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
凌云---脑氧合监测意义
应用SjvO2进行脑组织氧监测比应用SpO2和 SaO2更加合理准确
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SjvO2)
SjvO2监测是有创技术 颈内静脉逆行穿刺,放置导管使顶端达到
颈内静脉球部 根据监测需要,间断采取血样测定SjvO2,
或置入带有光纤探头的SjvO2测定导管,连 接测氧仪,进行实时的SjvO2监测
脑氧合监测的意义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凌云
脑氧代谢特点
脑重量占体重2%,但静息脑血流占心输出 量15%,氧耗量是全身的20%
脑循环中断10秒,脑氧储备耗尽;20~20 秒,脑电活动消失;4分钟脑内葡萄糖耗 尽,糖无氧代谢停止;5分钟脑内ATP枯 竭,能量代谢停止
脑组织无氧耐受能力:大脑4~6分钟、小脑 10~15分钟、延髓20~25分钟
织PaCO2的测定
脑组织氧分压监测技术 ( PhtiO2)
(三)脑组织氧分压的正常值 人脑组织氧分压的数据尚未完全统一认识 一般认为 正常 15~40mmHg
轻度缺氧 10~15mmHg 重度缺氧 <10mmHg 脑不同部位的组织氧分压不相同。一般认 为由于灰质的代谢率和血流量是白质的3 倍,因此灰质的PbtiO2值可能比白质高
Kiening发现,在重型颅脑外伤后CPP为 60mmHg时,PbtiO2维持在正常水平,提高 CPP并不能使PbtiO2上升。但当CPP低于 60mmHg时,则会引起PbtiO2下降
PhtiO2与预后的关系
Zauner发现,重型颅脑外伤和蛛网膜下腔出 血患者数小时内PbtiO2值为(25±8) mmHg,预后较好的患者PbtiO2值缓慢上 升,而预后不良的患者PbtiO2值往往进一步 下降,直至低于20mmHg
ICU中使用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的优势和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监测技术不断创新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设备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舒适性。
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对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未来其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如急诊、手术等。
医护培训力度加大
为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素养,未来医院将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确保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的安全和有效进行。
将导管与监测设备连接,通过设备持 续监测ScvO2值,并实时显示数据。
临床应用范围
危重病人监测
评估治疗效果
ScvO2监测适用于ICU中的危重病人,如休 克、严重感染、多发伤等,可帮助医生及 时了解患者的氧合状态,指导治疗。
通过持续监测ScvO2值的变化,可以评估 治疗措施对患者氧合状态的改善效果,为 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设备价格昂贵,增加了医院的运 营成本,也限制了其在一些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
操作技术要求高
进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需要较高的穿刺和置管技术 ,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 能要求较高。
患者接受度有限
由于监测过程需要穿刺和置管,患者可能会感到不适和疼 痛,因此一些患者可能对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存在抵 触情绪。
导管堵塞
定期冲洗导管,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堵塞。如发生堵塞,可尝试用生 理盐水冲管或更换导管。
其他并发症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其他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 气胸、血胸等。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应用成果总结
提高诊疗水平
通过实时监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 度,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 的病情和治疗效果,从而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水平。
ICU病人的监护 各系统功能的监测 心血管功能监测
氧合作用指标的监测
动脉血氧分压(PaO2):轻、中、重度缺氧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氧交换效率的监测
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PaO2/FiO2)
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80~100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正常值为96%~100%动脉血氧含量(CTO2):正常值为16~20ml/dl动脉血CO2分压(PaCO2):正常值为35~45mmHg二氧化碳总量(T-CO2):正常值为28~35mmol/L
正常人的脑电图波α波β波θ波δ波在危重症监护中的应用脑缺血缺氧的监测昏迷患者的监测
脑电阻经颅多普勒超声地形图脑诱发电位CT、MRT
通过普通心电电极在脑部任意位置采集分析即时的脑电信号,自动分级后再彩色显示屏上显示麻醉/意识深度状态。
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主要反映整个脑组织的氧供需平衡状况近红外线脑氧饱和度仪监测主要反映局部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状况
各种大中型手术
休克
脱水、血容量不足
心衰
适应证
大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脉输血、输液
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穿刺至上腔静脉。
也可经右侧腹股沟大隐静脉 插管至下腔静脉。一般认为上腔静脉测压较下腔静脉测压更能准确反映右心房压力,尤其在腹内压增高等情况下。
