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
太极拳论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解:“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对于身法的说明,也是太极拳中最重要的身法。其他有关纠正身法的注意事项,均是由此细化而出。“顶劲提起”与“松劲下沉”(气沉丹田)形成了对拉拔长的掤劲,与“不偏不倚”的态势结合,给“轻灵沉静”的太极拳,奠定了通向“身法自然”的基础。劲力升华后“蓄于无形、发于瞬间”的“忽隐忽现”也就正是得益于此基础的。根据我教学中的实践总结,身法问题是遏制习练者进步的最大症结。
【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解:这里的“高、深、长、促”并不是对某些招法的解释,是对太极拳“度”的一种阐述。无论“仰、俯、进、退”,皆需有度。也就是通常说的“存心要精”。种“度”如果放在技击当中,可以解释为“即便技艺过人,也不能够轻浮傲慢,越是深入越是要谨慎”。掌握技法后心态就成为了重要的制胜关键。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概皆由此而及也】
解:对于劲力的掌握不仅要知己,也要知彼。仅应用自如是不够的,还要能够察觉对方的变化。“听劲”就是感知对手的力量。起先搭手听劲,由于长时间的练习,甚至可以感受出极为细微的变化。用“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来形容身体听劲的灵敏度,即便放上羽毛或落上蝇虫的细微重量都能感知得到。通过以上听劲的掌握,逐渐会将听劲转变为一种敏锐、精准的判断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察势”。这样在技击中就会因察势在先而胸有成竹。“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也就是使对手无法判断出我的行动,而对手的行动却早已尽收眼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英雄所向无敌”怎能不是因此而及呢?
【粘既是走,走既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解:“粘、走”与“阴、阳”都是为了说明变化,不仅是局限于自身劲力的变化,也是自己与对手之间态势的变化。只有活用了这种变化,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称之为懂劲。(接下文为一整段)
洪均生:王宗岳太极拳论浅释

洪均生:王宗岳太极拳论浅释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凡事物,全是从无到有,从静到动,在气则为阴阳,在形则为动静。
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阳生动,动则现形而分,阴原静,静则气欲,而形意合。
但就圆圈公转讲,它的旋转是有一定规律的,不会过也不会不及,就自转讲,是螺旋形的,(),虽然是曲的,而逐渐向前伸展。
原文: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刚是直的,柔是圆的,相互能转化,转化之时,自然就我顺人背,特别因为有螺旋劲,可以粘住而不丢不顶。
原文: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这是讲动作的时间,但也应该注意到方向,时间方向双方恰恰相同,就是平衡。
我的时间过早过晚,或方向偏大偏小,全部影响重心的平衡。
原文: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形体的变化很多,应对理只有一个,就是“松圆”“无过不及”“不偏”。
原文: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练拳必须先明白“着法”,就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和“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的道理、运动规律和用法。
不明白什么是“着法”,()练的熟也是白练。
所以古人说“练拳时无人似有人”,就是要来认识“着法和用处”,一举一动,全像有人在旁边一样。
这样练熟了,才能懂劲。
什么叫懂劲呢?就是懂的每一动作劲是从身上何处开始,何处运行,为什么这样运动,能起什么作用,只要懂得自己的劲了,自然可懂的对方的劲。
从懂的拳法原有式子的劲,推磨到交手时时间方向变化的劲,就是“阶及神明”了。
想做到这一阶段,不但自己要用功,并且要和友人多推手研究,得到实际经验。
理论不够,实践会发生错误,但没有功夫,理论还等于教条,所以说“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所以用功还是重要的。
以上是讲用功的程序。
原文:虚领顶劲,气沈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顶劲是说头顶上的劲,因为在上边,所以得虚领起来,丹田是下盘的劲,所以说气要沉下,“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是说的中盘腰劲,“不偏不倚”是要求重心稳定,“忽隐忽现”是说运动时,必须左右旋转,旋转时,则一方隐一方现,变化多端。
太极拳传统理论

太极拳传统理论1.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随曲就伸,无过不及。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
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短。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力大赢力小,手快胜手慢,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所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焉。
立如枰准[2],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自如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黏即是走,走即是黏。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能不详辨焉。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2.长拳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掤、捋、挤、按、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四隅角也。
进、退、顾、盼、定,即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也。
3.十三势歌诀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胸腹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惜。
4.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郝和珍藏本)《王宗岳太极拳论》

