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有形成分检查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临床价值与问题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临床价值与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2a5a8d411a37f111f0855b2b.png)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临床价值与问题——丛玉隆尿液有形成分(urine formed element)是指来自泌尿道,并以可见形式渗出、排出、脱落和浓缩结晶所形成的物质的总称,通过离心方式得到的浓缩的尿有形成分称之为尿沉渣(urine sediment)。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一项非常经典的检验项目,具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临床检验技术手段。
它和尿液理学检查、尿液化学检查共同构成尿液常规分析的全部内容,并与其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和互相印证。
但应指出有形成分检查对于临床医生了解泌尿系统各个部位的变化,对辅助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更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一.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内容尿液中显微镜检查可见的有形成分种类非常多,可分为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两大类。
一些成分具有明确的病理意义,如细胞、管形、寄生虫等具有明确诊断价值;另一些为生理性排出的成分,如各种生理性结晶、上皮细胞等,这些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尿液有形成分可分为几大类别。
1.有机成分(1).细胞成分: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吞噬细胞、肿瘤细胞等。
(2).管型成分:透明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脂肪管型、宽幅管型、血红蛋白管型等。
(3).其他有机成分脂肪滴、粘液丝、细菌、真菌、寄生虫、精子、前列腺液混入物、类管型等。
2.无机成分主要为结晶(1).生理性结晶:草酸、磷酸、尿酸等成分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形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类结晶:如尿酸氨结晶、马尿酸结晶等。
(2).病理性结晶:胆红素结晶、胆固醇结晶、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含铁血黄素颗粒等。
(3).药物结晶:磺胺类、解热镇痛类药物结晶,解热镇痛类药物结晶,吡哌酸结晶,造影剂类结晶。
二.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鉴于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学术界非常注意尿液检查方法学的标准化、规范化。
早在1827年,Bright首次发现管型,Bird(1854年)Purdy(1900年)进一步证明了尿沉渣检查的临床价值,Addis(1948年)建立了尿沉渣物定量检查法,美国NCCLS(1991年)提出了“尿常规分析”的推荐标准(GP16-P),经过四年实践以后提出了“尿液分析和尿液标本采集、转运和保存”(1995年)的标准文件(GP-16A),日本JCCLS(1995年)制定了“尿沉渣检查标准”我国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1983年会议)提出了尿常规检查标准化问题,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血液学检验与尿液分析专题研讨会提出了我国尿沉渣的推荐标准(1995年武夷山会议),2002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尿液检查的行业标准首次规范了我国医学实验室尿液常规检查方法,2009年8月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血液与尿液检验学组召开了尿液有形成分检验高峰论坛对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标准化(见图1)和应用自动化仪器对镜检筛选等方面取得了共识。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c124a4f31a37f111f1855b96.png)
二、尿液细胞检查
尿液移行上皮细胞 表层移行上皮细胞 中层移行上皮细胞 底层移行上皮细胞
表层移行上皮细胞
中层移行上皮细胞
二、尿液细胞检查
尿液鳞状上皮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 层。
尿液中镜下红细胞>3/HPF,且肉眼不能看到尿液显血色, 称为镜下血尿(microscopic hematuria)。
1L尿液中含血量在1ml以上,肉眼能观察到尿呈红色, 称为肉眼血尿(macroscopic hematuria)。
尿液中的红细胞
尿液中的红细胞
二、尿液细胞检查
尿液红细胞检查
正常红细胞为双凹圆盘状; 高渗尿中红细胞皱缩,体积变小,呈锯齿形、棘形等; 低渗尿中红细胞胀大,呈环形红细胞或者影红细胞。
Fuchs-Rosenthal血细胞计数板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学比较
一、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概述
尿他
检查
检查
二、尿液细胞检查
红细胞 吞噬细胞
白细胞 上皮细胞
二、尿液细胞检查
