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食药用真菌的研究进展 (2)

《微生物学》-食药用真菌的研究进展 (2)
《微生物学》-食药用真菌的研究进展 (2)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秋季学期期末(2020.2) 《微生物学》

主讲教师:李明春、吴卫辉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 病毒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例如噬菌体展示技术,病毒载体等)

2. 近年来重大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特征和病毒复制、致病机制(如埃博拉出血热、

中东呼吸综合征等)

3. CRISPR-Cas9技术综述(来源,机制,应用)

4. 细菌耐药遗传水平机制

5. 微生物遗传物质水平转移方式和机制

6. 微生物遗传学技术在工农业中的应用

7.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8. 微生物在环境污染和保护中的作用

9. 人体肠道微生物分类、功能研究进展

10. 疫苗的作用机制和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11. 微生物作为模式系统揭示生命过程的优势

12. 试述未来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13. 从细胞形态结构及一些重要结构的化学成分组成等方面分析细菌、古生菌及真

核微生物三者之间的进化关系

14. 微生物营养及代谢的多样性对微生物生存能力的影响

15. 极端微生物对生命起源和生命极限的启示

16. 你认为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微生物学家及其成就

17. 微生物学中的独特技术及对发展现代生物学的贡献

18. 食药用真菌的研究进展

19. 微生物在自然界碳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及意义

20. 生物固氮的原理、意义及应用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食药用真菌的研究进展

1 硒与食品

1.1 硒的生理功能

硒不仅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部分,参与免疫反应和眼中光转换电的过程[3],还能减弱镉、砷、汞等重金属和黄曲霉等毒素的作用[4]。硒作为良好的抗氧化剂、解毒剂成分的同时,在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各种癌症的风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5]。

1.2 人体硒的需求量

目前,WHO对健康成人的每天硒推荐摄入量是55 μg,中国营养学会膳食硒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为60 μg/d。成年人每日摄入Se少于40 μg,即定义为硒摄入缺乏[6]。缺乏Se容易造成多种疾病,如儿童缺Se容易造成大骨节病,成人则容易发生克山病。通过测定人血、尿中的硒含量来调整食物硒的摄入量,正常人尿中硒含量为0.01~0.15 mg/L,血清正常硒含量为15~25 μg/L。

1.3 硒富集

人体摄入硒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天然食物特别是蔬菜中硒含量较低,而在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中,蔬菜的摄入量很高。因此,一般仅靠天然食物不能满足人体对硒的正常需要。硒盐毒理分析表明,有机硒毒性远低于无机硒,且生物利用率更高。所以,无机硒的有机化显得尤为重要[2]。

对中国大部分地区而言要富硒,即增加土壤中有效硒的含量,而对于极少部分高硒地区而言则要降低硒的生物可利用性。由于微生物参与了土壤中硒转化的各个方面,因此利用微生物来调节土壤硒的分布和形态很重要[3],而且相对于天然植物合成转化法历时长、成本高,目前最具有实际应用的转化方法是微生物合成转化法。通过在食用菌生长的基料中加入无机硒盐,适宜条件下正常培养即可得到含有机硒的食用菌并开发相关富硒食品。食用菌产品不仅能有效富集硒,同时自身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成分,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2 富硒食用菌

2.1 食用菌富硒种类

许多食用真菌不仅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味道鲜美,药、食用价值都很高,而且具有较强的耐硒、富硒能力[7,8]。可利用食用真菌作为硒的载体,培养富硒食用真菌,提高食用菌的价值,得到较为理想的有机硒补剂产品

2.1.1 平菇覃晓娟等[11]通过比较13种平菇品种的耐硒能力,发现不同平菇菌株对亚硒酸钠的耐受力差异明显。祝传望[12]通过在平菇栽培料中添加硒酸精氨酸研究发现,平菇不同部位的富硒能力不同;硒浓度对菌丝和子实体的促进作用也不同,且富硒后子实体挥发物质醇类的含量增加。

2.1.2 香菇成群[13]比较了香菇、平菇、姬菇3种食用菌的集硒能力,结果表明香菇的集硒能力最强。吴丹[14]也比较了富硒的香菇和平菇抗氧化活性的差异,说明不同种的食用菌集硒能力、效果不同。Nunes等[15]进行富硒香菇栽培试验,结果表明,Na2SeO3增加了氧化酶的活性,不影响水解酶活性,且呼吸活性与Na2SeO3添加量呈负相关。硒更多的是对氧化酶的作用,并能通过自身的作用减少香菇呼吸消耗,进而促进其生长和营养积累[16]。

3 问题与展望

3.1 机理研究

虽然高等食用菌中的硒含量、种类都可以测定,但硒的吸收、代谢机理尚不十分清楚。高浓度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可促使微生物进行异化还原并形成单质纳米硒颗粒,但是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纳米硒的生物合成机制也尚未研究清楚;另外,肠道微生物如何影响机体对不同形态硒的吸收与转化尚不清楚。目前,湖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对植物硒吸收代谢分子层面研究已经取得不小成果,这将对食用菌方面的研究起到重要参考作用。