郝和珍藏本《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1),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2)。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著(3)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4)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
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说明:细读郝和先生本《王宗岳太极拳论》会发现,市面上的许多版本总是存在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增减删改,正如拳论中所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对于这篇字数不多又弥足珍贵的拳论来讲,一字之差,同样足以谬之千里,这正是今天的学者们不可不详辩的!因此根据郝和先生珍藏本的照片校对了《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使之一字不差的呈现出来,为的是把第一手的解释权留给读者自己。
简单标注了一些多音、多义、通假字和词,同时也根据原文语义的延续和语气的起伏重点了标点。
由于学识有限,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走走慢校阅手打郝和珍藏本《王宗岳太极拳论》原照(4张)注解:1:郝和本无“动静之机”四字。
之所以保留的原因,一是很多版本都有,然而最主要的是此为通家所留,与原义相辅相成,留之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太极本义。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①,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②。
由着③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④。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⑤,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⑥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⑦,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阐释】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
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
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历代先贤中,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的理法研究、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者可谓代不乏人。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夫太极者,无为而有为。
无为者,谓无柔无刚,无人无我,无进无退,无顷刻之差。
有为者,谓分阴阳而定四时,举动万物而成化。
无为而有为,则为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它不是通过使用力量和硬度来进行,而是通过运用柔软和无力的技巧。
故其形虽动,而意必静;先天地立,而后四时发;动静之机不可得而论。
因为太极拳的动作虽然看似活动,但实际上内心必须保持静谧。
先天地立,指的是身体的基本姿势必须稳定;而后四时发,是指身体动作要根据四时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
动静之机不可得而论,指的是太极拳的运动机理无法准确而具体地界定。
1所谓静者,非寂然也,动之极也。
虚灵顶劲,藏胸拔背,松腰盘胫,此乃静之应。
太极拳的静,并不意味着完全静止,而是指动作运用的极致。
身体顶起、顶劲,表示头顶像吊灯一样悬挂,脖子和颈椎放松;藏胸、拔背,指胸部塌陷,背部挺直;松腰盘胫,指腰部放松,并保持膝关节处于微曲状态。
动者,非烦然也,静之基而后起。
先起而后动,先起而后闪。
太极拳的动,并非是忙乱杂乱的,它是以静为基础展开的。
先起而后动,指的是先有内力、先有意念,然后才会有动作;先起而后闪,指先有起身的变化,然后才会有出拳的快速。
起则快,动则连,连则快,快则准。
起的动作要迅速,动作之间要连贯,连贯才能快,快才能准确。
2准则不容先后,快则不容疾徐,疾徐则不容松紧。
准确的动作不需要有先后之分,快速的动作不可有慌乱和拖延,而慌乱和拖延会影响身体的松紧度。
松则胜刚招,静则胜忙功。
太极拳强调松而胜过刚硬的用力方法,静而胜过忙乱的劳力。
故曰:“神乎奇哉!”谓神秘而奇特啊!以上为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文注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3。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

黏为刚,走为柔,刚柔虽是二法,实为接触的一点施出。孙绿堂大师曾说:“太极一点子”,即指此柔走粘刚之一点。一点者,太极也;粘走者,两仪也,两仪即阴阳、刚柔、动静。因为太极乃阴阳之母、动静之机,故传统拳术攻防功夫达到“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艺境,方为太极之拳法。然而,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如何才能修炼得功夫上身呢?请看下面前贤的认识。
运用人刚我柔,人柔我刚的刚柔相济的具体方法是:人以刚势来进,则我以内劲承接住其刚势,柔化我的外形顺其势以走之,走化时顺其对手运动的方向,万不可有主动改变对手运动方向的意图,只能改变自己,同时在“粘连点”后一线运用内劲之刚势在其后黏而随之运行,柔之走化之劲势和点后黏随之刚势,都要与对手之劲势的力度恰到好处,运行的快慢与对手恰如其分,劲、形两方面都要做到无过不及,则我愈走愈通畅,对手则由主动顺畅而不知不觉的就走到受击的背势。此乃传统拳术中自身劲、形一阴一阳运用于攻防中刚柔之一阴一阳的方法。执此“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对手动急则急应之;动缓则缓随之,即老子所说:“不敢为天下先”在传统拳术攻防实践中之精义的体现。此即化、打合一而用的“太极”拳法。
立如平准⑦,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之南宫帮珍创作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更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克不及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中庸之道,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克不及加,蝇虫不克不及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过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克不及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成不详辨焉。
是为论。
《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断也。
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履、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合之则为十三势也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偏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勋动犹静,因敌变更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太极拳名称始见于清乾隆年间武禹襄太极拳谱第一篇之太极拳论,武称作者是王宗岳。
王宗岳生平不可考,他的长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势。
王宗岳《太极拳论》①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②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③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④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⑤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⑥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⑦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⑧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⑨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⑩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阐释】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
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
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打印版