尿液红细胞检查
正常人尿中排出红细胞甚少,如每个视野见到1-2 个红细胞时应考虑为异常。
尿液中的吞噬细胞
二、尿液细胞检查
尿液上皮细胞检查
肾小管上皮细胞 renal tubular epithelium
移行上皮细胞 transitional epithelium
鳞状上皮细胞 squamous epithelial cell
二、尿液细胞检查
尿液肾小管上皮细胞
来自肾小管,较中性粒细胞大1.5倍左右,细胞 核圆形较大,核膜很厚。常为多边形,胞质中 有小空泡、颗粒或脂肪小滴。
一、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概述
尿有形成分检查
![尿有形成分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7eccd51fbb68a98271fefa43.png)
尿有形成分检查1、1小时尿中有形成分计数成人女性红细胞<40000/h。
2、磷酸钙结晶常见于弱碱性尿、中性尿有非结晶形、粒状形、三棱形,排列成星状或束状。
3、肌红蛋白管型见于急性肌肉损伤引起的肌红蛋白尿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4、蜡样管型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直观性强、质地厚、易折断、有切迹或泡沫状,较短而粗,一般略有弯曲,两端常不整齐。
5、小吞噬细胞来自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来自组织中单核细胞、大吞噬细胞为白细胞的2-3倍、尿中出现吞噬细胞提示泌尿道急性炎症。
6、泌尿系统自身疾病属于非肾源性血尿。
包括:泌尿系统各部位的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异反应先天性畸形等。
7、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时,红细胞形态大小多见正常,肾小球源性血尿时,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肾性血尿,异型红细胞≥80%,非肾性血尿,异型红细胞≤50%。
8、尾形上皮细胞多来自于肾盂,为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
9、尿中白细胞数>5/HPF为镜下脓尿。
10、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是最重要参考方法。
(1)直接镜检法:简便但阳性率低,重复性差,易漏诊。
仅适用于急诊有明显混浊血尿、脓尿的检查。
(2)离心法:敏感阳性率高,但操作较繁琐费时。
国内外对临床尿沉渣检查方法,已制定了标准化操作程序。
(3)定量尿沉渣计数板法:使尿沉渣检查更符合标准化的要求。
(4)染色法:有助于识别细胞、管型等。
11、鳞状上皮细胞的胞体为尿上皮细胞中最大,形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折;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有两个以上小核,全角化者核更小或无核。
为上皮细胞中胞核最小者。
因此A选项的说法错误。
12、尿液中有2种吞噬细胞:小吞噬细胞,来自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后者来自组织细胞,体积为白细胞的2~3倍。
13、尾形上皮细胞:多来自于肾盂,为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带尾形,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14、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质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见出现数量不等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滴,此时又称复粒细胞15、尿中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一旦增多,即提示肾小管病变。
尿液检验有形成分结果报告
![尿液检验有形成分结果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25aaddc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cc.png)
一、概述
尿液有形成分是指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并能在显微镜下检查到的成分,如细 胞、管型、病原体和结晶等。
通过检查尿液有形成分可以了解泌尿系统的变化,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 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也可弥补理学、化学等检查难以发现的异常变化,对减 少漏诊、误诊有重要价值。
二、红细胞
4.棘细胞对血尿来源鉴别的价值:
虽然尿中棘细胞与外周血中棘形红细胞英文相同,但不属同一个类型且 意义完全不同。外周血中棘形红细胞呈圆形、浓染,边缘有2~20个长短、 粗细、形状不同的不规则针状体样突起,有些突起具有球棍状外观。 >25%时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某些肝硬化、无β脂蛋白血症,酒 精性肝病,脾切除术后、吸收障碍性疾病。
四、上皮细胞
疾病情况下尿液中的上皮细胞中可出现颗粒、空泡及脂肪滴等,建议将 脂肪颗粒细胞、复粒细胞和卵圆脂肪小体统称为脂肪颗粒细胞。
此外,尿液中还能见到诱饵细胞、含铁血黄素颗粒细胞、多核巨细胞、 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即足细胞)等,建议使用偏振光显微镜或脂肪染 色、铁染色法鉴别;发现可疑足细胞时建议做特殊染色。
在观察尿液红细胞大小、形态时,宜参考血液红细胞的大小、形态,以 排除患者自身血液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由于受红细胞来源、尿渗透压及pH等因素影响,尿液红细胞与血液红细 胞大小会出现不一致。
