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文/何忆飞鸿影一.何谓物哀?(一)开宗明义物哀,作为日本审美意识的主流,其渊源于日本平安时代紫式部所著的《源氏物语》一书。
本居宣长提到,《源氏物语》主要“是写‘哀’的事让人动心,从‘物’传意,让人知道‘物哀’的事。
”所以,物哀的定义可以这样概括:物哀是客观对象(自然物、人)与主观情感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美的情趣,是对客体抱有一种朴素而深厚感情的态度作为基础的;并且,在此基础上所表露出的内在情绪是非常静寂的,它交杂着哀伤、怜悯、同情、共鸣、爱怜等感动的成分。
我对物哀的粗浅理解是:在对于自然界平凡事物的体察中,感悟出人的主观情感——并非简单的如中国古代诗词理念中的“移情入物”,而是在物与自己之间产生交互的情感交流,达到物我合一的情感升华。
(二)物哀缘起日本人何以催生出物哀文化?为何华夏文明、欧美文化都没有衍生出这样纯洁哀婉,不染纤尘的文学形式?物哀的根源据我看来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阐述:首先,日本的自然环境是影响物哀文化产生的重要条件。
日本国土狭小,且自然条件多样,列岛四面环海,岛内火山纵横交错,有水汽蒸腾的温泉,茂密森林覆盖大地。
由于日本地处岛国,终年雾霭笼罩、景色朦胧。
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也产生了日本自然环境的多样;同时,由于岛国较易受到火山、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使日本人时刻处于一种朝不保夕,现在的拥有顷刻就会消散的悲凉感。
其次,日本的宗教及中国佛教、道教也对物哀文化的产生起到了推进作用。
神道教的教义奉行“万物皆有灵”,视自然界万事万物为神祇。
日月星辰、山川海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它们都是神灵,作为人都应崇敬、亲近以及感怀。
至于佛教,日本学者村岗典嗣指出:《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流现着一种悲哀、空寂的情调,其中有的平安朝文化的伴随享乐而生的空虚,也可看出佛教无常观和厌世观的影响。
”道教崇尚“虚空”,本身就带着消极、悲观的情感色彩,这种消极悲观融合进自然而生凄美悲凉的美感,这种美感就带给人清冷淡泊的超然感受。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分析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分析作者:李晓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0期摘要: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真实,由此日本的文学观念也受此影响较大,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断的与其融合互相辉映,特别是其中“物哀”概念的提出,是日本的文学领域逐步成熟的标志,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日本的美学理念也在深深的扎入了日本文学家的心中,它立足于真实,强调艺术要和生活相贴合。
不能孤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强调自然美,遵循诚实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美学价值作者简介:李晓宇(1980-),男,汉,河南省汤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圖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前言:“物哀”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日本的某个史书当中,主要表示感叹等意思,但是随着日本文学的不断发展,其基本内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从过出去的感叹词,到现在的能够表达任何一种情感。
本文从日门文学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阐明了“物哀”的具体概念,并进行了美学意义的品鉴,从具体的影响进行了讲解,介绍了日本“物哀”文化的兴起和具体的成因,将其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实现了对其美学价值的深入了解。
1、日本文学的发展与现状分析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真实,由此日本的文学观念也受此影响较大,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断的与其融合互相辉映,特别是其中“物哀”概念的提出,是日本的文学领域逐步成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日本的美学理念也在深深的扎入了日本文学家的心中,它立足于真实,强调艺术要和生活相贴合。
不能孤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强调自然美,遵循诚实的基本原则。
特别是在今后的日本文学的发展上,这种基于真实原则的“物哀”为其注入了新的灵魂,使日本的文学界除了许多文学巨匠,丰富了世界文学的构成和发展,为世界各国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持[1]。
我了解的日本“物哀”文化

我理解的日本“物哀”--------我眼中的的日本文化物哀是日本平安时代的王朝文学上重要的文学审美理念之一。
在文学上,主要是通过写一些景物,例如萧条的冬景、残破的一处小山丘等等,来表达和宣泄人物内心深处的哀伤和幽情、感慨以及对世界黑暗的无奈。
在日本,“物哀”之说,一般人认为应该是来源于日本传统的。
日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其形成的一大佐证,东瀛列岛有着优美宜人的自然风土,但是由于生存资源的相对匮乏和天灾的频仍,令日本人形成了崇尚哀伤的气质。
