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建筑的读书笔记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让我对中国建筑有了全新认识的书——《中国建筑史》。
以前啊,我对建筑的理解也就停留在房子好不好看,住得舒不舒服这些表面的东西上。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建筑背后的学问那可真是大了去了。
书里提到,中国建筑的发展那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变化。
从最早的简单茅屋到后来的宏伟宫殿,这一路走来,每一个时期的建筑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就拿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来说吧,那真叫一个气派!比如说故宫,我曾经去参观过,当时就被那宏大的规模和精美的细节给震撼到了。
故宫的红墙黄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特别耀眼。
那屋顶上的琉璃瓦,一片片整齐排列着,每一片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有的是龙,张牙舞爪,威风凛凛;有的是凤,姿态优美,高贵典雅。
还有那些屋檐下的斗拱,结构复杂却又精巧无比。
我当时就想,古代的工匠们得有多厉害的手艺和智慧,才能造出这么精妙的东西来呀!走进故宫的宫殿里面,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那高高的柱子,粗得几个人都抱不过来。
柱子上还涂着红漆,显得特别庄重。
地面上铺着的大石板,平整光滑,走在上面都能映出人影来。
宫殿里的家具也是精美绝伦,那雕花的桌椅,镶嵌着宝石的屏风,每一件都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再说说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那可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苏州的园林我一直特别向往,虽然还没机会去,但从书上的描述和图片中也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韵味。
园林里的假山,形态各异,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有的像仙女。
还有那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池塘边种着垂柳,柳枝随风飘舞,就像姑娘的长发一样。
沿着小路漫步,时不时能看到一座亭子,亭子里面摆着石桌石凳,让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欣赏一下周围的美景。
书里还提到了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那也是各有特色。
北方的四合院,方方正正,布局严谨。
一进大门,就有一个影壁,挡住了外面的视线,增加了院子的私密性。
院子里的房屋错落有致,正房一般是长辈住的,东西厢房则是晚辈住的。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当我翻开《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仿佛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建筑世界,领略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的简单巢穴到明清时期的宏伟宫殿,每一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特点。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遮风避雨,开始搭建简单的巢穴和棚屋,这便是建筑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奴隶社会,建筑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城池和宫殿建筑。
例如,商朝的殷墟宫殿遗址,展示了当时较为成熟的建筑布局和结构。
进入封建社会,中国建筑迎来了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秦汉时期,秦始皇陵、阿房宫等建筑展现了宏伟的气势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尤其是长城的修建,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更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长城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其建筑工艺和工程规模令人叹为观止。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
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严谨,宫殿建筑气势恢宏。
例如大明宫,其规模宏大,建筑风格华丽,体现了当时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
同时,佛教建筑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大雁塔、小雁塔等,它们造型优美,结构精巧,是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宋元时期,建筑风格逐渐趋向细腻和精致。
宋代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对建筑的设计、施工、用料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反映了当时建筑技术的高度成熟。
这一时期的建筑注重装饰和细节,如飞檐、斗拱等构件的运用更加巧妙,使建筑更加美观和富有韵味。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达到了最后的高峰。
北京的故宫是这一时期建筑的杰出代表,它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建筑装饰精美绝伦。
故宫的宫殿建筑群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尊贵,其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
此外,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也独具特色,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将自然景观与建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意境。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建筑世界的神奇大门。
那些古老的建筑就像是一位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向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书里提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简单茅屋到后来宏伟壮丽的宫殿庙宇,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对故宫的描述。
故宫,那可是个超级大的建筑群!当我想象自己走进故宫的时候,最先感受到的就是那高高耸立的红色城墙。
那城墙可高了,仰头看去,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小蚂蚁。
城墙的颜色红得特别正,就像是过年时贴的春联那种红,鲜艳又庄重。
走进故宫的大门,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石板路。
这石板路啊,被无数的人走过,都磨得光滑溜溜的。
每一块石板都好像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沿着路往前走,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宫殿。
那些宫殿的屋顶特别有意思,弯弯的,就像鸟儿展开的翅膀。
屋顶上的瓦片排列得整整齐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有的宫殿屋顶上还有一些小兽,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憨态可掬。
听说这些小兽可有着特别的寓意,能保佑宫殿平安呢。
宫殿的大门也是超级气派,那朱红色的大门,上面镶嵌着金色的门钉,密密麻麻的,数都数不过来。
我就想啊,这得费多少工夫才能打造出来呀!一推开门,里面更是别有洞天。
宫殿里的柱子又粗又高,得好几个人才能抱得过来。
柱子上的油漆虽然有些斑驳,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
抬头看天花板,上面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龙凤呈祥,有花卉蔬果,每一笔都那么细腻,让人忍不住感叹古人的手艺。
宫殿里的窗户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雕花的,有的是糊纸的。
