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国小说的核心主题与创作走向

合集下载

当代英国文学

当代英国文学

当代英国文学当代英国文学是指20世纪至今的英国文学作品。

在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本文将对当代英国文学进行概述,介绍其中的代表作品和主要特点。

在当代英国文学中,出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家。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J·K·罗琳,她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而闻名全球。

这一系列小说讲述了一个魔法世界的故事,吸引了无数读者。

罗琳以她独特的创造力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成为了当代英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另外一个备受关注的作家是伊恩·麦克尤恩,他的小说《中间地带》获得了布克奖,这是英国文学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中年男子的视角,描绘了当代英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困惑。

麦克尤恩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展现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脆弱性。

当代英国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多元化和开放性。

在这一时期,移民文学和跨文化的作品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著名的移民作家塔奇·赫德利以其小说《白色人的负担》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小说以一个非洲裔英国人的视角,揭示了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平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当代英国文学还关注了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问题。

茱莉娅·唐纳森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房间》获得了巴克斯特奖。

这部小说以一个五岁男孩的视角,描绘了他在一个被绑架的母亲的囚室里度过的生活。

唐纳森通过这个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家庭暴力和女性压迫的主题,引发了对性别问题的深思。

当代英国文学还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

著名作家伊恩·班克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以其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揭露而备受赞誉。

这部小说通过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刻画了一个虚构国家的政治体制的黑暗面,引发了对权力滥用和社会不公的思考。

总的来说,当代英国文学展现了多样性和开放性,关注了移民、性别、社会问题等各个方面。

在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困惑。

18世纪英国文学的趋势

18世纪英国文学的趋势

18世纪英国文学的趋势
18世纪是英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趋势和特点。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趋势:
1. 古典主义:18世纪英国文学受到古典文学的强烈影响,特别是古希腊和罗马文学。

作家们研究和模仿古典作品的风格和主题,追求文学的严谨和规范性。

2. 启蒙思想:18世纪是启蒙时代的全盛期,思想家们强调理性和科学的重要性,反对迷信和专制。

这种思潮在文学中也有所体现,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人权和个人自由。

3. 社会批判:18世纪英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开始对社会问题展开批判。

一些作家,如塞缪尔·理查森和亨利·菲尔丁,通过小说探讨了社会阶级、性别和家庭关系等问题。

4. 英国浪漫主义:18世纪末,浪漫主义逐渐兴起,对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反叛开始显露。

浪漫主义作家,如威廉·华兹华斯和塞缪尔·柯勒律治,强调个人情感和自然的力量。

5. 小说的兴起:18世纪是英国小说发展的重要时期。

小说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作家们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如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

6. 诗歌的转变:18世纪的英国诗歌呈现出一种转变,由古典的形式
和主题向更加个人化和自由的方向发展。

诗人们开始关注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并采用更加自由的诗体,如威廉·布莱克的无韵诗。

总的来说,18世纪英国文学在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情感,同时也为后来浪漫主义和小说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特点是以现代主义的思想为基础,以现代社会的现实为创作背景,以现代人的思想感情为主题,以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表现形式,以揭示现代社会的矛盾为主要内容。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以现代主义的思想为基础,把现代社会的现实作为创作背景,以现代人的思想感情为主题,以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表现形式,以揭示现代社会的矛盾为主要内容。

二是以现实主义的思想为基础,以现实主义的文学表现手法为表现形式,以揭示现代社会的矛盾为主要内容。

三是以象征主义的思想为基础,以象征主义的文学表现手法为表现形式,以揭示现代社会的矛盾为主要内容。

四是以实验主义的思想为基础,以实验主义的文学表现手法为表现形式,以揭示现代社会的矛盾为主要内容。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文学语言新颖、活泼,具有浓厚的现代感,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现实意识,具有深刻的社会观照力,具有激进的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为英国文学史上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的出现,使英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使英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内容更加深刻,使英国文学史上的文学思想更加开放,使英国文学史上的文学观念更加先进。

劳伦斯及其主要作品和风格

劳伦斯及其主要作品和风格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一、生平与创作劳伦斯(1885-1930),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