“物哀传统说”要从本居宣长在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的注释《源氏物语玉小栉》说起。
但我们可以反观本居宣长所生活的时代,似乎所谓“物哀传统说”还是值得考证的,本居宣长所处的历史背景,是17~19 世纪日本学界风行的“古道学”思潮,它是日本在隋唐时期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德川氏锁国政策施行后日本民族精神重建的反映。
复古学思潮的发端与文艺复兴类似,均为对本民族经典古籍的总结与再阐释,但民族主义的复古学者们在整理古籍时因时生义地添加了自己的思想。
本居宣长的老师贺茂真渊,确立了通过考据“完全摆脱中国思想”的治学目标,一直为后世的复古追随者们效法。
所以,“物哀”是日本大和民族自古所有的一种美学理念或是民族性情,还是那些民族主义者的复古思潮在其所在时代因时生义所“创造”的,还是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和思索的。
今日关于“物哀”产生于何时似乎不怎么重要,因为不管是复古主义者根据日本民族经典古籍所“创造”还是日本文化从生就有的,但其都离不开日本文化这个载体。
关于“物哀”的概念,中日学者都有许多见解,就“物哀”的最先提出者本居宣长来说,其在《紫文要领》中是这样阐述“物哀”的: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
进一步说,所谓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
辨清了,依着它的情致感触到的东西,就是物之哀。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摘要: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物哀”的体现越来越普遍。
其属于一种重要的思想和情感理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这里所说的“物哀”,指的是和自然景物进行接触时产生的抽象情感。
在日本的审美体系中,“物哀”主要包括了“物”、“情”、“意”三种,将其综合起来便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习惯。
通过对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进行分析,能对其文化风俗、社会趋势产生极深的了解。
在本文中,笔者也深度分析了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而且剖析了其美学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日本;美学;文学作品;物哀;一、什么是“物哀”所谓“物哀”,指的是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系或思想,同时也是人除了自身之外的世界的一种反映。
人们通过观察外部世界,从而采用主观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物哀”在日本文学中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更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物哀”作为一个日本词汇,代表了细腻深层的情感、思想,其包含面非常广阔,很难用一个词语来进行概括。
其中的“物”指的是实际、客观的物体,而“哀”则包含了主观的情感态度和观念。
两者进行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概念。
最早所产生的“物哀”,来源于日本的古书《古语拾遗》。
其中将“物哀”作为一个形容词,展现出了对情感的表达,相当于中文里的“啊”。
在这个词中,“物”指的是世界上存在的客观事物,而“哀”则指的是一种思想、情感,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物哀”的思想,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包括了傍晚的残月,以及秋天散落的花瓣、傍晚的夕阳等等。
在作者们看来,容易消逝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尽管这些景色属于现实事物的体现,但却被赋予了主观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惋惜和哀愁,这就是“物哀”及其美学意义。
二、为什么会产生“物哀”(一)日本的地理环境原因日本的地理条件并不好,因为四面临海的缘故,频发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日本人形成了面对自然灾害的坚强意志和心理。
日本文学(1)

参考文献
《万叶集(精)》,(日)佚名著,赵乐甡译,译林出 版社,2002 《万叶集与中国文化》,(日)中西进著,刘雨珍, 色艳军译,中华书局,2007
Your company slogan
(二)平安时期(公元794—1185)
和歌: 《古今和歌集》 随笔、日记文学: 清少纳言 《枕草子》 物语文学
物哀美学的意义物哀论既是对日本文学民族特色的总结和概括也是日本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试图摆脱对中国文学的依附与依赖确证其独立性独特性的集中体现标志着日本文学观念的重大转折和里程物哀论涉及文学价值论审美判断论创作心理论读者接受论中日文学与文化比较论等诸多方面是理解日本文学和文化的一把要匙具有相当程如何以物哀美学理解源氏物要正确理解源氏物语不能用善恶道德观去评判
Your company slogan
《Hale Waihona Puke 草子》《枕草子》 :日本随笔文学的鼻祖。清少纳言 :歌人 清原元辅的女儿 ,父兄的官名 “少纳言” 。 “枕” ——“枕词” ;“枕边” ;随笔、笔记、手 记 。“草子” ——日语中又写成不同的汉字,如:草 纸、双子、双纸 。(草稿或稿本 )。 全集12卷,约分300段,分为列举、随想、日记回忆等 。内中文章长短不一,长篇有如“草庵”、“积善寺” 、“二条宫”等达数页者,短篇有如“歌集”者,只列 举了散部歌集的名字,不到一行。全集内容丰富,题材 广泛涉及四季节令、情趣、宫中礼仪、佛法人事、山水 花鸟、日月星辰等。还谈论歌谣、和歌、小说、绘画、 棋道等。
Your company slogan