透过窗户往外看,能看到院子里的花草树木。
春天的时候,花开得正艳,和这古老的宫殿相互映衬,美得就像一幅画。
再说说故宫里的花园吧。
那花园里的假山可真是巧夺天工,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形态逼真。
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到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
水边种着柳树,柳枝随风飘舞,就像是仙女在跳舞。
建筑学读书笔记(5篇)
建筑学读书笔记(5篇)第一篇:建筑学读书笔记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罗西简介及主要作品罗西简介: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1931-1997)是当代建筑界的一位国际知名的建筑师。
他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大学毕业后曾从事设计工作,做过建筑杂志社的编辑,当过教授。
罗西1966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筑》,将建筑与城市紧紧联系起来,提出城市是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urban facts)的聚集体,它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
罗西将类型学方法用于建筑学,认为古往今来,建筑中也划分为种种具有典型性质的类型,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征。
罗西还提倡相似性的原则,由此扩大到城市范围,就出现了所谓“相似性城市”的主张。
罗西将城市比作一个剧场,他非常重视城市中的场所、纪念物和建筑的类型。
罗西在60年代将现象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建筑与城市,在建筑设计中倡导类型学,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中回到建筑的原形去。
它的理论和运动被称为“新理性主义”。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主要作品: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主要建筑作品:卡洛.菲利斯剧院博戈里科市政厅卡洛•卡塔尼奥大学林奈机场维尔巴尼亚研究中心、住宅综合楼佩鲁贾社区中心多里购物中心加拉拉特西公寓维亚尔巴住宅巴西集合住宅现代艺术中心拉维莱特公寓博尼苏丹博物馆迪斯尼办公建筑群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广场饭店、购物中心等。
著作论述:罗西是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运动的领头人,也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一位理论家。
本书是他有关建筑和城市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最受建筑师和设计师欢迎的一部理论论著。
罗西在本书中对现代建筑运动进行了重新评价,同时也分析了城市建设的规则和形式。
罗西并不着重于评论乏味的建筑形式,或是摒弃现代建筑中的标准形象,而是如其书名那样,突出讨论了作为“人们集合记忆”宝库的城市所遭受的忽视和破坏。
他一方面抨击了功能主义和现代建筑运动,另一方面力图恢复建筑工艺自身的地位,并使其成为建筑研究的惟一正确的研究对象。
建筑类的读书笔记
建筑类的读书笔记建筑类的读书笔记篇1《建筑大师的手艺》读书笔记背景介绍:《建筑大师的手艺》是一本讲述建筑大师如何用手艺创造出伟大建筑的书籍,作者是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建筑师如何通过手艺和细节来打造出真正伟大的建筑。
深入分析:在《建筑大师的手艺》这本书中,芦原义信强调了建筑师对于手艺和细节的关注对于创造伟大建筑的重要性。
他认为,伟大的建筑不仅仅是结构、材料和设计的结合,更是建筑师用手艺和细节打磨出来的艺术品。
通过对比不同的建筑师,他强调了手艺的重要性,并揭示了现代建筑中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
个人观点:我认为,《建筑大师的手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建筑师用手艺和细节打造出来的伟大建筑的价值。
在我看来,一个伟大的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结构,更是一个艺术品,需要建筑师用心去打造。
在现代社会,由于技术和效率的追求,许多建筑师忽视了手艺和细节的重要性,但芦原义信的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只有用心去打造,才能创造出真正伟大的建筑。
对比与参照:相比于现代建筑的粗糙和草率,《建筑大师的手艺》中的建筑更加注重手艺和细节。
例如,在书中介绍的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艺术博物馆中,建筑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曲线和细节,将混凝土和玻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个极具艺术感的建筑。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与现代建筑的粗糙相比,古代建筑的精湛手艺和细节更为珍贵。
结论与评分:总的来说,《建筑大师的手艺》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建筑师用手艺和细节打造出来的伟大建筑的价值。
建筑类的读书笔记篇2建筑类读书笔记:《城市的记忆:建筑与文化》日期:2023年6月10日今天,我阅读了《城市的记忆:建筑与文化》这本书,它带我走进了一个充满历史与艺术的建筑世界。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让我重新审视了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建筑的历史、类型、功能、美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对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的比较分析。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建筑之旅,让我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建筑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那时的建筑虽然简单粗糙,但已经展现出了人类对于遮风避雨和生活空间的最初构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和艺术不断发展。
在奴隶社会时期,宫殿建筑逐渐兴起,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到了封建社会,中国建筑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秦汉时期的建筑,气势磅礴,如秦始皇陵、阿房宫等,展现了强大的国力和统一的气势。
汉代的建筑则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出现了许多精美的瓦当和画像砖。
隋唐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
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堪称典范,其规模宏大,街道整齐,宫殿巍峨。
唐代的建筑风格雄浑大气,结构简洁明快,斗拱硕大,屋檐深远,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例如,佛光寺大殿就是唐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它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水准。
宋元时期的建筑在继承隋唐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宋代建筑注重比例和尺度的协调,建筑风格趋向于细腻、柔美。
这一时期的《营造法式》更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典籍,对后世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建筑则融合了蒙古族和汉族的建筑风格,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明清时期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更加成熟和完善。
故宫是明清宫殿建筑的典范,其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充分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尊贵。
同时,民间建筑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地的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如北京的四合院、安徽的徽派建筑、福建的土楼等。
