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合集下载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第一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4、感受诗歌中的羁旅之愁和家国之悲。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愁”就是“秋”下一个“心”(教师板书“愁”字),自古以来似乎愁情与秋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些与秋相关的表达愁情的诗句吗?(生回顾,举例)同是写秋景,在情感表达上可能会截然相反,在景物的刻画上也就会呈现不同的特征。

那么在古典诗词中,情与景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今天我们将品读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这个问题上获取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同时能够很好的体会一下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学生结合资料了解杜甫)《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

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

《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三、朗读1、听录音,正音,体会情感,把握节奏2、生自由朗读四、鉴赏诗歌(一)解题:题目意思是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二)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生勾画意象、解释,师明确)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

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山。

暗指国家)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

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遇秋而遣兴,感秋而生情《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

2、学会通过意象分析、炼字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3、概括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歌中意象的特点2、分析此诗中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准备学生自行在家观看央视纪录片《唐之韵,千秋诗圣》四、教学流程(一)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

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人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

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二)知人论世1、学生回忆已学的杜甫作品2、走进杜甫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即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

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篇一:《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2、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3、背诵全诗二、教学重点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步骤1、导入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公元前500年之前,我国就诞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前几天呢,我们已经通过《蜀道难》、通过《琵琶行》了解了唐代古体诗的创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诗三首》,来感受唐代近体诗的创作。

2、介绍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出示幻灯片)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作,因多涉及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作“诗史”。

杜甫20岁以后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读书壮游时期(35岁之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困守长安时期(35岁~45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3)陷贼为官时期(45岁~48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漂泊西南时期(48岁~58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创作背景:唐代社会:国家——风雨飘摇人民——水深火热杜甫自身:生活——“布衾多年冷似铁”身体——“牙齿半落左耳聋”“缓步仍须竹杖扶”3、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学生单独读4、具体赏析(1)好,大家已经反复读过这首诗了,那么我想请问大家在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景的,哪些句子是由景入情的呢?(提问)着重写景:前两联由景入情:后两联(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首联都写了那些景物呢?(提问)(板书记录)提示: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为什么诗人要用凋伤而不用凋落呢?提示:用拟人的手法,凋伤一词将人的感情赋予给物,融入了一种诗人的自身的忧伤凄凉的感受(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里是一种上天入地,天地连成一片的景象,诗人写这种景为了什么?读到这样一种景象,你们有什么感受?(提示)提示:这就是一种环境氛围的烘托,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一)教学内容
1、《秋兴八首其一》:写下秋天的节日气氛;
2、诗的结构与笔调:全诗为七言歌行体,逐句押韵,内容意境抒发景仰之情;
3、重点句式和词汇:“子规啼夜月,折柳作歌赋”;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抓住诗的艺术特色,能够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2、使学生通过诗歌活跃课堂气氛,并能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想法;
(三)教学重点
1、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朗读本诗;
2、使学生能够明确本诗的目的,能够熟悉押韵的七言歌行;
(四)教学难点
1、朗读:学生要讲究句尾音调,能熟练朗读本诗;
2、押韵:诗末押韵,内容丰富,需要较多时间讲解;
(五)教学方式
1、朗读法:教师朗读,学生跟读,同时重点指出押韵的句子;
2、课堂探究:让学生小组交流各自的理解,踊跃发言向老师提出问题;
(六)教学用具
1、课件:用ppt让学生容易把握诗歌的要素;
2、投影仪:使用投影仪,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七)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由教师介绍诗人以及背景知识,让学生有切身的理解;
2、引导认知:学生细读诗歌,思考朗读的句子的节奏和押韵的句子;
3、感悟体验:用分组和个性形式让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表达;
4、总结练习:查阅资料,让学生根据所学到认识填写练习,总结本次
诗歌教学;
(八)板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太宋州司马钱赋
寒雨翻山烟,小桥流水连。