《竹取物语》
日本最早的物语文学,讲述 生于竹心的美貌姑娘赫映姬 的神话故事。“人”的内心 世界,在日本文学发展史上 第一次得到了生动展现。赫 映姬性格中的沉静、机智、 矛盾和忧郁通过精细的语言 技巧和华美的词藻展现出来, 将真实性与传奇性、现实与 理想、美与丑、幻灭与永生 对立而又和谐地融合在一个 整体中。
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的美学意义刍议

第 1 O期
吕汝泉 : 日 本 文学作品中“ 物哀” 的美学意义刍议
6 7
学 史 的发 展具 有 十分 重 要 的美 学 意 义 , 见 证 着 日本 文 学 的 成 长 。
学 的审美 意识 也相应 地 出 现 了变 化 , “ 南c 扎 ”
也 是哀 在 真 实 的基 础 之 上得 以发展 起 来 , 成 为 日本 文 学美学 的 主流方 向 。并 且 哀并 不是一 层 不变 的, 逐 渐从 单 纯 的感 叹上 升 为 “ 物 心 合 感 伤 情 绪 逐 渐 取 代 了感 动 情 绪 成 为 了 日 本 文 学 的 主体感 情 , 通过 真情 流露 将 主 观感 受 融人 到“ 哀” 文 学 中 。随 着 日本 文 学 的 不 断发 展, 哀 已 经 难 以对 美 学 内 涵 进 行 完 美 的 诠 释 , “ 物哀 ” ( 屯 拐e 扎 ) 便 由此 而产生 。
“ 物哀 ” 不 仅 是 其 沉 淀 的精 华 和 美 学 意 义 的 重 要体 现 , 同时 也是 对 日本 民族 气 质 的 真正 体 会 和诠 释 。叶渭渠 曾 经 在 《日本 文 学 思 潮 史 》中 对“ 物哀 ” 进 行 了如 下 解 释 : “ 对 所 感 之对 象 表 现 一种 爱怜 和 同情 混 成 的心 绪 ” , 其 中所 谈 到 的对 象 涉及 到很 多领域 , 人、 物 以及 社会 万象 都 有 可能 涉及 。“ 物哀” 是 具 有 哲 理 内 涵 的 对 特 定 情境 有感 而 发 的思 考 。“ 物哀 ” 对 于 日本 文
[ 中图分类号】 1 0 1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5 8 5 6 . 2 0 1 4 . 1 0 . 0 1 6
浅议日本文学物哀思潮的发展历程

浅议日本文学物哀思潮的发展历程CATALOGUE目录•引言•“物哀”的起源及早期发展•“物哀”在现代日本文学中的体现•“物哀”在当代日本文学中的表现及影响•“物哀”思潮对日本文学的深远意义•结论CATALOGUE 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背景物哀思潮是日本文学中重要的文学流派,起源于平安时代,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物哀一词,最早出现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是日本文学中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
通过对物哀思潮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思想文化。
意义物哀思潮作为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日本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物哀思潮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可以揭示日本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思想内涵,为中日文化交流和比较文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研究目的和方法目的方法CATALOGUE“物哀”的起源及早期发展平安时代《源氏物语》起源镰仓时代物哀思潮在镰仓时代逐渐发展,与武士文化和佛教思想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室町时代物哀思潮在室町时代进一步发展,与禅宗思想相互融合,强调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以及对悲剧美的欣赏。
早期发展CATALOGUE“物哀”在现代日本文学中的体现多样化表达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体现现代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多样性“物哀”与日本自然景观的融合自然景观的“物哀”自然景观与“物哀”的融合“物哀”与人物命运在许多现代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人物的命运往往成为“物哀”情感表达的载体。
要点一要点二“物哀”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作家常常通过“物哀”的情感表达来反映人物的命运,如《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对逝去爱人的怀念和追忆,就是一种“物哀”的情感体现。
“物哀”与人物命运的交织CATALOGUE“物哀”在当代日本文学中的表现及影响从传统到现代多元化的表现与西方文化的交融030201当代日本文学中“物哀”的演变情感表达的深化物哀思潮激发了日本作家的创新精神,尝试运用新的创作手法表现主题,如象征、隐喻等。
物哀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物哀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实用版】
目录
1.物哀的定义与起源
2.物哀在日本文学中的体现
3.物哀在外国文学史中的影响
正文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一种独特的文学审美观念,其含义是通过对物品的哀愁来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物哀这一概念起源于日本平安时代,后被日本文学巨匠紫式部在她的作品《源氏物语》中发扬光大。
物哀不仅是日本文学的独特审美,同时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物哀在日本文学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物品的拟人化描写和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
