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实验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坊市实验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测试题
一、压轴题
1.如图1,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AOC =30°,将一直角三角板(其中∠P =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一边OQ 在射线OA 上,另一边OP 与OC 都在直线AB 的上方.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 以每秒3°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 (1)如图2,经过t 秒后,OP 恰好平分∠BOC .
①求t 的值;
②此时OQ 是否平分∠AOC ?请说明理由;
(2)若在三角板转动的同时,射线OC 也绕O 点以每秒6°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OC 平分∠POQ ?请说明理由;
(3)在(2)问的基础上,经过多少秒OC 平分∠POB ?(直接写出结果).
2.已知数轴上,点A 和点B 分别位于原点O 两侧,AB=14,点A 对应的数为a ,点B 对应的数为b.
(1) 若b =-4,则a 的值为__________.
(2) 若OA =3OB ,求a 的值.
(3) 点C 为数轴上一点,对应的数为c .若O 为AC 的中点,OB =3BC ,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c 的值.
3.如图,已知数轴上有三点 A ,B ,C ,若用 AB 表示 A ,B 两点的距离,AC 表示 A ,C 两点的 距离,且 BC = 2 AB ,点 A 、点C 对应的数分别是a 、c ,且| a - 20 | + | c +10 |= 0 .
(1)若点 P ,Q 分别从 A ,C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速度分别为 2 个单位长度/秒、5个单位长度/ 秒,则运动了多少秒时,Q 到 B 的距离与 P 到 B 的距离相等?
(2)若点 P ,Q 仍然以(1)中的速度分别从 A ,C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2 秒后,动点 R 从 A 点出发向左运动,点 R 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点 M 为线段 PR 的中点,点 N 为线段 RQ 的中点,点R 运动了x 秒时恰好满足 MN + AQ = 25,请直接写出x 的值.
4.综合试一试
(1)下列整数可写成三个非0整数的立方和:45=_____;2=______.
(2)对于有理数a ,b ,规定一种运算:2a b a ab ⊗=-.如2121121⊗=-⨯=-,则计算()()532-⊗⊗-=⎡⎤⎣⎦______.
(3)a 是不为1的有理数,我们把11a
-称为a 的差倒数.如:2的差倒数是1112=--,1-的差倒数是()
11112=--.已知12a =,2a 是1a 的差倒数,3a 是2a 的差倒数,4a 是3a 的差倒数,……,以此类推,122500a a a ++⋅⋅⋅+=______.
(4)10位裁判给一位运动员打分,每个人给的分数都是整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得分的平均数为该运动员的得分.若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精确到十分位,该运动员得9.4分,如果精确到百分位,该运动员得分应当是_____分.
(5)在数1.2.3...2019前添加“+”,“-”并依次计算,所得结果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______
(6)早上8点钟,甲、乙、丙三人从东往西直行,乙在甲前400米,丙在乙前400米,甲、乙、丙三人速度分别为120米/分钟、100米/分钟、90米/分钟,问:______分钟后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
5.问题: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探究:要研究上面的问题,我们不妨先从最简单的情形入手,进而找到一般性规律.
探究一:将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二等分,连接各边中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如图①,连接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中点,从上往下看:
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共有
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一共有1个.
探究二:将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三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如图②,连接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三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共有
个;边长为
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
探究三:将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四等分(图③),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
结论: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
应用:将一个边长为25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25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有______个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______个.
6.某商场在黄金周促销期间规定:商场内所有商品按标价的50%打折出售;同时,当顾客在该商场消费打折后的金额满一定数额,还可按如下方案抵扣相应金额:
说明:[
)a,b 表示在范围a b ~中,可以取到a ,不能取到b .
根据上述促销方法,顾客在该商场购物可以获得双重优惠:打折优惠与抵扣优惠. 例如:购买标价为900元的商品,则打折后消费金额为450元,获得的抵扣金额为30元,总优惠额为:()900150%30480⨯-+=元,实际付款420元. (购买商品得到的优惠率100%)=
⨯购买商品获得的总优惠额商品的标价
, 请问:
()1购买一件标价为500元的商品,顾客的实际付款是多少元?