二、红细胞
2.异常红细胞名称:
芽孢样红细胞、出芽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统称为棘细胞; 车轮状红细胞统称为锯齿状红细胞; 桑葚状红细胞、星芒状红细胞、草莓样红细胞、颗粒状红细胞统称为皱
三、白细胞
正常人尿液显微镜检查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5个/HPF),以中性粒 细胞为主。正确地识别白细胞种类(必要时增加染色鉴别),对疾病的 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尿液理学、化学和有形成分检验2024
![尿液理学、化学和有形成分检验2024](https://img.taocdn.com/s3/m/6be585b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1c.png)
尿液理学、化学和有形成分检验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尿液理学、化学和有形成分(尿液常规)的检验方法与质量管理及结果报告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尿液检验的临床实验室。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22576.3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要求第3部分:尿液检验领域的要求WS/T348尿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WS/T402临床实验室定量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WS/T641临床检验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WS/T644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WS/T806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基本技术标准YY/T0475干化学分析仪YY/T0478尿液分析试纸条YY/T0996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数字成像自动识别)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试纸条reagent strip又称试带,以固相载体为支持体,其上附着各种反应膜块的试剂条带,用于尿液理学和化学的定性或半定量测定。
3.2尿液有形成分urine formed element指来自泌尿系统,并以各种形式排至尿液中的有形成分的总称。
3.3尿沉渣urine sediment指尿液经过离心后所形成的沉淀物,包括细胞、管型、结晶和病原体等有形成分。
3.4尿液干化学分析仪urine dry chemistry analyzer指采用干式化学技术对尿液进行理学检验和化学检验的设备,包括半自动和全自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3.5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urine formed element analyzer指应用不同原理的方法(如数字成像技术及流式细胞技术等)对尿液中有形成分进行自动识别并分析的设备。
4人员实验室人员应满足《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和GB/T22576.3的要求。
5设施和环境实验室至少有尿液标本接收区、手工和/或仪器操作区、显微镜检查区,有足够供仪器设备运行和试剂与耗材存放的空间。
尿液干化学和尿有形成分分析显微镜复检的比较
![尿液干化学和尿有形成分分析显微镜复检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837d523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6.png)
尿液干化学和尿有形成分分析显微镜复检的比较简介尿液分析是诊断疾病和监测治疗进展的重要方法之一。
尿液检测可以通过检测尿液的化学成分或显微镜下的有形成分来判断疾病是否存在以及其严重程度。
目前,常见的尿液分析方法有尿液干化学和尿有形成分分析。
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复检尿液样本以确保准确性。
本文将比较尿液干化学和尿有形成分分析接受显微镜复检的效果。
尿液干化学尿液干化学指的是将尿液样本在高温下干燥后,通过化学试剂检测尿液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化学物质。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比色法或计量法。
尿液干化学检测可以检测到蛋白质、葡萄糖、胆红素、酮体、亚硝酸盐、白细胞酯酶等多种物质。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费用低、结果快速。
尿有形成分分析尿有形成分指的是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的尿液形态学结构,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细菌等。
尿有形成分分析需要对尿液进行显微镜检查,并根据不同形态学结构进行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提供更详细、更准确的信息,并能够检测一些尿液检测方法无法检测的情况。
显微镜复检尽管尿液干化学和尿有形成分分析方法可靠,但它们仍有一定的误差率。
为了提高尿液分析的准确性,通常需要进行显微镜复检。
复检通常由不同的实验室进行,以避免误差的累计。
比较虽然尿液干化学和尿有形成分分析都是常见的尿液检测方法,但它们各自具有优点和缺点。
下表列出了它们之间的比较:尿液干化学尿有形成分分析优点操作简单、费用低、结果快速能够提供更详细、更准确的信息缺点误差率较高操作较为复杂、费用较高应用用于常规尿液检测用于尿液疾病诊断和病情监测在显微镜复检方面,尿有形成分分析显微镜复检方法比尿液干化学检测更为准确。