在《源氏物语》中,紫式部通过对主人公光源氏的生平描绘,以及他与众多女子的爱情故事,表达了物哀的美学思想。
光源氏的生平充满了荣华与坎坷,他对每一位女子的关爱,以及女子们对他的依恋,都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哀愁。
这种通过对物品、环境的描写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手法,使物哀成为日本文学的一种独特审美。
物哀在外国文学史中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作为日本文学的瑰宝,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物哀的美学观念传播到西方国家后,为西方作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视角。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作家通过物哀的手法来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例如,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在其小说《无名的女人》中,通过对主人公伊丽莎白·哈蒙德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哀愁。
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在《白鲸》中也运用了物哀的手法,通过对白鲸的描绘,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综上所述,物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审美观念,不仅在日本文学中占
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物哀”和“物感”中日文学审美理念的对比.doc

关于“物哀”和“物感”中日文学审美理念的对比“物哀”和“物感”中日文学审美理念的对比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物哀”和“物感”中日文学审美理念的对比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日本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4)“物哀”是多情善感之人在恋情活动中触物(人或事)有感而表现出悲哀、忧愁之情,并且从《源氏物语》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物哀之悲,总是寻求在佛事活动和佛教来世观念中得到解脱。
另外“物哀”也具有一种外物触发的感动,有着触物动情、感物兴叹的瞬时性特点。
2“物感”的特点(1)“物感”说的哲学依据是“道”论和“摘要“物哀”是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物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
“物哀”观表明日本审美观念与直观感受、感性认识相关联,重视人的感情态度,是自然和人生的各种情态触发、引生的优美、纤细、哀愁的情感表现。
“物感”观表明中国审美观念与哲理深思、理性意识相关联,注重情理统一。
二者之间既存在共同点也存在不同点。
关键词物哀物感对比:A0前言“物哀”作为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追求,作为一个美的范畴,在日本文化历史上有着久远的历史。
从古代起,“哀”(感叹、感动)就是日本人表达情感(特别是爱怜、哀伤、悲悯、赞颂等情感)的重要方式,并且深深地渗透到并参与了日本文学的形成。
其内容也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物哀”这样一种特殊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物感”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是指审美创造的主体对客观现实的感受,“物”感于“心”,“物”感而“情”动。
1 “物哀”的特点“物哀”一词最早是由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家本居宣长在评论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时提出的。
其“物哀”和“物感”中日文学审美理念的对比论文资料由.zbjy.提供,地址.主要特点是:(1)“哀”本来指所见所闻触动心思而发出的感叹之声。
“物”就是谈到的事物,物语中讲到的事物,生活中见到的事物。
(2)“物哀”之情具有多样性,“哀”不仅限于悲哀之情,高兴、欢畅和感到有趣的时候,都会发出“哀”之感叹。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鉴赏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郑香花 通化师范学院摘要:“物哀”在日本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中一直都是一个特殊的审美总结与概括,它不只是简单的存在日本文学中,也存在日本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日本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特殊的民族观念,每时每刻都呈现出日本的宗教色彩。
本文主要从“物哀”概念的形成出发,对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具体体现与“物哀”的正确解读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日本传统美学理念强调真实性,即是重视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从日常生活细节中有感而发,而作者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诚实的原则,用于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美,而不是注重复杂、浮华的美。
