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翻译中的顺应性解释
论顺应理论在商标翻译中的应用
![论顺应理论在商标翻译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ac794c043323968001c9227.png)
论顺应理论在商标翻译中的应用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商标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如何使译文对目标语的语言系统,以及对目标语消费者的民族文化特征等做出各种顺应。
标签:商标翻译顺应理论一、引言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在他的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语用学新解)中从全新的角度理解和诠释语用学,提出了综观说和顺应论,这种语用学研究的新视角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许多语言现象,如语码转换、模糊语言、广告语言等。
该理论同样能够用以解释许多翻译现象,并有助于理解翻译实践中现有的原则和策略。
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动态的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作出顺应的过程。
二、顺应理论在商标翻译中的应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商标的翻译者和接受者之间在形式上传递的是商品信息,实质上传递的是一种文化信息。
正如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E.A)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具有意义。
商标翻译必须符合目标语文化的接受要求,顺应该文化语境中受众的文化心理特征、表达习惯和审美心理。
1.顺应目标语的语言系统中英文两种语言系统有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音位、词汇、句法及语篇等各个层面。
而且由于不同的文化心理背景,相同的词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引起不同的联想。
因此商标词及其翻译首先应该在音的方面尽量避免使用那些拗口、能够产生歧义或引起负面联想的词语。
例如:饮料Sprite英文含义是“小精灵”或“调皮鬼”的意思,饮料初次出现在香港市场上时,根据港澳取吉利心理的常规,按其谐音取名为“事必利”,实际销售情况并不好。
而译为“雪碧”,从名字上就给人一种清凉爽口的感觉,充分表达出了该产品的特性,产品也随之为消费者接受。
同样商标汉译英时也应遵循这一规律。
如,中国的金鸡闹钟,它的译名Golden Cock就损害了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文化顺应
![文化顺应](https://img.taocdn.com/s3/m/2481dbe981c758f5f61f675d.png)
一、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著名语言学家Verschueren在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s Adaptation一书中已经萌发了顺应的思想。
在十几年之后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他进一步阐释并完善了其顺应理论。
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实际上是人们对语言的不断选择的过程。
这种选择包括语言的形式层面,也包括语言的使用层面;它可以使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它既有语言内部的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原因。
他认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正是语言的这种性质决定了语言的选择。
变异性使语言选择成为可能,并决定选择必须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协商性使语言使用富有弹性;顺应性使人们通过协商和选择,最终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
语言顺应性是人类语言的特征,也是人类语言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
它主要涉及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中的意识突显等方面的内容,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其中,语......(本文共计[论文关键词] 商标文化顺应翻译[论文摘要] 商标是文化的高度浓缩,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顺应决定着商标翻译的成功,从而直接影响商品的销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紧密,商品流通日益频繁,各国纷纷推销本国产品,抢夺市场。
商品是否能占据市场较大份额除了产品自身的品质因素外,代表商品符号的商标作用不容忽视。
一个琅琅上口的、引发美好联想的商标往往能深入人心,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激发购买欲。
商品是否能打开销售市场,是否为销售国的消费者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标的国际化程度,商标词的优劣带来销售业绩上的巨额差异,商标的广告促销作用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凸显,打造知名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已达成人们的共识。
商标翻译的顺应性-杨燕燕
![商标翻译的顺应性-杨燕燕](https://img.taocdn.com/s3/m/1ba04d7427284b73f2425097.png)
商标翻译的顺应性杨燕燕(北京科技大学外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北京)【摘要】文章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语用学的顺应理论探讨商标翻译,总结了在顺应论下商标翻译的特点及实现,为顺应理论应用于商标翻译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商标翻译顺应论顺应随着中国加入W TO以及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商标翻译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试图以V erschueren创立的顺应论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成功的商标翻译,引导人们认真思考商标翻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高商标翻译质量,进而帮助改善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一关于顺应论在《语用学新解》(U nderstanding P ragm atics)一书中,V ers-chueren提出了顺应论。
这种语用学研究的新视角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许多语言现象,如语码转换、模糊语言、广告语言等。
顺应论认为自然语言具有三个特征:变异性(var i ability)、商讨性(negotiab ility)和顺应(adaptab ility)。
变异性指语言的可选择性,这些选择依语境不同而变化。
商讨性指人类选择语言的策略人们并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去选择语言,而是在非常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进行选择。
顺应性指人类通过商讨的策略选择满足交际需要的语言,从而进行成功的交际。
二商标翻译中的顺应现象(一)对目标语的语言系统的顺应商标词及其翻译应该在音的方面尽量避免杜撰拗口或能够产生歧义和负面联想的词语。
中英文的著名商标大都简洁明了,容易记忆和发音,例如:/一汽0、/联想0、/Inte l0和/D e ll0。
商标翻译也应遵循这一规律。
拼音翻译是把中文商标英译所用的一种通常的方法,例如:/杏花村0译成/X I NG HUA CUN0。
这些拼音翻译对于说英语国家的人们没有任何意义,并且过于冗长,拗口难读,甚至偶尔还会产生负面的联想。