[原文[注释] 太极:太极本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源。
此处指太极拳而言。
无极:宇宙天地万物诞生前的虚空、静寂、混沌状态。
此处指太极拳演练前准备阶段时的状态。
此时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无念无欲无求,无持着的虚空状,谓之无极。
无极动而生阴阳,阴阳蒙发而生:本源,保持[[[[阴阳胜衰失衡,就不能合。
运劲过则生顶抗,不及则有丢、偏。
要作到不即不离,就应当随之而曲,就之而伸。
随机应变,不要一成不变,不要固执己意。
初学太极拳的人容易犯“过”的错误,稍懂劲后则常失之“不及”,学者不可不慎查也。
[原文[注释] 人:指敌方。
刚:刚猛有力。
柔:柔顺,不抗劲。
走:化敌来力。
柔以承之,变化敌力方向,不为所制,叫走。
顺:得机,得势,自由便利。
背:不得机势,行动不自由便利。
粘:取制敌人之力。
当敌手用刚猛暴烈的力时,我只有顺应其势,如以胶着物,物我合一,应势取胜。
此之谓粘。
[原文[注释]这一段讲的是在与敌交手时,自己动手的急缓速度应随对手的变化而变化。
敌手运[[阶阶高升的过程,没有数十年的纯功是难以达到的。
[原文[注释] 顶:囟门,小儿初生时,此处骨软未合,会随呼吸颤动,道家称上泥丸宫,藏神之府。
道家上田练神。
练太极拳者主张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精神和肉体同时得到修炼。
运动时务使顶上圆光虚灵。
顶为全身纲领,头顶悬则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顺遂,动作起来全身一致,左右前后都不会有受到任何索制的故虑。
丹田:此处指下丹田,据笔者考据下丹田在脐后肾前,其正确位置处于百会与会阴的连线和神阙(肚脐)与命门(肾脏)连线的交点上。
常用深呼吸使气归于此,自能神旺气足。
《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乎”。
又曰:“虚其心,实其腹”都讲的是吐故纳新。
归根复命,长此以往必能延年祛病,下丹田为全身重点所在,习拳者沉气于此则屹立不动。
气沉[[[[不可稍有顶抗,如此虚实易位使其处处落空,而莫之奈何。
右边亦然。
虚与杳同义。
[原文[注释] 仰:提升、拔高。
俯:下降、按压。
交手时敌欲提我使上,我因其力而高之,意欲扪天,使敌难攀。
王宗岳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王宗岳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治,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辩焉。
注:王宗岳系是明朝中期,中原太极拳家。
该论文是当今太极拳界一致公认的太极拳经典论。
市面上各种版本都有,内容多有出入,唯有此版为原版。
本文引自杨澄甫“太极拳体甩全书”一文附文。
“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惹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
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採、挒、肘、靠。
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
太极论王宗岳原文译文

以下是王宗岳的《太极论》原文及译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
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
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1017一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译文:太极是从无极中产生的,是阴阳的本源。
所谓太极,古人解释为“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称之为“无极”。
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
太极拳以此命名,象征着其动作的圆转、弧形和刚柔相济的特点。
“无极而生”,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中提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王宗岳提出的“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的理论。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顾留馨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顾留馨著作本文为顾留馨之文,刊于《体育科技》(4)1980年,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于1980年7月出版。
原文: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1),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2)。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著(3)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4)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
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故称山右)。
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
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击剑、刺枪),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