测压计零刻度对齐右腋中线第4肋间隙
确保导管和测压管道无堵塞、无凝血、无空气
1、收缩压收缩压可克服各脏器的临界关闭压,保证脏器的供血。肾脏的临界关闭压为70mmHg,收缩压低于此值,即发生少尿。正常值为90-120mmHg。
2、舒张压舒张压可维持冠状动脉的灌注。舒张压过低,冠状动脉易缺血。
2017年11月14日,美国心脏协会修改了高血压标准,将高血压定义为≥130/80mmHg,取代140/90mmHg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这是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14年来首次重新定义高血压。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710032)陈绍洋王强熊利泽摘要:维持脑氧供需平衡,对脑保护和脑复苏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氧代谢率(CMR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 iv O2)、局部脑氧饱和度(S r O2)、脑动脉氧含量差(AVOO2)、脑组织氧分压(P bt O2)和正电子断层扫描等是监测脑组织氧供需平衡较常用的可行的方法。
它有助于指导脑损伤和脑复苏的治疗,评估低温、药物和过度通气等各种治疗措施对维持脑氧供需平衡的效果,并为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保护;脑氧供需平衡;监测;评估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及方法(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传统上,多依赖临床表现、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监测来指导脑复苏病人的治疗。
但是,由于ICP和CPP缺乏脑血管阻力的信息,即使ICP正常时,脑循环不一定也正常;CPP正常或升高时,脑循环灌注也不一定是正常的。
脑血流量(CBF)测定尽管在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方面比CPP准确,但它只是一个单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不能反映脑代谢状况。
脑的缺血与否是相对于脑代谢而言的,即不管CBF多少,只要血液供应能够满足脑代谢需要,则意味着脑循环正常,否则为脑缺血。
事实上,脑中不同部位CBF和脑氧代谢率(CMRO2)并不相同。
正常情况下,通过血流代谢耦联(flow--metabolism coupling)以及压力-流量调节(pressure-flow regulation)机制,使CBF和CMRO2之间维持平衡,即CBF/CMRO2之比在15-20,称为脑氧供需平衡。
机体正常状态下,氧供(oxygen delivery, DO2)与氧耗(oxygen consumption, VO2)保持动态平衡状态;而在危重特殊脑复苏患者,则可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性氧耗,即氧耗增加或减少,随氧供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这反映了低氧及氧债的存在,从而有可能导致脑缺血、缺氧,脑组织损害。
术中亚低温对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术中亚低温对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王涛;赵继宗;赵元立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1999(4)1
【摘要】目的:观察神经外科手术中亚低温(33~35℃)对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O_2)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及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
方法: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10例,麻醉诱导后开始降温,术中维持脑温(33~35℃)。
颈内静脉逆行置管,采集颈内静脉血行血气分析。
结果:降温后SjO_2较基础值及降温前明显升高
(P<0.01)。
结论: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亚低温可显著降低脑氧代谢,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总页数】3页(P22-24)
【关键词】亚低温;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术中应用;神经外科手术;置管;脑保护作用;择期手术患者;维持;采集;耐受
【作者】王涛;赵继宗;赵元立
【作者单位】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R743
【相关文献】
1.亚低温脑保护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及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价值的研究 [J], 李国民;万健;谢康民;包德诚;王建强
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及颈内动脉回流压监测在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J], 李锦成;张凤文
3.监测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指导颅脑手术过度通气 [J], 孟春;梁禹;李恒林
4.颞浅动脉压结合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用于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流量选择 [J], 刘锴;肖文;高扬;凌中义;黄维勤
5.老年患者高位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关系研究 [J], 费建平;赵赢;冯树全;雷月;王欢锋;包华芳;袁春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后护理查房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后护理查房术后护理查房是指在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后对患者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和监测,旨在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并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