()2购买一件商品,实际付款375元,那么它的标价为多少元?
()3请直接写出,当顾客购买标价为______元的商品,可以得到最高优惠率为______.7.已知,如图,A、B、C分别为数轴上的三点,A点对应的数为60,B点在A点的左侧,并且与A点的距离为30,C点在B点左侧,C点到A点距离是B点到A点距离的4倍.
(1)求出数轴上B点对应的数及AC的距离.
(2)点P从A点出发,以3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
①当P点在AB之间运动时,则BP=.(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②P点自A点向C点运动过程中,何时P,A,B三点中其中一个点是另外两个点的中点?求出相应的时间t.
③当P点运动到B点时,另一点Q以5单位/秒的速度从A点出发,也向C点运动,点Q到达C点后立即原速返回到A点,那么Q点在往返过程中与P点相遇几次?直.接.写.出.相遇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8.对于数轴上的点P,Q,给出如下定义:若点P到点Q的距离为d(d≥0),则称d为点P 到点Q的d追随值,记作d[PQ].例如,在数轴上点P表示的数是2,点Q表示的数是5,则点P到点Q的d追随值为d[PQ]=3.
问题解决:
(1)点M,N都在数轴上,点M表示的数是1,且点N到点M的d追随值d[MN]=a(a≥0),则点N表示的数是_____(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2)如图,点C表示的数是1,在数轴上有两个动点A,B都沿着正方向同时移动,其中A
点的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B点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A从点C出发,点B表示的数是b,设运动时间为t(t>0).
①当b=4时,问t为何值时,点A到点B的d追随值d[AB]=2;
②若0<t≤3时,点A到点B的d追随值d[AB]≤6,求b的取值范围.
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0,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AB=3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
(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P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若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不变,请求出这个长度;如果会变化,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这个长度;
(3)动点Q从点B处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与点Q相距4个单位长度?
10.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形结合的
思想方法在数学中应用极为广泛.
观察下列按照一定规律堆砌的钢管的横截面图:
用含n的式子表示第n个图的钢管总数.
(分析思路)
图形规律中暗含数字规律,我们可以采用分步的方法,从图形排列中找规律;把图形看成几个部分的组合,并保持结构,找到每一部分对应的数字规律,进而找到整个图形对应的数字规律.
如:要解决上面问题,我们不妨先从特例入手: (统一用S表示钢管总数)
(解决问题)
(1)如图,如果把每个图形按照它的行来分割观察,你发现了这些钢管的堆砌规律了吗?像n=1、n=2的情形那样,在所给横线上,请用数学算式表达你发现的规律.
S=1+2 S=2+3+4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其实,对同一个图形,我们的分析眼光可以是不同的.请你像(1)那样保持结构的、对每一个所给图形添加分割线,提供与(1)不同的分割方式;并在所给横线上,请用数学算式表达你发现的规律:
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用含n的式子列式,并计算第n个图的钢管总数.
11.如图,己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22.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____,点P表示的数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若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3)若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直接写出答案)
(4)思考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12.已知:如图数轴上两点A、B所对应的数分别为-3、1,点P在数轴上从点A出发以每秒钟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点Q在数轴上从点B出发以每秒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
(1)若点P和点Q同时出发,求点P和点Q相遇时的位置所对应的数;
(2)若点P比点Q迟1秒钟出发,问点P出发几秒后,点P和点Q刚好相距1个单位长度;
(3)在(2)的条件下,当点P和点Q刚好相距1个单位长度时,数轴上是否存在一个点C,使其到点A、点P和点Q这三点的距离和最小,若存在,直接写出点C所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13.如图1,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AOC=30°,将一直角三角尺
(∠M=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N在射线OA上,另一边OM与OC都在直线AB的上方.
