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第2讲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 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他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诗呢?多数是通俗 诗、白话口语诗:“人食死猪肠,猪吃死 人肉。猪不嫌人臭,人反道猪香。两者不 相看,莲花生沸(佛)汤”。他是和尚, 讲的是禅礼。此诗虽然表面上讲的是人与 猪的关系,并且非常通俗,甚至非常庸俗, 其实却有着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对 于生命的沉思。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色的砒霜玷污着蛋白色的布,碾烂的 草莓!来,让我们尽情欣赏。 ——庞德《一九一零年的艺术》
这种流传方式最能够形成流派和思潮:
所谓美国诗歌的意象主义运动,所谓 中国诗歌的象征主义运动,也就是在 这种群体的影响下才形成的。 如果放送者成为多向的一种投射,或 者接受者成为多向的吸纳,那情况就 更为复杂一些。其实,我们真正要研 究的,就是这种多线条的、交叉性的 文学交流形态。
4、从群体到群体
在20世纪初期,唐诗以其鲜明的节奏、清 新的意象和优美的韵律,影响了一大批美 国诗人,如庞德等。他们主张: 第一,以中国诗的隐而不露,来反对美国 诗歌的“滥情主义”: 第二,以中国诗歌的质朴简化,来反对美 国诗歌的“装腔作势”:
第三,以中国诗歌自然清新的意象语
汇,来反对美国诗歌的“庸俗主义”; 第四,模仿中国的七言古诗,以七个 音节的词来构成一个诗行,从而实现 了在诗歌朗诵中的抑扬顿挫的“音乐 美感”。
一、文学流传的方式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流传学研究,是影响研 究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受学者关 注与支持的一支。如果是单纯地研究某一 作家在国外的流传,那是具体的考察,意 义重大。但我们也有必要从总体上认识文 学流传中产生过哪些方式。
1、从个体到个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和郁达夫的 《沉沦》
什么是“誉舆学”(流传学)?
具体来说,誉舆学就是从“放送者”的角度, 研究一位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体、一个国家 的整个文学在他国的成功、声誉和影响。这种影 响大致可分为集团的影响和个体的影响。 集团的影响是指一国文学、一个文学派别(或 文学团体)、一种文体对他国的文学、文学派别、 文体之影响。个体的影响之一位作者对另一位作 者、一个集团、一个派别之影响。
2、意象叠加
人群中这些幽灵般的面庞,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朵朵。 ——庞德 《在地铁车站》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用拆字法作诗
吴文英《唐多令》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弗莱契 现在,最低的松枝 已横画在太阳的圆面上。
意象与文化精神
3、从群体到个体
曹禺对外国戏剧的借鉴 1、曹禺与古希腊悲剧 2、曹禺与易卜生 3、曹禺与莎士比亚 4、曹禺与契诃夫
群体对个体的流传并不多见,只有当一个作家有 相当开阔的胸怀,有懂得多种语言的条件,这种 流传才可能实现。 大作家的产生就要求他所接受的影响是一种来自 各个方位的圆形的影响。中外一流大家往往是在 接受外国作家与学者群体的影响下才产生的,如 歌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钱钟书、王 国维。一个作家和学者在没有外来影响的条件下 成为一流大家,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
庞德
诗歌的功能:“美就是理念的感性 显现”
《意象》旧房子正搭脚手架,工人吹着口 哨。 柳宗元《江雪》
诗歌的技巧:意象的组合方式
1、意象并置 杨柳岸晓风残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 荒城空大漠——李白《古风(十四)》 庞德将其译为:荒凉的城堡,天空,广阔 的沙漠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 20-30年代的流传在诗歌、小说、戏剧等。 如象征派的诗,李金发;还有新感觉派小 说,如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的小说。 60、80年代的现代主义小说。如60年代的 台湾,80年代的大陆,如马原、残雪、莫 言等。