我国一种出口口红商标叫做/芳芳0,可商标音译成汉语拼音F angfang,英文读者一看心中不由得生起一种恐怖之感,因为/fang0恰好是一个英文单词,其义是蛇的毒牙。
再议文化语境顺应与商标翻译
![再议文化语境顺应与商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68574437e21af45b307a8e8.png)
再议文化语境顺应与商标翻译摘要:语境顺应论地观点认为商标文化特点地翻译是一个文化语境顺应地动态过程.同一商标名称,会使不同文化语境下地人们产生不同地联想.在翻译商标时,要顺应各民族不同地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避免文化禁忌,将音译和意译相结合,译出原商标地神韵. 关键词:顺应论;商标文化特点;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8)09—0363—02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地加快,国际贸易成为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地重要动力,商标翻译则对商品在海外市场地销售起着举足轻重地作用.商标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形式,涉及到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宗教习俗等诸多因素.商标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只有跨越了目标语地文化障碍,成功地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地文化顺应,才能译出符合消费者审美情趣和心理需求地商标,以期使品牌在目标市场中能够获得文化认同,从而取得成功.语言是文化地载体.形式上在商标地翻译者和接受者之间传递地是商品信息,实质上传递地是一种文化信息.正如nidae.a.<1993)指出:“对于真正成功地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地文化背景中才具有意义.”一、顺应理论作为顺应理论地创立者,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语言地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作出种种恰当地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地可能性),协商性<指所有地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一功能关系作出地,而是在高度灵活地原则和策略地基础上完成地)和顺应性<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地工程中作灵活地变通,从而满足交际地需要).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语境指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地各种语言手段;交际语境由语言使用者、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组成.语言结构顺应包括四个方面地选择:<一)语言、语码和语体地选择;<二)话语构建成分地选择.这个过程具体体现在语法地各个层次上,包括语音结构、词素和词汇、分句和句子、命题和超句结构等地选择;<三)话语和语段地选择,包括言语行为和语篇类型地选择;<四)话语构建原则地选择,包括句子地组织、语篇地衔接和连贯,以及其他诸如信息结构、句子顺序和主题结.商品交流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还是一种文化交流.根据顺应理论,商标为达到跨文化交际目地,商标词地国际化地主要表现在文化语境顺应上.二、中西方文化语境地差异对商标翻译地影响商标名称作为语言中地一类别也必然蕴涵着各自地文化,具有不同地文化特色.商标名称翻译由于文化差异地因素所造成地问题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一)文化差异造成商标名称传达地信息不完全或者模糊由于文化地差异,人们对同一词语地联想也有着很大地差异,隐含在商标名称表面下地一些信息,在翻译地过程中丢失.例如:“鸳鸯”牌枕头,被译者翻译为“mandarinduckspillow”.鸳鸯因其经常成双入对,在水面上相亲相爱,传说一旦配对,终身相伴,所以在中国自古就被人们当作是恩爱夫妻地象征,并且有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地美好含义.唐代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一诗中就曾写过“愿做鸳鸯不羡仙”这样地佳句.所以用“鸳鸯”作为枕头地商标名,极易引起人们地美好联想.然而西方人在看到“mandarinducks”时只会意识到这是一种鸟地名称,而不会有任何其它地联想.此时该商标最关键地比喻意义没有得以传递.<二)文化差异引起商标名称传达地信息有误在中国,有很多商标地名称中含有“龙”这个字,因为龙是中华民族地象征,是随着各民族地融合,逐渐吸取各氏族图腾动物中最神奇地部分而形成地,具有鹿、蛇、虎、鹰、鲤等动物地特征.而英文里地“dragon”则和龙有着截然不同地形象和喻义.dragon是邪恶地有翼怪物,身躯庞大笨拙,颜色是黑灰色地,长着巨大地翅膀,口中吐火,吞噬人和动物,非常丑陋恐怖,还有“凶暴地人、悍妇”等含义,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greatdragon”.所以如果将商标名里地龙翻译成dragon,西方人联想到地肯定不是中国人心目中地瑞兽,而是他们所知道地凶狠、残暴地野兽,这样令整个商品地形象大打折扣.商标作为一种特殊地语言符号负载着丰富地文化内涵.通过商标词可以窥见各民族多姿多彩地文化形态;同时,也可以了解到,由于各民族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地不同而形成地各自独特地文化特性.因此,在进行商标翻译时,要十分小心其深刻地文化内涵.不同地语言文化在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乃至地理环境等方面地差异会赋予同一词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特有地感情色彩.三、文化语境顺应与商标地翻译文化语境就是在某一特定地具体地文化中,人们地认知环境,该认知环境同样包括语言环境、具体语境和认知语境.这每一环都与语言密切相关.根据文化语境顺应理论,笔者认为商标译者要非常熟悉源语与目地语地语言文化特点,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动态地文化语境顺应.不同民族有着不同地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按中国地传统习惯,许多商标是以动物来命名地.可以想象英美人看到标有phoenix<凤凰),dragon<龙),magpie<报喜鸟)等名称商标地产品时会作何反应.我们常见地一些动物商标都有类似问题.如:“大白兔”奶糖,“兔”牌t恤在我国是知名商标,但英语中rabbit却给人一种不安全感,会让人联想到游戏中地失败者.我国有多种商品以“白象”命名,“白象”牌电池还曾为出口商品,岂不知whiteelephant<白象)在英语中是“笨重而无用地东西”地意思.对于同一种动物,不同地民族都具有各自截然不同地好恶感.由此可见,以这些动物名称命名地商标在中国可能会受欢迎,而在欧美市场可能会因文化语境地差异而无人问津.可见,在翻译这类商标时,译者必须顺应民族心理,把握好不同地文化语境下动物词汇地联想意义,才能维护商品地良好形象.在商标翻译过程中,简单地音译或者意译,纯粹地音译或者意译,而不注意两种语言各自地语言文化特点,往往不能取得令人满意地效果,甚至使人不知所云.有相当多地中国商品在海外市场销售时,商标名称往往用直接汉语拼音标注,对于外国顾客毫无意义.一些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时,商标名称直接音译也不恰当.如:stefanel<美国服装牌)译成“斯特法内”,sportsman译成“斯波兹曼”.这二个纯粹地音译名,尽管洋味十足,但中国人看后也不会产生任何联想.因此,在商标地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考虑到不同民族地文化差异,注意在不同地语境下,选择音色和意义都与原文较为贴近地词,音译和意译相结合,既尊重民族习惯,又不拘泥于原文地音和意,译出具有市场效应、吸引消费者地出色译名.这方面成功地例子也不少.如在汉语商标地英译方面:我国信息技术领域地名牌商,瑞星杀毒软件“瑞星”译成了和汉语发音类似地英文rising<上升)给人以“蒸蒸日上”地感觉;联想电脑地“联想”译成英文<legend),具有神奇之感,会激起人们探索神秘文明古国地冲动.实达<star)、乐凯<lucky)等商标地翻译都具有同工之妙.这些商标会使不同文化语境下地顾客,都做出符合自身文化背景地美好联想,有利于宣传产品、扩大销售.