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特定的道路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

大庆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地理2024.09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卷面及答题卡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站预测,2024年香港“七一”假期,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通关车流在三天内累计可达5万车次,每天1.7万车次。
入境方向(“北上”)的车流高峰出现在6月29日和30日的9点至14点,出境方向(“南下”)的车流高峰出现在7月1日15点至24点,这些数据与实际车流量基本相符(见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预测港珠澳大桥车流量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A.GISB.RSC.GPSD.BDS2.港珠澳大桥“堵车”是因为()A.车流量增加B.设计不及预期C.管理效率低D.恶劣天气影响3.推测在港珠澳大桥上行驶的车辆()①“港车北上”多于“珠车南下”②“港车北上”少于“珠车南下”③“港车北上”多于“澳车北上”④“港车北上”少于“澳车北上”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1.A 2.A 3.A【解析】【1题详解】预测港珠澳大桥车流量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GIS(地理信息系统)。
GIS可以对地理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通过对历史车流量数据、节假日因素、经济活动等多方面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未来车流量进行预测,A正确。
RS(遥感)主要用于获取地表信息;GPS(全球定位系统)和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BCD错误。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导读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导读苏秉琦先生是我国考古类型学的奠基人,他晚年为大众撰写的考古学著作《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以自述体叙述毕生考古经历和对研究内容的系统总结。
运用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作了新的探索,被称为“中国考古学的世纪之作”。
开篇是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对此书的评介文章,认为书中对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和早期青铜文化,作了宏观的归纳和区域类型的划分,从而冲垮了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古文化的大一统思想。
提出对国家产生典型道路的三历程(古文化、古城、古国)、国家形态发展的三部曲(古国、方国、帝国)、国家形成的三模式(北方原生型、中原次生型、北方草原续生型),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文明起源及其进步轨道的新概念,为中国考古学在第一个世纪树立起一个里程碑。
全书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两个怪圈开宗明义地提出:几十年来,在我们的历史教育中,有两个怪圈。
一个是根深蒂固的中华大一统观念;一个是把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规律看成是历史本身。
何谓中华大一统观?就是习惯于把汉族史看成是正史,其他的则列于正史之外。
于是,本来不同文化之间关系,如夏、商、秦、汉便被串在一起,成为一脉相承的改朝换代,少数民族与境外接壤的周边地区的历史被几笔带过。
书中举出从孔子起就不把中国历史看成铁板一块,没将夏、商、周看做一连串的三代。
孔子所讲《周礼》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是包含了多文化的。
孔子在春秋时期并不显赫,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以后的事,把孔孟的书以朱熹的注解为标准,将朱熹一家定为一尊,那更是宋代以后才形成的。
司马迁写《史记》也兼容并举,不仅对百家学说分门别类介绍,不歧视哪一派,比较客观,而且把西域的乌孙、康居、大月氏、安息都列为传,当国史来写,实际上写的是世界史。
另一个怪圈是社会发展史观方面,我们习惯于把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规律看成历史本身。
把社会发展史当成唯一的、全部的历史,就把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中国历史简单化了。
福建区域文化与木版年画造型差异性分析

(二)闽东文化圈
闽东是福建最大的畲族聚集地,因此,闽东文化也被称之为畲族文化。 据《畲族简史.绪论》载:“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历史上曾 被迫迁徙。明代以后部分迁徙到闽中、闽东、闽北、浙南、赣东北、皖 南等地”。形成了新的畲族群居地。闽东地处福建多山偏远的之地,汉 文化的驯化略显薄弱,在文化融合与碰撞进程中,畲族传统文化在闽东、 浙南得以完整保存。值得一提的是,畲文化在福建闽东地区表现的最为 丰富与明显。多元的农耕文化是畲族传统文化的基奠与根本。自唐始至 元,由于封建经济的压力和兵事频发,畲族游耕文化和移民相结合迁徙 不息。直至明清以降才趋于平稳,游耕转为定耕,闽东畲族多为这种特 征。在山地典型的文化中又兼含了江海文化。因此,畲文化中的内向性 又多了一层顽强固守,适度开放和接纳的特征。这些特征驱使着蛮僚文 化为内核的畲汉文化的互融而产生的兼容性民族文化体系。口耳相传的 文化传承机制和“族缘”的家族伦理的支配力量。
奥地利文化人类学家施密特. 在对格雷布内尔的“文化圈”这一概念 使用时,则是在注重文化的地理空间的基础上,从相关的文化圈或文 化丛中推导出文化的时间性,并将社会化、宗教、艺术等精神文化现 象与物质文化统一在人类各种文化范畴之内,并使文化圈具有更强的 独特性和持久性。那么,相比较而言,格雷布内尔的“文化圈”更注 重的是地理区域空间及区域物质文化的稳定性;施密特注重时空特征 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广泛性,更具动态特征,对文化变革与传播 具有诠释作用。
文化特征 核心与边陲的文化变异
多源复合的人文性格
闽南文化圈 冒险拼搏的进取精神 异军突起的文化学术 历久不息的乡族观念 杂乱无序的民间信仰
闽南文化特征归纳: 1、物质文化特征:闽南文化一体多元的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 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比 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 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2、制度文化特征: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 (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 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 播而来,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 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3、精神文化特征: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 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 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 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 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概要)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概要)广义“文化”: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与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②是一个历史概念,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③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①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②关注的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③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事物从属于某一领域,只要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属文化范畴。