《白孔雀》(1911)、《儿子与情人》(1913),《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1),《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

这些小说的核心内容,都围绕两性关系展开,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对人类的自然本性摧残和压抑,从而把两性关系作为探索人类灵魂的方式,并且把两性关系的和谐视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出路。

二、劳伦斯与色情小说、弗洛伊德1、劳伦斯与色情小说色情小说的特征:其目的在于宣扬赤裸裸的性行为,露骨而具体地描写同性恋的性行为或者其他性变态有关的暴力、虐待、侮辱行为,展现纯粹色情的形象,挑动人们的性欲,缺乏审美价值的小说。

它极易使读者产生性联想、性幻想或者引发性冲动,甚至会出现违反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性行为,以排遣性的冲动,从而造成性犯罪,因此为法律所严格禁止。

劳伦斯的小说中虽然描写两性关系,但是其两性关系的描写中有着丰富的社会哲理内涵和社会心理探索的内容。

两性关系是情感和思想的冲突、碰撞和交融的过程,并非单纯的性冲动;也不是强调男性或女性争夺性别权力的场所,是生命活力尽情挥洒的心灵领域。

从这个方面看,劳伦斯将社会矛盾的发展化约为两性关系的冲突、斗争与和谐。

2、劳伦斯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劳伦斯的主题有恋母情结。

但是这种恋母情结更多地来自母亲受到父亲情感伤害后的移情行为,最终带来的是下一代的精神扭曲与畸形。

如《儿子与情人》、《可爱的夫人》中罗伯特对母亲波琳的畸形之恋等具有一定社会批判内容。

然而劳伦斯的作品最终表现的是这些主人公如何挣脱恋母情结、走向自我与幸福的精神成长历程。

(2)劳伦斯描写性本能。

从这个方面接受弗洛伊德思想。

但是在性本能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上,劳伦斯并不将性本能视为混乱无序的性冲动,需要服从现实原则,并遭到超我的压抑,而是将性本能作为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玷污的最美好的人类自然本性。

介绍英国现代文学

介绍英国现代文学

介绍英国现代文学英国现代文学是指自20世纪初至今在英国出现的一系列文学作品。

它涵盖了各种文学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等。

英国现代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吸引了全球读者的关注。

英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也反映在了文学作品中。

战争经历和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成为了许多作家创作的重要素材。

同时,英国社会的变革和文化多样性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在英国现代文学中,小说是最受欢迎和广泛传播的文学形式之一。

作家如维吉尼亚·伍尔芙、乔治·奥威尔和詹姆斯·乔伊斯等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入探索而著名。

伍尔芙的《达洛维夫人》以其流畅的叙事和对女性自由的追求而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奥威尔的《1984》则揭示了政治权力对个人自由的压迫和控制。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则以其复杂的叙事结构和对人类精神状态的深入观察而成为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诗歌在英国现代文学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从T·S·艾略特的《荒原》到菲利普·拉金的《独白诗人》等,许多诗人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生活、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们的诗歌语言丰富多样,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戏剧也是英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斯顿·切奇和汤姆·斯托普德等戏剧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探索了社会问题、个人困境和人际关系等主题。

他们的作品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富有戏剧性和舞台魅力。

散文也在英国现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家如乔治·奥威尔和乔治·贝尔纳德·肖等通过他们的散文作品揭示了社会和政治现实的真相,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英国现代文学不仅反映了英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多样性,也体现了作家们对人类存在和人类精神的思考。

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简介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简介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时期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1103班王卓1130010106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1918年,这一年应该说是英国人民苦苦期盼的一年。

旷日持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以同盟国的战败而收场。

大英帝国共计死伤908000人,经济趋近于崩溃,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得不转手相让。

战争中牺牲了大量的有才华的年轻人,使得英国在一战中的文学创作跌入低谷。

只有少数战争文学和伤痕文学流传至今。

随着战争的结束,英国开始战后重建,人民开始反思现实生活。

面对废墟,只能在精神世界中才能创造出自己的理想国。

首先开创新纪元的是诗人托马斯·艾略特,他拉开了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帷幕。

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运用各种写作方法,丰富的想象以及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文明。

