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1. 从“天圆地方”说起》 大象 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大象版五上第五单元“地球在变脸”第一课《从“天圆地方”说起》
二、教学背景
学生从小就知道地球是球形,但对于人类为了探索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甚至是代价并不了解。因此,教材安排《从“天圆地方”说起》这个教学内容,正是为了让学生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着。
三、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天圆地方”说起》,就是要求学生要弄清地球是什么样的?同时通过体验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发展过程,感受人类对地球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的人类的敬意和热爱地球的情感,建立保护地球的观念。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是陆地和海洋;观察地球仪,知道经线、纬线;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
2、过程与方法:渗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事物和现
象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勇士的敬意和对地球的热爱。
六、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操作法、讨论法及情景再现等方法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七、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地球仪、折的纸船
学生准备:搜集一些反映地球面貌多姿多彩的风景图片或文字资料。
八、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步了解地球。
1.课件出示谜面:上一半下一半,中间有线看不见。两头寒,中间热,一天一夜转一圈。
2.大家猜,它是哪个星球?(我们生活的地球)
3.对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星球,你还有哪些了解,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吗?谁愿意把你了解到和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老师,我知道地球是个球形。我找到了“神五”、“神七”的文件资料,可以给大家欣赏一下吗?
瞧,我们多幸运啦,能亲眼目睹地球原来是一个如此美丽的星球。可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他们只是凭借自己的观察,再加上大胆的想象,把地球想象成各种样子。这节课就让我们
一起去了解人们对地球的探索过程。那还得从“天圆地方”说起。板书课题:从“天圆地方”说起。
【设计意图:由学生课前准备的资料入手入题,增强真实性,易被学生认可,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二:古人眼中的地球——大胆想象
1、了解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地球——“天圆地方说”与“浑天说”(1)师:在古人的想象中,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其中最早的是“天圆地方”说。而且在古代中国尤其盛行,有诗为证: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穹庐是指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出示图片,学生初步感知天圆地方。
(2)时间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的认识也不断进步,又过了1500年,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又提出了“浑天说”,出示图片,他在《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意思是说,天是一个整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像鸡蛋黄在鸡蛋内一样。
师:谁说出“天圆地方说”和“浑天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生:主要区别在于天之形状是整球形的天体还是半球形的天盖?
“天圆地方说”认为天总在地的上方,不会没于地下,天上地下。“浑天说”认为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
2、介绍一些世界其他国家的古人对地球的认识。
在东方文明苦苦探求真理的同时,西方文明也未停止追寻的脚步,西方祖先对世界天文学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师:想知道古印度人是怎样猜想地球形状的吗?
生:……
师:好,我们就共同来看一看。(PPT展示古印度人的地球观)师:古印度人的猜想对吗?
学生:(预想)不对。
师:如果我是古印度人,你们打算怎样反驳我的这种观点呢?(预想学生回答:大象、海龟承受得了那么重的地球吗?它们死了怎
么办?等等)
(对极了,大象早被压成肉泥了,死了大象或者是海龟,地球不就翻
掉了吗?)
古希腊人对地球的形状又是怎样猜测的呢?这种观点很显然也是不正确的。
过渡:看来缺乏事实根据的猜想根本经不住推敲,是站不住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船只进港和出港的情景,又有了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利用文字图片资料,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最初都有哪些认识,体会到人类对认识地球的探索与执着,为后面的探究奠定基础。】
活动三:观察自然现象——产生怀疑
现象一:希腊人通过观察船只进港和出港提出了假设:大地不是方方正正的,可能是球形的。
1、(出示PPT)请学生观看船只进出港时的情景,学生观察:
进港时最先看到什么?出港时最后看到什么?
2、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观察,看看和刚才有什么不同?
3、从这两个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
4、这说明了什么?(大地不是方方正正的,可能是球形的。)
5、师小结:这是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转折。
现象二: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月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又发现月亮上地球的影子形状是圆弧形的,因此他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课件展示:月食图片
1、生仔细观察,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什么形状?(是圆弧形的。)
2、交流:这能说明什么?(地球是球形的。)
此后人类始终未停止对地球形状的探究,但都停留在假想、推测阶段,直到16世纪,人类才用自己的伟大实践证实了地球确实是个球体,那就是麦哲伦环球航行。(播放PPT)
现象三:麦哲伦航海
1519年,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经过长达3年艰苦的海上航行,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体的。
麦哲伦虽然证实了地球是球体,可是地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人类多么想一睹她美丽的倩影呀!,这个美好的的愿望实现了没有呢?
学生: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