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传播媒介分析——以红楼梦为案例
《红楼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之“情情”林黛玉(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一抔净土掩风流——《红楼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之“情情”林黛玉教学准备学情分析《红楼梦》版本很多,我们目前能数出来的就有几十种。
高中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我们要明确,并不在于版本的考证与研究。
主要是为了学习前人的写作经验,在这些精彩绝伦的故事中,去学会一些能够伴随自己读书生涯一生的阅读方法。
在这个基础上,去把握故事的内涵,学习名著中的精髓,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真正能从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和体验。
我们的学生进入高中了,家长素养也普遍较好,绝大多数具备较为丰富的阅读体验。
为此,我推荐他们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上下册版本的《红楼梦》。
在此,我们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为例。
学有余力者,再去关注别的版本。
其前八十回是以曹雪芹的《石头记》为底本,也就是我们说的庚辰本,后四十回则是高鹗整理和再创作。
这个版本有非常强的考证校勘班子,来自于红楼梦研究所,还请到一大批老红学家为顾问,已经刊行30多年,注释也比较齐全精准,对学生充分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有着十分大的意义。
教学工具学生已通读了整部书的内容,部分同学能背诵书中的经典诗词,在阅读过程中精读了宝黛初会、妒生麒麟、共读西厢、黛玉葬花、结诗社、史林联诗、题帕三绝、焚稿断情等重要章节,绝大部分同学做了较为详细的阅读笔记。
但学生对作者构建人物的方法知之甚少,赏读人物的方法比较单一,常常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更不懂得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办法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个核心任务的实践困难重重。
基于这种情况,有必要引导同学们更深入、更科学地整体把握《红楼梦》人物,于是选择“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来指导同学们读懂《红楼梦》中的“情情”林黛玉。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现在的教学改革中,进入了核心任务群,也很好映了我们的时代要求——海量信息下,我们该如何对待名著,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衍生信息和戏剧作品、名家解读中去更好构筑自己的阅读体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整合《红楼梦》中关于黛玉之“情”的经典场面描写,梳理出黛玉的“情”路历程,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2、了解不同媒介对同一内容的阐释的异与同,并能准确点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课堂智慧的形成;3、提升学生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力,既能跨越,更能整合,最终培养出深度阅读经典作品的素养。
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看《红楼梦》在高校的传播策略——以贵州高校为例
基金项 目: 贵州省教 育厅高校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贵州省大 学生媒介 素养教 育研 究” ( 1 1 S S D 0 0 3 ) 。 作 者简 介 : 林 华( 1 9 7 5 - ) 女, 贵州遵义 人, 贵州大学文学- 9传媒 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 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 影视美学。
间上 , 大部分 学 生平 均 每 天 花 在 手机 或 电脑 上 的时
兰芳 1 9 2 4年 主 演 的京 剧 艺 术 片 《 黛 玉 葬 花 》、 任 彭
年和俞伯岩 1 9 2 7年导演 的电影《 红楼梦》 、 香港无
线 电视 广 播 有 限公 司 1 9 7 5年 摄 制 的 电视 剧 《 红 楼
术审美价值均不 可忽视 。到乾隆后期 , 活字印刷使 得《 红楼梦》 进入到广泛传播 的排印本时期 , 出现了
“ 程 甲本 ” “ 程 乙本 ” 和“ 程丙本 ” 。到 了 2 0世 纪 , 梅
对其依赖 的程度 。从调查情况来看 , 9 0 %的大学生
接触 最 多 的媒介 是 电脑 ( 网络 ) 和 智 能手 机 , 次 之 是 电影 电视 , 而报刊杂志 、 电 台广 播 接 触 较 少 。在 时
中图分类号 : G 2 0 6 ; G 6 4 2 .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 7 6 1 5 ( 2 0 1 6 ) 0 5 — 0 0 3 9 — 0 4
D Ol : 1 0 . 1 5 9 5 8 1 i . c n k i . i y wh h . 2 0 1 6 . 0 5 . 0 0 9
养调 查数据 的基础上 , 针对 大学 生媒介素养的特点 , 提 出 了《 红楼 梦》 在 高校 的传播 策略 : 开设教 育课 程 , 提 升媒介 素养 ; 视 觉影像为主 , 多元媒介传播 ; 创新文化品牌 , 搭 建传播 平 台; 改变传播模 式 , 拓展传播 渠道 。 关键词 : 大学 生: 媒介素 养: 红楼梦 ; 传播 策略