虽然想法过于极端,但是确实引起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可,从而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所代表的象征主义文学成为了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开端。

随着战后重建的慢慢推进,英国人民慢慢发现了心理对于现实的重要引导作用,“意识流”这一个生僻的字眼开始进入文学的行列。

最早提及“意识流”的人是梅·辛克莱。

她在评论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途》时首用“意识流”这个词汇。

最早的意识流小说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准自传体小说《到灯塔去》。

小说描述了拉姆齐一家和几名客人战前战后的一些琐碎的小事,围绕灯塔展开了一系列的叙述。

小说整体并无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在静静的描述,在结尾宛如“最后一片拼图”般的结尾,升华了整篇文章。

伍尔芙为意识流小说打下了基础,意识流小说的界限到现在来看仍是模糊不清的,但是詹姆斯·乔伊斯将它推到了最高点。

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里乌斯》是20世界英国乃至世界意识流小说的顶峰之作。

劳伦斯及其主要作品和风格

劳伦斯及其主要作品和风格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一、生平与创作劳伦斯(1885-1930),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

《白孔雀》(1911)、《儿子与情人》(1913),《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1),《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

这些小说的核心内容,都围绕两性关系展开,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对人类的自然本性摧残和压抑,从而把两性关系作为探索人类灵魂的方式,并且把两性关系的和谐视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出路。

二、劳伦斯与色情小说、弗洛伊德1、劳伦斯与色情小说色情小说的特征:其目的在于宣扬赤裸裸的性行为,露骨而具体地描写同性恋的性行为或者其他性变态有关的暴力、虐待、侮辱行为,展现纯粹色情的形象,挑动人们的性欲,缺乏审美价值的小说。

它极易使读者产生性联想、性幻想或者引发性冲动,甚至会出现违反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性行为,以排遣性的冲动,从而造成性犯罪,因此为法律所严格禁止。

劳伦斯的小说中虽然描写两性关系,但是其两性关系的描写中有着丰富的社会哲理内涵和社会心理探索的内容。

两性关系是情感和思想的冲突、碰撞和交融的过程,并非单纯的性冲动;也不是强调男性或女性争夺性别权力的场所,是生命活力尽情挥洒的心灵领域。

从这个方面看,劳伦斯将社会矛盾的发展化约为两性关系的冲突、斗争与和谐。

2、劳伦斯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劳伦斯的主题有恋母情结。

但是这种恋母情结更多地来自母亲受到父亲情感伤害后的移情行为,最终带来的是下一代的精神扭曲与畸形。

如《儿子与情人》、《可爱的夫人》中罗伯特对母亲波琳的畸形之恋等具有一定社会批判内容。

然而劳伦斯的作品最终表现的是这些主人公如何挣脱恋母情结、走向自我与幸福的精神成长历程。

(2)劳伦斯描写性本能。

从这个方面接受弗洛伊德思想。

但是在性本能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上,劳伦斯并不将性本能视为混乱无序的性冲动,需要服从现实原则,并遭到超我的压抑,而是将性本能作为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玷污的最美好的人类自然本性。

现代主义英国文学概述

现代主义英国文学概述

现代主义英国文学概述现代主义文学时期(1918-1945)20世纪初,本涅特、威尔斯、高尔斯华绥坚持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传统进行创作,用写实的方法记载社会转型时期资产阶级社会和家庭发生的变化。

但他们很快就受到来自现代主义文学的挑战。

按照弗吉妮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的说法,1910年是英国小说从传统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变化的重要年份。

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加速了这一变化。

战争中,大批无辜青年充当炮灰,白白丧生。

一战之后,不少英国人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有关人性、人类前途的基本观念乃至基督教文化传统的信念发生了动摇。

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使现代主义文学蓬勃发展,英国小说也面目一新。

D.H.劳伦斯(D. H. Lawrence)是煤矿工人的儿子,他将视线投向两性关系,对西方文明的缺陷进行反思。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曾因为大胆的性爱描写而在英美两国被查禁。

他的《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虹》(The Rainbow)、《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等小说将社会批评与性心理探索巧妙结合起来,猛烈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作为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拨,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心理真实,注重直接观察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验人物的内心感受,在内心世界这面镜子上折射出丰富多彩的外部现实。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伍尔芙的突出成就是意识流小说。