【免费下载】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真菌为低等真核生物,种类庞大而多样。据估计,全世界约有真菌150万种,已被描述的约8万种。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生物体内外,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许多真菌在自然界的碳素和氮素循环中起主要作用,参与淀粉、纤维素、木质素等有机含碳化合物及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的分解。有些真菌如蘑菇、草菇、木耳、麦角、虫草、茯苓等可直接供作食用和药用,或在发酵工业、食品加工业、抗生素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也有些种类引起许多植物特别是重要农作物的病害,如水稻稻瘟病、小麦锈病、玉米腥黑穗病、果树病害等。少数真菌甚至是人类和动物的致病菌,如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等。因此,合理利用有益真菌,控制和预防有害 真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整理了已完成基因组序列测定的真菌的信息,并对真菌染色体组的历史、测序策略及其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1真菌染色体组的研究历史和资源 1986年美国科学家Thomas Rodefick提出基因组学概念,人类基因组计划带动了模式生物和其它重要生物体基因组学研究。阐明各种生物基因组DNA中碱基对的序列信息及破译相关遗传信息的基因组学已经成为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不可分割的学科。由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近百个实验室六百多位科学家通力合作,1996年完成第一个真核生物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基因组测序,这 对于酵母菌类群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里程碑,并且激起了真核基因功能和表达的第一次全球性研究(Goffeau etal,1996)。随后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Wood etal.2002)和粗糙脉孢 霉Neurospora crassa(Galagan etal.2003)染色体组的完成显露出酿酒酵母作为真菌模式生物的局限性。尽管如此,真菌染色体组测序的进展最初是缓慢的。为加快真菌染色体组研究的步伐,2000年由 美国Broad研究所与真菌学研究团体发起真菌基因组行动(fungal genome initiative,FGI),目的是 促进在医药、农业和工业上具有重要作用的真菌代表性物种的基因组测序。2002年2月FGI发表了第 一份关于测定15种真菌基因组计划的白皮书。2003年6月,真菌基因组行动发表了第二份白皮书,列 出了44种真菌作为测序的目标,强调对其中10个属即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组 织胞浆菌属Histoplasma、球孢子菌Coccidioides、镰刀菌属Fusarium、脉孢菌属Neurospora、假丝 酵母属Candida、裂殖酵母属Schizosaccharomyces、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和柄锈病菌属Puccin& 的物种优先进行测序。之后,经过FGI、法国基因组学研究项目联(G6nolevures Consortium)、美国能 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The DOE Joint Genome Institute,JGI)DOE联合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研究 院(The Institute for Genomic Research,TIGR)、英国The 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mteSanger和华盛顿大学基因组测序中心等共同努力;得到包括美国国家人类染色体研究所、国 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等的资助,也有来自学术界和产业集团如著名的 Monsanto、Syngenta、Biozentrum、Bayer Crop Science AG和Exelixis等公司的持续合作,在最近 的几年里,真菌基因组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至2008年6月1日,共有3734种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工作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公开发表812个完整的基因组,其中,70余种真菌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 组装完成或正在组装,分别属于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壶菌门和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 的代表。此外,还有Ajellomyces dermatitidis和Antonospora locustae等20余种真菌基因组序列 正在测定中(Bemal etal.2001)。这些真菌都是重要的人类病原菌、植物病原菌、腐生菌或者模式生物,基因组大小为2.5—81.5Mb,包含酵母或产生假菌丝的酵母、丝状真菌,或者具有二型性(或多型性) 生活史的真菌,拥有与动物和植物细胞一样的的细胞生理学和遗传学特征,包括多细胞性、细胞骨架结

食用菌抗衰老研究进展

食用菌抗衰老研究进展 张智1,焦春伟2,胡惠萍1,潘鸿辉1* (1.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微生物应用新技术公共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63; 2.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70) 摘要衰老已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发展很快,但由于化学药物的广泛使用及其毒副作用,研究者已将研究重点转向中药和食药用菌。食药用菌具有天然、营养、健康和多功能的特性,其保健功效的研究已引起广泛的关注,而关于其抗衰老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就目前食药用菌抗衰老的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关键词抗衰老;食药用菌;衰老 中图分类号Q94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021(2010)03-0078-04 Advance m ent on Ant-i Agi ng E fficacy of Edi ble and O ffici nal Fungi Z HANG Zhi1,JI A O Chun-w ei2,HU H u-i ping1,PAN H ong-hui1 (1.Guangd ong In st.ofM icrobiol.,Guangdong P rov.K ey L ab.of M icrobial Cu lt u re C oll.&App lic., Guangd ong Op e n L ab.of App l.M ic robiol.,Guangzhou510663;2.Yue w eiEd ible F ung i Tec hn ology Co.L t d.,G uangzhou510070,C hina) Ab strac t A g i ng has becom e one o f the hottest topics that dra w n people attention.T he research o f ant-i ag i ng m ed-i c i ne has been rap i d l y dev e l oped bo t h i n Chi na and abroad.M any researchers had turned t he ir f ocuses t he ir stud i es on Ch i nese trad iti ona lm edic i ne and ed i ble and offi c i nal fung i(EOF)because o f the w idespread use of che m ica l m ed-i c i nes an d t ox ic si d e e ffects.EO F has characteristics o f na t ura,l nutr iti on,hea lth and mu lt-i functi on and the research o f hea lth care e fficacy has been a roused ex tens i ve attenti on.S i nce t here are f ew repo rts about the an t-i ag i ng f uncti on o f E O F,research prog ress on ant-i ag i ng efficacy o f EO F w ere i n troduced in this artic l e. K eywords ant-i ag ing;EOF(ed i ble and offic i nal f ung i);ag i ng 近年来关于衰老的研究以及根据衰老的机制寻找高效的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医药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衰老是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是机体各种生化反应的综合表现,是体内外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衰老产生的确切机制尚未明了,国际上提出一系列衰老学说,包括自由基学说、线粒体DNA损伤学说、衰老端粒学说、免疫学说、内分泌学说等,为揭开衰老机制及开发抗衰老药物奠定了基础。尽管这些学说都各自获得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但至今仍不能全面解释衰老现象。伴随不同衰老假说的提出,各种抗衰老药物也大量涌现市场,目前食药用菌抗衰老药物已成为研究领域的新宠儿。食用菌是人类食药用的大型真菌。中国已知的食药用菌中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各真菌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地区及生态环境中。食用菌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其蛋白质含量较高,并含有多种维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9B080701065) 作者简介:张智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食用菌研究与开发。Te:l020-********,E-m ai:l z h angzh i2000@21cn.co m *通讯作者。T e:l020-********,E-m ai:l phhgan l an l v@yahoo.co https://www.360docs.net/doc/8611835552.html, 收稿日期:2010-03-19;修回日期:2010-04-26 78微生物学杂志2010年5月第30卷第3期J OURNAL OF M ICRO BI O LOGY M ay2010V o.l30N o.3

