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小组动力因素分析
1.静态方面 (1)机构方面的影响 首先,机构对小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其次,机构对小组过程的影响。 (2)小组的特性
类型、对象、原理、目标、名称、主题、规模、结构、形式、时 限、空间安排、时间安排、契约形式。
(3)小组带领者的因素 (4)小组成员的特性 2.动态方面 小组领导方式与形态、小组的沟通和冲突、小组发展 的阶段特点和任务,以及小组的评估。
(1890—1947)
三、小组动力学理论
2.小组动力学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工作的一种形式。 民主型是小组工作的主要领导形态。在小组工作 中,只有注重营造小组的民主气氛,才能够为小组带来 积极的动力,并使小组产生功效。 共同活动为中介增进小组的凝聚力。小组工作中 所建立的小组,是典型的人为小组,其凝聚力必须以小 组的活动为中介。
父母自我状态的特征是“教导的”、“权威的。”以 曾经经历过的父母的行为方式应对眼前。主要表现为权 威和优越感,通常表现为统治他人、责骂、训斥及其他 的权威式作风。 成人自我状态的特征是“理性的”和“逻辑的”。其 主要表现是:注意事实和资料的搜集,能够站在客观的 立场上冷静地分析问题。 儿童自我状态的特征是“情绪的”、“冲动的”和 “自发的”。其主要表现是:常常是凭感觉行动,即以 某个早年经验来应对眼前。
六、交流分析理论
1.交流分析理论内容
交流分析理论就是用于检查“我对你做了什么,你反 过来对我做了什么”一类的相互作用,目的是了解在我 们交往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是相辅的、互补的还是矛盾 的、冲突的。 交流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 (1)关于自我状态 (2)沟通形态 (3)人生的四种基本态度
(1)关于自我状态
(2)需要满足方式具有相对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二、需要理论
(3)基本人际取向 根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动与否,舒茨提出 了六种基本的人际取向: ①主动包容型
②被动包容型 ③主动支配型
④被动支配型
⑤主动感情型 ⑥被动感情型
二、需要理论
(4)关于“相容” ①互换的相容 它是指两个人在六种人际取向上所表达和希望的行为总 和相等。 总和差别越大,具体不相容也就越严重。 ②发动的相容 它是指一个人经常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与表现去和另 外一个人发生互补。 ③交互的相容 它是指两个人都在某种需要上表现出与对方一致。 (5)关于小组的形成和瓦解
六、交流分析理论
2.交流分析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①交流分析理论解释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因此非常 适用于小组工作,尤其是治疗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小组工作。 交流分析理论对人格的描述,尤其是强调个人的三种状态的自然 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在小组过程中分析和领悟自己的人格结构,学 习顺畅的与他人沟通。 ③小组可以帮助当事人把焦点放在个人的早年生活,帮助组员了解 自我的生活态度、沟通形态以及个人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与个人早 年束缚的关系。 ④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互动的情境,使成员可以尝试和练习新的沟通 方式,增加他们的自我觉察,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最重开始新的 生活。
– 1、我以为别人看到我什么。 – 2、我以为别人看到我的这些什么后会有什么想法。这也并 不真的就是别人有的想法,而是我以为他有的想法。 – 3、我对我以为的别人的想法有什么想法。
(3)首属小组(初级群体) 库利首次正式提出首属小组的概念。 首属小组是指那些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以及有直接互 动和合作的小组。
(3)四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我不好——你好”型 抑郁者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依赖他人的施舍,特别需要被 爱抚和承认。这种态度通常源于幼年,幼时弱小、无助的感觉固着 下来,没有随着长大成熟而改变。这种思想会使个人放弃自我,顺 从他人。 “我不好——你也不好”型 严重精神紊乱或厌世者的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孩子开始走路的 时候,“被人照看”的生活已经结束。这种态度的儿童的成人意识 便停止发育。长大成人后,持这种态度的人常会放弃自我,陷入绝 境。 “我好-你不好”型 怀疑和独断的态度。长期被父母虐待、侮辱的孩子通常会转向 这种态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开始反抗。持这种态度的人往 往因为孤傲、仇视等原因而十分孤立。 “我好-你也好”型 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认可自己也认可他人。 波恩认为前面三种态度常常依赖于情感,容易引发心理不适。 这种态度则依赖于思考、信仰以及行动的保证。
二、需要理论
3.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研究人的需要是研究人的行为的最原始和基本的出发点。 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帮助小组工作员把握小组的方向。 帮助小组工作员明确小组的目标。 帮助小组工作员更好地理解组员的互动关系。
三、小组动力学理论
1.小组动力学的内容
小组的形成、维持、发展,小组内部 的人际关系,小组与个体的关系,小组 的内在动力,小组间的冲突,领导方式 对小组的影响,小组行为等等 勒温强调小组是一个动力整体,应把 小组的每个部分放在整体中进行研究。 对小组工作有直接和重要影响的小组 动力学理论主要包括场域理论、小组气 氛的研究、小组凝聚力和小组规范。
二、需要理论
•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 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 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 分类:人的需要按照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按照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①生理需要:人对食物、水分、空 气、睡眠和性的需要。 安全需要主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 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 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 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和关系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 的尊重。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追求自 己的能力和潜能的发挥与完善的需 要。
(2)沟通状态
①互补型 一种为人们所预期的反应。在这种交流形态中,互相影 响中的刺激与反应是平行的,即一方以某种状态发出邀 请,另一方则会做出相同的回应。 ②交叉型 交叉型亦称交错型,它是指一个人发出信息后,并没有 得到他人的预期反应,即互动双方的相互作用是交叉的 和矛盾的。 ③隐含型 隐含型亦称“暧昧型” ,它是指包括两个以上的自我 状态的比较复杂的交流方式。