她的《达罗卫夫人》(Mrs. Dalloway)和《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将意识流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还体现出女作家对于女性存在的历史及现状的独特反思。

来自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后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旷世之作《尤利西斯》(Ulysses)给英国传统小说带来一场革命。

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引言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突破传统、挑战传统艺术形式和观念为特点,体现了当时社会和人类心理状态的变革。

本文将介绍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

文学风格与主题多样性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以其多样性而闻名。

作家们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技巧,使得他们的作品不断突破传统文学的界限。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使用了流派写作的技巧,以多视角和无限制的潜意识探索人类思维的复杂性。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了灯光之下》则以内心的意识流为基础,揭示了人类情感体验中的碎片化和不确定性。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也十分多样化。

作者们关注战争、社会阶级、性别和身份等重要议题。

他们试图通过表现这些议题来反映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并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思考。

对传统形式的挑战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形式切割,挑战了习俗与观念。

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在现代主义文学中被打破,同时使用非线性结构和复杂的时间跳跃来构建故事。

例如,T·S·艾略特的《荒原》以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展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迷茫和孤独感。

此外,现代主义文学中还经常运用意象、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

作家们通过这些手法来丰富作品的含义,使读者需要深入思考和解读其背后的意义。

对社会观念的反思和批判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批判性的文学运动。

作家们对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他们对传统社会秩序、统治阶级和性别角色进行了挑战。

例如,达席尔夫人的《牧羊女的一天》通过讽刺和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批判了当时英国上层社会对农村社会的盲目理解。

现代主义文学还强调了个人主义和自由意志。

作家们试图突破社会和个人的束缚,追求自由和自我实现。

这种对自由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结论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多样性的风格、批判性的主题和对传统形式的挑战,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当代英国学界小说述评

当代英国学界小说述评

当代英国学界小说述评关于《当代英国学界小说述评》,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学界小说是二战后逐渐被人关注的一种文学类型。

当代英国学界小说在战后半个世纪中随着英国社会文化的变化逐渐发展起来。

当代英国学界小说具有比较强烈的现实批判意味,与文化思潮变迁密切相关,这就使当代英国学界小说呈现出文化叙事的特点。

其主题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对个体的心灵抚慰以及个体对信仰的怀疑,新旧文化冲突与社会危机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自由主义的悖论以及权力、性与学术的合奏,文化习俗的碰撞,对学术文明的思考。

正是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描述和批判,当代英国学界小说揭示了学界从业者的内心世界、文化困境和价值信仰的危机。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学界小说;文化叙事;学术;权力;性[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8)01-0104-07二战后,大英帝国虽然崩溃,但英国文学仍然呈现强势的劲头。

除了后殖民主义文学在英国得到长足的发展外,学界小说①这种文学类型也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

这与二战后英国大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有关。

学界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类别,主要指以大学校园为背景进行故事叙述的文学作品,主人公多是大学教师或与学术研究有关的人物。

学界小说的作者、读者和作品所描述的对象都在文化圈内。

二战以后,英国社会经历了很大变化,战争创伤、福利国家、教育改革、阶级关系、女权运动、凯恩斯主义与英国病、货币主义与撒切尔革命、保守党失势与新工党登场等,这一切导致英国人的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文化思潮也经历了重大变革,而这一切变化在当代英国学界小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当代英国学界小说的兴起与发展当代英国学界小说最初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成名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作家的创作,像C.P.斯诺(C.P.Snow)的《大师们》(The Masters,1951)和二?鸷笾?名诗人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的小说《新世界交响曲》(A New World Symphony)①,二者都以校园为背景进行故事叙述,主要对大学教员的生活进行了描述,当代英国学界小说的端倪在这两部作品中得到体现。