在日后发展中,日本人的审美基石又将其升华到“物哀”,即用物哀体现出对人与事物的同情,逐渐变成日本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物哀”概念的形成日本人在自然界中感受到生命轮回与变化,从而丰富自已的审美体验。
并将对自然生命中存在的体验规划为“物哀”或者是“物哀美”的范围,当成一种文学概念与审美理论。
自然美中存在的季节感与生命感是“哀”的雏形,而“物哀”位居自然中各种美的首位,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日本固有美的一种范畴。
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时代开始,日本文学中就出现“哀”的美学概念,到了江户时代,《源氏物语》就开始慢慢的挖掘“哀”中的美学含义,并对“物哀”的概念存在的美学理念进行总结。
二、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具体体现(一)《源氏物语》的“物哀”体现从《源氏物语》整个主题构思来说,可以将这部作品分成:对人的感动,突出男女恋情、对世相的感动,突出人情冷暖以及自然的感叹等三个层次,而“物哀”是思想结构的中心。
从日本独特的美学观点来说,“物哀”即是这部作品的基本精神,也可以说是对人生一切不尽人意的哀感。
例如在《源氏物语》中,描写了人生不同的真实情感:“在人的种种情感上,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使人有最深感动”、“凡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一切都可以称为‘哀’”、“说‘物哀’就是善于体验事物的情趣,并感到渗入到心灵”以及“悲哀只是‘哀’中的一种情绪,它不仅是悲哀的精神”。
日本文学中的传统物哀美学理念的分析

关于日本人传统的“物哀”美学精神

关于日本人传统的“物哀”美学精神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もとおりのりながMotooriNorinaga)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
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
有点类似中国话里的“真性情”。
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
“物哀”并不是中国人望文生义而得到的“悲哀”之感,“悲哀”只是其中一种情绪而已。
《日本文学思潮史》就提出久松潜一博士将“物哀”特质分为五大类,“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
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
对于“物哀”,叶渭渠先生认为“物哀”的思想结构是重层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上。
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动心。
中国古诗词中有一些诗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无边落木萧萧下”、“昨夜星辰昨夜风”、“平林漠漠烟如织”……都表达了因自然景物而诱发的一种哀伤情绪,与日本的“物哀”十分类似。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悲与美是相通的。
”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一样在狭窄地域集中了如此之多的美景——雪山、海滩、山涧、峡谷、温泉、瀑布,林木葱葱,繁花似锦,小桥流水,幽雅庭院。
故而说日本国土处处诗情画意并不为过。
同时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自古以来被如此之多的自然灾害所频频袭击——火山、地震、雪灾、海啸、飓风、战乱……多少年来日本人常看到的是美稍纵即逝,顷刻化为乌有。
物哀的美学特征

物哀的美学特征物哀,这听起来有点神秘的美学概念,就像一阵从古老日本吹来的风,轻轻拂过我们的心间。
我有一个朋友,叫小林。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看樱花。
那满树的樱花啊,粉粉嫩嫩的,就像天边的云霞掉落到了人间。
小林站在樱花树下,眼睛里有说不出的情绪。
他喃喃地说:“你看这些樱花,开得这么美,可花期那么短,过不了多久就会凋谢了。
”这时候,我就突然感受到了物哀。
物哀啊,它不是单纯地说这樱花好看或者不好看,而是在这好看之中,还夹杂着一种对樱花短暂生命的怜惜。
就像我们看到一个特别可爱的小婴儿,笑得那么甜,可是我们心里也会闪过一丝担忧,担忧他以后可能会遇到的挫折一样。
从这樱花的事儿来看,物哀的一个美学特征就是对美好事物的易逝性的敏锐感知。
我们看到美丽的夕阳,那一大片火红火红的晚霞,把天空都染成了一幅绝美的画。
大家都在欢呼着拍照,可内心深处呢?也许就会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这哀愁就像是小虫子,在心里轻轻地咬着。
“这么美的夕阳,很快就没了呀。
”这就好像是我们对待生活中的那些美好瞬间,刚想紧紧抓住,却发现它像沙子一样从指缝溜走了。
这难道不就是物哀吗?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
再说说我爷爷的老物件。
爷爷有一把旧二胡,那二胡的木头都有些磨损了,琴筒上还有一些划痕。
每次爷爷拿出来拉二胡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一种特殊的氛围。
爷爷拉的曲子,大多是那种有些哀伤的曲调。
他一边拉,一边眼睛里好像有回忆在闪动。
爷爷说:“这二胡跟了我一辈子喽,它见证了我的酸甜苦辣。
”那些老物件,就像一个个沉默的老友,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我们看到这些老物件,就会产生物哀之情。