(1)若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t秒,当OM恰好平分∠BOC时,如图2.
①求t值;
②试说明此时ON平分∠AOC;
(2)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顺时针旋转,设∠AON=α,∠COM=β,当ON在∠AOC内部时,试求α与β的数量关系;
(3)若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射线OC也绕点O以每秒8°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射线OC第一次平分∠MON?请说明理由.
14.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有关问题:
我们知道,
(0) 0
(0)
(0)
x x
x x
x x
>
⎧
⎪
==
⎨
⎪-<
⎩
,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一结论来化简含有绝对值的式子,例如化简式子|1||2|
x x
++-时,可令10
x+=和20
x-=,分别求得1
x=-,2
x=(称1-、2分别为|1|
x+与|2|
x-的零点值).在有理数范围内,零点值1
x=-和2
x=可将全体有理数不重复且不遗漏地分成如下三种情况:
(1)1
x<-;(2)1
-≤2
x<;(3)x≥2.从而化简代数式|1||2|
x x
++-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
(1)当1
x<-时,原式()()
1221
x x x
=-+--=-+;
(2)当1-≤2
x<时,原式()()
123
x x
=+--=;
(3)当x≥2时,原式()()
1221
x x x
=++-=-
综上所述:原式
21(1)
3(12)
21(2)
x x
x
x x
-+<-
⎧
⎪
=-≤<
⎨
⎪-≥
⎩
通过以上阅读,请你类比解决以下问题:
(1)填空:|2|
x+与|4|
x-的零点值分别为;
(2)化简式子324
x x
-++.
15.如图,已知线段AB=12cm,点C为AB上的一个动点,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
(1)若AC=4cm,求DE的长;
(2)试利用“字母代替数”的方法,说明不论AC取何值(不超过12cm),DE的长不变;(3)知识迁移:如图②,已知∠AOB=α,过点O画射线OC,使∠AOB:∠BOC=3:1若OD、OE分别平分∠AOC和∠BOC,试探究∠DOE与∠AOB的数量关系.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压轴题
1.(1)①5;②OQ平分∠AOC,理由详见解析;(2)5秒或65秒时OC平分∠POQ;
(3)t=70
3
秒.
【解析】
【分析】
(1)①由∠AOC=30°得到∠BOC=150°,借助角平分线定义求出∠POC度数,根据角的和差关系求出∠COQ度数,再算出旋转角∠AOQ度数,最后除以旋转速度3即可求出t 值;②根据∠AOQ和∠COQ度数比较判断即可;
(2)根据旋转的速度和起始位置,可知∠AOQ=3t,∠AOC=30°+6t,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可知∠COQ=45°,利用∠AOQ、∠AOC、∠COQ角之间的关系构造方程求出时间t;(3)先证明∠AOQ与∠POB互余,从而用t表示出∠POB=90°﹣3t,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再用t表示∠BOC度数;同时旋转后∠AOC=30°+6t,则根据互补关系表示出∠BOC度数,同理再把∠BOC度数用新的式子表达出来.先后两个关于∠BOC的式子相等,构造方程求解.
【详解】
(1)①∵∠AOC=30°,
∴∠BOC=180°﹣30°=150°,
∵OP平分∠BOC,
∴∠COP=1
2
∠BOC=75°,
∴∠COQ=90°﹣75°=15°,
∴∠AOQ=∠AOC﹣∠COQ=30°﹣15°=15°, t=15÷3=5;
②是,理由如下:
∵∠COQ=15°,∠AOQ=15°,
∴OQ平分∠AOC;
(2)∵OC平分∠POQ,
∴∠COQ=1
2
∠POQ=45°.
