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ppt
合集下载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4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4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6dbfd57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4.png)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赏析:“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 推移,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 字写出江面平静辽阔,展示诗人的广 阔胸襟。
颔联写进入楚地所见的壮阔景色。 抒发了诗人初出荆门的喜悦、激动的 之情,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 进取的精神。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赏析:颈联以静观的视角,运用比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 是远景。
颔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 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 悦开朗的心情。
“入”——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 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 想象,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 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 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 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 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 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 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cfa66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9.png)
别Leabharlann 尾联:故乡水,送行舟——抒情(思乡)
随堂练习
1.默写诗句。 ①《渡荆门送别》中用移动的视角写景物变化的句子
是: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②《渡荆门送别》中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诗人思乡惜
别之情的句子是: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③《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 子是: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颈联写了什么景?什么时候的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江月、云霞。傍晚 比喻、想象
运用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喻为明镜,生动形 象地描画出一幅水中映月图;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上 云霞变幻多姿的景象,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抒 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叙事,直扣主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 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 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 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 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
叙事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交代地点和事 由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景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景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抒情
山随平野尽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渐渐消失了
江入大荒流
汹涌的江水仿佛流入荒漠般辽远的原野, 天空显得格外的寥廓
月下飞天镜
主旨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通过对 出蜀途中所见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展 现了一幅雄浑壮阔、雄奇壮丽的画卷,反映 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抒发 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第13课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课件(共27张PPT)
![第13课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课件(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e2a1ab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5.png)
杜甫 <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课 外 拓 展
王琦注:丁龙友曰:胡元瑞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太白壮语也;子美诗“星 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二语,骨力过之。予谓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 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
任务:用诗歌翻译诗歌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我乘舟驶向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楚国的境内离家远游。
高山 随着平野渐渐消失
, 江水 在广阔的莽原上奔流
。
月影 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 , 彩云 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
我还是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流淌万里伴随着我行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看见天险雄秀的荆门山渐渐远去,漫长的水路把我带到楚地,眼前是平阔的江面。而此 时我心里充满期待,即将去新天地闯荡,迎接我的会是怎样的舞台?
•
(2)在景物前加修饰语(adj/adv/v……)
•
(3)加以想象并用形象化的语言展开
诗句品读
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 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诗句品读
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 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
•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 厚意载我远行。 •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
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手法探究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极具画面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得逼真如画,犹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画。
课 外 拓 展
王琦注:丁龙友曰:胡元瑞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太白壮语也;子美诗“星 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二语,骨力过之。予谓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 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
任务:用诗歌翻译诗歌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我乘舟驶向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楚国的境内离家远游。
高山 随着平野渐渐消失
, 江水 在广阔的莽原上奔流
。
月影 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 , 彩云 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
我还是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流淌万里伴随着我行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看见天险雄秀的荆门山渐渐远去,漫长的水路把我带到楚地,眼前是平阔的江面。而此 时我心里充满期待,即将去新天地闯荡,迎接我的会是怎样的舞台?
•
(2)在景物前加修饰语(adj/adv/v……)
•
(3)加以想象并用形象化的语言展开
诗句品读
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 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诗句品读
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 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
•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 厚意载我远行。 •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
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手法探究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极具画面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得逼真如画,犹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画。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79ba3c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0f.png)
但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远游。
何地而来? 蜀地
(渡远荆门外)
送往何处?
(来从楚国游)
注:从:往
楚国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 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25岁第一次 出蜀时所作。此时诗人,兴致勃勃,由 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 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 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李白
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2. 品析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渡荆门送别
“渡”什么意思? 乘船通过。 “荆门”是哪里?
“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诵读感知
楚地。
乘船。
往 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 (我乘船)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楚地漫游。
(一轮皎洁的圆月)月
(如明镜)
镜
(灿烂的云霞,多彩多姿) 云 (海市蜃楼)
海楼
品读赏析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景物描写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表达
诗人怎样的心情?你认为此句哪个字用得好?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背景链接
作者看到了哪些美景呢?
•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并说说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景名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给每个意象加个修饰词
何地而来? 蜀地
(渡远荆门外)
送往何处?
(来从楚国游)
注:从:往
楚国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 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25岁第一次 出蜀时所作。此时诗人,兴致勃勃,由 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 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 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李白
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2. 品析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渡荆门送别
“渡”什么意思? 乘船通过。 “荆门”是哪里?
