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第1章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
2、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直径大于0.2微米3、亚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分子水平以上的结构,直径小于0.2微米.第二章细胞基本知识概要2.细胞学:研究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和生活史的科学.3.细胞:由膜转围成的、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最小原生质团,是生物体电基本的开矿结构和生理功能单位。
4.病毒:迄今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非胞生物体,是仅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5.原核细胞:没有由膜围成的明确的细胞核、体积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原始的细胞。
第四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1.生物膜:把细胞所有膜相结构称为生物膜。
2.细胞外被:又称糖萼,细胞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物质,实际上是细胞表面与质膜中的蛋白或脂类分子共价结合的寡糖链,是膜正常的结构组分,对膜蛋白起保护作用,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
3.细胞连接:细胞连接是多细胞有机体中相邻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膜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重要组织方式,在结构上常包括质膜下、质膜及质膜外细胞间几个部分,对于维持组织的完整性非常重要,有的还具有细胞通讯作用。
4紧密连接:紧密连接是封闭连接的主要形式,普遍存在于脊椎动物体表及体内各种腔道和腺体上皮细胞之间。
是指相邻细胞质膜直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能阻止溶液中的分子特别是大分子沿着细胞间的缝隙渗入体内,维持细胞一个稳定的内环境。
5.间隙连接:是动物细胞间最普遍的细胞连接,是在相互接触的细胞之间建立的有孔道的连接结构,允许无机离子及水溶性小分子物质从中通过,从而沟通细胞达到代谢与功能的统一。
6.细胞粘附分子:细胞粘附分子是细胞表面分子,多为糖蛋白,是一类介导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粘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
第一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名词解释1,反射,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
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先天形成的本能行为,是生来就有的,反射弧是固定的,反射比较恒定,是一种较低级的神经活动。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条件形成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弧是不固定的、临时的,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
2,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动物只能对外界具体事物的刺激发生反应,形成条件反射,这种只对具体信号刺激发生反应的皮质功能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而人类除对具体信号刺激发生反应外,还可以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人类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的皮质功能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3,动力定型:若一系列的刺激总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重复多次后(强化),这种顺序和时间就在大脑皮质上“固定”下来(神经联系的牢固建立),每到一定时间大脑就自然地重现这一系列的活动,并提前做好准备,这种大脑皮质活动的特性就叫动力定型。
4,屈光不正,生理性远视,斜视,弱视,常规遮盖法眼睛要看清东西,外界物体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球折光系统的作用,物像必须恰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如果物像落在视网膜之前或之后,物像就模糊,视力就不好,这就叫做屈光不正。
幼儿的眼球前后距离较短,物体往往成像于视网膜的后面,称为生理性远视。
当两眼向前平视时,两眼的黑眼珠位置不匀称,称为斜视。
弱视是指视力低下但又检查不出眼睛有器质性病变的眼疾。
常规遮盖法即平日遮盖健眼,以提高弱视眼的视力,配合一些需精细目力的作业(如穿小珠子、剪纸等),定期复查,以决定遮盖的时间长短。
5,噪声:噪声是指使人感到吵闹或为人所不需要的声音,它是一种环境污染,会影响学前儿童听力的发展。
6,青枝骨折:学前儿童骨骼含有机物比成人多,无机盐比成人少,故骨骼弹性大,可塑性强,容易变形。
一旦发生骨折,常会出现折而不断的现象,成为“青枝骨折”。
7,骨龄:可根据腕骨的多少判断骨骼发育的年龄,称骨龄。
名词解释00403
名词解释第一章水分生理1.渗透势:也称溶质势,渗透势是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降低了水的自由能,因而其水势低于纯水的水势。
2.压力势:是指细胞的原生质体吸水膨胀,对细胞壁产生一种作用力,与此同时引起富有弹性的细胞壁产生一种限制原生质体膨胀的反作用力。
3.质外体:是指植物体中的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导管的连续系统。
4.共质体:是指由胞间连丝将细胞的原生质联系起来的连续系统。
5.质外体途径:是指水分或溶质只通过质外体,即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的导管,为被动运输,速度快。
6. 共质体途径:是指水分或溶质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率较慢。
7.跨膜途径:是指水分或溶质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要两次通过液泡膜,故称之为跨膜途径。
移动速率较慢。
8.细胞途径:共质体途径和跨膜途径同称为细胞途径。
移动速率较慢。
9.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称为渗透作用。
渗透作用是水分跨膜运输的动力。
10.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片),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11.蒸腾速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
一般以每小时没平方米叶面积蒸腾水量的质量表示。
12.水分临界期:植物对水分不足特别敏感的时期。
一般为孕穗期和灌浆期。
13.水分生理:水分的吸收、水分在质外体内的运输和水分的排出,称为水分生理。
14. 质壁分离:植物细胞由于液泡失水而使原生质体和细胞壁分离的现象称为质壁分离。
第二章矿质营养1.矿质营养: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称为矿质营养。
2.被动运输:是指离子(或溶质)跨过生物膜不需要能量,是顺电化学势梯度进行运输的方式。
被动运输包括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
3. 主动运输:是指离子(或溶质)跨过生物膜需要代谢供给能量,是逆电化学势梯度进行运输的方式。
被动运输包括质子泵和离子泵。
4.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中有通道蛋白构成的孔道,控制离子通过细胞膜。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1
自考 中国行政史 80%名词解释 必考 第一章 夏商西周 1、禅让制: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相传四岳推举舜为尧的继承人,尧对舜三年考核后让舜作自己的助手。
尧死后舜继位。
后四岳又举治水有功的禹。
2、宗法制: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西周时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
核心内容是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
嫡长子为“大宗”,庶子分封为“小宗”,小服大,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
3、分封制:是中国奴隶社会中一种为协调统治阶级利益以便对付种族奴隶而建立的制度,即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世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期分封制度达到成熟和完善,它与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相互支持、相互巩固,以达到保证国家统治的稳固长久。
周天子除留下王畿的一部分地区由刑王室直接管理外,将其他部分分封给王族成员、功臣姻亲和传统贵族,这些人也依此做法再分给卿大夫。
经过不同层次的分封,西周王朝形成了等级结构的国家群。
分封诸侯的目的是拱卫中央王朝,天子与诸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4、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君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由君王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者从事生产。
“外服”是指侯国统治的区域,由各地诸侯管理,但外服诸侯与君主是一种君臣关系。
内外服制最早实行于商朝。
