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4页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4页](https://img.taocdn.com/s3/m/80ba161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6.png)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4页【实验目的】1.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及其条件;2.掌握用弹簧测量力的方法;3.掌握测量不确定度的方法。
力传感器、弹簧支架、挂载物体(小球、盒子等)、统计仪(可选)在平面内,如果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已知,则可以求出它们对物体产生的合力 F 和合力矩 M。
在某些情况下,两个力对物体的合力 F 等于零,即 F=0,此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同时,两个力对物体的合力矩 M 等于零,即 M=0,此时物体也处于平衡状态。
这就是二力平衡的条件,即两个力对物体的合力和合力矩均等于零。
力是一个矢量量,有大小和方向之分。
在实验中通常用弹簧测量力,弹簧的弹性变形与受力大小成正比。
测量力的步骤如下:(1)将力传感器安装在弹簧支架上,将挂载物放在支架下方,并将它们用一根绳子或钢丝连接起来。
(2)用一块刻度尺可以读出弹簧伸长的刻度值,如图 1 所示。
(3)施加一个绳子或钢丝的拉力,使得挂载物体受到一定的扭力或拉力。
(4)用刻度尺测量弹簧伸长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5)根据弹簧的力-伸长曲线(如图 2 所示),可以计算出对应的受力大小。
任何一个物理量的测量结果都有一定的误差,这种误差可以用不确定度来表示。
实验中,我们通常会对重复测量的结果进行统计,根据这些数据的离散程度来计算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包括仪器误差、人为误差、环境误差等。
常用的不确定度计算方法有A 类和 B 类两种,它们的计算公式如下:其中,u 表示不确定度,uR 表示观测值的标准差,k 表示置信概率,k=2 时置信概率为 95.45%。
1.制作弹簧支架。
将一节开口的金属弹簧插入一个坚硬的木棒中,使其端部露出适量的长度,如图 3 所示。
木棒应该足够长,以便安装力传感器和挂载物体。
(1)将弹簧支架固定在桌子或架子上,保证其稳定。
(2)将一只金属钩子或类似物体挂载在弹簧的下端,将力传感器安装在弹簧支架上,如图 4 所示。
(3)观察力传感器显示屏上的数值,并记录下来。
二力平衡条件演示实验
![二力平衡条件演示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8ba7be53b9d528ea80c779c6.png)
由此可以初步总结出互相平衡的两个力,一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④在上述结论基础上再按纸片上所画虚线将纸片一剪为二[图(d)],平衡破坏,砝码、纸片都落下
实验现象记录
实验结论
二力平衡的条件: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同一物体的同一条直线上物体上
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பைடு நூலகம்实验目的
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器材
一张方形卡片纸 两个铁架台 两个滑轮 细线 钩码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①用手抓住纸片,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然后放手,纸片转动。说明互相平衡的两个力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②按抓住纸片,在左侧多加一钩码,然后放手,纸片向一侧移动。说明互相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
八年物理下实验报告单---二力平衡的条件
![八年物理下实验报告单---二力平衡的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7245d93abb68a98271fefaef.png)
第 组 组长: 组员: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设计:一、提出问题:二、猜想或假设: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设计实验,进行实验1、先按图1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
2、在细线的两端悬挂相同的钩码,观察纸板是否静止。
_____________纸板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
方向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扭转一下纸板,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纸板是否静止?__________ , 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细线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纸板是否静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纸板上任选其他两个孔系好线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它们大小___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_,且作用线在__________上,则物体就平衡。
●交流与评估你觉得本实验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四、注意事项注意调整轮的高度,使纸板在被拉至悬空时下沿不要碰到桌面。
图1(1)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_______状态,说明这两个力是相互平衡的。
由此,小明提出,能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2)小华认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须测出物体所受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大小来进行比较。
研究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________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
(3)为此,两位同学不断改进并先后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如图乙所示,请你判断出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__________对实验的影响。
(4)如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
此方案中,由于卡片的重力____________(远小于/小于/远大于)钩码的拉力,故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
实验07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解析版)
![实验07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348ad29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4a.png)
实验七、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剖析【实验目的】:探究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张硬纸板、细绳、剪刀等。
【实验步骤】:探究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两个力的关系;探究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两个力的关系①如图a所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直线,这二力才能平衡。
