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情况报告
未来五到十年 恶性肿瘤或成农村第一死因

未来五到十年恶性肿瘤或成农村第一死因
*导读:2008年4月29日上午,卫生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
中国网现场直播。
……
脑血管和恶性肿瘤死亡比例分别是22.45和22.32,这个差距从统计学的意义上来讲,是不是可以认为脑血管和恶性肿瘤是并列第一的死亡原因?针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卫生部统计信息主任饶克勤说:“这次调查结果显示,从全国的水平来看,脑血管病是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恶性肿瘤是第二位。
.hzh {display: none; }而1990年到1992年的调查结果,呼吸系统疾病是排在全国第一位的死亡原因,特别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所引起的死亡,第二位是恶性肿瘤,第三位是脑血管疾病。
可以看出从死因角度来讲,全国呼吸系统疾病排序下降,而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的排序上升。
”
谈到为什么我国目前脑血管疾病成为第一位的死亡原因问题,饶克勤说:“高血压在我国是一个很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疾病问题。
2002年调查发现,我国有1.6亿高血压患者,现在可能达到1.8亿左右。
高血压患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话,大部分都死于脑血管病,就是我们常说的脑卒中。
脑卒中或者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死亡率排在第一位,是我们今后加强对高血压病防控的很重要的原因。
”
饶克勤指出,虽然22.45和23.32差距不大,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是还是应该有先后排序的。
他说,未来五到十年,恶性肿瘤可能会成为我国农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
因为恶性肿瘤的控制比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控制难度更大。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增加的10个样本县(市)名单

附件1: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增加的10个样本县(市)名单序号调查点回顾调查时间1 河北省固安县 2001-2005年2 湖北省浠水县 2001-2005年3 安徽省利辛县 2001-2005年4 河南省尉氏县 2001-2005年5 河南省柘城县 2001-2005年6 广东省阳东县 2003-2005年7 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 2003-2005年8 云南省瑞丽市 2003-2005年9 云南省陇川县 2003-2005年10 云南省个旧市 2003-2005年死因调查表姓名:性别:①男②女出生日期:年月日身份证号码:死亡日期:年月日住址:1.死者生前是否有以下暴露史:(具备任何一项,均为“是”)2.死者生前是否有以下症状或体征:(各项中具备任何一个症状或体征,均为“是”)3.死者生前是否做过HIV抗体检测:如果是,其检测结果为:①阳性②阴性⑨不知道调查员:(签名)调查日期:年月艾滋病死因推断流程对可能死于艾滋病的个案(包括死因不明的和死因高度怀疑与HIV感染有关的疾病),按照下述程序进行死因推断。
附件4:艾滋病死因推断标准一、艾滋病诊断标准(一)HIV抗体阳性,并具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可判断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38度达1个月以上。
2.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3—5次)达1个月以上。
3.卡氏肺囊虫肺炎(P.C.P)。
4.卡波西肉瘤(K.S.)。
5.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
(二)若HIV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一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判断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CD4/CD8(辅助/抑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1,CD4细胞计数下降。
2.全身淋巴结肿大。
3.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辨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
二、艾滋病死因推断主要依据(一)死者生前HIV暴露史:是否有卖血史/受血史、是否吸毒/注射吸毒、是否有商业性行为、多性伴史/性病史、是否有家庭内接触史(了解性伴/配偶、儿女中HIV感染情况);个人史(治疗史、职业暴露史、外伤史、其他可能感染HIV的相关疾病史等)。
海宁市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

海宁市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 沈永洲1 沈高飞1 丁杏芬1 杨 靖1 林永祥2 徐世勤2 袁建初3 钱 群3 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
国家卫生部、科技部于2006年组织实施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海宁市作为肿瘤登记报告地区纳入本次死因抽样调查范畴,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11人口资料 由市公安局提供2004~2005年全市各镇(街道)人口数及其变动情况资料,各年龄组人口数根据“海宁市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推算。
21调查方法 根据“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实施方案”进行,业务技术骨干接受省级培训,在此基础上,市卫生局举办全市调查员培训班,统一质量控制标准,然后,进行现场调查。
31统计方法 按ICD -10进行死因编码,统计软件由国家卫生部统一提供。
41质控指标 调查完成率9914%、死因复核符合率8610%、根本死因符合率9910%、诊断不明比例011%、编码正确率9815%、粗死亡率6199‰,这6项质控指标均达到卫生部规定的质量控制标准。
结果与分析11一般情况 2004~2005年海宁市户籍人口数合计为1285585人年,全市共死亡8988人,死亡率为6199‰,标化死亡率为6134‰;其中:2004年死亡4347人,死亡率为6177‰,标化率6107‰;2005年死亡4641人,死亡率7121‰,标化率6161‰。
平均期望寿命为7615岁,其中:男性7412岁,女性7819岁。
与20世纪70年代死亡回顾调查资料相比:平均期望寿命增加了614岁,其中:男性增加7岁,女性增加519岁。
21主要死因分析 海宁市2004~2005年居民主要死因统计显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中毒这“四大死因”,占全部死亡原因的86136%,前10位死因死亡率、标化率及构成比(%)见表1。