中国建筑在结构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木构架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它具有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优点。
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构件,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支撑作用,还具有装饰性。
屋顶的形式多样,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不同的屋顶形式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和用途。
在建筑装饰方面,中国建筑也独具特色。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史、文化、技术与艺术的多重价值。
《中国建筑史》这本书犹如一部宏大的画卷,缓缓展开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漫长历程,让我得以领略其中的璀璨与辉煌。
在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从宫殿建筑的庄重威严,到园林建筑的婉约灵动,每一种建筑类型都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
例如,故宫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其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彰显了皇家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而苏州园林则以其精巧的布局、曲折的回廊和巧妙的借景,展现了文人雅士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追求的是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中国古代建筑在技术方面也有着令人惊叹的成就。
斗拱,这一独特的结构构件,不仅具有支撑和承重的作用,还展现了高超的工艺美学。
它的巧妙设计使得建筑物能够承受巨大的重量,同时又赋予了建筑外观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此外,榫卯结构的应用更是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不依赖钉子和胶水,仅通过木材之间的榫头和榫眼的巧妙结合,就能建造出坚固耐用的房屋。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国不同地域的建筑特色。
北方的四合院,以其规整的布局和封闭的院落,适应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南方的吊脚楼,则凭借独特的架空结构,有效地应对了南方潮湿多雨的环境。
这种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建筑多样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中国建筑的发展并非是孤立的,它与中国的历史变迁息息相关。
在封建社会,建筑的形制和规模往往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限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建筑的功能和形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例如,近现代以来,西方建筑理念的传入,使得中国建筑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合了新的元素和技术。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许多古老的建筑面临着岁月的侵蚀、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以及保护意识不足等问题。
我们应当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通过科学的修复和维护手段,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2023年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6篇)
2023年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6篇)建筑书籍读书笔记1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一直存在一个偏见:认为教材都是编写得极差的。
想一想从小学到高中,学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这恐怕是人类(私自揣测)的一种逆反心理吧。
在上课期间,去图书馆查找过外建史的其他书,有一本东南大学出版的《外国建筑史》感觉也还不错。
其他的一堆带彩图,五颜六色的书,也就骗骗小孩子不错。
这本书老师大概讲了一半,到文艺复兴就期末了。
正是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于是,考完试自己又接着看,后面的感兴趣的着重看了一遍,整个算是把书完整过了一下。
如果再多有一周时间让蒋老师把巴洛克风格、法国古典主义、洛可可风格这些讲一下自然是最好的。
再往后感觉都没有这么历史特征明显的时期了。
整个后面给人的感觉就是:走三步退两步。
历史稍有进步,马上又会出现对古代某一种风格的强烈崇拜,模仿。
古希腊,古罗马,哥特式。
再者即是,一味追求繁复,追求毫无疑义的浮夸的装饰,而脱离了建筑的本质:空间。
我想学习历史不是为了一定要记住哪个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不是为了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让我们以史为镜,让我们知道一个建筑风格的形成到衰落是因为什么。
唯此,我们才不至于在设计中丧失了方向,重蹈历史的覆辙。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2中国古代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人凭借自己生活的气候环境从而营透了许多适合居住的宫殿、陵墓、桥梁、楼阁、移至阶基以及大众化的民宅······梁思成先生用毕生精力完成这本著作。
书中将中国建筑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国到元明清以及清末民国的建筑物,可以说是详细的为我们将古代到民国时期的建筑呈现给我们,尤其是那些黑白配图,不仅让我了解了古今中国的建筑历史建筑要素,还让我了解到许许多多的古代文化与历史事件,因为建筑形式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从一本书中去感悟到许多,也应该学会很多。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书——《中国建筑史》,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装满了宝藏的神秘盒子,每翻开一页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在书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那些精美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别致的园林,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就拿故宫来说吧,以前在电视上看的时候,只觉得它气势恢宏,特别壮观。
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了解到它背后的巧思和精细。
故宫的建筑布局那可是相当讲究,沿着中轴线对称分布,主次分明。
从午门进入,经过太和门,眼前就是那宏伟的太和殿。
这太和殿啊,光是那巨大的屋顶就让人惊叹不已。
它采用的是庑殿顶的形式,四个斜坡面,五条屋脊,那翘起的屋檐像是要展翅高飞的鸟儿。
而且这屋顶上的瓦片也不简单,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一片连着一片,简直太壮观了!再说说那支撑着屋顶的柱子,一根根粗壮笔直,上面还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有龙啊、凤啊,活灵活现的,仿佛随时都能从柱子上飞出来。
走进殿内,更是金碧辉煌。
那宝座高高在上,散发着一种威严的气息。
周围的屏风、香炉,每一样物件都精致无比,彰显着皇家的尊贵。
还有苏州的园林,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韵味。
就像拙政园吧,一进门就是一条曲折的小径,两旁种满了花草树木。
走着走着,突然眼前出现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到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
池塘边有一座小亭子,坐在亭子里,微风拂面,别提有多惬意了。
园林里的假山也特别有意思,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形态各异。
穿过一个月洞门,又是另一番景色,让人感觉永远也走不完,永远有新的惊喜在等着你。