在英语商标地汉译方面成功地翻译有很多:coca—coca译为“可口可乐”保持了原词地响亮四个音节,选词恰当,使人产生美在口中、乐在心中地联想;benz<奔驰),译出了形神兼备、恰如其分地韵味;giant<捷安特),本是“巨人”.译为发音类似地“捷安特”,选词恰当,给人方便、快捷之意.四、结语商标是产品形象地代表,是产品质量地象征.中西方文化地差异使商标地翻译极富挑战.为了做好商标地翻译,译者不仅需要熟悉本国地文化,还要熟悉他国地文化.在翻译地过程中,尊重两种文化地差异,以生动、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地方式,尽可能地体现出商标内涵,传达商品神韵,做好商品贸易交流地使者.成功地商标翻译,也会给企业经营者在激烈地竞争中助一臂之力.在翻译商标地过程中,不论采取哪种翻译方法,都必须顺应各民族不同地心里特征、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才能译出和原商标神韵相通地译名.参考文献:[1]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 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1.[2]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beijingfore 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edwardarnold<publishe rs)limited,2000.[3]白淑霞.从顺应论看商标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2).[4]胡开宝,陈在权.商品名称地美学特征与英语商品名称地翻译[j].中国翻译,2000,<5):51—53.。
顺应论在商标词翻译中的应用
![顺应论在商标词翻译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4bff852b307e87101f696b0.png)
顺应论在商标词翻译中的应用一、顺应论理论概述语言顺应理论(the theoryof adaptation )是由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1999)一书中提出的。
它认为语言有三个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 adaptability)。
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选择,而是在高度灵活的策略和原则基础上进行;顺应性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灵活地做出选择,尽可能满足交际的需要。
顺应论认为,翻译是多种选择的组合,选择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多维度、多层次的交际目的。
从语言变异性来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使用多种翻译策略;商讨性则是译者使用某种恰当的翻译策略来实现商标信息所要达到的交际意图。
对语言的顺应性,译者要从不同的角度来顺应消费者的需求,要考虑消费者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及他们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
二、商标翻译中的顺应性2.顺应目的语文化。
商标必然反映文化的特征,在对商标进行翻译时一定要了解其文化内涵,做到入乡随俗,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影响产品的销路。
例如,在日本用lotus 做为商标名的产品是受排斥的,因为荷花是死亡的象征,一般只会出现在葬礼上。
而我们中国人一想到莲花眼前就会浮现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雅形象,因此出现了文化冲突;apollo口服液若音译为阿波罗,不了解此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如坠五里云雾,但如果根据希腊神话,将其改译为太阳神,那么消费者大概也能推测出该产品的功效力量和生命的源泉;nippon paint 是日本生产的一种油漆名,被译成日本漆很不好,因为中国人一看到日本就会不由得产生愤恨情绪,后来,被改为立邦漆,顺应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不忘国耻,富国安邦。
因此,它的销售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荷兰的日化品牌unilever被译为联合利华,顺应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崇尚集体主义和社会和谐的文化特征,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因而在中国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谈国际贸易中商标的文化特征及其翻译
![谈国际贸易中商标的文化特征及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927c2a29e314332396893ae.png)
谈国际贸易中商标的文化特征及其翻译作者:杨中华来源:《商业时代》2010年第22期◆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国际贸易中商标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不管是中文商标的英译还是英文商标的汉译,都会涉及到语言规律、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因素。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顺应度决定着商标翻译的成功与否。
本文以顺应理论为框架,就商标的文化特征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及如何有效恰当的翻译进行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商标翻译文化差异顺应论商标(trademark)是商品的标记,是联系商品与消费者的纽带,它体现了企业的形象及其产品或服务的信誉及质量,是企业综合信息传递的媒介。
商标词语是当今语言使用中发展变化最快、最突出的社会用语,多渠道、直接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其影响会日益扩大。
商标命名源于特定的文化,反映不同的文化习俗与文化特征。
对于同一事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而,在一个文化中获得成功的商标名称,到另一个文化中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商标的翻译不仅是语码之间的转换,也是语言使用中一个不断选择顺应的过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无论是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还是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都涉及到商标翻译。
商标翻译作为直接为经济服务的一种手段,成为社会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商标及其语言特点商标是商品和商业服务的标记。
它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服务提供者为了使自己生产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在市场上与其他商品或服务相区别而使用的一种标记。
这种标记一般用文字、图形或文字和图形的组合表示,并置于商品或商品包装上、服务场所或服务说明书上,代表特定的生产者和商品形象,既是产品质量的象征,又是一种知识产权。
商标名称的好坏具有战略性的重要作用,甚至会决定产品的存亡。
一个好的品牌名称在产品的营销过程中可以节省大量资金,同时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
商标词是属于商标的,它是商标的文字部分。
语用顺应对商标翻译的启示
![语用顺应对商标翻译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bf0513287c24028915fc37b.png)
语用顺应对商标 翻译 的启示
张 耘
( 常州 纺织 服装 职业 技术 学院 , 江苏 常州 2 3 6 ) 1 1 4
【 摘 要 】顺 应 性 理 论 是 语 用 学 中 的 一 个 概 念 , 着 学 科 发 展 的 多 元 化 , 来 越 多 地 被 应 用 到 翻 译 领 域 随 越
第 2 卷 第 1期 7
21 0 1年 1月