5、乡遂管理体制:是西周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实行的一种管理体制。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在国都内及其近邻划分若干乡,并设相应的管理者。
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实行遂制,也设相应管理者。
通过乡遂制度,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成为后世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四岳议事会:是君主的辅助及咨询顾问 王子王位继承制:盘庚迁殷后,变“兄终弟及”制为王子继承制,即由家族占有王位缩小到直系占有王位 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就是在诸嫡子之中,确定长子的优先继承地位。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代谢一、名词解释1.自由水: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2.束缚水:靠近胶粒而被胶粒所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
3.渗透作用: 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4.水势(ψw):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符号:ψw。
5.渗透势即溶质势(ψπ):由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符号ψπ。
用负值表示。
亦称溶质势(ψs)。
6.压力势(ψp):由于细胞壁压力的存在而增加的水势值。
一般为正值。
符号ψp。
初始质壁分离时,ψp为0,剧烈蒸腾时,ψp会呈负值。
7.衬质势(ψm):细胞胶体物质亲水性和毛细管对自由水束缚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以负值表示。
符号ψm 。
8.小孔扩散律:气体通过多孔表面的扩散速率,不与小孔的面积成正比,而与小孔的周长成正比。
9.水分临界期:10.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表面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11.根压:植物根部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12.质壁分离:将植物细胞放到水势较低的浓溶液中,细胞渗透失水,细胞壁弹性有限,原生质体弹性较大,细胞继续失水造成细胞壁和细胞质分离的现象13.蒸腾速率:又称蒸腾强度,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通过蒸腾作用而散失的水分量。
(g/dm2·h)14.蒸腾比率(效率):植物每消耗l公斤水时所形成的干物质重量(克)。
15.蒸腾系数:植物制造 1克干物质所需的水分量(克),又称为需水量。
它是蒸腾比率的倒致。
16.内聚力学说:又称蒸腾流-内聚力-张力学说。
即以水分的内聚力解释水分沿导管上升原因的学说。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一、名词解释1. 矿质元素:2.灰分元素:亦称矿质元素,将干燥植物材料燃烧后,剩余一些不能挥发的物质称为灰分元素。
3.大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多,占植物体干重达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包括钙、镁、硫、氮、磷、钾、碳、氢、氧等9种元素(C、H、O、N、P、K、Ca、Mg、S)。
第一章有机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构造式—表达原子的结合方式和次序的式子例如:CH3CH2CH2CH32.构型式—表达原子的空间连接方式和次序的式子例如:C CHCH3 HH3C3.构象式—表达未连接原子的空间相对位置的式子4.分子式—表示分子中所含的各种原子的数量5.最低系列原则—是指碳链以不同方向编号,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编号系列,比较各系列不同位次,最先遇到的位次最小者,定为“最低系列”6.顺式\反式—两个相同或相似的基团处于双键的同侧叫做顺式,反之叫反式。
7.顺反异构现象—由于双键碳原子连接不通基团而形成的异构现象叫做顺反异构现象。
形成的同分异构体叫做顺反异构体。
8.顺反命名法—当烯烃双键的两个碳原子分别连有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并且两个双键碳原子或基团有一对或两对相同时,可采用顺反命名法。
两个相同基团位于双键同侧的叫做顺式,反之叫做反式。
例如:C CCH3H3CH H顺-2-丁烯C CCH3H3CHH反-2-丁烯9.Z、E命名法—如果两个碳原子上各自所连的优先基团处于双键的同侧,称为“Z”式构型,处于异侧的称为“E”式构型。
例如:C CC2H5CH3H3CH(Z)-3-甲基-2-戊烯10.多环烃—脂环烃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碳环的化合物. 11.环烯烃—环上有双键的脂环烃例如:环戊烯12.桥环化合物—多环烃中共用两个碳原子的双环化合物例如: CH 3CH 37,7-二甲基双环[4.1.0]庚烷13. 螺环化合物—多环烃中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双环化合物 例如: 螺[4,5]癸烷14. 桥头碳—桥环化合物中各桥共用的两个碳原子15. 螺原子—螺环化合物中两环共用的碳原子16.单环芳烃—分子中含有一个苯环的芳烃 例如:CH (CH 3)2异丙苯17. 多环芳烃—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芳环的烃例如:联苯18. 酚—羟基直接连在芳环上的化合物 例如:OH苯酚19.羧酸衍生物—羧基中的羟基被其他原子或基团取代后所生成的化合物。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运动系统1. 矢状面:从前后方向,将人体或器官纵切为左、右两部分所形成的切面;若沿人体前后正中线方向将人体切为左、右完全对称的两部分的切面,则称为正中矢状面;2. 骺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所留有的一线状痕迹,成为骺线;3. 红骨髓:位于骨松质间隙内,有造血功能,呈红色,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4. 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的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5.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连接处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两侧平对第2肋, 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6. 翼点:位于颅外侧颞窝区,为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处,呈“H”形,为薄弱区,内有脑膜中A前支通过;骨折已引起颅内血肿;8. 椎间盘:相邻两椎体之间的连接;最上一个在C2、C3之间,最下一个在L5与骶骨之间;由纤维环和髓核之间;有连接椎体、承受压力、吸收震惊、减缓冲击和有利于脊柱运动的作用;9. 腱鞘:套在长腱四周的鞘管,多位于手足摩擦较大的部位,如腕部、踝部、手指掌侧、和足趾跖侧;有约束肌腱、减少摩擦作用;腱鞘损伤后,局部疼痛,临床上成为腱鞘炎;10. 弓状线半环线:在脐下4~5cm以下,腹直肌鞘后层的游离下缘呈凸向上的弓形;第二章消化系统1. 咽峡: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通往咽的门户;2. 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及神经和淋巴管由此出入;3. 齿状线肛皮线:肛柱下端、肛瓣共同连成的锯齿状环形线;第三章呼吸系统1. 嗅区:指上鼻甲及其相对应的鼻中隔部分,有嗅觉功能;2. 肺门:指肺内侧面中心凹陷处,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3. 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呈半环形的间隙,是胸膜腔的最低点,即使深呼吸时,肺的下缘也不能深入其间;胸膜炎渗出液常积于此;4. 纵隔: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组织结构的总称;5. 喉室:喉中间腔向两侧突出的隐窝第四章泌尿系统1. 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2. 肾区脊肋角: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肾病变有叩击痛;3. 膀胱三角:膀胱底内面的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口之间成三角形区域,此区域缺乏黏膜下层,直接与肌层紧密相结合,无论膀胱充盈或空虚,黏膜均保持平滑状态,该部位易患结核、肿瘤.