当代英国小说的世界视野_瞿世镜

当代英国小说的世界视野_瞿世镜

文艺报/2007年/3月/17日/第004版世界文坛当代英国小说的世界视野瞿世镜任一鸣当代英国小说可以被分解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是一个以“愤怒青年”、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威廉姆・戈尔丁(William Golding)以及艾利斯・默多克(Iris Murdoch)等大师为代表的时代,这段时期的英国小说更多地被一些文学史家称为“战后英国小说”;第二个阶段是从80年代至今,有些文学史家认为这段时期的英国小说才是真正的“当代英国小说”,“才可以宣称它的‘当代性’,这种当代性也意味着‘世界性’,也就是当代英国小说在全球文学格局中被认同。

”(James F English,Contemporary British Fiction)。

的确,这个时期的英国小说最引人关注的特点就是表现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文学蓬勃兴起和繁荣。

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作家用英语写作,不仅在英语中注入了其他民族的语言成分,还将其他民族的文化带进文本中,创造出了一种跨文化的“世界小说”文本,使当代英国小说由于具备了丰富的跨民族性而引起世界的关注。

多元文化与后殖民文学兴起20世纪中叶,英殖民帝国的崩溃,不仅带来了民族意识的复苏,还把人类社会带进了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并存的时代。

这个时代特征表现在英语文学创作领域中,就是跨文化写作的兴起。

那些来自前殖民地、有着殖民历史经历、或者那些有着移民经历却不一定与殖民地有直接关联的作家,经历了地域的变迁和陌生文化的冲击,被抛掷于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

他们不满于殖民者对殖民历史一相情愿的叙述,作为对殖民者话语霸权的挑战,他们在作品中重新叙写殖民历史、殖民地的生活以及殖民时代结束后进入后殖民时代的社会和文化困境,创作出了一批具有跨文化意义的新英语小说文本。

这种跨文化“世界文本”,在经历了“英联邦文学”、“移民文学”、“英语新文学”等身份归属问题的游移,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后,终于伴随着后殖民批评理论的构建和一批又一批脱颖而出的青年作家在世界文坛上取得的卓越成就而确立了“后殖民文学“的身份。

当代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和实验主义

当代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和实验主义
:
,
作 者 瞿 世 镜 土 海 社 会 科 学院 文 学研 究 所 研 究 员
: “

英 国 当 代小 说 家 艾 丽 丝 默 多 克 有 一 句 名 言
, ,
文 学 是 一 个 连 续 不 断 的故 事



换言 之 文 学
,
,
是 有 传统 的 一 个 时 代 的 文 学 是 它 前 面 一 个 时 代 文 学 的 继 续
,


认 为 小 说 应 该 记 录社 会 发 展 演 变 和 重 大 历 史 事

件 并且 通过 情 节 与 人 物 之 间 的交 流 来表述
, , 、




从 思 想 内容 来看 这种 小说都 以 一 定 的社会
、 。
,
政 治 道 德 问题 为题 材 ; 从表 现手 法来看 都重 视 故 事情 节 的 完 整 人 物形 象 的 塑 造 和 客观 世 界 的反 映 并 且 注 意 思 维 逻辑 性 时 间安 排 的顺 序性 和 文 字 表达 的清晰性 第二 种 传统 以 亨 利 詹 姆斯 .D
,



在 2 0 世 纪 英 国 小说 发 展 过 程 中 现 实 主 义 和 实验 主 义 这 两 股潮 流 此起 彼 伏 交 错重 叠 呈 究 竟 是 什 么原 因 使 现 实 主 义 和 实 验 主 义 这 两 股 潮 流 在 英 国 小 说
,

,
界 象 走 马 灯似 的 交 替 更 迭 呢 ?

种新 的格 局

他 们的 作 品 从 思 想 内 容 来 看 不 一 定 反 映 重 大 社 会政 治 题 材 而 往 往更 重 视对

英美文学经典导读品味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风格

英美文学经典导读品味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风格

英美文学经典导读品味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风格英美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作品,其中包含着各种主题和独特的风格。

通过深入阅读和品味这些经典之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的精髓。

本文将着重讨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风格,并探索它们对于作品整体的影响。

一、浪漫主义的绚烂色彩浪漫主义是英美文学中一种重要的主题与风格,它强调个人情感、自由和独立。

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雪莱的《西风颂》以及美国作家爱默生的随笔等作品都展现了浪漫主义的绚烂色彩。

