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合集下载

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学课程大纲

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学课程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简要描述课程主要内容、从学科的定义、研究方向等方面予以介绍,简述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与先修课程或后继课程的关系;2.教学目标要求(1)基本知识掌握引导考生实质进入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掌握其中的基本知识架构的基础知识,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练习题;(2)初步学科研究能力引导考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3)学科知识运用引导考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的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难点: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4.学时分配表注:“*”部分为任选部分,每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安排。

每章的学时分配可作适当的调整。

二、各部分教学纲要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3学时)教学目标:1.对照多种社会心理学定义,分析本课程的界定和对一个学科进行思考的方法,领会并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思考社会心理分类系统与社会心理学的定位3.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的特点本章重点: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本章难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1认识自己2认识他人3认识社会4认识生活的价值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社会心理学与常识3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于发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3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观察法对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特殊作用2.能分析现场研究和现场实验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特殊地位3.理懂得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客观性和伦理性原则本章重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本章难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 假设与理论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3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1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2如何查阅文献3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4怎样收集研究的数据5研究的设计与进行6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7心理学论文的撰写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生物理论2学习理论3诱因理论4认知理论5角色理论第三章社会认知(8学时)教学目标:1.实记社会知觉的概念2.理解归因理论3.明确自我知觉的构成本章重点:个人认知、社会认知、自我认知、归因理论本章难点:对自己的归因教学内容:第一节个人知觉1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2个人知觉线索第二节自我知觉1自我图式2自我觉知3自尊4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5自我表演6自我障碍策略7自我检控8自证预言9体像第三节社会认知1分类与图式2社会认知法则3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第四节归因问题1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2对自己的归因3归因中的偏误第四章社会行为(6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生物学和社会进化论2.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本章重点:1.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2.人类的亲社会行为3.人类的侵犯行为本章难点:与侵犯行为有关的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2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3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4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二节人类的侵犯行为1侵犯行为概述2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3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4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第三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1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2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第五章态度问题(8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态度的本质及态度与有关概念的区别2.了解态度的主要功能3.了解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本章重点: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偏见问题本章难点:通过态度预测行为应当注意的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2态度与行为3态度的心理功能4态度的测量第二节态度的形成1态度形成与学习2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3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4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1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2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3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第四节说服模型1Hovland的说服模型2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3Swars的说服模型4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第五节偏见问题1偏见概述2偏见的影响与克服第六章人际关系(6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亲密关系的发展、维持与结束2.怎样与他人维持亲密关系3.理解怎样利用社会支持来应付关系破裂所造成的问题本章重点:1.问题解决的过程2迁移的类型3.迁移能力的培养本章难点:1.创造性的培养2.为迁移而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具体实施方案教学内容:第一节人际关系1人们互相吸引的两个原因2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第二节亲密关系1亲密关系概述2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3爱情4亲密关系的维持5亲密关系的终结6社会支持第三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1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2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8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社会交换的基本理论2.文化如何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3.能够实际分析有效克服社会懈怠的方法本章重点:1.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2.社会影响3.从众、顺从与服从4.团体的社会影响本章难点:1.社会促进2.社会懈怠3.去个体化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交换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2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3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4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第二节社会影响1什么是社会影响2社会影响理论3社会影响的表现第四节从众、顺从与服从1从众2顺从3服从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6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团体的基本概念2.理解如何利用协商解决人际冲突3.掌握克服团体思维的影响本章重点:1.团体概述2.团体领导者3.团体内部的沟通4.团体决策本章难点:1.团体内部共同特性、方式、冲突2.团体极化和团体思维教学内容:第一节团体概述1团体2团体规范3团体凝聚力第二节团体领导1领导定义2有关领导的理论3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第三节团体沟通1团体沟通的特征2团体沟通3冲突解决第四节团体决策1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2团体极化3团体思维4团体决策方法三、教材及教学资源使用教材:侯玉波等,《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参考书:【1】阿龙森等.《社会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金盛华主编.《社会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章志光等主编.《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7】金盛华,张杰著.《当代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周晓虹主编.《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完整word版)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完整word版)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评论部分社会互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月盛行于美国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宽泛流传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因为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要素的重申,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意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全部行为都遇到某种能够带来奖赏和酬劳的互换活动的支配,所以,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能够归纳为一种互换,人们在社会互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互换关系,而这一理论的主要开辟者就是霍曼斯。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前锋。

)而霍曼斯互换理论的产生其实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主要根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第二,文化人类学家的互换思想。

第三,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成功命题。

就个人的所有行动而言的。

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像的地方,他要遵循酬劳原则。

也就是说,频次的有规律性所获取的酬劳和奖赏要低于没有规律所获取的奖赏和酬劳。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

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许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酬劳或奖赏。

那么此刻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像,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近似的行动。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

假如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纳相同的行动。

自然.霍曼斯所讲的价值不只是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以致伦理道德价值要素在内.第四个是剥夺——知足命题。

一个人在近来越是常常地获取某种酬劳,那么跟着酬劳的增添这人所获取此酬劳的知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

第五个是攻击——赞成命题。

这个命题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获取他希望的酬劳或许他获取了猜想不及的处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纳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能够宣泄他的不满情绪,因此对他来说有价值。

其二。

当某人的行动获取了他所希望的酬劳,特别是酬劳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许他的错误行动没有遇到预料中的处罚,他都会非常快乐,持续做获取酬劳的行动或许防止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了解社会学的社会交往理论

了解社会学的社会交往理论

了解社会学的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关系和结构的学科。

在社会学领域中,社会交往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介绍社会交往理论的概念、主要观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交往理论的概念社会交往理论指的是研究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的理论框架。