尤其是对于患有尿路感染、肾小球疾病等疾病的患者,尿有形成分分析显微镜复检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结论综上所述,选择哪种尿液检测方法取决于目的和具体病情。
对于常规尿液检测,尿液干化学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它更便于操作、费用更低、结果更快。
尿有形成分分析则更适合用于尿液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
第八章尿有形成分检查
![第八章尿有形成分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82e8effb0c22590103029d25.png)
第八章尿有形成分检查第一节检测方法本节考点:(1)检测方法(2)方法学评价(3)质量控制(一)检查方法尿沉渣是尿有形成分经离心沉淀、在显微镜下见到的尿有形成分。
这些成分可来自肾脏或尿道脱落的细胞、形成的管型、结晶和感染的微生物、寄生虫等。
尿沉渣检查可以弥补尿理、化检查不足造成的漏诊,对辅助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
目前,尿有形成分检查常用的方法除了传统一般光学显微镜检查法和仪器检查法之外,还有特殊显微镜的检查,主要有:1.相差显微镜法:是以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照射标本,产生明暗不同的反差进行识别,有助于辨别透明管型、不典型红细胞、新鲜尿中血小板。
2.偏振光显微镜法:利用光的偏振特性对具有双折射性的物体进行鉴别,如可显示盐类结晶的精细结构。
3.透射电镜法:利用电子束作为“照明波源”可明显提高分辨率,将尿沉渣标本切成超薄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准确分辨出细菌管型、白色念珠菌管型、血小板管型、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等。
(二)方法学评价1.显微镜检查:目前,尿沉渣检查虽可用尿沉渣分析仪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查。
但迄今为止,仍无任何一种仪器可以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尿沉渣显微镜检查仍然是一种方法简便、价廉、结果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同时也是最重要参考方法。
(1)直接镜检法:简便但阳性率低,重复性差,易漏诊。
仅适用于急诊有明显混浊血尿、脓尿的检查。
(2)离心法:敏感阳性率高,但操作较繁琐费时。
国内外对临床尿沉渣检查方法,已制定了标准化操作程序。
(3)定量尿沉渣计数板法:使尿沉渣检查更符合标准化的要求。
(4)染色法:有助于识别细胞、管型等。
1)Sternheirner-Malbin(SM)染色法:为常用的染色方法,能辨别管型尤其是透明管型及各种形态的红细胞、上皮细胞,并能区别存活及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和检出闪光细胞。
2)巴氏染色法:观察有形成分的微细结构,对泌尿道肿瘤细胞和肾移植排异反应具有诊断意义。
尿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尿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87e9f6775f0e7cd18525365d.png)
透明管型
• 形态:长形、雪茄形,有时,扭曲形 或卷曲,圆形或一端锥形,边缘光滑。
• 大小:长度不定,宽度常等于肾小管 宽度,直径约为30~50μm。
• 外观:透明,无色,折光性低,含少 量颗粒。
• 成分:蛋白质凝固,主要是TammHorsfall粘蛋白和白蛋白。
31
透明管型
• 关键特征: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难识别。 –相差镜或干涉镜下易识别 –无偏光。
细胞可多核。 • 染色质:细颗粒状。 • 胞质:泡沫状、空泡、吞噬物质。
14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组织细胞
• 关键特征: –大。 –分叶、锯齿、折叠状。 –吞噬物质。
• 鉴别诊断: –陈旧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
15
嗜酸性粒细胞
• 大小:大于中性粒细胞。 • 形态:圆形或卵圆形。 • 核形态:分叶状。 • 染色质:粗颗粒状。 • 胞质:含粗颗粒,Wright染色呈橘红
红色或紫色。
10
异形红细胞
• 关键特征: –泡状胞质,呈米老鼠耳朵状。 –一个或多个泡状的圆环形(G1细 胞)。 –相差镜下部分膜丢失。
• 鉴别诊断: –酵母菌、油滴、游离脂肪滴、小型 粒细胞、红细胞管型。
11
中性粒细胞
• 大小:直径10~12μm。 • 形态:圆形或卵圆形或阿米巴形。 • 核形态:新鲜尿中呈分叶状,陈旧尿
• 关键特征: –长形头部。 –圈形。 –长纤维丝状尾部。
• 鉴别诊断: –异形红细胞、酵母菌芽孢。
29
管型成分
• 尿中管型是尿有形成分检查中临床意义 最重要的成分。
• 无细胞管型:透明管型、颗粒管型、蜡 样管型、脂肪管型、色素管型/血红蛋 白管型、结晶管型。
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测意义及常用的检验方法研究
![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测意义及常用的检验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6dd087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7.png)
