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组教研活动记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组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五年级各班教室

参加人员:五年级全体班主任及英语教师

记录:

活动过程:

一、课堂教学

李忠兰教师执教《因数和倍数》, 张庆老师执教《题西林壁》,姜秀娟老师执教《桂林山水甲天下》,高维老师执教《长方体的认识》,徐海柱老师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白云雪执教《鸟的天堂》,杨晓丽老师执教《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 Part A》.五年级全体班主任及英语教师都进行了了解性听课。

二、评课

五年组全体教师汇聚三楼会议室,进行了探讨评课和反思总结。

(一)上课老师进行了说课,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简单地反思。

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内在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二)教师评课

教师执教的《因数和倍数》一课:

一、从教学设计上

“因数和倍数”整堂课简明清晰,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站在数论的角度上(整数的性质概念间联系与区别)来把握概念教学,为“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概念知识教学做了坚实的铺垫。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通过利用“把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一活动为引子进行学习,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数与形的有机地结合,使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环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既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思考: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自己探发现规律。

第四,产生认知冲突,进一步深化概念。

本节课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比较原来学的“因数”、“倍”与今天学的“因数”和“倍数”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提炼深化,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第五,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最后,将完美数的介绍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除此之外,本节课还充分利用了课前交流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前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切,有效,让学生先在脑海中留下“相互依存”这种印象。为后面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埋下伏笔。紧接着学生通过自学,一点点渗透概念,并逐步使概念内化。后来又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最大化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但同时课中也有一点不足,主要是:在找因数的过程中,教师想尽量在找的过程中做到不遗漏,体现有序性,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牵得较多。可通过有序无序两种寻找方法的比较,来加深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二、从学生表现上

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一开始,“摆一摆”的游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尽快的带入到了学习中。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环节,充分借助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充分的展现自己的观点并学会接受、归纳。除此之外,还利用了同位交流实现了思维的碰撞。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带着问题去学习,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探究性。

但当个别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进行练习时,有几处出现了疑惑,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如果教师在这些地方能创造机会让孩子们生生质疑、交流,相信效果会更好。

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徐老师设计做游泳池,做通风管,给书做包装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给书进行包装时,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将书长与长重叠,一种是将书宽与宽重叠,一种是将书长高与高重叠,需要把这三种情况算出来后再比较。还可以根据经验判断哪一种叠法更省包装纸。

这样做有两点好处:①在学生积极探究和讨论的活动中,可进一步促使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的理解,印象深刻;②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动起来了,有利于促使良好学风的培养。

3.用图形语言培养空间观念。

在实际生活中,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情况很多很复杂,死记公式容易使学生形成定势思维,思维不灵活,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刚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空间想象还不强,为了让学生在计算中减少错误,计算时徐老师让学生根据题中所给信息画出简单的长方体,并标上长、宽、高相对应的数据,再观察、思考、计算,这样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

4.不能做到面向全体。

这节课徐老师事先设计的课堂内容比较多,题量有点深,一些接受稍慢的孩子还是没有完全照顾到。

高维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一课: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高老师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高老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和价值。

老师执教的《桂林山水》这一课: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字里行间里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在教学这课时,通过学生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

书声琅琅是一节好课的首要标准,读是传统教学的精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姜老师在教这课时,设计了以读代讲的教法,体现以读为本,多给学生读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欣赏。姜老师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读顺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桂林山水的哪些特点,要反复读,直到读准为止,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轻声读课文,找出描写山和水的段落,并画出具体描写山和水的特点的句子。然后重点指导读漓江水的这一段,这些优美的句子是如何表现漓江水的美的,姜老师适当地进行指导,让学生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当学生感情不错,能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现感受到的美时,就追问:你是怎么读好的?感受到了什么?或者问其他的学生:听了他的朗读,你觉得他是怎样处理才读得这样好的?经过学生的讨论。谈自己的感受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