②如图b、c所示,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物体上,这二力才能平衡。
【实验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2.方向相反(反向)3.同一直线(共线)4.同一物体(同1.大小相等(等大)体)【考点方向】:1、在探究究二力平衡问题时,什么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答:摩擦力。
2、如何减小如图乙所示的不足之处:可以将物块改为小车或者使用更光滑的桌面。
3、你认为下图哪个实验更合理?答:甲,应为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对实验效果影响大。
乙4、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答:当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都可以判定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5、实验中如何改变拉力的大小?答:通过改变祛码的个数,来改变对小车的拉力大小。
6、定滑轮有什么作用:答:改变拉力的方向。
7、如何探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答:将纸板从中间剪开,观察纸板是否还处于平衡状态。
8、如何探究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答:把纸板转动一个角度,然后松手,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9、实验结论: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10、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11、选择静止状态的原因:匀速运动状态不好控制。
12、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甲(1)小华将系在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上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并在细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并通过调整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时,说明小卡片处于平衡状态;卡片平衡后,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二力平衡的教学实践报告(3篇)
![二力平衡的教学实践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aac01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e.png)
第1篇一、引言二力平衡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其应用,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对二力平衡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二、教学实践过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培养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学内容(1)二力平衡的概念: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称为平衡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3.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感受二力平衡的存在。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加深对二力平衡的理解。
4.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实例,如滑梯、荡秋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找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出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3)巩固练习布置一些与二力平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二力平衡实验。
三、教学效果分析1. 学生对二力平衡的概念有了深入理解,能够正确判断两个力是否为平衡力。
2. 学生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合作意识增强。
4. 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有所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
四、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物体的平衡实验报告
![物体的平衡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25c09c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5f.png)
一、实验目的1. 探究物体在受力情况下的平衡状态;2. 验证牛顿第一定律;3. 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实验原理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二力平衡: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
三、实验器材1. 弹簧测力计2. 木板3. 白纸4. 重物5. 细线6. 砝码7. 小车8. 滑轮9. 托盘四、实验步骤1. 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小车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受力情况,观察小车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2. 用砝码通过细线拉小车,观察小车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3. 改变砝码的质量和方向,观察小车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4. 在小车同一侧放置两个托盘,加入质量相同的砝码,观察小车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5. 在两个托盘中加入质量相同的砝码,使小车静止,旋转小车至某一角度,观察小车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6.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在水平方向上,当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摩擦力相等时,小车处于静止状态;2. 在竖直方向上,当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重力相等时,小车处于静止状态;3. 当砝码的质量和方向改变时,小车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4. 在同一侧放置两个托盘,加入质量相同的砝码,小车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 旋转小车至某一角度,小车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6.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