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测意义及常用的检验方法研究摘要:[目的]:分析两种不同的尿液有形物质测定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采用迪瑞H-500 半自动尿液分析仪并沉渣镜检、迪瑞全自动尿液分析仪FUS - 2000 对各 1123 例尿液样本的 RBC、 WBC、 CAST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改为干化学方法检测RBC、 WBC和 CAST的阳性率分别为21.2%、30.1%、4% ,FUS - 2000法检测RBC、 WBC和 CAST的阳性率分别为26.9%、32.3%和17.5%。
[结论]:干化学法、FUS - 2000法只能作为一种过滤方法,与沉渣镜检法相结合,可以提高测定的精确度和工作效率。
关键词: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研究进展引言:尿液的有形成分分析又称尿沉渣检查(urinary sedimentexaminatio n),即通过显微镜或尿液分析仪来检测尿中的有形成分,有形成分是指泌尿系统以各种形式排出、渗出或浓缩所形成的有形物质[1]。
尿液化学检查、病理检查和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尿液检查方法,它能帮助诊断和鉴别泌尿系统的疾病,对判断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作用。
法国的 R a y e r 医师在1800年前首次将其用于临床,迄今已有将近300万年的时间。
尿样保存方便,标本采集无创伤,操作简单,能快速、多次、连续地给临床提供检测,故被称为“体外无创肾活检”,深受临床医师和检验技师的重视[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1123名入院病人进行了首次中段晨尿,有675名男性和448名女性;所有标本用一次性尿杯采集20毫升样品,30分钟后送检,2小时后检测完成。
1.2设备和试剂留便器:由惰性材质制作而成的一次性、圆形、宽口尿杯,透明,清洁干燥,防渗漏。
容积60毫升,直径5厘米。
尿液沉渣离心管:一种带有盖刻度的一次性离心式离心管,底部为锥型,容积为12毫升。
设备:中科中佳KDC1044型离心机,电子显微镜。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尿有形成分检查三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尿有形成分检查三](https://img.taocdn.com/s3/m/209e9a5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9.png)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尿有形成分检查三1、单选正常人尿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A.白细胞0~2/HPB.红细胞0~1/HPC.尿酸结晶D.颗粒管型E.透明管型0~1/LP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正常人(江南博哥)尿中,可偶见1~2个白细胞/HP,每4~7个高倍视野可偶见1个红细胞,透明管型的正常参考值为0~1/LP。
出现颗粒管型多提示肾实质性病变,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2、单选有关管型的临床意义,错误的叙述是()A.透明管型可见于心力衰竭B.红细胞管型可见于输尿管结石C.白细胞管型可见于肾盂肾炎D.脂肪管型可见于肾病综合征E.蜡样管型可见于慢性肾衰竭正确答案:B3、单选尿道受刺激时,尿液中可大量出现()A.假管型B.类圆柱体C.透明管型D.黏液丝E.白细胞正确答案:D4、单选低渗尿液中可出现()A.大红细胞B.小红细胞C.棘形红细胞D.影细胞E.新月形红细胞正确答案:D5、单选10ml尿标本经离心处理弃去上清液后,应保留多少沉渣做镜检()A.0.1mlB.0.2mlC.0.4mlD.0.5mlE.1.0ml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我国尿沉渣检查标准化要求取尿10ml,采用水平式离心机,有效离心半径15cm×1500转/min,相对离心力400g,离心5分钟。
将上清液倒掉,保留0.2ml尿沉渣,轻轻混匀后,取一滴置于载玻片上镜检。
6、配伍题女性阴道炎尿液中可出现的细胞是()肾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尿中可出现的细胞是()A.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B.大量嗜酸性粒细胞C.白细胞增多,以单核细胞为主D.大量白细胞伴有大量鳞状上皮细胞E.肾小管上皮细胞正确答案:D,A7、单选不符合尿沉渣镜检标准化要求的是()A.取尿液10ml离心后保留0.2ml尿沉渣B.先用低倍镜观察,再转高倍镜观察C.检查细胞应观察10个高倍视野D.检查管型应观察20个高倍视野E.以观察到的细胞、管型的平均值报告正确答案:D8、单选女性若白带混入尿液,在尿沉渣镜检可见下列何种细胞增多()A.扁平上皮细胞B.圆形肾细胞C.尾状上皮细胞D.红细胞E.柱状上皮细胞正确答案:A9、单选不是常见的细胞病毒包涵体的是()A.人巨细胞病毒包涵体B.人乳头瘤病毒包涵体C.人多瘤病毒包涵体D.单纯性疱疹病毒包涵体E.腮腺炎病毒包涵体正确答案:E10、单选尿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主要见于()A.急性肾小球肾炎B.慢性肾小球肾炎C.肾移植后排异反应D.肾梗死E.肾病综合征正确答案:C11、单选镜下脓尿是指尿中白细胞数为()A.>1/HPFB.>2/HPFC.>3/HPFD.>5/HPFE.>10/HPF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尿中白细胞数>5/HPF为镜下脓尿。
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学检查与临床意义
![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学检查与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2909c336294dd88d1d26b1e.png)
Dysmorphic? (肾小球由来)
精选ppt
11
红细胞
➢ 正常红细胞
➢ 畸形红细胞:尿红细胞呈现环形(炸面 包圈样)、棘形、锯齿(皱缩)形、靶形、 影形、口形、裂形、小型、球状等异 常形态。