以《红楼梦》为例探究古典小说的对外传播
}R
≥ — 一 } —
以《 红楼 梦》 为例探 究古典小说 的对外传 播
马攀 可
(四J 大学文学与新 闻学院 四J l 1 1 1成都 6 0 6 10 4)
摘 耍 :作 为四大名 著之一 的《 红楼 梦》 代表 了 中国古 典 小说 的最 高成就 , 有很 高的艺术价值 、 具 审美价值 和文 化 价值 。在对外传播 中古典小说 虽然凭借 体裁优势吸引 了一部 分国外读者 , 是存在着翻译 困难 、 秀译本 少等问题 , 但 优 并且 古典 小说在 不 同国家和 地区之 间的传播存在 差异 。优 秀译者 的欠缺 以及 中华文化对 外传播 不力成 为阻碍 古典小说 对外 传播 的两个 关键 性 因素 , 而培养优 秀译者 、 普及 中华 文化 成
为解决之道。
关键词 :《 红楼梦》 古典 小说 对外传播
曹雪芹 以贾宝玉 、 黛玉的 爱情 故事 为主线 , 写贾 王 林 描 史 薛 四大 家族 的兴 衰荣辱 ,反映 了明清时 期贵族 生活 的全 貌 , 中国古典 小说 的最高成就 。“ 是 开谈不说《 红楼 梦》读 尽 , 诗书也枉 然 ”从 《 楼梦》 , 红 成书 到现在 国内学者研 究 它的不 计 其 数 , 且 红 学 也 成 为 当今 流 行 的 显 学 之 一 。不仅  ̄ d , 并 , : 在 rL l 中国《 红楼 梦》 几乎家喻户晓。它被改 变为戏 曲、 影视等 , 这些 艺术形式更容易被广大老百姓接受。《 红楼 梦》 国内至高无 在 上 的地位也 引起 了国外学者的关注 , 因此它被翻 译为多种语 言 , 世界 各地 广泛传播 。 在 除了《 红楼 梦》 之外 , 中国其它古典 小说 也在国外得到 了 定 的关注。古典小说作 为一种 艺术形式有其 自身的魅力 , 以古典小说 为载体 ,中华 文化在 国外 的传播 又 多了一种 渠 道 。研 究《 红楼 梦》 的对外传播 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管中窥豹 , 为研 究 中 国 古 典 小 说 的 对 外传 播 提 供 一 种 范 例 , 时也 为研 同 究 中 华 文 化 的 对 外 传 播 提供 一 种借 鉴 。 古典小说对外传播 的现状 ( ) 裁 优 势 助 于接 受 一 体
文学名著解读案例分析
文学名著解读案例分析《红楼梦》——一部永恒的文学名著《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深远意义的作品之一。
它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巨著,以其卓越的艺术形式、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入的社会思考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一、作品背景《红楼梦》写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早期,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这部小说通过对贾家荣府的描写,展示了一个贵族家族的衰败过程,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堕落。
二、人物形象作品中塑造了大量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等。
贾宝玉是故事的主角,他充满了敏感和悲剧色彩,是一个富有才华但无法为封建社会所容忍的少年。
林黛玉则是一个自由奔放、坚持真理的女性形象,她的离世象征着封建礼教对个性的压抑。
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女性形象,她所代表的传统美女形象给人一种封建文化的艳丽与虚伪。
三、社会思考《红楼梦》在描绘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并提出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作者通过对贾家荣府的描述,展现了一个饱受腐朽和迷失的家族。
这种腐败不仅从家庭内部产生,还与整个封建社会的衰落息息相关。
曹雪芹通过描写这个家族的兴衰史,对封建社会的虚伪、无能和道德沦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四、艺术形式《红楼梦》以其卓越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叙事手法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曹雪芹以中国传统的渲染方式和回文技巧将小说中的故事和情节错综复杂地展示出来。
他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塑造了丰满而生动的形象,让读者对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产生共鸣。
五、艺术价值《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是一部娱乐读物,更是一个思考封建社会、对抗封建束缚的艺术品。
通过精妙的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曹雪芹展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同时也传达了他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
六、现代意义《红楼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楼梦》跨媒介叙事研究
20206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在传统的跨媒介叙事中是将封闭的文本通过不同的载体进行传播,而在新媒体时代的跨媒介叙事中,是利用现代新兴的互联网计算机技术来完成。
新技术让原著文本不断衍生,试图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融合,让人感受到更加逼真的效果。