声门裂 2、肺门 3、肺根 4、胸膜腔 5、肋膈隐窝 6、膀胱三角 7、肝门 8、齿状线 9、胆囊三角 10、腹膜 11、小网膜 12、精索 13、冠状窦 14、心包 15、颈动脉窦 16、颈动脉小球 17、关节腔 18、静脉角 19、局部淋巴结 20、环转运动 21、视神经盘 22、神经核和神经节23、椎间盘 24、灰质和白质 25、纹状体 26、内囊 27、硬膜外隙 28、蛛网膜下隙 29、终池 30、大脑动脉环 31、交感干 32、翼点 33、足弓 34、海氏三角 35、骨髓名词解释参考答案1、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所围成,分为前3/5的膜间部和后2/5的软骨间部,膜间部与发音有关,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上下呼吸道的分界;2、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心凹陷称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等出入;3、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4、胸膜腔: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5、肋膈隐窝:是由肋胸膜和膈胸膜相互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半环形间隙,即使在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能布满此间,是竖立位胸膜腔的最低点,胸腔积液首积聚于此;6、膀胱三角:位于膀胱底粘膜面,由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此区无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充盈与否,均保持平滑状态,不形成皱襞,是膀胱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也是膀胱镜检的重要部位;7、肝门:肝脏面的横沟称肝门,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神经、淋巴管出入;8、齿状线:位于肛管内面,是由肛瓣和肛柱下端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线,它是粘膜和皮肤的分界线,其上、下的组织来源、血供、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治理均不同,其上的静脉曲张称内痔,其下的静脉曲张称外痔;9、Calot三角:是由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脏面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有肝固有动脉右支和胆囊动脉经过,是胆囊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10、腹膜:是贴附于腹、盆壁内面、膈下面和腹盆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可分为脏、壁两层,具有分泌、吸收、防御、修复、保护和支持作用;11、小网膜:是连于肝门与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左侧连于肝门与胃小弯之间的部分称肝胃韧带,内有胃左、右血管、胃左、右淋巴结、神经和淋巴管等,右侧连于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肝门静脉、神经和淋巴管走行;12、精索:是从腹股沟管深环至睾丸上端的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其内主要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输精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和鞘韧带等,自皮下环以下,精索外被三层被膜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13、冠状窦:位于冠状沟内,由心大静脉延续而成,以冠状窦口开口于右心房,它收纳心壁的绝大部分静脉血,它的属支主要有心大、中、小静脉;14、心包:为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锥体形纤维浆膜囊,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性心包,内层为浆膜性心包,浆膜性心包又分脏、壁两层,壁层贴附于纤维性心包内面,脏层贴附于心和大血管根部的表面,两层之间形成潜在间隙为心包腔,心包的功能为减少心脏跳动时的摩擦,防止心过度扩张以保持血容量相对恒定,还可有效防止邻近部位的感染波及心;15、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心跳变慢,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16、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属于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17、关节腔:由关节软骨与关节囊滑膜层所围成的密闭、潜在腔隙,内有少量滑液,可润滑关节、减少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关节的稳定;18、静脉角:在胸锁关节后方,由同侧的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时所形成的夹角,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19、局部淋巴结:人体某区域或某器官的淋巴引流至一定的淋巴结,该淋巴结则被称为这个区域或这个器官的局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的肿大可反映其引流区的病变,对诊治某些疾病有重要意义;20、环转运动:骨的近端在原位转动,远端作圆周运动,整个骨运动的轨迹呈圆锥形,其实质是屈、展、伸、收的依次连续运动;有两个运动轴的关节均可作此运动;21、视神经盘:在视网膜后部偏鼻侧在一圆盘状结构称视神经盘,又称视神经乳头,是由视神经节细胞的轴突集中穿眼球壁时所形成,此处无感光细胞,又称生理性盲点,有视网膜中心血管穿过,颅内压升高时可出现水肿;22、神经核和神经节: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块状,位于中枢内的称神经核,位于外周部的称神经节;23、椎间盘:是连于相邻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板或盘,由中心的髓核和外周的纤维环组成,有连接、支持、运动、缓冲震荡和冲击的作用,如纤维环破裂,髓核膨出,临床上称椎间盘脱出症;24、灰质和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之处,在新鲜标本上呈灰色称灰质,而神经纤维聚集之处,因神经纤维外包髓鞘而色泽白亮称白质;25、纹状体:豆状核和尾状核的头之间有纹理状纤维相连,故把二者合称纹状体,根据发生的早晚可分为新、旧纹状体,新纹状体指豆状核的壳和尾状核,旧纹状体指苍白球,纹状体属锥体外系的结构,与骨骼肌的活动有关;26、内囊:位于大脑基底部,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由上、下行的投射纤维聚集所形成的白质板,由前向后分为前肢、膝、后肢,在内囊前肢有丘脑前辐射和额桥束通过,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后肢有丘脑中心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通过,内囊受损,会出现“三偏综合征”;27、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不下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28、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宽广间隙称蛛网膜下隙,隙内布满脑脊液,有脑神经根和脊神经根由隙内穿过,临床上可经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也可向此隙注入治疗药物或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帮助诊断某些疾病;29、终池:在脊髓蛛网膜下隙下部的一个扩大的腔隙,位于脊髓圆锥下方,马尾的四周,隙内布满脑脊液,还有终丝和马尾,临床上可经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也可向此隙注入治疗药物或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帮助诊断某些疾病;30、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大结节、乳头体四周,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当构成此环的某一动脉血液减少或被阻断时,通过环调节,血液重新分配,以裣缺血部分,维持脑的营养和机能活动;31、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由椎旁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呈串珠状,上自颅底,下至尾骨前方,可分为颈、胸、腰和盆交感干四部,交感干神经节与每一对脊神经之间均有交通支相连;32、翼点: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4cm处,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33、足弓:是跗骨与跖骨连结而成的凸向上的弓,可分前后方向的纵弓和内外侧方向的横弓,是由足底的韧带和肌肉牵拉所形成;足弓以三点着地,保证站立的稳定并增加了足的弹性,还可保护足底的血管神经免受压迫,如足底的韧带或肌肉受损则易形成扁平足;34、Hesselbach三角:位于腹股沟区前下部,是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后面正对腹股沟内侧窝,前面正对腹股沟管浅环,是腹前壁的一个薄弱区,腹腔内容物若经此三角突出达皮下称直疝;35、骨髓:是含有各期发育不等的血细胞的网状结缔组织,位于骨松质的间隙内和长骨的骨髓腔内,可分为红、黄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红、黄骨髓可相互转化,松质骨内终生保持红骨髓;名词解释1、声门裂2、肺门3、肺根4、胸膜腔5、肋膈隐窝6、膀胱三角7、肝门8、齿状线9、胆囊三角 10、腹膜 11、小网膜 12、精索 13、冠状窦 14、心包 15、颈动脉窦 16、颈动脉小球 17、关节腔 18、静脉角 19、局部淋巴结 20、环转运动 21、视神经盘 22、神经核和神经节23、椎间盘 24、灰质和白质 25、纹状体 26、内囊 27、硬膜外隙 28、蛛网膜下隙 29、终池 30、大脑动脉环 31、交感干 32、翼点 33、足弓 34、海氏三角 