中国历史上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

中国历史上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是在1940~1970年,覆盖人口8亿多人。
调查发现,许多常见恶性肿瘤呈地域性聚集分布。
于是,我国陆续在河南、山西、浙江、江苏、河北、上海、广东等地确定了50多个高发现场防治基地。
基于此次调查取得的数据,1979年,中国第一本恶性肿瘤地图集编辑出版,该工作主要是回顾性地确定前三年中两千万人的死因,并首次提供了占世界人口1/5人群的主要疾病的性别和年龄别死亡率,这本身就极具价值,与此同时,由于每种主要原因的死亡率在中国各地均有十分明显的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之大也是其他国家所不可比拟的,这就很可能帮助流行病学家得到一些崭新的病因线索。
此后,我国又进行了1990~1992年第二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以及2004~2005年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
根据这些调查结果,研究者得出我国不同年代的癌症死亡顺位。
20世纪70年代: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及宫颈癌;
20世纪90年代: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及结直肠癌;
21世纪00年代: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及结直肠癌。
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揭示残酷现实

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揭示残酷现实:●中国人癌症死亡率在过去30年增长八成以上●每四到五人就有一人死于癌症●肺癌取代肝癌高居中国癌症死亡“排行榜”首位●癌症高发折射环境恶化与烟控不力●城市和农村癌症死因差异凸显城乡差别之痛●过多资源用于中晚期患者治疗而忽视了预防癌症在中国城市已成为首位死因,在农村为第二位死因从中国人群的吸烟流行状况来看,到2025年,中国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将超过100万例。
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农村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系统癌症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这实际上是政府为农村公共卫生政策方面的失误埋单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中,与公众健康发生激烈冲突的不仅是烟草业,更有造成环境污染等诸多产业力量《财经》记者李虎军 (财经杂志网站供稿,更多精彩报道请浏览财经杂志网站) 在过去数年中,艾滋病、SARS、禽流感乃至最新的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都对中国公共卫生领域构成巨大挑战。
然而,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中国,以恶性肿瘤(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或者说非传染性疾病),却正在成为更主要的长期威胁。
今年5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最新公布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非传染性疾病正在成为人类最为致命的“杀手”。
其中,癌症位列首位。
2004年,全球有740万人死于癌症。
中国的情况则更为严峻。
今年4月底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表明,中国城乡居民的癌症死亡率在过去30年中增长了八成以上;目前每四到五个死亡的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死于癌症。
中国每年死于癌症的总人口,接近200万人。
诚然,癌症患者数字的增长,与中国人均寿命的提高不无关系,因为衰老经常意味着癌症的高发。
但仅仅是年龄结构的变化似乎远不足以解释癌症如此高发。
实际上,生活方式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致癌因素,都已经在这场悲剧性大幕背后隐约浮现。
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实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烟草消费国和生产国,与吸烟存在很大关联的肺癌早已取代肝癌,稳居中国癌症死亡“排行榜”的首位;在淮河流域等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癌症村”星罗棋布,官方最新的调查也证实,从上游、中游到下游,淮河流域地区的消化系统癌症死亡率呈现出“梯度上升趋势”。
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

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2008年公布的中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显示,脑血管病是中国国民第一位死亡原因[1]。
世界卫生组织MONICA研究表明,中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2]。
脑卒中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就脑卒中流行情况及主要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标签:脑卒中;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中国卒中协会2015年首次发布的中国卒中流行报告显示[3],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70万,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患者约130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人死于脑卒中,脑卒中是中国居民第一位死因。
脑卒中给中国造成的经济负担每年高达400亿元,且呈上升趋势。
研究证据表明,80%以上的脑卒中是可以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来实现早期预防的[3]。
掌握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进行脑卒中疾病负担研究,了解脑卒中分布规律,可以为进行优先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探索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分级管理,提高公众对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是实现脑卒中三级预防的重要手段。
1 脑卒中流行情况1.1 脑卒中患病率:中国卫生服务调查四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血管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城市地区脑血管病患病率高于农村地区,但城乡差异近年来基本消除[4](图1)。