子规啼夜月,折柳作歌赋。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 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主题和意境3. 掌握《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技巧和表达方式4.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1.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主题和意境2. 掌握《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技巧和表达方式【教学难点】1. 理解《秋兴八首其一》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秋兴八首其一》的内容和作者2. 展示《秋兴八首其一》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分析诗歌(15分钟)1. 解读《秋兴八首其一》的主题和意境a. “何嬉游兮其盈虚”表达了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b. “终日岁月及其将明”描绘了秋天的景象c. “独灯花园,寂寥月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寥之感2.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a. “秋浦滟滟”中的“滟滟”是对秋浦的描绘和艳丽景色的形象化表达b. “游踪艳艳还自迷”中的“艳艳”通过修辞手法使诗文更加生动有趣三、欣赏诗歌(15分钟)1. 听诗歌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 提问:你觉得《秋兴八首其一》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四、诗歌创作(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以《秋兴八首其一》为灵感,自由创作一首秋天的诗歌2. 引导学生运用《秋兴八首其一》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对秋天的情感和感触3. 分享诗歌创作,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五、小结(5分钟)1. 总结《秋兴八首其一》的主题和意境2.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3. 提醒学生诗歌的创作是一个表达情感的好方式【板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教案导入:回忆《秋兴八首其一》的内容和作者目标: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主题和意境重点: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技巧和表达方式难点:理解《秋兴八首其一》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欣赏:《秋兴八首其一》的录音及学生分享诗歌创作:以《秋兴八首其一》为灵感创作一首秋天的诗歌小结:总结《秋兴八首其一》的主题和意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主题和意境,让学生理解了古典诗歌的深意和表达方式。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肤浅的苦痛与忧思。

领悟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诗人简介1.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冲突,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怜悯。

擅长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肯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很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擅长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力量。

继承和进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深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杜甫一生写了很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

其中闻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二、关于《秋兴》组诗1.创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案标题: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理解古代诗人张籍的诗歌作品《秋兴八首(其一)》
2.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3. 培养学生对于秋天的感受和情感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3. 秋天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的把握
教学准备:
1. 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的课文和注释
2. 课堂PPT或图片资料
3.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4. 学生课堂笔记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秋天的感受和印象,激发学生对于秋天的情感和情绪。

2. 学习诗歌:讲解《秋兴八首(其一)》的背景和作者,解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3. 诗歌韵律: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音韵之美,引导学生朗读和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4. 情感表达: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重新诠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写作练习: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情感,写一首与《秋兴八首(其一)》相关的诗歌或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古代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培养了学生对于秋天的感受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参照课下注释及课后题,疏通文意。

②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③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自主诵读、讨论交流发挥想象力,理解诗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②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与诗歌情感之间的联系,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悲秋是诗人笔下的常客,我们今天再欣赏一首关于秋天的诗《秋兴八首(其一)》。

二、诗人简介1、生平(根据课下注释及学过的知识请学生来介绍杜甫,教师补充)杜甫,字子美,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2、作品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

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等。

三、创作背景《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秋兴八首之一的诗歌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通过学习此诗,学生将了解到唐代文化背景和文学特点,并通过分析诗歌结构和运用修辞手法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文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1. 认识和理解秋兴八首之一的诗歌。

2. 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文学特点。

3. 理解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其意义和美感。

4. 提升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写作能力。

5. 通过诗歌的学习,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秋兴八首之一的诗歌文本。

2. 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收集唐代文化背景的资料。

3. 投影仪或电视机,播放相关的音视频材料。

4. 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可用一首秋天的诗歌或相关图片引出秋季的美丽景色,并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情感和联想。

导入:教师出示秋兴八首之一的诗歌文本给学生,让他们先默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 诗歌的题目是什么?诗人是谁?2.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个主题?3.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有什么作用?呈现:教师在投影仪或电视机上播放相关音视频材料,介绍唐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特点,例如唐朝的盛世、文人雅士的风采以及诗词在社会中的地位。

讲解: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诗人使用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教师可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1. 这首诗由多少句组成?各句之间有何联系?2. 诗歌中是否有重复的字句?有何作用?3. 诗人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为什么使用这些修辞手法?4. 你如何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拓展: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其他与秋季相关的古代诗歌,比如《登鹳雀楼》等,让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分析。

实践:学生根据对秋季的感悟和诗歌的启发,进行创作练习。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进行写作,如诗歌、散文等。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学习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化的探索。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1、正确朗读诗歌并了解大意。

2、“泪”是本诗诗眼,请问作者“泪”为何流?3、结合全诗,谈谈前两联在文中的作用。

4、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分析诗中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二、基本训练(句读、正音)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凋( )伤萧森()兼天涌()系( ) 暮砧( )三、导入新课1、正确朗读诗歌并了解大意。