这物哀是对岁月流逝的感叹,就好比是一条河,缓缓地流淌着,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和回忆。
这些老物件所引发的物哀,是一种对往昔时光的眷恋,是一种对曾经的人和事的怀念。
这就像是在秋天看到落叶,一片一片地飘落在地上,我们会想到树叶曾经的翠绿,想到春天时满树的生机,而现在却只能无奈地飘落。
物哀还体现在对他人命运的同情上。
日本传统文学物哀美意识研究-传统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日本传统文学物哀美意识研究-传统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物哀”美意识是日本美的源流,其发展而成的“物哀论”是对日本文学民族性的概括总结,也是日本文学独特性的体现。
它通过对文学价值取向、审美判断、创作与接受心理的影响,深刻参与到日本传统文学空间的建构。
本文探究“物哀”美意识如何在自然、宗教、文化的多重因素中创生,如何在不断的审美超越中建构文学这一自由的生命形式,又如何在二战以后的历史阶段受日本社会意识形态西化、审美情趣异化、创作视角内化的多重压迫下消解了物哀美的韵味,造成这一传统文学理论的解构。
关键词:物哀;日本文学;文学空间;建构;解构美意识,是“在主观与客观志向相关并使主体与客体能动与受动相互反转的创作或鉴赏经验中,将创造性对象规定与接受性的自我反省二者的动态平衡作为肯定基准,而对带有情绪性出现的对象的主客融合状态作出直观判断的意识作用”。
[1]“物哀”(mono-no-aware)是日本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宗教形态的影响,所形成的独特美意识。
这种美意识从上古时代的《古事记》《万叶集》等作品中萌生,至中世的《源氏物语》成熟,经近世传统文学的锻造,渗透到日本人的文化基因,浸润着日本文学创作、接受的全程,成为决定其审美情趣的根本要素,呈现出相当长远的延续性、传承性和稳定性。
而在日本文学步入现代之后,这种美意识之于文学的影响受到诸如意识形态西化、审美情趣异化以及创作视角内化的挑战,逐渐走向衰微,并参与到日本传统文学在后现代背景下的转型与解构。
这一过程,不仅是日本传统文学所遭遇的一场重大危机,也是对后现代主义图景下的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种警示。
一、“物哀”美意识在日本古代文化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创生“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师本居宣长所提出的文学理念。
本居宣长受《古事记》影响,认为文学应从儒家道德观的中解脱出来,关注并尊重人本身的情感,进而提出“物哀”的概念。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审美

99品 评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审美尚雅颀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文学方面推崇表达人的真情实感,这为“物哀”审美奠定了基础。
日本文学先是用“哀”来表达人的情感,随着主观感情的不断加深,只用“哀”已经无法完整表达出文学中所蕴含的感情和审美理念,随后衍生出“物哀”,它是日本文学的精髓,也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本质体现。
一、“物哀”内涵日本文学的审美情趣以“物哀”为主,“物哀”审美情趣不仅包含在日本文学中,也与日本人的生活精神面貌有关。
“物哀”观念的诞生和日本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
日本人的审美心理饱含对生命的珍惜,一旦美好的事物消逝,就会感到无限悲伤,受这种心理根深蒂固的影响,日本文学就形成了特殊的“物哀”审美。
“物哀”由两部分组成,“物”指的是世间万物,“哀”指的是悲哀。
一个是客观事物,而另一个是主观情感。
两者相结合,表达的是对眼睛所看、耳朵所听的事物而产生的内心感触,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伴随着这种情感在日本文学中的积淀,现在“物哀”已经不是一种理性的内心感情,而是一种需要依靠内心去体会、去感受的美感。
简单来说,“物哀”就是由人和客观事物的接触而产生的一种醇厚情感,在此基础上,去感受人情世故、世间万物之间的情感美。
由感动到“物哀”的过程就是一种体验式的、不可言喻的美的享受。
《〈源氏物语〉玉小栉》是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的作品,这部作品第一次把有关美学的思想进行总结,并提出“物哀”审美理念。
不过,他所提到的“哀”是包括忧伤、难过、开心等多种情绪在内的。
除了本居宣长,也有很多别的学者对“物哀”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
例如,久松潜一在文学作品中把“物哀”的性质分为五种,那就是优美、感动、调和、情趣、哀愁。
他认为哀愁性质最为重要,虽然“物哀”所指的不仅仅是哀愁情绪,但是它主要仍然是对哀愁的描写。
100品 评概括来讲,“物哀”是一种体现情真意切的表达情绪,就像人们常讲的感物伤怀,只不过“物哀”里的“哀”是多种情绪的表现形式,是人们都有的喜怒哀乐情绪。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畴深厚地渗透在 日 本文学作品当中, 本文将 以《 源氏物语》 和《 伊豆的舞女》 为例来说明此概念 的影响。