以下是一份对术后患者进行护理查房的示范,供参考:一、患者基本情况:1.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历号等基本信息;2.入院日期、手术日期、手术名称和术式、手术医生等手术相关信息;3.目前住院天数和术后天数;4.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等患者详细病史。
二、生命体征:1.体温:记录患者体温,并观察有无发热或高热的情况;2.脉搏:触诊患者动脉搏动,并记录心率和节律;3.呼吸:计数患者呼吸频率,并观察有无呼吸困难或异常音;4.血压:测量患者血压,并记录其收缩压和舒张压;5.血氧饱和度:使用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测量患者血氧饱和度;6.观察有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三、术后病情观察:1.术后伤口:检查手术切口的情况,观察有无渗液、红肿、疼痛或出血等异常,记录术后伤口的愈合情况;2.皮肤黏膜: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的颜色和有无发黄、苍白、黄疸等异常,观察有无皮肤瘙痒、疹子等;3.呼吸道:观察有无呼吸困难、气急或咳嗽等异常,听诊肺部是否有湿性或干性啰音;4.内窥镜检查:如术后有行内窥镜检查,观察有无内窥镜引起的不适或并发症;5.病理性口腔呼吸:观察有无口唇干燥、鼻塞、咳嗽等病理性口腔呼吸现象;6.尿液:观察患者尿液的颜色、量和有无血尿等异常。
四、生理功能评估:1.感知觉:询问患者有无感觉异常、麻木或疼痛等;2.活动能力:询问患者有无运动或活动受限制或有无肌肉无力等;3.水电解质平衡:询问患者饮食是否正常,饮水是否充足,有无口渴、尿量增多或减少等;4.精神状态: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和意识水平,有无焦虑、抑郁、幻觉或躁动等;5.睡眠和休息:询问患者睡眠质量和是否有睡眠障碍;6.营养状况:询问患者饮食习惯,观察有无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
脑代谢的监测
脑代谢的监测一、颈内静脉氧饱和度颈内静脉氧饱和度(SjvO2)监测通过测量脑静脉血的血氧饱和度,反映脑氧供及氧需求之间的关系,间接提示脑血流状况。
通过颈内静脉逆行置管,测量颈静脉球部以上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在置管过程中要注意颈内静脉插管的深度必须在颈内静脉球以上,否则会由于混入颅外血管的血液引起结果出现偏差。
监测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间断抽血行血气分析得到氧饱和度,另一种是将光纤探头插入颈内静脉直接测定。
SjvO2的正常值是55%~71%,其变化与脑的氧摄取呈负相关。
脑氧摄取增加,SjvO2下降,SjvO2<50%提示脑缺血缺氧。
SjvO2升高,原因可能与脑氧代谢下降及动静脉分流有关。
SjvO2反映的是全脑的混合静脉血的氧饱和度,是全脑组织氧代谢的情况而不是局部损伤脑组织的状况,因此在临床上要综合判断SjvO2对患者预后的指导意义。
从颈内静脉球部和动脉同步抽血测定血糖,可计算出脑糖代谢率。
二、近红外光谱仪近红外光谱(NIRS)监测为无创脑功能监测技术。
波长为650~1100nm的近红外光对人体组织有良好的穿透性,它能够穿透头皮、颅骨到达颅内数厘米的深度。
在穿透过程中近红外光只被几种特定分子吸收,其中包括氧合血红蛋白、还原血红蛋白及细胞色素。
因此通过测定入射光和反射光强度之差,用Beer-Lamber定律计算近红外光在此过程中的衰减程度可以得到反映脑氧供需平衡的指标,脑血氧饱和度(rScO2)。
脑血氧饱和度是局部脑组织混合血氧饱和度,它的70%~80%成分来自于静脉血,所以它主要反映大脑静脉血氧饱和度。
目前认为rScO2的正常值为64%±3.4%,<55%提示异常,<35%时出现严重脑组织缺氧性损害。
影响rScO2的因素主要有缺氧、颅内压(ICP)升高、灌注压(CPP)下降。
rScO2对于脑缺氧非常敏感,当大脑缺氧或脑血流发生轻度改变时,rScO2就可以探测到。
目前临床使用脑氧饱和度监测较多应用在神经外科和心脏外科领域。
ICU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在重症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ICU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
02
测技术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原理
监测原理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监测是通过中心静脉导 管采集血液样本,利用血气分析仪测定血液中氧合血红 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百分比,从而反映全身氧合状态 。
监测意义
ScvO2是评估重症患者氧合状态和组织灌注的重要指标 ,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生理变化
重症脑损伤患者常出现颅内压增 高、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缺氧 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可进一步 加重脑损伤。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包括脑细胞水肿、神经 元坏死、颅内出血等,这些变化 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甚至 危及生命。
临床表现及预后评估
临床表现
重症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瞳孔散大、生命体征不稳定等,部 分患者还可出现癫痫、偏瘫等后遗症。
监测仪器与设备
01 中心静脉导管
用于采集中心静脉血液样本,常用的有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导管。
02 血气分析仪
用于测定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 百分比,以及其他血气指标。
03 其他辅助设备
包括注射器、肝素帽、三通阀等,用于采集和保 存血液样本。
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操作流程:患者准备→选择穿刺部位→消毒铺巾→穿刺 置管→连接导管与血气分析仪→采集血液样本→测定 ScvO2及其他指标→记录结果。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未来可进一 步扩大样本量以提高研究的可靠