精选ppt
12
正常红细胞
无染色× 400
精选ppt
13
畸形红细胞
皱缩红细胞,无染色 × 400
炸面包圈样红细胞,无 染色× 400
尿液有形成分 形态学检查与临床意义
精选ppt
1
检测方法
➢ 尿液干化学法 ➢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 尿沉渣分析仪法
精选ppt
2
一、尿干化学分析仪
方法学评价
➢ 优点:标本用量少;速度快;准确度较高;适用于 大批量标本筛检。
➢ 缺点:不能代替显微镜检查;不能判断红细胞形态; 不适用于肾病患者;易受外源性物质干扰。
▪参考值:在正常人尿中极为少见。
▪临床意义:一旦增多,即提示肾小管病变, 在急性肾小管肾炎时可见到;急性肾小管坏死 的多尿期可大量出现。
精选ppt
31
➢移行上皮细胞 (transitional epithelium)
表层移行上皮细胞
底层小圆上皮细胞
中层移行上皮(尾型上 皮细胞)
精选ppt
32
➢移行上皮细胞(transitional epithelium)
精选ppt
35
尿液管型检查
精选ppt
36
➢透明管型
临床意义:偶见于成人浓缩尿、激烈运动后等。病理情 况可见于发热、麻醉、心力衰竭、肾受刺激后。如大量 持续出现透明管型,表示肾脏病变严重
精选ppt
37
➢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
尿有形成分检查 考点
![尿有形成分检查 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f532932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0.png)
尿有形成分检查考点
尿有形成分检查是尿液检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等。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考点:
1. 红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出现红细胞。
如果尿液中出现红细胞,可能是由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肿瘤等疾病引起的。
2. 白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也不应出现白细胞。
如果尿液中出现白细胞,可能是由于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
3. 上皮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可以出现少量的上皮细胞。
如果尿液中出现大量的上皮细胞,可能是由于泌尿系统炎症、肿瘤等疾病引起的。
4. 管型: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出现管型。
如果尿液中出现管型,可能是由于肾脏疾病引起的。
5. 结晶: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可以出现少量的结晶。
如果尿液中出现大量的结晶,可能是由于肾脏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引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有形成分检查尿白细胞检查主要用于泌尿系统及邻近组织器官感染或炎症疾病诊断。
(1)肾盂肾炎:由细菌感染所致,尿细菌培养为阳性。
有些肾盂肾炎首发症状为血尿,或镜下血尿;在急性期尿白细胞明显增多,还可见小圆上皮细胞、闪光细胞等;多数有白细胞管形。
(2)膀胱炎:尿白细胞增多常伴有脓尿,可见小圆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闪光细胞等,但无管形。
急性期可有明显的肉眼脓尿。
用尿三杯试验可区分脓尿部位:如脓尿出现于第三杯,提示为膀胱颈炎、膀胱三角区炎症;如三杯均为脓尿(全程脓尿),提示病变位于膀胱颈以上的尿路,见于膀胱炎、输尿管炎、肾盂肾炎、肾脓肿、肾积脓等。
(3)女性阴道炎、宫颈炎和附件炎:尿白细胞增多,常伴大量鳞状上皮细胞。
在血尿中,如红细胞与白细胞比例为500:1,应考虑出血,如比例为200:1,应考虑为炎症。
(4)肾移植后排异反应:尿中可出现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
(5)其他: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尿单核细胞增多,而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胞减少或消失。
嗜酸性粒细胞尿,见于某些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药物所致变态反应等。
(三)上皮细胞尿上皮细胞来源:主要来自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
1.上皮细胞形态(1)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
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或多边形,又称多边细胞,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约为1.5倍),一般不超过15μm;胞核圆形,核膜厚,核突出易见;胞质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见出现数量不等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滴,此时,又称复粒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形态与移行上皮细胞底层的小圆上皮细胞相似,须注意鉴别。
图5 肾小管上皮细胞(2)移行上皮细胞:由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段等处的移行上皮组织脱落而来。
1)大圆上皮细胞:为表层移行上皮细胞,胞体较大,如果在器官充盈时脱落,则胞体较大,约为白细胞的4~5倍,多呈不规则圆形,核较小,常居中;如在器官收缩时脱落,则胞体较小,约为白细胞的2~3倍,形态较圆。