六、实验结论1. 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2. 物体在受力情况下,只有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时,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 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完好,避免因器材故障影响实验结果;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人身伤害。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报告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2b0bce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c.png)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报告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报告简介本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以及验证力矩的原理。
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得出结论并分析实验结果,以便进一步加深对物理学中力平衡和力矩的理解。
实验器材•两个小滑轮•一根细线•一块木板•不同质量的铁块实验步骤1.将细线穿过小滑轮,固定在木板上2.在细线两端分别悬挂两个质量相同的铁块3.调整铁块的位置,使得细线呈水平状态,并保持平衡4.测量两个铁块到滑轮中心的距离,并记录下来5.更换铁块,使得铁块的质量不同6.重复步骤3-5,直到得出一组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集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 铁块质量(kg) | 距离滑轮中心的距离(m) | ||—–| | | | | | | | | | | | | | | |数据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当铁块的质量和距离滑轮中心的距离产生比例关系时,力矩相互平衡,系统保持平衡状态。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在二力平衡的条件下,力矩之和为零。
- 当对一个物体施加力矩时,可以通过改变另一个物体的质量或距离来平衡这个力矩。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力矩的原理,并且探究了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结果表明,当力矩之和为零时,力学系统保持平衡状态。
同时,我们也验证了改变物体的质量或距离可以平衡力矩的原理。
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力平衡和力矩的概念,掌握了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验证了力矩的原理。
这次实验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也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物理学中的力学知识的理解。
实验中的不确定因素在本次实验中,可能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有可能对最终的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可能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 实验时使用的小滑轮可能存在摩擦,导致测量的力矩值产生一定误差。
- 测量铁块质量时,秤的误差可能会引入不确定性。
- 在调整铁块位置时,细线的松紧度可能存在微小的变化,影响细线形成的力矩,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二力平衡实验结论
![二力平衡实验结论](https://img.taocdn.com/s3/m/1b0a5dc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1.png)
"二力平衡实验"通常指在物理实验中研究平衡条件的实验,其中涉及两个力的平衡。
这种实验可以用来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和力的平衡条件。
实验结论将取决于具体的实验设置和测量结果,以下是一种常见的二力平衡实验的结论:
实验背景: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物体,通过悬挂重物来产生两个相对的力,通过调整重物的位置来实现力的平衡。
实验结果和结论:
当两个力的方向相反时,通过适当调整重物的位置,可以使物体保持静止,不发生任何加速度。
这符合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
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在两个力的方向相反且大小相等时,物体保持平衡。
这验证了平衡条件,即一个物体在两个方向上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
结合实验中的测量结果,可以计算出物体所受的力的大小。
在力的平衡状态下,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即可得到物体所受的力的大小。
具体的实验设计和测量方法会影响实验结果和结论,上述结论是一种常见的情况,具体的实验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在分析实验结果时,要考虑测量误差、实验环境等因素。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创新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创新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7cf997e0f8c75fbfc77db2f1.png)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创新实验
惠州市博罗县横河中学谭榕新
实验原理: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器材:
泡沫板、棉线、钩码、滑轮、支架、剪刀、托盘等。
实验装置图:
实验步骤:
1.如图,把泡沫板挂在两滑轮之间,向挂在泡沫板两端的托盘里各放相同个数的钩码,使泡沫板静止悬挂在空中。
2.在一侧的托盘上轻轻地放上一个钩码,观察泡沫板能不能保持静止。
3.用手按住泡沫板,使两端托盘的钩码数量相等,再让泡沫板扭转一个角度,然后慢慢地松开手,观察泡沫板能不能保持静止。
4.泡沫板静止悬挂在空中时,用剪刀剪开捆绑在泡沫板中间的棉线,观察泡沫板变化状况。
创新之处:
1、用轻质泡沫板代替物理小车可以减轻物重。
2、轻质泡沫板悬挂在空中可以减少因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将泡沫板分开两半,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刻地知道物体是受两个力的作用。
4、用剪刀剪开捆绑在泡沫板中间的棉线,泡沫板各往一方向运动,更直观地说明这两个力的方向是相反的。
5、将实验平放改为竖放,演示实验时便于学生观察。
实验报告: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报告: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31e2169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f.png)
实验报告: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一、实验目的1. 理解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条件;2.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3.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1. 二力平衡: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那么物体将处于平衡状态。
2. 力的合成: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时,合力等于两分力的大小之和,反方向时,合力等于两分力的大小之差。
三、实验器材与步骤1. 器材:铁架台、悬挂绳、测力计、砝码、细线、木块。
2. 步骤:(1)将铁架台固定在实验桌上,调整高度适当;(2)将悬挂绳穿过铁架台的孔,固定在顶部,使绳保持水平;(3)将测力计挂在绳上,调节测力计的位置,使其与绳垂直;(4)用细线将木块悬挂在测力计的下方,调整细线的位置,使木块处于静止状态;(5)用砝码分别挂在木块两侧的细线上,观察并记录砝码的质量;(6)改变砝码的位置和质量,重复步骤(5),观察木块的平衡状态;(7)分析实验数据,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实验数据与分析1. 实验数据:(1)木块质量:m;(2)左侧砝码质量:M1;(3)右侧砝码质量:M2;(4)测力计示数:F。