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有规律性的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段)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文化思潮: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判观等等。
文化政策: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以国家为划分的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以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文化分科有: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
这里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地理概况。
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最高的山峰: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青海地区是江河的发源地;黄土高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
蒙古高原是进入中原的要冲,河套地区是必争之地。
汾河谷地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发祥地。
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一是众多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地区连系在一起。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
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三秦文化:产生于三秦大地的一种地域文化。
“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国疆土,号曰三秦,后衍变为陕西的代称。
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以及宁夏的南部。
关中地区作为三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响时代长久。
三秦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应当包括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应当是产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从内容上来分析,应当是三秦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
三秦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求真尚礼的厚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趋向。
3、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
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4、三晋文化:产生于三晋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三晋地区在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三晋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
三晋文化的地域范围,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南以黄河或者汾水为界,北边与草原文化接壤。
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

(4)地位确立:1995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 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核心问题: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 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历史地位
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 飞跃的理论成果。
3、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时间: 香港:1984年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回归。
澳门:1987年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回归
回归的意义:
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 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 例,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4、海峡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
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国政府停止炮轰金门实现了 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0年后,两岸“三通”的逐步实现。两岸交流特别是民间交 流日益频繁。
1992年,大陆“海峡会”和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 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 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法制化: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一国两制”成为基本国策。
2、含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港、
澳实行资本主义。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一国两制”下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关系: 联系: 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
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
谈谈自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自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现代化路径,它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以及中国人民的历史经验与文化传统。
对于中国,现代化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更涵盖了社会制度、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转变。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选择了一条步子稳健的现代化道路,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
这一路径注重对内发展,通过发展实体经济和吸引外资,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
通过经济的强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逐渐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渐进性和稳定性。