35、骨髓名词解释参考答案1、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所围成,分为前3/5的膜间部和后2/5的软骨间部,膜间部与发音有关,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上下呼吸道的分界;2、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凹陷称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等出入;3、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4、胸膜腔: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5、肋膈隐窝:是由肋胸膜和膈胸膜相互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半环形间隙,即使在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间,是直立位胸膜腔的最低点,胸腔积液首积聚于此;6、膀胱三角:位于膀胱底粘膜面,由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此区无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充盈与否,均保持平滑状态,不形成皱襞,是膀胱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也是膀胱镜检的重要部位;7、肝门:肝脏面的横沟称肝门,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神经、淋巴管出入;8、齿状线:位于肛管内面,是由肛瓣和肛柱下端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线,它是粘膜和皮肤的分界线,其上、下的组织来源、血供、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管理均不同,其上的称内痔,其下的静脉曲张称外痔;9、Calot三角:是由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脏面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有肝固有动脉右支和胆囊动脉经过,是胆囊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10、腹膜:是贴附于腹、盆壁内面、膈下面和腹盆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可分为脏、壁两层,具有分泌、吸收、防御、修复、保护和支持作用;11、小网膜:是连于肝门与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左侧连于肝门与胃小弯之间的部分称肝胃韧带,内有胃左、右血管、胃左、右淋巴结、神经和淋巴管等,右侧连于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肝门静脉、神经和淋巴管走行;12、精索:是从腹股沟管深环至上端的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其内主要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输精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和鞘韧带等,自皮下环以下,精索外被三层被膜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13、冠状窦:位于冠状沟内,由心大静脉延续而成,以冠状窦口开口于右心房,它收纳心壁的绝大部分静脉血,它的属支主要有心大、中、小静脉;14、心包:为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锥体形纤维浆膜囊,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性心包,内层为浆膜性心包,浆膜性心包又分脏、壁两层,壁层贴附于纤维性心包内面,脏层贴附于心和大血管根部的表面,两层之间形成潜在间隙为心包腔,心包的功能为减少心脏跳动时的摩擦,防止心过度扩张以保持血容量相对恒定,还可有效防止邻近部位的感染波及心;15、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心跳变慢,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16、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属于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17、关节腔:由关节软骨与关节囊滑膜层所围成的密闭、潜在腔隙,内有少量滑液,可润滑关节、减少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关节的稳定;18、静脉角:在胸锁关节后方,由同侧的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时所形成的夹角,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19、局部淋巴结:人体某区域或某器官的淋巴引流至一定的淋巴结,该淋巴结则被称为这个区域或这个器官的局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的肿大可反映其引流区的病变,对诊治某些疾病有重要意义;20、环转运动:骨的近端在原位转动,远端作圆周运动,整个骨运动的轨迹呈圆锥形,其实质是屈、展、伸、收的依次连续运动;有两个运动轴的关节均可作此运动;21、视神经盘:在视网膜后部偏鼻侧在一圆盘状结构称视神经盘,又称视神经乳头,是由视神经节细胞的轴突集中穿眼球壁时所形成,此处无感光细胞,又称生理性盲点,有视网膜中央血管穿过,颅内压升高时可出现水肿;22、神经核和神经节: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块状,位于中枢内的称神经核,位于外周部的称神经节;23、椎间盘:是连于相邻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板或盘,由中央的髓核和外周的纤维环组成,有连接、支持、运动、缓冲震荡和冲击的作用,如纤维环破裂,髓核膨出,临床上称椎间盘脱出症;24、灰质和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之处,在新鲜标本上呈灰色称灰质,而神经纤维聚集之处,因神经纤维外包髓鞘而色泽白亮称白质;25、纹状体:豆状核和尾状核的头之间有纹理状纤维相连,故把二者合称纹状体,根据发生的早晚可分为新、旧纹状体,新纹状体指豆状核的壳和尾状核,旧纹状体指苍白球,纹状体属锥体外系的结构,与骨骼肌的活动有关;26、内囊:位于大脑基底部,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由上、下行的投射纤维聚集所形成的白质板,由前向后分为前肢、膝、后肢,在内囊前肢有丘脑前辐射和额桥束通过,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后肢有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通过,内囊受损,会出现“三偏综合征”;27、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不下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28、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宽阔间隙称蛛网膜下隙,隙内充满脑脊液,有脑神经根和脊神经根由隙内穿过,临床上可经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也可向此隙注入治疗药物或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帮助诊断某些疾病;29、终池:在脊髓蛛网膜下隙下部的一个扩大的腔隙,位于脊髓圆锥下方,马尾的周围,隙内充满脑脊液,还有终丝和马尾,临床上可经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也可向此隙注入治疗药物或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帮助诊断某些疾病;30、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大结节、乳头体周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当构成此环的某一动脉血液减少或被阻断时,通过环调节,血液重新分配,以裣缺血部分,维持脑的营养和机能活动;31、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由椎旁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呈串珠状,上自颅底,下至尾骨前方,可分为颈、胸、腰和盆交感干四部,交感干神经节与每一对脊神经之间均有交通支相连;32、翼点: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4cm处,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33、足弓:是跗骨与跖骨连结而成的凸向上的弓,可分前后方向的纵弓和内外侧方向的横弓,是由足底的韧带和肌肉牵拉所形成;足弓以三点着地,保证站立的稳定并增加了足的弹性,还可保护足底的血管神经免受压迫,如足底的韧带或肌肉受损则易形成扁平足;34、Hesselbach三角:位于腹股沟区前下部,是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后面正对腹股沟内侧窝,前面正对腹股沟管浅环,是腹前壁的一个薄弱区,腹腔内容物若经此三角突出达皮下称直疝;35、骨髓:是含有各期发育不等的血细胞的网状结缔组织,位于骨松质的间隙内和长骨的骨髓腔内,可分为红、黄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红、黄骨髓可相互转化,松质骨内终生保持红骨髓;。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肽键:一分子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分子氨基酸的羧基通过脱去水分子后所形成的酰胺键称为肽键。
2.等电点:在某一pH溶液中,氨基酸或蛋白质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或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成点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或蛋白质的等电点。
3.模体:在蛋白质分子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并发挥特殊的功能,称为模体。
4.结构域: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多个结构紧密的区域,并行使特定的功能,这些区域被称为结构域。
5.亚基:在蛋白质四级结构中每条肽链所形成的完整三级结构。
6.肽单元:在多肽分子中,参与肽键的4个原子及其两侧的碳原子位于同一个平面内,称为肽单元。
7.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影响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破坏,从而改变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称之为蛋白质变性。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 DNA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稳定的双螺旋空间构象破环,双链解链变成两条单链,但其一级结构仍完整的现象称DNA变性。