“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诵读感知
楚地。
乘船。
往 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 (我乘船)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楚地漫游。
(一轮皎洁的圆月)月
(如明镜)
镜
(灿烂的云霞,多彩多姿) 云 (海市蜃楼)
海楼
品读赏析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景物描写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表达
诗人怎样的心情?你认为此句哪个字用得好?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背景链接
作者看到了哪些美景呢?
•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并说说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景名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给每个意象加个修饰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3之《渡荆门送别》教学课件共21张含朗读音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3之《渡荆门送别》教学课件共21张含朗读音频](https://img.taocdn.com/s3/m/c877e663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7.png)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
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 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作者简介
——
仗大 剑丈 去夫 国必 ,有 辞四 亲方 李远之 白游志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 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 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 情。
朗读诗歌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 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 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 舟。
朗读诗歌
明确: 第一招,整体要慢一些,慢火久炖,韵味就更足了。 第二招,朗读每句第二个字和一三五七句的最后一 个字时,拖一点长音,有点藕断丝连的感觉,诗的 韵味就出来了。 第三招,在读的期间,如果再晃一晃脑袋,韵味就 更足了。
研读诗歌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段抒情,抒发的是什么情? 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
古诗朗诵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 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 楼。
拓展延伸(一)
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然而,清 朝学者沈德潜却说“此诗无送别意,题 中二字可删”,你是怎样理解的?
研读诗歌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1、首联交代了什么? 2、表达手法是什么?
研读诗歌
颔联和颈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颔联和颈联都写了哪些物象?
《渡荆门送别》PPT精品课件
![《渡荆门送别》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12ea83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4.png)
二 深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二 深入探究
2.颔联写景,描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风景, 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 是远景。
二 深入探究
3.颔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 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月下飞天镜”月本在天上,倒映长江中, 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江上云霞多变生成海市蜃楼。 反衬江水平缓,原野低平,江岸广阔。
二 深入探究
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 效果?
拟人,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迷恋不 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依依 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一 走近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人称“诗仙”。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杜甫曾给予 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 泣鬼神。”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 反应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 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 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 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随”——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 悦开朗的心情。
“入”——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 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 想象,充满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二 深入探究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 谈这联诗所描画的意境。
二 深入探究
6.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风景的描画,反应了诗 人对自然风景的热爱,体现他开阔情怀和奋发进 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爱 恋、思念之情。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b74f7e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b.png)
文章主旨
《渡荆门送别》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描写壮阔的景色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抒发思乡之情
作业:
诗句解释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朗读文章
02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01
渡 荆 门 送 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深入探究
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 念之情。
《渡荆门送别》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描写壮阔的景色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抒发思乡之情
作业:
诗句解释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朗读文章
02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01
渡 荆 门 送 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深入探究
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 念之情。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a7331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01.png)
知识积累
• 你还知道哪些写送别的诗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谢谢观看
写作特色
• 描绘景色的生动性 诗中通过“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由三峡进入广阔平原时的视觉变化,
以及夜晚“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景色跃然纸上, 具有强烈的空间感和流动感。 • 想象力的丰富性
李白的诗歌以奇特的想象和跳跃式的意象组合著称,“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描写,展现 了诗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想象力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 情感的深刻性
分层赏析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 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随着船的行进,眼 前的景色逐渐变换,当船驶过荆门一带,视野豁 然开朗,平原旷野映入眼帘,展现出一幅别样的 风景画卷。
分层赏析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连绵起伏的山岭,辽阔平坦的原野,奔腾不息的长江以及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 显得如此壮阔,让人目不暇接,思绪万千。这句的意思是随着平原的延伸,山峦逐渐隐没, 而长江则在这片广袤的原野中奔流不息。它生动地描绘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丽景色, 通过流动的视角展现了景物的变化。从蜀地到荆门,两岸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在 视线中逐渐消失,江水则冲破山峦,向着无垠的原野奔腾而去,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 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 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ppt课件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804495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2.png)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字词解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 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
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
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万仍
作品鉴赏
里怜 送故
这样的美景引起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行 舟
乡 水
。,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
思乡之情 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 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 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 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 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 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30卷。
作品鉴赏
来渡 从远
楚荆
首联交代了什么地点?