真菌和食用真菌的价值及其发展方向

真菌和食用真菌的价值及其发展方向 摘要:在中国,真菌食用的历史有6000~7000年,真菌药用的历史有4000多年。药用真菌在中国传统医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营养、味道鲜美且兼有保健和药用价值的真菌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前景。 关键字:食用真菌价值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及资料:百度百科—真菌; 徐松波,张学莉,等编著. 食品营养与健康指南,中国医药出版社,1992 黄年来.中国食用菌百科.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竹内容雄.日本发酵与工业。1976 商业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昆明:中国食用菌,1995~2001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食用菌,1995~2001 郑建仙.功能性食品.中国轻工出版社,1995 荣福雄,等.8254山西金黄银耳医疗保健作用的研究.全国食用菌新成果、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994, 6 荣福雄,等. 8254金黄银耳多糖抗辐射损伤的研究. 香港首届国际食用笛会议论文集l993 潘继红,等. 灵芝、酵母“双菌”,发酵饮料的研制.食品科学.1997,(8)22-24 潘继红,等.猴头功能饮料生产工艺初探.食用菌,1995,增刊,42-43

可食用真菌更是价值非凡。在中国,真菌食用的历史有6000~7000年,真菌药用的历史有4000多年。药用真菌在中国传统医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10余种药用真菌。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40多种药用真菌。当前,灵芝、虫草等传统药用真菌仍在被广泛使用。这些传统药用真菌作为中医药的代表之一,在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疾病对人类的威胁正在改变着疾病谱,要求医疗模式由单纯的疾病治疗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各种替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正推动着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和营养药物需求的日益增长。因此,具有丰富营养、味道鲜美且兼有保健和药用价值的真菌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前景。 食用菌是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Macroscopic Fungi)。通常也称为菇、菌、蕈、蘑、耳。全世界有10000 多种肉质菌(Fleshy mushroom),目前中国已报道的食用菌有850 多种,其中大约有80 多种是美味的,人工栽培的近的50 种,其中形成大规模商业性栽培的15 种左右。在农业不发达的年代,菌类成为人们用以充饥的食物来源。到了现代,菌类成为一种菜肴和美味食品。菌类的营养成分介于肉类和果蔬之间。菌类的蛋白质含量,鲜品为自身重的2%-5%,干品达30%-40%,香菇、金针菇、蘑菇等的蛋白质含量均较高,比一般的蔬菜高几倍至几十倍。菌体蛋白质是最优良的蛋白质,氨基酸种类齐全,一般人体必需的8-9 种氨基酸,如赖氨酸、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及异亮氨酸等均有,且不含有高脂肪及高胆固醇等不利影响,是典型的低热量食品。菌类中的生理活性物质,如矿质元素、维生素、核酸及多糖类化合物不但含量丰富,而且使菌类食品有别于一般食品,成为一类高营养价值的风味食品、保健食品和抗癌食品。许多食用菌既是美味佳肴,又具有独特的医疗作用。一般认为,菇类具有益气、清神、理肠胃等功能,但不同菇类还有其独特的医疗作用。灵芝,我国古代传说为”仙草”,历代本草学家都认为灵芝能治疗多种疾病,而且是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药物。通过现代临床试用已证实灵芝对慢性气管炎、急性肝炎等均有一定疗效。经药理研究证明灵芝具有保肝、解毒、强心、镇静、抗缺氧及抗惊厥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茯苓,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常用中药。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水肿、急性肝炎和急性肾炎等。药理实验证明,茯苓有利尿和一定镇静作用。木耳性平、味苷,能润肺清肠和消化纤维,它是矿业和纺织工人的保健食品。木耳并具有益气强身、活血、止血等功效,是中医治疗寒湿腰痛的辅药。《本草纲目》中认为木耳能”疗痔”。香菇,性平、味甘,能化痰理气、益味助食等,同时又能增强人体的抗病力及防治感冒。经常食用香菇,可预防坏肉病、肝硬