2015中国脑卒中大会上中国工程院王陇德院士等公布了中国31省市60余万居民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5],中国40岁以上居民的脑卒中患病率为2.37%。
随着年龄增长脑卒中患病率大幅上升(图2)。
研究还发现,男性比女性脑卒中患病率更高(1.23:1.00),郊区居民脑卒中患病率高于城市居民(2.5% vs 2.2%)。
1.2 脑卒中发病率:据统计[6],2010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为240.58/10万(95%CI 178.00~310.63),出血性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59.81/10万(95%CI 117.90~211.92)。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 Ⅰ:湖北省居民主要病伤死亡原因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Ⅰ:湖北省居民主要
病伤死亡原因
李广灿;张玉玲;张敏;曾辉;张岚;张庆军
【期刊名称】《肿瘤防治研究》
【年(卷),期】2008()S1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湖北省城乡居民以癌症为重点的全死因构成及特征。
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9个城乡调查点,回顾调查2004~2005年
居民全死因构成。
结果调查结果证明我省城乡居民总死亡率为5.88‰。
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及损伤中毒为湖北省居民主要死因。
结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居湖北省城乡居民死因的第1、2位,两种疾病的死亡数超过我省居民死亡总数的50%。
【总页数】3页(P31-33)
【关键词】全死因;回顾调查;主要死因
【作者】李广灿;张玉玲;张敏;曾辉;张岚;张庆军
【作者单位】湖北省肿瘤研究所;湖北省肿瘤医院;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5
【相关文献】
1.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四川点男性居民情况分析 [J], 张宁梅;高亚礼;何君;王卓;季奎;邓颖
2.海宁市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 [J], 沈永洲;沈高飞;丁杏芬;杨靖;林永祥;徐世勤;袁建初;钱群
3.1996~1998年镇海区居民主要病伤死亡原因分析 [J], 翁阿宝;陆静珠
4.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Ⅱ:湖北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现状及变化趋势 [J], 张玉玲;张敏;李广灿;曾辉;张岚;张庆军
5.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Ⅲ:湖北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特征 [J], 张敏;张玉玲;李广灿;曾辉;张岚;张庆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卫生部发布了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的主要情况

卫生部发布了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的主要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我国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恶性肿瘤是城市的首位死因,肺癌增长迅速,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多数肿瘤可防可治。
卫生部曾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恶性肿瘤未重点的居民死亡原因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饮食营养、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一是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
调查发现,我国城乡、不同区域居民死亡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农村高于城市,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
二是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
调查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位居全死因的前五位,累计占死亡总数的85%。
三是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不同性别、地区别差异明显。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而且呈持续的增长趋势。
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死亡率分别比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增加83.1%和22.5%。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城市明显高于农村。
恶性肿瘤是城市首位死因(占城市死亡总数的25.0%),农村为第二位死因(占21.0%)。
从不同肿瘤死因来看,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死亡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农村较高。
四是我国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肿瘤呈现持续性增长势头。
我国城乡居民的肿瘤发病死亡构成正在发生变化,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肿瘤构成日益趋向发达国家的肿瘤死亡模式。
表现在食管癌、胃癌、宫颈癌、鼻咽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宫颈癌下降幅度最大;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肺癌和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过去30年分别上升了465%和96%。
死因工作总结报告

死因工作总结报告近年来,死因工作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总结我国死因工作的经验和成果,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特撰写此《死因工作总结报告》。
