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中医护理常规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患者的护理体会护理体会加强病人思想工作:向病人介绍各种治疗措施的作用,解释胆石能够排出的道理,还可使其观察其他病人排出胆石的标本,以解除顾虑,使其主动配合。
饮食宜清淡多汤,少食燥热油腻硬固生冷食物。
高热者应进流质或半流质,多饮水。
排石治疗时根据医嘱进高脂餐,应向病人讲清这种饮食对治疗的意义。
在排石期间,最好不食猪肝、瘦肉、黑豆等。
因为这些食物残渣易与胆石混淆,不便观察。
对体温的观察:气滞型病人体温不高,湿热型病人可有高热或寒热往来。
在体温达到39℃以上持续不退,应注意观察胆道梗阻及感染征象。
高热可冰敷,酒精檫浴,针刺大椎、曲池穴等,必要时可用药物降温,鼓励病人多饮水。
退热后出汗多,及时为病人更换衣服。
对老弱病人要注意防止虚脱,有寒战时注意保暖。
觀察血压、脉搏及休克的预防护理:在排石治疗时,病人常有排石反应,表现为高热、脉快、血压下降。
经迅速排石后,血压可稳定在较低水平,体温和脉搏可逐渐恢复正常。
若血压不稳而持续下降,脉细数而无力,病人表情淡漠或谵语、躁动,尿量减少,应特别注意由于胆道感染及梗阻引起的休克。
此时除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外要暂停排石治疗,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抢救,神志昏迷病人应按常规护理。
抢救休克时,要认真掌握升压药的浓度及输液速度,一般收缩维持在14~11kPa为宜。
在观察病情同时要做好术前准备,根据需要随时手术治疗。
对腹痛的观察:腹痛是胆石症的主要症状之一。
应注意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放散方向等。
右上腹局部持续疼痛多为单纯性胆囊炎,疼痛往往向右肩胛下角放散。
如向右胸或右背部放散,多为肝内胆管结石。
剑突下疼痛向背部放散多为胆总管结石及胆管炎。
阵发性右上腹剧烈绞痛为胆管下端括约肌痉挛以及结石嵌顿的特点。
如右上腹持续性绞痛,则可能是结石造成梗阻,应止痛,可用0.5mg阿托品于右侧太冲穴注射,止痛效果明显。
当结石通过括约肌,嵌顿缓解后,腹痛迅速消失。
在排石治疗时,病人可因进高脂肪餐及排石汤的利胆作用而诱发胆绞痛,疼痛多在右肋缘下,右上腹部出现下坠感并向下窜动。
胆石护理常规知识
胆石护理常规知识【定义、病因】胆石是因嗜食肥甘及湿浊热邪虫毒等蕴聚于胆,胆汁淤积,与邪毒凝结而成石,以右上腹胀闷或痛,即指西医学的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等。
多与饮食不节、蛔虫上扰或情志刺激等因素有关。
【常见辨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1、肝郁气滞证右上腹胀满隐痛或阵发性绞痛,痛引肩背,或伴胃脘部痞满,厌食油腻,舌质淡红,舌苔白或微黄,脉弦细或弦紧。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利胆。
2、肝胆蕴热证胁肋灼痛或刺痛,胁下拒按或痞块。
伴畏寒发热,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身目微黄,大便干结。
舌质微红,台薄白或微黄,脉平或弦微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利胆。
3、肝胆湿热胁肋胀痛,身目发黄。
伴发热,纳呆呕恶,小便黄,胁下痞块拒按,便溏或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清热利胆,化湿通下。
4、痰湿内阻证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常出现脘腹痞满,不思饮食,偶有呕恶,伴有身重肢倦,口淡不渴,手术切口轻微疼痛。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滑。
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病情观察要点】1、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与饮食、情绪的关系。
⑴常发生在进食油腻后。
⑵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绞痛,阵发性加重,常放射至右肩或右背。
2、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厌食及排便情况。
3、体温胆囊发生坏死、穿孔会出现高热或术后发热。
4、皮肤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5、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注意观察有无出血、胆漏发生。
术后8小时、24-48小时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切口敷料情况,观察血浆引流的量、色、质的变化,如有胆汁样引流物流出,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作好记录积极协助医生处理。
【症状护理要点】1、疼痛⑴体位:取下肢弯曲的仰卧位或右侧卧位。
⑵耳穴压丸,主穴:肝、胆胰。
配穴:神门、胃三角等。
⑶穴位贴敷止痛如肝俞、胆囊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关元、内关等,⑷术后切口红外线或电磁波照射,以行气活血,减轻切口疼痛,促进愈合。
⑸术后患者不能及时下床活动者,可加强双下肢的活动或中频脉冲治疗双侧三阴交、承山穴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胆石症护理常规
胆石症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急性期后根据体质逐渐增加活动量。
2、根据病情遵医嘱指导患者进食,以低脂、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为宜,禁食者,给予静脉营养。
3、做好心理护理,告知手术的目的及术前术后的配合及注意事项,以取得合作。
4、常规术前准备,如:备皮、备血、皮试等。
5、术前禁食12小时,禁水4小时,术晨留置胃管。
二、术后护理(一)病情观察及护理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伤口渗出、伤口疼痛等情况。
2、保持各引流管在位通畅,密切记录各引流管的色、量、性质。
3、留置T管或胃胆管者应观察胆汁引流情况,有无鲜血、碎石等沉淀物,同时注意体温及腹痛情况,如T管或胃胆管周围有胆汁渗漏,应及时更换纱布。
