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全套课件656P)
《城市社会学》课件
![《城市社会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398ac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0.png)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作为研究对 象,深入剖析其社会现象的成因、演变过 程和影响,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未来发展
跨学科融合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吸收借鉴相 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推动城市
社会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大数据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 析,挖掘城市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总结词:城市化的动力主要包括工业化、经济发展、 政策制度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城市化模式则因国家而 异,可分为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和过度城市 化等。
详细描述: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力量,随着工业 生产的扩张,生产要素和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城市化水平也较高,因为经济发 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 也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政策、 户籍制度等手段来调控城市化进程。此外,社会变迁、 科技进步等因素也对城市化产生了影响。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城市化模式存在差异,这与各国的发展阶段、资源 环境条件和政策导向等因素有关。
详细描述
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问题逐渐凸显。早期的城市社会 学者主要关注城市人口统计、城市社区组织和城市社会 问题等方面。随着学科的发展,城市社会学逐渐形成了 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并开始深入探究城市发展的 内在机制和规律。如今,城市社会学已经成为一个成熟 的学科领域,为城市治理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和实践指导。
分析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 口比例、特征和分布情况。
社会流动
研究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 的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不平等
探讨城市社会不平等的表现、 原因和后果,以及缓解社会不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fdd140bceb19e8b8f6baf7.png)
城市社会学
(理论部分)
任课教师:黄瓴 2003年9月-11月
1
h
2.4.2 城市社会学应用领域
① 面向社会发展的城市规划 20世纪50年代:
CIAM第十小组(Team10)提出“人际结合”(Human Association) 思想,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城市和建 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他们提出流动、生长、变化思想为城 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了新起点。 希腊学者C.A.Doxiadis提出“人类聚居学”(Ekistics)概念,强调对 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认为人类居住环境由五个要素组成,即: 自然界、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为20世纪60年代后的面向社会 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
J.B.Mclonghlin(1968) 提 出 : “ 规 划 本 质 上 是 一 种 引 导 式 的 控 制 管 理”。“规划不只是一系列理性的过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它不可避 免地是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历史背景的产物。”
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西方城市规划领域星期倡导性规划 (Advocacy Planning)运动。主旨:规划师对公众的重新认识和促 进公众对规划过程的参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更多的具有 咨询和协商(Consultation and Negotiation)的特征。
城市规划在许多层面上一表现出作为一种社会规划的特征。
3
h
在
地域上,不同的社区反映了城市社会隔离的物质形态。社区
(Community)是在一定地域内围绕某种互相作用模式而由多个群体 组合而成的实体。
城市社会学课件(柴彦威)12城市居住空间-PPT精选文档
![城市社会学课件(柴彦威)12城市居住空间-PPT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72f947b3c1ec5da50e27056.png)
居住分异的衡量2
区位熵(地点指数)
LQ < 1表征的是特定地区的特征人群其集聚度低于城市理想均质情 况的水平, 而LQ > 1则代表了在特定空间上比较高的集聚度
居住分异的衡量3
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新古典学派和以行为理论为基础的 行为学派构成了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居住空间区位选择研究的理 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派、以韦伯社会学为理论基础的制度学派以及考虑 社会文化因素的城市社会文化学派的理论影响了我国城市居住空 间分异形成机制、特殊地域与特殊人群居住空间分异以及对策措 施等方面的研究
过滤现象:由于最高收入阶层的 搬迁而启动的所有住宅和所有邻 里转移到较低收入阶层的一个连 续性过程。
(塔娜,柴彦威,2019)
过滤过程导致城市居住空间演替
过滤过程的终端是一批最低质 量的住宅被放弃被拆除或被转 化为非住宅用途
当新住宅都建在城市的边缘区 时,过滤过程会象波浪一样指 向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心,每一个收入阶层 都向外迁居。
对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在转型期的特殊性的关注,“社会主义 转型国家”、“后社会主义城市”等特殊形态的社会空间分异研 究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阶段
(孙斌栋,吴雅菲,2019)
参考文献:
周春山,2019,改革开放以来大都市人口分布与迁居研究——以广 州市为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启焰.,2019,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 科学出 版社
(9)中国城市居民迁居的变化
住房福利制度对人口迁居的影响
城市社会学课件一章ppt课件
![城市社会学课件一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3e5a7c2b160b4e767fcf96.png)
第一节 城市与文明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 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对后来历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礼乐文明是指“周公之典”。《尚书》曰:“周公摄政,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 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处理等级社会 上下贵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 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浅,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 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 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礼忽视, 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 同,社会就不会和谐。
第二节 城市与城市化
二、城市化(Urbanization)
(一)何谓城市化 对城市化的界定,也存在着广泛的讨论: (1)地理及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城市中心向 四周影响及扩展。 (2)农村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中城市特 征的出现。 (3)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一个过 程。 (4)社会学家较为倾向于下面这种解释:人口集中的 过程,其中城市(镇)人口占地域人口比率的增加。
第一节 城市和文明
civilization一词本身就有“城市化” 和“城市的形成”的含义。
第一节 城市和文明
二、从文明的出现来看 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准 城市的出现 国家制度的建立(略) 文字的产生(略)
第一节 城市和文明
文明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 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 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 思考: 人类为什么要群居? 群居产生了什么后果?