国门 游外
。,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
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
渡荆门送别-(共22张PPT)
![渡荆门送别-(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b2e6da0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14.png)
李白通过《渡荆门送别》塑造了一个 豪放不羁、洒脱自由的文学形象,影 响了后人对李白的认知和评价。
推动文学发展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 唐诗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经典之作
作为李白创作的经典之作,被誉 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极
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文学价值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被广泛传颂和引用,成为文学史上 的经典之作。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花”等,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诗歌的意象和象征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诗人李白通过描绘船行过程中山峦逐渐消 失,平原逐渐展现的景象,表达了旅途中 的孤独和迷茫。
诗人李白通过描绘江水流入广阔的原野, 表达了旅途中的自由和豁达。
“月下飞天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 楼”
月夜之下,江面平静如镜,倒 映着天空中的明月。云层变幻 莫测,仿佛海市蜃楼一般壮丽 。这两句则通过细腻的描写, 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 观察和感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 舟”
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溢于言表。尽管旅途中的景色 壮美无比,但诗人心中仍旧牵 挂着故乡的水,感慨万千。
追求自由和独立
诗人向往自由和独立的生 活,希望摆脱世俗的束缚 和限制,追求内心的真实 和美好。
对自然的敬畏
1 2 3
自然的伟大力量
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色,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力 量和神秘感,意识到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与自然 和谐相处。
自然的美丽与壮观
诗人赞美自然的美丽与壮观,表达了对自然的热 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保护和 关注。
诗的主题和情感
《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
![《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b982fabbd64783e09122bb9.png)
•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说说它们的妙处。
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 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 情。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 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 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 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流。(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 楼。(近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 舟。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 这个地方。(叙事)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
《渡荆门送别》:表达对 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 和对故乡的留恋。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译:巴山尽头现出平山,长 江沿着旷野奔流。
hàn
颔联写景,用游动的视角 来描写景物变化。
•
《渡荆门送别》全诗运古 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 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hàn 、 颈联写景,尾联叙事,时空 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 韵悠长。
•
【诗文赏析】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 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 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 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 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 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 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说说它们的妙处。
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 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 情。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 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 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 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流。(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 楼。(近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 舟。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 这个地方。(叙事)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
《渡荆门送别》:表达对 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 和对故乡的留恋。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译:巴山尽头现出平山,长 江沿着旷野奔流。
hàn
颔联写景,用游动的视角 来描写景物变化。
•
《渡荆门送别》全诗运古 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 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hàn 、 颈联写景,尾联叙事,时空 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 韵悠长。
•
【诗文赏析】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 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 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 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 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 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 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PPT优质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PPT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8a40e62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0.png)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用拟人的手法,借 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 我远别故乡,表达出诗人 对故乡的依依不舍,思念 故乡的感情。
深入理解,感悟情怀
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 雄浑壮阔、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 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小结作业
同学们,学习古诗就是一段寻找和感受美 的路程。跟随着李白的这堂巴楚游,我们感受 到了音韵美,画面美,语言美和李白寄寓其中 的情感美。在李白55岁的时候,被流放到偏远 之地,但在流放的路上得知自己被赦免获得自 由的好消息,于是他坐船往东而下,路过荆门 留下了《荆门浮舟望蜀江》。请同学们课后也 尝试用我们这节课感受美的角度去读一读,品 一品这首诗歌。下课。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大川,诗出写人生了李不白少一巴歌生渝颂足地祖迹区国几壮乎(丽踏四河遍川山了省的祖)名国诗的佳名篇山。 这首诗五是岁诗人于开开始元读十书三年 辞亲远游,出蜀至 荆门十时五赠别岁友人诗而赋作多。篇诗人,在获二推十崇五与岁奖之前赏一 直住十在八四川岁,这大次匡是山诗读人第书一,次增离长开阅故历乡开见始识
天边云霞图
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 如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颔联和颈联所写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凤 舞灵动、景色优美,也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 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精 读 品 味
精读品味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赏析:首联交代了远渡的 地点和目的。
“游”字写出诗人跋 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楚 国壮游的豪情逸致。
赏析:用拟人的手法,借 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 我远别故乡,表达出诗人 对故乡的依依不舍,思念 故乡的感情。
深入理解,感悟情怀
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 雄浑壮阔、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 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小结作业