图6 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2)尾形上皮细胞:多来自于肾盂,为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带尾形,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图7 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尾形上皮细胞)3)小圆上皮细胞:为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形态较圆,较肾小管上皮细胞略大,但胞核较小。
图8 深层移行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3)鳞状上皮细胞:形体扁平而薄,又称复层扁平上皮细胞,来自于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
胞体为尿上皮细胞中最大,形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折;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有两个以上小核,全角化者核更小或无核,为上皮细胞中胞核最小者;胞质丰富。
图9 鳞状上皮细胞2.参考值①肾小管上皮细胞:无。
②移形上皮细胞:无或偶见。
③鳞状上皮细胞:少见。
3.临床意义(1)肾小管上皮细胞:尿中一旦增多,即提示肾小管病变。
见于:急性肾小管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炎症,如肾小管上皮细胞成堆出现提示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见复粒细胞);肾移植术后1周,尿内可出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后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但如发生排斥反应,则尿中可再度大量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及管形;如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见含铁血黄素,则提示有慢性心力衰竭、肾梗死、血管内溶血等。
(2)移形上皮细胞增多:尿中出现大量移行上皮细胞时,提示有相应部位的炎症或坏死性病变。
膀胱炎时,可大量大圆上皮细胞或成片脱落;肾盂肾炎时,常见尾形上皮细胞增多。
(3)鳞状上皮细胞增多:尿中大量出现或片状脱落,或伴白细胞、脓细胞,多见于尿道炎;女性患者,应排除阴道分泌物的污染。
(四)吞噬细胞1.种类有2种:小吞噬细胞,来自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后者来自组织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的2~3倍。
2.参考值:无3.临床意义:尿中出现吞噬细胞提示泌尿道急性炎症。
可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常伴白细胞、脓细胞增多和伴细菌。
(五)其他细胞1.柱状上皮细胞:正常尿中,一般无柱状上皮细胞。
如出现较多,提示慢性尿道炎、慢性腺性膀胱炎的可能。
2.多核巨细胞:一般认为来源于尿道移行上皮细胞。
正常尿中无此细胞,多见于麻疹、水痘、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染。
3.病毒感染细胞及其包涵体:细胞内包涵体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诊断依据。
通常用瑞-姬染色显微镜检查,可获得一定的阳性率。
常见细胞病毒包涵体有:人巨细胞病毒包涵体(CMV)、人乳头瘤病毒(HPV)包涵体、人多瘤病毒包涵体、单纯性疱疹病毒(HSP)等。
第三节尿管形检查本节考点:(1)管型形成机制和条件(2)管型种类、形态和临床意义(一)管形形成机制和条件1.尿管形定义是一些有机物或无机物,如蛋白、细胞或结晶等成分,在肾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凝固聚合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
2.管形形成机制和条件(1)尿蛋白质和T-H蛋白浓度增高:尿蛋白质和T-H蛋白,是形成管形的基础物质。
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高,大量蛋白质由肾小球进入肾小管,肾小管的重吸功能减低,过多的蛋白质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积聚。
(2)尿浓缩和肾小管内环境酸化:尿浓缩可提高尿蛋白的含量,盐类增多,而尿酸化后又促进蛋白凝固、沉淀,由溶胶变为凝胶并进一步固化,致使尿流速减慢,促使肾小管远端形成管形。
(3)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病理情况下,也需要有交替使用的肾单位,使尿在肾单位的下部有足够停留时间,蛋白等物质才能浓缩、沉淀形成管形。
(二)管形种类、形态和临床意义管形只在肾小管或集合管内形成,其外形长短、粗细,基本可反映肾小管和集合管内腔的形状。
1.透明管形(1)形态:透明管形一般呈规则圆柱体状,但大小、长短很不一致;通常两边平行,两端钝圆(但有时一端可稍尖细),平直或略弯曲,甚至扭曲,质地菲薄,但也有少许颗粒或少量细胞粘附在管形外或包含于其中;通常较窄而短,也有形态较大者;折光性较差,镜下观察时应将显微镜视野调暗,否则易漏检。
图10、11 透明管型(2)临床意义:透明管形参考值为0~1/LPF。
透明管形偶尔可见于成人浓缩尿、激烈运动后等。
病理情况:透明管形可见于发热、麻醉、心力衰竭、肾受刺激后;如大量持续出现透明管形,同时可见异常粗大的透明管形和红细胞,表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剥落现象,肾脏病变严重;可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进行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盂肾炎、肾瘀血、恶性高血压、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2.细胞管形细胞管形指含有脱落细胞、粘附于凝结的蛋白质之中而形成的管形。