第二节 城市与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三个基本方面 城市化的过程包括相互关联作用的三个方 面: 其一,在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 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 其二,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 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其三,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 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血缘、亲缘关系 削弱业缘关系强化。
城市社会学讲义(ppt)
![城市社会学讲义(ppt)](https://img.taocdn.com/s3/m/8b42321f6c175f0e7cd137d8.png)
二、城市社会学的独立发展时期
1、芝加哥学派及城市社会学的创立 1893年,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创立社会学,并开设城 市社会学课程,展开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在此基础 上创立城市社会学。 2、城市社会学独立发展时期的主要理论 帕克:城市社会学指导纲领。罗伯特。帕克是芝加哥 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代表作为1916年出版的《城市: 关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 帕克主要研究领域:人口、邻里关系和职业。
第四讲 城市生态系统
1、城市生态系统 以人类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 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和城市环境的对立统 一。可分为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以人类为主体 具有人工化环境 依赖性强、独立性弱 城市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门研究城市社会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具体 社会科学。 3、研究目的 揭示城市社会的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规律、 为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五、城市社会学的内容范围
1、基本内容:
包括城市社会学构建、城市社会学流派,城市功能,城 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生活,城市社会问题,现代城市 管理,城市社会发展预测等 2、体系结构 城市社会学基本理论 城市社会学基本方法 城市社会学应用知识
雷克斯与帕尔:新韦伯主义
雷克斯:城市中质量不等的住宅获取不仅是经 济因素决定的而且是由市场机制与科层制共同 决定的。
帕尔:城市资源分配不平等是造成社会冲突的根本 原因。 合著:《种族、社区与冲突》(1967)
第三讲 城市社会功能分析
一、城市功能的已有见解
1、《雅典宪章》:居住、工作、交通、游乐
3、中心城市的特点
城市要素的集中性 城市空间的开放性 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城市活动的高效性 4、中心城市的特殊作用 经济方面: 第一、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据点。
《城市社会学》课件2
![《城市社会学》课件2](https://img.taocdn.com/s3/m/3539246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1e.png)
02
城市与城市化
Chapter
城市的定义与特征
总结词:城市的定义与特征概述
城市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人口 、文化、经济活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 异。
城市通常拥有相对完善的设施和服务, 包括交通、医疗、教育、商业等。
详细描述
城市是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理区域, 具有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
城市化的含义与进程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包括加强环保法 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广清洁能源、优化城 市规划等。
城市犯罪问题
城市犯罪的定义
城市犯罪问题是指发生在城市中的犯罪 行为,包括抢劫、盗窃、杀人等。
城市犯罪的危害
城市犯罪问题不仅影响受害人的身心 健康,还会破坏社会秩序和安全。
城市犯罪的成因
城市犯罪的成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 社会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家庭教育 等。
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的定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
城市环境问题是指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人类 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空气污 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对环境的破坏 和污染。
城市环境问题的危害
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城市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居民的健康和生活 质量,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
城市犯罪的解决措施
解决城市犯罪问题的措施包括加强治 安管理、完善法律法规、推进社会治 理等。
06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
Chapter
调查研究法
总结词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直接从研究对象处收 集资料的方法。
详细描述
调查研究法是城市社会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 方法,通过设计问卷或访谈提纲,对城市居 民、社区、企业等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社 会生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状况,从而分 析城市社会现象和问题。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611c1301f69e31433294cc.png)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 公元500年至1500年
第一节 欧洲商业文明与自治城市
城市从衰落到重新崛起
自治城市与新兴资产阶级
随着手工业、 商业的不断发 展,城市力量 壮大
封建领主鉴于 来自下层的反 抗和获取金钱 上的实际利益
城市与国 王结盟: 自治城市
商人,工匠力量不断壮大, 他们开始拥有自己的行会 组织,成为议会成员
第一部分 城市与城市社会学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二章 古代都城、城邦与帝国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第四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第五章 城市社会学学派与发展脉络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什么是城市?