本文将通过研究《红楼梦》在跨媒介叙事中的表现,分析其在不同媒介中的特点、实现跨媒介叙事的依据及产生的影响。
一、《红楼梦》在跨媒介叙事中的不同表现(一)传统媒介之书本小说版的《红楼梦》是其他跨媒介叙事的基础,小说非常讲究语言文字的运用,用词需要非常细腻,不同的人在阅读小说版《红楼梦》时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想象。
文字在读者心理做文章,小说里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无限遐想,角色形象不确定性也带来美好的幻想。
通常人们在选择阅读原著时,以最传统的方式感受《红楼梦》中美学故事,这是通往作者内心最近的路。
因为原著小说具备故事的完整性,所以其他跨媒介叙事会以其作为元故事的根基。
(二)传统媒介之绘画在《红楼梦》绘画版系列中,画家根据自己的不同创作风格来表现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理解,在画中所描绘的造型元素也有各自的想法。
绘画版在故事表现上从视觉角度出发,“黛玉葬花”、“宝玉探晴”、“湘云醉卧”等经典的故事情节在画家笔下栩栩如生,但是在画中所呈现的只是情节定格,人物的神态以及动作都止于此。
连环画版《红楼梦》是绘画作品中的经典,这套连环画出版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全书共十六册共1955幅。
现如今已经绝版,其绘画风格充满年代感,这是人们眼中最开始的红楼印象。
[1]对于绘画作品,从客观上来说只是原著的部分还原,但绘画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它的美好不可被替代,不同风格绘画作品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内心期待。
(三)传统媒介之戏剧在《红楼梦》剧情中有不少故事情节提到唱戏,在当时如果有重要节日或是大型聚会时,人们常会以戏剧作为娱乐节目。
戏剧的视听效果给人更好的观赏感觉,虽然舞台和幕布是观众和演员之间的界限,但是现场所带来视听感受都最为直观。
《2024年《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范文
《《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篇一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自问世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将《红楼梦》这一经典作品以影视形式呈现出来,并借助现代传播媒介进行广泛传播,已然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旨在对《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的研究进行全面述评,分析其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影视改编历程及特点自上世纪初以来,《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历程可谓曲折而丰富。
最早的影视改编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电影尝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至今已有多部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问世。
这些作品在剧情、人物塑造、画面呈现等方面各有特点,既体现了原作的精髓,又根据时代背景和导演的个人风格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再创作。
三、影视改编的研究现状针对《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学界和业界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
从内容上来看,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不同版本影视作品的比较分析,探讨各版本的优劣得失;二是对影视改编过程中对原作内容的忠实度与改编度的探讨;三是对影视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研究;四是对影视改编的传播效果及影响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红楼梦》影视改编的多样性,也揭示了不同版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四、传播途径与影响《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作品通过电视、电影等现代传播媒介,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得以广泛传播。
这些作品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也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传播途径来看,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介入使得《红楼梦》的传播更加便捷和迅速;从影响来看,《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不仅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五、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尽管《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改编作品在尊重原作精神和创新表达之间难以取得平衡,过度商业化等现象也值得关注。