2. Tm:即溶解温度,或解链温度,是指核酸在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值达到最大值50%时的温度。
在Tm时,核酸分子50%的双螺旋结构被破坏。
3.增色效应:核酸加热变性时,由于大量碱基暴露,使260nm处紫外吸收增加的现象,称之为增色效应。
4. HnRNA:核内不均一RNA。
在细胞核内合成的mRNA初级产物比成熟的mRNA分子大得多,称为核内不均一RNA。
hnRNA在细胞核内存在时间极短,经过剪切成为成熟的mRNA,并依靠特殊的机制转移到细胞质中。
5.核酶:也称为催化性RNA,一些RNA具有催化能力,可以催化自我拼接等反应,这种具有催化作用的RNA分子叫做核酶。
6.核酸分子杂交:不同来源但具有互补序列的核酸分子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适宜条件下形成杂化双链,这种现象称核酸分子杂交。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第一章蛋白质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和其它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机体又必需,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
3. 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 值,用符号pI表示。
4.稀有氨基酸:指存在于蛋白质中的20 种常见氨基酸以外的其它罕见氨基酸,它们是正常氨基酸的衍生物。
5.非蛋白质氨基酸:指不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而以游离状态和结合状态存在于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和细胞的氨基酸。
6.构型: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
构型的转变伴随着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
8.构象: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
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10.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2.氢键: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14.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的基团之间的静电引力,也称为静电键或盐键。
15.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6.疏水键: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一种弱的、非共价的相互作用。
如蛋白质分子中的疏水侧链避开水相而相互聚集而形成的作用力。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水分生理1.渗透势:也称溶质势,渗透势是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降低了水的自由能,因而其水势低于纯水的水势。
2.压力势:是指细胞的原生质体吸水膨胀,对细胞壁产生一种作用力,与此同时引起富有弹性的细胞壁产生一种限制原生质体膨胀的反作用力。
3.质外体:是指植物体中的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导管的连续系统。
4.共质体:是指由胞间连丝将细胞的原生质联系起来的连续系统。
5.质外体途径:是指水分或溶质只通过质外体,即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的导管,为被动运输,速度快。
6. 共质体途径:是指水分或溶质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率较慢。
7.跨膜途径:是指水分或溶质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要两次通过液泡膜,故称之为跨膜途径。
移动速率较慢。
8.细胞途径:共质体途径和跨膜途径同称为细胞途径。
移动速率较慢。
9.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称为渗透作用。
渗透作用是水分跨膜运输的动力。
10.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片),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11.蒸腾速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
一般以每小时没平方米叶面积蒸腾水量的质量表示。
12.水分临界期:植物对水分不足特别敏感的时期。
一般为孕穗期和灌浆期。
13.水分生理:水分的吸收、水分在质外体内的运输和水分的排出,称为水分生理。
14. 质壁分离:植物细胞由于液泡失水而使原生质体和细胞壁分离的现象称为质壁分离。
第二章矿质营养1.矿质营养: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称为矿质营养。
2.被动运输:是指离子(或溶质)跨过生物膜不需要能量,是顺电化学势梯度进行运输的方式。
被动运输包括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
3. 主动运输:是指离子(或溶质)跨过生物膜需要代谢供给能量,是逆电化学势梯度进行运输的方式。
被动运输包括质子泵和离子泵。
4.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中有通道蛋白构成的孔道,控制离子通过细胞膜。
自考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大纲名词解释 - 第一章到第十一章
60、综合调查:是指某一种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进行全方位的调
查,调查的内容涉及该问题或现象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以及彼
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61、专题调查:是研究者对某种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某个具体
的方面所进行的专项调查。
62、问卷:就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编制而成的用以反映研究
内容、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文件,是研究者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
和新的科学事实,对研究所要具体探讨的问题的本质或规律
所做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的解释,是研究者针对某一
研究课题在研究活动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研究结论。
35、文献:则是泛指运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
录人类知识的一切有价值的典籍,包括手稿、书籍、报刊、
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幻灯片、缩微胶片和各种形式的电
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抽取一部分样本,通过对样本的调查
来推断总体情况的一种调查。
58、典型调查:也成重点调查,它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
对调查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中选择若干具有
代表性的典型对象进行的调查。
59、个案调查:是指研究者就某种教育实践或教育问题,以某一
个体,单位为对象进行的调查。
由被问者自由作答的问题。
第六章
73、测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运用客观性的测量工具来收
集有关儿童身心发展和学习结果的数量化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
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74、常模:就是某一总体在某个方面已经达到的平均成绩。
75、标准化测验:是指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进行的测验。
验的内容主要是被试的观察、想像、记忆、判断、推理、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相对恒定的状态。
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相反的方向改变,以减弱或抑制过强的功能活动。
4.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逐渐加强,使某种功能活动不断加强。
5.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6.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7.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8.体液调节 ( humoral regulation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钠泵(sodium pump):又称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具有ATP酶的活性。
每分解一分子ATP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胞,保持膜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
作用:细胞高钾是许多代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防止细胞水肿;势能贮备。
2.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即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表现为膜外带正电,膜带负电。