4、观察肛门排便、排气及黄疸消退情况。
(二)用药观察及指导:1、观察使用利胆药物后有无过敏现象发生2、观察使用抗炎、止血药物后有无过敏反应、恶心、眩晕等不良反应。
(三)、体位、活动、饮食、排泄及心理等健康指导:1、体位:患者全麻未清醒,去枕平卧6小时,6小时后取半卧位休息。
2、饮食:腹腔镜手术者,当日禁食水,第二天可进低脂流质或低脂半流质;开腹手术后一般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低脂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掌握少量多餐、低脂、高热量、富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原则。
3、活动:腹腔镜手术者励患者术后6小时下床活动;开腹手术者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术后恢复情况鼓励早期下床活动。
4、排泄:术后患者如排便次数增多或粪便不成形,指导患者调整饮食,进低脂易消化食物,此症状一般一月后会恢复。
5、心理:保持良好心态,正确对待疾病,主动配合治疗。
(四)、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1、出血:观察生命体征,观察引流管及切口出血情况,遵医嘱及时使用止血药物2、胆漏:观察腹部体征:有无腹痛、腹胀等腹膜炎的表现,有无发热,腹腔引流管引流液呈黄绿色胆汁样,常提示病人发生胆漏,应及时与医师联系,并配合相应的处理。
3、感染:观察切口局部皮肤及患者全身情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遵医嘱使用抗菌药,监测体温变化,病情允许时取半卧位休息。
胁痛(胆石症)中医辨证护理常规
胁痛(胆石症)中医辨证护理常规胆石症多因情志不舒、饮食不节、久病耗伤、劳倦过度或外感湿热所致。
病位在胆,与肝、胆、脾、胃等有关。
单纯性胆囊炎参照本病护理。
【临床表现】1、腹痛:呈绞痛,为持续性发作。
阵发性加剧,常伴有右肩背部放射痛。
2、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部不适等症状。
3、高热寒战:体温高达39℃~40℃,呈弛张热。
4、黄疸:黄疸多呈间歇性和波动性变化。
辨证: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脓毒壅滞症。
【临证护理】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1、疼痛的护理:遵医嘱予四黄散调水蜜外敷右上腹,必要时应用镇痛药。
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有无腹膜刺激征。
如腹痛加重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消化道症状: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管通畅。
3、高热:遵医嘱予物理或药物降温,或协助医师针刺大椎、曲池穴以退热。
密切观察寒战、高热情况。
4、黄疸:观察黄疸的进退情况及大小便的颜色。
5、脓毒症者,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的变化,遵医嘱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应用抗菌药物等抢救。
【手术护理】1、按外科手术护理常规护理。
2、术前护理:(1)遵医嘱应用维生素K1,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2)胆肠吻合术者,术前三天予半流质饮食,遵医嘱口服肠道灭菌药。
术前一日晚餐后开始禁食,术晨清洁灌肠。
3、术后留置T管护理(1)告知患者留置T 管的重要性,嘱其翻身或活动时勿压迫或拉脱管道。
昏迷或烦躁者予适当约束。
(2)T管引流的观察:每日观察记录胆汁引流量、性状、色泽的变化。
术后24h内引流量为300~500ml,恢复饮食后可增至每日600~700ml,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200ml左右。
术后1-2d胆汁呈浑浊墨绿色或淡黄色,可夹有泥沙样物,以后逐渐清亮、呈黄色。
若胆汁突然减少甚至无胆汁流出,提示管道可能有受压、扭曲、折叠、阻塞或脱出,若引流量多,提示胆道下端有梗阻的可能,应立即检查处理并报告医师。
(3)拔管:一般在术后2w以上,夹管试验患者无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发热、黄疸等不适,医师考虑拔管。
胆石症的护理常规
胆石症的护理常规
一、胆石症的护理常规二、胆结石的危害三、治胆结石的偏方
胆石症的护理常规1、胆石症的护理常规
1.1、胆石病的发生与胆道蛔虫有密切关系,即胆道蛔虫病可发生胆石病。
胆石核心70~80%是蛔虫病的病人,治疗要彻底,尽早使用中西医药物驱蛔。
间断服用利胆排石药物,消灭肠蛔虫,以预防结石的形成。
1.2、胆石病病人,饮食一定要有节制。
定时、定量进餐,不能忽视早餐,因为不吃早餐胆囊会极度收缩,对胆囊不利。
每餐不宜过饱。
1.3、节制偏食,易多吃蔬食、瓜果。
节制食用干硬、油炸的食物,少吃精、细粮食,少吃高脂肪食物。
1.4、胆石病人,饮食要有禁忌。
禁饮酒、辛辣,在服中药期间,忌食绿豆,以免减弱药力。
1.5、讲究个人卫生,不吃有蛔虫卵污染的生菜及其他有污染的食物。
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
1.6、增强自信心,必须做好思想工作,解除病人的思相负担,消除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对疾病的恢复有一定益处。
2、胆石概述
胆石(gallstone)为胆道内形成的结石。
胆汁中的溶解成分由于某种原因变为非溶解性,形成结晶或沉淀析出而成结石。
根据其主要成分可分为胆固醇石、胆色素石和以其他成分为主的少见型结石三大类。
胆石的形成原因有代谢异常、胆汁淤滞、胆道炎等。
3、胆石症的发病原因
胆石形成原因迄今仍未完全明确,可能为一综合因素。
胆石的成分有胆固醇、胆色素、钙盐、黏蛋白及其他有机物与无机物等,根据结石成分。
肝胆管结石急性期发作中医护理常规
肝胆管结石急性期发作中医护理常规肝胆管结石是胆石症的一种,常见症状是上腹部疼痛,可呈胀痛或绞痛,部分患者伴有发热,肝管梗阻时,可出现黄疸。
一、护理评估(1)按中医整体观念,运用望、闻、间、切的方法评估患者病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2)根据患者病情询问胆管结石、胆道蝈虫病史要点。
(3)动态观察Chareot三联征、休克及神经证候,分析并判断病情。