性和代表性。
目前对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 测的最佳阈值尚无统一标准,未 来可进一步探讨其最佳阈值及临
床应用范围。
未来可结合其他监测指标,如颅 内压、脑电图等,综合评估重症
重症医学习题集:脏器监测与支持题库一(题库版)
重症医学习题集:脏器监测与支持题库一(题库版)1、单选患者男性,76岁。
因"肢体乏力、尿少2天"入院。
入院诊断为休克原因待查。
入院后查血压70/30mmHg,血乳酸1.1mmol/L。
作为组织缺氧指标,胃黏(江南博哥)膜内pH与血乳酸相比()A.胃黏膜内pH更敏感B.血乳酸更敏感C.一样D.不清楚E.以上都不对正确答案:A2、单选正常基础状态氧摄取率为()A.0.10~0.18B.0.19~0.25C.0.25~0.33D.0.34~0.40E.0.41~0.50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正常基础状态氧摄取率为0.25~0.33。
3、单选患者男性,75岁。
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
主诉头晕、胸闷10小时入院。
入院查血压110/70mmHg。
以下代表机体缺氧的指标是()A.血压110/70mmHgB.头晕症状C.氧饱和度95%D.白细胞计数升高E.乳酸4.0mmol/L正确答案:E4、单选以下哪项不是动脉血压的组成()A.收缩压B.舒张压C.脉压D.平均动脉压E.肺动脉血压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动脉血压的组成: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
5、单选男性,65岁,咳嗽、咳痰10余年,活动后气促3年,呼吸困难3小时。
既往吸烟40余年。
对诊断最有意义的检查是()A.胸部CTB.心电图C.肺通气灌注扫描D.血气分析E.肺功能检查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该患者临床症状及病史符合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其最有诊断意义检查是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对COPD诊断、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后应等有重要意义。
6、单选患者男性,76岁。
因"肢体乏力、尿少2天"入院。
入院诊断为休克原因待查。
入院后查血压70/30mmHg,血乳酸1.1mmol/L。
患者经治疗后循环改善,但乳酸水平增加,这种效应称为()A.反常现象B.肝衰竭C.洗出现象D.药物作用E.病情加重正确答案:C7、单选心排血量是指()A.心脏每次将血液泵至周围循环的量B.每分钟内心脏将血液泵至周围循环的量C.血容量D.左心室血容量E.有效血容量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心排血量是指每分钟内心脏将血液泵至周围循环的量。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是指人体中心静脉血液中的氧气饱和度水平。
它是评估患者氧供需平衡的重要指标之一,常用于重症监护领域。
本文将介绍SCVO2的意义、测量方法以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SCVO2是反映机体组织氧供需平衡的指标之一。
血液中的氧气主要通过肺部吸入,然后通过心脏泵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供应氧气。
当身体处于正常状态下,氧气的供应与需求保持平衡,维持着组织的正常代谢功能。
而SCVO2则可以反映出机体氧供是否充足,从而判断患者的氧代谢状态。
SCVO2的测量通常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导管置入患者的颈内静脉,进入上腔静脉。
通过导管可以采集到上腔静脉血液样本,进而测量SCVO2。
正常情况下,SCVO2的正常范围在60%至80%之间。
当SCVO2低于60%时,意味着氧气供应不足,可能是由于心输出量降低、血容量不足或组织需氧增加等原因引起。
而当SCVO2高于80%时,可能与氧代谢降低、氧气需求减少有关。
SCVO2的测量对于评估重症患者的氧代谢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重症感染、创伤、心血管疾病等情况下,SCVO2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氧代谢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临床研究也表明,SCVO2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低于预期的SCVO2水平可能提示患者存在组织缺氧,需要积极干预。
因此,SCVO2的监测对于重症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除了上述的临床应用,SCVO2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功能。
由于SCVO2与心脏泵血功能直接相关,当SCVO2下降时,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
此时,医生可以根据SCVO2的变化调整心脏支持治疗,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并提高SCVO2水平。
在使用SCVO2进行临床监测时,还需要注意一些潜在的限制因素。
例如,导管插入不当、导管位置不准确等因素可能导致SCVO2的测量结果不准确。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患者自身的特殊情况,如低温、贫血等因素可能影响SCVO2的测量结果。
术中监测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
术中监测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
宋杰;刘暌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6(0)10
【摘要】术中监测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2)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全面监测脑血流和脑代谢情况.经颈内静脉逆向穿刺置管监测SjvO2操作简便,可反复采集血液标本,实时动态评价脑氧供需情况和神经功能.本文简要综述术中监测SjvO2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特别指出不能仅凭SjvO2评价脑血流和脑代谢改变,应结合多项指标的变化趋势综合评价.