3.极化(polarization):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跨膜电位为负外正的状态。
4.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5.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电位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诸论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3、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4、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5、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6、★反射(反射弧):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7、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8、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9、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0、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不耗能。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
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3、★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第一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经济人(economic agent):指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
这样人们做出经济决策的出发点,就是私人利益,每个人都寻求个人利益极大化,而不会做出于已无利的事。
它是西方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分析时的一个基本假设,也称为理性人。
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①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例如,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润;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
这就是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非经济的利益。
②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
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
③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
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
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
④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
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假设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制”,即该假设并不意味着这些市场活动个体只会关心自己的钱袋子,相反,他们会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中,自然地、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
2.稀缺(scarcity):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
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
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之为“经济物品”。
这样,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管理学名词解释部分 (1)
管理学第一章名词解释1、管理: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以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2、效率:所谓效率指用最少的资源来达到组织目标的能力,即“正确地做事”。
3、效果:是指决定适当目标的能力,即“做正确的事”。
4、技术技能:是指能够运用特定的程序、方法、技巧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对某一特殊活动——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技能——的理解和熟练程度。
5、人际技能:是指与其他人能够一起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
也可以说是一个人能够以小组成员的身份有效地工作,并能够在他领导的小组中建立起合作的能力。
6、概念技能:是指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概念性技能主要表现为创新与变革能力、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
7、X理论:核心观点是认为人是“经济人”,对人的管理是用强制和惩罚的方法。
基本观点:(1)一般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2)多数人缺乏进取心。
(3)一般人干的工作都是物质和安全的需要,人工作是为了钱。
(4)人具有欺软怕硬、畏惧强者的弱点。
8、Y理论:核心观点是认识“自我实现人”。
主要论点:(1)人愿意为工作、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
(2)人具有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愿望。
(3)人具有独创性,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其独特的合理性。
(4)人是愿意负责的,愿意对工作、对他人负责任。
9、超Y理论:1970年,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希提出。
该理论认为X理论和Y理论反映的是人性的两种极端情况,不能说Y理论一定优于X理论。
不同的人需求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会有不同的需求。
核心观点是人是“复杂人”。
基本观点:(1)人们是抱着各种各样的愿望和需求加入组织的。
这种愿望和要求可分为不同类型。
有的人愿意在正规化的、有严格规章制度中的组织工作,但不愿意参与决策和承担责任。
而有的人却愿意有更多的自治权和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篇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 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 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 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材料力学名词解释(1)
材料⼒学名词解释(1)名词解释第⼀章:1弹性⽐功:⾦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般⽤⾦属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弹性变形功表⽰。
2 .滞弹性:⾦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称为滞弹性,也就是应变落后于应⼒的现象。
韧性:指⾦属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
7?解理台阶:当解理裂纹与螺型位错相遇时,便形成⼀个⾼度为b的台阶。
-8?河流花样:解理台阶沿裂纹前端滑动⽽相互汇合,同号台阶相互汇合长⼤,当汇合台阶⾼度⾜够⼤时,便成为河流花样。
是解理台阶的⼀种标志。
9?解理⾯:是⾦属材料在⼀定条件下,当外加正应⼒达到⼀定数值后,以极快速率沿⼀定晶体学平⾯产⽣的穿晶断裂,因与⼤理⽯断裂类似,故称此种晶体学平⾯为解理⾯。
10. 穿晶断裂:穿晶断裂的裂纹穿过晶内,可以是韧性断裂,也可以是脆性断裂。
沿晶断裂:裂纹沿晶界扩展,多数是脆性断裂。
11. 韧脆转变:具有⼀定韧性的⾦属材料当低于某⼀温度点时,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式由原来的韧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这种现象称为韧脆转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弹性不完整性:理想的弹性体是不存在的,多数⼯程材料弹性变形时,可能出现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应变滞后于应⼒变化等现象,称之为弹性不完整性。
弹性不完整性现象包括包申格效应、弹性后效、弹性滞后和循环韧性等13. 弹性极限:式样加载后再卸载,以不出现残留的永久变形为标准,材料能够完全弹性恢复的最⾼应⼒。
14. 静⼒韧度:⾦属材料在静拉伸时单位体积材料断裂前所吸收的功。
15. 正断型断裂:断裂⾯取向垂直于最⼤正应⼒的断裂。
16. 切断型断裂:断裂⾯取向与最⼤切应⼒⽅向⼀致⽽与最⼤正应⼒⽅向约成45度的断裂17. 解理断裂:沿解理⾯断裂的断裂⽅式。
第⼆章:1?应⼒状态软性系数:材料或⼯件所承受的最⼤切应⼒T ma和⼝最⼤正应⼒d ma>⽐值2?缺⼝效应:由于缺⼝的存在,在载荷作⽤下缺⼝截⾯上的应⼒状态将发⽣变化,产⽣所谓的缺⼝效应。
作业治疗学名词解释-第一章