甘肃联 合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 u n lo n uLin eUnv ri ( o ilS in e ) o r a f Ga s a h iest S ca ce c s y
V0 . 7, . 1 2 No 1
J n 2 1 a .0 1
语 言是 文化 的载体 。商标 的翻译者 和接 受者
之 间在形式 上传 递 的是 商 品信 息 , 质 上 传递 的 实 是一 种文化 信息 。正如 美 国著 名翻译理 论家奈 达
( d 指 出的 , 于真正成 功 的翻译而 言 , NiaEA) 对 熟 悉两 种文化甚 至 比掌握 两 种语 言更 重要 , 为商 因
及 语言 的各个 层次 及语 言结构 原则 ;3顺 应 的动 ()
态性 : 指语言选 择 和 协商 的过 程 是不 断变 化 的顺 应 过程 ;4 顺 应 中的意 识 突 显 : 交 际 者对 语 言 () 指
选 择 的意识 程度 。语 言选 择 一顺 应 的这 四种关 系 是相互 依存 、 相互 制约 的 。 与语 言选 择形 影不 离 的是 语言 的顺应 。选 择 和顺应 是辩证 统一 的 , 择是手 段 , 应是 目的和 选 顺
销售 的功能 。例 如 , 耐 克 ( ie ” 动 鞋 给顾 客 “ Nk )运 “ 质量 好” “ 、 经久 耐 磨 ” 的美 好联 想 。 又如 ,金 利 “ 来 ( ll n ” Godi ) 意寓 给人们 带来滚 滚财源 , 有微 o 具 妙 的商业 契机 。
从顺应论看商标词的翻译
![从顺应论看商标词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97e843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17.png)
2006年5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y .,2006第15卷第3期JoulnaI of Anhui AglicuItulaI Univelsity(sociaI science edition)VoI.15No.3收槁日期:2004-12-30作者简介:王和玉(1974-)7女7汉族7湖南安乡人7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7硕士0*本文为广东工业大学校级课题G 多元视角下文化与翻译的互动$项目的部分成果0项目号为0420090从顺应论看商标词的翻译*!"#(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23)摘要:本文以Verschueren 的烦应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商标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该如何使译文对标识性,对消费者的文低低心理认知,以及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做出各种烦应。
关键词:商标词;烦应论;翻译中图分类号:-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2006)03-0118-04The Adaptation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WANG He-yu(schooI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Iogy,Guangzhou,510623,Guangdong)Abstract:Drawing upon the Adaptation Theory proposed by Verschueren,this paper aims to expIore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sIating the trademarks,how the trasIators shouId adapt to theconsumers 9cuIture and psychoIogy and the target Iangnuage.Key words:trademark Ianguage 9Adaptation Theory 9transIation 一、关于顺应理论倒倒语用学的理解》(uncerstancing pragmatics)一书中,Verschueren 提出了顺应性理论。
从语用顺应角度看商标翻译
![从语用顺应角度看商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13e8aad1711cc7931b716f9.png)
从语用顺应角度看商标翻译商标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商标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是以实现商标终极功能为目标的动态顺应的过程。
语用顺应论为商标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认为商标翻译中应做到三个方面的顺应:消费者心理需求的顺应,社交世界的顺应及语言结构的顺应。
标签:语用顺应;顺应;商标翻译引言商标的翻译属于语用语言的等效翻译,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
语用语言等效翻译近似奈达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
奈达在1964 年发表的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动态对等”,指出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译者是起点,接受者是终点,译文的“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1]。
语用学是研究实际使用中的语言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
从语用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和翻译家们的关注。
顺应论作为近年来在西方颇具影响的语用学理论,为人们审视语言的使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语用纵观视角[2]。
本文试从翻译实践的角度来探讨语用顺应论对商标翻译研究的启示及其实际应用价值。
一、顺应论内容简介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Verschurren)在《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Adaptation),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
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经常不断的, 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过程。
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做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 )、商讨性(negotiability )和顺应性(adaptability )[3]。
在順应理论框架里,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它体现在语言的历时和共时方面,具有动态特征;商讨性指“语言的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一功能关系做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顺应性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的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以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
顺应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
![顺应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f44dd38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3.png)
顺应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顺应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商标翻译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企业在海外市场拓展的过程中,需要将自身的品牌形象和产品转化为海外市场的本地语言,从而增强海外消费者的认知。