这些作品中常常描绘了自然界的壮丽、个人独立的追求和爱情的激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现实主义的冷酷写实现实主义是英美文学中另一种重要的主题与风格,它追求真实和客观,对社会现实进行揭示和批判。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呼啸山庄》、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等作品都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冷酷写实。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描绘和人性的剖析,这些作品展现了现实主义对于社会和人类的深刻洞察。

三、唯美主义的瑰丽想象唯美主义是英美文学中一种充满瑰丽想象和诗意的主题与风格,它追求美的表达和审美的享受。

英国诗人济慈的《杜鹃颂》、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等作品都体现了唯美主义的瑰丽想象。

这些作品以精致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人文关怀和美的追求,给人留下深刻的感动。

四、现代主义的碎片化表达现代主义是英美文学中一种重要的主题与风格,它对传统形式进行颠覆和革新。

英国小说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美国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变形记》等作品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碎片化表达。

这些作品以流溢的意识流、非线性的叙事和复杂的结构展示了现代主义对于现实和人性的独特思考。

五、后现代主义的反叙事和超越后现代主义是英美文学中一种前卫的主题与风格,它对传统形式和权威进行挑战和超越。

英国作家沃尔夫的《到灯塔去》、美国作家德里罗的《天使的游戏》等作品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反叙事和超越。

这些作品以非线性的叙事、模糊的边界和语言游戏塑造了一种复杂而多元的现实感,引发读者对于真实性和意义的思考。

英国小说的发展与演变

英国小说的发展与演变

这些用散文写成的作品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 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而且还详细地剖 析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写”是17 世纪的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处于低潮时期的一 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其描写手法十分巧妙,且 入木三分,常常令读者回味无穷。尽管“性格 特写”还不能被归在小说之列,但它们对英国 小说艺术的发展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毫无疑 问,班扬的小说创作及其同时代作家的“性格 特写”使步履维艰的英国小说面临了新的挑战 和机遇。
在18世纪的英国文坛上,“第二种建立在‘老式栎木柜子’上的 小说是书信小说或书信体小说(the epistolary novel),其作 者仿佛是一位不知怎么被他弄到手的一大堆书信的编辑。” 早在 1683 年 , 英 国 女 作 家 阿 弗 拉 · 恩 ( Aphra Behn, 1640班 1689)便创作了第一部英语书信体小说《一名贵族与他妹妹之间 的情书》(Love-letters Between a Nobleman and His Sister)。然而,真正使书信体小说发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并使其 广为流传的无疑是塞缪尔· 理查逊。他的三部书信体小说《帕梅拉》 (Pamela, 1740)、《克拉丽莎》(Clarissa, 1748)和 《格兰狄森》(Grandison, 1754)在当时几乎家喻户晓。书信 体小说的问世对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不 但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叙述形式,而且也使作者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不仅如此,书信体小说使人物更加贴近读者,真实地展示人物的心 理活动与情感变化,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即时感与现实感。正如一 位英国批评家指出:“人们觉得这种小说形式具有两个潜在的作用, 即令人印象深刻的即时性和对心理现实乃至意识流的探索。” 毫 无疑问,理查逊的创作实践在英国小说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给后来那些致力于小说实验与革新的作家留下了极大的想像空间。

论当代英国通俗小说

论当代英国通俗小说

家 的 脱颖 而 出 创 造 了 机 会
,
这 三 本 刊 物 为提 高 英 国 当 代 科 幻 小 说 在 文 学 创 作 界 的 地 位 为 繁


荣 英 国 当 代 科 幻 小 说 创作 作 出 了重 要 贡 献
0 7

0 年 代 以 来 科幻 小说 虽 然在数 量上不 及 6 8 0
,
,
年 代那 么 多 但 作 品 却 更 追 求 内 质 的精 深
, ,
— 对 迎 合 他 们 口 味 的 大 众文 化 的 需 求 引

中 产阶 段

中产 阶级
导 着 文 学 尤 其 是 小 说 踌躇 着 但 又 无 可 奈 何 地 往 大 众 深 处 走 去 的 日益 萎 缩 大 众 化 的 通 俗 小 说 相 对 繁荣 起 来
, , , 。
随 着 为 少 数 人服 务 的雅 文 学
公正 的 评 判