的具体方法是:人以刚势来进,则我以内劲承接住其刚势,柔化我的外形顺其势以走之,走化时顺其对手运动的方向,万不可有主动改变对手运动方向的意图,只能改变自己,同时在“粘连点”后一线运用内劲之刚势在其后黏而随之运行,柔之走化之劲势和点后黏随之刚势,都要与对手之劲势的力度恰到好处,运行的快慢与对手恰如其分,劲、形两方面都要做到无过不及,则我愈走愈通畅,对手则由主动顺畅而不知不觉的就走到受击的背势。此乃传统拳术中自身劲、形一阴一阳运用于攻防中刚柔之一阴一阳的方法。执此“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对手动急则急应之;动缓则缓随之,即老子所说:“不敢为天下先”在传统拳术攻防实践中之精义的体现。此即化、打合一而用的“太极”拳法。
【阐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都存在着自身内的动则劲、形分阴分阳,而又攻防招法的方圆、开合、曲直、刚柔、虚实之用;静则劲、形合而归中、归根而有蓄势之态。动和静都要做到攻防招势的劲、形无过无不及才是功夫。即王芗斋先生所说的劲、形之“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的功夫。外形自有六合之规矩,内劲自有收发之分寸;外形过则力被人借,对手乘势用“空力法”或“牵引法”,皆“为过上加过”之法,则自身不稳而易失!外形不及,用于攻击则不到位,无威力以致胜;用于守则防守不到位,起不到自保的作用,皆可被对手所利用。内劲不及是气不足,则可轻易被对手揉挫结而呆滞;内劲过乃气是有余,则易被对方补结而自滞。攻防较技中劲、形两方面的过与不及,都会造成自己无法做到攻防招法的随屈就伸,必然会犯“顶扁丢抗”之四病。要想做到劲、形无过不及,能不丢不顶不扁不抗的“粘连黏随”,随屈就伸之四功境,除自身要“外形守疆界,内劲知分寸”外,还要在“粘走”之法中求之,才是正道。
气(意)拳懂劲,此气拳,就是意拳,即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为君臣主从的拳法,崇尚以意用气,意即是气。认为意到气到,气到则力到,故尚巧。即以内劲为主,外形为从,宾主分明,中道皇皇。而气拳的功夫艺境,纯以劲形反蓄的阴阳逆从法为法式,采用“劲形双控”的机制。自身内由于有了分身法的修炼为基础,可以自然的做到及形成: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的伏机双控的攻防机制之运用了。
张三丰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治,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辩焉。
注:王宗岳系是明朝中期,中原太极拳家。
该论文是当今太极拳界一致公认的太极拳经典论。
市面上各种版本都有,内容多有出入,唯有此版为原版。
本文引自杨澄甫“太极拳体甩全书”一文附文。
“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惹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
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扌朋)、捋、挤、按、采、(扌列)、肘、靠。
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
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

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历史上有关太极拳的文献资料极为丰富,其理论水平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因为是文人练拳、传拳、研究拳,所以才留下了如此多的文字。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欢迎阅读。
精解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原文:太极者。
本无极而生,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也。
这是太极拳的本体,也是道之本体。
无极相当于佛学中的阿赖耶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而太极则相当于内丹学中的玄关,玄关一开,则知天地人的本来面目。
我老师辉璞先生的注释是:“既是统一体(无极)分成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太极。
亦即太极。
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者阴阳之母也)。
”似乎也有道理。
王宗岳先生在这里说的是虚实变换的阴阳之母,并非是丹道学中的无极而太极。
不过1992年,我在黄山得到高人的指点:修炼太极者,也必须懂得吕洞宾所说的“两个天地,四个阴阳”,只有人身的小阴阳与宇宙的大阴阳相互交换、相互融合,才能修炼成天人合一的上乘功夫。
而如何使同类阴阳融合,则是太极内功的不传之秘。
只有摄取虚空中的真阳,才能获得养生御敌的能量。
爱因斯坦的学说值得我们思考:所有物质都是等待释放的能量,所有能量都是已经释放了的物质。
人的肉体本身就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等待释放的能量”。
储存并提升这种能量才是太极拳修炼的根本。
2010年1月3日,与我相交八年的谭长科师叔在睡梦中驾鹤西去了,在此之前并无病症显现。
能在当代社会中健康的生活,并可以无疾而终则是常人梦寐以求的,谭师叔应该是修炼太极拳的成就者。
记得是2002年,闫志高师爷诞辰纪念日的那一天,家师常春先生把我介绍给谭师叔时说:我岁数大了,不能来小河沿了,你就带着张方玩吧。
于是谭师叔领我认识了很多前辈,包括后来的吴本萍师傅。
谭长科师叔还让我抄录了他珍藏的拳谱,使我受益匪浅。
原文: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
快何能为?“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一句透射出了文人武学的局限性,所以辉璞先师的解释是:太极拳之巧妙,全以拳理来战胜对方,而不在于手快力大。
清代太极宗师王宗岳200字《太极拳论》让你领略太极奥义