药用真菌开发研究及最具开发前景的主要药用真菌概述

药用真菌开发研究及最具开发前景的主要药用真菌概述 药用真菌是指能治疗疾病、具有药用价值的一类真菌,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医疗和保健作用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和肯定。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药品生产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大力开展药用真菌的科学研究和新药开发,具有重要和迫切的意义。 1 药用真菌的发展史 真菌类药物的药用历史悠久,在我国远古时代,对其就有了较深的了解。古代对真菌入药应用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直接用某一种真菌的子实体、菌核入药,现称为药用真菌,始见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00年左右。明代的《本草纲目》收载的药用真菌包括木耳、香菇、马勃等大约20余种;清代又增加冬虫夏草与银耳,到本世纪60年代药用真菌总数达到30余种。另一类是经一种或者多种真菌在各种培养基质上自然发酵形成各种曲、酒入药,共约10种,可以称为真菌药物,例如唐代《药性论》记载“神曲”,清代《纲目拾遗》记载的“酒酿”也有300年历史。但是直到本世纪60年代历经1900余年,药用真菌有名可查的也仅有40种左右,其中有些已经失传。 从人工栽培的历史看,中国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在历代本草农书中可以看到药用真菌栽培技术的有关记载。如中药“八珍”之一的茯苓,其栽培起源于南北朝;中国人工栽培香菇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对于灵芝、黑木耳等药用真菌栽培在一些古籍中也都有记载。这都是华夏祖先对人类的贡献。 2 药用真菌开发研究的意义 2.1 药用真菌在医药中的应用 药用真菌在中国现代医药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中草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药用真菌的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近年来已经陆续发掘出一些新品。但目前大量用于医疗临床的只有几十种,在中国加入WTO,医药行业面临十分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大力进行药用真菌的研究开发,为中国医药行业尽快地提供尽可能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药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药用真菌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药用真菌是公认的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的保健食品。其在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衰老及其他许多保健功能已经收到各国的高度重视目前市场以灵芝、冬虫夏草、茯苓、猴头、蜜环菌等药用真菌及其多糖等提取物制成的保健品为热销。 2.3 药用真菌在药理临床的应用 2.3.1 抗肿瘤上的应用 药用真菌以抗肿瘤为特色。在已经研究的品种中,多数具有抗肿瘤活性,这在当今抗癌药缺乏、疗效不明显而且副作用大的医药界,药用真菌无疑是一个福音。这类真菌代谢产物

宏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宏基因组学的研究状况及其发展 摘要:宏基因组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技术包括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微生物混合基因组DNA、利用可培养的宿主菌建立宏基因组文库及筛 选目的基因。该技术可以克服传统培养技术的不足,是研究未培养微生物、寻找新功能基因和开发获得新资源的重要新途径。目前宏基因组学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在医药、农业、能源开发、环境修复、生物技术、生物防御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宏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基因组文库构建、文库筛选、未培养微生物、研究进展 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基因组全序列测定计划正在全球被快速地推行,但现有技术条件下,自然界存在的可培养微生物不到总数的1%,阻碍了该计划 的发展,使得绝大多数的微生物资源不能被开发和利用。21世纪初,随着测序能力的提高和基因组学的发展,科学家提出了一种研究不可培养微生物基因组的新思路——直接对含有各种不可培养的微生物的群体进行基因组序列的测定。这类研究称为Metagenomics,前缀“Meta”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超越”。科学家选择它来表示这种基因组研究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分析单一物种的基因组学,将研究对象定为由种类众多的微生物组成的整个菌落。国内的研究者也据此将该术语翻译为“宏基因组学”。 1 宏基因组的概念 宏基因组 (也称微生物环境基因组、宏基因组学、元基因组学、生态基因组学) 是由Handelsman等1998年提出的新名词, 其定义为“the genomes of the total microbiota found in nature”,即生境中全部微小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它包含了可培养的和未可培养的微生物的基因, 目前主要指环境样品中的细菌 和真菌的基因组总和。而所谓宏基因组学就是一种以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群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 以功能基因筛选和测序分析为研究手段, 以微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进化关系、功能活性、相互协作关系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目的的新的微生物研究方法。一般包括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基因组 DNA, 克隆DNA到合适 的载体,导入宿主菌体,筛选目的转化子等工作。宏基因组文库既包含了可培养的又包含了不能培养的微生物基因,避开了微生物分离培养的问题,极大地扩展了微生物资源的利用空间,增加了获得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机会,为新的医药产业和发现新的生物技术提供丰富的基因文库,并利于环境微生物有机群体的分布和功能的研究。 2 宏基因组学的研究过程 2.1 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沿用了分子克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并根据具体环境样品的特点和建库目的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步骤和策略。一般包括样品总DNA的 提取、与载体连接和克隆到宿主中。 2.1.1样品总DNA的提取 宏基因组文库构建的关键之一是获得高质量的目的样品的总DNA。目的样品 的采集是第一步,除了需严格遵循取样规则外,取样中应尽量避免对样品的干扰,缩短保存和运输的时间,使样品能更好地代表自然状态下的微生物原貌。 根据提取样品总DNA前是否分离细胞,提取方法可以分为原位裂解法和异位 裂解法。原位裂解法主要是通过去污剂处理(如SDS)、酶解法(如蛋白酶K)、机械

可食用真菌图片

可食用真菌图片 白黄侧耳[Pleurotus cornucopiae (paul.Pers.) Rolland ] 又称美味侧耳、紫孢侧耳。 子实体中等大至较大。菌盖直径5-13cm,初期扁半球形,伸展后基部下凹,光滑,幼时铅灰色,后渐呈灰白至近白色,有时稍带浅褐色,边缘薄,平滑,幼时内卷,后期常呈波状。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宽,稍密,延生而在柄上交织,白色至近白色。柄短,扁生或侧生,内实,光滑,长2-5cm,粗0.6-2.5cm,往往基部相连。 春秋季节生于阔叶树干上,近覆瓦状丛生。 分布在河北、黑龙江、吉林、山东、江苏、四川、安徽、江西、河南、广西、新疆、云南等地区。 白黄侧耳是一种人工大量栽培的食用菌。在市场上花几元钱就可以买到一斤,味道鲜美,炒菜做汤都可,而且可治有抑制肿痛的作用,有试验表明对小白鼠肉瘤的抑制率为60-8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60-7 0%。 深凹杯伞[(Clitocybe gibba)(Fr.)Kummer] 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5-8cm,扁半球形至扁平,后中部下凹呈漏斗状,表面干,光亮,浅土红至浅粉褐