首先,我国死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通过完善的死因调查制度,我们能够及时了解死因的基本情况和分布规律,为制定科学的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各级卫生部门积极推进死因工作的开展,加强对死因调查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努力提高死因诊断的准确性和统计数据的可比性。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死因工作的水平。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死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死因工作覆盖面不广,尤其是农村地区和一些边远地区的死因调查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死因诊断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有待提高。
部分地区和医疗机构对死因诊断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死因统计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
此外,对于突发性疾病和职业病等特殊死因的调查研究还需加强,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
为了进一步改进死因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死因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死因调查的覆盖面。
其次,要加强对死因诊断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死因诊断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同时,要加强对突发性疾病和职业病等特殊死因的研究,加强预防和控制工作。
此外,要进一步完善死因统计制度,提高数据的质量和使用效益。
总之,死因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充分发挥死因工作的作用,加强对死因的调查和研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比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病人死因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报告编号:2023-XX-001报告日期:2023年11月15日一、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疾病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尽管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仍有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不幸离世。
本报告旨在对某医院2023年度死亡病例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二、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来源于某医院2023年度出院病历、死亡证明、病历讨论记录等资料。
2. 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死亡病例的基本情况、死因、年龄、性别、病程等进行统计分析。
三、死亡病例基本情况1. 年龄分布:2023年度死亡病例中,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98岁,平均年龄为64.5岁。
2. 性别比例:男性患者占比60%,女性患者占比40%。
3. 病程:死亡病例中,病程最短为1天,最长为25年,平均病程为3.5年。
四、死因分析1.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比45%。
具体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
2. 肿瘤:肿瘤是第二位死因,占比30%。
主要包括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等。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COPD位居第三位死因,占比15%。
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
4. 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占死亡病例的10%,主要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
5. 其他原因:其他原因包括脑卒中、外伤、意外事故等,占比10%。
五、死因分析原因1. 患者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退化,导致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
2. 生活习惯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是导致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重要因素。
3.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导致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4. 医疗知识普及不足: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不足,导致疾病发现晚、治疗不及时。
六、改进措施1. 加强健康教育:普及疾病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方案可行性分析(可复制论文)

图1湖北省云梦县伍洛镇居民死因分类图2、由于云梦县伍洛镇共辖27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调查中分4组进行,每组平均调查7个村,其中一组在调查后根据基础死亡名单整群随机抽查了10%左右的死亡个案即30例进行复核,其复核结果显示(表14、15):死因不符合的例数达到了1/3,而姓名和年龄的不符合率也达到了近20%。
后经再入户调查核实,其姓名和年龄的不符合情况主要是因为当地很多居民有两个名字,即学名和小名,调查员在调查过程中忽略了这个问题:而年龄方面的不符主要是因为当地居民习惯使用虚岁年龄(大于实足年龄1—3岁),使报告登记的实足年龄小于调查年龄;死因不符合的情况经再核实后发现,其中80%左右的死因确实不相符,需要再进行更详细的调查。
表14云梦县伍洛镇抽查30例死亡资料中死因调查与常规登记结果不符合率图2湖北省云梦县伍洛镇死因诊断医疗机构分类图表17湖北省云梦县伍洛镇死因最高诊断依据分类8图3湖北省云梦县伍洛镇死因最高诊断依据分类图三、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在死因调查中,死亡名单的确定、人口资料的收集、死因调查表和死因推断量表的填写,以及死因的判断和死因编码、复核调查是调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开展调查的质量控制不仅使调查获碍的数据更为可靠,还可以发现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
