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名家萧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名家
——萧乾
简介: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 日),原名肖秉乾、萧炳乾。北京 八旗蒙古人。中国现代记者、文学 家、翻译家。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 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 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 1931年到1935年间,萧乾和美国人 埃德加· 斯诺等人编译了《中国简 报》、《活的中国》等刊物和文学 集。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 者。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 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是 二战时期整个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 战地记者。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 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 件。 1949年后,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 1995年出版了《一个中国记者看二 次大战》,1994年这部百万字译作 问世即获新闻出版署第二届外国文 学图书一等奖。
翻译风格:“译书应表现原作的风格”
翻译的风格不同于一般的作品风格,它关注的是在对原文风格 分析的基础上,使译文风格适应与原文风格。在西方翻译理论 中,作为原则正式提出翻译风格问题的是泰特勒 (Tytler. A. F)。他在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中提出了“翻译 三原则”,其中之一是: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 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译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应与原文 具有相同的特性)
翻译题材观:“选定自己最喜欢的作者”;反对合译、 抢译和无原则的重译
萧乾先生认为选择其他译者忽略了的但不该忽略的作家的作品 进行翻译对弥补空白有好处,但好的翻译不能这么产生。“纵 使狄更斯的作品多么缺乏译者,一个不能掌握他那悱恻和幽默 文笔的人也是翻不好的。倘若自己对海洋没有亲切的感受,提 笔去译约瑟.康拉德的小说或奥尼尔的戏剧也很难真切生动。一 个译曼斯菲尔德的人也应具有那样纤秀细腻的心灵。翻译不仅 仅是拓版;为了传神,对原作必须融会贯通。因此最妥帖的办 法就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和自己有着同样的情趣或类似 的生活经验的。”
在萧乾漫长而又极富人生色彩 的创作道路中,其早年小说多 描写二十年代北京贫民区的生 活,作品往往通过儿童天真的 眼光来展示人间的不幸,笔下 带有较多的忧郁色彩。后以 《大公报》记者身份所进行的 “人生采访”,其通讯报告善 用典型事例,内容翔实,文字 活泼洒脱,手法富于变化对当 时以及后人颇具影响。
生平:
萧乾先生是世界闻名的记者, 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 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晚年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 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写出了 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散文、 特写、随笔及译作。主要著译 作有《篱下集》、《梦之谷》、 《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 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 集》、《尤利西斯》等。1998 年10月出版的《萧乾文集》(1 -10)收集了他的主要著译作。
萧乾先生非常重视翻译的风格。他在1986年9月18日给符家钦 的信中指出“写作应有个人风格,译书则应表现原作风格。所 以语言、格调,得随作品而异” (萧乾,1991:114)。在 1987年11月25日致符家钦的信中写到:“我认为既然是翻译, 不是创作,既应尽可能地用中文表现原作的风格(同时又符合 本国语法)”(同上:127)。萧乾先生在自己长期的翻译实 践中也始终践行着自己的翻译风格观。“我译什么,不是用自 己的style,而尽量表现原作的style。这是我很着重的一点。故 莎剧中我尽量使用孩子语言,而译Fielding时,有时又不能不文 绉绉。”