(4)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周围循环衰竭、感染中毒、休克等表现。
(5)评估患者发病后有无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烦躁、谑妄、昏迷等意识障碍。
(6)评估患者有无腹痛剧增及腹膜炎体征。
(7)评估患者营养状态,有无贫血、低蛋白、抗病能力降低等表现。
(8)根据心、肺、肾、肝、内分泌功能,评估患者的手术耐受性。
(9)中医证型:①肝胆蕴热证。
证候:胁肋灼痛或刺痛,肋下拒按或痞块。
伴畏寒发热,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身目微黄,大便干结。
舌质微红,苔薄白或微黄。
②肝胆湿热证。
证候:胁肋胀痛,身目发黄。
伴发热,纳呆呕恶,小便黄,肋下痞块或拒按,便溏或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厚腻。
二、护理要点(1)按外科及肝胆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
(3)病情观察:若患者出现寒战、高热、腹痛,黄疸等情况,应考虑发生急性胆管炎,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处理。
(4)缓解疼痛: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的时间、诱发因素及缓解的相关因素。
诊断明确且剧烈疼痛者,可给予消炎利胆、解痉镇痛药物。
禁用吗啡,以免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
(5)降低体温:根据患者的体温情况,采取物理降温和(或)药物降温;遵医嘱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恢复正常体温。
(6)营养支持: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的普通饮食或半流质饮食。
禁食、不能经口进食或进食不足者,通过肠外营养给予补充。
(7)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受损者肌内注射维生素K;10mg,每日2次,纠正凝血功能,预防术后出血。
胆石症(急性胆囊结石)中医护理方案
胆石症(急性胆囊结石)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肝郁气滞证主症:①右胁胀痛,可牵扯至肩背部疼痛不适;②食欲不振;③遇怒加重。
次症:①胸闷嗳气或伴恶心;②口苦咽干;③大便不爽。
舌脉象: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症状不明显者,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
(2)肝胆湿热证主症:①右胁或上腹部疼痛拒按,多向右肩部放射;②小便黄赤;③便溏或便秘;④恶寒发热;⑤身目发黄。
次症:①口苦口黏口干;②腹胀纳差;③全身困重乏力;④恶心欲吐。
舌脉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症状不明显者,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
(3)肝阴不足证主症:①右胁隐痛或略有灼热感;②午后低热,或五心烦热;③双目干涩。
次症:①口燥咽干;②少寐多梦;③急躁易怒;④头晕目眩。
舌脉象:舌红或有裂纹或见光剥苔,脉弦细数或沉细数。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症状不明显者,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
(4)瘀血阻滞证主症:①右胁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②入夜痛甚。
次症:①口苦口干;②胸闷纳呆;③大便干结;④面色晦黯。
舌脉象:舌质紫黯,或舌边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沉细。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症状不明显者,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
(5)热毒内蕴证主症:①寒战高热;②右胁及脘腹疼痛拒按;③重度黄疸;④尿短赤;⑤大便秘结。
次症:①神昏谵语,呼吸急促;②声音低微,表情淡漠;③四肢厥冷。
舌脉象:舌质绛红或紫,舌质干燥,苔腻或灰黑无苔,脉洪数或弦数。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症状不明显者,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疼痛1.评估记录疼痛的部位、诱因、程度、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出现剧烈较痛、腹膜炎或出现厥脱先兆应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卧床休息,取屈膝仰卧位或右侧卧位,缓慢深呼吸。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右侧的肝俞、胆俞,强刺激胆囊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腹痛点、牌俞等穴。
胆结石治疗方法护理措施
胆结石治疗方法护理措施胆结石,是指在胆管中形成的结石,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治疗胆结石,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同时需要注意护理措施,加强日常保健,避免病情恶化。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胆结石的重要方法。
中药和西药都有一定的疗效。
中药治疗1. 砂仁汤:砂仁6克、苏叶10克、茯苓5克、荷叶10克、柴胡10克、生姜3片,煎汤服用。
可调理胃气,利于胆汁的流动,有助于消除胆结石。
2. 丹参茶:丹参、生姜、人参各适量,加入热水中泡制5-10分钟,每日可饮用2-3次。
这种中药茶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经脉、利胆等功效,对于胆结石也很有效。
西药治疗1. 利胆药物:如奥利司他(u r so de o x y ch o l i c ac i d,U D C A)等药物,可通过增加胆汁分泌、改善胆汁流动等方式,消除结石,是治疗胆结石的常用药物。