色。菌褶延生,密,污白色,不等长;菌柄细长,圆柱形,长4-8cm,粗0.4-1cm;菌盖色浅,内部松软。 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生长。 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等地区。 可食用。 玉米黑粉菌[Ustilago maydis (Dc.) Corda ] 又称玉蜀黍黑粉菌、玉米黑霉。

孢子堆的小大、形状不定,多呈瘤状,长或直径3-15cm,初期外面有一层白色膜,往往由寄生组织形成,有时还带黄绿色或紫红色彩,后渐变灰白至灰色,破裂后散出大量黑色粉末,即冬孢子。 寄生在玉米抽穗和形成玉米棒期间,玉米各部位均可生长。冬孢子在土壤、粪肥、病株残体等处越冬,次年经空气传播到玉米株上发生黑粉病。此菌分布很广泛,是玉米的主要的病害之一。 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广东、宁夏等地区。 幼嫩时,可以食用,也可生食,有甜味,炒食别有风味。经常食用可预防和治疗肝脏系统和胃肠道溃疡,并能助消化和通便。玉米黑粉菌的培养液中含有谷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组氨酸等16种氨基酸。将新鲜的孢子堆摘下或将老熟后的孢子粉收集后炼成蜜丸做药用,其药性特寒、味甘,有益肝胃和解毒作用。用孢子粉拌红糖可治神经衰弱和小儿疳积。 该菌还产生黑粉菌酸,可用作香料工业中的原料;有抗菌作用,其菌液对小白鼠肉瘤有抑制作用。另外,此菌还可用于生产能刺激高等植物生长的生长激素吲哚乙酸。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L.)Pers.] 又称羊肚菜、美味羊肚菌。 子实体较小或中等,6-14.5cm,菌盖不规则圆形,长圆形,长4-6cm,宽4-6cm。表面形成许多凹坑,似羊肚状,淡黄褐色,柄白色,长5-7cm,宽粗2-2.5cm,有浅纵沟,基部稍膨大,生长于阔叶林地上及路旁,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苏、云南、河北、北京等地区。 可食用,味道鲜美,是一种优良食用菌。可药用,益肠胃,化痰理气。含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可利用发酵罐培养菌丝体。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研究进化基因组学进展 摘要:进化基因组学是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学科。随着近年来基因组数据的不断增加,进化基因组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化基因组学主要包括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和新基因分析研究探索两方面的内容。本文介绍了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较为常用的方法,以及近年来在细菌、酵母、果蝇进化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进化基因组学系统进化比较基因组学新基因 正文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基因组学的飞速的发展,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基因组学数据,利用所得的大量的基因组数据与进化生物学相结合,在基因组水平研究生物进化机制,随即产生了进化基因组学。 近年来进化基因组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终极方式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对人类理解生命现象和过程有重要作用。 研究系统进化学通常包括两个关键步骤:一方面,在不同物种中鉴定同源性特佂,另一方面利用构建系统进化树的方法比较这些特征,进而重新构建这些物种的进化历史[1]。针对这两个关键步骤,传统系统进化学,常采用基于形态学数据和单个基因研究的同源性状鉴定和重建系统进化树(常包括距离法、最大简约法、概率法)[1]的方法来研究。在目前拥有丰富基因组数据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分析基因组数据,利用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系统进化。 一、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在比较不同生物的基因数据的基础上,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2)通过对新基因的分析研究探索基因进化过程的规律两个方面。在进行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方面,进化基因组学主要集中于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基因组进化策略、研究生物功能变化和进化机制、进化和生态功能基因组学、基因注释的等方面;在新基因方面

食药用真菌食品广告词

食药用真菌食品广告词 广告语,食药用真菌食品广告词 1、食补追求的是绿色纯天然——众芝康。 2、几年的辛苦科研,只为帮您把健康带回家——众芝康,值得我们大家信赖的好产品。 3、当今最给力的天然补品——唯有众芝康。 4、品味与众不同,纯天然,更健康——众芝康。 5、众芝康食用菌,真正来自大自然的健康食品。 6、三人康,众之康——众之康食药用真菌。 7、众食菌,芝为康,真菌产品,首选众之康。 8、众人食芝,康乐百年——众芝康,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9、绿色是活力,更是生命,众芝康为您。 10、重品质,重天然,重口感,首选众芝康。 11、众里寻芝千百度,蓦然回首,健康长留。 12、药补不如食补,天然绿色菇——众芝康。 13、众芝康,众知康,大众所选,选健康就选众芝康。 14、众芝康——绿色,自然,大众之健康。 15、百年灵芝森林长,绿色补品众芝康。 16、好菇首选众芝康,食补守护您健康。 17、众芝康之天然,乃世人们之健康追求。 18、汲天地精华,自然更健康——众芝康。 19、众之康,绿色食用真菌,大众的健康源自于你的呵护。 20、天然的食补,自然的智慧,药用菌,还是众芝康。 21、人生自古谁不老,众芝康帮您把时间保。 22、众芝康,绿色科技,食补为民,您的健康,我们的追求。 23、绿色健康,营养滋补——众芝康菇生物。 24、菌之精华,只为大众之安康——众芝康。 25、集灵芝精华,保大众健康。