2万人以上的聚集地就是城市,在此规模以下的聚集地则 是农村。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大城市”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
东方两河流域:商代都城、龙山古城、屈家岭古城、良渚古城
这些考古成果,证明了中国城市文明的产生,是长江及 黄河流域各区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结果。东方两 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城市文明的发源地。
如何判断远古城市产生的标志呢?
1. 是否有超凡于氏族村落之上的权利组织 形式和纪念性的仪典中心存在,即城市 首先是一个永久性的聚会地点。
二 商业城市与工业城市
商业城市的规划,不考虑如何适应地形和自然景观,也不考虑居民的各种要 求,而只考虑一种功能,即如何强化土地的利用率。因此,所谓城市规划只 是迅速把土地划分成小块,并迅速卖出去。
在这一时期的欧洲城市里,城市建设市大规模的凑合将就时期,人人都忙 着赚钱,没有人关心城市建设。村子扩大为城镇,城镇扩大为大城市,城 镇数目不断增长。
君主新政权依靠的政治、 经济力量
新兴资 产阶级
城市社会学理论(课件)
![城市社会学理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4722e3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60.png)
城市社会学理论(课件)城市社会学目录第二章城市社会学理论简介 (2)一、理论起点 (2)(一)时代背景 (2)(二)讨论的主题:城市化 (2)(三)主要学者与观点 (2)二、新旧城市生态学—芝家哥学派 (3) (一)时代背景 (3)(二)关注的中心问题:城市空间 (4)三、新城市社会学 (5)(一)时代背景 (5)(二)讨论的主题:冲突 (5)(三)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四、小结:城市研究中的重要流派及转折点 (7) 第四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8)一、城市化的概念 (8)二、世界城市化的现状与特征 (9)三、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和城市化类型 (10)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1)(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一般特征 (12) (二)第三世界城市的一般特征 (12)(三)发展中国家城市研究的主题 (12) (四)第三世界城市发展理论 (13)五、1949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 (14)(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14)(二)如何进行城市化 (16)第五章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区隔 (17)一、两种空间范式 (17)二、城市空间与城市区位 (18)(一)城市区位的含义 (18)(二)三种区位模型 (18)(三)城市区位过程 (19)三、社会分化与空间隔离 (19)四、社会区域分析 (21)五、当代城市空间研究 (22)(一)新空间理论视角 (22)(二)空间研究 (24)第二章城市社会学理论简介本讲分城市理论的起点、新旧城市生态学、新城市社会学三个阶段重点介绍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各种主要理论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本讲旨在了解城市社会学是如何研究城市的:它主要关注什么问题、社会学家一般从何种角度观察和处理这些问题的等。
一、理论起点(一)时代背景18世纪末叶英国工业革命使得都市化的浪潮几乎触及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据估计,1800年,世界人口中只有3%的人生活在城市,到1975年,上升到41%。
除了都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外,城市化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所产生的作用也越来越巨大。
城市社会学-01-序言 09-9-2247页PPT
![城市社会学-01-序言 09-9-2247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f5488414915f804d2b16c1c2.png)
6.[美]威廉.F.怀特,2019,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 7.[英]埃比尼泽.霍华德,2019,明日的田园城市,商务印书馆。 8. R.林德、H.林德,2019,《中镇(米德尔敦:当代美国文化研究)》
王惠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6
英文文献基本词汇--Vocabulary
city, urban district, town ; suburb, country, district;inner-city, downtown, uppertown
rural
导论》,商务印书馆。
2
B、进一步阅读书目
1. [加]简.雅各布斯,2019,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
2.[美]G.W.施坚雅,2019[1993],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美]周敏,2019[1992],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
商务印书馆。 4.[德]马克斯.韦伯,2019,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下卷,第9章/第7节。
Urban Sociology(1)
城市社会学
(2009/9修订)
第一讲 序
万向东 中山大学 社会学系
1
A、一般教材
1. James L.Spates & Macionis, John J., The Sociology of Cities,
St. Martin’s Press, N.Y., 1982.