它旨在解释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社会结构和个体身份的影响。

社会交往理论的出现与发展,为我们理解社会交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二、主要社会交往理论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观念、信念、意图的认知。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和他人概念对于社会交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促使个体与他人互动和建立关系。

2.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中扮演各种角色,这些角色对个体的行为和行为期望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角色理论研究个体怎样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来适应社会环境,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行为和人际关系。

3.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着重研究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利益和成本如何相互交换。

它认为人们在互动中寻求最大的利益最小化成本,将个体行为视为一种交换关系,个体通过互相提供和获得利益来维持和发展关系。

4.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探讨个体如何与社会群体建立认同感。

它强调群体认同对于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维系的重要性。

社会认同理论研究个体如何通过与群体关联来获得认同感,并通过群体认同来塑造自我身份。

三、社会交往理论的影响社会交往理论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和动态,促进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更好地协调和解决冲突。

其次,社会交往理论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的形成和维持,揭示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社会交往理论还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管理和改善社会关系。

总结:社会交往理论是社会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通过不同的理论角度解释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行为。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竞争和相互交换——权力、影响和社会身份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竞争和相互交换——权力、影响和社会身份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竞争和相互交换——权力、影响和社会身份社会竞争和相互交换——权力、影响和社会身份社会竞争和相互交换是社会学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这两种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社会竞争中,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在一定的规则下,竞争相同或不同的资源,以求获得更多的利益和社会地位。

而相互交换则是指在一定的规则和约束下,个体之间进行信息、物质或情感等多种形式的互惠互利行为,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关系。

在社会竞争中,权力、影响和社会身份是三个重要的概念。

权力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对另一个个体或群体影响、决定力和支配力的能力。

权力是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社会竞争的主要资源之一。

在社会竞争中,强有力的权力往往能够使一个群体或个体占据明显的优势。

影响是指一个人或群体在网络、社会和文化等维度上的影响力,它通常是由于兴趣、经验、专业技能、权威地位、个人魅力等因素所形成的特殊资源。

在社会竞争中,影响也是一个重要资源。

影响力往往可以产生吸引和影响力的作用,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人的行为和观念。

社会身份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其表现形式通常与个体的文化、职业、社会背景等因素有关。

社会身份和其他资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社会身份常常通过文化和其他人对一个个体的评价来体现。

在社会竞争中,社会身份成为一个人的竞争资本和重要手段。

相互交换在社会竞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相互交换,个体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进而提升自己的地位和社会网络。

相互交换不仅仅包含物质的互惠互利,更含有情感、关怀和信任等非物质的交换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个体之间能够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从而提高其在社会竞争中的机会。

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竞争和相互交换是时常存在的,并且这两者在许多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社会竞争有助于促进创新和进步,而相互交换则有助于促进群体和谐和社会稳定。

同时,这两者也有着一定的互补性。

在竞争过程中,相互交换能够弥补自身的不足,促进自身的成长;而在相互交换中,社会竞争能够推动更多更好的交换行为,促进群体和谐。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思维心理学 人类工效学 言语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职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整理ppt
5
五本书
• 1、《社会心理学》
• 4、《社会心理学》
– 时蓉华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1998年5月第1版
3、《社会心理学》
章志光
• 候玉波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4年
整理ppt
32
1939~194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库尔特·勒温
– Kurt Lewin – 1890-1947 – 德国心理学家,拓朴心理学的创始人,
哲学博士、教授。 – 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以研究人类动机
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 – 场理论主张,一个人的行为是一种场
的机能,这种场是由在行为发生时就 存在着的各种条件和力量交织而成的。
– He then demonstrated this effect in a controlled, laboratory experiment and concluded that children perform a simple lab task faster in pairs than when performing by themselves.
– 《行为:比较心理学引论》(1914) – 《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
心理学》(1913); – 《行为主义》(1924) – 强调社会行为的学习理论
1924年
• 弗劳德·亨利·奥尔波特
– Floyd Henry Allport – 1890-1978 –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 第三本社会心理学
张明 研究对象 社会认知 态度 人际交往 爱情 助人与侵犯 群体心理 领导心理 消费心理 大众心理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

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

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

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 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

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

②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

③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

④剥夺与满足命题。

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⑤攻击与赞同命题。

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

霍曼斯将 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

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与个体心理的相互作用D. 社会结构答案:C2.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A. 他人在场时,个体的工作效率降低B. 他人在场时,个体的工作效率提高C.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效率降低D.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效率提高答案:B3.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马斯洛C. 塔杰菲尔D. 斯金纳答案:C4. 从众行为通常发生在哪种情境下?A. 个体独立完成任务B.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C. 个体与他人意见一致D. 个体与他人意见不一致答案:B5. 社会影响的类型不包括:A. 服从B. 从众C. 认同D. 独立思考答案:D6.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A. 班杜拉B. 皮亚杰C. 弗洛伊德D. 荣格答案:A7.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阿伦森B. 费斯汀格C. 马斯洛D. 卡尔·罗杰斯答案:B8. 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A. 负面影响B. 无影响C. 积极影响D. 有时积极有时消极答案:C9.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是基于:A. 情感B. 利益C. 义务D. 权力答案:B10. 社会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首次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特里普利特C. 阿伦森D. 班杜拉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答案: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水平会影响其动机、情感和行为。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可能面对挑战,坚持努力,并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态度。