中国选择了以改革为驱动的现代化道路,注重保持社会稳定和阶层调和,避免了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冲突。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集体主义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演进,通过逐步开放和改革政策的实施,稳定性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特点。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均衡发展。
考虑到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区域差异,中国注重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中国政府倾力解决的诸多问题包括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不平等以及东西部发展差异等,以保障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红利。
通过大力投资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中国着力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还侧重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尽管现代化是一个全球趋势,但中国在其过程中积极弘扬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
中国的现代化路径充分尊重历史文化特点,通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既发展了当代文化产业,又弘扬了中华传统价值观,维护了民族认同感和社会稳定性。
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与中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现代化路径,它重视经济发展、稳定性、均衡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
这种现代化路径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形成,并且取得了显著成就。
虽然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现代化之路,但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对中国本身有积极的意义,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参考。
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语文高三期中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2022.11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立足于通过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以证实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历史这一事实。
于2001—2003年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备性研究”,设置了9个课题,初步摸索出一套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2004—2005年,开展“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
这一时间段是龙山时代晚期到商朝初年。
这一时期的环境背景和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各个都邑性遗址的年代、中原地区文明形成期的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形态等问题,是探讨的主要内容。
因为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已经建立,又有较多历史文献和古史传说作为参考,相关研究比较容易推动。
2006—2008年,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把研究的时间范围扩展到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500年,空间范围从黄河中游扩展至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主要研究该时间段中各个地区都邑和区域中心性遗址及其所属考古学文化的年代、环境变化、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和社会结构变化。
2009—2012年,研究的时间范围依然是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500年,重点研究课题包括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年代谱系的完善和各地文明化进程中重大事件的年代学研究,各地区环境变化与文明演进的关系研究,各地区技术和生业的发展以及铜、玉、盐等重要资源与文明形成的关系研究,都邑性聚落和各个区域中心性聚落反映的社会结构研究,文明形成过程中精神文化的发展状况研究,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整体性研究。
2013-2018年,对上一阶段设置的年代、环境、生业、都邑和聚落反映的社会结构以及整合研究等几大课题继续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阶段性结项报告。
三 秦 文 化

三秦文化所谓三秦文化,是指三秦大地上存在的地方本土文化。
“三秦”原本仅指陕西关中及陕北南部地域。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秦朝灭亡以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领有今陕西中部关中平原咸阳以西地方;封司马欣为塞王,领有今咸阳以东至黄河的地区;董翳为翟王,领有今关中以北陕北南部地方,将其合称为三秦。
今以“三秦”泛指包括关中、陕北和陕南在内的陕西全省。
三秦文化即陕西历史文化,是三秦自然环境养育的文明之花,是中华民族的地方文化之一。
三秦文化是三秦特定空间、特定地域的文化,它是在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三秦自然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等通过物质生产实践间接地影响并制约着该环境下三秦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且使其有了显著的地域特征。
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都影响着三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但在二者之中,地理环境是基础,它不仅影响着该环境下的地域文化,而且影响着该地的经济环境,与经济环境一起,共同作用于该环境下的三秦地域文化。
列宁说过:“地理环境的特征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的以及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
”地理环境决定着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他社会环境的状况,进而影响着文化的生长。
一.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从地域文化的一致性上考虑,以三秦来代表陕西,或以陕西的地域来局限三秦的文化都是不太合适的。
明显地,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自古至今,其地域文化受楚文化影响较深;相反,陇中和宁南黄土丘陵地区倒是与关中、陕北在民俗文化上表现出了较大的一致性。
由此可见,三秦文化区的范围仍应以楚汉之际的雍、塞、翟三国疆域为基本的地域范围,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则包括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和宁夏的南部。
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在认识地域文化时,既要重视整体把握,也要注意微观分析。
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
什么是中亚?