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古老的民居,比如福建的土楼。
那圆圆的外形,就像一个巨大的碉堡。
土楼的墙壁特别厚实,据说可以抵御外敌的入侵。
里面一层一层的,住着好多户人家。
大家生活在一起,互帮互助,特别温馨。
而且土楼的内部设计也很巧妙,有厨房、卧室、仓库,一应俱全。
中间还有一个大大的天井,下雨天的时候,雨水就会顺着屋檐流到天井里,感觉特别有趣。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建筑世界的神奇大门。
那些或宏伟、或精巧、或古朴的建筑,透过书页在我眼前一一展现,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受。
书中提到的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从最初的简单茅屋到后来的宫殿楼阁,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心血。
比如说,唐代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那飞檐斗拱仿佛在向天空诉说着盛世的辉煌;而宋代的建筑则更加注重细节和比例的协调,精致得如同一件件艺术品。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故宫的描述。
故宫,那可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啊!想象一下,当你踏入故宫的那一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朱红色的高大城墙,威严而庄重。
城墙上的每一块砖,似乎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走进午门,宽阔的广场让人瞬间感受到皇家的威严和气派。
那金黄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简直要亮瞎你的眼。
再看看那些宫殿,雕梁画栋,美轮美奂。
每一根柱子上的雕刻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我还记得书中提到故宫的排水系统,那可真是巧夺天工。
不管下多大的雨,故宫里都不会有积水。
原来,故宫的地面有着精妙的坡度设计,雨水能够迅速地排到地沟里,然后通过地下的排水管道流走。
而且,那些排水管道的口径都特别大,足以容纳大量的雨水。
这让我不禁感叹,古人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竟然能够设计出如此完美的排水系统,实在是太了不起了!还有故宫的宫殿布局,那也是大有讲究。
中轴线对称的设计,让整个宫殿群显得规整而有序。
皇帝处理朝政的太和殿位于中轴线上最核心的位置,彰显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而两侧的宫殿则按照不同的功能和等级依次排列,井然有序。
走在故宫里,你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秩序感和庄重感,仿佛时间都在这里凝固了。
除了故宫,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其他著名的建筑,比如苏州的园林。
苏州园林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园林里的假山、池塘、亭台楼阁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关于建筑的读书笔记
关于建筑的读书笔记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庇护所,更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在阅读了一系列关于建筑的书籍后,我对建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当我们漫步在古老的城镇,那些古老的建筑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比如欧洲的哥特式建筑,其高耸入云的尖顶和精美的彩色玻璃窗,反映了中世纪宗教的神秘与庄严。
而中国的故宫,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展现了封建王朝的威严和辉煌。
每一个时期的建筑都带有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是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综合体现。
建筑也是空间的艺术。
好的建筑能够巧妙地利用空间,给人以舒适和美感。
比如赖特的流水别墅,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相互流通,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而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通过简洁的几何线条和大片的玻璃,营造出开阔而通透的空间感。
建筑空间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功能性,还要考虑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让人在其中感受到宁静、愉悦或者振奋。
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也是建筑的关键之一。
从古老的石材、木材到现代的钢材、混凝土和玻璃,材料的发展推动了建筑形式的不断创新。
石材的坚固和耐久性使其成为许多古老建筑的首选材料,而钢材的高强度和可塑性则为现代高层建筑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同时,材料的质感、色彩和纹理也会影响建筑的外观和氛围。
例如,木材给人以温暖和亲切的感觉,而玻璃则带来了明亮和现代的气息。
建筑的结构是支撑其存在的骨架。
不同的结构形式决定了建筑的形态和稳定性。
如拱券结构在古罗马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使建筑能够拥有宽敞的内部空间。
而框架结构的出现,则为现代建筑的多层和高层发展提供了基础。
结构的创新不仅能够实现建筑的功能需求,还能成为建筑的美学元素,如埃菲尔铁塔那独特的钢结构造型,成为了巴黎的标志性建筑。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注意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建筑成为了当今建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
当我翻开《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走进了中国古代建筑那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世界。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从原始社会的简陋巢穴,到奴隶社会的宏伟宫殿;从封建社会的精巧园林,到近现代的中西合璧建筑,每一个阶段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遮风避雨,开始利用天然洞穴作为居住之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学会了建造简单的木骨泥墙房屋,这便是中国建筑的雏形。
此时的建筑虽然简单粗糙,但却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奴隶社会,建筑有了显著的进步。
特别是在商周时期,宫殿建筑开始兴起。
以殷墟宫殿遗址为例,其布局严谨,建筑规模宏大,展现出当时统治阶级的权威和奢华。
到了秦汉时期,建筑技术进一步提高,阿房宫和万里长城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阿房宫的壮丽奢华令人叹为观止,而万里长城则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其雄伟的气势和坚固的结构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建筑风格大气磅礴,舒展而雄浑。
例如,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严谨,宫殿建筑气势恢宏。
大明宫的含元殿以其高大的台基、雄伟的殿宇,展现出大唐盛世的威严。
而在宋元时期,建筑风格趋于精致细腻,注重装饰和细节。
宋代的《营造法式》更是对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用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清时期,皇家建筑更加注重华丽的装饰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其建筑规模宏大,宫殿建筑金碧辉煌,园林景观优美典雅,堪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丰富多样,不仅有宫殿、庙宇、陵墓等大型公共建筑,还有民居、园林等具有生活气息的建筑。
宫殿建筑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权力的象征,其设计和布局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以故宫为例,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从午门到神武门,依次排列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主要建筑,庄重而威严。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建筑世界的大门,那些精巧的设计、独特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深深地陶醉其中。