【总页数】5页(P715-719)
【作者】宋杰;刘暌
【作者单位】300121 天津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00121 天津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严重脑损伤患者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其意义 [J], 李星;张玉萍;程尉新;
何忠杰;孟庆云
2.重型颅脑伤患者颈静脉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J], 高晋健;唐文渊
3.拔牙手术中监测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临床意义 [J], 何建明
4.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治疗中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持续监测的应用 [J], 王广益; 李成; 李世杰
5.地氟烷或异氟烷维持脑肿瘤手术时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 [J], 石学银;吉玉龙;王亚华;叶晓明;刘刚;王新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710032)陈绍洋王强熊利泽摘要:维持脑氧供需平衡,对脑保护和脑复苏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氧代谢率(CMR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 iv O2)、局部脑氧饱和度(S r O2)、脑动脉氧含量差(AVOO2)、脑组织氧分压(P bt O2)和正电子断层扫描等是监测脑组织氧供需平衡较常用的可行的方法。
它有助于指导脑损伤和脑复苏的治疗,评估低温、药物和过度通气等各种治疗措施对维持脑氧供需平衡的效果,并为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保护;脑氧供需平衡;监测;评估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及方法(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传统上,多依赖临床表现、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监测来指导脑复苏病人的治疗。
但是,由于ICP和CPP缺乏脑血管阻力的信息,即使ICP正常时,脑循环不一定也正常;CPP正常或升高时,脑循环灌注也不一定是正常的。
脑血流量(CBF)测定尽管在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方面比CPP准确,但它只是一个单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不能反映脑代谢状况。
脑的缺血与否是相对于脑代谢而言的,即不管CBF多少,只要血液供应能够满足脑代谢需要,则意味着脑循环正常,否则为脑缺血。
事实上,脑中不同部位CBF和脑氧代谢率(CMRO2)并不相同。
正常情况下,通过血流代谢耦联(flow--metabolism coupling)以及压力-流量调节(pressure-flow regulation)机制,使CBF和CMRO2之间维持平衡,即CBF/CMRO2之比在15-20,称为脑氧供需平衡。
机体正常状态下,氧供(oxygen delivery, DO2)与氧耗(oxygen consumption, VO2)保持动态平衡状态;而在危重特殊脑复苏患者,则可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性氧耗,即氧耗增加或减少,随氧供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这反映了低氧及氧债的存在,从而有可能导致脑缺血、缺氧,脑组织损害。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应用
[ 】 洪蝶玟, 4 罗扬, 宝吟,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致 陈 等. 缓慢 性 心律 失常的抢 救及护理 [ 】 国际护理 学 J.
杂 志 , 0 7 2 () 1 6 1 8 2 0 , 2 : 9 — 6 9
[ ] 杜 兰芳 ,杨进 刚 ,胡 大一. 5 急性 心肌梗 死患者
延 迟 就诊 的性 别 差异 [ .心血 管 病 学进展 , J]
[】 刘 国华, 1 骆峰 , 夏志宏 , 急性 心肌梗 死患者心 等.
重 型 颅脑 损 伤 患 者颈 静 脉 血氧 饱 和 度 监 测 应 用
张圣岸 付春 来 蔡 业 平 李 云峰 王 盛标
4 3 0 200 郴州市第一人 民医 院 I U 湖南郴州 C
摘要 目的 探讨监 测严 重脑损 伤 患者 颈静脉 氧饱 和度 的意 义。 方 法 选择 多种原 因 引起 的脑 损伤 患者
志, 0 62 2 0 , 2( :4 - 8 8) 6 4 6 6
力学,在 A I 期释放入血液 ,并显示 同样的血浆释 M早 放 曲线。它们都是 A I的早 期诊 断的重要生化指标 。 M 但 在诊断 的敏感性 和特 异性上 H F B — A P优于 M 0。 Y Gaz I t 等报道 8 例 6 3 h内入 院 A I患者 ,诊断 的敏感 M 性 HFB - A P为 7 % 8 ,可信 区间 ( I 为 6 % 7 ;M O C ) 7  ̄8 % Y 分别为 5 % I 4 % 4 ( 0 0 ) 3 ,C 为 0  ̄6 % 尸< . 5 。在诊断敏
Bi c e 。 9 9 3 3: 2 9 2 5 o h m 1 9 。 2( ) 2 — 3
[ ] 王显花 , 7 崔红莲, 孙冬梅 , 心脏型脂肪 酸结合 等. 蛋 白诊 断急性 心肌梗 死早 期指标 的可行性研 究 [】 中 国老年 学杂志 ,2 0 , ( :1 0 1 2 J. 3 2 3) — 4 0 3 4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指南和操作规范
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流程 ,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
化。
设立定期的质量评估机制,对监 测结果进行定期分析和反馈,及