2. 数据分析:(1)当M1 = M2时,F示数不变,说明两侧力的大小相等;(2)当M1 ≠M2时,F示数发生变化,说明两侧力的大小不等;(3)无论M1与M2是否相等,木块始终保持静止,说明两侧力的方向相反;(4)木块始终处于绳的垂直方向,说明两侧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五、实验结论1. 二力平衡的条件为: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2. 实验验证了二力平衡条件的正确性;3.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确保木块处于静止状态,避免由于摩擦力等因素影响实验结果;2. 砝码的质量应适当选择,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3.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数据;4.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报告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330b24d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54.png)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报告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报告引言: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而平衡是物体受力后不发生位移的状态。
在力学中,我们经常研究物体的平衡条件,其中二力平衡是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情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并探究其原理。
实验目的:1. 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2. 探究二力平衡的原理。
实验器材:1. 支撑架2. 弹簧测力计3. 钢尺4. 细线5. 垂直墙壁6. 不同质量的物体实验步骤:1. 将支撑架固定在垂直墙壁上,确保其稳定性。
2. 在支撑架上方悬挂一根细线,将弹簧测力计挂在细线下方。
3. 将钢尺放在支撑架上,使其与垂直墙壁垂直。
4. 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钢尺的一侧,使其与细线相垂直。
5. 调整物体的位置,使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零。
6. 记录下物体的质量和距离。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后,我们记录下了不同物体的质量和距离,并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零。
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作用在物体上的重力与细线的拉力相等且方向相反。
2. 细线的拉力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两个力。
3. 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合力为零,即物体受到的水平力相互抵消。
4. 物体在垂直方向上的合力为零,即物体受到的垂直力相互抵消。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可以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到的水平力和垂直力相互抵消,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物体质量增加时,距离也需要相应增加才能保持二力平衡。
这是因为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所以为了保持平衡,拉力的大小也需要相应增加。
而拉力的大小与距离成反比,所以距离也需要相应增加。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二力平衡的条件,并探究了其原理。
我们得出结论:物体受到的水平力和垂直力相互抵消,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在二力平衡中,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是相互影响的。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理解力学平衡的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力平衡的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ae7e0d79563c1ec5da7119.png)
《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报告单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实验时期:_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实验原理: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
三、实验器材:力学演示板、滑轮、小车、细线、钩码四、实验步骤:1、观察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方向是怎样的?2、增减两端钩码的数目,观察小车在什么条件下静止,在什么条件下发生运动。
3、保持两端钩码数相等,观察拉力F1和F2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
把小车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力F1和F2不在一条直线上,观察小车的情况。
4、整理实验结果,和同学进行交流,看看二力平衡需要什么条件?五、实验结论:1、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_______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方向是_________的。
2、两边的钩码数目_______时,小车保持静止状态。
3、当F1和F2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小车_________(填“能”或“否”)在那个位置上保持静止状态。
4、二力平衡的条件是:(1)、这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______________,并且在同一 _____________ 上;(2)、这两个力必须______________相等,___________相反。
5、选择填空:(1)、水平桌面上有一个茶杯处于静止状态,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_____________(填“平衡力”或“相互作用力”)。
(2)、水平桌面上有一个茶杯处于静止状态,茶杯所受重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_____________(填“平衡力”或“相互作用力”)。
6、“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在于,平衡力作用在_____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_________个物体上。
《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报告单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实验时期:_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实验原理: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报告单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da78d06d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65.png)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报告单1. 实验目的嘿,朋友们!今天我们要来聊聊一个超级有趣的主题——二力平衡。