作 者 任 一 鸣 上 海 社 会 科 学院 文 学 研 究所 助 理 研 究 员
, , ,
:
,

本 世 纪 中 叶 以 来 英 国 的 小说 创作 界 尽 管 人 才 济 济 佳 作 频 出 但 在 电视 媒 介 和 其 它 新 兴
娱 乐 样 式 的 冲击 下 小 说 创 作 毕 竟难 以 重 现 昔 日的 辉 煌
,

味和商 业 化 为主要 取 向

但 随 着 读 者 文 化 修养 和 欣 赏 趣 味 的 不 断 提 高 以 及 许 多 严 肃 文 学 作 家 开 始 涉 足 通 俗 小 说 领 域 英 国 当 代 通 俗 小说 的 品 味 也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提高

当代英国文学作品

当代英国文学作品

当代英国文学作品《追风筝的人》是由当代英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所著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阿富汗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阿米尔的故事,深入探讨了家庭、友情、背叛和救赎等主题。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的阿富汗,讲述了阿米尔和他的朋友哈桑之间的复杂友谊。

阿米尔是一个富裕的少年,而哈桑则是他的仆人。

尽管社会地位不同,但两人之间建立了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

然而,由于一系列的事件,阿米尔在关键时刻背弃了哈桑,这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友谊破裂。

随着故事的发展,阿米尔在成年后移居美国,但过去的阴影始终萦绕在他心头。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再次回到阿富汗,希望能够弥补过去的错误。

然而,他发现阿富汗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争已经使这个国家陷入混乱和破坏。

阿米尔通过寻找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试图为过去的背叛寻找救赎之路。

《追风筝的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情感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共鸣其中。

作者通过描写阿富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得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友情和家庭的故事,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它探讨了道德、责任和救赎等重要主题,引发了读者对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阿米尔在寻找救赎的过程中,也让读者思考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和正义。

《追风筝的人》在出版后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它不仅在英国畅销,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这部小说通过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启示和情感的疗愈。

当代英国文学作品《追风筝的人》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细腻的情感刻画,成为了一部备受推崇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讲述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情与背叛,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情感上的触动,更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人类的复杂性和生命的可贵。

当代英国小说研究的若干命题---杨金才

当代英国小说研究的若干命题---杨金才

当代英国小说研究的若干命题杨金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内容提要:20世纪后半叶以来,英国小说的发展走向令人.瞩目,其轨迹大致可以呈现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交替钟摆式运行。

尽管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出现不同的表现特征。

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又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当代英国小说的空间。

小说严肃精英性质逐渐被通俗流行所替代,纯文学走向了边缘,从此一直徘徊在文学与文本之间、严肃与娱乐之间、理性与非理性之间。

本文拟从“迷思与历史交织”、“都市意象主题”、“文化杂糅”和“病症叙写”四个方面简要论述当代英国小说研究值得关注的几个创作命题。

关键词:当代英国小说文化杂糅都市意象病症叙写引言20世纪后半叶以来,英国小说的发展走向令人瞩目,其轨迹大致可以呈现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交替钟摆式运行。

尽管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出现不同的表现特征,如在相同年代和相近文化背景中,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往往同时并存;同一作家在较近的时间内会写出既有现实主义的巨作,又有兼具实验主义和现代主义特征的佳篇。

五六十年代,现实主义回归,出现以金斯利·艾米斯(SirKingsley William Amis,1922-1995)、约翰·布莱恩(John Braine,1922-1986)为代表的“愤怒的青年”小说,体现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

60年代至80年代初,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交相辉映,如贝克特(Samuel Beekett,1906-1989)、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和默多克(Iris Murdoch,1919-1999)等作家对生存哲理和道德人性的探索,还有福尔斯(John Fowles,1926-2005)的实验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

80年代中后期以来,多流派,多元文化交融,形成了现实主义传统手法与现代主义实验相兼容的局面,整个创作明显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年轻一代的小说家不甘寂寞,在“实验主义”旗帜下以其独特的姿态回应了当时世界文坛的潮流。