如在死因确定环节中随机抽查了一定比例死亡资料进行复核,检验调查的死因符合率,结果发现抽查的30例中有10例死因不相符,不符率达到了33.3%,均需重新进行死因调查或死因推断;而在某些地区的粗死亡率也不符合当地人口和社会经济水平,若调查所得死亡率低于其95%可信区间的下限,则可以认为调查地区的死亡资料存在漏报,死亡率水平不合理;死因调查结果的死因不明和老死所占比例也应符合具体质控指标,因为死因不明占调查中全部死亡的比例过高则说明此数据可信度不高,不能说明当地真实的死因构成,所以在调查中尽可能使收集到的资料涵括明确死因的信息。
在调查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调查员的培训,从熟悉调查目的到规范调查手段等均要统…要求,使调查员对调查有统一的认识和理解,并使其培训的合格率达到100%;。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2004—2005年,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其死亡人数已经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疾病。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5》指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约有15%为脑卒中发病高危人群,脑卒中综合标化患病率约为2%。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用于卒中发病高风险人群的一级预防治疗和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治疗[1,2,3,4]。
据此推算,我国至少有8 320万人需要或正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这部分人群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就成为一个亟待规范的临床问题。
2013年《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包含了部分对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推荐,但未对临床证据做详细阐述[5]。
临床上围手术期抗栓药物的合理应用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015年日本的一项国内调查研究发现,不同中心围手术期的抗栓治疗策略有很大差异[6]。
据调查,因担心围手术期应用抗栓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我国多数医院外科择期手术治疗前常规停用抗血小板药物1周以上。
这样做确实可以让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降至最低,但同时也使患者暴露在无药物保护的状态下,增加了围手术期卒中的发生风险。
英国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纳入了39512例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患者,结果表明停用阿司匹林使卒中再发风险增加40%[7]。
瑞士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规律使用阿司匹林作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患者,围手术期暂时停用阿司匹林使急性卒中风险升高3倍(OR 3.4, 95%CI 1.08~10.63)[8]。
一项纳入50 279例患者的荟萃分析也表明,停用阿司匹林治疗使主要卒中事件发生风险升高3倍(OR 3.14, 95%CI 1.75~5.61),而冠脉支架术后的患者停用抗血小板治疗使卒中风险增加了89倍(OR 89.78, 95%CI 29.90~269.60)[9]。
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中吉林省各抽样点易出现的问题

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中吉林省各抽样点易出现的问题【摘要】目的了解吉林省各抽样点在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中易出现的问题,为今后肿瘤长期监测减少工作量。
方法以吉林省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死因卡为研究对象,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
结果死因卡存在的问题是:错误的死因确定,ICD 10编码错误,数据丢失现象等。
结论吉林省应以五个监测点作为长期监测点。
不要开展全省性普查,以免上报的死因卡不真实最后计算的数据不准确。
【关键词】死因;抽样抽查;问题死因卡易出现的错误给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为了今后开展肿瘤长期监测不走弯路,减轻工作量。
对吉林省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26063张死因卡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我省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死困卡。
诊断按国际疾病分类ICD 10统计。
2 结果死因卡易出现的主要问题是:错误的死因确定;ICD 10编码错误,存在数据丢失现象等等。
2.1 整体易出现的问题男女病互混,老年病与婴儿病互混,初生日期与死亡日期不符等。
2.2 错误的死因确定在死因的确定方面:对每一张卡片首先要看根本死因是否正确,然后看直接死因,如不正确要进行修正。
其次看死因链,对于无死因链的要填上,多余的而强行加上的要去掉。
按疾病发展过程死因链不符合逻辑的要修正。
所有卡片在这方面的错误率达70%~80%左右。
2.3 ICD 10编码错误ICD 10编码错误:国家要求ICD 10编码必须是4位,而大部分点未理解编成了3位。
甚至有些点3位也错误百出。
如以英文字母T 打头的码一律不可编入,因为以T打头代表的是毒性效应,而五个点都犯类似的错误。
这样在损伤中毒及婴幼儿,围产期死因确定方面的编码都报的一片混乱。
甚至造成卡片大量丢失。
ICD 10编码错误率达60%~80%左右。
2.4 存在数据丢失现象五个点均存在数据丢失现象。
这样上报材料100%不合格。
我们在对丢卡进行查找时:首先,看统计分类量,如果是零的要修改根本死因和ICD 10编码使之归类达到统计分类不为零;其次,根本死因错误的不能归类进行查找使之归类;再次,对死因链不符合逻辑的修正达到归类。
中国脑卒中发病率世界第一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比美国高出一倍。
我国第三次国民死因调查结果表明,脑卒中已经升为中国第一位死因。
近二十年监测结果显示,脑卒中年死亡人数逾200万,年增长速率达8.7%。
脑卒中除了高致死率外,还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国民生命和健康生活质量。
据全国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的调查,全国存活的脑卒中患者有3/4患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这些正值盛年的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
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报告,脑卒中给我国每年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达400亿元。