因此,恰当的商标翻译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商标翻译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那就是顺应论。
顺应论是一种以目标语言为准则的翻译方法,它强调“翻译者必须以目标语言为准则”。
换句话说,翻译者应遵循目标语言的文化习俗、表达习惯以及接受度,将原文消息有效地传递出去。
正如顺应论所强调的,一个好的商标翻译,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当重视目标语言的文化习俗,特别是涉及到文化敏感性的部分,应当加以充分考量。
例如,在中国市场,有些文字和图案有特殊的含义,如果不加以重视,就可能造成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不良形象。
此外,顺应论还强调了“可接受性”这一重要原则。
就是说,翻译者应当注意商标表达方式是否易于接受。
比如,一个企业可能选择一个含义深远的中文表达方式来传递其品牌理念,但是如果这种表达方式不能得到目标语言使用者的接受,也就无济于事了。
因此,商标翻译时应当注意使用表达方式是否容易理解,并能得到目标语言使用者的广泛接受。
此外,顺应论还要求翻译者要遵循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在商标翻译中,这一原则特别重要。
例如,中文和英文在表达习惯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商标翻译时应当注意遵循中文或者英文的表达习惯。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保留表意”。
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尽量保留原文所表意的意思,不要变更其原有的意义。
这对于商标翻译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商标的本意即表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内容,如果将原有的意思扭曲或变更,就可能影响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形象。
总之,顺应论是一种以目标语言为准则的商标翻译方法,它特别强调考量目标语言文化习俗、表达习惯以及可接受性原则。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顺应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顺应](https://img.taocdn.com/s3/m/494b5a169b89680202d825c6.png)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顺应商标是文化的高度浓缩,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顺应决定着商标翻译的成功,从而直接影响商品的销售。
标签:商标文化顺应翻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紧密,商品流通日益频繁,各国纷纷推销本国产品,抢夺市场。
商品是否能占据市场较大份额除了产品自身的品质因素外,代表商品符号的商标作用不容忽视。
一个琅琅上口的、引发美好联想的商标往往能深入人心,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激发购买欲。
商品是否能打开销售市场,是否为销售国的消費者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标的国际化程度,商标词的优劣带来销售业绩上的巨额差异,商标的广告促销作用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凸显,打造知名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已达成人们的共识。
商标在传播商品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文化信息。
在世界经济大融合的今天,商标词的国际化趋势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顺应理论顺应理论的思想最早见于1987年Verschueren所著的Theory of Linguisrtic Adaptation一书中。
1999年长Verschueren出版了他的新著UnderstandingPragmatics,在这部新书中他完善了顺应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当今的语用学。
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语言的过程。
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协商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一功能关系作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和顺应性(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
语言语境指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交际语境由语言使用者、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组成。
语言结构顺应包括四个方面的选择:(I)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2)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
女性消费心理的顺应性与化妆品商标的翻译
![女性消费心理的顺应性与化妆品商标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065a383bceb19e8b8f6babc.png)
频 率 26 25 25 25 21 16 14 14 13 12 11 11 10 10 10 10 9
汉字 碧 莲 妃 思 莎 香 莉 蒂 蕾 婷 爱 姬 娇 仙 佳 菲 花
频率 9
8
7
7
7
6
6
6
6
5
5
5
5
5
5
5
4
收稿日期: 2010- 09- 05 基金项目: 全国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课题 (GZGZ7610237)。 作者简介: 彭秀林 (1973 —),女,湖北天门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为最恰当的词汇。具体到化妆品商标的翻译,则是译者 可以根据女性消费者的心理,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把 商标名称翻译得更受女性青睐。
女性作为爱美的主体力量一直引导着化妆品市场的 消费。从化妆品市场的产品来看,女性用品占据着绝对 优势,而男性用品与儿童用品所占市场份额则极少。从 购买群体来看,化妆品的购买者以女性为主,即使是男 性用品与儿童用品也多是女性以“妻子”或“母亲”的 身份选购。换句话说,化妆品的消费主要是女性的消费, 女性心理对化妆品的销售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化妆 品商标的翻译要运用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使其尽 可能地顺应女性消费者的心理。
第8卷 第4期 2010 年 10 月
英语园地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unde Polytechnic
Vol. 8 No. 4 Oct. 2010
女性消费心理的顺应性与化妆品商标的翻译
彭秀林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与经贸学院, 广东 清远 511510)
摘 要: 运用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分析化妆品商标的翻译特点, 提出化妆品商标的翻 译应顺应女性消费者心理。 对 407 个欧美化妆品品牌商标汉译选词、 166 个中国化妆品 品牌商标的英译选词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化妆品品牌商标翻译时在选词上往往挑选 女性消费者喜爱的字眼, 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 注重顺应女性消费心理。 关键词: 商标翻译; 化妆品商标; 女性消费心理; 语言顺应理论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6138(2010)04-0050-03 DOI: 10.3969/j.issn.1672-6138.2010.04.015
顺应论视角下女性消费品英语商标的汉译
![顺应论视角下女性消费品英语商标的汉译](https://img.taocdn.com/s3/m/fb126a1f6edb6f1aff001f28.png)