设∠AOQ=3t,∠AOC=30°+6t,
由∠AOC﹣∠AOQ=45°,可得30+6t﹣3t=45,解得:t=5,
当30+6t﹣3t=225,也符合条件,
解得:t=65,
∴5秒或65秒时,OC平分∠POQ;
(3)设经过t秒后OC平分∠POB,
∵OC平分∠POB,
∴∠BOC=1
2
∠BOP,
∵∠AOQ+∠BOP=90°,
∴∠BOP=90°﹣3t,
又∠BOC=180°﹣∠AOC=180°﹣30°﹣6t,
∴180﹣30﹣6t=1
2
(90﹣3t),
解得t=70 3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角度的和差倍分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2.(1)10;(2)
21
2
±;(3)
28
8.
5
±±,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画出数轴,由已知条件得出AB=14,OB=4,则OA=10,得出a的值为10.
(2)分两种情况,点A在原点的右侧时,设OB=m,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进一步得出OA的长度,从而得出a的值.同理可求出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时,a的值.
(3)画数轴,结合数轴分四种情况讨论计算即可.
【详解】
(1)解:若b=-4,则a的值为 10
(2)解:当A在原点O的右侧时(如图):
设OB=m,列方程得:m+3m=14,
解这个方程得,
7
m
2 =,
所以,OA=21
2
,点A在原点O的右侧,a的值为
21
2
.
当A在原点的左侧时(如图),
a=-21 2
综上,a的值为±21
2
.
(3)解:当点A在原点的右侧,点B在点C的左侧时(如图), c=-28 5
.
当点A在原点的右侧,点B在点C的右侧时(如图), c=-8.
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点B在点C的右侧时,图略,c=28 5
.
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点B在点C的左侧时,图略,c=8.
综上,点c的值为:±8,±28 5
.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过画数轴,找出数轴上各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需要注意的是分情况讨论时要考虑全面,此题充分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利用数行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1)10
7
秒或10秒;(2)
14
13
或
114
13
.
【解析】
【分析】
(1)由绝对值的非负性可求出a,c的值,设点B对应的数为b,结合BC 2 AB,求出b 的值,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分别表示出点P、点Q对应的数,根据“Q到B的距离与P 到B的距离相等”列方程求解即可;
(2)当点R运动了x秒时,分别表示出点P、点Q、点R对应的数为,得出AQ的长,
由中点的定义表示出点M、点N对应的数,求出MN的长.根据MN+AQ=25列方程,分三种情况讨论即可.
【详解】
(1)∵|a-20|+|c+10|=0,
∴a-20=0,c+10=0,
∴a=20,c=﹣10.
设点B对应的数为b.
∵BC=2AB,∴b﹣(﹣10)=2(20﹣b).
解得:b=10.
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对应的数为20+2t,点Q对应的数为﹣10+5t.
∵Q到B的距离与P到B的距离相等,
∴|﹣10+5t﹣10|=|20+2t﹣10|,
即5t﹣20=10+2t或20﹣5t=10+2t,
解得:t=10或t=10
7
.
答:运动了10
7
秒或10秒时,Q到B的距离与P到B的距离相等.