关键词 “ 物哀” 《 源氏物语》 自 然美 的体悟 。 美观念的生命感和季节感。 “ ‘ 物哀 ’ 先于其他各种美的 自然 美是 日本 全部 文化 形 态之美 的原型 , 自然美 观 念 形 态而 存在 ,它 的形成 与发 展经 历 了一 个较 长 的历史 是 日本美学的基石 ,其美学范畴序列也是以 自 然美为 过程 , 属于 日 本固有的美范畴。 从‘ 记、 纪’ ( 即《 古事记》 逻辑起点的。最早 的诗歌集《 万叶集》 中就表现出了对 《 日 本书纪》 ) 时代开始 , 日 本文学就已产生了‘ 哀’ 的美 季节的情感反应及心理变化 , 并 由此把季节同人的青 理念 。 ” 翻 到 江户 时代 , 本 居宣 长在 《 源 氏物语 》 中描写 的 春、 爱情 、 生命等感受结合起来 , 相互 比喻和象征。 艺术 “ 哀” 的情感体验去发掘其 中的美学含义 , 并明确提出 中表 现 自然事 物 的色彩 和状 态 就是 表现 人 的思想 与情 总结“ 物哀” 的美 的理念 。本居宣长认为紫式部写出了 感。 这 种季 节感 和表 现“ 季题 ” 的艺术 要求 , 使 自然人情 人 生 种 种 真实 的情感 , 但是 “ 在人 的种 种情 感 上 , 只有 化、 人 与 自然互 渗 交融 , 也更 强 化 了 日本 人 对植 物 、 花 苦 闷 、 忧愁 、 悲哀——也 就是 一切 不 如意 的事 才 使人 感 树 的- -h i - 一枝 的敏锐 感受 。一 切事 物都 是 亲切 可爱 又 动最深 ” “ 悲哀只是 ‘ 哀’ 中的一种情绪 , 它不仅 限于悲 都是飘渺无常的, 这种纤细的敏锐感受通过 比喻 、 象征 哀的精神” “ 凡高兴 、 有趣 、 愉快 、 可笑等一切都可 以称 与联想的方式进入艺术创作之 中,就上升为艺术范畴 为 ‘ 哀” 。说物哀“ 就是善于体味事物的情趣 , 并感到 “ 物哀” 。此范畴强烈地渗透到了 日 本作家的文学创作 渗入心灵的事” 刚 , 从本居宣长的论述 中可以看出, 他所 中, 使得作品显示 出强烈的真切之情。 理解 的 “ 物哀 ” 这一 范 畴 更 主要 的 是指 “ 真情 ” , 即对 自 然及人生世相是以对生命 、生活的变化无常和对人生 种种情感 中最初 的真切情感之一。 因此 , 与其说 日 本人 “ 物哀 " 概念 的形成 日本民族对 自 然是有着很强烈 的感悟的 ,他们首 以自然物来象征或 比喻人情 ,不如说是 以人心的真情 揭示花之心 、 树之心、 寸草之心 , 而且特别以残 先对 自然美的定位在于 自然美和色彩美 ,他们 的审美 来体验 、 残雪 、 落花 、 枯枝 、 红 叶、 衰草来 表达对生命不可避 意识 的原型 就在 于 自然 美 和色彩美 。 树木 花草 从发 芽 、 月、 免地将要消逝的感伤情绪。 因为 , 这一切都是瞬间的存 成长以至开花结果的生命历程 ,使 日本人有了最初的 在 人生 中弥 足珍 贵 的就是真 诚 的情感 。所 以 , 如 以 生命轮回和变化 的感受 ;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 和风花 在 。 雪月 的瞬 时 即逝 ,则强 化 了生命 的短 暂无 常 的感 伤心 真 情为基 点 ,那 么 在悲哀 之 外 的其他 真情 实 感也 就可 哀” 。这里 的“ 哀” 指种 种人 生真 情 , 例 如喜 、 理。 他们往往从短小的诗歌形式中表现一定的季节感 , 以称之 为 “ 哀、 乐、 愁、 苦等等真切 的情感体验 。“ 物哀” 这一范 春 天最 美 的是 樱 花 ; 秋 天 最美 的是 晕月 、 残月 ; 冬 天最 怒 、 美的是薄雪、细雪 。在他们丰富而敏锐的审美体验之 畴 的内涵不 仅止 于 悲哀 ,而 且包 容人 生 中多种 的普遍 即“ 真情” 或“ 同情” 。 中, 对雪 、 月、 花都有数十种不同的细腻的描述。 在对生 的情感体验 ,
赏析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赏析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作者:李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9期摘要:日本文学发展的历史不像中国文学那么悠久,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也不像欧美地区那样前卫。
然而,日本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在世界文学史的发展中依然是不可忽视的一颗明珠。
在日本文化广泛存在的闪亮的“愁”的影子,是其独特的审美意识。
“物哀”已经成为日本文学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美学作者简介:李桐(1991.12-),女,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日语笔译翻译硕士,扬州大学廣陵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2一、物哀的概念“物哀”(物の哀),是日本文学理论中最为经典的理论范畴之一,对于“物哀”的词义以及内蕴的考证研究一直是日本文学研究的热点。
从日本史书《古语拾遗》中我们可以考证得知,“あわれ”原本是用于情感表达的一种感叹词,与中文里的“啊”、“吧”、“呀”等语气词含义比较接近。
“あわれ”(aware)虽然只是一个感叹词,却能用于表达各种复杂的情感,例如欣喜、惊奇、悲伤等等。
随着汉字输入日本,“あわれ”被“哀”字代替,但汉字“哀”的意义与“あわれ”不尽相同。
在日本的原始歌谣以及随后出现的《万叶集》时代,一般在表达哀怜和悲悯的语境下使用“哀”和“あわれ”,由此奠定其悲凉感伤的情调。
自日本最为古老的历史文学著作《古事记》开始,日本文学染上悲哀凄凉的色调,直到平安时代紫式部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这种悲哀凄凉的色调已成为日本文学色彩的代表,并不断发展为日本文学的核心传统。
最早提出“物哀”这一概念的,是江户时代的国学名家本居宣长。
值得注意的是,物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为悲哀、哀愁,因为它往往同时还包含了感动、同情、壮美的内涵。
细观物哀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它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次的结构,这三层结构分别是对人本身的感动、对自然万物的感动以及对世间百态的感动。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
徐俊璐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19(3)27
【摘要】'物哀'在日本文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感情基调和高级文学表达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境界和美学意义.'物哀'美学的产生受自然地理因素,审美价值因素以及古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物哀'的美学意义:情感细腻,展示积极乐观的价值观;实现了情景交融;形成了朦胧清幽、耐心寻味的形态美;手法应用过程中展示出人情美.