2、“泪”是本诗诗眼,请问作者“泪”为何流?3、结合全诗,谈谈前两联在文中的作用。

4、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分析诗中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四、进行新课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原籍襄阳,迁居巩县。

杜审言之孙。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

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

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2、背景介绍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3、请学生朗读诗歌并翻译诗歌大意明确: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秋风侵袭凋谢了枫林,巫山巫峡气象萧森阴沉。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及其代表作《秋兴八首》。

2.学习《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意境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掌握《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和韵律。

三、教学难点1.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掌握《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和韵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或播放秋天的音乐来引入本课的主题。

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及其代表作《秋兴八首》。

2. 学习诗歌结构和韵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和韵律。

该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采用仄平平仄平仄平的韵律。

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该诗,并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字的读音和韵律。

3. 分析诗歌意境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帮助学生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意境。

例如:•诗人在描绘什么场景?•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达秋天的景象?•诗人通过哪些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4. 欣赏诗歌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秋兴八首其一》,并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欣赏诗歌,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 课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请学生自己创作一首秋天的诗歌,并分享给同学。

•请学生朗读其他唐诗,并分析其诗歌结构和意境。

•请学生欣赏其他秋天的艺术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听讲、朗读、思考和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包括学生的诗歌创作、其他唐诗分析和秋天艺术作品欣赏等。

•考试测试: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并掌握其诗歌结构和韵律。

《秋兴八首其一》经典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经典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秋兴八首》•学习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秋兴八首其一》的作者和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秋兴八首其一》的分析和解读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的和作者–说明该诗歌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解释《秋兴八首》是一组描写秋天景色和人情的诗歌集合2.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提问学生: 你们对秋天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秋天有哪些特点和景色?步骤二:学习文学鉴赏基本方法和技巧1.解释文学鉴赏的定义和重要性–文学鉴赏是指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和解读,理解作品中的意境、情感和艺术形式,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2.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主题分析:通过分析作品的核心主题,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描写分析:解读作品中的描写手法,感受作者对景物和情感的表达–语言分析:解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艺术效果步骤三:分析和解读《秋兴八首其一》1.教师给出《秋兴八首其一》的全文–以展示诗歌的内容,提醒学生不要抄袭诗歌,只做阅读理解和分析2.学生独立阅读《秋兴八首其一》–学生用心理注释法在诗文中标注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词语和段落–学生尝试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思考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3.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对《秋兴八首其一》的理解和感受–同组学生共同分析诗歌的主题、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比较各自的理解和观点4.整体讨论和–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一起讨论《秋兴八首其一》,集中各种观点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教师学生的观点和解读,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主题和意境四、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2.写作作业评估: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分析和解读《秋兴八首其一》,评估学生对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五、教学拓展1.给学生推荐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如杜甫的其他诗歌或其他唐诗宋词等,扩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范围2.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学者来班级做文学讲座,提供更专业的文学鉴赏指导和交流机会3.组织学生举办文学朗诵或作品分享活动,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接触和理解深度。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导入: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进入正课: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鉴赏诗歌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所做的介绍,鉴赏诗歌。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活动:自读,讨论课堂活动过程: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提问2:诗句的字面意思提问3:诗中出现的意象。

⊙客观景物+主观情感=意象意象+意象+……+意象=意境提问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提问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问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明确:1、题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2、诗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探究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 解读诗歌中的意义和主题。

教学准备:1. 电子设备或投影仪;2. 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的复印件;3. 教师准备足够的参考资料。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先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此诗的作者、作品创作背景以及古代文化背景。

Step 2 理解诗歌(15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歌前两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感受,例如冷冽的秋夜、宁静的画屏、轻柔的罗裙等。

Step 3 分析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例如借景抒情、拟人等。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塑造作用。

Step 4 解读诗歌意义(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解读诗歌的意义和主题,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诗人通过描写秋夜和女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情感状态?Step 5 拓展学习(15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表现手法,例如五言绝句的韵律和押韵规律等。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秋天相关的诗歌,帮助学生进一步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Step 6 总结与展示(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Step 7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创作一首与秋天相关的诗歌。

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秋兴八首》其一的背景和内容。

2.能够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4.通过朗读和欣赏诗歌,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理解并运用修辞手法。

3.朗读和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1.理解和表达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复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2.扇子、花瓶、铁锹、草稿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山水画,让学生观察画面,回答问题:你们觉得这幅画有什么特点?你们在画中看到了哪些景物?你们从这幅画中联想到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联想来进入课堂。