脑卒中是可预防疾病,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简称HCY)是引起脑卒中发生最重要的两个可控因素。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的研究资料显示,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约75%(约占人口数的2%)伴有HCY增高(即H型高血压),而两因素同时存在时可使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12倍以上。
由于当前医学界对脑卒中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因此,专家的观点是,无论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上考虑还是从国家财政投入的考虑,对脑卒中防胜于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高润霖教授引了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称,通过改善高危因素,可使全球卒中率发生率降低85%。
高院士坚定地认为,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只是要强化预防的力度。
如何加强脑卒中的预防,各位医学专家一致的建议是:第一,明确将高血压及HCY作为健康体检项目,在重点医院心内科开展HCY检测,以此筛选脑卒中高危人群。
第二,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可先行选择高危人群趋于年轻化而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如深圳、上海等进行试点。
第三,将目前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的全球第一个批准用于治疗HCY升高和治疗伴有HCY 升高高血压的I类新药依那普利叶酸片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第四,临床专家和预防医学专家引导和推动脑卒中防治工作,加强脑卒中科学预防知识宣传和普及。
医院品管圈缩短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DNT活动主题评选表

(“活动主题”部分)
圈名
协力圈
活动
主题
缩短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DNT
参评
编号
C0277426Leabharlann 活动主题产生
办法
及其
科学
合理
性的
阐述
活动主题产生办法:开圈会,列举问题点,头脑风暴,主题评价
活动主题阐述:
选题背景:
1.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沉重: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我国现存卒中患者750多万,存活者中约3/4五年内患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每年用于卒中治疗的费用高达400亿元。
【1】陈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
2.Stroke thrombolysis:save a minute,save a day.
【2】Meretoja A1,Keshtkaran M,Saver JL,etc.Stroke.2014 Apr;45(4):1053-8
选题理由:
2.针对血栓进行特异性溶栓是直接、最有效的治疗。
3.RACE: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率低。
4.DNT≤60分钟获益更显著。研究结果显示:与DNT≥60分钟的患者相比,DNT≤60分钟的患者,院内死亡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显著降低。
相关文献:
1.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脑卒中超越恶性肿瘤跃居死因顺位首位,而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的80%。
对医院:溶栓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神经内科的技术水平,奠定了医院的学术地位,提升医院的整体品牌形象。
对科室: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救治水平,增强团队凝聚率,改善工作效率和品质。
对患者:减少了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降低了患者的费用。使患者可以早日康复,提高了生活质量。
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情况报告

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卫生部信息中心2008-04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其变化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
卫生部和科技部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
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居民死亡原因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饮食营养、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21世纪初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地区居民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全部死因的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掌握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区与人群分布特征,为国家制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预防保健策略提供依据,并为建立健全肿瘤登记系统及研究重点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奠定基础。
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主要结果有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
本次调查地区标准化死亡率为4.0‰(男性为4.9‰、女性3.1‰)。
调查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从调查地区死亡率来看,城乡之间的差异明显,农村高于城市19%,不同区域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中、西部城市分别高于东部城市22%和25%;中、西部农村分别高于东部农村13%和15%。
二是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
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死亡原因构成发生明显变化。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死亡原因的分类,我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比90年代初第二次调查死亡率下降了34.7%。