(1)红细胞管形1)形态:管形中的红细胞常互相粘连而无明显的细胞界限,有的甚至残缺不全。
有时红细胞形态完整、清晰,接近正常,易于识别,有时因溶血仅见红细胞残影。
图12 红细胞管型2)临床意义:正常尿中无红细胞管形。
病理情况:见到红细胞管形,提示肾小球疾病和肾单位内有出血;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出血、肾充血、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恶性高血压等,亦可见于狼疮性肾炎、亚急性心内膜炎、IgA肾病等。
(2)白细胞管形1)形态:管形中含由退化变性坏死的白细胞(或脓细胞),一般为中性粒细胞,细胞呈球形,有时呈团性重合,因白细胞粘附性强,常可呈块状,也可单独存在,或与上皮细胞管形、红细胞管形并存。
图13 白细胞管型2)临床意义:正常尿中无白细胞管形。
出现白细胞管形,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非感染性炎症的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肾炎;肾移植排斥反应(可见淋巴细胞管形)。
(3)肾上皮细胞管形1)形态:管形内含肾小管上皮细胞。
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管形是由脱落肾小管上皮细胞与T-H糖蛋白组成,成片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脱落细胞粘在一起;另一类管形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胞体较大,形态多变,典型的上皮细胞呈瓦片状排列,可充满管形,细胞大小不等,核形模糊,有时有浅黄色,此管形依其核形常难与白细胞管形区别,但管形内细胞比白细胞大,其大小和形态变化比白细胞复杂,用可加酸法呈现细胞核;酯酶染色呈阳性,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阴性,借此可与白细胞管形鉴别。
图14 上皮细胞管型2)临床意义:正常尿中无肾上皮细胞管形。
肾上皮细胞管形增多,常见于肾小管病变,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子痫、肾淀粉样变性、慢性肾炎晚期、重金属(如镉、汞、铋等)及其他化学物质、药物中毒。
肾移植患者,在移植术3天内,尿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形为排异反应的可靠指标之一。
3.颗粒管形(1)形态:颗粒管形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含量超过1/3管形面积以上时,称为颗粒管形。
颗粒来自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这些物质直接聚集于T-H糖蛋白基质。
颗粒管形常较透明管形短而宽大,呈淡黄褐色或棕黑色。
按颗粒的粗细又分为粗颗粒管形和细颗粒管形两种,前者充满粗大颗粒,常呈暗褐色;后者含许多微细颗粒,不透明,呈灰色或微黄色。
图15 颗粒管型图16、17 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2)临床意义:正常人尿中无粗颗粒管形。
颗粒管形的出现和增多,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
可见于脱水、发热,尤其多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肾小管硬化症、肾盂肾炎、病毒性疾病、慢性铅中毒、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药物中毒等。
在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早期,可大量出现宽幅的颗粒管形;如出现于慢性肾炎晚期,提示预后不良。
4.蜡样管形(1)形态:蜡样管形由细颗粒管形或细胞管形进一步衍化而来,也有认为来自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逐渐形成的管形,或者是透明管形在肾小管内停留时间较长演变而成。
其外形似透明管形,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折光性强、质地厚、易折断、有切迹或泡沫状,较短而粗,一般略有弯曲,两端常不整齐。
图18 蜡样管型(2)临床意义:正常尿中无蜡样管形。
出现蜡样管形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
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长期无尿和少尿、尿毒症、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肾淀粉样变性;亦可见于肾小管炎症和变性、肾移植慢性排异反应、重症肝病等。
5.脂肪管形(1)形态:脂肪管形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崩解,大量的脂肪滴进入管形内而形成。
管形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折光很强的脂肪滴,当脂肪滴较大时,用偏振荧光显微镜检查,可见马耳他“十”字,脂肪滴较小时则互相重叠,用苏丹Ⅲ染色染成橙红色或红色。
(2)临床意义:正常尿中无脂肪管形。
出现脂肪管形提示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
可见于亚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毒性肾病等,尤多见于肾病综合征。
图19 脂肪管型6.宽大管形(1)形态:宽大管形是来自于破损扩张的肾小管、集合管或乳头管,多数宽大管形由颗粒管形和蜡样管形演变而来,但也可由其他管形演变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