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培训计划制定和实施
针对ICU护理人员开展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的专业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理 论水平。
定期组织经验交流和案例分析会,分享监测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促进共同进步。
。
将持续改进理念贯穿于日常工 作中,不断优化监测流程和方 法,提高监测质量和效率。
THANKS
感谢观看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措施
并发症预防
为减少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导管,避 免反复穿刺和长时间留置导管。同时,应定期评估患者病情和导管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并发症处理
如发生导管感染、血栓形成、气胸等并发症,应立即停止监测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于导管感染,应拔除导管 并给予抗生素治疗;对于血栓形成,可采取溶栓或抗凝治疗;对于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应立即进行胸腔闭式引流 等紧急处理。
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传感器脱落或接触不良
检查传感器连接是否正确、紧密,如有松动或脱落应及时 处理。同时观察监测数据是否异常,如有异常应重新连接 传感器并校准。
皮肤损伤或过敏
在监测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如出现红肿、 瘙痒等过敏反应或皮肤损伤,应立即停止监测并处理。可 更换监测部位或选用其他监测方法。
对比分析
将患者的监测结果与同类 患者或正常参考值进行对 比,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 程度和治疗效果。
相关性分析
探讨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与患者其他生理指标之间 的相关性,为综合评估患 者病情提供参考。
结果解读与报告撰写要点
脑功能监测
脑功能监测脑功能监测(cerebral function monitor)是指采用脑功能研究工具对患者大脑功能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监测,可以指导临床治疗,以求最大限度减少全身或脑部病变带来的脑功能损害,促进脑功能恢复。
目前常用的监测项目包括颅内压监测、脑电监测、脑血流监测和脑组织氧合监测。
一、颅内压监测颅腔的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颅内压。
通常机体可以通过调节颅内血容量和脑脊液含量使颅内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颅内占位或继发性脑水肿等病变超出颅腔的代偿能力,可导致颅内压升高,甚至脑疝。
因此,需要监测颅内压以指导临床处理。
(一)适应证1.创伤性脑损伤急性颅脑创伤后3~5天病情变化迅速,且仅依据临床征象不能反映颅内压增高水平,颅内压监测可以准确及时地发现颅内压变化。
2.急性脑血管病变对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出血,在监测颅内压的同时还可以引流血性的脑脊液,减轻继发性脑损害。
3.缺血缺氧性脑病心搏骤停、窒息、中毒等各种原因引起全脑的缺血、缺氧,可发生脑水肿、颅内压增高。
(二)方法颅内压监测分为有创监测和无创监测两类。
1.有创监测(1)脑室内测压:通常选择冠状缝前1cm、中线旁开2.5cm处颅骨钻孔,穿刺侧脑室置入测压管,另一端连接压力传感器进行持续测压。
该方法简单、准确,可取获脑脊液样本或释放脑脊液降颅压,也可注入药物治疗或注入液体,测量脑室顺应性。
但此法偶有穿刺困难,可能损伤颅内静脉窦,存在感染风险,一般置管不超过1周。
(2)硬脑膜下测压:颅骨钻孔后打开硬脑膜,置入专用的中空螺栓至蛛网膜表面,并与之贴紧;螺栓内注入液体,连接传感器。
此法不穿透脑组织、不进入侧脑室,穿刺简单,避开静脉窦,可多处选点测压。
但需打开硬脑膜,有感染的机会,且准确性受螺栓与脑表面紧贴程度影响,干扰因素多,现临床上已经较少应用。
(3)硬膜外测压:将传感器置于颅骨与硬膜之间,所测压力较脑室内测压高2~3mmHg。
脑功能监测全解
常用监测方法
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 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
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
SjvO2是指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为临床
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
正常 : 55%~75% <55% >75% 全身缺氧 相对性脑充血 贫 血 脑氧代谢低 相对性的低灌注 (镇静低温脑死亡) 脑氧代谢高(发热癫痫) 颈外静脉血混杂 小于40 % 可能全脑缺血缺氧
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临床应用
1. 心脏手术 2. 大血管手术
一、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基本原理
颅腔为没有伸缩性的半封闭性容器,其中的脑组 织、血液和脑脊液等内容物形成的压力为颅内压。
ICP主要由硬脑膜的弹性作用(非流体净力)和
血管性压力作用(流体净力)产生,但还受颅脑 解剖、CSF产生与流通、动静脉压等影响。因此, ICP反映了脑脊髓系统复杂的生理因素之间的相 互作用。
与CBF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Glay HD.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SjV02 catheter in neurologically impaired patients: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Neurosci Nuts, 2003,32(4):194.