26、亲朋好友,就送众芝康;孝敬长辈,还送众芝康。 27、众芝康,大众之健;康之道,大众的选择。 28、杭州众芝康,带给您不一样的健康生活。 29、幸福是什么感觉?众芝康——吃了你就知道。 30、众芝康:大自然的馈赠,亲人般的呵护。 31、集众人之力量,聚灵芝之灵气,树世人之健康。 32、物华天宝众芝康,成就不一样的健康。 33、我们经营的不是药品而胜似药品——众芝康。 34、药补不如食补,我的绿色,我的众芝康。 35、健康新风尚,今天,你“众康芝”了吗? 36、天然的味道,自然的健康,食用菌,我选众芝康。 37、健康食补新“食”代,天然绿色更精彩。 38、众芝康,让人民大众都吃上自然,健康的食用菌。 39、众芝康,大家的选择,柏芝的最爱,健康生活众芝康。 40、众芝康,绿色食补,健康长寿的贴身专家。 41、遵循传统养生之道,采集天然绿色精华——众芝康,专注健康食品。 42、忘不了的总是那来自来自密林的众芝康。 43、杭州众芝康,带给您不一样的绿色体验。 44、众之康,森林精灵的家园,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健康体验。 45、食补众芝康——带您呼吸森林的气息。 46、每天都选众芝康,生活无与伦比的健康。 47、众芝康食材,吸天地精华而成,保障大众健康。 48、森林深处提取来的精华,为你打造健康的人生——众芝康。 49、众物之华,至宝之本,康满人生——众芝康。 50、您的健康,源自于我们共同“芝”着的努力。 51、共享天然与绿色——众芝康,健康的选择。 52、天然的健康补品,胜过真正的药品——众芝康,给力。 53、看护家人,更要众芝康——绿色,营养,有面子。 54、吃出来的健康就是不一样——众芝康。

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前景

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前景摘要:基因组学是一门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学科,基因组的结构不仅是蛋白质,还有许多复杂功能的RNA,包括三个不同的亚领域,及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近几年,基因组学在微生物药物,细菌,病毒基因,营养基因方面都有进展,其前景是光明的。 关键词:基因研究未来结构 一、微生物药物产生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微生物药物是一类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多个产生菌基因组序列已经被测定完成,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方兴未艾,并在抗生素生物合成,形态分化,调控,发育与进化及此生代谢产物挖掘等方面有着新的发现,展现出广阔的研究前景,青霉素及其衍生的《》内酰胺类抗生素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卫生保健和生活质量,并促进研究人员不断对其工业生产菌株类黄青霉进行遗传改良和提高其产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经过60年的随机诱变筛选,当前青霉素产量至少提高了三个数量级,同时,青霉素的生物合成机理也得到了较为清晰的阐述,其pcbAB编码的非核糖体肽合酶ACVS~DPcbc编码的异青霉素N合成酶IPNS位于细胞质中,而苯乙酸COA连接酶PenDE编码的IPN酰基转移酶位于特殊细胞器一微体中。 研究发现,青霉素合成基因区域串联扩增,产黄青细霉胞中微体含量增加都可显著提高青霉素产量。然而随机诱变筛选得到的黄青霉工业菌株高产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此,2008年荷兰研究人员联合国美国venter基因组研究所对黄青霉wisconsin54—1225进行了基因组测试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DNA芯片技术研究了wisconsin54—1255及其高产菌株DS17690在培养基中是否添加侧链前体苯乙酸情况下的转录组变化,四组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有2470个基因至少在其中一个条件下是差异表达的,根据更为严格的筛选标准,在PPA存在的条件下,高产菌相比测序菌株有307个基因转录是上调的,和生长代谢,青霉素前体合成及其初级代谢和转运等功能相关,另有271个基因显著下调,主要是与生长代谢及发育分化相关的功能基因。 二、乳酸菌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食药用真菌的研究进展 (2)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微生物学》 主讲教师:李明春、吴卫辉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 病毒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例如噬菌体展示技术,病毒载体等) 2. 近年来重大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特征和病毒复制、致病机制(如埃博拉出血热、 中东呼吸综合征等) 3. CRISPR-Cas9技术综述(来源,机制,应用) 4. 细菌耐药遗传水平机制 5. 微生物遗传物质水平转移方式和机制 6. 微生物遗传学技术在工农业中的应用 7.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8. 微生物在环境污染和保护中的作用 9. 人体肠道微生物分类、功能研究进展 10. 疫苗的作用机制和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11. 微生物作为模式系统揭示生命过程的优势 12. 试述未来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13. 从细胞形态结构及一些重要结构的化学成分组成等方面分析细菌、古生菌及真 核微生物三者之间的进化关系 14. 微生物营养及代谢的多样性对微生物生存能力的影响 15. 极端微生物对生命起源和生命极限的启示 16. 你认为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微生物学家及其成就 17. 微生物学中的独特技术及对发展现代生物学的贡献 18. 食药用真菌的研究进展 19. 微生物在自然界碳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及意义 20. 生物固氮的原理、意义及应用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真菌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论文题目:真菌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作者:华江涛 专业:生物化工工艺 班级:生化1321 学号: 2013277102 指导老师:刘磊 2016年4 月12日