翻译作品:
1956年,《好兵帅克》,匈牙利哈谢克著,长篇,人文
1956年,《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长篇,美国菲尔丁著 1956年,《莎士比亚故事集》,英国兰姆姐弟著 1967年,里柯克小品选,加拿大里柯克著 1979年,《屠场》美国辛克莱著
1979年,《战争风云》,美国赫尔曼沃克著
19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上下册),法国亨利米歇尔 1990年,与文洁若开始翻译《尤利西斯》,历时四年
巴金:“我佩服这几个人的才华,一是曹禺,一是沈从文,一是萧乾, 我自愧不如他们。才能要差好几倍。”
冰心:“你真能写,哪都有你的文章,我篇篇都看。你真是快手!” 钱钟书:“萧乾英文好,有才华。” 文洁若:“他还是作为记者的才华多一些。萧乾把作家这个头衔看的 很重要。其实,作为翻译家作为记者,萧乾的成就比作家更杰出,但 他本人更看重作家,只是学生时代写的多,47年以后就不大写了。” 舒乙:“萧乾先生的人生道路就是一种典型的路,它是中国当代文学 走向成熟的象征。而这成熟的标志,就是精深而豁达,就是尖锐而不 刻薄,就是通情达理,就是有理有节,就是乐观大度。” 启功:“作家在家,有暇无暇。一挥十载,饱学五车。年登大耋,名 满天涯。吾乡之望,祖国之华 。”
萧乾先生在耄耋之年,毕四年之功,完成对《尤利西斯》的翻 译这一壮举也和他对《尤利西斯》的作者乔伊斯的欣赏有关。 在谈到他翻译《尤利西斯》的原因时,他曾这样写到:“那时 我对叛逆者往往有好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况我自己就正在写揭露基督教会的 小说。在我心目中,乔伊斯必是个有见地、有勇气的作家”
翻译思想:
翻译标准:“首先是看对原作感情(而不是在字面 上)上忠不忠实”;翻译方法:“不要硬译”
萧乾先生有时用温度来区别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科技翻译是 冷的,容不得灵活。文学翻译是热的,(“热”指的是情感), 而译诗是热度尤其高的。因此科技翻译只能也只准许照字面译, 而文学翻译不能限于字面。谈到翻译标准,萧乾先生认为“衡 量文学翻译的标准首先是看对原作在感情(而不是在字面)上 忠不忠实,能不能把字里行间的(例如语气)译出来。倘若把 滑稽的作品译的一本正经,毫不可笑,或把催人泪下的原作译 的完全没有悲感,则无论字面上多么忠实,一个零件不丢,也 算不得忠实”。萧乾先生的文学翻译标准突出了对“信”的理 解与强调,但在翻译实践中,他并没有因为强调“信”而忽略 了“达”与“雅”。萧乾先生的文学翻译要忠实于原作的精神 的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同。
——萧乾
简介: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 日),原名肖秉乾、萧炳乾。北京 八旗蒙古人。中国现代记者、文学 家、翻译家。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 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 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 1931年到1935年间,萧乾和美国人 埃德加· 斯诺等人编译了《中国简 报》、《活的中国》等刊物和文学 集。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 者。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 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是 二战时期整个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 战地记者。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 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 件。 1949年后,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 1995年出版了《一个中国记者看二 次大战》,1994年这部百万字译作 问世即获新闻出版署第二届外国文 学图书一等奖。
翻译风格:“译书应表现原作的风格”
翻译的风格不同于一般的作品风格,它关注的是在对原文风格 分析的基础上,使译文风格适应与原文风格。在西方翻译理论 中,作为原则正式提出翻译风格问题的是泰特勒 (Tytler. A. F)。他在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中提出了“翻译 三原则”,其中之一是: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 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译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应与原文 具有相同的特性)
翻译题材观:“选定自己最喜欢的作者”;反对合译、 抢译和无原则的重译