2. 描述社会影响的三种主要形式。

答案:社会影响的三种主要形式包括服从、从众和认同。

服从是指个体按照他人或群体的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行为或观点以与群体保持一致;认同是指个体因为欣赏或尊重他人,而模仿其行为或观点。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5 和期望,企业可以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建立和维护与顾客之间的信任和依赖关系,以提高顾
客的忠诚度和品牌价值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总之,社会交换理论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它为我们理解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 了重要的框架和指导。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个理论 ,以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除了上述提到的观点,社会交换理论还有一些其他重要方面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社会交换与文化因素
社会交换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文化因素对人类互动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交换的规则、方式和
1 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例如,一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而另一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集
体主义和合作。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交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对人类互动的影响和
作用
社会交换与网络结构
2 社会交换理论可以与网络结构理论相结合,解释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交换和权力关系。在社会网络中,
个体之间会形成复杂的交换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直接的联系,也可以是间接的影响。通过研究网络
结构中的社会交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网络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交换与心理健康
3 社会交换理论还可以用来解释心理健康问题中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在心理健康领域,社会支持和
的利益
社会交换的情感因素:社会交换
4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交换,还包括
情感上的交换。参与者之间通过 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来增进彼此
之间的信任和依赖
3
社会交换的依赖性:社会交换的 参与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他们 需要对方的资源和支持来获得自 己所需的利益。这种依赖性可以 促进交换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认识自己(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四)认识生活的价值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1、个体过程2、人际过程3、群体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产生阶段(1895-1934)2、起步阶段(1935-1945)3、发展阶段(1946-1969)4、危机阶段(70年代)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一)如何提出问题(二)如何阅读文献(三)研究方法选择1、相关研究2、实验研究(四)收集数据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档案研究法5、元分析方法(五)研究的设计(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七)论文的撰写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二)学习理论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2、学习理论的特点(三)诱因理论1、理性决策论2、交换理论3、需求满足论(四)认知理论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五)角色理论第三章自我概念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三、自我偏差(一)焦点效应(二)自利偏差(三)盲目乐观(四)虚假一致性和虚假独特性四、自我与文化(一)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二)东西方文化下自我概念的差异性(三)自我的三成分模型(四)华人自我四元论第四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一)分类(二)图式分类: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作用:三方面(三)社会认知法则1、便利法则2、象征性法则3、基础比例信息4、锚定与调整法则(四)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1、社会认知与寂寞2、社会认知与焦虑3、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五)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内隐联想测验二、个人知觉(一)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1、第一印象评定人或事物时的三个基本维度2、整体印象的形成(1)平均模型(2)累加模型(3)加权平均模型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1)晕轮效应(2)正性偏差(二)个人知觉的线索1、情绪2、非言语线索(1)人际距离(2)身体姿态(3)目光接触三、归因(一)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1、Heider的归因理论2、Weiner的归因理论3、归因风格理论4、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5、对应推论理论(二)对自己的归因1、对自己态度的归因2、对自己动机的归因3、对自己情绪的归因(三)基本归因错误第五章社会行为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1、生物学理论的观点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1、家庭环境2、文化环境(四)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被动型、唤起型、主动型2、行为遗传学的证据3、概率渐成论二、人类的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概述1、什么是侵犯行为考虑三方面、工具性侵犯、敌对性侵犯2、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3、文化与侵犯行为4、愤怒与侵犯行为(1)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2)遭受挫折(3)归因的影响5、对侵犯行为的学习(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温度2、兴奋转移3、侵犯性线索4、去个性化5、饮酒6、社会赞许与模仿(三)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四)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1、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2、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3、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玩电子游戏对人的五点影响三、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一)对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1、进化心理学2、社会进化论3、学习理论4、社会交换理论5、移情与利他主义(二)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1、情境因素(1)文化差异(2)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境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3)环境条件因素(4)时间压力因素2、助人者的特点(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2)助人者的心情(3)助人者的内疚感(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5)宗教信仰(6)性别影响3、求助者的特点(1)是否受他人喜欢(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3)性别的影响(三)增加助人行为1、利他主义的社会化(1)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2)通过做出具体的帮助行为来学习 (3)利他主义的内在动机2、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3、积极心理学与亲社会行为第六章态度与偏见一、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和功能1、什么是态度2、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3、态度的心理功能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二)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2、时间因素3、自我意识4、态度强度5、态度的可接近性6、行为的主动性水平7、心境的影响8、情境的作用(三)态度的测量1、直接测量(1)利克特量表 (2)瑟斯顿量表(3)语义区分量表2、间接测量(1)投射技术(2)生理指标测量(3)反应时测量二、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与学习(二)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三)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四)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三、态度改变(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1、Heider的平衡理论2、认知失调理论(二)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1、不充足理由与认知失调2、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3、努力与认知失调4、决策后失调5、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三)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四、说服模型(一)Hovland的说服模型(二)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三)Sears的说服模型(四)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1、说服者的因素(1)专家资格(2)可靠性(3)受欢迎程度2、说服信息的因素(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2)信息唤起的恐惧感(3)信息的呈现方式(4)信息的呈现顺序和关联性3、被说服者的因素(1)被说服者的人格特征(2)被说服者的心情(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4)被说服者的动机水平(5)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