什么是中亚?*作者:袁剑来源:《文化纵横》2020年第06期区域知识及其分类框架是我们认知历史和当下世界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思考和理解世界秩序与全球互动的关键环节。
对于世界区域内部结构的认知,构成了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使我们得以面对外部秩序的复杂变化,同时也使我们从这种复杂变化的背后,去反观自身内部的阶段性与结构性变迁。
在这一过程中,基于独特的历史语境与传统,中国周边的区域正在扮演越来越立体而丰富的角色,其中,中亚(Central Asia)的历史与当下定位尤其值得关注。
从地理位置来看,中亚位于世界最大的连片陆地——欧亚大陆的中心位置,在世界文明史上曾经长期扮演着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交往桥梁的重要角色,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贸易活动与信息交流的重要周转地区。
在近代,整个世界力量中心从陆地逐渐转向海洋,这一区域又成为世界列强博弈的舞台。
随着苏联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以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所构成的当代中亚,开始形成新的身份认同与对外认知框架,从而为这一区域的未来发展打上新的时代烙印。
而且,由于联结东亚、俄罗斯、西亚、南亚以及高加索地区的独特区位,在当下的全球治理与安全框架中,中亚必然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层面来看,正如英国学者汉布里所指出的,中亚在人类历史上起了两种独特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矛盾的作用。
一方面,由于中亚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以及缺乏交通上的自然通道(中亚多数大河都注入北冰洋),中亚的主要作用是隔开了其周围的中国、印度、伊朗、俄国等文明。
另一方面,中亚的古代商路,也为周边诸文明提供了一条细弱但又绵绵不绝的联系渠道。
[1]可以说,封闭性与联系性共存的状态,构成了中亚在欧亚大陆乃至整个前近代世界的基本图景,并成为我们理解当代中亚及其区域定位的基本前提与基础。
长期以来,作为欧亚大陆东西段之间的交流通道,中亚缺乏稳定的政治结构、历史传承与族群结构,动荡与流动成为这一区域的显著特征。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全部知识点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全部知识点绪论一、“文化”界定1、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定义2、文化一系列的定义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1、民族文化的定义2、国别文化的定义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1、传统文化的定义2、文化传统的定义绪论一、文化界定1、广义文化:以人类和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人类的长期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合三个要点:(1)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历史发展的会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历史概念(3)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文化创造的全部2、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着重人的心态部分三个要点:(1)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2)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的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不只关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关注不同阶层,民族,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不只观察共同点)二、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1、文化产品: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的社会的可见成品,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只有可见、可感的艺术作品才能称为文化产品,存在于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观念不能称为文化产品2、文化内涵: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筷子文化”、“扇子文化”,是针对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3、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某种外部联系和状态。
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是一个文化现象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方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有文化发展中的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如:原始的巫术,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宫廷服饰以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属于文化事象5、文化思潮: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或某一文化事象所表现出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称为文化观念。
11公管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广播电视经济2.创意产业3.动漫产业4.文化产业园5.报业经济6.大众文化7.产业集群8.动漫产业二、简答(每题6分,共30分)1. 广播电视机构本身的体制类型及前两种体制的特点2.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趋势3.如何打造会展品牌4.文化创意产业传统文化产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5.会展传播策略6.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问题7.现有国家广播电视的所有制格局和管理方式8.中国艺术品拍卖业概况三、判断(每题1分,共10分)1.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有以下两点: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趋势正在给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和发展形势带来不利的影响。
()2.区域文化产业规划的制约因素包括文化体制的制约、文化市场的制约、文化意识的制约、国民文化素质的制约。
()3.非营业性演出是不用观众买票的演出,包括公益性演出、纪念性演出、会议演出、慰问演出和庆典演出。
()4.我国很多报业集团经济效益不错,但必须看到,这种收益大多建立在国家实行垄断经营和行业保护的基础上。
()5. 虽然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但是历史文化背景没有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就是区域文化。