文学流传中的形态学研究,是比较文学流 传学中一个需要了解的重要方面,也是从 事比较文学流传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我们 只有将所探讨的对象分类,从整体上进行 把握,并分析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的种种关 系,这样的学习才会是有效的。
这种单向度的流传,在世界文学交流史上大量 存在。一个作家在接受他国文学作品时,总是有 着自己的偏好,往往特别欣赏一个作家及其作品; 在其创作中产生影响的,往往就只有一个特别突 出。 研究者只要将两个作家的相关资料找到,看 作为放送者的作家在作为接受者的作家身上产生 了什么样的印痕,并如何有机地将那些因素融入 到了作品中,有什么样的承传,有什么样的变异。
第二讲
知识点:
流传学
1、影响研究的定义、分类
2、流传学的定义
3、流传的方式、流传学研究的类型
4、流传中的变异
影响研究
梵· 第根《比较文学论》:“在一切场合之 中,我们可以第一去考察那穿过文学疆界的经过 路线的起点:作家、著作、思想。这便是人们所 谓‘放送者’。其次是到达点:某一作家、某一 作品或某一页,某一思想或某一情感。这便是人 们所谓‘接受者’。可是那经过路线往往是由 一个媒介者沟通的:个人或集团,原文的翻译或 模仿。这便是人们所谓‘传递者’。一个国家 的‘接受者’在另一个说起来往往担当着‘传 递者’的任务。” 这个影响的经过路线:
事实是,在美国的六、七十年代,寒山 诗成了美国人的经典。在那时,我们如果 到美国去,大学校园里那些披头散发,衣 服上东一个洞、西一个洞的年轻人,往往 口袋里揣着一本寒山诗集。他的诗迎合了 当时美国的“嬉皮士运动”,产生重大影 响,所以在当时的美国,寒山的地位远在 李白与杜甫之上。
老嬉皮比尔· 波特与寒山
欲识生死譬/寒山 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 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 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 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寒山的精神体现在以下三点
1、追求人心的宁静或者说是精神超越 2、与自然合一 3、隐居但不遗世
由个体到群体的流传,作为流传学关注的第二种 形态,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比如什 么样的个体才能够实现对群体的流传?什么样的 文化语境才能够形成这样的群体?作为传者的个 体与作为受者的群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作为受者的群体中的个体相互之间存不存在什么 关系?只有深入到这样的层面才有意义。
2、从个体到群体
在60年代的美国最受欢迎的寒山 诗,对美国一群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年轻诗人们“反大众”、“逆潮流” 而行,其所主张的“幻觉”和“感悟” 的艺术理念,决定了他们对寒山诗的 倾心。
寒山子,不知何许人。居天台唐兴县寒 岩,时往还国清寺。以桦皮为冠,布裘 弊履。或长廊唱咏,或村墅歌啸,人莫 识之。——《全唐诗》
放送者(influence-giver) 接受者(influence-receiver)
媒介(intermediary)
梵· 第根针对研究角度继续指出:一个研究者 “如果他是置身在放送者的观点上的,他可以研究一件 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文学在国外的 ‘成功’,它们在那儿所生的‘影响’,以及在那儿以 它们的模范的各种模仿”, “如果他是置身在接受者的观点上的,那么他便去探讨 一位作家或一件作品的可以任意变化的‘源流”’。 “最后,他会碰到那些促进影响之转移的‘媒介 者”’。 这就使得影响研究由于视点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研 究领域——“誉舆学”(流传学)、“源流学”(渊 源学)、“仲介学”(媒介学)
5、多波次、多向度流传
多波次、多向度流传,是指同一个作家或者作品, 同一种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流派在不同的时段对 同一个国家的作家所产生的影响,并且产生的结 果并不相同。 多波次、多向度的文学流传,在世界各国各民族 的文学交流中是一种重要的现象,这种流传对接 受国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与文学批评风潮的形 成,具有重要意义。
寒山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诗人,在当时与 后世都没有太多的影响,虽然他的诗在清 时也被编入《全唐诗》,并在20世纪初被 胡适与郑振择等人请进了《中国文学史》, 但由于其迷离的身世、文言与白话之间的 雅俗之隔,让他长期游离于中国文学正典 之外。
寒山与美国“跨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 年代初,那时候的美国青年都把寒山作为 精神导师,从60年代起寒山逐渐“正点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