真菌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目录 第1章传统微生物培养法 (3) 第2章分子生物学方法 (3) 2.1基于PCR的克隆文库方法 (3) 2.2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3) 2.3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态性(T-RFLP) (4) 2.4实时荧光定量PCR (4) 2.5荧光原位杂交(FISH) (4) 2.6序列标签标记的高通量测序 (4) 第3章宏基因组学技术(Metagenomics) (5) 前景与展望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6)

摘要 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微生物培养法的局限性,人们对于真菌多样性的认识日渐提高。该文主要综述了研究真菌多样性方法的主要发展历程,介绍几种有关真菌多样性研究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基于PCR的克隆文库方法、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实时荧光定量PCR、荧光原位杂交、序列标签标记的高通量测序以及宏基因组技术,并且阐述宏基因组学技术在此领域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 关键词 真菌;多样性;研究方法 Abstract Fungiwidelyexistsinnatureplayinganimportantroleintheecosystem.Theper vasiveapplicationofmolecularbiol-ogytechnologyinmicrobialdiversityand theemergenceofmetagenomicbreakedthelimitationsoftraditionalmicrobialc ulturemeth-odsothatimprovethehumansrecognitionoffungaldiversity.This paperreviewedthemaindevelopmentcourseofstudyingfungaldiversityapproac hesintroducedseveralcommonlyusedmethodsofmolecularbiologyonfungaldive rsityresearchmainlyincludingclonelibraryPCRbased,DenaturinggradientgelelectrophoresisTerminal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eal-timeflu-orescentquantitativePCFluorescenceinsituhybri dizationandbarcodedpyrosequencingndexpoundedthehugepotentialofmetagen omicsinthisfield. Keyword fungi;diversity;method 正文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分布广、种类多、资源极其丰富,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迄今人们已发现的微生物物种仅为自然界中微生物总数的1%~10%[1]。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是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内容。目前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多局限于细菌,而对真菌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真菌群落多样性可以了解真菌群落结构、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分布特点,并且可以进一步为控制和优化真菌群落结构提供参考,同时也是研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内容。真菌遍布于自然界,据估计约有数百万种,已发现的仅9万余种,已发现的导致人类疾病的仅约400种。人类也生活在真菌包围的环境中,日常工作、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真菌种类目前的认知。因此,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体都具有较高的真菌多样性。真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很多,从国内外目前采用的方法来看,大致上可分为:传统的微生

食用药用真菌学实验教学大纲

《食用药用真菌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选修课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及相关专业 总学时:10 一、制定本试验大纲的依据 根据2003级教学计划和《食用药用真菌学》的要求,为了达到食用药用真菌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制定此大纲。 二、食用药用真菌学实验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本实验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课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食用药用真菌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对于学好食用药用真菌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及学生能力标准 1、通过本实验课的教学,加强学生对食用药用真菌学所讲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通过本实验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食用药用真菌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3、通过本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实验的教学初步使学生能把食用药用真菌学的理论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四、学时分配、教学形式及实验性质 学时分配:本实验课课程学时为10学时。 教学形式:实验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内容,并写好预习实验报告。实验课上指导教师讲述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实验步骤, 演示主要的实验方法、操作技能和技巧;指导训练学生独立 完成实验操作,并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报告实验结果,分 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实验性质:实验内容一部分为验证性实验,一部分为应用性实验。五、实验成绩评定 根据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实验完成情况给学生评分,实验成绩占食用药用真菌学总成绩的30%。

六、实验项目、内容及学时分配 七、教材 《中国菇类栽培手册》(赵根楠等,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食用菌栽培学》(郑稚莺等,哈尔滨出版社,1995年) 八、主要编写人员 郭德军 2004年4月28日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刘超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进化基因组学是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学科。随着近年来基因组数据的不断增加,进化基因组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化基因组学主要包括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和新基因分析研究探索两方面的内容。本文介绍了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较为常用的方法,以及近年来在细菌、酵母、果蝇进化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进化基因组学系统进化比较基因组学新基因 前言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基因组学的飞速的发展,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基因组学数据,利用所得的大量的基因组数据与进化生物学相结合,在基因组水平研究生物进化机制,随即产生了进化基因组学(Evolutional Genomics)。 近年来进化基因组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终极方式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对人类理解生命现象和过程有重要作用。 1进化基因组学研究内容 研究系统进化学通常包括两个关键步骤:一方面,在不同物种中鉴定同源性特佂,另一方面利用构建系统进化树的方法比较这些特征,进而重新构建这些物种的进化历史[1]。针对这两个关键步骤,传统系统进化学,常采用基于形态学数据和单个基因研究的同源性状鉴定和重建系统进化树(常包括距离法、最大简约法、概率法)[1]的方法来研究。在目前拥有丰富基因组数据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分析基因组数据,利用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系统进化。

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在比较不同生物的基因数据的基础上,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2)通过对新基因的分析研究探索基因进化过程的规律两个方面[2](如图1)。在进行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方面,进化基因组学主要集中于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基因组进化策略、研究生物功能变化和进化机制、进化和生态功能基因组学[2]、基因注释的等方面;在新基因方面主要分析基因产生机制和新基因固定及其动力学研究。 图1 进化基因组学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有力的解决了一些基础性的进化问题,但也出现了一些未来需要急需解决的挑战。例如生物进化的本质和目前重建系统进化树方法的限制[1]。 2研究进化基因组学的方法 研究进化基因组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基因组数据分析和研究新基因的产生和演化两种。 2.1利用基因组数据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利用基因组数据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常有基于基因序列的方法和基于全基因特征的方法。(如图2)