书中提到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种类繁多,从宫殿到庙宇,从园林到民居,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就拿故宫来说吧,那朱红色的城墙,金黄色的琉璃瓦,还有那精美的雕刻和宏伟的布局,无不展现出皇家的威严和尊贵。
想象一下,当年的工匠们是如何一砖一瓦地搭建起这样一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的?他们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全凭一双双巧手和智慧,将无数的细节做到极致。
我还记得书中描写的苏州园林,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韵味。
园林里的假山,看似随意堆砌,实则精心布局。
每一块石头的形状、大小和摆放的位置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有的像狮子,有的像猴子,活灵活现。
还有那曲折的回廊,走在其中,一步一景,仿佛置身于一幅优美的画卷之中。
池塘里的荷花盛开的时候,微风拂过,荷叶轻轻摇曳,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池中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偶尔跃出水面,溅起一片水花。
说起民居,福建的土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圆圆的土楼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生活在一起,相互照顾,相互帮助。
土楼的墙壁厚实,能够抵御外敌的入侵。
走进土楼,中间是一个大大的庭院,人们在这里晾晒衣物、聊天玩耍。
房间沿着墙壁依次排列,虽然不大,但却十分温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木材的运用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那些复杂的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钉子,就能将木材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而且还能承受巨大的重量。
这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在农村看到的老房子,虽然没有那些宏伟建筑的精美,但也有着简单而实用的木质结构。
房梁上的雕花虽然不算精致,但也能看出工匠的用心。
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建筑的色彩搭配。
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的颜色被巧妙地运用在建筑中,不仅增添了美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红色代表着吉祥和繁荣,黄色象征着皇权和尊贵。
这些色彩的运用,让中国古代建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5篇)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1对于一名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懂得什么是建筑是十分重要的。
于是我便去看了一些建筑理轮的书籍,例如《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拙匠随笔》(梁思成),《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
这些书籍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让我懂得了建筑的内在涵义。
常常有人把建筑和土木工程混淆起来,以为凡是土木工程都是建筑。
也有很多人以为建筑仅仅是一种艺术。
还有一种看法说建筑是工程和艺术的结合,但把这艺术看成将工程美化的艺术,如同舞台上把一个演员化妆起来那样。
这些都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
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这样给建筑下定义: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美术等相结合的产物。
建筑上问题都必须全面综合地从工程、技术上予以解决。
因此建筑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
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使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更加适合人的居住。
建筑也需要用技术科学来坚固、经济的实现一座座建筑以解决这适用的问题。
但是建筑更注重的是设计,建筑师本身就是一名美术家,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使建筑的外形更加美丽,更具有独特的美。
这些需要美学的角度来欣赏,来设计出美的建筑。
因此建筑师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和要求,我们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建筑师不仅要有艺术的美感,有良好的技术科学技能,更要了解中外的建筑历史和建筑特征。
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了解中国的建筑特点,了解具有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讲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一)个别建筑,一般有三个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译状伸展的屋顶。
关于建筑的读书笔记
关于建筑的读书笔记建筑,不仅仅是一堆砖石和木材的堆砌,更是一门融合了艺术、科学和人文的综合性学科。
在阅读相关书籍的过程中,我对建筑的理解愈发深刻,也被其无尽的魅力所吸引。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每一个时代的建筑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水平。
从古老的埃及金字塔到宏伟的罗马竞技场,从神秘的玛雅神庙到壮丽的中国故宫,这些建筑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它们不仅仅是供人们居住和使用的场所,更是历史的记录者,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和故事。
建筑也是艺术的表达。
建筑的形式、比例、色彩和装饰都具有美学价值。
建筑师们通过巧妙的设计,将线条、形状和空间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
比如,哥特式建筑那高耸入云的尖顶和精美的彩色玻璃窗,展现了神秘而崇高的美感;而巴洛克建筑则以其华丽的装饰和动态的曲线,营造出奢华和富有戏剧性的氛围。
建筑艺术不仅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还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建筑与科学技术紧密相连。
建筑的结构、材料和施工方法都依赖于科学的原理和技术的进步。
从古代的梁柱结构到现代的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从传统的砖石材料到新型的复合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建筑的创新和发展。
例如,现代高层建筑中广泛应用的电梯技术,使得人们能够在垂直方向上更加便捷地移动;而节能技术的应用,则让建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在建筑的世界里,功能与形式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有些建筑强调功能至上,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为首要目标,如工厂、仓库等工业建筑;而有些建筑则更注重形式的美感,追求独特的艺术效果,如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建筑。
然而,理想的建筑应该是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既能满足使用需求,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建筑还与环境息息相关。
一个好的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协调。
它应该尊重当地的气候、地形和文化传统,融入到整体的环境之中,而不是突兀地存在。