Vo 1 . 2 9
第 4期
No . 4
兰州教 育 学院 学报
J OU RNAL OF L AN Z HOU I N S r r n ’ UT E OF E DUC AT I ON
2 0 1 3年 4月
Ap r .2 0 1 3
顺 应 论 视 角下 女 性 消 费 品英 语 商 标 的 汉译
消费市 场 的绝对 主流 。 同时 , 中 国女性 的消 费方 式 也 顺 应 目的语 消费者 的文化 和 消费 心 理 。在 这些 方 面 ,
发 生 了从 温 饱 型消 费 向发 展 型 、 享受 型 消费 的变 化 , 顺 应论 可 以为 商 标 翻译 提 供 较 好 的理 论 支 撑 和实 践 其 消费 市场 具有 极大 的潜 力 。首先 , 中 国女 性 庞大 的 指 导 。
的需求 , “ 美 女经 济 ” 给 商 家带 来 了 巨大 的 商机 , 最 直 种 语 用学 理论 。它 从 一个 全 新 的视 角界 定 和解 释 了 即从认 知 、社会 、文 化 等 角度 全 面考 察 了语 接受 益者 就是 可 以为 女 性 带 来 美 丽 的 女性 消 费 品行 语 用 学 ,
是 因为语 言具有 以下三 个特 性 : 变 异 性 忽视 , 因为商标作为产品形象的代表 , 不仅是商家和 当的选 择 , 顾 客直 接对 话 的桥 梁 , 也 是 企 业 参 与 竞 争 的有 力 武 ( v a r i a b i l i t y ) 、 商讨 性 ( n e g o t i a b i l i t y ) 和顺 应 性 ( a d a p t a — i l i t y ) 。 …变 异性 是 指语 言 具 有 一 系列 可 供 选 择 的可 器 。而 国外 的 女性 消 费 品要 想 被 广 大 中 国女 性 所 接 b
顺应论视角下中国商标的英译
![顺应论视角下中国商标的英译](https://img.taocdn.com/s3/m/6b33298f4b35eefdc9d33389.png)
顺应论视角下中国商标的英译作者:龙璐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07期摘;;; 要:商标作为一个企业形象的代表及产品的标志,不仅是为了吸引和刺激消费者,更是为了向世界传递品牌文化。
如何翻译商标名,使其价值最大化,成为企业日益关注的问题。
本文重点阐述顺应论视角下中国商标的英译情况,力求在顺应论角度下更准确地翻译商标,使其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
关键词:中国商标;;; 翻译;;; 顺应论1.引言商标是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作为交流沟通的视觉符号,它是图像和内涵的完美统一。
作为成功宣传产品并在客户心目中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的关键因素,商标与企业的销售和声誉密切相关。
成功的商标翻译对于在海外推广中国产品尤其重要。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特殊方式,其翻译在帮助中国优质商品赢得国际市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商标的普及,商标的价值及其增值功能不可估量。
在商标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国际文化差异,以使消费者更好地理解广告或商标翻译。
因此,对商标翻译的研究确实是必要且重要的。
以前的商标翻译方法强调商标翻译的结果,忽略翻译过程。
为了分析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本研究将从顺应论的角度探讨中国商标的英译情况。
2.商标及其翻译商标的重要性难以解释。
没有商标的产品就像是在这个世界上丢失了身份证的人。
为产品选择醒目的商标无疑是使该产品广为人知的首要任务。
在商标的命名和翻译中,所使用的语言必须具有某些特征。
商标的目的是不仅引起顾客的注意,而且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这是通过商标的主要特征实现的,这些特征可以指导商标的翻译。
商标是产品的象征和品牌的灵魂。
最终目标是促进销售并开发目标市场,我们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为了实现这些特殊含义,商标应具有以下功能:信息功能:成功的商标通常可以表明产品是什么及功能。
一些名称甚至可以提供有关产品的某些信息,例如品牌创建者、产地、成分、功能、目标消费者等,以引导潜在用户获得有用的信息并使他们对产品感兴趣。
最新整理商标词翻译的顺应性.docx
![最新整理商标词翻译的顺应性.docx](https://img.taocdn.com/s3/m/bcc91a4410661ed9ac51f35f.png)
最新整理商标词翻译的顺应性商标词翻译的顺应性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日益加快,商标词翻译已经成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营销和树立其品牌的一个重要环节。
商标词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一种顺应众多方面,具有局限性的动态选择。
它受到各国之间不同的语言、文化、风俗、审美价值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求既要囊括其语用信息又要顺应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消费者的知识背景等。
从语用的角度对商标词翻译进行研究。
备受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和翻译家们的xx。
顺应论作为近年来在西方颇具影响的语用学理论,为商标词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语用纵观视角。
二、语用顺应论顺应论是由维索尔伦提出的。
他在发表了题为《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的文章中提出了顺应论的观点,为语用学理论的建设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维索尔伦的语用观认为,语言的使用,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
”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由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
顺应论认为自然语言具有三个特征: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
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变异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决定(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可能选择的范围。
语言的商讨性是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
”语言的顺应性是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出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
”顺应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使人类能从各种变异的可能选项中做出商讨性选择,以满足基本的人类交际需求。
这三种特性构成了语言语用的基本要素,其中可变性和商讨性是条件和基础,顺应性是根本和目的;前两者为语言选择分别提供了可能性和方式,顺应性则是在此基础上以恰当的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出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从而使语言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从顺应论看商标词的翻译
![从顺应论看商标词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7c79915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d.png)
从顺应论看商标词的翻译
王和玉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15)003
【摘要】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商标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该如何使译文对标识性,对消费者的文化、心理认知,以及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做出各种顺应.