2. 止痛药物:如果患者存在剧烈疼痛的症状,可以使用止痛药物,如布洛芬等。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是治疗胆结石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小切口,将腹腔镜插入体内,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开放手术开放手术是治疗复杂胆结石的常用方法,但需要在一定的麻醉条件下进行。
护理措施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胆结石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护理措施。
1. 保持心情愉快:情绪因素是影响胆结石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保持心情愉快,减轻精神压力,避免情绪波动。
2. 注意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过油、过甜、过酸、过强的刺激性食品,有助于消除胆结石。
3. 加强运动:适当进行运动有益健康,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缓解疼痛症状。
4. 定期检查:定期到医院检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做出适当的治疗方案,避免病情的恶化。
结语胆结石的治疗方法有很多,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都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护理措施,加强日常保健,避免病情恶化,才能更好的治疗胆结石,提高生活质量。
胆石症中医护理常规
胆结石症中医护理常规急性胆囊炎,胆结石属中医学中的“肋痛”“腹痛”“黄疸”的范畴,是以上腹持续性疼痛或阵发性绞痛,右肩背部牵涉疼,发热,畏寒,恶心呕吐,黄疸为持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或排出不畅而致,病位在肝、胆。
一、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二、休息指导:病室安静整洁舒适,嘱患者注意休息,湿热型、毒热型患者应卧床休息。
三、饮食指导:1、饮食宜清淡多维生素,忌生冷、辛辣、酒、海腥、煎炸、油腻及浓烈调味品;2、火毒型、湿热型及高热伴恶心、呕吐的患者暂禁饮食,必要时行胃肠减压。
四、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局部压痛,腹肌紧张度,右上腹有无包块,及体温变化。
一旦发现寒战高热、腹痛加重腹肌紧张、黄疸加深(感染越重黄疸越深)应及时报告医生。
2、当发现病人躁动不安或神昏谵语,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数无力或细微欲绝,舌红绛,苔黄腻或黄燥、或有芒刺等,说明病情加重已经成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囊炎,应立即报告医生抢救,同时做好手术前准备。
五、给药护理:1、中药煎剂宜温服,注意观察服药后腹痛,黄疸,发热是否减轻或加重等。
2、服攻下药时,大便以3—5次/日为宜,过多时应减量或停服。
六、情志护理:1、劝患者戒恼怒,少忧愁,勿过度思考,保持情绪稳定。
2、耐心向病人解说病因、机制、治疗及预后,必要时做手术准备。
3、在交谈过程中诱导病人诉说其忧思、疑虑、恐惧的原因,使之心情舒畅。
七、临证(症)施护:1、气滞型腹痛发作时可用针刺中脘、支沟、足三里、胆俞等穴,恶心、呕吐针刺双侧内关。
2、湿热、火毒型腹痛加剧、寒战高热不退应尽早做手术准备。
3、对于患者高热可采取药物或物理降温。
对于手术病人应做好术后健康指导及管道护理。
八、健康宣教:1、嘱患者注意休息,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少食肥甘厚味,即避免暴饮暴食,忌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2、积极治疗慢性胆囊感染、胆石症和蛔虫病。
3、本病与肝气郁结有关,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多愁善感、生气发怒,以免损伤肝脾而导致疾病复发。
胆石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一、胆石证简介胆石证是指胆囊或胆管中形成结石或沙粒,导致胆汁的流动不畅。
胆石证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等。
中医认为,胆石证的发生与脾胃虚弱、湿热蕴毒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治疗胆石证时,中医护理方案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中医护理方案1. 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胆石证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黄连解毒汤、柴胡泻肝汤等。
黄连解毒汤主要由黄连、黄芩、黄连后、黄龙汤等草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炎等作用。
柴胡泻肝汤主要由柴胡、枳壳、半夏等草药组成,具有疏肝解郁、清热化痰等作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医生可以针对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
2. 饮食调理饮食对于胆石证的治疗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胆石证与脾胃虚弱、湿热蕴毒有关,因此在饮食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
同时,应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避免过多的油脂在胆囊中积聚。
此外,患者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如冬瓜、黄连等。
3. 穴位按摩中医认为,通过按摩胆经穴位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流动,有助于胆石的治疗。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足太阳膀胱经等。