6)个体差异(7)综合因素(8)自我在说服中的角色4、情境因素(1)预先警告(2)分散注意(五)从双加工模型到单加工模型五、偏见(一)偏见概述1、偏见定义2、偏见产生的理论(1)团体冲突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理论(4)心理动力理(5)人格理论(二)偏见的影响与克制1、偏见的影响(1)对知觉的影响(2)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影响2、消除偏见的方法(1)社会化(2)受教育(3)直接接触第七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吸引(一)人们相互吸引的两个原因1、人类天生就具有亲和动机2、克服寂寞(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强化原则2、社会交换原则3、联结原则(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个人特质(1)个人的温暖(2)能力(3)外表的吸引力2、相似性(1)人口特征的相似性(2)态度的相似性(3)外表相似性(4)伴侣与自己理想自我的相似性3、互补性4、熟悉性5、接近性二、亲密关系(一)亲密关系概述1、亲密关系的定义2、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3、亲密关系中的依恋(二)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1、友谊关系2、自我展露3、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三)亲密关系的维持1、平等2、归因3、沟通4、嫉妒(四)亲密关系的终结1、对待不满的策略(1)真诚(2)忽视(3)退出(4)表达2、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害3、利用社会支持三、爱情(一)什么是爱情(二)爱情的分类与测量1、爱情的分类2、爱情的测量(三)爱情行为与感受(四)文化与爱情四、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一)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1、关系的建立拉关系、认关系、钻关系、袭关系2、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1)自我中心(2)讲人情(3)强调人际信任(二)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1、家族取向2、关系取向关系角色化、关系互赖性、关系的和谐性、关系决定论3、权威取向(1)权威敏感(2)权威崇拜(3)权威依赖4、他人取向(1)顾虑他人(2)顺从他人(3)关注规范(4)重视名誉第八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一、社会交换(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1、功利主义经济学2、行为主义心理学(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1、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2、交换结果的评价方式(1)绝对比较标准(2)相对比较标准3、公平交换(1)均等原则(2)各取所需原则(3)平等原则(三)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1、囚徒困境2、货运游戏(四)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二、社会影响(一)社会影响的定义奖赏权、强制权、参照权、法定权、专家权、信息权(二)社会影响理论(1)他人的重要性(2)他人的数量(3)他人的接近性(三)社会影响的表现1、社会促进简单在场、恐惧评价理论、分心冲突理论2、社会懈怠3、去个体化(1)匿名性(2)自我意识降低三、从众、顺从与服从(一)从众1、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1)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2)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2、影响从众的因素(1)情境因素(2)个人因素(3)文化(二)顺从1、顺从以及影响因素(1)积极的情绪(2)顺从行为的互惠性(3)合理原因2、增加顺从的技巧(1)脚在门槛内技巧(2)门前技巧(3)折扣技巧(4)滚雪球(三)服从1、服从的定义与研究2、服从的原因(1)规范性社会影响的作用(2)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作用(3)服从的其他原因:先诱导再转变(4)自我辩解第九章团体心理与行为一、团体概述(一)团体1、团体定义2、团体的心理功能(1)归属感(2)认同感(3)社会支持(二)团体规范1、什么是团体规范2、团体规范的作用(1)保持团体的一致性(2)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3)规范的惰性作用(三)团体凝聚力1、定义与影响因素(1)需要的满足(2)团体目标(3)团体活动和领导者2、凝聚力的作用3、凝聚力的测量二、团体领导(一)领导定义(二)有关领导的理论1、特质理论(1)Gibb的领导特质(2)Stogdill的领导特质(3)交易型与改变型领导(4)魅力领导(魅力、激发动机、智力激发、个人化的考虑)2、领导与下属交换理论3、权变领导模型4、路径-目标理论5、成就动机理论(1)成就需要(2)权力需要(3)亲和需要(三)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1)性别与领导方式(2)文化与领导方式三、团体内部沟通(一)团体沟通的特性1、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2、领导的主导作用(二)团体沟通1、沟通的网络型态圆型、链型、Y型、轮型2、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三)冲突解决1、Thomas的冲突解决方式对峙、逃避、顺应、妥协、合作2、协商式沟通(1)协商中最有利的最初立场(2)在协商中怎样让步(3)采用逐渐回报策略3、利用中间人沟通(四)沟通的性别差异和跨文化差异1、沟通的性别差异2、沟通的跨文化差异(1)价值观念(2)思维方式(3)沟通风格(4)角色期望四、团体决策(一)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1、两类决策问题2、多数人与少数人影响3、领导在决策中的作用4、团体决策规则一致性规则、优势取胜规则、多数取胜规则5、团体决策中的投机行为(二)团体极化1、团体极化的定义2、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社会比较理论、说服性辩论(三)团体思维1、团体思维的定义2、团体思维产生的条件3、团体思维的症状与后果4、克服团体思维的方法(四)团体决策方法1、头脑风暴2、德尔菲法3、具名群里技术4、阶梯技术5、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第十章健康心理学一、与健康有关的概念(一)健康、心理健康与健康心理学(二)健康模式的变迁1、生物医学模式2、心身医学模式3、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三)心身疾病1、什么是心身疾病2、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二、压力(一)生活事件(二)对压力的知觉(三)控制感(四)自我效能感(五)习得性无助稳定型归因、内在型归因、整体型归因三、应对方式(一)应对与应对方式(二)性别与应对方式(三)人格与应对方式1、乐观与悲观2、A型人格与B型人格(1)易发怒和具有敌意(2)情绪压抑(3)失望感强烈(4)悲观与宿命3、压力易感性人格(1)从行为倾向讲(2)从期望与信念上讲(3)从个人特征上讲(四)积极的应对方式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2.增加积极的情绪和控制好自己3.敞开心胸,倾吐心事4.寻求社会支持(五)健康行为的塑造1、说服中的信息策略2、增强健康行为的HAPA模式(1)风险意识(2)行为信念(3)自我效能第十一章文化心理学一、文化心理学概述(一)文化与文化心理学1、什么是文化?2、什么是文化心理学?(二)文化心理学的范畴1、文化人类学2、跨文化心理学3、文化心理学(三)文化心理学的发展1、20世纪70年代前2、20世纪70-80年代中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四)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2)文化与信息加工机制(3)文化与符号表征(4)文化与社会化(5)文化多元性的影响(4)文化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五)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途径价值途径、自我途径、情境途径、理论途径2、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六)文化的维度四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男性化/女性化五维度: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性与感性、特定文化、成就与归属二、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1、基本概念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测量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二)文化与自我1、独立型自我2、依赖型质自我(三)文化与归因1、文化与基本归因偏差2、文化与其他的归因偏差(四)文化与思维方式1、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2、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来源3、理解思维方式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三、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一)研究中国文化的意义(二)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路1、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分析(1)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2)以家庭为主体的家族主义盛行(3)封闭性的经济基础(4)政治制度中的专制主义2、近代化理论的思路3、世界体系理论4、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展望第十二章积极心理学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二)积极心理学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研究对象2、积极心理学不是常识3、积极心理学的目的4、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5、积极心理学的本质6、积极心理学的分支7、积极心理学的支柱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一)积极的主观体验1、快乐2、福流(二)积极的个人特质1、积极的个人特质-乐观2、积极的人格(三)积极的价值观1、价值观的概念2、价值观的分类(四)积极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1、积极的人际关系2、积极的社会关系三、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一)幸福的含义及研究(二)幸福与生活满意度(三)影响幸福的因素1、幸福的影响因素2、如何提升。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交换理论——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交换理论——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交换理论——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着重于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理论认为,个体之间的互动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回报或利益,而不同的社会交换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本文将介绍社会交换理论的起源和主要概念,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自1958年George C. Homans提出社会交换理论以来,该理论已成为社会学中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是理性的行动者,在互动中寻求一定的回报或收益。