(2)当点R 运动了x 秒时,点P 对应的数为20+2(x +2)=2x +24,点Q 对应的数为﹣10+5(x +2)=5x ,点R 对应的数为20﹣x ,∴AQ =|5x ﹣20|. ∵点M 为线段PR 的中点,点N 为线段RQ 的中点, ∴点M 对应的数为224202x x ++-=442
x
+,
点N 对应的数为2052
x x
-+=2x +10, ∴MN =|
442
x
+﹣(2x +10)|=|12﹣1.5x |. ∵MN +AQ =25,∴|12﹣1.5x |+|5x ﹣20|=25. 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当0<x <4时,12﹣1.5x +20﹣5x =25, 解得:x =
1413
; 当4≤x ≤8时,12﹣1.5x +5x ﹣20=25,
解得:x =66
7
>8,不合题意,舍去; 当x >8时,1.5x ﹣12+5x ﹣20=25,
解得:x 3
114
1=
. 综上所述:x 的值为1413或11413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绝对值的非负性以及两点间的距离,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4.(1)23+(-3)3+43,73+(-5)3+(-6)3;(2)100;(3)2503
2
;(4)9.38;(5)0;(6)24或40 【解析】 【分析】
(1)把45分解为2、-3、4三个整数的立方和,2分解为7、-5、-6三个整数的立方和即可的答案;(2)按照新运算法则,根据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计算即可得答案;(3)根据差倒数的定义计算出前几项的值,得出规律,计算即可得答案;(4)根据精确到十分位得9.4分可知平均分在9.35到9.44之间,可求出总分的取值范围,根据裁判打分是整数即可求出8个裁判给出的总分,再计算出平均分,精确到百分位即可;(5)由1+2-3=0,连续4个自然数通过加减运算可得0,列式计算即可得答案;(6)根据题意得要使甲和乙、甲和丙的距离相等就可以得出甲在乙、丙之间,设x 分钟后甲和乙、甲和丙的距离相等,就有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丙走的路程+800-甲走的路程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就可以得
出结论.当乙追上丙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求出乙追上丙的时间即可.综上即可的答案. 【详解】
(1)45=23+(-3)3+43,2=73+(-5)3+(-6)3, 故答案为23+(-3)3+43,73+(-5)3+(-6)3 (2)∵2a b a ab ⊗=-,
∴()()532-⊗⊗-=⎡⎤⎣⎦(-5)⊗[32
-3×(-2)]
=(-5)⊗15 =(-5)2-(-5)×15 =100. (3)∵a 1=2, ∴a 2=
1
112
=--, a 3=11(1)--=12
, 41
2
112
a =
=-
a 5=-1 ……
∴从a 1开始,每3个数一循环, ∵2500÷3=833……1, ∴a 2500=a 1=2,
∴122500a a a ++⋅⋅⋅+=833×(2-1+
1
2)+2=25032
. (4)∵10个裁判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 ∴平均分为中间8个分数的平均分, ∵平均分精确到十分位的为9.4, ∴平均分在9.35至9.44之间, 9.35×8=74.8,9.44×8=75.52,
∴8个裁判所给的总分在74.8至75.52之间, ∵打分都是整数, ∴总分也是整数, ∴总分为75,
∴平均分为75÷8=9.375, ∴精确到百分位是9.38. 故答案为9.38
(5)2019÷4=504……3,
∵1+2-3=0,4-5-6+7=0,8-9-10+11=0,……
∴(1+2-3)+(4-5-6+7)+……+(2016-2017-2018+2019)=0
∴所得结果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0,
故答案为0
(6)设x分钟后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
∵乙在甲前400米,丙在乙前400米,速度分别为120米/分钟、100米/分钟、90米/分钟,
∴120x-400-100x=90x+800-120x
解得:x=24.
∵当乙追上丙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
∴400÷(100-90)=40(分钟)
∴24分钟或40分钟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24或40.
【点睛】
本题考查数字类的变化规律、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近似数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5.探究三:16,6;结论:n²,;应用:625,300.
【解析】
【分析】
探究三:模仿探究一、二即可解决问题;
结论:由探究一、二、三可得: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共有个;边长为2
的正三角形共有个;
应用:根据结论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探究三:
如图3,连接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四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第四层有7个,共有
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个.
结论:
连接边长为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第四层有7个,……,第层有个,共有
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
应用:
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有=625(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
(个). 故答案为探究三:16,6;结论:n², ;应用:625,300.
【点睛】
本题考查规律型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模仿例题解决问题. 6.(1)230元;(2) 790元或者810元;(3) 400,55%. 【解析】 【分析】
()1可对照表格计算,500元的商品打折后为250元,再享受20元抵扣金额,即可得出实
际付款;
()2实际付款375元时,应考虑到20037520400≤+<与40037530600≤+<这两种情
况的存在,所以分这两种情况讨论;
()3根据优惠率的定义表示出四个范围的数据,进行比较即可得结果.
【详解】
解:()1由题意可得:顾客的实际付款()500500150%20230⎡⎤=-⨯-+=⎣⎦ 故购买一件标价为500元的商品,顾客的实际付款是230元.