【总页数】2页(P65-66)
【作者】徐俊璐
【作者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13.06
【相关文献】
1.浅谈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2.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的美学意义刍议
3.浅析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4.浅析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5.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物哀 ” 的本 意并 不是 仅仅 局 限于 “ 哀” 这个 层 面 , 而
是涵 盖 了喜怒哀 乐 诸 相 , 也 可 以 理解 为 人 的 一 生 当
中多样 化 的情 感 体 验 。我 们 把 “ 物哀 ” 一 词 分 开来 解释 , “ 物” 可 以表 示 客 观 存 在 的一 切 事 物 , 也 可 以
译 词有 着不 一样 的解 释 。也 可 以说 , 汉 语 当 中 的词
汇 不能 够将 “ 物哀” 当 中的韵 味 和 内涵 表 现 得 淋 漓 尽致 , 所 以不能 简单 地 从 汉 字 方 面着 手 来 分 析 它 的
内涵 。
世故 ; 第 三类 是指 对 自然事 物 的感动 , 尤其 要强 调 的
并且 基调低 沉 , 给人一 种极其 悲观 的情感 。譬 如 , 小
在 日本 文学 当 中 , 人 们 往 往 会追 求 内心 深处 最 为细腻 的情 感 。当我们 置身 于 日文 文学 长河之 中的 时候 , 我们 可 以清 楚 地 发 现 , 从 8世 纪 的和 歌 总 集 《 万 叶集》, 一 直 到 现 当代 的川 端 康 成 的作 品 , 几 乎 每一 部作 品 当 中都 饱 含 着 优 柔 伤 感 的 情 丝 。就 拿
该划 分 为五 种 , 分别是感 动 、 调和 、 优美 、 情 趣 和 哀
愁, 并且 他 着 重 强 调 了哀 愁 这 一 部 分 。 由此 看 来 ,
个 民族 的传 统 文化 和审美 观念 都能 够通 过文
1 1 3
学 艺术得 以 良好地 展 现 , 因此 , 想 要更 好 地 理解 “ 物 哀” 的真谛就 要从 日本 文 学 着 手 , 并且 “ 物哀 ” 在日 本 文学 当 中无 处不 在 , 贯 穿 于 日本 文 学 发展 的长 河 之 中。
本 文 学 的发 展 历 程 以及 “ 物哀 ” 在E t 本 文学中的地位。 关键词 : 日本 文 学 ; 物哀 ; 文化互溶 ; 美 学
中图分类 号 : I 5 6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3 3 3 4 ( 2 0 1 3 ) 0 6一 叭1 3— 0 3
指社会 世 相和世 间 百态 , 而“ 哀” 则 是 需要 发 挥 主 观
的美 。在 尔后 的发 展 过 程 当 中 , 日本 人 的 审美 基 石 又上 升为 “ 物哀 ” , 用 物 哀 来 表 现 对 人 对 物 的 同情 , 渐 渐地 物 哀就成 为 日本 文学 当 中的精 髓部 分 ¨ J 。
De c. 2 01 3
V0I . 2 7 No . 6
●外 国 文 学研 究
浅 谈 日本 文 学 中“ 物哀 " 的美 学 意 义
赵 小 平 , 吕汝泉2
( 1 大连理 工大学 城市学院 , 辽宁 大连 1 1 6 6 0 0 ; 2辽宁对外经贸学 院 日语系 , 辽宁 大连 1 1 6 0 5 2 )
2 0 1 3年 1 2月
第2 7卷 第 6期
新 乡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X i n x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பைடு நூலகம்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9—2 6
作者简介 : 赵小平 , 女, 吉林长春人 , 大连理工大学城 市学 院 L t 语系讲 师 ; 吕汝泉 , 男, 辽宁金州 人 , 辽 宁对外 经
贸学 院 日语系讲师 , 博士 。
日本 传统 的美 学 理 念 主 要立 足 于真 实 性 , 也 就 是强 调艺 术要 贴近 人 们 的 日常 生 活 , 由生 活 细节 有 感 而来 , 而 作者 在写 作 时也要 遵循 诚 实 的原则 , 要敢
对于“ 物哀 ” 这个 词 , 最 早 可 以追 溯 到 日本 的史
书《 古语 拾 遗 》 。此 书表 明 了 “ 物哀” 原 本 是 一 个 感
叹词 , 它可 以用来 表 达任 何一 种情 感 , 就像 我们 汉语 当 中的“ 啊” 一样 。然 而 , 现代学 者 对 于“ 物哀” 的 中
一
作用 的一 种 情 感 。 “ 物哀 ” 就 是 将 二 者 有 机 融 合 在
一
起, 达到 物心合 一 的一 种 高 超 的美 感 , 当然 , 这种
还 有 的学者认 为 , “ 物哀” 当 中所 蕴含 的思 想 内
、
“ 物 哀” 的文 学 内涵
美感需 要建 立在 浓厚 的情感 基 调之 上 。 容是有 层 次 的 , 主要 可 以分 为 三类 : 第 一类 是对 人 的 感动 , 既有 亲 情 又包 含 友情 , 而“ 物哀 ” 在 这 一 层 面 的上理 解 主要是 针 对 男女 之 间的 恋 情 而言 ; 第 二 类 是 对世 间百 态 的感 动 , 包括 社会 和 国家 , 也 包括 人情
是 一种 欣 赏 自然 美 的心境 。 总 的来 说 , “ 物哀” 当 中 所 包含 的感 情贯 穿 了各 个 方 面 , 并 且 在 艺术 的感 染 之下 , 它又 提升 为一种 不可 替代 的美 感 。 二、 日本 文学作 品 中的 “ 物哀 ”
一
日本 著 名学 者久 松潜 一 认 为 , “ 物哀” 的性 质 应
摘
要: 在 日本传统文化和传统 审美 意识 当中 , “ 物哀 ” 始终被作为一个重要 的理念 , 并且这种理念不仅存 在于
日本 的文学之 中 , 还存在于 日本人 的 日常生活之中。而“ 物哀 ” 观念 的形成 主要源 自日本 国本身的地理条件和长期 以来 自发形成 的民族 观念 , 并且 时时刻刻 反映着浓厚的宗教色 彩。本文 针对这一 问题展 开讨论 , 并详 细分析 了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