()6、特色文化资源、创意、资金是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7、尽管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不变。
()8、约翰霍金斯被称为“世界创意产业之父”。
()9、休闲娱乐业主要包括休闲娱乐区和现代艺术产业。
()10、目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总体水平和经济普查后调高的人均GDP相比,文化消费相对比重上升、总量偏低,增长速度突出。
()11.非营业性演出是不用观众买票的演出,包括公益性演出、纪念性演出、会议演出、慰问演出和庆典演出。
()12.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表现为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成为国家第二产业,文化产业内容创新化。
必修三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师版)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 (时间上)(2)源远流长的见证(3)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一个衰微的过程 2.博大精深 (内涵上)【注意】 1.汉字 ≠ 文字①文字: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2.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但不是一直处于前列 3.中华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民族性 ≠ 区域性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特有的)三.中华文化的力量1.原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对内: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3.对外:中华文化的力量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总结】一.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二.归纳已学过的“标志”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一、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2.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三精一魂)(1)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2)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3)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4)是中华民族之魂3.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永不泯灭(1)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2)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奋勇抗争之中,(3)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注意】1.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2.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中华民族精神创新性,实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是什么)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总结】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中国主要区域文化及其特征

中国主要区域文化及其特征在新石器时代,根据所发现的考古遗址,大体可以划分为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珠江流域文化区和北方(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文化区。
在那时,已经奠定了后来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的基础。
中国区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特定的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格局形成,基本上发生在东部汉族区域的内部,到隋唐以前,共同性渐增,差异性渐减。
但在隋唐以后,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新的区域文化又加入进来,起初是与汉文化频繁发生摩擦和冲突(这也是一种文化碰撞),甚至对立,后逐渐变成了汉文化圈内的组成部分,走上共同性渐增,差异性渐减的轨道。
1.齐鲁文化齐鲁之地,古称“海岱”,是因为它以泰山和大海为地理标志。
新石器时代,东夷在这里创造了北辛、大汶口和山东龙山等文化系列,成为齐鲁文化的源头。
齐鲁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义,基本代表了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
齐鲁之地的农业发达,又因濒临沿海和运河、黄河,商业城市比较繁荣,民间手工业如陶瓷、纺织、冶炼等也颇发达。
因此,鲁的农业、齐的工商业,加上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孙武等大批文化巨人,构成了齐鲁文化的鲜明个性。
一般说来,齐鲁文化具有粗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
2.燕赵文化燕赵之地,主要是指今天的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北部地区。
燕赵地区气候相对干冷,农业以粟、豆类为主,畜牧业也占相当地位,赵的城市商业也比较发达。
燕赵文化虽属汉族农业文化地区,但由于燕赵处在当时的农牧分界线地区,因此燕赵文化与边外游牧文化关系密切。
自十六国和北朝、辽、金、元、清等朝以来,一直处在胡汉交融的状态;为了抵御外侵,形成勇武好搏击的特点,具有悠久的武术传统。
自金开始,历代统治者在北京建都,都市文化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燕赵文化,文化特点具有一定的“正统性”,文化娱乐等方面受宫廷和北京市民文化影响较大。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第一章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是地理通道。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1)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古代保护资源的措施1)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2)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3)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4)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5)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6)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
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失误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