食药用真菌学

一、选择题 1. 可用于止血、消炎、止咳利咽、多用于口腔手术后止血的食用菌为(A)。 A马勃 B羊肚菌 C冬虫夏草 D灵芝 2.目前还不能人工栽培的食用菌是(D) A 金针菇 B 猴头菌 C 茯苓 D 美味牛肚菌 3.下列常用来治疗胃溃疡的食用菌是(B) A 灵芝 B 猴头菌 C 茯苓 D 猪苓 4.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消化道疾病的食用菌为(D)。 A灵芝 B 黑木耳 C 白木耳 D 猴头菌 5.Fe含量较多,可用于治疗小儿贫血的理想辅助食品的食用菌为(D)。 A灵芝 B 猴头 C 白木耳 D 黑木耳 6.有机锗含量特别丰富的食用菌有(B)。 A竹荪 B灵芝 C冬虫夏草 D猴头 7.食用菌的孢子着生在(A)上。 A菌褶 B 菌盖 C 菌柄 D 菌环 8.绝大多数食用菌有菌柄,其着生位置有:1)中央生,2)侧生和3)偏生等。蘑菇和平菇菌柄的着生位置分别为(A)。 A中央生和侧生 B 侧生和中央生 C 偏生和偏生 D 中央生和中央生 9.食用菌在分类上属于(B)。 A细菌 B 真菌 C 植物 D 动物 10.子实体有菌环的食用菌(D)。 A香菇 B金针菇 C平菇 D蘑菇 11.食用菌在生活过程中由菌丝密集形成的块状或颗粒状的称为菌核休眠体, 其主要功能是(A,B)。 A抵抗不良环境 B贮存养分 C输送养料 D繁殖 12.属子囊菌纲的食用菌有(B,C)。 A金针菇 B羊肚菌 C冬虫夏草 D猴头 13.属担子菌纲的食用菌有(A,D)。 A金针菇 B羊肚菌 C冬虫夏草 D猴头 14.下列食用菌属于子囊菌的是(D) A 香菇 B 草菇 C 双孢蘑菇 D 羊肚菌 15.目前还不能人工栽培的食用菌是(D) A 金针菇 B 猴头菌 C 茯苓 D 美味牛肚菌 16.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死物体中的所有微生物,使物体完全无菌的方法(B)。 A消毒 B 灭菌 C 防腐 D 抑菌 17.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暂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称为(C)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进展及意义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近年来,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飞速的进展。所谓基因组研究是指对微生物的全基因进行核苷酸测序,在了解全基因的结构基础上,研究各个基因单独或数个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功能。由于过去人们大多从表型分析入手,寻找已知功能的编码基因,实际只了解微生物中极少数的基因,如链球菌的链激酶基因、结核杆菌编码的热休克蛋白基因等。还有大量未知基因未被发现。通过基因组研究,则从根本上揭示了微生物的全部基因,不仅可发现新的基因,还可发现新的基因间相互作用、新的调控因子等。这一研究将使人类从更高层次上掌握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及其规律,从而得以发展新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制剂、疫苗及药品。此外,新发现的微生物酶及蛋白还可能有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价值。因此,全球除已完成了70余株覆盖重要病毒科的病毒代表株全基因组研究外,据美国基因组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Genomic Research, TIGR)报道,目前已完成了19种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其中11种与人类及疾病相关(嗜血流感杆菌,生殖道支原体,肺炎支原体,幽门螺杆菌,枯草杆菌,伯氏疏螺旋体,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沙眼衣原体,普氏立克次体)。另外,还有40余种微生物已被登记正在进行测序,预计在1999~2000年完成〔1〕。 病毒基因组研究进展 病毒因其基因组小,是进行基因组研究最早的生物体。早在1977 年已完成了噬菌体DNA的全基因测序。存在于脊髓灰质炎疫苗中的SV40,是最早完成全基因测序的与疾病相关的病毒;此后,许多病毒均已完成了全基因测序,并根据序列的开放阅读框架(ORF)对编码蛋白进行了推导。已对相当一些病毒蛋白进行了重组表达,还对一些病毒基因编码的调控序列进行了研究。除一般大小的病毒已完成了基因组测序,对大基因组病毒,疱疹病毒科,如水痘病毒基因组为0.125Mb(Mega-basepair,兆碱基对)〔2〕。巨细胞病毒,基因组为0.229Mb〔3〕。我国已对痘苗病毒天坛株(约0.2Mb)进行了全基因测序,发现与国外的痘苗毒株序列有明显的差异〔4〕。我国还对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进行了国内毒株的全基因测序。近来还对国内2株发现的虫媒病毒毒株完成了全基因测序。我国从不同来源的标本中发现了不少乙肝病毒变异株,有的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5〕。对病毒基因中调控因子的分析,发现了与乙肝病毒增强子作用的新细胞核因子〔6〕。 因此,目前对病毒的基因组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阶段,即从全基因水平研究病毒的生物学功能,同时发现新的基因功能。对于医学病毒学当前主要方向是研究病毒基因组中与致病及诱生免疫应答相关的基因,从而揭示和解决迄今尚未解决的问题,以达到控制或消灭一些重要病毒感染的目的。 建议目前可进行后基因组研究的领域为: 1.病毒持续性感染:基因组中与持续性感染相关的基因,基因变异或调控因子研究。已报道的乙肝病毒的前核心基因出现终止密码突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