()2设商品标价为x 元.
20037520400≤+<与40037530600≤+<两种情况都成立,于是分类讨论
①抵扣金额为20元时,1
x 203752-=,则x 790=
②抵扣金额为30元时,1
x 303752
-=,则x 810=
故当实际付款375元,那么它的标价为790元或者810元.
()3设商品标价为x 元,抵扣金额为b 元,则
优惠率1
x b
1b 2
100%x 2x
+=⨯=+
为了得到最高优惠率,则在每一范围内x 均取最小值,可以得到
2030405040080012001600
>>> ∴当商品标价为400元时,享受到最高的优惠率1155%220
=
+= 故答案为400,55%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打折销售问题,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时要抓住未知量,明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关键.
7.(1)30,120(2)①30﹣3t②5或20③﹣15或﹣483 4
【解析】
【分析】
(1)根据A点对应的数为60,B点在A点的左侧,AB=30求出B点对应的数;根据AC=4AB求出AC的距离;
(2)①当P点在AB之间运动时,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AP=3t,根据BP=AB﹣AP 求解;
②分P点是A、B两个点的中点;B点是A、P两个点的中点两种情况讨论即可;
③根据P、Q两点的运动速度与方向可知Q点在往返过程中与P点相遇2次.设Q点在往返过程中经过x秒与P点相遇.第一次相遇是点Q从A点出发,向C点运动的途中.根据AQ ﹣BP=AB列出方程;第二次相遇是点Q到达C点后返回到A点的途中.根据CQ+BP=BC
列出方程,进而求出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详解】
(1)∵A点对应的数为60,B点在A点的左侧,并且与A点的距离为30,
∴B点对应的数为60﹣30=30;
∵C点到A点距离是B点到A点距离的4倍,
∴AC=4AB=4×30=120;
(2)①当P点在AB之间运动时,
∵AP=3t,
∴BP=AB﹣AP=30﹣3t.
故答案为30﹣3t;
②当P点是A、B两个点的中点时,AP=1
2
AB=15,
∴3t=15,解得t=5;
当B点是A、P两个点的中点时,AP=2AB=60,
∴3t=60,解得t=20.
故所求时间t的值为5或20;
③相遇2次.设Q点在往返过程中经过x秒与P点相遇.第一次相遇是点Q从A点出发,向C点运动的途中.
∵AQ﹣BP=AB,
∴5x﹣3x=30,
解得x=15,
此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60﹣5×15=﹣15;
第二次相遇是点Q到达C点后返回到A点的途中.
∵CQ+BP=BC,
∴5(x﹣24)+3x=90,
解得x=105
4
,
此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30﹣3×105
4
=﹣48
3
4
.
综上,相遇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15或﹣483
4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相等关系的应用,线段中点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8.(1)1+a或1-a;(2)1
2
或
5
2
;(3)1≤b≤7.
【解析】
【分析】
(1)根据d追随值的定义,分点N在点M左侧和点N在点M右侧两种情况,直接写出答案即可;
(2)①分点A在点B左侧和点A在点B右侧两种情况,类比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根据“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计算即可;②
【详解】
解:(1)点N在点M右侧时,点N表示的数是1+a;
点N在点M左侧时,点N表示的数是1-a;
(2)①b=4时,AB相距3个单位,
当点A在点B左侧时,t=(3-2)÷(3-1)=1
2
,
当点A在点B右侧时,t=(3+2)÷(3-1)=5
2
;
②当点B在点A左侧或重合时,即d≤1时,随着时间的增大,d追随值会越来越大,∵0<t≤3,点A到点B的d追随值d[AB]≤6,
∴1-d+3×(3-1)≤6,
解得d≥1,
∴d=1,
当点B在点A右侧时,即d>1时,在AB重合之前,随着时间的增大,d追随值会越来越小,
∵点A到点B的d追随值d[AB]≤6,∴d≤7
∴1<d≤7,
综合两种情况,d的取值范围是1≤d≤7.