对于患者来说,可以自己按摩这些穴位,或者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穴位按摩。
4. 水疗水疗作为中医护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胆石证的治疗中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水疗包括热水浴、温泉浴等。
通过水的温热刺激,可以促进胆囊的收缩和胆汁的排出。
同时,在水疗过程中,可以辅助进行穴位按摩,增强疗效。
5. 心理调理胆石证对于患者来说,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疾病,还可能对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治疗胆石证时,心理调理也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放松心情、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此外,中医的一些心理疗法,如音乐疗法、气功等都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三、注意事项在进行胆石证的中医护理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辨证施治:中医护理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针对症状进行施治,不同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护理常规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护理常规胁痛,常因饮食失调、情志不遂所致。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护理评估(1)按中医整体观念,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评估患者病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2)评估患者腹痛的程度、部位、性质和放射痛、持续时间、腹部体征及消化道症状。
(3)评估患者影响疼痛发作的因素,如随呼吸加重、体位改变;腹痛发作前有无进油腻食物,过度疲劳或情绪变化等。
(4)监测患者神志、面色、体温、脉搏、血压及呼吸、皮肤弹性、有无黄疸及黏膜干燥、尿量改变情况等,判断有无休克及脱水。
(5)询问患者既往史、有无类似发作史、治疗及检查情况,女性患者是否有多次妊娠生育史,注意有无胆囊肿大、发热及黄疸Q(6)中医证型:①肝气郁结证。
证候: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而增减,善太息,伴有胸闷气短、脱腹胀满、纳呆、暧气频作。
舌苔薄白,脉弦。
②肝胆湿热证。
证候:胁肋胀痛或灼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及肩背,常伴有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或有黄疸,或有身热恶寒、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③瘀血停着证。
证候: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疼痛持续不已,人夜尤甚,或胁下有瘢块,或见面色晦。
舌质紫暗,脉沉涩Q④肝阴不足证。
证候:胁肋隐痛,悠悠不休,绵绵不已,遇劳加重,伴有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两目干涩。
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外科及肝胆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生活起居。
①病室环境宜安静幽雅、清洁舒适,恶寒发热者及时增减衣被。
②“卧则血归于肝”,所以要注意卧床休息,轻者可适当活动,以不疲劳为度,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动静适宜,使气血流通Q③采取舒适的体位,以偏向患侧卧位为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变动体位要缓慢,避免因体位的突然改变而加重疼痛。
④起居有常,活动中不要用力过猛,避免碰撞而伤及胁肋。
⑤伴有恶心、呕吐者,应及时清除呕吐物,以免引起恶心刺激。
胆石症护理常规
胆石症的并发症
01
胆囊炎:胆石症最常见的并 发症,表现为右上腹疼痛、 发热、恶心、呕吐等。
03
胆源性胰腺炎:胆石症引起 的胰腺炎,表现为腹痛、恶 心、呕吐、发热等。
05
胆石性肝脓肿:胆石症引起 的肝脓肿,表现为发热、腹 痛、黄疸等。
02
胆管炎:胆石症的另一个常 见并发症,表现为腹痛、发 热、黄疸等。
胆石症护理常规
演讲人
病因和发病机制 辅助检查和处理要点 常见护理措施
临床表现 常见护理注意事项 常见护理技巧
病因和发病机制
胆石症的病因
01
胆汁成分改变:胆固醇、胆汁酸、磷脂比例失调
02
胆汁淤积:胆道梗阻、胆囊收缩功能障碍
03
细菌感染:胆道炎症、胆囊炎
04
遗传因素:家族性胆石症、代谢性疾病
胆石症的发病机制
02 减轻焦虑和恐惧:帮助患者了解 疾病,减轻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
03 提供心理支持:倾听患者心声, 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
04 增强信心: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 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
常见护理措施
药物治疗
01
解痉止痛药:如阿托品、山 莨菪碱等,用于缓解胆绞痛。
03
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 鹅去氧胆酸等,用于促进胆 汁分泌和排出。
惯增加胆石症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
胆石症的典型症状