同学们,学习古诗就是一段寻找和感受美 的路程。跟随着李白的这堂巴楚游,我们感受 到了音韵美,画面美,语言美和李白寄寓其中 的情感美。在李白55岁的时候,被流放到偏远 之地,但在流放的路上得知自己被赦免获得自 由的好消息,于是他坐船往东而下,路过荆门 留下了《荆门浮舟望蜀江》。请同学们课后也 尝试用我们这节课感受美的角度去读一读,品 一品这首诗歌。下课。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大川,诗出写人生了李不白少一巴歌生渝颂足地祖迹区国几壮乎(丽踏四河遍川山了省的祖)名国诗的佳名篇山。 这首诗五是岁诗人于开开始元读十书三年 辞亲远游,出蜀至 荆门十时五赠别岁友人诗而赋作多。篇诗人,在获二推十崇五与岁奖之前赏一 直住十在八四川岁,这大次匡是山诗读人第书一,次增离长开阅故历乡开见始识
天边云霞图
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 如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颔联和颈联所写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凤 舞灵动、景色优美,也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 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精 读 品 味
精读品味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赏析:首联交代了远渡的 地点和目的。
“游”字写出诗人跋 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楚 国壮游的豪情逸致。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共19张ppt)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2860d9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71.png)
• 渡远:远渡。 • 荆门:荆门山,今湖北一带。 • 送别:送别,但并非送别朋友,而
是设想故乡送别自己。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与节奏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五言律诗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 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 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 (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辞别故 乡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 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 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 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解读文题:渡荆门送别
整体感知:
诗歌主要内容: 作者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 色及自己的感受。
本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首联:记叙 颈联:描写
颔联:描写 尾联:抒情
精读赏析
1.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交 代了什么内容?
首联交代远渡的地点:楚国 此行的目的:外出漫游。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随” 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 2.品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开阔的胸
怀和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是我国继 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 仙”。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李白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 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 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 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 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
是设想故乡送别自己。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与节奏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五言律诗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 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 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 (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辞别故 乡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 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 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 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解读文题:渡荆门送别
整体感知:
诗歌主要内容: 作者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 色及自己的感受。
本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首联:记叙 颈联:描写
颔联:描写 尾联:抒情
精读赏析
1.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交 代了什么内容?
首联交代远渡的地点:楚国 此行的目的:外出漫游。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随” 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 2.品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开阔的胸
怀和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是我国继 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 仙”。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李白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 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 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 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 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优秀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be807532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b4.png)
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文学传承
该诗作为李白的重要作品, 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史 上的经典之作。
启示意义
该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对后世的诗人和作家提供 了启示,激发了他们的创 作灵感。
美学价值
该诗所展现的美学价值, 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美学 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分析
在李白作品中的地位
01
02
03
重要代表作
作为李白创作的早期作品, 该诗在李白诗作中占有重 要地位,被视为其创作生 涯的里程碑之一。
艺术特色
该诗以平易自然的语言、 雄浑奔放的笔调和丰富奇 特的想象,展现了李白诗 歌的独特艺术风格。
情感表达
该诗通过描绘壮丽的景色 和表达深沉的离别之情, 展现了李白对故乡的眷恋 和不舍之情。
诗歌风格的借鉴
现代文学创作者可以从《渡荆门送别 》中借鉴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丰 富文学创作手法。
主题思想的传承
《渡荆门送别》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如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对内心自由的 追求等,可以传承到现代文学中,为 作品注入深刻的思想内涵。
对现代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培养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渡荆门送别》,可以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
鉴赏诗歌的能力。
强化人文素养
诗歌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可以 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
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拓展国际视野
将《渡荆门送别》介绍给国际友 人,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拓展
学生的国际视野。
05 《渡荆门送别》的朗诵技 巧与感悟
朗诵技巧的指导
语速与节奏
在朗诵过程中,要掌握适当的语速和节奏,使诗 歌的韵律和情感得以充分表达。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课件(共30张PPT)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课件(共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a84c47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7.png)
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 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 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 乡之情的抒发。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南充中考)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中“_山__随__平__野__ _尽__,_江__入__大__荒__流___”两句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意境相似。 (2)一轮明月,照亮了夜空,也启迪了诗人。李白泛舟江 上,欣喜地看到了“_月__下__飞__天__镜___,_云__生__结__海__楼___”(《渡 荆门送别》)的奇幻一幕。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李白早期拜谒李邕失败,但这并未让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他停止奔走干谒的步伐。742年,李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白奉诏入京,成为御用文人,王公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臣也争相与他交往。这一时期,他的