【总页数】4页(P118-121)
【作者】王和玉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商标词翻译 [J], 张春敏
2.小名片大文章--从顺应消费者的社交世界看商标词翻译 [J], 许伟丽
3.翻译中的选择与顺应——从顺应论视角看鲁迅译介科学著述的选材及翻译策略[J], 谷峰
4.从文化差异看英汉商标词翻译的原则 [J], 单文波
5.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标词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J], 郑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7月 Vol.30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8────────── 收稿日期:2008-02-09 作者简介:许利(1973-),女,山东冠县人,硕士,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 16 -商标翻译中的顺应性解释许 利(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摘 要:从维什尔伦的顺应论出发,认为商标的翻译应顺应商标的标识性、目的语的文化内涵、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审美心理等要求,以达到预期目的。
关键词:商标;商标翻译;顺应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4-0016-03Adaptation in Trademark TranslationXU Li(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Changsha 410076, China)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 is not a simple word-to-word shift, considering the complex factors involved. Whether the translation is a good choice will even affect the promotion of a product. Employing the Adaptation Theory suggested by Verschueren,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should follow the adaptation to product identification 、cultural background 、consumer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Key words: trademark; trademark translation; adaptation奈达曾指出,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1]。
在进行商标翻译的时候,译者不仅要结合目标语的文字特点及其表达习惯赋予其强烈的时代色彩,还要顺应消费者的心理及其习惯。
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尽量赋予商标翻译其本身就具有的特点,达到商标翻译的目的。
一、维什尔伦(Verschueren )的顺应论1999年维什尔伦在《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最早提出了“顺应论”。
根据其观点,语言的使用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
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的顺应是辩证统一的,其中语言的选择是手段,语言的顺应是目的。
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对语言做出适当的选择就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2]。
变异性指的是语言的可选择性,这些选择会因情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商讨性指的是人类语言选择的策略;事实上,人类对语言的选择决不是机械的,在选择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原则和策略的影响。
顺应性则是指人类通过商讨的策略来选择语言,以实现成功的交际。
语言的变异性蕴涵着语言使用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无法进行成功的交际,而人类之所以能够进行成功交际的原因就在于语言选择的顺应性。
语言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选择发生在语言结构中的任何一个层面,包括对语音、语调、语法、结构及语篇等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使用者所做出的选择是在意识的不同程度下做出的,而且在具体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都要做出选择;语言的使用者一旦进入语言的使用过程,就只能够按照最合适和最需要的条件来进行交际;语言使用者所选择的具体手段和策略会受到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语言使用者所使用的语言手段和策略会导致其它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出现变化[3]。
所以说,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交际环境和对象,不同的语境可能会左右语言的选择,而不同的语言变化也会影响语境的变化。
二、翻译中顺应论的运用翻译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理解原文、用目的语表达原文及校验修改译文。
狭义的翻译过程一般被理解成译者对具体许 利:商标翻译中的顺应性解释- 17 -文本的转换活动过程。
广义的翻译过程还包括文本的选择、文本的生成和文本生命的历程等过程。
奈达曾指出人们可以通过分析、转换和重构的三重关系将原语转化成译语。
但是他并没有揭示译者是如何分析原语文本并将之转化成译语文本的,也没有考虑到翻译过程中将要遇到的语境问题。
而维什尔伦的顺应论恰恰弥补了这两方面的不足。
在翻译过程中,作者和目标读者都是不直接参与翻译活动的,被认为是隐形主体;而交际语境、结构客体、语言语境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会制约翻译的主体-译者。
结构客体是语言和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及结构组成的原则,可分为:语言、语码、语体的选择;语言构建成分的选择,体现在语音、词汇、短语、分句和句子层面上;语篇结构的选择。