● 腹痛:突发性、持续性、阵发性,可放射至背部或肩部 ● 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液呈深黄色 ● 发热:体温升高,可伴有寒战、出汗 ● 恶心、呕吐:可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 皮肤瘙痒:可伴有皮肤干燥、脱屑 ● 尿液异常:尿液浑浊、尿频、尿急、尿痛 ● 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 ● 胆囊肿大:腹部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 胆道梗阻:可引起胆汁淤积、胆管炎、胆囊炎等并发症 ● 胆石症的典型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需结合临床检查和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胆石症护理常规
只要注意饮食、劳逸结合、情绪稳定,病人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
04
胆囊的解剖结构 胆囊贴附于肝脏,呈倒悬梨状,长8---12cm,宽 3--5cm,容积40---60ml,分为底、体、颈三部,底部游离,体部位于肝脏脏面胆囊床内颈部呈囊状与胆囊管相连,称哈德门(Hartmann)袋,结石常嵌顿于此。
影响脂肪消化和吸收,应随时检查T型管是否通畅,定时挤压。术后5—7天内禁止加压冲洗引流管,因此时引流管与周围组织及腹壁间尚未形成粘连,有可能导致脓液或胆汁随冲洗液进入腹腔,引发腹腔或膈下感染。可用细硅胶管插入T型管内行负压吸引。
评估记录:①观察胆汁引流液颜色、质、量,有无鲜血、碎石、蛔虫及沉淀物。术后24小时内引流量约300-500ml,色清亮,呈黄或黄绿色。以后渐减少至200ml/d左右。②黄疸消退情况,若加重应疑胆汁引流不畅。③观察大小便颜色,了解胆汁是否引流入十二指肠内。④如有发热和严重腹痛,可能是胆汁渗漏致胆汁性腹膜炎,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胆心综合征的特征
壹
先有胆系疾病再继发心脏症状。
肆
心脏症状多由吃油腻食物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使用硝酸甘油或保心丸不易缓解,前区有程度不同的闷痛或绞痛,每次发作时间较长,有的可持续数小时,常有心悸、心跳不规则及心电图出现心肌缺血改变
贰
胆疾加重,心脏症状也加重,胆疾好转,心脏症状也好转。
观察神志、面色、皮肤弹性、尿量、体温、脉搏、血压及腹痛变化。病人体温增高应给予物理降温。当病人腹痛剧增,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烦躁不安,出现休克征象时,应迅速及时完成抢救及紧急手术准备,以便尽早解除梗阻,引流胆道、抢救生命。
稳定病人情绪:病人常因起病急,剧烈的疼痛而产生恐慌。应对病人的主诉采取同感性倾听,以亲切的语言予以安慰,解释病情和手术方式,降低或消除对麻醉、疼痛、疾病等所产生的焦虑和压力。
胆石症护理常规
胆石症护理常规护理问题/关键点1.疼痛2.出血3.感染4.黄疸5.T管引流6.腹腔引流管的护理7.鼻胆管的护理8.胆漏9.内镜下诊治(ERCP/EST) 10.教育需求初始评估1.基础的生命体征、疼痛和血糖2.心理、社会、精神状况3.家庭支持情况4.体重、营养状况、生活方式,饮食习惯5.过去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6.既往史:有无反酸、嗳气、饭后饱胀、厌油腻食物或因此而引起腹痛发作史;有无进食油腻食物;有关遗传因素;有无既往胆石症发作史或手术史7. 早期症状: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有无放射痛)、恶心、呕吐、皮肤黏膜情况(有无黄染)、寒战,发热、腹部体征持续评估1.基础生命体征、疼痛、血糖2.营养状况: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患者的食欲,进食情况3.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疾病治疗有无恐惧,担心4.病情及主要症状体征4.1 局部:剑突下/右上腹部疼痛的诱因、部位、性质、程度及有无放射痛;局部有无腹膜刺激征等4.2有无神志淡漠、烦躁、昏迷等意识障碍,有无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发热、寒战等症状4.3继发感染时,肝外胆管结石出现典型的(Charcot)夏柯三联征,即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
胆管严重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感染称急性重症胆管炎,除了有三联征外,还伴有休克及精神异常症状(Reynolds雷诺五联征)5.各引流管的引流量、色、性质,以及固定是否妥当6.实验室检查:CBC、PT、APTT、CX7、术前免疫、大小便常规7.特殊检查结果:BUS、MRCP、CXR、上腹部增强CT8.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一般干预措施1.体位与活动根据病情决定活动方式1.1 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
1.2 急性期后根据体质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
2.营养与饮食2.1能进食者,常规予低脂、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2.2急性发作期根据医嘱给予暂禁食,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
3.心理护理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相关术前宣教,减少患者及家属的担心。
胆石病和胆道感染的护理常规
胆石病和胆道感染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健康史:脂类代谢是否异常、是否有胆汁淤滞、细菌感染和蛔虫病史;腹部的病因、诱因及性质;有无消化性溃疡及类似疼痛发作史;有无服药史、过敏史及腹部手术史。
2、诱发因素:饱餐及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时体位改变致结石移动并嵌顿。
3、症状和体征:胆石症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厌食、腹胀、不适等消化道症状。
胆囊结石常表现为突发性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绞痛,可向右肩部、肩胛部或背部放射,有时可在右上腹触及肿大的胆囊。
若继发感染,右上腹部可有明显的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Murphy(墨菲)征阳性。