(《城市社会学》,1987中文版)
(U.S.) Burgess, Ernest W. & Mckenzie , 1933, Urban community.
城市社会学课件:第二讲
![城市社会学课件:第二讲](https://img.taocdn.com/s3/m/f1ec9544c850ad02de804159.png)
四、中世纪的城市
中世纪城市亦称中古城市,是指世界各国封建社会时 期的城市,年代大约从公元 5 世纪到 16 世纪。中世纪城市
的发展以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为线索,以其内部自然经
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为条件。
四、中世纪的城市
1、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发展状况
• 早在公元9世纪初,欧洲出现一些城市。巴黎有2.5万人,意大利的罗 马有5万人口。 • 10世纪末起,欧洲便于销售产品的关隘、渡口、交通要道、寺庙附近 及罗马旧城等地方,并逐渐形成了城市。
第二讲: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一、城市的界定 二、城市产生的条件 三、早期城市文明 四、中世纪的城市 五、近代城市的兴起 六、现代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的界定
1、联合国的界定
2万人以上的聚集地就是城市,在此规模以下的聚集地则是农村。 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大城市”。
2、我国的行政界定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
•
三、早期城市文明
• 良渚遗址
• 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丘陵区北缘的天目山东麓河 网平原,主要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境内, 由分布于4203公顷范围内的良渚古城、瑶山和 汇观山祭坛墓地、塘山土垣、姚家墩和荀山聚 落等6片遗址分布区组成。它是我国长江下游 地区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是中 华早期文明的一种重要模式,代表了中华文明 起源阶段的最高成就。 良渚遗址作为中国史前良渚文化时期 (3300B.C. -2300B.C.)政治、经济、文化和 宗教的中心,以其规模宏大的古城遗址、山环 水抱的选址特征、垫石堆筑的营城技术、内外 环通的水系格局、聚落层级的空间关系以及拥 有大型建筑基址的都邑功能等特征,展现了新 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两河流域聚落文明的最高成 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 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
城市社会学课件
![城市社会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e521023968011ca2009101.png)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的产生和创立• 城市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 城市社会学的形成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 城市社会学的系统研究起源于美国。
• 1893年 ,社会学家斯莫尔 (Alum W.Small) 在芝加哥大学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学系。
•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 芝加哥大学成为城市社会学的发源地和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地。
芝加哥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 :帕克、 伯吉斯、麦肯齐 、沃斯罗伯特·帕克 (Robert Park)——开创了人文生态学的方法来对城市进行研究• 城市社会学是在二十世纪初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传入我国的 。
• 1929 年吴景超在世界书局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城市社会学领域的教材《都市社会学》。
1.城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综合性,应用性,理论性与实证性相统一2.城市社会学是以城市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分析城市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探讨城市化的特点、动力、进程和中国城市化的道路、目标与模式,探索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方法。
3.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4.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5.城市的特征(1) 城市的人口特征:城市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异质性强 ; 城市居民大多从事非农产业、具有专业技能。
(2) 城市的经济特征: 从生产过程看 , 城市中的生产分工较细、工序较多, 生产技术比较先进,批量生产的产品远离自然;从流通过程看, 城市具备市场功能,或者至少具备了局部的调节能力;从消费环节看, 城市消费方式多样化, 经销商之间竞争激烈。
(3) 城市的地理特征: 城市常常出现在交通线的交汇处、战略要地或资源丰富的地区。
3.城市社会学-第二章
![3.城市社会学-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59a7367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d.png)
城市社会学
二、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章
(一) 城市化 (urbanization)
★ 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聚集,同时城市的边界向周 边地区扩展的过程。 • 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 城市提供大量专业服务、各种高素质的教育机会,以及参与、
发展和寻求新社会共同体的机会; • 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条件、文化多样各国城市化道路
★ 在发展中国家,历史较长的城市可分为三类: • 因国家或王朝统治建立; • 因殖民者控制资源和贸易而建立; • 因文明古国发达的内部贸易而建立。 ★ 以巴西为例,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 城市集群和“边缘化”城市问题 2. 城市化过程中的贫民窟问题 3. 城市化与无地农民问题 ★ 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 1. 城市化发生较晚,但速度更快 2. “过度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和特征变化的自主性小 3. 很少出现“内城衰落”