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目标】1.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及影响。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2.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
(综合思维)3.通过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1.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
2.通过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城乡景观如何体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课件展示瓦尔帕莱索的视频或图片及文字介绍:瓦尔帕莱索位于智利首都以西,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重要海港城市。
该城市的房屋依山而建,每一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
然后提问:瓦尔帕莱索这种五颜六色的建筑景观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何关联?引导学生联想思考:我们自己的家乡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地域文化?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二、新课探究(一)地域文化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完成以下填空:1.我们每天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它们可能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有许多不同。
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入手。
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
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文化答: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赣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了人类历史的全过程。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和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2.两税法答: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
唐德宗建中元年(?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
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
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
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
后来两税法历代相沿,至明不改。
两税法是唐朝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
3.丝绸之路答: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4.三省六部制答;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
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水田小学韩平会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1.识记中国地势及地形特点。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2)从青藏高原往北往东,是第二阶梯,最南端的云贵高原,它的北部是四川盆地,再往北赵趆过秦岭是黄土高原。
(3)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
黄河在东西方向横穿黄土高原。
黄河的东侧是山西高原。
(4)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5)太行山北端是东西向的燕山山脉,再向北趆过蒙古高原东侧一段多山地区,就是东北平原,东北平原的西侧是大兴安岭,东侧是长白山脉。
(6)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接壤,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
2.识记气候变化大势。
(1)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
(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竺可桢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第一个时期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温暖期,这个时期的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
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暧交错期,这个时期是西周到明朝的初期。
第三个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这个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桢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第四时期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这为“仪器观测期”。
3.领会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首先,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长江黄河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而汉水、淮河更是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3.城市社会学-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
二、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章
(一) 城市化 (urbanization)
★ 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聚集,同时城市的边界向周 边地区扩展的过程。 • 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 城市提供大量专业服务、各种高素质的教育机会,以及参与、
发展和寻求新社会共同体的机会; • 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条件、文化多样各国城市化道路
★ 在发展中国家,历史较长的城市可分为三类: • 因国家或王朝统治建立; • 因殖民者控制资源和贸易而建立; • 因文明古国发达的内部贸易而建立。 ★ 以巴西为例,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 城市集群和“边缘化”城市问题 2. 城市化过程中的贫民窟问题 3. 城市化与无地农民问题 ★ 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 1. 城市化发生较晚,但速度更快 2. “过度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和特征变化的自主性小 3. 很少出现“内城衰落”