最新 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看《红楼梦》在高校的传播策略-精品
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看《红楼梦》在高校的传播策略毋庸置疑,《红楼梦》是中国古典的代表作品,影响深远。
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从最初的手抄传播、印刷传播,再到影像传播、数字化传播、跨媒介传播,其传播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红楼梦》内蕴丰富厚重,只有文化素养较高的受众才能真正领略作品的独特魅力。
而大学生是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他们对《红楼梦》的理解与接受决定了《红楼梦》的传播效果。
在当下媒介融合的传播语境下,分析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研究《红楼梦》的传播策略,并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有助于扩大古典名著的影响力。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在接触媒介时,能接收和解码各种信息并独立自主的选择、判断、分析媒介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对的认知、对文学经典的理解,更多是来源于电影、电视、电脑(网络)、手机等媒介形式,难免会被误导。
因此,加强媒介素养成为培养高校复合型人才、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大学校园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为了研究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与高校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笔者在贵州省部分高校开展了“贵州省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的问卷调查活动。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0份,回收率为96%。
问卷细分为26个问题,涉及媒介接触形式、媒介接触时间、媒介接触内容、媒介批判意识和媒介五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媒介接触形式:以电脑(网络)和手机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的物质条件日趋改善,大学生普遍拥有智能手机和电脑。
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的运用,让手机和电脑(网络)具备了获取信息、实现社会人际交往、娱乐消遣等越来越多的功能,增强了大学生对其依赖的程度。
从调查情况来看,90%的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是电脑(网络)和智能手机,次之是,而报刊杂志、电台广播接触较少。
在时间上,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花在手机或电脑上的时间约为3小时左右。
例析中国传播媒介的百年发展历程
例析中国传播媒介的百年发展历程古典小说《红楼梦》被称之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因其影响深远,自成书两百多年来,便经历了从民间传抄、到正式印刷、到搬上荧幕,再到电子传播的漫长过程。
可以说,《红楼梦》在其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日益丰富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传播媒介的百年发展。
这其间,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传媒行业在这种时代的变革中不断摸索和崛起,在出版技术和文明传播等几个方面,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1 抄本《红楼》流芳百世手抄复制书稿的风气在我国古代非常盛行,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很多作品便是在刚刚完成不久就已传抄流行。
《红楼梦》早期的传播正是得益于这种方式。
明清时期,政府不允许话本、通俗小说等民间文学上版印刷公开传播,于是早期《红楼梦》只在私人间秘密传抄。
民间私藏的多部《红楼梦》抄本和稿本有署名“脂砚斋”等人批语的,被称为“脂本” 系统,大多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1927年5月,海外归来的胡适意外地得到一部“惟只存十六回,计四大本”的《脂砚斋批红楼》[1]。
这是现存最古老的《红楼梦》手抄“甲戌本”。
“甲戌本”在乾隆年间(1754年)以《石头记》之题名出现在市井中。
今传乾隆时期的抄本共有十三种[2]。
其中,“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约1761年)被称为保存原稿面貌唯一较为完整的版本,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对其尤为推崇;“甲辰本”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是最早被署名为《红楼梦》的抄本,全书现存有八十回;“蒙古王府本”发现于清代一蒙古王府,以专用抄纸原抄前七十四回,他人用白纸抄补成百二十回;“苏联列宁格勒亚洲图书馆藏本” [3]是惟一发现于国外的抄本,道光十二年(1832年),俄国传教使团将一部《石头记》带回了俄国。
可见当时的传抄已使《红楼梦》享誉国内外。
200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发现了我国第十二种手抄本,专家称这可能是“庚辰本”的姊妹本,非常珍贵。