一、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1.小组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源于小组中的组员间的 互动。 2.小组力量会对小组成员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3.在遇到冲突时,小组会努力争取维持自己的整体性。 4.小组既要与外部环境建立关系,又要关注内部的功能性。 5.为了达成平衡,维持生存,小组不断处在一个形成、发 展和变化过程之中。 6.小组具有一个发展性的生命周期。
(2)替代强化 人们的行为只须通过观察别人的该种行为是否受到赞赏 或惩罚就可以得到强化。 (3)认知的重要性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看作一个过程,且这个过程可分为注 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过程、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等 五个部分。他强调如果没有认知能力的支持,观察学习 是不可能出现的。 (4)交互决定论 人与其生存的环境互相成为各自的决定因素。人的行为 可以被解释为认知、行为和环境诸多因素之间连续的、 互惠的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小组动力分析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
一、系统理论 二、需要理论 三、小组动力学理论 四、社会学习理论 五、镜中自我理论 六、交流分析理论
一、系统理论
帕森斯:小组在发挥功能时,就是由几个互相依存的成 员组成的一个社会系统。为了实现目标,维持平衡,小 组要完成四个主要的功能性任务:
三、小组动力模型
1.艾丽思和费希的小组动力模型 2.杨极东的小组动力基本模式 3.徐西森的小组动力因素及其流程模式 4.陈若璋、李瑞玲的多向度小组动力结构模型 5.多变项的小组动力因素模型
艾丽思和费希的小组动力流程 图
输入因素: 1.个人方面 人格特质、态度、信息 2.小组结构: 目标、规模、资源
返回
前置因素
(1908-1970)
二、需要理论
2.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主要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取向类型,以及小组聚散过 程特征。 (1)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 需要、感情需要
– 包容需要是指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小组或者团体等方面 的需要。 – 支配需要是指控制别人或者被别人控制的需要。 – 感情需要是指爱别人或者被别人爱的需要。
第二节 小组动力分析
一、小组动力 二、小组动力因素分析 三、小组的动力模型
一、小组动力的含义
• 小组是利用小组所产生的动力来达成工作目标的,小组 过程中那些复杂和互动式的形态的动力变化是小组工作 发生作用的基础。 • 潘正德总结的小组动力的四方面含义: (1)小组动力是指在任何时间内发生在小组中的包括 察觉到的或未被察觉到的所有心理和行为的内容。 (2)小组动力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的工具。 (3)小组动力是用来说明小组行为的一套基本知识, 用来解释小组内各类行为转化、演变和相互影响。 (4)小组动力也是一套正在兴起的适用性的专业技术。
徐西森的小组动力因素及其流程模式
成员特性 人格特质、价值观、生活态度、 对小组的预期、个人能力、专 长、生理、性别、经验教育等
成员的改变 人际关系、问题处理、自我了解、 知识技能获得、情绪调节、价值 态度的改变、心理防卫的疏解
运作过程 沟通:方式、内容、障碍 领导:领导的人格特质、能力
小组情境 工作方面:物理环境、小组性质 人际方面:成员的熟悉程度、凝 聚力等 小组的发展 凝聚力的变化、冲突和困境 的解决、生产能力的提高、 达成小组目标
输出结果: 1.成员满意度 2.问题解决 3.新生活技巧的形成 4.小组凝聚力提高
返回
过程因素: 1.小组程序 2.沟通模式 3.凝聚力 4.工作与参与
杨极东的小组动力基本模型
输入
输入 人际整合 领导 沟通 解决问题 回馈
输入 成员成长 小组发展 凝聚力 问题解决了
成员特质 工作任务 环境条件
返回
四、社会学习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的内容
(1)观察学习与模仿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别人 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 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 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 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 的行为与他人相仿。 模仿通常被划分为适应性模 仿和选择性模仿。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
五、镜中自我理论
2.镜中自我理论对小组的启示
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 和发展的有机体。 小组工作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可以帮 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建立更 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重视首属小组的作用,特别是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以及给个人终生的发展打上的烙印,是很多理论都涉及 的观点。
(1)整合:确保组员互相之间和谐相处; (2)适应:保证小组保持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3)模式维持:确保小组保持明确的目标以及对目标的认同 和工作程序; (4)目标实现:保证小组能够追求和完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己的任务。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工作员需:调动组员能量;不断评估 小组的进展、组员目标实现的状况、小组与周围环境的 互动状态;调整自我。
四、社会学习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就 可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小组可以提供丰富的替代强化资源。小组成员间分享 的经历、经验的材料,可以为每个组员提供学习的榜样 或者前车之鉴,充分发挥替代强化作用。 班杜拉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对人的尊严 和能动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五、镜中自我理论
1.镜中自我理论的内容
与自我发展相关的三个主要观点: (1)人与社会的关系 反对将人与社会对立或割裂 开来。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 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各种 过程的复合体。
(1864-1929)
(2)镜中自我 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 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 我评价。 三个阶段:感觉阶段、定义阶段和自我反应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