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物技基础和动力源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物技基础和动

力源泉,关系到人体生理、病理以至临床治疗等各个方面,故为历代医学所重视。关于气血的论述,广见于历代经典著作和医籍之中,其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构成了中医理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认为,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保持着一种和谐相处、协调平行的状态,共同完民后天供养,推动机体功能活动的使命。所以说:气血充则形体强、脏腑盛,气血乱则形体、脏腑病,气血亡则生命止。下面就气血生理等基本理论,谈谈蠡测之见。

1.1气的含义中医理论中的“气”有:元气、真气、正气、营气、卫气、宗气、胃气、肾气等各种气的名称,易致概念上的混淆,故学习时须当明辨其概念。据历代医籍所载,气的含义,大概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军:(1)物质迷气:是一种流动着的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如呼吸之气(吸入的清气,即氧气)、水谷之气(饮食物的精微)等。(2)功能之气:其义有广、狭之分。从广义讲:是指动力,认为脏腑、组织和各个器宫的功能活动都有赖于“气”的推动,这个气,即中医所谓的“元气”,又称为“真气”。若对病邪而言,代表人体抵抗力,亦可称为“正气”。此乃诸气之本,只要元气充沛,形体、脏腑自然强盛,若元气不足则形体、脏腑衰弱,抵抗力也就低下而容易发生疾病了。

由于元气充盈部位和具体反映出来的作用不同,因而在人体内也就有了名称各异的“气”,如:循行于脉中,具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作用的为营气;循行于脉外,具有温煦脏腑,

润泽肌肉皮毛,抗御病邪作用的为卫气;聚于上焦(膻中),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运行作用的为宗气;存于中焦,具有运化、受纳作用的为中气(胃气);积于下焦,以促进生长、发育和先殖机能的为肾气等。如此诸气,皆元气作用之所为,亦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之综合。从狭义讲:是指每个脏腑、线织器宫、经络的功能活动(生理功能),就是气的具体体现。如:肺的呼吸功能为肺气,心的循环功能为心气,脾的动化功有为脾气,胃的受纳、腐熟功能为胃气,肝的疏汇功能为肝气,肾的气化功能为肾气,经络的沟涌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通行气血功能为经气。综述之,气之所存是由脏腑功能反映出来的。

1.2 气的来源人体的气,来源有3个方面;其一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其二是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精微之气);其三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清气(即氧气)。通过肺、脾和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的协调,综合的作用,将三者结合在一起而生成的,以共同发挥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作用。

1.3 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作用:张景岳云:“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指明“气”为机体一切功活动的根本。由于“气“的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才得以发挥自的功能。如宗气鼓动,上出喉咙以司呼吸及发声,下贯心脉以推动心脉血液的运行,增强脾胃运、纳,加速饮食精微

的输布,以促进血和津液的化生;通过肝的疏泄以疏利气机,调畅情志,助脾胃之升降,以保证消化过程的正常进行;肾气兴奋,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过程等。

(2)温煦作用:《灵枢·本藏篇》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也。”人体的体温之所以保持一定的恒温,不受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主要是依靠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之间保持相对平行。这是由于阳气的温煦作用来调节的。而人体各脏腑,组织吕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也是靠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正常进行的。

(3)防御作用:《素问·评热病论》云:“邪这所凑,其气必虚。”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致病因素,对人体的身体健康时刻构成威胁。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是通过气的防御机能(正气),有效地御这些有害因素,从而保证了人体的身心健康。若当外邪侵袭机体后,气又能与邪抗争,驱邪外出,或吞噬于体内,使身体恢复健康。故气有增强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主持汗孔的启闭,保护体表,防御外邪的侵袭。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对体内的精、血、津液、腹腔脏器,某些代谢产物,具有固摄影控制和调节的作用。其表现为:固摄肾精,使之不致遗泄;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致妄行外溢;调节和控制汗、尿排泄;统系腹腔内脏器官

的位置相对稳定,不致下坠移位。

(5)气化作用:是指机体内精、气、血、津液的生成,需要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之精气,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等人体所需的有益物质;通利水道,促进水液代谢,转化成汗液,尿液排出体外等,都是气化过程的具体表现。

(6)营养作用:是指水谷精微之气所化生,运行于血脉之中的一种气称为“营气”。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具有营养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运行于周身、组织器民需要的作用。《素问·痹论》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即为此意。

由此可见,体内一切生命活动、元一不依赖着“气”的推动和作用。正如《难经·八难》中云:“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1.2 血

2.1 血的概念血是体内流动着的具有营养作用的经色液体物质,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来源于脾胃中的水谷精微,经过脾胃、心、肺的气化作用变化而成。《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指脾胃,变化即心、肺的作用。血经生成后,一方面依靠“气”的推动,以环周体,运行不息;一方面得肝、脾的调节和统摄影,使之得以循行于经脉之中。

2.2 血的生理功能血液环流不息,为体内不仅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功能活动的需要,而且通过汗、尿、呼吸等途径把组织代谢后的废物、废气排出体外。目能视,手能握、足进步,指能摄,肌肤能温暖,润泽,筋泽,筋骨,关节能强劲有力,屈伸活动自如,无一不是受到血液濡养的结果。血液对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为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2 气与血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气属阳,血属阴,阴阳相系,气血相依,气不能离乎血,血不能离乎气,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充则血旺,血旺则气充,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功能与物质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故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血液化生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有行血;气所以行血,血所以载气,气不附于血中,则气将漂浮无定而无所归,即“血为气之母”。气的运行发生障碍,血的流动也就要受到阻滞,在临床上也处处反映出来,其影响在于:(1)气郁可致血瘀,治疗肝友郁所致的妇女痛经,经行有块等证,选方逍遥散加桃仁、红花。方中柴胡为主药,意在疏肝解郁、行气活血。(2)气虚推动无力而致血瘀,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之主方为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意在补气行瘀即增强气血的流动。(3)气逆可致血逆,如肺气不降上逆的咳血,胃气不降上逆的吐血等(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