你知道吗?这可不是简单的力学问题,而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想想看,咱们日常生活中总是要平衡一些东西,比如在大街上吃冰淇淋时,怎么才能让它不滴到地上呢?没错,这就是平衡的魔力!所以,咱们这次实验的目的就是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让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能做到游刃有余,轻松应对各种“重力”挑战。
2. 实验器材好了,咱们接下来聊聊需要什么器材。
其实,准备这些器材就像做菜一样,简单又方便。
首先,咱们需要一个小木板,这是我们的“实验台”。
接着,一些小砝码,这可是咱们的“重量级选手”,能帮助我们在实验中施加不同的力。
还有,别忘了使用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水平仪,确保我们的木板处于水平状态。
最后,准备一根细绳,帮助咱们模拟不同方向的力。
就这么简单,谁说科学实验就得高大上呢?生活中的小物件,照样能做出大文章!2.1. 实验步骤接下来是实验的步骤,听好了哦,跟着我来,保证让你对力学有更深的了解!首先,把小木板放在水平仪上,确保它真的水平,别让它摇摇欲坠,那可就尴尬了。
接着,在木板的一端挂上一个小砝码,看看会发生什么?对,没错,木板会往下倾斜,仿佛在说:“我受不了了!”这时候,我们要学会用另一只手,或者说再挂一个小砝码在另一端,试着让它们的重量相等。
等这两边的力量一来一往,就能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木板就稳稳当当,任你摆布。
是不是很神奇?2.2. 数据记录当然,做实验的时候,咱们还得记录数据。
可以准备一个小本子,把每次实验的砝码重量、木板倾斜角度等等都记录下来。
像个小科学家一样,仔细观察每一次变化,分析这些数据,找到其中的规律。
要是能画张图,那就更棒了!数据和图表就像调味料,让你的实验报告变得更加美味可口。
3. 实验结果经过一番努力,咱们终于得到了平衡的条件。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
首先,二力平衡的条件就是两个方向的力相等,方向相反。
二力平衡的教学实践报告(2篇)
![二力平衡的教学实践报告(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4fdfd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f.png)
第1篇一、引言力学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二力平衡是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力平衡,我们进行了一次教学实践活动。
本文将详细描述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过程和效果。
二、实践目的1. 帮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2. 培养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实践过程1. 准备阶段(1)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概念,并能运用二力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木板等。
(3)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观察二力平衡现象,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
2. 实施阶段(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吊车、电梯等,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2)实验演示:演示二力平衡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总结出二力平衡的公式。
(4)课堂练习: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课堂小结:总结本次实践活动,强调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3. 反馈阶段(1)收集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二力平衡的理解程度。
(2)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评价本次实践活动的效果。
四、实践效果1. 学生对二力平衡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二力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提高了学习兴趣。
3. 教师通过实践活动,发现了学生在理解二力平衡过程中的困惑,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五、总结本次二力平衡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实验、讨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概念。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第2篇一、引言二力平衡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二力平衡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力的基本性质,理解力的相互作用,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https://img.taocdn.com/s3/m/c67f8756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b.png)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准备技能准备: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探究指导: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探究过程: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探究结论: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报告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e21611d6edb6f1aff001f27.png)
___________的大小有关,接触面越______ 压力越_______,滑动摩擦力越
。
六、评估:由于弹簧测力计本身重力的作用,为保证拉力水平,拉动木块时手要握住测力 _____ ,拉木块时尽可能__________ ,指针不要颤动。
橡皮膜方向 朝上 朝下 朝侧面 朝侧面 朝侧面 朝侧面
压强计左右液面高度差/cm 4.9 4.9 4.9 9.7 14.6 11.8
根据表中的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序号为
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
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2)比较序号 3、4、5 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2、按图乙所示进行操作、观察、与手掌接触部分气球的形变较
着的那部分气球形变较 ,且手指用力越大
,形变越
得多;并且
,而用手指顶 。
3、观察如下图实验,把观察现象记录入表。(实验所用的小桌面积为 100 ㎝ 2,每只 桌脚的底面积为 1 ㎝ 2)
如上图所示,比较三种不同情况下海绵表面的压痕,可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四、分析与论证 (1)甲图和乙图表明,在 _____ 相同时,_____ 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 _____ . (2)乙图和丙图表明,在 _____ 相同时,_____ 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 _____ . 五、评估
。
(3)比较序号为
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同一深度处,不同液体
的压强与密度有关.
