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及培养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及培养策略摘要: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文章首先从遗传的有限作用、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社会实践对性格形成的作用四方面论述了学生性格形成的原因,又从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六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关键词:遗传;家庭和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实践;性格倾向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157-02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它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重要方面。

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和不同行为方式,反映了人们的性格特征的不同。并且,这种不同是相对稳定的、暂时的、情境性的和偶然的行为表现,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从形成上说,性格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具有道德评价的意义。

性格不是各种性格特征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它具有以下特点:完整性、复杂性、稳定性和可塑性。

一、性格的形成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很多,遗传、环境、实践和教育,都会对

人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人的性格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遗传因素会对性格的形成发生影响,但性格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遗传,而是社会经历。一个人的全部性格特点,实际上是一个人全部生活历史的积淀。

1.遗传的有限作用。人的神经系统在性格的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在某些不正常性格形成上,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到遗传因素的作用:但是,在整个性格的形成过程中,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而个人成长所处的社会环境则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气质特征非常接近,但性格特征却迥然不同;并且,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分开的时间越长,性格的差异也越大。

2.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家庭和环境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这里,环境不仅包括家庭,也包括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和其他人结成的复杂的社会联系。

在家庭中,父母的责任感和教养态度,是影响儿童性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有责任感的父母,能自觉地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塑造子女的性格,并且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促进子女良好性格的发展。相反,那些纵容型的父母,往往忽视对子女的培养,或只顾自己的事情,结果使子女从小就在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上处于不利地位,进而对整个成长历程都产生不良影响。

家庭气氛对子女性格形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和睦家庭中成长的儿童,通常性格完善,待人礼貌、诚恳;而在严厉的家庭中成

长的孩子,则往往胆小怕事、缺乏自信,甚至丧失自尊、自暴自弃。当家庭气氛冷淡、死气沉沉时,儿童会养成待人冷淡,对事情丧失兴趣的消极性格。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使之容易成为众人注意的中心。若家长过于娇生惯养,会使他们形成任性、不关心别人、自私自利的不良性格特点,从而使独生子女的教育资源集中优势变为不利因素。

3.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作为系统、长期的影响环境,在儿童性格的形成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而且,儿童的学习生涯处于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在学校,儿童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影响到特定性格的形成。

儿童所处的学校和班集体,对其性格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同伴关系是影响儿童社会化,从而影响其性格特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与同伴的相互交往中,儿童逐渐获得与人相处的经验,形成理解别人、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交往的负面经验则可能导致其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

4.社会实践对性格形成的作用。人是活动的主体,人的性格不是简单、被动地受制于环境的。人的性格的影响,需要通过人在环境中的活动得以实现。因此,对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环境本身,而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的性格就是通过其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二、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研究性格的特点及形成,就是为了培养性格健全、个性发展的人,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尤其应重视这一工作,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呢?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整个个性结构中处于统帅的地位。要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学校就必须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处理好与他人及集体的关系,正确评价和引导自身的行为,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使性格得到健康发展。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性格是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的。通过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合理组织,可使学生形成勤奋、认真、守纪律等良好的性格品质。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组织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强学生受锻炼的机会。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行为表现,对良好的行为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示范在性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榜样人物的影响往往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性格教育中要注意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引导学生向这些优秀人物学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性格教育中,更应该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原则,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提高自己

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性格发展中能够直接模仿的榜样。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通过集体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维护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性格,而且其他许多优良的性格特征如诚实、助人、组织性、纪律性、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也都能得到培养。马卡连柯说得好,“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义务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生活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另一方面也只有使每一个人的个性(包括性格)都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才会有真正的集体和集体教育可言。总之,教育有了集体,也就教育了每一个人;教育了每一个人,也必然会影响到集体,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学生性格的发展受到他们已有个性特点的影响。同一教育措施,会因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有不同的效果。因此,性格教育必须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例如,对于自暴自弃的学生,教师不应苛求和指责,而要通过暗示、表扬等给予更多的鼓励,使他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取得的进步,以增强其自信心。对于自尊心强甚至自负的学生,批评时则需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善于捕捉促进其发展的契机,设法帮助其看到在工作和学习中存在的缺点,养成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性格。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优良性格的养成,并非简单地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一个高度的自主组织系统,具有高度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切外来的影响(包括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