这些回报可以是物质的,如货币、物品或服务,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社会认可、亲密关系或感情投资。

个体之间的社会交换会涉及到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成本和利益。

成本是指为了达成某项交换而必须承受的代价,而利益则是个体可获得的收益,包括直接或间接的回报。

个体在做出决策之前会对成本和利益进行权衡,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交换方式。

在社会交换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正义感。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正义感来判断交换是否公正。

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承担的成本过大,而收益却很小,那么他们可能会拒绝交换;而如果交换对双方都是有利的,那么交换就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各种社会关系,包括一对一的关系、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内部的关系。

在个人层面,家庭内成员之间的交换关系可以是互换照顾、分摊家务和支付账单等。

在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换关系可以是专业技能、合作项目和城市管理等。

在国家层面,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换关系可以是贸易、技术转让和国际援助等。

社会交换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关系和行为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揭示了个体之间的依赖关系和互动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组织和结构。

此外,社会交换理论还可以激发人们思考正义和公平的概念,促进社会合作和和谐。

然而,社会交换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假定个体之间都是理性的行动者,而人类行为不仅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文化、心理、社会和政治等多个因素的制约。

中科院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中科院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中科院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A. 正确B. 错误答案:A2.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理解社会现象和他人行为的过程。

A. 正确B. 错误答案:A3. 社会影响是指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A. 正确B. 错误答案:A4.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的紧密程度和对群体的忠诚度。

A. 正确B. 错误答案:A5.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基于个体之间的相互利益交换。

A. 正确B. 错误答案:A6. 归因理论主要探讨个体如何解释他人行为的原因。

A. 正确B. 错误答案:A7. 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

A. 正确B. 错误答案:A8.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观点。

A. 正确B. 错误答案:A9.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社会行为。

A. 正确B. 错误答案:A10. 社会促进效应指的是他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表现会得到改善。

A. 正确B. 错误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A. 社会认知B. 社会影响C. 社会关系D. 社会行为答案:ABCD12.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包括:A. 信息加工能力B. 社会文化背景C. 情绪状态D. 个体经验答案:ABCD13.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A. 顺从B. 服从C. 说服D. 社会促进答案:ABCD14. 群体决策的特点包括:A. 群体极化B. 群体思维C. 社会惰性D. 群体凝聚力答案:ABCD15. 社会动机的类型包括:A. 归属动机B. 权力动机C. 成就动机D. 亲和动机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案: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案例研究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系统地收集数据,分析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

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

美国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

随着社会心理学的日益发展,研究课题也日益丰富和扩大。

从早期的社会促进研究,发展到社会惰化的研究;从顺从的研究,发展到反顺从和独立性的研究;从侵犯的研究,发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从吸引的研究,发展到爱情的研究;从人际知觉的研究,发展到归因的研究等等。

显示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正日益广阔和深入。

观点的改变自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有所改变。

主要表现在:认识到实验方法的局限性,重视现场研究,重视应用研究,重视以现场应用研究去检验实验室研究所得的理论,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

二十一世纪初社会心理学家强调从现场研究到实验室研究,或从实验室研究到现场研究,往复循环、相互论证。

同时,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为处理从现场获得的大量材料提供了方便,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进步。

侧重点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二十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从研究领域来看,社会心理学研究常常被分为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几乎所有问题。

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到目前为止这个领域的研究课题包括:成就行为与个体的工作绩效:象韦纳的成就归因、阿特金森(Atkinson)的成就动机研究、麦克里兰(McClelland)以及温特(Winter)等人对能力结构的研究,以及各式各样的对工作绩效的研究都包括在这个课题中。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下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依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1. 1908年,美国社会学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孤独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3.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4. 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5. 本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6.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7. 勒温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B=f,其中B是行为,P 是个体,E是个体所处的情景,f是函数关系。

也就是说个体行为是个体于其所处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景必须被看成时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8.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是社会层面。

①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②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等。

③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

④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

1. 霍兰德将社会心理学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关注交换问题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关注交换问题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关注交换问题正方辩手,应该更加关注交换问题。

首先,交换问题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它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如果我们不关注交换问题,那么就会导致资源不公平分配,社会不公正现象加剧。

比如,贫富差距的加大、环境污染的恶化等都与交换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交换问题,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其次,关注交换问题有助于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

在市场经济中,交换是资源配置的基础。

如果交换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的问题。

比如,如果存在假冒伪劣商品的交换问题,就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会破坏市场秩序。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交换问题,以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