Step 2 了解背景(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他们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Step 3 分析诗歌(20分钟)教师将诗歌分成若干段落,学生分组朗读每段诗,并分析每段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和表达的意义。

学生根据课堂分析的内容,尝试自己写一段描写秋天的诗句,并分享给同学。

Step 4 朗读和欣赏(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秋兴八首》第一首,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和情感表达。

教师播放杜甫《秋兴八首》第一首的朗诵或音乐诗朗诵的音乐,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Step 5 创作实践(20分钟)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场景,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写一篇120字左右的短文。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论。

Step 6 总结反馈(10分钟)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内容,回答问题: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对杜甫的《秋兴八首》第一首有什么理解和感受?教学延伸: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将诗歌的分析和写作相结合,引导学生写一篇回应杜甫《秋兴八首》第一首的短文。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音、字词义、文意。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2.问题探究:训练学生思考力,树立问题意识。

3.启示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注重老师的引导。

4.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2.进一步领略杜诗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通过《蜀道难》,我们感受到了“诗仙”李白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飘逸诗风。

余光中先生评价礼拜这样说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在唐王朝的诗苑花丛中,有一个人和李白齐名,但他的性格却和李白截然不同,如果说李白是狂放不羁的骏马,那么他就是一头忍辱负重的黄牛,他就是“诗圣”杜甫。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歌------《秋兴八首》其一。

(二)作家作品1.唐诗简介: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诗的发展脉络: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诗分类: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古诗或古体诗。

)近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格律写作的诗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今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唐诗的发展: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初唐成就最高者:陈子昂山水田园派: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盛唐成就最高者:李白、杜甫元白诗派:元镇、白居易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并对其形式、内容以及意义进行分析。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通过对杜甫诗歌的解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并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手法;•能够掌握杜甫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诗歌的诗意与哲理感;•能够根据诗歌的情节和意义,进行诗歌创作,拓展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电子设备教学过程第一步:了解背景在学生熟悉杜甫的诗词之前,先为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背景。

作为唐朝的大诗人之一,杜甫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状况非常关注。

《秋兴八首》是杜甫写于唐懿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的长诗,其中以《秋兴八首》(其一)最为著名。

这首诗以唐朝政治的动荡为背景,用诗意来表达对政治黑暗时期的感慨。

本诗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篇章。

第二步:课文阅读让学生细读《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并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情节。

要求学生重点关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诗歌的形式和诗歌用词的品质。

第三步:诗歌分析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节以及形式和手法,通过对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写作方法。

1.主题与情节《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主题是关于士人在难以忍受的时代所面对的痛苦和无奈的。

杜甫致力于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这一时期的回忆和对政治黑暗时期的反思。

诗歌中的情节,从士人的困境开始,通过诗歌的描写展现出士人的痛苦和无奈。

2.形式与手法《秋兴八首》(其一)的组成由七节组成,每节四句,共有28句。

杜甫在形式上开创出一种新的诗体。

这首诗的韵脚使用了押韵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朗朗上口并且优美,很好地表达了杜甫的意义感。

第四步:诗歌创作仿写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练习诗的写作技巧,通过诗歌创作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要求学生写出以“爱国主义”、“个人成长”、“环保”等主题为中心的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品质教案.doc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品质教案.doc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过程与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
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

教学重难点: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 课时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讲解赏析诗
词的方法,具体地说,主要使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一、导入:
每当提起伟大诗人杜甫,我们似乎总是能听到他沉重的叹息,看到他老泪纵横的双颊,体会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杜甫走进秋兴,随秋景一抒胸怀(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一生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解题——秋兴八首(其一)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里的秋兴就是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怀。

从题目我们便可知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景抒情诗。

四、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1。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赏析情景融合的艺术特点。

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如何的基调。

二、赏析情景融合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公元7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托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救济维持生活。

76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刻。

《秋兴》既是他客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文、这首诗中描述了哪些景物?表达了如何的情感?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谢、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刻画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愁闷。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郁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难过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刻画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二、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融合的特点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相互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仍然蒙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那么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现。

又如颔联刻画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点,又成心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一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秋兴八首》(其一)
教案
面试指导: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北京教师招聘网/html/jiaoshi/yueduziliao/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
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

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

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

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

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

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

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

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

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

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北京教师招聘网/html/jiaoshi/yueduzilia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