萧乾先生认为选择其他译者忽略了的但不该忽略的作家的作品 进行翻译对弥补空白有好处,但好的翻译不能这么产生。“纵 使狄更斯的作品多么缺乏译者,一个不能掌握他那悱恻和幽默 文笔的人也是翻不好的。倘若自己对海洋没有亲切的感受,提 笔去译约瑟.康拉德的小说或奥尼尔的戏剧也很难真切生动。一 个译曼斯菲尔德的人也应具有那样纤秀细腻的心灵。翻译不仅 仅是拓版;为了传神,对原作必须融会贯通。因此最妥帖的办 法就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和自己有着同样的情趣或类似 的生活经验的。”
在萧乾漫长而又极富人生色彩 的创作道路中,其早年小说多 描写二十年代北京贫民区的生 活,作品往往通过儿童天真的 眼光来展示人间的不幸,笔下 带有较多的忧郁色彩。后以 《大公报》记者身份所进行的 “人生采访”,其通讯报告善 用典型事例,内容翔实,文字 活泼洒脱,手法富于变化对当 时以及后人颇具影响。
生平:
萧乾先生是世界闻名的记者, 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 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晚年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 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写出了 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散文、 特写、随笔及译作。主要著译 作有《篱下集》、《梦之谷》、 《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 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 集》、《尤利西斯》等。1998 年10月出版的《萧乾文集》(1 -10)收集了他的主要著译作。
萧乾先生非常重视翻译的风格。他在1986年9月18日给符家钦 的信中指出“写作应有个人风格,译书则应表现原作风格。所 以语言、格调,得随作品而异” (萧乾,1991:114)。在 1987年11月25日致符家钦的信中写到:“我认为既然是翻译, 不是创作,既应尽可能地用中文表现原作的风格(同时又符合 本国语法)”(同上:127)。萧乾先生在自己长期的翻译实 践中也始终践行着自己的翻译风格观。“我译什么,不是用自 己的style,而尽量表现原作的style。这是我很着重的一点。故 莎剧中我尽量使用孩子语言,而译Fielding时,有时又不能不文 绉绉。”
翻译作品:
1956年,《好兵帅克》,匈牙利哈谢克著,长篇,人文
1956年,《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长篇,美国菲尔丁著 1956年,《莎士比亚故事集》,英国兰姆姐弟著 1967年,里柯克小品选,加拿大里柯克著 1979年,《屠场》美国辛克莱著
1979年,《战争风云》,美国赫尔曼沃克著
19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上下册),法国亨利米歇尔 1990年,与文洁若开始翻译《尤利西斯》,历时四年
巴金:“我佩服这几个人的才华,一是曹禺,一是沈从文,一是萧乾, 我自愧不如他们。才能要差好几倍。”
冰心:“你真能写,哪都有你的文章,我篇篇都看。你真是快手!” 钱钟书:“萧乾英文好,有才华。” 文洁若:“他还是作为记者的才华多一些。萧乾把作家这个头衔看的 很重要。其实,作为翻译家作为记者,萧乾的成就比作家更杰出,但 他本人更看重作家,只是学生时代写的多,47年以后就不大写了。” 舒乙:“萧乾先生的人生道路就是一种典型的路,它是中国当代文学 走向成熟的象征。而这成熟的标志,就是精深而豁达,就是尖锐而不 刻薄,就是通情达理,就是有理有节,就是乐观大度。” 启功:“作家在家,有暇无暇。一挥十载,饱学五车。年登大耋,名 满天涯。吾乡之望,祖国之华 。”
萧乾先生在耄耋之年,毕四年之功,完成对《尤利西斯》的翻 译这一壮举也和他对《尤利西斯》的作者乔伊斯的欣赏有关。 在谈到他翻译《尤利西斯》的原因时,他曾这样写到:“那时 我对叛逆者往往有好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况我自己就正在写揭露基督教会的 小说。在我心目中,乔伊斯必是个有见地、有勇气的作家”
翻译思想:
翻译标准:“首先是看对原作感情(而不是在字面 上)上忠不忠实”;翻译方法:“不要硬译”
萧乾先生有时用温度来区别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科技翻译是 冷的,容不得灵活。文学翻译是热的,(“热”指的是情感), 而译诗是热度尤其高的。因此科技翻译只能也只准许照字面译, 而文学翻译不能限于字面。谈到翻译标准,萧乾先生认为“衡 量文学翻译的标准首先是看对原作在感情(而不是在字面)上 忠不忠实,能不能把字里行间的(例如语气)译出来。倘若把 滑稽的作品译的一本正经,毫不可笑,或把催人泪下的原作译 的完全没有悲感,则无论字面上多么忠实,一个零件不丢,也 算不得忠实”。萧乾先生的文学翻译标准突出了对“信”的理 解与强调,但在翻译实践中,他并没有因为强调“信”而忽略 了“达”与“雅”。萧乾先生的文学翻译要忠实于原作的精神 的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