此外,关注交换问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人际交往中,交换是互动的基础。

如果交换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比如,如果存在不公平的交换关系,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交换问题,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交换问题,因为它关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经济效益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正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所说,“公平的交换是社会的基石。

”只有关注交换问题,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稳定的社会。

反方辩手,不应该更加关注交换问题。

首先,交换问题虽然重要,但并非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

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我们无法简单地将焦点放在交换问题上。

比如,政治体制、文化传统、人口结构等都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一味地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交换问题上。

其次,过分关注交换问题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功利化倾向。

在市场经济中,交换是以利益为导向的。

如果我们过分关注交换问题,就有可能忽视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比如,如果企业只关注利润,而忽视了对环境和员工的责任,就会导致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

此外,过分关注交换问题可能会使社会变得功利化和冷漠。

在交换的逻辑下,人们可能会变得更加自私和利己,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章节题库(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章节题库(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一、单项选择题1.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从事一些需要动脑筋的活动时,例如解数学题、背单词等,有他人在场和没有他人在场相比,前者会花费你更多的时间。

社会心理学将这种作用称为()。

A.社会影响B.社会促进C.观众效应D.社会抑制【答案】D【解析】A项,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B项,社会促进是指由于他人在场而促进个体活动的完成或作业水平提高的现象。

C 项,观众效应指如果有人在场观看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这个人会感到一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活动效率。

D项,社会抑制是指由于他人在场而导致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

2.以下对影响相符的个体因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正常人中,智力高的人与智力低的人相比较,前者较少表现相符B.实验证明,老年被试比年轻被试较多表现相符C.实验证明,在中性刺激物面前,男女被试的相符程度没有显著差别D.实验证明,高自尊的被试比低自尊的被试较少表现相符【答案】C【解析】相符行为是指在他人和团体的影响下而表现出的、与他人和团体的要求期望相一致的行为。

学者们研究了个体的年龄、智力、自尊等特点与相符的关系,但是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明显相关的证据。

3.以下对个体的性别与相符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证明,女性较男性更容易表现出相符B.实验中,如果刺激材料是男性所熟悉的事物时,男性被试将较多的表现出相符C.实验中,男女被试在相符程度上没有任何差异D.实验中,如果刺激材料是女性所不熟悉的事物时,女性被试将较多的表现出相符【答案】D【解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女性比男性温顺和驯服,女性会更具相符性。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一些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后来更精细的实验指出,过去的实验所用的刺激材料是有利于男性的材料,如政治、球赛、汽车驾驶等等,这会使女性表现出较多的相符行为;如果选用有利于女性的刺激材料,如烹调、服装、看孩子等,则会使男性表现出较多的相符行为。

大学本科教育学专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大学本科教育学专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大学本科教育学专业心理学期末试题附答案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150分钟,本卷满分为1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考号:______一、填空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1、与非实验方法相比,实验研究最大的优点在于,一个假设由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比非实验方法更可靠,实验方法对结果解释的______也更清楚。

2、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______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3、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______的效度。

4、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们对智力或性格了解得越深入,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说完善。

另一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______。

5、调查法是指通过交谈、答卷等形式获得原始资料,并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从而获得对于研究对象的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般是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经常用来了解个体或群体的______。

二、选择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1、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可以指个人的性情或脾气,也可以指个人心情随情境变化而随之改变的倾向,亦即个体的()。

A.生理过程B.反应倾向C.自然过程D.物理过程2、盖伦最先提出了气质这一概念,用气质代替了希波克拉底体液理论中的人格,形成了4种气质学说,此()一直在心理学中沿用至今。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分类方式D.制度文化3、气质在社会所表现的,是一个人从内到外的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然后所发挥的一个人内在魅力的质量的升华。

所指的()有很多的,比如修养、品德、举止行为、待人接物、说话的感觉等等等等,所表现的有高雅、高洁、恬静、温文尔雅、豪放大气、不拘小节、立竿见影等。

所以,气质并不是自己所说出来的。

人际关系模型

人际关系模型

人际关系模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际关系模型是用来解释人际关系的理论框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和特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人际关系模型,并探讨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社会交换模型社会交换模型认为人际关系是一种基于利益交换的互动过程。

在这个模型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和期望来选择和维持某种关系。

这种模型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来选择与他人建立关系,并通过互相给予和接受利益来维持和发展关系。

社会交换模型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职场中,人们会选择与能够为自己提供帮助和机会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在家庭中,夫妻之间的互相支持和照顾也是基于利益交换的关系。

二、社会认知模型社会认知模型认为人际关系是基于对他人认知的互动过程。

在这个模型中,人们通过观察和解读他人的行为来形成对他人的认知,进而决定与他人如何相处。

这种模型强调了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评价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社会认知模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中,领导通过观察员工的工作表现来评估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从而决定是否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回报。

在朋友之间的关系中,人们会根据对朋友的了解和观察来判断他们的性格和可信度。

三、社会支持模型社会支持模型认为人际关系是一种基于互助和支持的互动过程。

在这个模型中,人们通过给予和接受他人的支持来维持和发展关系。

这种模型强调了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性。

社会支持模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困难时期,人们会寻求亲友的帮助和支持,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和负担。