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
经颅近红外线频谱法(NIRS)
利用血红蛋白对近红外光有特殊吸收光谱的特性, 连续无创监测局部脑组织的氧饱和度。 静脉占75%,动脉占20%,毛细血管占5% rScO2值主要代表静脉血中氧含量,反映的是脑 氧输送代谢指标, rScO2低于55%应视为异常。 可靠性受到脑外血流的影响。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临床意义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临床意义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2)是评估心血管功能和氧输送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评估患者重症程度、预测疾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本文将从ScvO2的测量、临床意义及应用三个方面来分步骤阐述其临床意义。
一、ScvO2的测量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测量ScvO2,可以在患者静脉返回心脏前,即被氧合的血液进入右心房时,测量其氧饱和度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ScvO2值应在70%以上。
其测量需要经过如下步骤:1. 穿刺中心静脉和导管植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无菌技术从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再将导管插入中心静脉。
2. 测量ScvO2:在正确的位置插入导管后,将导管连接到测量仪器上,通过仪器获得中心静脉血液的氧饱和度数值。
二、ScvO2的临床意义ScvO2作为血液氧饱和度的一个指标,在重症医学科、麻醉和监护室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对评估患者心血管功能、判断氧供和氧需的平衡状态及评估患者治疗效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1. 评估心血管功能:ScvO2可以反映心输出量和氧输送状态,一些心肌疾病患者的ScvO2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患者的氧输送及心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2. 判断氧供和氧需的平衡状态:通过ScvO2值来判断患者是否缺氧,在临床中,ScvO2值低于70%可以提示患者存在缺氧的情况,尤其是在心脏术后、休克及重症感染等患者中,ScvO2在对病情的评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 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在重症医学科中,ScvO2变化率大可以反映患者治疗后的改善情况。
如果治疗方案能够改变患者的氧输送情况,ScvO2的变化率也能够明确地反映出来。
三、ScvO2的应用ScvO2目前广泛应用于重症医学科、麻醉和监护室等领域,且逐渐被应用于其他领域。
它被用于指导急救、麻醉、监护等方面的护理和治疗,以及开展基础和临床科研等领域。
1. 急救和麻醉:临床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案来改善ScvO2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
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
一、脑血流及脑代谢的生理
1.脑血流与代谢的关系
脑组织主要依靠葡萄糖在线粒体内的有氧氧化而获得能量,其中约有60%用于保持和恢复细胞膜除极和复极所必需的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约40%用于维持细胞的完整性。
虽然脑仅占体重的2%,但其代谢却需要15%心输出量。
未麻醉的人CMRO约为 3.5ml 100g/min,CBF约为50ml 100g/min,其中80%的血量供应灰质,20%供应白质。
正常情况下,脑摄氧量为总氧供的25%,CBF和CMRO并不是始终保持不变,随着脑代谢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CBF受代谢需要的调节,这种现象被称为"代谢-血流偶联",它是CBF自主调节过程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为压力-血流自主调节。
调节CBF的压力变化范围很大,当CBF不随平均动脉压(在正常范围内)而变时,说明脑血流的压力-血流自主调节在起作用,当CBF随平均动脉压而变时,说明脑血流的压力-血流自主调节作用丧失。
有许多生理因素可影响CBF 和/或CMRO,如:脑温度、PaCO2、PaO2、血液粘滞度、超出调节范围的平均动脉压、颅内压(ICP)、和中心静脉压(CVP)等。
2.脑血流与脑缺血
当CBF降低,以至不能满足脑的代谢需要时,即发生脑缺血。
脑缺血的发生决定于CBF/CMRO平衡。
CBF下降不一定发生脑缺血
(如果CMRO也同时下降);相反,CBF不低也可能会发生脑缺血(如果脑代谢高于血供时),所以,考察脑缺血应将CBF与CMRO结合起来才更有意义。
CBF下降程度和脑缺氧时间决定了脑缺血性损伤的程度。
在常温下脑缺血阈值。
在低温和麻醉下,CMRO降,这些阈值可发生变化,比如中低温CPB 时,CBF可降至10-20ml 100g/min,CMRO可降至0.5ml 100g/min,当灌注流量高于脑代谢需要时,临床上可由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反映出来。
二、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与CBF/CMRO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1.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与CBF/CMRO的关系