作业治疗学名词解释“作业”概念:作业是作业活动的总称,是人们利用自己的时间所做的一切事情,一般被视为在一个人的生活里有独特意义和目的活动.作业的范围:主要是指日常生活活动,工作/生产力及休闲这三个方面,三者之间相互关联.作业层次:包括角色,活动,任务,行动,能力/技巧.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个体的存在,社会生活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任何只要被视为在一个人的生活里有独特的意义和目的之活动,可被视为作业.作业任务:是一个完整的作业活动的组成部分,是作业活动的各个环节.治疗师可选择患者较弱的任务先作训练,当患者掌握了各作业任务后再参与整个作业活动;亦可利用作业任务,配合各种治疗原理,训练及促进身体基本功能的恢复.作业治疗(内容/定义):协助残疾者和患者选择,参与,应用有目的性和有意义的活动,去预防,恢复或减少与生活有关的功能障碍(自理,工作,游戏/休闲)及促进最大程度的功能.作业治疗实践模式:包括作业表现模式,人类作业模式,人-环境-与作业模式,重建生活为本作业治疗模式.作业治疗的临床思维:科学性的思维,叙述性的思维,务实性的思维,道德理论上的思维.作业治疗的步骤:(1)评定:可概括为数据的收集及处理.及收集患者有关资料,逐渐分析,研究其意义,作为设定预期目标,制定治疗程序时的判断数据.(2)设定预期的目标:在评定中将各种有价值的数据综合在一起,分析其残存功能,确定妨碍恢复的因素(恢复阻碍因素),从而预测出可能恢复的限度,这就是预测目标的设定.(3)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残疾评定试验亦可预测出可能出现的继发性畸形以及挛缩等等,以此制定一个包括预防对策在内的,为达目标的治疗程序.确定治疗程序后,对每一近期目标提出具体的作业治疗方法,并用简明的形式表示出来.(4)治疗的实施:根据处方或确定的治疗程序表,与各专科治疗师密切联系,按照医师总的治疗方针,并应用自己的专业技术,进行治疗.(5)再评定:定期对患者的治疗进行检查,并和原来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治疗方法是否正确,如未来完成预定目标,要检查原因,修正治疗方案.(6)决定康复后去向:通过反复再评定,确定患者恢复已达极限,症状已固定之后,则要决定患者今后的去向.“重建生活为本”是一套集身体功能,生活能力和幸福生活为一体的前瞻性康复模式,是一种处于高层次的,方向性的整体康复理念.是一种处于高层次的、方向性的整体康复理念。
病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第一章 1 萎缩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atrophy)。
组织或器官的萎缩可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目减少。
2 肥大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hypertrophy)。
镜下病理改变是,细胞及细胞核增大,细胞器增多。
3 增生: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hyperplasia)。
4 化生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metaplasia)。
化生只能在同源细胞之间进行转化。
而不能转化为性质不同的细胞,例如上皮细胞不能转化为结缔组织细胞或相反。
故柱状上皮可转化为鳞状上皮,5 变性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物质聚居过多称为变性。
6 细胞水肿:是指水,钠在细胞内积聚过多而使细胞肿胀。
(cellular swelling)或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7 玻璃样变性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 泛指细胞内、结缔组织间质和血管壁壁出现均质、红染、无结构的半透明毛玻璃样物质,称为玻璃样变。
8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坏死。
9 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以蛋白质变性凝固占优势(Coagulative necrosis)。
10 液化性坏死:细胞坏死后以酶性消化水解占优势,坏死组织被酶解而变成液态。
11 坏疽(Gangrene)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的大块组织坏死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使坏坏疽:死组织成现黑色、污绿色等形态改变。
12 溃疡溃疡:坏死灶如位于皮肤或粘膜,则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溃疡;13 机化:坏死组织如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周围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等组成肉芽组织,长入和取代坏死组织。
这种由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如血栓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14 包裹:坏死灶如较大,或坏死物质难以溶解吸收,或不能完全机化,则常由周围新生结缔组织加以包裹(encapsulation),其中的坏死物质有时可发生营养不良性钙化。
1-12章名词解释:
第1章——第12章名词解释第一章: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第二章:1、人际特质: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
2、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
3、自我呈现论:是人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
自我呈现也可称为印象管理。
是在戈夫曼以及其他人广泛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观点。
它属于社会相互作用理论中的一种,主要阐述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暴露问题。
4、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这种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
它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因此,这个理论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是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5、归因:是一个观察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6、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组理论。
它侧重于对人的活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些环境而出现的行动,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人际关系的目的。
7、通俗心理学: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学。
8、社会测量法:又称为社交测量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第1章风险和保险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
可能存在损失;损失是不确定的(时间、地点、程度、过程、结果等不确定)损失频率:一定时间内一定数目的危险单位中可能受到损失的次数或程度,通常以百分数或分数表示。
即损失频率=损失次数/危险单位数损失程度:标的物发生一次事故损失的额度与标的完好价值的比例损失程度=实际损失额/发生事故标的完好价值损失频率与损失程度一般成反比(汉立区三角),如火灾。
大数法则:随机事件的大量出现往往呈现几乎一致的规律,是保险数理的基础风险的基本要素: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构成风险因素:(造成损失的间接原因)是指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幅度的原因和条件。
包括实质性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心理风险因素。
实质风险因素:又称物理风险因素,是有形的,能直接影响事物物理功能的因素道德风险因素:与人的品德修养有关的无形因素,即由个人不道德、不正直等促进风险事故发生心理风险因素: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的无形因素;如主观上的大意疏忽或过错风险事故: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偶发事件,又称风险事件。
造成损失的直接、外在原因;损失的媒介;损失:在风险管理中,损失是指非故意,非预期和非计划的经济价值的减少。
显然,风险管理中的损失包括两方面的条件:一是非故意的,非预期的,非计划的观念;而是经济价值的概念,及损失必须能以货币来衡量风险偏好:风险管理决策人员对风险的反应。
一般而言,风险的偏好分为三个层次:低度冒险者;中度冒险者;高度冒险者。
危险单位:指发生一次风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标的物损失的范围。
它是保险公司确认其能承担的最高保险责任的计算基础。
地段危险单位:地理位置上祁连,具有不可分割性,事故风险发生时,受损的机会是相同的;一个投保单为一个危险单位;一个标的为一个保险单位。
风险成本:是指由于风险的存在和风险事故发生后人们所必须支付出费用的增加和预期经济利益的减少,又称风险的代价。
风险管理:是经济单位透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方法。
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新兴管理学科风险识别:是经济单位和个人对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整理并对风险的性质进行鉴定的过程,它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风险识别的方法有:现场调查法;风险列举法;生产流程图法;财务报表分析法。
风险的估测:是指在风险的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的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