在工作中,同事之间的互相合作和支持可以提高团队的效率和凝聚力。

四、社会影响模型社会影响模型认为人际关系是一种基于他人影响和塑造的互动过程。

在这个模型中,人们受到他人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社会心理学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 霍曼斯认为,由于一部分人掌握着一些为他人急需的特殊的资源,因
而被给予较高的地位,社会分层体系由此形成。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5、公平交换
Courseware template
重点
• 分配公平性原则,即人们在交换中,要对成本和报酬、投资和利 润的具体分配比例作出判断。如果人们不能按照公平性原则得到 相应的报酬,就会在报酬分配方面出现不公正或脱节的现象。
会学界。 1939~1941年任大学讲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回
到哈佛大学,正式转入社会学系,1953年任社会学系教授, 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 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霍曼斯学术研究领域很广,包括历史学、人
类学、心理学及科学哲学。 霍曼斯在从事社会学研究初期对功能主义兴趣较大,著有人类群体(1950)。
时,它们就会重复那种行为(个体经验)。 4)当前的刺激如果在过去某种情况下曾得到酬赏,则这种刺激将引
起与过去类似的行为。 5)只有不断地得到酬赏,行为的重复才能不断地发生。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Courseware template
6)如果某一行为以前曾得到酬赏,但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突然一 无所获,有机体就会有情绪波动。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Courseware template
1 、关于社会交换概念的界定
重点
• 布劳认为,社会交换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人类行为成为交 换行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 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 些目的的手段。

第5章:社会心理学-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new1)

第5章:社会心理学-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new1)

C. 公平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只有在人们觉得社会关系很公平 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希 望被人利用,也不希望沾别人的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社会交换理论 指出人们使用以下规则来决定人际关系是否公平均等 原则、各取所需原则和平等原则。
均等原则:每个人有获得同样利益的机会 各取所需:每个人特殊的需求被加以考虑 平等原则:每个人的收益与贡献成正比例
到一些好处 不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
益 不具备完备信息,但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
的基础 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
例 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张
任何情境中个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 小惩罚的行为。
一致性
假定你参加一个从众实验,多数人都给出了一个你认为是错 误的答案,但只有一个人的答案跟你一致。这种情况下,你 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实验表明,如果有人破坏了群体的一致性,那么群体的社会 影响力就会降低(Allen & Levine,1969;Asch,1955; Morris & Miller,1975)



地位



知识
( 小 )
爱 金钱
(小) 具体性
服务 物质
(大)
B. 结果总评价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随时
记下从某个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酬赏和付出的成本, 并且看重从该人际关系中所能获得的整体结果的有利 与不利。 可以表示为:结果 = 酬赏-成本。 人们在对结果进行评价的时候采用两种比较标准: 绝对的比较标准:该得到多少? 相对的比较标准:哪个得到更多?

社会心理学终结考试答案

社会心理学终结考试答案

社会心理学终结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对)2.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行为主义学派是最早的研究方法。

(错)3.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完全由外部环境决定。

(错)4. 社会影响包括顺从、服从和接受影响三种形式。

(对)5. 群体思维是指群体成员在决策过程中,由于群体压力而导致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下降的现象。

(对)6. 社会身份理论强调个体的社会身份对其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对)7.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寻求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对)8. 归因理论主要探讨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

(对)9.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社会行为。

(对)10.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

(对)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ABC)A. 社会认知B. 社会影响C. 社会关系D. 社会结构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BC)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历史分析法3.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ABD)A. 顺从B. 服从C. 独立思考D. 接受影响4. 社会交换理论中,个体寻求的是(AC)A. 利益最大化B. 情感满足C. 资源平衡D. 社会地位5. 归因理论中,个体可能将行为归因于(BD)A. 社会环境B. 个人特质C. 群体压力D. 情境因素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它探讨个体如何感知、影响和理解他人,以及个体如何被他人和社会力量所影响。

研究范围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和群体行为等。

2. 描述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社会行为。

这一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在行为习得中的重要性,指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模式和结果来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4课时)教学目的:掌握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教学重点: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教学难点: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教学方法及手段:以讲授法为主;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列举丰富的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采用幻灯片教学。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交换1958年美国社会学家Homans提出了社会交换思想。

社会交换是人类社会生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不论是经济生活中的商业行为,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交往活动,无不受交换的影响。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1、功利主义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主要观点:惟利是图是人的本性。

在市场竞争中,人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

*人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权衡所有可行的选择,理性地选择代价最小但报酬最大的行为。

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不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不具备完备信息,但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张*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主要观点: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Homans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命题引入到社会交换理论中:任何情境中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从某一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1. 酬赏与成本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的援助等。

事物对人是否具有酬赏作用因人而定,在一个人看来重要的东西,别人可能认为一文不值。

社会交换中的成本是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社会交换需要时间、精力,有时还伴随着冲突和责难等,这些成本是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必须付出的。

2. 结果总评价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随时记下从某个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酬赏和付出的成本,并且看重从该人际关系中所能获得的整体结果的有利与不利。

其公式可以表示为:结果 = 酬赏-成本。

人们在对结果进行评价的时候采用两种比较标准:绝对的比较标准:该得到多少?相对的比较标准:哪个得到更多?3. 公平交换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只有在人们觉得社会关系很公平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希望被人利用,也不希望沾别人的便宜。

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们使用以下规则来决定人际关系是否公平均等原则、各取所需原则和平等原则。

均等原则:每个人有获得同样利益的机会*Austin(1980)发现朋友间比陌生人之间更常用*Hook(1979)发现儿童比常人更常用各取所需:将每个人的需求纳入考虑范畴,根据每个人特殊需求决定给他什么样的好处;平等原则:每个人的收益与贡献成正比例三、社会交换的证据1、囚犯两难情境:信任是基础2、货运游戏:合作对双方有利四、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协商冲突:扩大收益,减少损失*美国着名的幽默作家和卡通画家詹姆斯?瑟伯的自传体小说《我的生命与艰难岁月》里的两段文字形象传神地描述了社会影响的现象:第二节:社会影响一、什么是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French和 Raven对社会力量的来源进行了分析,他们总结出了六种社会力量的来源:奖赏的权力(Reward power)压制的权力(Coercive power)参照的权力(Referent power)法定的权力(Legitimate power)专家的权力(Expert power)信息的权力(Informational power)文化的社会影响A. 自我概念文化会影响到人们的自我概念,不同文化中人们的自我概念有着显着的差异。