清代太极宗师王宗岳200字《太极拳论》让你领略太极奥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清·王宗岳《太极拳论》论解○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阴阳两气,混沌未分。
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
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和方法。
太极拳创造于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拳经总歌》有:「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两句话,王宗岳据此进行了发挥。
(转)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与站桩、太极拳先师对腰胯练法的要求

(转)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与站桩、太极拳先师对腰胯练法的要求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运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为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百,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太极拳与站桩陈耀庭大多太极拳爱好者练拳不站桩,其实站桩是太极拳功夫的重要组成部份,既养生又出功夫。
在清代太极拳秘谱中有'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桩'一节,说练守中土,练中定劲的重要,'所难中土不离位','定之方中足有根'。
太极'八卦九宫桩'谱中说'桩原为练静力,必须静中寓动。
静为太极拳之体,动为太极拳之用',我从多年练拳、教拳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站桩对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和加深理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简单介绍太极拳的基本桩式。
太极拳的桩式很多,可以说式式皆桩,但基本桩式是无极桩和太极桩。
一、无极桩太极拳预备式即为无极桩。
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写到“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两眼平视,含胸拔背……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注释:太极:太极本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源。
此处指太极拳而言。
无极:宇宙天地万物诞生前的虚空、静寂、混沌状态。
此处指太极拳演练前准备阶段时的状态。
此时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无念无欲无求,无持着的虚空状,谓之无极。
无极动而生阴阳,阴阳蒙发而生太极。
未动之时动静、阴阳刚柔、进步、开合已悉数寄寓其中。
可为万有之母。
母:本源,根本。
是动静的机枢所在。
动:指物体按一定方向,以一定速度在空间中移动。
静:保持或维持物体原有的位置。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为太极的枢纽机关。
太极拳行功时,于动中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静极则动,动极则静,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注释:太极拳当行功时,各个姿势一动一静之间前后、上下、左右、手足、肘胯均有阴阳虚实可循,所以说动之则分。
其相对静止状态,其动作、肢体无运行轨迹可指,阴阳虚实具在其中,此谓静之则合。
以发力状况讲我动时将敌力分化,不能直达我身,敌劲落空后稍静我劲合而浑整,即刻发放。
所以能“后发先至”。
原文: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注释:过:逾越。
及:到达。
随:顺随。
就:即、去、薄近。
过与不及都是失中。
失中则阴阳胜衰失衡,就不能合。
运劲过则生顶抗,不及则有丢、偏。
要作到不即不离,就应当随之而曲,就之而伸。
随机应变,不要一成不变,不要固执己意。
初学太极拳的人容易犯“过”的错误,稍懂劲后则常失之“不及”,学者不可不慎查也。
原文: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注释:人:指敌方。
刚:刚猛有力。
柔:柔顺,不抗劲。
走:化敌来力。
柔以承之,变化敌力方向,不为所制,叫走。
顺:得机,得势,自由便利。
背:不得机势,行动不自由便利。
粘:取制敌人之力。
当敌手用刚猛暴烈的力时,我只有顺应其势,如以胶着物,物我合一,应势取胜。
此之谓粘。
原文: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注释:这一段讲的是在与敌交手时,自己动手的急缓速度应随对手的变化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治,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辩焉。
注:王宗岳系是明朝中期,中原太极拳家。
该论文是当今太极拳界一致公认的太极拳经典论。
市面上各种版本都有,内容多有出入,唯有此版为原版。
本文引自杨澄甫“太极拳体甩全书”一文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