四川省第三次全国死因流调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特征分析

一
+ 慨币 t
圈 1 四川省死 因回顾} 样 调聋 l 个调查点分布 冉 0
[ sr c]Ob et e T n u tect e ’ d a cu lyo i l ss m ih a , n rvd vd ne Ab ta t jci of do th iznS et ata t f r e yt i Scu n a dpo iee i c v i i h i c c e n e
亡谱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进一步揭示社会经济发 展、 环境变化与主要疾病发生的关系 , 调整和完善防治 措施 ,06 20 年在四川省内进行了四川省第三次全国死 因
回顾抽样 调查 , 统计 结果显示 , 循环 系பைடு நூலகம் 的死 因顺位 居
甘 孜 州
第一,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1 对 象与方 法
a ton. ci
[ ywo d ]Det a s Ci l ss m Det aue Ke r s ahc ue r e y t ahf tr c e e
中图分类号:R 9 . 15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2-3 6 0 8 80 0.3 7 958( 0) -050 2 0 登记工作的乐山市中区共 1个县( O 市、区) 累计149 1 0 142
调 查人群 死亡 第 一位是循 环 系统疾 病,
粗 死亡 率 15 21 万一 7、 / 6 0 ,标 化 死亡率 为 18 41 万一。结论 1. /0 0 非 常重要的 。
【 关键 词】 死囚 循环 系统 死 亡特征
制订心血 管 疾病 防治方案 ,采取 一 系列防治措施是
Ana y i o r l y t m ’ De t a u e i e so l ss fCic e S se S a h Fe t r Ar a fTheTh r t n l t o pe tv r e fDe t u e n id Na i a o Re r s c i eSu v y o a h Ca s si n S c u n Zh n n me , u , a g Zh o e 1 c u n Ce tro s a eCo to n e e t n Ch n d , 1 0 i h a . a g Ni g i He J n W n u , ta . h a n e fDie s n r l d Pr v n i , e g u 6 0 41 Si a o Ch n ia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数据审核工作手册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执行办公室二○○七年四月目录一、调查资料审核原则与上报资料内容 (4)(一)、审核原则 (4)(二)、上报资料内容 (4)1.死亡资料 (4)2.人口资料 (4)3.社会、经济卫生状况资料 (4)4.质量控制资料 (5)5.其它调查相关文件(本次不审核) (5)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各省数据审核流程 (6)二、完整性审核 (7)(一)、调查表完成情况 (7)1. 死亡资料 (7)2. 人口资料 (7)3. 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资料: (7)4. 调查相关文件(本次暂不审核) (7)审核表1 调查表完成情况记录表 (8)(二)、质量控制表格完成情况 (9)审核表2 质量控制表格完成情况记录表 (9)(三)、检查各省上报的纸质材料和其它电子文档情况 (10)审核表3 调查相关文件记录表 (10)三、原始数据库审核 (11)(一)、“数据审核处理”程序的主要模块的功能与使用方法简介 (11)(二)、“数据处理”程序使用方法 (12)(三)、主要调查信息逻辑关系与根本死因抽样检查 (17)审核表4 原始数据逻辑检查与根本死因抽查记录表 (17)四、汇总数据库审核 (19)(一)、利用“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统计分析模块审核 (19)(二)、利用国家执行办公室编制“数据处理(ACCESS查询、报表)”程序审核 (19)(三)、利用“数据审核CHECK”程序抽查根本死因的填写及编码 (19)(四)、人口资料审核 (19)审核表5 质量控制指标记录表 (20)五、数据审核结果汇总及评价 (21)汇总表1. 调查数据完整性审核评价表(1) (22)汇总表2. 调查数据完整性审核评价表(2) (23)汇总表3. 质量控制指标汇总及有效性评价表 (24)汇总表4 最终评价表 (25)附录:国家标准疾病分类与代码(GB/T14396-2001) (26)一、调查资料审核原则与上报资料内容(一)、审核原则调查资料必须完整、准确,即国家调查实施方案确定的所有调查点必须全部上报资料,各调查表重点项目填报率达100%,调查数据间的逻辑关系检查一致率达98%以上,抽样检查的信息符合率达95%以上,汇总质量控制指标须达95%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
卫生部信息中心
2008-04
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其变化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
卫生部和科技部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
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居民死亡原因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饮食营养、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21世纪初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地区居民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全部死因的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掌握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区与人群分布特征,为国家制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预防保健策略提供依据,并为建立健全肿瘤登记系统及研究重点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奠定基础。
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主要结果有五个方面内容:
一是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
本次调查地区标准化死亡率为4.0‰(男性为4.9‰、女性3.1‰)。
调查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从调查地区死亡率来看,城乡之间
的差异明显,农村高于城市19%,不同区域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中、西部城市分别高于东部城市22%和25%;中、西部农村分别高于东部农村13%和15%。
二是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
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死亡原因构成发生明显变化。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死亡原因的分类,我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比90年代初第二次调查死亡率下降了34.7%。