结构客体的转换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的,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语言的理解和对目的语的表达的选择必须要顺应具体的语境。
根据维什尔伦的观点,顺应不仅包括语境关系的顺应,还包括结构客体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特征等其他部分,且四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事实上,由于语言是人类用来交往的任意语音系统,每种语言也就有了自己的语音、语法和语义系统。
总体上来说,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是意合式语言,注重隐形连贯及逻辑事理的顺序,因而少用或不用形式上的衔接手段;而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是形合式的语言,注重的是显形衔接,从而常常借助于连接词、短句、分句和从句来实现句子的完整。
那么这样的一些差异也就导致了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困难的产生。
译者只有在顺利地解决了这些差异以后才能说是达到了其翻译的目的。
三、商标翻译中的顺应性 (一)商标的翻译原则商标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它既是企业宣传和推销产品的一种手段,也是消费者认识和购买商品的向导。
可以说,一个翻译得不恰当的商标是不可能使商品畅销的,甚至可能会导致一个企业在竞争中的失败。
因而商标的翻译在商品的销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事实上商标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活动,会涉及到文化背景、消费习惯、审美观念等等诸多因素。
由于商标在功能上存在的特殊要求,其翻译也就显出其自身特有的复杂性。
针对其复杂性,人们也对其翻译原则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1.通俗论:亦可理解成简洁论。
由于商品在销售过程中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商品名称必须做到言简意赅,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注意力,且便于消费者识别和记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竞争中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尽可能多得占领市场。
汉语中有丰富的四字结构,很容易造成排比,重叠等结构,使得语气加强,而这一特点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但是英语的结构逻辑性较强,通常简洁而紧凑。
汉语中所出现的许多套语在英译时要考虑整体的修辞,不能堆砌辞藻。
好的英文广告用词不多,却给人深刻的印象。
因此,有研究者主张应本着简洁的原则,在广告翻译时力求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最复杂的意义,以使其易识易记[4]。
过长的商标名字无法让消费者者很快地记住,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例如服装品牌Metersbonwe 虽然被译为“美特斯邦威”,但是人们平时习惯性地将之称为“邦威”就是因为这个名称更简短,且读起来顺口,便于记忆。
因此,商标应多选用易于记忆的,或者是在生活中比较流行的,符合大众理解层次和习惯的词语[5]。
2.对等论:依据是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
根据此理论,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体现原语的信息,因此翻译应以对等为基础。
有研究者提出对等原则在广告及商标翻译上体现在语义对等、社会文化对等、文体对等、功能对等等方面。
其中持功能对等论的研究者认为在广告翻译时遵循的应该是功能对等基础上的等效原则,在语句层面上则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表达方法。
3.含蓄论:有研究者认为,广告语体具有既简明又含蓄的特点,因此广告及商标语的选择和翻译时将这一特点体现在词语、修辞及民族文化心理上,准确地体现商品的特点,给人以启示,使受众产生心理共鸣和购买欲望[6]。
4.唯美论:唯美伦的研究者认为一则成功的广告应融合美学、语言学和心理学,要兼有内涵美和语言美两方面的属性。
不仅要达到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文化美的要求,还要做到简洁美、词汇美、构句美、声韵美和修辞美。
在翻译的过程中,当字面意义与美感发生矛盾时,译者应该舍弃形义,再现美感,以达到其目的。
5.文化差异论: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是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出发的,其中蒋磊针对因民族文化差异引起的商标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提出了五条策略,即:突出商标的表义功能;展示民族文化,把握联想意义;取吉求利,迎合消费心理;切准市场定位,追求新的商业观念;注意文化移清,符合审美心理[7]。
(二)商标标识性的顺应商标是一种产品的代码,其基本特征应具有一定的标识性,让消费者在看见商标的时候即会联想到此商品的特性,因此,一个好的商标词应在商品之间建立最大的关联性,从而使消费者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商标所代表的产品。
知名轮胎“Goodyear ”是为了纪念硫化橡胶的发明人Charles Goodyear 而确定的,曾经有人将其译为“古德伊尔”和“古大力”,这都是采用了直接音译的方法,似乎不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更不会让人联想到其产品的特性;现在采用的译名是“固特异”,很容易地就让人想到了轮胎应具的特征,很好地标识了轮胎产品的坚固耐用性,同时也很好地保留了原商标的读音,应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又如“Johnson &Johnson ”的中文商标有两种译法,其中在婴幼儿这一系列的洗护用品,如洗发水、沐浴露及护肤霜时被译为“强生”,意含“强大的生命力,茁壮成长之意”;但是在用做女性用品时却被翻译成“娇爽”,也切合了其产品的特性。
索尼旗下的产品“Walkman ”在进入中国市场初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18 -期曾被译成“漫步者”,采取了直接意译的方法,但是未必能很好地体现其产品的特征,现在的译名“随身听”不禁让人联想到此产品可以“随身携带,随身听音乐”。
广大消费者非常喜欢的一个洗发水品牌“Rejoice ”,如果直接译成中文即“充满喜悦,感到高兴”,译名“飘柔”,取义于“飘逸柔顺”,符合中国大众对头发的审美要求,体现了这一产品的特性,受众也就毫无疑问地会将这一品牌与头发的护理联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