以东西方文化中人们的自我结构为例,日本人的自我当中包含了家庭,而美国人的自我不包含情境中的他人。

B. 社会关系Markus 发现在集体主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雇主与雇员之间崇尚相互真诚和团结一致,人们尽量地通过尊重他人和给他人面子来维持这种和谐关系。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不会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人的过错,而是委婉地、间接地表达对他人的忠告。

C. 孩子养育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父母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对集体主义文化的人而言,父母可能会回避这种个人主义,父母倾向于教孩子学会如何去了解他人、与他人合作以及如何与他人交往,父母会指导甚至决定孩子的事情。

D. 人际沟通直接与间接:美国人喜欢直接性的沟通,有什么要求最好直接提出来;中国人更喜欢间接的方式。

情感外露:在发生人际冲突的时候,中国人往往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人则在许多场合表达自己的情绪。

谦虚与礼貌:中国人的谦虚让人分不清真假,而对美国人来说,他们会比较真实,甚至夸大自己的优点。

二、社会影响理论?Latanē指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的总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他人的数量、重要性和直接性。

社会影响的另一个规律:伴随着影响人数的增加,每一个人的影响实际上在下降,第二个人的影响比第一个小,第N个人的影响小于第(N-1)个人的影响。

三、社会影响的表现1、社会促进社会促进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对社会促进作用的理论解释:他人的存在评价恐惧2、社会懈怠社会懈怠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对社会懈怠现象的解释是由Kerr、Bruun和Harkins等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团体中,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努力会埋没在人群中,所以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降低,从而不大去努力,致使作业水平下降。

3、去个体化去个体化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去个体化现象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

Le Bon发现激动的群众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和行为,因为个体的情绪可以传染给群体,这种现象叫做“社会传染”。

Festinger、Zimbardo称之为去个体化:认为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个体越来越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而是集中注意力于团体情境之上。

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匿名性:匿名性是引起此现象的关键,团体成员越隐匿,他们就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

自我意识下降:引发去个体化行为的最主要的认知因素是缺乏自我意识,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

但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失去这些控制功能第三节:从众、顺从、服从一、从众行为Myers认为从众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

而Franzoi 则把从众定义为对知觉到的团体压力的一种屈服倾向。

与从众有关的研究主要有两个:A. 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规范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团体从众的结果B. Asch用线段判断实验对从众行为的研究Asch用此实验证明了从众行为是人的天性C. 影响从众的因素情境因素:团体的规模团体的凝聚力团体社会支持个人因素:自我特征: 内在自我与公众自我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个人控制愿望社会地位预先的承诺性别二、顺从1、顺从(compliance)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在做出顺从行为的时候,人们可能私下同意他人的请求,也可能私下不同意他人的请求,或者没有自己的主意。

2. 增加顺从的技巧脚在门槛内技巧(foot-in –the-door)门前技巧(door-in-the-face)折扣技巧(that’s-not-all)滚雪球(low-balling)三. 服从服从(obedience)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权威的命令。

Milgram 系统地研究了人们对权威的服从问题,他用一系列的研究证明了服从是人在某种情景中的必然选择。

他所做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对大学生电击他人行为的研究模拟监狱情境研究联系实际社会心理学与人类的可持续未来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狄更斯《双城记》1.什么是全球危机及如何应对?(1)地球超负荷在200多年以前,马尔萨斯预言汹涌的人口会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

由于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农业的发展,马尔萨斯关于人口超出粮食供应的范围的预言还未兑现,但是想想以下的一些问题:世界人口继续增长好消息是:出生率正不断地下降。

在40多个国家中,人口出生率已经下跌到生育更替水平(平均一个妇女2.1个孩子)甚至更低。

坏消息是:在发展中国家,出生率的下降甚微,并不能抑制人口的快速增长。

1830年后,用了100年的时间世界增加了它的第二个十亿人口,又用了30年的时间增加了第三个十亿,接着是用15年增加第四个十亿,再接着只用了12年时间就增加了第五个和第六个十亿。

人口学家预期,世界人口将会在大部分读者的有生之年增加它的第七个、第八个、第九个十亿。

经济的增长带动了消费的增加汽车消费、全球变暖:谁应该为全球变暖和资源枯竭负大部分责任呢?不幸的是,正是最有可能读到这本书的读者所在的国家的人们。

如果有20 亿人口对资源的消耗量像今天的西欧和北美地区那样,那么地球不可能永远支撑人们的需要。

使用联合国的统计数据,人们评估了所谓“生态覆盖区”——不同国家的人们分别需要多少生态空间来生产他们所需的消费品以及吸收他们产生的垃圾。

加拿大人均需要10个足球场多一点的空间。

美国人均所需的空间比加拿大人多30%;英国、瑞士和德国的人均需要空间比加拿大少30%。

如果每个人的消费量都像今天的美国人和加拿大人一样,需要三个地球那么大的空间才能满足需求。

“我们不会做出任何伤害经济的事情,因为对我们来说,首要的是生活在美国的人民。

”——布什总统2001对他拒绝签署京都协议的解释,该协议是由100多个国家商定的。

“一个人如果想称为世界的领袖,他必须懂得关注整个地球,而不是仅仅美国的工业。

”——欧盟主席普罗迪2001对美国总统的回应。

(2)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吃吃喝喝,然后愉快地等待世界末日的来临?像许多参加囚徒困境的游戏的人一样,每个人都追求将个人利益最大化,结果造成对整个集体的伤害?(“在全球范围内,我的消耗量是无穷小的;这样的消费给我带来了快乐,但对于世界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