比如,在一些山区,建筑会采用因地制宜的设计,与山势相融合;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新的建筑会借鉴传统建筑的元素和风格,保持城市的历史风貌。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篇一:《建筑十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建筑十书》简介《建筑十书》书分十卷,主要有:建筑师的修养和教育,建筑构图的一般法则,柱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设施,庙宇、公共建筑物和住宅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的性质、生产和使用,建筑构造做法,施工和操作,装修,水文和供水,施工机械和设备等,内容十分完备。
《建筑十书》的第一个成就就是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这个体系很全面,两千年来,尽管建筑科学有重大的进步,内容丰富多了,深入多了,它的体系却依然有效。
《建筑十书》的第二个成就是,它十分系统地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
维特鲁威的态度是科学的、求实的。
《建筑十书》的第三个成就是,维特鲁威相当全面地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第四个成就,维特鲁威按照故希腊的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第一部分摘录一、建筑的构成建筑是由希腊人称做塔克西斯的法式,称做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适合,和称做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
1、法式:法式是作品的细部要各自适合于尺度,作为一个整体则要设置适于均衡的比例。
这是由量——希腊人称做波索忒斯——构成的。
2、布置:布置是适当地配置各个细部,由于以质来构图因而做成优美的建筑物。
布置的式样——希腊人称做伊得埃——就是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
3、比例:比例指优美的外貌。
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表现的关系。
4、均衡:均衡是由建筑细部本身产生的合适的协调,是由每一部分产生而直到整个外貌的一定部分的互相配称。
5、适合:适合是以受赞许的细部作为权威而组成完美无缺的建筑整体。
但对于习惯来说适合是这样表现的:门厅要相对豪华的内部处理得协调而优美。
因为内部的面貌华丽,而入口却低陋,它就不够适合了。
6、经营:经营就是适当地经理材料和场地,还有计算和精细地比较工程造价。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建筑史》一书,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将中国建筑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了中国古代建筑从萌芽到成熟、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书中开篇便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建造简单的房屋,以遮风挡雨、抵御野兽。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不断进步,从最初的半地穴式房屋逐渐发展为地面建筑,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
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点是其严谨的布局。
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民居,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和秩序。
例如,故宫的布局就体现了封建王朝的威严和等级制度。
中轴线贯穿整个宫殿群,从午门到神武门,依次排列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重要建筑,两侧则对称分布着其他宫殿和附属建筑。
这种对称式的布局,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平衡和稳定感,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正平和”的思想。
在建筑材料方面,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辅以砖石等材料。
木材的运用使得建筑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灵活性。
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构件,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支撑作用,更是建筑艺术的重要体现。
它的巧妙设计和精美的造型,让人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也别具一格。
木雕、砖雕、石雕、壁画等装饰手法,在建筑中随处可见。
这些装饰不仅具有美观的作用,往往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比如,龙凤图案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蝙蝠图案则寓意着“福”到了。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
北方的四合院,布局规整,体现了北方人的豪爽大气;南方的园林,小巧玲珑,曲径通幽,展现了南方人的细腻婉约。
此外,还有客家土楼、傣族竹楼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它们都是中国建筑宝库中的瑰宝。
在宗教建筑方面,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通常庄严肃穆,而道教宫观则更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建筑成长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印记。
从原始的穴居到今天的摩天大楼,建筑在不断地成长、演变。
作为一名热爱建筑的人,我有幸见证了建筑成长的点点滴滴。
以下是我对建筑成长的一些感悟和摘抄,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二、建筑成长的历程1. 原始建筑在远古时期,人类为了躲避恶劣的自然环境,开始建造简易的房屋。
这些原始建筑多为圆形或方形,以树枝、树叶、兽皮等材料搭建而成。
原始建筑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适应。
2. 古代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掌握了更多的建筑技术。
古代建筑开始注重结构的美感和实用性。
例如,我国古代的宫殿、庙宇、园林等,都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代建筑在选址、布局、造型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3. 近现代建筑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了建筑技术的革新。
近现代建筑在结构、材料、设计理念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多样,如哥特式、巴洛克式、现代主义等。
近现代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追求简洁、明快的造型。
4. 当代建筑20世纪末以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当代建筑在材料、技术、设计理念等方面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果。
当代建筑追求创新,强调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和建筑作品,如美国建筑师贝聿铭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中国建筑师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等。
三、建筑成长的感悟1. 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建筑成长的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
现代建筑在追求美观、实用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例如,我国近年来提倡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理念,都是对自然尊重和保护的体现。
2. 建筑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成长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