六、现象及数据记录:
实验内容: 液体物质探头浸入水下深 度橡皮膜朝向 U 形管两端液面高度差(cm)
a 水相同向前相同向下相同向上
实验报告范文
![实验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19fb02576eeaeaad0f3305d.png)
实验报告范文实验,指的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那么实验的报告要怎么写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实验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实验报告范文1: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准备技能准备: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探究指导: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探究过程: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探究结论: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最新实验报告: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最新实验报告: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39a62dcf84b9d528ea7a82.png)
台江县第二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报告班级:八()第组小组成员:指导教师:__________ 日期:2018年月日一、实验名称: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实验目的:通过探究,知道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平衡。
三、实验原理:(略) 。
四、实验器材:长木板(两端有滑轮)一个,小车一个(两端有挂钩),钩码一盒,细绳两段。
五、实验步骤及结论:1、小车保持平衡状态,是指小车处于状态或状态。
2、按右图所示装好器材3、两端挂上数量不相等的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4、两端挂上数量相等的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5、两端挂上数量相等的钩码,把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后再放手,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把实验条件和观察到现象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最新精品资料推荐 (1)6、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方向,并且,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这时物体就处于状态或状态。
六、小组交流。
七、收拾整理器材。
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4.欧姆定律的应用:①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
(R=U/I)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
(I=U/R)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
(U=IR)5.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④分压作用(U1:U2=R1:R2)⑤比例关系:电流:I1∶I2=1∶16.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1/R总=1/R1+1/R2④分流作用:I1:I2=1/R1:1/R2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1∶1伏安法测电阻原理:1·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R=U/I;2·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滑片位置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目的是要测量多组数据以求平均值;3.在闭合开关之前,滑片位于最大电阻处。
力量平衡实验报告
![力量平衡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c8f0b7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e0.png)
一、实验目的1. 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及其条件。
2. 通过实验探究,验证二力平衡条件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二力平衡是指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实验器材1. 实验桌2. 小车3. 细线4. 砝码5. 弹簧测力计6. 记录本7. 针四、实验步骤1. 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细线将小车连接到弹簧测力计上。
2. 在小车的一侧加上砝码,使小车受到一个向右的拉力。
3. 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为F1。
4. 在小车的另一侧加上砝码,使小车受到一个向左的拉力。
5. 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为F2。
6. 比较F1和F2的大小,观察是否满足二力平衡条件。
7. 改变砝码的质量,重复步骤2-6,观察不同情况下二力平衡条件是否成立。
8. 改变小车的位置,重复步骤2-6,观察不同位置下二力平衡条件是否成立。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实验次数 | 砝码质量(g) | 弹簧测力计示数(N) | 二力平衡条件------- | -------- | -------- | --------1 | 50 | 0.5 | 是2 | 100 | 1.0 | 是3 | 150 | 1.5 | 是4 | 200 | 2.0 | 是5 | 50 | 0.5 | 是6 | 100 | 1.0 | 是7 | 150 | 1.5 | 是8 | 200 | 2.0 | 是由实验数据可知,在不同砝码质量和小车位置的情况下,二力平衡条件均成立。
这说明,在实验条件下,二力平衡条件在实际情况中具有普遍性。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二力平衡条件在实际情况中的普遍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在细线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小车是否静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小车上任选其他两个孔系好线重复上述实验。 五、分析与论证
。
(3)比较序号为
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同一深度处,不同液体
的压强与密度有关.