但早在四十年前藏于金陵的“脂靖本”却没有这般幸运,藏主因不知其价值而当旧书卖掉,至今这部昙花一现的稀世珍本依旧存亡未卜。
文学传播媒介分析——以红楼梦为案例
几次反响比较大的改编
@1927年,上海复旦影片公司将《红楼梦》搬上 银幕,这是第一次较完整地将《红楼梦》的主要 情节演绎成电影故事。
为了招徕观众,影片公司竟别出心裁地让大观园 中的人物一律穿上时装。林黛玉足蹬高跟鞋,辫 扎白绸结,不伦不类,非今非古。故在当时及以 后都曾受到严厉指斥,而影片主创人员却认为: 《红楼梦》一书“始终并未示明年代”,穿时装 是可以允许的。
@2010年,李少红版红楼梦“横空出世”。 片名:新版红楼梦 出品人、总制片人:韩三平 总导演:李少红 编 剧:顾小白、胡楠、柏邦妮、青枚、张天 然、李雪、董友竹、刘玥、蔡一玛 制片人:李小婉
87版,10版:同样的载体,不同的效果。
• 《红楼梦》的重拍,本来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以曹雪芹原著“奇人之书”的奇特高超境界,来一 个全社会文化心理的振聋发聩。这正是最能显示 张扬编导和演员们创造性的历史机遇,可惜,2010 版与这一历史机遇失之交臂,采取改编“俗人之书” 立场,而且还要无限“忠实”于“原著”。(梁归 智 )
纸质 小说
连 环 画
舞台剧
越剧 黄梅戏 评剧 京剧
电 视 剧
电影
甚至 网游。 ==
中国古代文学的对外传播方式研究——以《红楼梦》的域外传播为例
收稿日期:2019-01-12 作者简介:李一然(1992-),女,山西方山人,西安工程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① 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② 萨缪尔·亨廷顿.周琪,刘绯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关键词:全球化;《红楼梦》;翻译;文化传播;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I207.41;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86(2019)01-0160-03
冷战过后,全球化这个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各国人 民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麦克卢汉在解释“地球村”的概念中 提出,人们会冲破有形距离的阻隔,瞬间了解到世界绝大部 分地区的信息。对于全球化① 的研究一开始是对经济、政治 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类全球性问题的出现, 使研究范围慢 慢 地 扩 大 到 了 文 化 领 域。 面 对 “世 界 的 一 元 还是多元”的问题,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亨 廷 顿 在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② 中提出,随着历史的发 展,今后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冲突不再是资源的、经济 的冲突,而会是文化的冲突。这其中还可能会出 现 “同 心 圆”的状况,即 拥 有 相 同 或 相 似 文 化 背 景 的 国 家 会 逐 渐 融 合,这充分体现出了文化在未来的重要价值。有鉴于此,我 们国家提倡国人要有文化自信,要充分利用各大媒体的不同 优势,对中国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传播。
(二)中国语言的发展演变 在 1955年普及普通话之前,我国各地居民都用自己的 方言进行交流,在不得已必须同其他地方的人交流时只能用 文字代替语言,弥补了语音的缺陷。我们在从文言文到白话 文的演变过程中,得益于五四运动时期胡适先生的《文学改 良刍议》,让更多的国人接触到知识,了解到文化。 二、《红楼梦》的对外传播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清朝时 期流行一句话:“开 卷 不 提 红 楼 梦,纵 读 诗 书 也 枉 然。”对 于 古代文学的对外传播,笔者试以《红楼梦》为例,分析中国古
红楼梦跨媒介阅读分析报告
红楼梦跨媒介阅读分析报告
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时代,这个时代与以往截然不同。
网络、数码、移动通讯工具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
在今天,只要打开手机你就会发现,手机里各种应用软件里的文本特别丰富,不仅有文字、图像、还有各种音频,视频,还有各种现场直播与互动。
作为接受端的用户可以在不同媒介之间转换,不断切换,使信息阅读更加简洁、高效。
这是一种全新的阅读和表达方式,与我们习惯的纸质媒介的文字表达有很大不同。
所以,语文老师要充分的认识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经成为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
这个任务群的重点指向是“阅读”与“交流”。
要求我们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辨识媒体立场,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同时,我们要了解各种媒介的特点,运用多种媒介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由于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所以这个就使得影视成为跨媒介的首选。
我们可以结合影视和原作进行跨界比较,可以搜集不同媒体的声音整体认识相关作家和作品,尤其是对文本中出现的人物进行细致的跨界比较,影视剧中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和你在文学作品中读到的文字形象是否一致?哪个更好?如《林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本,可以结合电视剧《红楼梦》(87版)和《新红楼梦》(李少红版)进行观赏比较。