理论上: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O2)为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减脑氧代谢率(CMRO)与脑氧供(CDRO)之比,即:SjO 2=SaO2-(CMRO/CDRO) 。
CPB时SaO2约为1,CDRO可转变为CBF×CaO2(动脉血氧含量),故上方程变为:SjO2=1-CMRO/CBF×CaO2。
由此可见:SjO2与CBF/CMRO有函数关系。
通过SjO2可反映CBF/CMRO 的变化。
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的临床意义
目前脑缺血的监测主要指标为CBF及CMRO ,但这两项指标影响因素较多,在临床上进行有一定困难,而且单独监测CBF或CMRO 均不能反映脑氧代谢的供需平衡[j1],所以人们在寻找临床上简单、实用的指标。
从上述SjO2与CBF/CMRO的关系可看出通过SjO2变化可反映CBF/CMRO的变化。
文献报道SjO2正常值为54-75% ,CBF/CMRO为15-20,当CBF 降低或CMRO增加时SjO2下降,如颈动脉狭窄、低血压或CPB复温时;CBF不变或增加而CMRO下降时SjO2增加,如CPB降温时。
Lennox 在吸入氮气实验中发现:当SjO2下降至33%时受试者出现意识障碍,降至26%时发生昏迷。
Meger 在对志愿者的吸氮试验中发现:SjO2<40%(PaO2=2.53KPa)时出现脑电图频率减慢。
虽然一些学者试图寻找脑功能失调的SjO2阈值,但尚未找到。
过度通气作为降低颅内压的一种措施被重视,但由于可能引起脑缺血,多数学者主张避免长期使用过度通气治疗。
也有人提出创伤后24小时内应避免预防性使用过度通气。
尽管多数研究者十分强调脑缺血的监测和治疗,研究显示,创伤后12小时,主要存在相对脑充血。
相对的过度脑灌注已被认为与预后不良有关,而脑血流与脑氧耗成比例增减时,预后较好。
监测是否存在脑缺血就成为必要。
临床上,脑血流量测定不易推广,而测定颈静脉氧饱和度和脑氧摄取率则较容易,因此,Cruz建立了有关脑血流及氧代谢关系的模型,使根据脑氧摄取率推测脑血流状况成为可能。
正常生理情况下,脑代谢正常,脑血流与脑代谢成配比关系,脑氧摄取率处于正常范围(24%~42%)。
严重脑外伤患者,脑代谢受到抑制,脑血流则可存在以下3种情况:血管调节功能正常,脑血流与脑代谢成比例减少,脑氧摄取率不变,颈静脉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血管过度收缩,脑氧摄取率增加,颈静脉氧饱和度降低;血管扩张,脑氧摄取率减少,颈静脉氧饱和度增加。
颈静脉氧饱和度监测主要用于发生在早期的脑缺
血和指导过度通气。
研究证实,对严重脑外伤或颅内高压者,同时监测脑氧摄取率及脑灌注压比单纯监测脑灌注压效果好。
最佳过度通气不但有利于稳定颅内压,且能抵消相对脑灌注过度(使脑氧摄取正常化),也能调节葡萄糖摄取,恢复脑氧摄取与葡萄糖摄取的平衡,恢复或保持脑的有氧代谢,使监护时间明显缩短。
还没有发现过度通气可引起脑缺血的证据,因此,对过度通气治疗的评价似乎应进行更多的研究。
目前SjO2监测已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体外循环及脑外科中。
SjO2监测有两种方法:一种为颈内静脉逆行穿刺置管间断采血法;另一种为颈内静脉穿刺置入光导纤维导管,连续监测法。
前者简便,便宜,但不能连续监测;后者可连续监测,但光纤导管及配套设备价格昂贵,不易普及。
SjO2监测首先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Lyons等人发现:在局部麻醉时当SjO2低于50%时,引起患者一过性神经功能失调;如果SjO2大于60%,没有发现任何神经功能失调。
近几年,SjO2监测用于CPB,发现CPB对SjO2有明显的影响。
三、体外循环期间影响CBF/CMRO的因素
1.温度
低温对CBF和CMRO均有降低作用。
Murkin等报道:35℃时CMRO为 1.67ml100g/min.,CBF为25ml100g/min(CBF/CMRO=14.97),降温至26℃时CMRO为0.42ml100g/min.,CBF为15ml 100g/min(CBF/CMRO=35.71),可见CMRO下降幅度CBF大;Croughwell等人也发现了类似结果,并得出
CMRO与体温有如下的关系:
成人:CMRO=0.021×e(其中TNP为鼻温)。
婴幼儿及儿童:CMRO=0.019×e
这一关系式提示温度与CMRO呈指数相关,而CBF与低温呈直线相关,温度每降低一度,CBF下降比CMRO小,所以CBF/CMRO比值随温度下降而增加,SjO2亦随之增加,这可能是CPB期间"奢侈灌注"的原因之一。
2.复温对CBF/CMRO的影响
据报道:复温期间CMRO和CBF均增加,但人们并不清楚两者是否呈比例的变化。
Nakajima 首先用连续SjO2监测发现复温期间SjO2下降,其程度与复温速度呈正相关。
因为复温时需氧量增加,而氧供却保持相对衡定,所以CBF/CMRO比值降低,SjO2下降。
Nakajima认为SjO2下降应引起人们重视,特别在复温速度较快时,可能会增加CPB后脑损伤的机会。
刘先义等人在体外循环中间断监测SjO2发现:SjO2与复温速度呈正相关(r=0.91,p75%,复温时SjO2明显低于术前,其中约有31%患者低于55%,主张CPB降温时应防止"奢侈灌注",复温时应防止灌注不足。
一些学者认为:虽然发现复温时平均25%的患者SjO2降低,但目前尚未发现它与术后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有直接联系,主张应加强监测,阐明二者间的关系,并找出改善氧供需平衡的复温方法。
总之,近年来人们对CPB期间CBF的变化及脑生理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对常见的CBF/CMRO变化所引起的神经生理影响不甚
了解,所以有必要对CPB时CBF/CMRO的变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SjO2是反映CBF/CMRO变化的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