每个时代的建筑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建筑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关于建筑的读书笔记
关于建筑的读书笔记在我翻开一本关于建筑的书籍时,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那些或古老或现代、或宏伟或精巧的建筑,就像一部部无言的史书,静静地向我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书里的一张张图片,让我看到了世界各地独具特色的建筑。
比如埃及的金字塔,那巨大的石块层层堆叠,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古埃及人的智慧和力量。
还有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高耸入云的身姿,在巴黎的天空下成为了浪漫与优雅的象征。
但要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得是咱们中国的传统建筑——故宫。
故宫那朱红色的城墙,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每次想到故宫,我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道道高大的宫门。
那宫门可真是气派啊!又高又大,门钉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威严。
走进宫门,眼前是宽敞的庭院,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
再往里走,宫殿一座接着一座。
那飞檐斗拱,简直就是艺术的杰作。
翘起的檐角就像展翅欲飞的鸟儿,灵动而又精巧。
檐下的彩绘更是让人惊叹不已,各种人物、花鸟、山水,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我就在想啊,当年那些工匠们得花费多少心思,才能画出如此精美的图案呢?还有那宫殿里的柱子,粗得几个人都抱不过来。
柱子上的盘龙雕刻,那龙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冲入云霄。
据说这些柱子可都是用珍贵的木材做成的,经过了精心的加工和处理,才能支撑起这重重的宫殿。
故宫的房间那叫一个多,数都数不过来。
每个房间都有它独特的用途和装饰。
有的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有的是皇后和妃子们居住的寝宫。
房间里的摆设也是极尽奢华,精美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华丽的地毯,无一不让人感叹皇家的富贵。
我还记得有一次去故宫游玩,那天游客特别多,但是当我走进一个相对安静的宫殿时,突然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宫女们在忙碌地穿梭着,皇帝正坐在龙椅上思考着国家大事。
那种感觉真的太奇妙了,就好像历史在眼前重现。
故宫的花园也是美得让人陶醉。
假山、池塘、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池塘里的荷花盛开的时候,那景色真是美不胜收。
建筑读书笔记大全
建筑读书笔记大全【篇一:建筑读书笔记】《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读书笔记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名族性和时代感。
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造型艺术之一。
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
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
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
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院、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
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从美感要求。
”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
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建筑的读书笔记【篇一:建筑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对于一名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懂得什么是建筑是十分重要的。
于是我便去看了一些建筑理轮的书籍,例如《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拙匠随笔》(梁思成),《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
这些书籍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让我懂得了建筑的内在涵义。
常常有人把建筑和土木工程混淆起来,以为凡是土木工程都是建筑。
也有很多人以为建筑仅仅是一种艺术。
还有一种看法说建筑是工程和艺术的结合,但把这艺术看成将工程美化的艺术,如同舞台上把一个演员化妆起来那样。
这些都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
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这样给建筑下定义: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美术等相结合的产物。
建筑上问题都必须全面综合地从工程、技术上予以解决。
因此建筑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
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使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更加适合人的居住。
建筑也需要用技术科学来坚固、经济的实现一座座建筑以解决这适用的问题。
但是建筑更注重的是设计,建筑师本身就是一名美术家,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使建筑的外形更加美丽,更具有独特的美。
这些需要美学的角度来欣赏,来设计出美的建筑。
因此建筑师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和要求,我们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建筑师不仅要有艺术的美感,有良好的技术科学技能,更要了解中外的建筑历史和建筑特征。
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了解中国的建筑特点,了解具有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讲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一)个别建筑,一般有三个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译状伸展的屋顶。
(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有若干座这种建筑午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为要这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三)中国的建筑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
房身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为主要结构。
(四)斗拱: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
这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
(五)举折,举架。
(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七)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
(八)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
(九)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
这些也都是中国建筑系的特征。
这一切让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的建筑了解了中国建筑的深刻内涵。
中国悠久的历史有着自身特有的建筑特色,但是在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实践,更多的将外国的建筑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特点相结合,设计出更加符合时代特点的建筑形式。
不仅具有民族性更具有艺术性。
建筑最重要的是设计,在《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中介绍了,如何设计空间,如何用点、线、面来设计空间。