文本里的描写的王熙凤和电视剧里邓婕扮演的王熙凤形象是否符合你头脑里想象的王熙凤形象?两个不同版本的电视剧《红楼梦》里塑造的王熙凤哪个更加符合原著?一维的文字与二维的影视,影视与影视之间都能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中国古代文学跨文化传播的典型症候——以《红楼梦》为例
诗 词韵文 ,独 具一 格 ,极具 特色 ,整 部作 品 中包含着 结 构严谨 的格 律诗 、长 篇 的歌行 体 、同题 诗 、二人 、 多 人联 诗 、歌谣 、酒令 等 ,丰 富多样 的诗 词韵 文形 式 使 得小 说充满 了浓 郁 的文化 气息 ;另外 ,《 红楼梦 》中 大 量 的运 用 了 口语 、 民间俗 语和 歇后 语 以实现 小说 语 言 的生 活化 ,及 富生 活气 息 ,能够被 轻松 地被 理解 。 然 而 ,中 国语言 艺术 的完 美运用 ,使 得他 者文 化 的翻 译 “ 洋相 百 出 ” ,由于 《 红楼梦 》本 身百科 全 书式 的承 载 ,使 得它 蕴含着 相 当丰 富 的文化 内涵 ,这就 要 求翻
7 4
二 、价值 重 识 关于 《 红楼 梦 》在传 播过 程 中所呈 现给 他 者文化 的认 识 价值 ,主 要 由 以下 几种 代表 性观 点 :首 先 ,诸 多外 国学者通 过 小说进 一 步 了解 中 国 1 8世 纪封 建社 会 悲 剧 以及在 此种 时代 背 景下 人们 寻求 摆脱 悲剧 人生 的消 极途 径 ;其 次 ,通 过 小说 了解 中国古代 传统 社会 生活 , 《 红楼梦 》 中展现 了中 国古代社 会 生活 的全景 画 , 在 其 中给 外 国研 究者对 聚会 、交 谈 、宴客 、庆 贺 等 中 国传 统文化 以启迪 ;再 次 ,通过 从 不 同角 度对 《 红楼 梦 》 的解读 ,会对 其有 更加 丰 富的认 识 , 以儒 家 的角 度 出发 ,则呈 现 出一个 贵族 大家 族 由盛 到衰 的故事 , 从 佛道 的立 场 上看 ,则 是一 个深 陷世 俗 的灵魂 从其 中 解脱 出来得 到精 华 的故 事 ,其 丰 富性 来源 于 小说所 包 罗 的道 、佛 、儒 、仙 等 中 国传 统文 化精 神 因素 。 爱 德华 ・ 赛 义德 指 出 :“ 一切 文化 都是 你 中有我 , 我 中有 你 ,没有 任何 一种 文化 是孤 立单 纯 的 ,所 有 的 文化 都 是杂交 性 的 ,混 成 的 ,内部 干差万 别 的 。 ”固 就 《 红 楼梦 》 的跨 文化研 究 而言 ,赛 义德 的后 殖 民主义 所 阐释 的文化 “ 杂交 ”与 “ 混成 ”可 以理解 为不 同民 族 的文化 在跨 国传 播 中互 为观照 和 相互 阐释 ,也 就是 不 同 民族 的文 学所 呈现 的多样 的 民族 艺术 特 色 ,最终 指 向的是人 类 共 同的价 值 , 国外 学 者 的接 受 、认 识和 研 究 中 国古代 文学 其实 是他 者视 域 中 的文 学 新阐释 和
新媒体时代下的红楼梦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红楼梦传播研究从出版到数字化,从文字到影音,红楼梦的传播历程伴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红楼梦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本文将从传统媒介到新媒体时代,探讨红楼梦传播的新趋势。
一、红楼梦的传统传播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传统媒介时代的传播是通过书籍和戏曲传统来实现。
《红楼梦》原本是一本流传民间的手稿,后来被文人脱稿加工,逐渐传播开来。
曹雪芹的书,在经历了刘墉的多次润色后,于1791年由刊行于世。
从出版物的角度讲,红楼梦的第一次传播是通过出版的方式实现。
当时刚刚出现的印刷技术使得红楼梦的传播得以得以快速普及,更多的读者有机会阅读这样的经典之作。
与出版相比,戏曲对普通民众来说是一种更加容易接受的文化形式。
而地方戏曲中常见的《长生殿》则是基于“红楼(香菱)梦”的故事改编,通过表演来传达文化精华。
二、新媒体时代下红楼梦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已经远离了过去的单一媒介传播方式。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兴起已经使得信息获取变得更加自由和便捷,同时,也催生了各种新的信息传播渠道。
1.微博,让红楼梦获得更多关注在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红楼梦重新获得大众的关注。
微博作为一种短文本社交媒体,在近年来的传播中早已成为红楼梦的普及方式之一。
人们在微博上结交同好,交流讨论,也分享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
通过粉丝的分享和互动,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红楼梦。
2.漫画化,让故事更容易传递漫画作为一种视觉媒体,集文本与图像于一体,具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表现力。
近年来,不少新媒体平台都推出了一些以漫画书形式呈现的红楼梦,这种形式的主要优点在于生动的画面可以更好地向大众传达复杂的故事情节。
3.视频化,让人们更容易追溯视频化是新媒体时代下红楼梦传播的又一种趋势。
在现在的网络平台上,越来越多的类似《系统学红楼梦》、《石头记》等视频开始征服人们的眼球。
这种方式下,人们可以通过视频来更加直观地感受故事的风采,同时还可以轻松追溯需要的内容。
新媒体时代下古典名著的传播方式--以《红楼梦》为例
作者: 巩文淼[1]
作者机构: [1]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新闻研究导刊
页码: 221-22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期
主题词: 新媒体传播;《红楼梦》;古典名著