故答案为(1)1+a或1-a;(2)①1
2
或
5
2
;②1≤b≤7.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和动点问题.
9.(1)-20,10-5t;(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3)13秒或17秒【解析】
【分析】
(1)根据已知可得B 点表示的数为10-30;点P 表示的数为10-5t ;
(2)分类讨论: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 .
(3) 分①点P 、Q 相遇之前,②点P 、Q 相遇之后,根据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
解:(1))∵点A 表示的数为10,B 在A 点左边,AB=30, ∴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为10-30=-20;
∵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
∴点P 表示的数为10-5t ; 故答案为-20,10-5t ;
(2)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理由如下: 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
∵M 为线段AP 的中点,N 为线段BP 的中点, ∴MN=MP+NP=AP+BP=(AP+BP )=AB=15; 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
∵M 为线段AP 的中点,N 为线段BP 的中点, ∴MN=MP-NP=AP-BP=(AP-BP )=AB=15, ∴综上所述,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5.
(3)若点P 、Q 同时出发,设点P 运动t 秒时与点Q 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 ①点P 、Q 相遇之前,
由题意得4+5t=30+3t ,解得t=13; ②点P 、Q 相遇之后,
由题意得5t-4=30+3t ,解得t=17.
答:若点P 、Q 同时出发,13或17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4;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10.(1)3456;45678S S =+++=++++ ;(2) 方法不唯一,见解析;(3)方法不唯一,见解析 【解析】 【分析】
先找出前几项的钢管数,在推出第n项的钢管数.
【详解】
(1)3456;45678
S S
=+++=++++
(2)方法不唯一,例如:
12
S=+1233
S=+++123444
S=+++++12345555
S=+++++++(3)方法不唯一,例如:
()()
12 (2)
S n n n n
=++++++
()()
()()
=.....12.....
1
11
2
n n n n
n n n n
+++++++
=+++
()
3
1
2
n n
=+
【点睛】
此题主要考察代数式的规律探索及求和,需要仔细分析找到规律.
11.(1)-14,8-4t(2)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3)
10
3
或4(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1
【解析】
【分析】
(1)根据AB长度即可求得BO长度,根据t即可求得AP长度,即可解题;
(2)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则AC=5x,BC=3x,根据AC-BC=AB,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分①点P、Q相遇之前,②点P、Q相遇之后,根据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4)分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
【详解】
(1)∵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22,
∴点B表示的数是8-22=-14,
∵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t(t>0)秒,
∴点P表示的数是8-4t.
故答案为-14,8-4t;
(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
则AC=5x,BC=3x,
∵AC-BC=AB,
∴4x-2x=22,
解得:x=11,
∴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
(3) ①点P、Q相遇之前,4t+2+2t =22,t=10
3
,
②点P、Q相遇之后,4t+2t -2=22,t=4,
故答案为10
3
或4
(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1;理由如下: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
MN=MP+NP=1
2
AP+
1
2
BP=
1
2
(AP+BP)=1
2
AB=
1
2
×22=11
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
MN=MP﹣NP=1
2
AP﹣
1
2
BP=
1
2
(AP﹣BP)=1
2
AB=11
∴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12.(1)
1
3
;(2)P出发
2
3
秒或
4
3
秒;(3)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题意可知运动t秒时P点表示的数为-3+2t,Q点表示的数为1-t,若P、Q相遇,则P、Q两点表示的数相等,由此可得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答案;
(2)由点P比点Q迟1秒钟出发,则点Q运动了(t+1)秒,分相遇前相距1个单位长度与相遇后相距1个单位长度两种情况分别求解即可得;
(3)设点C表示的数为a,根据两点间的距离进行求解即可得.
【详解】
(1)由题意可知运动t秒时P点表示的数为-5+t,Q点表示的数为10-2t;
若P,Q两点相遇,则有
-3+2t=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