风险估测的内容只要包括损失程度和损失频率两个方面。
风险对策:根据风险性质、损失频率、损失程度及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等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办法。
分为控制法和财务法两大类。
控制法:指避免,消减风险或减少风险发生频率及控制风险损失扩大的一种风险管理办法。
主要包括:避免:损失频率和损失幅度相当高时或在处理风险的成本大于其产生的效率时预防:工程物理法和人类行为法抑制:指风险事故发生失火发生后才去的各种防止损失扩大的措施风险中和:风险中和是风险管理人采取措施将损失机会和获利机会进行平分集合或分散:指集合性质形同的多数单位来直接分担所遭受的损失,以提高每一单位承受风险的能力财务法:通过提留风险准备金事先做好吸纳风险成本的财务安排来降低风险成本的一种风险管理办法。
主要包括:自留或承担:经济单位或个人自己承担全部风险成本的一种风险管理了办法,及对风险的自我承担。
适用于损失频率和幅度低的情况转移:风险转移是一些单位或个人为避免承担风险损失而有意识地将风险损失或与风险损失有关的财物后果转嫁给另一单位或个人承担的一种风险管理方式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契合度。
分析和比较已经实施的风险管理方法与预期目标的契合度。
判断风险管理的科学性、适应性、收益性风险管理效益的大小取决:是否能以最小风险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是否与整体管理目标一致是否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可保风险:可保风险是保险人可以接受承保的风险。
即符合保险人承保条件的风险,是风险的一种形式保险:保险人通过收取保费的形式建立保险基金用于补偿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在人身保险事故发生时给付保险金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
含义:商业保险行为;合同行为;权利义务行为;经济补偿或保险金给付以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为条件保险事故: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是风险事故的一部分。
分为财产保险事故和人身保险事故财产保险的保险事故:保险合同约定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风险事故人身保险的保险事故:保险合同约定的人民遭受生老病死及伤残失业等风险事故保险基金:通过商业形式建立后备基金,仅用补偿或给付由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等导致的经济损失和人身损害的专项货币基金。
主要来源:开业资金、保险费;特点:分散性、广泛性、退还性、专项性、增值性、赔付责任具有长期性等特点保险职能:保险内在固有功能,由保险本质和内容决定保险形变:狭义-对原有保险险种的修改、增删等变化以满足顾客需要广义:设计、构造出满足顾客需要的新险种原因:适应保险市场营销、满足顾客需要、提供保险公司竞争力风险的分类风险的性质纯粹风险:只有造成损失而无获利可能性的风险;结果:损失和无损失;纯粹风险能预测;是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投机风险:既可能造成损失又可能产生收益的风险;结果:损失、无损失、获利;一般不予投保两者区别:前者总是不幸的,事故发生则可能带来损失。
人们畏惧、憎恶的;后者有肯能获利,具有诱惑力,有些人为了获利愿意冒风险,一般只承保纯粹风险,而不承保投机风险产生风险的环境静态风险:由于自然力或人的行为失常所引起的风险动态风险: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各种风险两者都具有不确定性,区别:静态风险变化规则,适用大数法则,能较好的预测;涉及少数人;总是纯粹风险;动态风险极其不规则,难以进行综合预测;涉及多数人;可能是纯粹风险也可能是投机风险;风险影响范围基本风险:风险的起源和影响力都不予特定的人有关,至少是个人不能阻止的风险,即全社会普遍存在的风险特定风险:与某特定的人有因果关系的风险,即由特定的个人说引起的涉及个人的风险两者界定不是绝对的,前者属于纯粹风险,后者包括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风险损失对象财产风险:可能导致财产发生损坏、灭失和贬值的风险人身风险:人的生老病死、伤残等原因而导致的经济损失的风险责任风险:指因侵权或违约依法对他人遭受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应负的赔偿责任的风险信用风险:在经济交往中,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由于一方违约或犯罪而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损失发生的原因自然风险: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导致的风险社会风险:个人行为反常或不可预料的团体行为所导致的风险经济风险:在产销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变动或估计的错误,导致产量减少或价格跌涨所导致的风险政治风险:由于种族冲突、叛乱、战争等引起的风险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界限难以准确区分风险是否能够处理可管理风险:可预测可控制的风险不可管理风险:不能预测不可控制的风险取决于收集客观资料和管理技术能力的程度风险是否可以客观计算主观风险:当对风险不能以客观上进行精准计算,而根据经验或想象对于风险因素作出分析和判断保险的分类按保险实施的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自愿保险:保险人和投保人在自愿原则上签订保险合同建立保险关系的一种保险法定保险:国家法律为依据建立的保险关系,有强制性两者区别:范围约束力不同:法定强制性、全面性;自愿保险:投保人自愿保险费和保险金额不同:法定由国家统一规定;自愿保险:投保人自行决定责任产生不同:法定自动产生;自愿保险:保险合同成立产生支付保险费和赔款时间不同:法定都有一定限制;自愿保险仅在赔款上有限制市场能解决的政府就不要参与,市场不能解决的政府一定要参与按保险标的的不同进行分类: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人身保险: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按保险范围不同进行分类:财产损失保险:以物质财产及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信用保证保险:以义务人(被保证人)履行合同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
分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信用保险:保险人根据权利人要求担保义务人(被保险人)信用的保险。
即权利人投保他人的保险保证保险:义务人(被保证人)根据权利人要求,要求保险人向权利人担保义务人自己信用的保险。
即义务人投保自己信用的保险责任保险: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按经营目的的不同进行分类:营利性保险:商业保险,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非营利性保险:不以换取利润为经营目的。
如社会保险、政策性保险、相互保险、合作保险社会保险:国家立法通过对社会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时提供的一定的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政策性保险:国家为实施某项政策而实施的一种非营利性保险两者保险经营主体均为政府或政府委托机构,区别性质不同:社会保险-强制性;政策性保险-非强制性保险标的不同:社会保险-人身;政策性保险-财产相互保险:参加保险的成员之间相互提供保险的一种制度,组织形式相互保险公司和相互保险社合作保险:参加保险的人以资金入股的方式集聚保险基金,为入股成员提供经济保障的制度,组织形式如保险合作社两者均为非营利保险,法律性质相同,均为非营利的法人;保险人相同,投保人均为社员;决策机构相同,均为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事业责任损益的归属相同,均为社员;两者区别:经营资金来源不同:相互保险-基金;合作保险-基金和资金;适用范围不同:相互保险-公司法及保险法规定;合作保险-保险法和保险合作社相关规定社员与组织关系不同:相互保险-随保险关系的终止而解除;合作保险-永久保费制度不同:相互保险-固定保险费制和赋课式保险费兼有;合作保险-固定保险费制安保险政策不同进行分类:社会保险:国家立法通过对社会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时提供的一定的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商业保险: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合同约定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对被保险人的死亡、伤残、疾病等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行为按业务承保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原保险:保险人与投保人签订合同构成投保人与保险人权利义务关系的保险;再保险:一方保险人将原承担的全部或部分保险业务转让给另一方承担的保险重复保险:是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同时分别向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其保险金额之和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
保险。
两者的异同:重复保险和共同保险的相同点在于:二者均存在数个保险人。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保险金额之和超过保险价值,后者的保险金额之和不超过保险价值;前者存在数个保险合同,后者只有一个保险合同。
按承保风险不同进行分类:单一风险保险:保险合同中只规定某一种风险造成的损失承担保险责任的保险综合风险保险:保险合同中只规定数种风险造成的损失承担保险责任的保险按保障主体进行分类:团体保险:以集体名义使用一份保险合同向其团体成员所提供的保险个人保险:以个人名义向保险人投保的家庭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