在经济贸易活动中能够控制更多的资源;而伦敦因有效控制远东贸 易和非洲贸易,后来发展成为全球贸易和金融控制中心。 ✓ 17世纪的工业革命催生欧洲的大规模制造业,一批工业城市迅速 兴起。 • 例如,英国的曼彻斯特。
城市社会学
(一) 欧美国家
三、各国城市化道路
第二章
★ 美国 ✓ 美国最早的城市是由殖民者沿着哈得孙河建立的贸易与运输港口,功
★ 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和文化多元化 在现代城市当中,社会组织伴随企业和行 政等理性组织的发展而变得更有活力并且 多元化。城市居民通过参与组织而进入公 共空间,参与城市公共政策和城市改造的 讨论。
城市社会学
四、政治效应
第二章
★ 社城市化带来的政治效应是城市治理关系复杂化 人口和组织在城市大量聚集,必然产生资源竞争,让城市成为权力冲突的场域。 ★ 治理是城市化带来的重大政治挑战 城市的权力关系模式不是固定的,必须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特征的变化相一致, 城市规模越大,权力关系越复杂,治理方式越需要更有灵活性和协商能力。 ★ 地区开发和城市规划变成一种决定社会群体利益格局的方式 如今城市规划的生成方式从精英决定变为多方协作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商务印书馆。
2
8. [美]G.W.施坚雅,1998[1993],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吴继宽(主编),2004,小城镇建设实践与探索全书(上、下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加]简.雅各布斯,2005,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 11.[美]卡尔.艾博特,1998,大都市边疆——当代美国西部城市, 商务印书馆。 12.[美]周敏,1995[1992],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 商务印书馆。 13. 14. [日]西村幸夫,2007,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的故事, 王惠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4
D、都市计划 (U.S.) H. Orlans, Stevenage: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A New Town, 1952.(新兴市镇研究) E、公众参与研究
(U.S.) N. Dennis,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Planners Blight, 1972.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 1895—),《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 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倪文彦、宋峻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
Urban Sociology(1)
城市社会学 第一讲 序
万向东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1
参
考
书:
A、一般参考书 1. James L.Spates & Macionis, John J., The Sociology of Cities, St. Martin’s Press, N.Y., 1982.
5
英文文献基本词汇--Vocabulary
city, urban district, town ; suburb, country, rural district;inner-city, downtown, uppertown metropolis, 首府,主要城市, metropolitan,重要中心 metropolitanism,大都市生活的特点(世故、圆滑、达观) metropolitan area, 大都会区(城市连绵区) Urban Agglomeration, 城市群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城市连绵区 The Standard Metropolitan District(1919), 标准市区 Urbanized Areas(1950), 城市带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1983), 都市统计区 Metropolitan areas(1990),都市地区 megacities超大城市, megalopolis大都市带,
G、都市社区的人际互动
(U.S.) L. Kuper, Living in Towns, 1953 (U.S.) J. M. Mogey, Family and Neighbourhood, 1956 (U.S.) G. D. Mitchell et al, Neighbourhood and Community, 1951 (U.S.) L. Festinger & H. H. Kelly, Changing Attitudes Through Social Contact, 1951
4. 帕克、伯吉斯、麦肯齐著,1987(1925,1968),《城市社会学》, 华厦出版社。
5. 高鉴国,2006,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商务印书馆。
6. [美国]赵鼎新,2006,社会与政治运动讲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 [美]保罗.诺克斯、史蒂文.平奇,2005(2000),《城市社会地理学
F、都市社会学调查的一般观点
(U.S.) P. K. Hatt & A. J. Reiss, Cities and Society, 1951. (U.S.) P. Mann, An Approach to Urban Sociology, 1965. (G. Duncan Mitchell, 1979, A New Dictionar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N.Y.) Hawley, Amos, 1971, Urban Society, N.Y.: Ronald Press.
2. William G. Flanagan, Contemporary Urban Soci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 于海(选编),2005,《城市社会学文选》(Urban Theory: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复旦大学出版社。
3
B、城市史及比较研究:
(Belgium) Henri Pirenne, 1925, Medieval Cities. (商务印书馆1985年 中译本 昂利.皮雷纳著《中世纪的城市》) (Germany) Max Weber, City, in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经济 与社会》,商务中译本,下卷,第9章,第7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