相对于图像的水平边缘或垂直边缘而言,网点排列的方向。

网点排列方向是指一张网目半色调图像中,网点首先在视觉上连成一条线的方向。

单色图像复制时,一般使用45°网角。

对彩色图像加网复制,各色版的加网角度则应相差一定的值。

网点形状,是指网目半色调图像中50%处网点的形状。

常见的网点形状有圆形网点,方形网点和链形网点,不同形状的网点对图像阶调的表现效果时不一样的。

4.网点百分比测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网点百分比的测量可采用先测密度,再转换成网点百分比的方法。

设投射图片在单位面积上网目面积为G,非网目面积为U。

网点百分比F=G/U+G·100%,透光率T=U/U+G,网目密度DR=lg(1/T),网点百分比F=(1-10^-DR)·100%。

常常加上修正系数n。

5.什么叫调频加网?用此技术加网获得的网目半色调图像有何特点?调频加网是用相同大小的网点在空间分布频率表现图像层次的加网技术。

网点随机分布,不会产生莫尔纹和玫瑰斑,但是相比于调幅加网,常有着更大的网点扩大率。

6.调频加网和调幅加网所得网目半色调图像中的网点具有哪些不同特性?调频加网和调频加网的区别在于:调幅加网时保持网点空间频率不变,而用网点振幅强弱表现图像深浅;调频加网则是保持微粒网点的振幅固定不变,而用微粒点的空间频率变化变现图像的深浅。

调幅加网的网点是一种点聚集态网点;而调频加网的网点是一种点离散态的网点。

7.试述网目调单元,记录像素,加网线数,记录分辨力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网目调单元又称记录栅格,是形成网点的基本单元,加网后,一个网目调单元形成一个网点;将一个记录栅格细分为最小曝光单元,称之为像素;加网线数,单位长度内网目单元数目;记录分辨率,单位长度内所能记录像素个数。

联系:1)记录分辨力制约着网点记录点阵的精细程度。

它们之间有如下关系:L=N/n; F=m/(n*n); S=(n*n)/(N*N)·F。

L:加网线数;N:记录分辨力;n*n为一个网目调单元中包含的设备像素;F为网点百分比;m为一个网目调单元中曝光的像素数;S为网点的绝对面积2)记录分辨力还会直接影响记录网点的形状。

在加网线数一定时,网目调单元中小方格的多少决定了网点轮廓形状接近理想形状的程度。

像素越多,则形成的网点的轮廓就越接近理想形状,即该网点的轮廓形状就越精细。

3)记录分辨力越高,对加网角度的改变就越容易实现。

8.点聚集态网点技术和点离散态网点技术各有何特点?点聚集态网点技术是以网点大小来变现图像阶调的,是以降低设备的空间分辨率为代价的。

加网技术包括有理化正切加网,无理化正切加网和基于有理化正切加网的超细胞结构加网。

点离散态网点技术是以单位面积内网点的数量来表现图像的阶调层次。

加网技术包括模式抖动加网和误差扩散抖动加网。

9.图像复制中为什么要进行层次校正?由于从原稿到印刷品经历了一系列的工艺工程,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和影响,还必须同时满足视觉须要对原稿层次的再现要求,因而层次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必须进行层次校正。

影响图像层次再现的因素:1.原稿密度范围的压缩;2.印刷工艺过程对层次再现的非线性影响;3.人们对层次再现的主观要求。

10.试分别绘出达到下列层次再现效果的层次复制再现曲线。

(1)压缩图像高,中调层次,拉开暗调层次;(2)拉开图像高,暗调层次,压缩中调层次。

(层次复制曲线:根据曲线的斜率来表现,斜率大于45°的为拉开层次,小于45°的为压缩层次。

)第四章图像颜色复制原理1.试述彩色复制原理的基本过程。

颜色分解-颜色传递-颜色合成2.试述互补分色的基本原理。

互补分色就是要将彩色原稿各部位反射或投射的三色混合色光分离成三种基本色光,即得到R,G,B三色光图像,然后使它们分别在三张感光片上感光,每张感光片上只能接收其中一个单色图像的色光,而且必须避免另外两种基本色光的作用。

有三种方法达到这个目的:1)采用呈色光源分色;2)采用感光材料的感色性分色;3)采用互补滤色片分色3.试述彩色图像复制中产生色差的主要原因。

1.原稿色调误差:受到成像过程和方式影响(照相原稿受曝光显影保存影响;数字原稿受扫描影响);2.分色误差:实际滤色片与理想滤色片透射吸收性能有差距(例如:a.绿色滤光片对于其应该完全吸收波段不能完全吸收,存在透过现象,使基本色部位密度偏高,墨量不足;b.对于该完全透射波段存在吸收,使相反色密度偏低,墨量偏高)【即:低透射率和光谱透射域相互搭接】;3.印刷成色误差(1.油墨成色误差:【主吸收不足】实际油墨在其主吸收区并未完全吸收其互补色光,而是反射一部分,反射的这部分色光与其他两种色光等量混合成白光使得油墨看上去好像被冲淡了,称之为”白化“;【副吸收过量】在副吸收区间,由于油墨没有100%反射此区间光谱,使得反射光线强度偏低,混合后颜色亮度偏低,好像掺杂了黑色油墨,称之为”黑化“)4.纸张和印刷条件色误差;5.图像传递转换误差4.如何根据基本色,相反色评价分色效果?举例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