从地区分布来看,农村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西部地区死亡率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从90年代初的76.5%上升到82.5%。
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其他慢性退行性疾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是我国前两位死亡原因,分别占死亡总数的22.45%和22.32%,第三、四位是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第五位是损伤和中毒,前五位的死亡原因累计占死亡总数的85%。
我国城市前五位死亡原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农村依次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
与国际比较表明:我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居民死亡率水平明显偏高,慢性疾病尤为突出,脑血管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恶性肿瘤与美国、英国、法国接近,却高于亚洲国家(如
日本、印度和泰国);心脏病接近美国、英国,却明显高于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泰国。
三是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不同性别、地区别差异明显。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而且呈持续的增长趋势。
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死亡率比70年代中期增加了83.1%,比90年代初期增加了22.5%。
按性别分析: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按地区分析: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明显高于农村。
恶性肿瘤是城市首位死因(占城市死亡总数的25.0%),农村为第二位死因(占21.0%)。
从不同肿瘤死因来看,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死亡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农村较高。
四是我国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肿瘤呈现持续性增长势头。
我国城乡居民的肿瘤发病死亡构成正在发生变化,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肿瘤构成日益趋向发达国家的肿瘤死亡模式。
我国恶性肿瘤变化的趋势有三个特征:1.食管癌、胃癌、宫颈癌、鼻咽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宫颈癌下降幅度最大;2.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肺癌和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过去30年分别上升了465%和96%。
从城乡前十位恶性肿瘤构成来看,肺癌已代替肝癌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
比较我国城乡肿瘤构成,尤其是城市地区,呈现类似发达国家的变化趋势。
五是恶性肿瘤是可防可治的,部分原高发地区相应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第三次全国死亡原因调查遴选了部分原肿瘤高
发地区进行了重点调查。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与70年代中期相比,一些原肿瘤高发地区恶性肿瘤发生了显著变化。
许多高发地区肿瘤死亡率出现大幅度下降。
多年来,我国在一些恶性肿瘤高发地区建立了肿瘤防治机构和三级防癌网,开展了恶性肿瘤普查普治、抗癌宣传、综合防治和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工作,尤其是针对食管癌、胃癌、肝癌、宫颈癌等现场干预措施。
高发现场肿瘤防治经验证明,肿瘤是可防可治的。
卫生部认为,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健康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癌症等慢性病仍未得到应有的控制,仍然是威胁我国城乡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
同时,我国多年卫生工作实践表明绝大多数癌症是可防可治的。
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开展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癌症主要危险因素的知晓率。
针对主要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和控制计划,大力提倡戒烟、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推行乙肝疫苗注射等预防措施;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和积极开展环境治理,减少环境和职业致癌因素。
二是要针对我国确定的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及鼻咽癌等8种重点癌症,有计划地开展筛查工作。
多年的科研与实践表明多数重点癌症在我国已有成熟的筛查技术,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和经验开展有组织的筛查工作。
2005年以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开始支持在部分农村癌症高发区开展有针对性
的癌症筛查工作,目前项目地区子宫颈癌和食管癌早诊率已分别达到95%和75%,远远高于项目开展前约30-50%和10%的平均水平。
在城市要继续推广各种形式的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同时要积极探索筛查工作的多种筹资和运行机制。
三是要认真总结癌症高发现场工作经验,继续加强以病因研究、健康教育、环境治理、生活方式干预、早诊早治和肿瘤登记等为核心的综合防治,加大对高发区综合防治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
四是要深入研究环境因素对癌症的影响,开展危险因素动态监测。
深入分析新发癌症聚集地区的高发原因,开展环境监测,确定优先控制的污染物,了解特征污染物从污染源到区域环境和人体的迁移转化过程和规律,为建立环境-健康监测指标体系、开展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癌症主要危险因素动态监测工作,初步建立起与国际标准相符的我国癌症危险因素监测队列。
五是要加强发病、死亡和生存状况等基本信息的收集,提高死因登记质量;完善癌症登记系统,建立健全肿瘤登记报告制度,扩大登记范围;建立癌症患者临床诊治与生存资料的等级随访系统;建立统一的癌症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