摘要:�红楼梦》由于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庞杂的诗词以及"真事隐,假语存"的语言风格,令很多人"望而却步"。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红楼梦》的传播方式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出现了新的转变。
随着微信、音频类APP、小程序等的兴起,《红楼梦》的传播方式也开始迎合现代的碎片化、娱乐化、多样化的社会文化,在方便人们理解读本内容的同时,也有过度娱乐化的危险。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如何在当代传播,作文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如何在当代传播,作文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自产生之后就被人们利用各种形
式加以传播。
随着我国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红楼梦》的传播形式也发生了
重大转变。
所谓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
媒机构。
传播技术是指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运用传播媒介的操作技能。
没有传
输信息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和工具,也就没有传播技术。
传播技巧则是指传
播者在运用传播技术基础上,为了增强传播效果而对文本包装、介绍、宣传的
技能和方法。
传播技术是形成传播技巧的基础,传播技巧是对传播技术的熟练
掌握,二者构成了信息传播方式的两个重要方面。
因此,传播技巧中往往包含
着传播技术的使用。
《红楼梦》在其传播过程中,先后运用了手工抄写、印刷(包括古代木活
字印刷、雕版印刷、近代石印术、现代铅活字印刷、电脑冷排印刷)、电子、
网络等技术手段。
可以说,这些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红楼梦》的传播效果。
本文将从影视传播和电视娱乐传播、网络传播等方面
分析《红楼梦》在当代的传播形式。
新媒介影响下的古典名著传播——以贵州省大学生“红楼梦”戏剧小
文 、图画等传播 方式被赋予影像化 、视 屏化 、娱乐化 的传播模式 ,形成 多渠道
( 一 )新 媒介 影 响 下 的 阅 读 动 机
进入新 媒介时代 ,阅读变得不再像 的传播现状 。
究 。2 0 1 4 年恰 逢贵州省 《 红楼 梦 》研究 纸质 图书时代那样 高雅神圣 。在言语媒
弹词 有 一定 的超 越 作 用 。 介 的影 响 下 ,人 们 的 阅 读 动 机 由消 遣 娱 视 这 种 视 觉 文 本 将 图 片 、 图像 、声 音 、
美 国传 播学家施拉姆认 为 “ 媒介就 乐代替 了神圣感 ,弱化 了纸质文本带 给 语 言 文 字 结 合 在 一 起 ,形 成 视 听美 感 ,
带 来 相 应 的 变 化 。媒 介 的 发 展 经 历 了 从
定 。诗情要变成 画意 ,一定要把诗改动
( 二 )新 媒 介 影 响 下 的 古 典名 著传 不 可 ;如 此 画要 写成 诗 ,一 定 要 把 画改
变 ,这是不可避免 的。这种改变是艺术 语 言媒 介 、书写媒介 、印刷媒介 到电子 播 现 状 古典名著是 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结 的一条 原则 。”㈣ 影视作 品对古 典名著 媒介 和网络媒介 的五大变革 。此 次参与
传 统文化 的精髓 。 《 红楼梦 》作为 四大 古 典名著之一 ,以其深厚 的文化 内涵 、
诗 意的叙事方 式 、曲折 的故 事情节历来 被 人们高度关 注 ,形成专 门 “ 红学”研
一
、
新 媒介 影响 下 的古典 名著 传 紧 密 。传 统传 播 中的评 点 、说 唱 、诗
播 现 状
向带来 的盲 目娱乐 ,视觉形象 和海量信 画人物形象上都拿捏 有度 ,颇受追捧 。
文学与历史的互动:以《红楼梦》为例的研究
文学与历史的互动:以《红楼梦》为例的研究简介文学和历史作为两门不同的学科,在很多时候是密切相关的。
文学作品既能够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解读来影响人们对历史的理解。
本文将以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为例,探讨文学和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
《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讲述了一个豪门家族衰落、贵族生活繁琐、情感纠葛缠绕的故事。
同时,《红楼梦》也融入了大量诗词歌赋、社交礼仪等元素,展现出丰富而细致的社会风貌。
《红楼梦》中融入历史元素描写封建社会生活《红楼梦》中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封建社会,通过描写贾府的生活细节、宴会仪式、家族纷争等场景,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家族观念、婚姻制度等特点。
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塑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封建社会的运作机制。
反映历史事件《红楼梦》中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历史事件和时事。
如薛蟠打骂宝钗一事,借用了真实历史上李园一案中王熙凤和李纨之间的矛盾。
此外,《红楼梦》还以“元妃败北”为背景,让作者曹雪芹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揭示出权力斗争和男权社会对女性命运的影响。
呈现价值观念与文化传统《红楼梦》不仅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还呈现出了林黛玉、贾宝玉等主要人物所代表的不同价值观念。