在经济贸易活动中能够控制更多的资源;而伦敦因有效控制远东贸 易和非洲贸易,后来发展成为全球贸易和金融控制中心。 ✓ 17世纪的工业革命催生欧洲的大规模制造业,一批工业城市迅速 兴起。 • 例如,英国的曼彻斯特。
城市社会学
(一) 欧美国家
三、各国城市化道路
第二章
★ 美国 ✓ 美国最早的城市是由殖民者沿着哈得孙河建立的贸易与运输港口,功
★ 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和文化多元化 在现代城市当中,社会组织伴随企业和行 政等理性组织的发展而变得更有活力并且 多元化。城市居民通过参与组织而进入公 共空间,参与城市公共政策和城市改造的 讨论。
城市社会学
四、政治效应
第二章
★ 社城市化带来的政治效应是城市治理关系复杂化 人口和组织在城市大量聚集,必然产生资源竞争,让城市成为权力冲突的场域。 ★ 治理是城市化带来的重大政治挑战 城市的权力关系模式不是固定的,必须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特征的变化相一致, 城市规模越大,权力关系越复杂,治理方式越需要更有灵活性和协商能力。 ★ 地区开发和城市规划变成一种决定社会群体利益格局的方式 如今城市规划的生成方式从精英决定变为多方协作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江西的教授提出区域文化所应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是以相对稳定的地域为载体;二是有一个该地区认同的中心地点;三是有在该地区活动的著名人物。
按照这个条件,论证了江西是中原文化即中央文化的观点。
中国区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特定的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格局形成,基本上发生在东部汉族区域的内部,到隋唐以前,共同性渐增,差异性渐减。
但在隋唐以后,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新的区域文化又加入进来,起初是与汉文化频繁发生摩擦和冲突(这也是一种文化碰撞),甚至对立,后逐渐变成了汉文化圈内的组成部分,走上共同性渐增,差异性渐减的轨道。
1.齐鲁文化齐鲁之地,古称“海岱”,是因为它以泰山和大海为地理标志。
新石器时代,东夷在这里创造了北辛、大汶口和山东龙山等文化系列,成为齐鲁文化的源头。
齐鲁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义,基本代表了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
齐鲁之地的农业发达,又因濒临沿海和运河、黄河,商业城市比较繁荣,民间手工业如陶瓷、纺织、冶炼等也颇发达。
因此,鲁的农业、齐的工商业,加上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孙武等大批文化巨人,构成了齐鲁文化的鲜明个性。
一般说来,齐鲁文化具有粗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
2.燕赵文化燕赵之地,主要是指今天的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北部地区。
燕赵地区气候相对干冷,农业以粟、豆类为主,畜牧业也占相当地位,赵的城市商业也比较发达。
燕赵文化虽属汉族农业文化地区,但由于燕赵处在当时的农牧分界线地区,因此燕赵文化与边外游牧文化关系密切。
自十六国和北朝、辽、金、元、清等朝以来,一直处在胡汉交融的状态;为了抵御外侵,形成勇武好搏击的特点,具有悠久的武术传统。
自金开始,历代统治者在北京建都,都市文化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燕赵文化,文化特点具有一定的“正统性”,文化娱乐等方面受宫廷和北京市民文化影响较大。
3.三秦文化三秦之地,即今陕西地区,包括甘肃、宁夏的东南部。
秦人以法家思想治国,文化上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特点,加之其地理位置便于与北方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使其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具有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特点,不仅留下了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各种宗教、各种艺术形式的痕迹,商业文化也很发达。
由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转移,这里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逐渐滞后,原有文化开放性日益减弱,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文化心态。
4.三晋文化三晋之地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大部、河南的北部和中部,三晋文化实际上可以说是“中原文化”的代称。
地处中州,各种文化碰撞交流于此,使这里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共享性。
商业的流动性和因水患、战乱和灾荒引起的人口流动一起,造成这里的人口频迁特点。
特别是地处平原,四通八达,因此区域文化的特点不如其他地区明显。
5.楚文化楚文化的分布,包括今天两湖、安徽、江西的西北部和河南的南部,其中以两湖和安徽的部分为核心地区,淮河流域和鄱阳湖流域等作为其边缘地区。
在上古的三苗文化基础上,华夏文化的主流汇合了当地蛮夷文化的支流,共同构成了楚文化。
由于这里以丘陵和江湖为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加上民族文化源流的丰富,使楚文化极具特色,比如文学艺术神奇浪漫、民间生活崇巫尚鬼等。
6.吴越文化吴越文化以太湖为中心,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影响到安徽东部和江西的东北部。
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雨量充沛,农业极为发达。
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这里。
到明清时期,沿海的地理优势充分显露出来,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城市极为繁荣。
以“吴侬软语”为特征的吴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构成独特的语言文化系统,强化了这里的区域文化特征。
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7.巴蜀文化巴蜀文化以四川为中心,辐射到陕南、鄂西和云贵部分地区,由川东的巴文化和川西的蜀文化共同构成。
由于这里与中原地区存在自然阻隔,有助于强化地域色彩浓厚的文化传统。
巴蜀文化的风格以热烈、诙谐、高亢为特征。
8.其他区域文化岭南文化,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说,包括广东、海南、福建和广西的部分地区性文化(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文化基本上属于这一地区的移民文化)。
岭南文化带有浓厚的域外色彩,家庭组织和区域性组织较发达,具华洋混合的新文化风格。
东北文化在辽、金、元、清时期具有浓厚的游猎文化特色,但在不断与汉族文化融合过程中,在辽东地区形成了农耕文化与游猎文化交融的特征。
陈永昊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蓝蔚青浙江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俞伯灵浙江省社科联杂志社社长如何看待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和地域文化在概念上有何区别?陈:两者字面上相近。
我更同意地域文化的概念,区域也许会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比如古代行政区划等。
而地域更受人文条件、历史条件等影响区别于其他文化而形成的。
地域文化特点决定了各地具备独特风土人情,从文化圈的划分上来看,一般都是按照方言为特征进行划分的,行政力量不能全部包括。