在《建筑:空间、时间秩序》在序言中就讲到了设计首先是一种意识很强的目的性的努力设计师首先必须把问题的现有条件详加整理,弄清来龙去脉,收集相关的资料加以消化。
丹麦诗人兼科学家p.海恩这样说过:“艺术在于解决问题,当人们在解决问题以前是不可能有什么模式的。
问题的形式就是答案的一部分。
”建筑的形式都是有点线面三者共同构成的,因此了解三者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在书中较详细的讲述了点线面三者的几本特点,例如:1.点能和它所处的范围之间,造成了一个视觉上的紧张关系。
2.一条线的方向影响这它在视觉构成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条垂直线可以表达一种与重力平衡的状态;反之斜线是动态的,在视觉上的活跃因素,可以使之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3.面首要的是识别它的特征和形状,它决定与形成面之边界的轮廓线。
面起着限定容积界限的作用。
面是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
经过一个学期的读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建筑方面的理论知识,让我学到了建筑的真正涵义和其内在的美。
让我对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了解建筑。
我们不仅要用理论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在读书中养自己的灵感。
我相信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中我可以找到建筑的灵感,吸收其中的精华并用于自己的设计中,使自己的设计更加丰富。
在以后的时间中多读书,更看书,充实自己的头脑,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具有创作的灵感。
【篇二:建筑学读书笔记】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罗西简介及主要作品他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大学毕业后曾从事设计工作,做过建筑杂志社的编辑,当过教授。
罗西1966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筑》,将建筑与城市紧紧联系起来,提出城市是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urban facts)的聚集体,它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
罗西将类型学方法用于建筑学,认为古往今来,建筑中也划分为种种具有典型性质的类型,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征。
罗西还提倡相似性的原则,由此扩大到城市范围,就出现了所谓“相似性城市”的主张。
罗西将城市比作一个剧场,他非常重视城市中的场所、纪念物和建筑的类型。
罗西在60年代将现象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建筑与城市,在建筑设计中倡导类型学,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中回到建筑的原形去。
它的理论和运动被称为“新理性主义”。
剧院博戈里科市政厅卡洛?卡塔尼奥大学林奈机场维尔巴尼亚研究中心、住宅综合楼佩鲁贾社区中心多里购物中心加拉拉特西公寓维亚尔巴住宅巴西集合住宅现代艺术中心拉维莱特公寓博尼苏丹博物馆迪斯尼办公建筑群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广场饭店、购物中心等。
著作论述:罗西是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运动的领头人,也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一位理论家。
本书是他有关建筑和城市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最受建筑师和设计师欢迎的一部理论论著。
罗西在本书中对现代建筑运动进行了重新评价,同时也分析了城市建设的规则和形式。
罗西并不着重于评论乏味的建筑形式,或是摒弃现代建筑中的标准形象,而是如其书名那样,突出讨论了作为“人们集合记忆”宝库的城市所遭受的忽视和破坏。
他一方面抨击了功能主义和现代建筑运动,另一方面力图恢复建筑工艺自身的地位,并使其成为建筑研究的惟一正确的研究对象。
本书将为我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等专业人员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提供许多启发和教益,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开发等专业很实用和具有极好参考借鉴价值的图书和教学参考书。
建筑历史和传统城市的深入理解,面对每个项目,都能提出与众不同而又耐人寻味的诗意诠释。
缔造场所,是他永恒的设计主题。
但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周围环境,莫内欧是如何深入感知场址的场所精神呢?是否在他的设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核心内容,使得他能够在一个深层次上去领悟场所和项目的特性?“什么样的事物能够被称作是一个建筑作品?这个问题最终将回到类型的概念上来。
” “类型是理解建筑对象的一个关键因素……现在,对类型问题的理解,就是对建筑本质的理解。
”18世纪末,法国著名建筑理论家科特米类型学思想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莫内欧在前人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以一种批判认识的方类型的定义,前人关于类型的定义:解成为一个形式的内在结构。
”—— g.c. 阿尔甘科特米瑞对于类型的概念有一段著名表述:“类型并不意味着事物形象的抄袭和完美的模仿,而是意味着某一种因素的观念,这种观念本身即是形成模型的法则。
模型就其艺术的实践范围来说是事物原原本本的重复。
反之,类型则是人们据此能划出多种绝不完全相似的作品的概念,就其模型来说,一切都精确明晰,而类型多少有些模糊不清。
因此,类型所摹拟的总是情感和精神所认可的事物……”“类型并不意味着事物形象的抄袭和完美的模仿,而是意味着某一种因素的观念,这种观念本身即是形成模型的法则??。
”——昆西实例列举:加拉拉特西公寓在这座位于米兰郊区的低造价住宅的设计中他采用了米兰传统的开敞走廓作内部联系街道。
底层窗间墙和列柱在阳光照射下产生戏剧性的阴影和强烈的浮雕感,具有震慑人心的效果。
柱廓的原型来自罗西对意大利城市建筑的研究。
罗西在选取这一关于“居住”的类型时建立两个相关的模型:一是作为现代建筑语言的组成部分;二是把外廓作为一个内容的“街道”来构想。
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米兰传统建筑重要要素及内在图式的研究,运用现代建筑所表现出的简化、抽象的几何形体,赋予加拉拉特西公寓深刻的含义。
拉维莱特公寓——任何建筑总是与城市相关联的, 并以某种方式表达城市的文化背景, 甚至关系到城市的性质——《城市建筑学》第三章。
在设计法国拉维莱特公寓时罗西并非要使建筑成为城市中标志性建筑, 而要使之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在casa awora in truin 设计中, 罗西采用了钢网格和当地的砖石。
色彩上选用了大量的绿色, 对此, 用色一向吝啬的他解释为“你可以见到意大利很多工厂都有这样(绿色) 的颜色, 因为turin 是一个工业城, 所以绿色是最适当的反映。
摩德纳墓地——尽管在最为衰败的时期,城市也并没有真正死亡,而只是出于一种惊恐状态——《城市建筑学》第三章第六节。
为了体现死亡与生命的主题,建筑运用了非常严谨的古典风格比例。
四个立面全部用方形窗格,上下纵横排列工整,入口则是长方形的开口。
建筑没有任何其它装饰,庄严、凝重与总体环境协调一致;更表现出与所在的具有悠久历史的莱迪纳市密切的文脉关系及深厚的历史感。
罗西说:“在我们谈论学校,墓地、剧院的时候更确切地说我们是在谈论生活、死亡和想象。
”因此,“在墓地设计之初,我最想表达的是城市死亡的意义,并使之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热拉亚市政歌剧院——城市本身就是市民们的集体记忆,而且城市和记忆一样,与物体和场所相联——《城市建筑学》第三章第7节。
热拉亚市政歌剧院用建筑与空间诠释了关于城市、人文、历史的思想。
垂直穿越休息厅与办公厅直插屋面似灯塔的采光井、穿越建筑的城市公众走道、室内室外以一种不同的方式互相渗透,还有色彩、檐口、山墙等细部设计都为了“重现?genova?广场,和体现帕拉第奥林匹克剧院中的思想。
”对此,罗西曾说“设计的首要问题是为维护古老的barabino剧院,而不是建筑本身的纪念性”。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罗西的设计是对城市记忆的维护,而不是重新设计一个新建筑。
托里中心——采用集中布局的建筑具有双重功能它会最有效地使灵魂自由地到达其冥想的境地,以此达到某种使观者心灵升华和净化的目的——《城市建筑学》第三章第三节。
罗西说:“托里中心的这些?塔?很?快乐?,高高的中心塔直指天空,强调着这里的中心作用。
就像是一切的公共建筑都有他们自己的名字一样——?剧院?、?市政府中心?,等等。
这些定义写在他们的立面中,到达的作用大于功能;就好像是城市的米格区段可以被改变一样。
塔的设计是为了让人们在帕尔马看见,从高速公路上或是波河平原上。
有些雾的时候,这些塔看起来就像是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