代表作有《南陵别儿童入京》《清平
安史之乱爆发后,面对战火不断、 百姓四处逃亡的社会现状,李白创作 了不少反映战乱现实和表达忧国忧民 思想的作品,如《奔亡道中五首》 《猛虎行》;也有一部分抒发渴望报 国靖乱的壮志,如《南奔书怀》《赠 张相镐二首》;也有不少是表现蒙冤 遭贬的悲愤。
润州也称为金陵, 这里即指润州。
江春不肯留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
[参考答案] 两首诗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水以人
的情感,“留”“怜”二字分别写“江春”“故乡水” 依依不舍送人,借以表达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仙李白:浪漫洒脱的一生
主要经历
开元十二年(724), 李白离开故乡,再 游成都、峨眉山, 然后舟行东下至渝 州(今重庆一带)。 次年,李白出蜀, “仗剑去国,辞亲 远游”。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南充中考)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中“_山__随__平__野__ _尽__,_江__入__大__荒__流___”两句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意境相似。 (2)一轮明月,照亮了夜空,也启迪了诗人。李白泛舟江 上,欣喜地看到了“_月__下__飞__天__镜___,_云__生__结__海__楼___”(《渡 荆门送别》)的奇幻一幕。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李白早期拜谒李邕失败,但这并未让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他停止奔走干谒的步伐。742年,李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白奉诏入京,成为御用文人,王公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臣也争相与他交往。这一时期,他的
代表作有《南陵别儿童入京》《清平
安史之乱爆发后,面对战火不断、 百姓四处逃亡的社会现状,李白创作 了不少反映战乱现实和表达忧国忧民 思想的作品,如《奔亡道中五首》 《猛虎行》;也有一部分抒发渴望报 国靖乱的壮志,如《南奔书怀》《赠 张相镐二首》;也有不少是表现蒙冤 遭贬的悲愤。
润州也称为金陵, 这里即指润州。
江春不肯留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
[参考答案] 两首诗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水以人
的情感,“留”“怜”二字分别写“江春”“故乡水” 依依不舍送人,借以表达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仙李白:浪漫洒脱的一生
主要经历
开元十二年(724), 李白离开故乡,再 游成都、峨眉山, 然后舟行东下至渝 州(今重庆一带)。 次年,李白出蜀, “仗剑去国,辞亲 远游”。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8cd181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6.pn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当堂检测
下列选项中对《渡荆门送别》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C项“直接表达”错误。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 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 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小结
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并没有阻止李白追梦的脚步,但是追梦的道路却是坎 坷艰辛,李白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自己政治抱负,李白一如既往的豪放、爽 朗,迸发着青春的活力,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他的一生是伟大而传奇的。 也希望同学们能如李白这般洒脱、乐观,遇到挫折,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 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
【一】
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 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有《李太白文集》传世。
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其诗 多惊世之语,想象丰富,风格豪放飘逸。杜甫 曾评价李白的诗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 神。”二人在唐代并称“大李杜”。
我乘舟远渡荆门外,来到了楚地准备尽 情游览。
群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渐渐隐 去,长江仿佛流进了广阔无际的莽原。
夜晚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 一面明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变幻出绮丽的 海市蜃楼。
我仍然怜爱这来自故乡的长江水,行程 万里漂送我乘舟远行。
理清结构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d72484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8.pn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固复习
远渡地点
叙事
渡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出蜀目的
荆 门
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水 远景 写
送 偶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别
俯视
仰视
月云 近景 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拟人
由景及情 留恋故乡
抒情
中心思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 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 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图画,表达了诗人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及对故乡的依 依惜别之情。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 行的小舟。(抒情、拟人)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者在5岁那年便随父亲到四川,在那里度过 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称四川为“故乡”。 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作者称它为“故 乡水”。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故乡水以人的 情态,说故乡水来送自己,表达自己对故乡 的留恋和不舍。
渡远荆门外 来 楚国游
我乘舟远渡到荆门以外,去楚地漫 游。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 联交代了什么?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了此 行的地点和事由。
山随平野尽, 江入 流。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长江 奔入辽阔无际的原野。
观后赏析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赏析“随”和“入”字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 换、推移的情景真切的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 感和流动感。 “入”字描绘了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 界,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的豪情万丈的胸怀和 喜悦昂扬的激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主旨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 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 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 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课外拓展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 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 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 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 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 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 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 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 是在舟中吟送的。
朗读文章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 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学技巧
• 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 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 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 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 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 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 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 胸襟。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 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 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 形象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