胆管结石阻塞并继发感染时,可表现为典型Charcot(夏柯)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
评估腹痛的部位、性质。
4、辅助检查:常规行B超检查:根据病情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检查了解梗阻部位、程度、结石大小和数量等;必要时做CT及MRI检查。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尿胆红素等的变化。
6、心理及社会支持状况:患者及家属对本病检查和治疗的认知、家庭经济状况、心理承受度及对术后康复的认知和期望。
二、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根据病情指导患者进食清淡饮食,忌油腻食物;禁食或呕吐频繁者应静脉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若患者寒战、高热、腹痛加重、腹痛范围扩大,警惕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并积极配合医生处理。
(3)缓解疼痛,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采取舒适卧位,必要时根据医嘱应用镇痛药物,并评估镇痛效果。
2、术后护理:(1)术后取平卧位,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半卧位;待病情稳定,应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2)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引流患者,禁食2-3天;0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及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禁食5天,禁食期间应静脉补充营养。
肠鸣音恢复后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或软食,逐步过渡到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饮食。
胆系感染中医护理常规
精品文档
胆系感染、胆石症(胁痛)
【辩证施护】
㈠气郁型
护理:⒈利胆汤中煎,空腹温服。
⒉按病情自由卧位或半卧位,吃清淡易消化食物,忌暴饮暴食、生冷、油腻、辛辣、醇酒等。
⒊疼痛厉害针刺阳陵穴、胆囊穴、中晚、太冲、胆俞、合谷,恶心加内关,强刺激留针半小时,每日1—2次。
⒋在胆囊造影前1天做碘过敏试验,并通知预约脂肪餐,造影半小时注射造影剂,注射完毕需观察15分钟。
⒌严密观察体温、舌苔、脉象及血压的变化,服药后注意大便,观察总攻后排石的情况。
注意观察腹痛的情况。
㈡湿热型
护理:⒈清胆汤中煎,如恶重分多次温服。
⒉按一型护理。
⒊根据病情禁食或进流质或低脂半流质饮食。
⒋重病久卧病人注意口腔护理、褥疮护理。
⒌高热可作物理降温,并配合针刺曲池。
⒍腹胀厉害作胃肠减压,鼻饲中药。
⒎总攻排石治疗后,要严密观察腹痛及大便中排石的情况。
⒏观察腹痛的程度、部位、性质,黄疸与胁痛的关系、黄疸的性质,观察体温、血压、舌苔、脉象的变化,以了解病邪的深浅及变化。
【一般护理】
⒈按病情自由卧位或半卧位,防止过劳、受寒。
⒉做好精神护理,心情舒畅,消除恐惧,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⒊饮食有节,吃清淡易消化食物,忌暴饮暴食、生冷、油腻、辛辣、醇酒等。
.。
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急性发作期的肝胆管结石是肝胆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特点是剧烈的腹痛、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激发自体的自愈能力,缓解病情并促进康复。
以下是一个针对急性发作期的肝胆管结石的中医护理方案,有助于患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1.体内阴阳平衡调理:中医认为急性发作期的肝胆管结石是由于湿热犯肝胆,阻碍了气血运行导致疼痛。
因此,需要通过药膳调理来平衡体内的湿热和阴阳。
可以选择清热利湿、祛痰化瘀的草药,如黄连、黄芩、乌梅等,搭配煮熟的米粥或者绿豆汤等清淡的食物。
2.疏肝解郁,缓解疼痛:急性发作期的肝胆管结石往往伴随剧烈的腹部疼痛,可以通过疏肝解郁来缓解疼痛。
可以选择柴胡、香附等中药,煮煮水泡脚,或者用草药制成熏蒸剂,进行熏蒸。
此外,可以进行中药贴敷,使用辨证选药的方法敷贴在腹部疼痛部位,缓解疼痛。
3.调整饮食结构,减轻肝胆负担:饮食对于肝胆管结石患者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饮食应该尽量清淡、易于消化,避免油炸、辛辣、肥腻等刺激性食物。
常吃一些含有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结石。
4.湿热排毒,促进结石排出:湿热是导致肝胆管结石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通过排湿热来促进结石的排出。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疏肝解郁、行气利湿的中药,如茵陈、赤芍、地茯苓等,与绿豆、黄连等草药一起煮汤或熬粥,有助于排湿热。
5.合理运动,促进康复:急性发作期的肝胆管结石患者在疼痛缓解后应适当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气血的循环,缓解肝胆系统的不适,并且能够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总结起来,中医护理方案针对急性发作期的肝胆管结石主要是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疏肝解郁,缓解疼痛,调整饮食结构,湿热排毒,合理运动等多个方面来促进康复。
患者在接受中医护理方案的同时,还需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合理用药,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胆石症辨证施护
胆石症辨证施护
1、肝胆湿热型
主症:右上腹持续性疼痛或绞痛,痛引肩背,黄疸、便秘、尿少色黄,内生湿热,蕴结中焦肝胆致使疏泄功能功能失常,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全身皆黄,湿热之邪影响脾胃,帮厌恶油腻,湿热煎灼而成胆石。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施护要点