蓝:地域文化难以严格按照行政区划来划分,比如江南是越文化,而江北更多的就是吴文化,浙江的建德不是越文化却属于徽文化的一脉。
区域文化的划分还与统一的中华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的各种特征以及历史的源头的区域划分有关,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文字未统一时,这种传统代代沿袭下来。
俞:从地域角度来讲的区域文化,是一个亚文化的概念。
为什么华东六省一市会联合举办这场“区域文化和中国现代化”理论研讨会?陈: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融会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的现代化中,文化的现代化是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环。
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省里提出了“文化研究工程”,深入研究浙江文化的特点,同时也意识到浙江文化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域文化间的互相作用,对于激发浙江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具有借鉴意义。
华东六省一市也意识到了研究中的联系性,大家不谋而合。
蓝:这种联合研究的趋势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浙江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浙江文化各界研究浙江精神的大形势下,破解浙江的文化基因,丰富浙江的文化底蕴,提炼、概括、争论浙江精神,都需要从文化传统上寻找理论依据。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动力,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比较,发挥互动作用,总结浙江的精神和经验。
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各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强,如何提升各地文化产业的吸引力,在保持发挥本地特色和同时又和其他地区的文化产业产生碰撞和火花,是华东各省市都在长期探讨的问题。
这次研讨会上决定,将两年前在山东召开的那次“区域文化和中国现代化”理论研讨会定为第一届,这次定为第二届,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为各地多创造交流机会。
俞:所谓现代化,其中最主要就是人的现代化,各个区域的传统文化互有有劣,文化现代性的转换对于实现文化的现代化研究很有必要。
“区域文化和中国现代化”这个主题有何现实意义?陈:这个问题可以分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中国现代化和文化的关系。
这个关系需要一定的文化条件,首先是人的条件,需要具备相当的知识水平、科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这都构成了和谐文化的重要条件。
在文化现代化中,人的作用很关键。
其次是需要文化的转型可以很好地符合现代化的需要水平。
不但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不能照搬照抄,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承认世界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多样性,不能走极端。
在目前的文化界,全否定和全肯定传统的两种极端现象都存在,这是一种病急乱投医的思想。
我们现在认同“和而不同”、“一体多元”的态度。
另一方面,各个地域文化具备各自的独特个性。
比如浙江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同时还有重商的传统,由此研究浙商,可以发现,浙商不仅是种经济现象,更是种文化现象、历史现象。
浙江的文人当时也是作为非主流的儒家学者的形象出现的。
浙江地少人多,所以浙江人勤劳,精耕细作加强了浙江人的管理传统,经商的能力和传统又使得浙江商人能在改革开放初期能迅速发展积累。
但浙江的区域文化中也存在局限性的一面,如何扬长避短,是研究区域文化过程对现实发展的借鉴价值所在。
蓝:文化是一种人的行为方式,人的区别引发了文化的个性。
华东地区,齐、吴、越、闽、荆、楚以及后来兴起的海派,各种区域文化的影响明显,唐宋以来,经济总体比较发达,开放程度也较高,各地区有同有异,研究区域文化,可以激活各地的文化因素、文化特性,为今天的文化产业,文化研究作参考。
俞:区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文化是一条河流,特定的地域文化受到特定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之,对于实现文化的自觉,加强文化建设,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与现实的矛盾问题很有参考价值。
吴越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是三个看起来各自独立的概念,但有专家提出吴文化和越文化是融合为一体无法区分的。
而且,吴越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是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并非三个文化区域,从六朝到南宋,这个进程一直都在持续着,海派文化是江南文化的延续和新生。
长三角地区本身的文化渊源和地理特点决定了该地区的区域文化求同比存异更重要。
正确区分和对待区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2006年11月03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进入讨论区》》内容提要: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挖掘、整理和运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在思想政治氨围相对宽松、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呈多元化趋势的环境条件下,对区域文化的挖掘和继承出现了单纯功利性利用等偏差,甚至严重存在不加分析批判地兼收井蓄倾向。
正确区分区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最根本的是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对每一种具体的文化事象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科学的鉴别评判、科学地进行文化整合,切实做好继承精华、弘扬精华,批判糟粕、剔除糟粕的工作。
关键词:区域文化精华糟粕作者:刘德龙,现任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研究员、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挖掘、整理和运用区域文化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民间文化中一些优秀的成分,如春节、端午节、仲秋节、重阳节、泼水节等民间节日中健康习俗的传承,传统爱国主义精神、儒家仁爱思想和民本思想,以及古圣先哲一系列积极健康向上的修身处世格言警句的弘扬,木兰从军、岳母刺字、包公断案、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劈山救母、刘三姐对歌、钟馗捉鬼等歌颂爱情亲情,赞颂勤劳勇敢、聪明智慧,褒扬正义,鞭挞邪恶的民间故事的传说,优秀戏剧、民歌的传唱,健康民间游艺娱乐活动的繁衍等等,都活跃了社会文化生活,改善了人际关系,缓解了某些社会矛盾和民众心理紧张因素,对经济的发展、民主的进步、风尚的净化、社会的和谐发挥了良好促进作用。
一些以优秀区域传统文化为依托举办的新兴节会,如孔子文化节、泰山登山节、青岛啤酒节、大连服装节、潍坊风筝会、昆明世博会、南宁民歌节等,加大了当地对外开放的力度,促进了旅游等产业的兴旺,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