例如,林黛玉身上体现了“自尊自爱”的家族传统,而贾宝玉则代表了一种对自由、浪漫与真诚的追求。
通过这些形象和价值观的呈现,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思考。
《红楼梦》对历史的影响文化传承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红楼梦》不仅成为了艺术创作的源泉,也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它开拓了小说形式和题材的新境界,推动了中国小说创作的发展,并成为后世文人雅士所崇拜和传颂的对象。
历史研究与解读《红楼梦》本身就是对清代封建社会生活以及权力斗争等方面的写实反映,因此被历史学者广泛用来研究清代社会制度、阶级关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李少红版红楼梦“横空出世”。 片名:新版红楼梦 出品人、总制片人:韩三平 总导演:李少红 编 剧:顾小白、胡楠、柏邦妮、青枚、张天 然、李雪、董友竹、刘玥、蔡一玛 制片人:李小婉
87版,10版:同样的载体,不同的效果。
• 《红楼梦》的重拍,本来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以曹雪芹原著“奇人之书”的奇特高超境界,来一 个全社会文化心理的振聋发聩。这正是最能显示 张扬编导和演员们创造性的历史机遇,可惜,2010 版与这一历史机遇失之交臂,采取改编“俗人之书” 立场,而且还要无限“忠实”于“原著”。(梁归 智 )
纸质 小说
连 环 画
舞台剧Biblioteka 越剧 黄梅戏 评剧 京剧电 视 剧
电影
甚至 网游。 ==
最早将《红楼梦》 故事搬上银幕的 是梅兰芳。
1924年秋,民新影片公 司将梅兰芳演的5出京 戏片段,拍摄剪辑成一 部两本长的戏曲短片, 其中就有《黛玉葬花》、 《千金一笑》、《俊袭 人》等
漫长的光影史。。 漫长的光影史。。
几次反响比较大的改编
@1927年,上海复旦影片公司将《红楼梦》搬上 银幕,这是第一次较完整地将《红楼梦》的主要 情节演绎成电影故事。
为了招徕观众,影片公司竟别出心裁地让大观园 中的人物一律穿上时装。林黛玉足蹬高跟鞋,辫 扎白绸结,不伦不类,非今非古。故在当时及以 后都曾受到严厉指斥,而影片主创人员却认为: 《红楼梦》一书“始终并未示明年代”,穿时装 是可以允许的。
@1987年 @1987年 87版红楼梦:1987版红楼 梦(又称为“央视版红楼梦 央视版红楼梦”) 央视版红楼梦 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 中心根据我国伟大的古典文学 名著《红楼梦》摄制的一部大 型古装连续剧,共36集。本片 前二十九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 原著,后七集不用高鹗续作, 而是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结 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构 建这个悲剧故事的结局。 这部电视剧于1987年在中央电 视台和各大地方电视台上演后, 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被誉 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 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文学的衣裳
------文学传播媒介的选择 (以红楼梦为案例)
三恨红楼梦 未完。。。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 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 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 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 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 死亡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
1929年,夏佩珍,殷明珠,严月娴版电影《红楼梦》。上海孔雀影片 公司 1936年,有声故事片,李雪芳,冯侠魂版《黛玉葬花》。上海大华影 业公司 1939年,顾兰君,梅熹,白虹版《王熙凤大闹宁国府》。上海新华影 片公司 1942年,《红楼梦》。伪“中联”影片公司 1951年,言慧珠,林默予,路珊版《红楼二尤》。上海国泰影片公司 1952年,李丽华,严俊,陈娟娟版《新红楼梦》。导演:岳枫,香港 长城影片公司 1962年,童芷苓,王熙春版《尤三姐》(京剧)。上海海燕电影制片 厂 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林黛玉-王文娟 贾宝玉-徐玉兰。非常不 幸,由于政治原因,这部片子一拍出来就被禁了,直到80年代才 解禁。 1975年香港tvb版电视剧《红楼梦》:林黛玉-汪明荃 贾宝玉—伍卫国 薛宝钗—吕有慧。
O(∩_∩)O 谢谢
漫长的光影史。。 漫长的光影史。。
1977年香港系列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林黛玉—张艾嘉 贾宝 玉—林青霞 薛宝钗—米雪 紫鹃—狄波拉。导演:李翰 祥,香港邵氏电影公司。 1977年香港电影《红楼春上春》:林黛玉-黄杏秀 贾宝玉-张国 荣 薛宝钗—沈杏妮 袭人—陈维英 贾政—关海山 。 1977年香港电影《红楼春梦》:王熙凤-余莎莉 贾蓉-思维 贾 瑞-田青 贾琏-于荣 贾珍-詹森 柳湘莲-顾冠忠 尤三姐- 刘雅英。导演:牟敦芾,香港邵氏电影公司 2002年,30集越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浙江省文联浙江长城影 视公司。贾宝玉—钱惠丽 林黛玉—余 彬 2006年,香港无线TVB电视剧《玉面玲珑》:蔡少芬—王熙凤 马德 钟—贾琏 盖鸣晖—贾宝玉 杨思琦—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