(1)高热伴恶心患者暂禁食,必要时(行)胃肠减压。
(2)清淡易消化饮食,忌生冷、辛辣、海鲜、煎炸、油腻食物。
(3)电(汁)胆俞、明、阳陵泉、足三星4穴,可消除胆囊淤积结石,肋痛可止。
(4)中药汤剂宜温服,清热化湿,通里攻下,得胆排石。
2、肝郁气滞型
主症:发病初期的胆绞痛或单纯性急性胆囊炎,疼痛以胀痛为主,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反复以作,胸闷食少,口苦、厌油腻,多无巩膜或暗皮肤黄染。
舌脉:舌质红或暗,苔薄黄,脉弦。
施护要点
(1)饮食清淡多汤,少食生冷油腻硬固食物,多饮水。
(2)保持情绪稳定、乐观心态。
(3)可针刺阳泉、中脘、太冲、胆俞穴,配合中药内服疏肝解
郁,理气止痛。
3、热毒炽盛型
主症:胁肋及脘腹灼热疼痛,痛连肩背,口苦咽干、恶心、便干或有黄疸。
舌脉:舌红苔黄干,少津,脉弦滑或弦数。
施护要点
(1)患者安居凉爽病室,保持空气新鲜。
(2)低脂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忌煎炸硬固刺激性食物。
(3)可针刺胆俞、阳陵泉,配中药内服,清热解毒,通下泻火,得胆排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石症中医护理常规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属中医学中的“肋痛”“腹痛”“黄疸”的范畴,是以上腹持续性疼痛或阵发性绞痛,右肩背部牵涉疼,发热,畏寒,恶心呕吐,黄疸为持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或排出不畅而致,病位在肝胆。
一、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二、休息指导:病室安静整洁舒适,嘱患者注意休息,湿热型、毒热型患者应卧床休息。
三、饮食指导:1、饮食宜清淡多维生素,忌生冷、辛辣、酒、海腥、煎炸、油腻及浓烈调味品;
2、火毒型、湿热型及高热伴恶心、呕吐的患者暂禁饮食,必要时行胃肠减压。
四、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局部压痛,腹肌紧张度,右上腹有无包块,及体温变化。
一旦发现寒战高热、腹痛加重腹肌紧张、黄疸加深(感染越重黄疸越深)应及时报告医生。
2、当发现病人躁动不安或神昏谵语,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数无力或细微欲绝,舌红绛,苔黄腻或黄燥、或有芒刺等,说明病情加重已经成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囊炎,应立即报告医生抢救,同时做好手术前准备。
五、给药护理:
1、中药煎剂宜温服,注意观察服药后腹痛,黄疸,发热是否减轻或加重等。
2、服攻下药时,大便以3—5次/日为宜,过多时应减量或停服。
六、情志护理:
1、劝患者戒恼怒,少忧愁,勿过度思考,保持情绪稳定。
2、耐心向病人解说病因、机制、治疗及预后,必要时做手术准备。
3、在交谈过程中诱导病人诉说其忧思、疑虑、恐惧的原因,使之心情舒畅。
七、
临证(症)施护:
1
、气滞型腹痛发作时可用针刺中脘、支沟、足三里、胆俞等穴,恶心、呕吐针刺双侧内关。
2
、湿热、火毒型腹痛加剧、寒战高热不退应尽早做手术准备。
3
、对于患者高热可采取药物或物理降温。
对于手术病人应做好术后健康指导及管道护理。
八、
出院宣教
:
1
、嘱患者注意休息,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少食肥甘厚味,即避免暴饮暴食,忌高脂肪、高胆固醇
的食物。
2
、积极治疗慢性胆囊感染、胆石症和蛔虫病。
3
、本病与肝气郁结有关,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多愁善感、生气发怒,以免损伤肝脾而导致疾病
复发。
4
、纠正便秘,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观察服泻下药后的大便次数和颜色,如大便
5
—
6
次
/
日以
上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如大便为陶土色变黄则说明病情好转。
肠痈中医护理常规(阑尾炎)
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忧思抑郁、暴急奔走或跌扑损伤等因素致温热内阻,使败血浊气壅积
于阑尾所致,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肠,阑尾炎参照本病护理。
一、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二、
休息指导
:
病室安静,注意休息,严重者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坐卧位或患侧卧位,防止炎症扩散。
三、
饮食指导
:
1
、热毒型及呕吐频繁者暂禁饮食;
2
、淤滞型和湿热型可进流质或半流质如米汤、稀饭等;
3
、恢复期进高蛋白,蔬菜,水果等,忌食生冷之品。
四、
病情观察
:
1
、严密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腹肌紧张度、腹部包块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
2
、若腹肌紧张逐渐加重,腹肌紧张度增高,伴高热或腹痛突然减轻,而全身症状加重,应及时报告
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3
、腹痛加剧时可针刺阑尾等穴,伴发热配曲池,伴恶心呕吐配内关、合谷。
五、
给药护理
:
1
、中药汤剂宜少量多次温服,并观察腹痛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
2
、服用通里攻下药时,应注意大便情况泻下太过者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六、
情志护理
:
介绍病情,安慰患者,诊断明确方可予以镇痛。
若需手术者,做好术前术后护理。
七、
临证(症)施护:
1
、腹痛较甚时遵医嘱针刺止痛;
2
、腹痛或有包块时应遵医嘱外敷中药膏;
3
、手术后应鼓励早期翻身及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
八、
出院宣教
:
1
、慎起居,防风寒入侵引起感冒,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2
、避免饮食不节及饮食后剧烈运动;
3
、保持良好乐观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