六、现象及数据记录:
实验内容: 液体物质探头浸入水下深 度橡皮膜朝向 U 形管两端液面高度差(cm)
a 水相同向前相同向下相同向上
b 水不同 向前不同向前
c 水相同向下盐水相同向前
七、实验结论: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________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同种液 体在同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_______;不同的液体,在同一深度产生的压 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它们大小___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_, 且作用线在__________上,则物体就平衡。
六、评估
七、合作与交流 你觉得本实验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注意事项 注意调整轮的高度,使纸板在被拉至悬空时下沿不要碰到桌面。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报告
六、交流与合作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报告
班级:
实验人:
同组人
时间
。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了解压强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实 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实验器材:
实验原理: 压强计 U 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差与压强计探头上橡皮膜受到液体的压强作用成正比。
实验操作步骤及要求:
1、将水倒入烧杯,如图 a,控制探头在水下深度不变,调节旋钮改变探头的朝向,观察并 测出 U 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将数据填入下表。
。
2、按图乙所示进行操作、观察、与手掌接触部分气球的形变较
着的那部分气球形变较 ,且手指用力越大
,形变越
得多;并且
,而用手指顶 。
3、观察如下图实验,把观察现象记录入表。(实验所用的小桌面积为 100 ㎝ 2,每只 桌脚的底面积为 1 ㎝ 2)
如上图所示,比较三种不同情况下海绵表面的压痕,可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四、分析与论证 (1)甲图和乙图表明,在 _____ 相同时,_____ 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 _____ . (2)乙图和丙图表明,在 _____ 相同时,_____ 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 _____ . 五、评估
五、分析与论证: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_________有关,还与
___________的大小有关,接触面越______ 压力越_______,滑动摩擦力越
。
六、评估:由于弹簧测力计本身重力的作用,为保证拉力水平,拉动木块时手要握住测力 _____ ,拉木块时尽可能__________ ,指针不要颤动。
七、交流与合作: 各小组成员对比实验活动,总结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报告
班级:
实验人:
同组人:
时间
。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
实验方法
。
。
一、提出问题:。Leabharlann 二、猜想或假设:。
三、进行实验
探究 1、按图甲所示进行操作,左拇指受压的感觉比右拇指要
越用力,手压感觉越
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较多因此在探究过程中要设法控制实验条件(变量).分别确定滑动 摩擦力与每一个因素的关系.请写出控制变量的计划_________
四、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1.如图 1 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匀速滑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 示数等于木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 F1 填入表格。
2、如图 b,控制橡皮膜的朝向不变,改变探头浸入水中的深度,观察并测出 U 形管中液面 的高度差,将数据填入下表。
3、如图 c,控制探头在水和盐水下的深度相同, 小明做“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时得到的几组数据如下表:
序号 1 2 3 4 5 6
液体 水
水 水 水 水 酒精
深度/cm 5 5 5 10 15 15
2.如图 14-1 乙所示,把砝码放在木块上,以改变木板与木块间的压力,再用弹簧测力计 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记下弹簧测力计示数 F2,并与 F1 大小进行比较。
实验次数 1
实验条件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N
2 3 3.如图 14-1 丙所示,把棉布铺在木板上,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再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 拉动木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 F3,并与 F1 大小进行比较
橡皮膜方向 朝上 朝下 朝侧面 朝侧面 朝侧面 朝侧面
压强计左右液面高度差/cm 4.9 4.9 4.9 9.7 14.6 11.8
根据表中的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序号为
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
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2)比较序号 3、4、5 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班级:
实验人:
同组人:
时间
。
实验目的:
。
实验器材:
。实验方法:
。
实验原理:在水平方向上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分别是使物体向前运动的
和阻
碍物体运动的
由于物体匀速运动物体处于
状
态,故
等于拉力.只要测量出拉力的大小即可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过程 :
一、提出问题:
。
二、猜想或假设:
。
三、设计与制定计划: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报告
班级:
实验人: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同组人:
时间
。
。
。
实验过程:
一、提出问题 :
。
二、猜想或假 :
。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 四、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1、先按图 1 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
2、在细线的两端悬挂相同的钩码,观察小车是否静止。_____________ 小车受到的两个 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方向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