当代英国文学发展与特点

当代英国文学发展与特点

浅谈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与特点摘要世界文学传统上的文学审美和意识形态自文艺复兴之后,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改弦易辙,臆造原始性的、真实的、美感性的内容和形式。

这个时期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形式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英国的历史和生活变迁进行了鲜活生动的描述,并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则和体系。

本文从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出发,分析其在当代的特点和表现方式,从而对当代的英国文学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英国文学发展特点思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引言众所周知,在人类文学的发展史上,文学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从最原始的状态到逐渐成熟的蜕变过程。

英国文学也是一样,它的形成并不是一种独立或者自发的文学现象,而是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代表着本国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情况和文化经济,与政治、生活、军事等息息相关。

英国当代文学的崛起完全符合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既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文学现代化产生的必然结果。

在当代,英国文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工具,把历史变迁同社会生活结合为一体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当代英国社会的土壤上滋生进化着,与欧洲各国文化的繁荣相互交融。

对此,在深入探讨和研究其发展及特点上,有必要对其的历史概况和演化过程做出分析和思考,以更好地认识当代英国文学的近况和趋势。

一浅析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英国文学源远流长,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中,其本身之外的各种文化力量也发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历史的、现实的、政治的特征层出不穷。

英国最初的文学与其他国家起始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话的,而是口头上的。

故事和曲目的传播在讲述中得到完成和扩展,最后才开始写作创作。

英国文学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自其形成的那一刻起,便逐步建立了符合自身国情的体系构造,并以坚定的步伐迈进新的时期。

追溯其每个阶段的发展,当代的英国文学更能诠释出历史感和时代感,这要从当代的英国戏剧、小说和诗歌出发分析和解释。

首先,20世纪的英国文学首要的重大突破来自于戏剧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5月7-10日 第7届英国文学年会 河南开封 5
二、世纪末身份的渲染与刻画
• • 自20世纪90年代起,身份政治受到关注。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探讨直接影响到自我建构。小说成 了作家开掘主体性自我反省和探究身份政治的广阔空间。 尽管不少当代英国小说仍然在写阶级,如James Kelman, Martin Amis和Jeanette Winterson等, 但他(她)们逐渐被性别、性爱、性取向、种族和民族等具有更大文化内涵的术语蚕食了。就性 别而言,后女性主义话语遭到质疑。不少争论完全针对女性主义政治立场及其合理性。例如:A. S. Byatt’s Babel Tower, 1996和Helen Fielding’s Bridget Jones’s Diary, 1996 探讨性爱问题,通过对同性恋经历的叙写来揭示同性恋文化身份特征。 身体政治和身体美学不断渗透到身份的形塑。作家通过身体描写来表达权力关系。文本中身份的 确立与身体活动是分不开的。身体就是身份表演和用来表达权力关系的场所。后人类网络世界主 要通过虚拟身体来构建网络身份(虚拟身份)。如Winterson的The Powerbook就是探讨后人类 的赛朋世界。 后殖民理论和90年代时兴的差异理论同样影响到身份政治,并为重新审视英国与前殖民地关系、 殖民统治历史以及当下独特的族裔、种族和宗教身份提供了理论指导。V.S. Naipaul和Salman Rushdie等人的小说所展示的就是一个充满杂糅性的文化世界(国度)。同样,民族叙事更多地 表达了英格兰性、爱尔兰性、苏格兰性和威尔士性等文化身份认同。主要作家作品: – Alasdair Gray, James Kelman, A. L. Kennedy, Irvine Welsh的苏格兰身份 – Niall Griffiths, John Williams 的威尔士身份 – Seamus Deane(Reading in the Dark, 1996), Bernard MacLaverty(Grace Notes, 1997) 的爱尔兰性身份 – John King (England Away, 1998), Julian Barnes (England, England, 1998)英格兰性 多元身份政治下的亚文化观照、跨国界书写与属下研究
当代英国小说的核心主题与创作走向 • 一、引言 • 二、四大核心主题 1.跨世纪焦虑 2.世纪末身份的渲染与刻画 3.历史题材拟写 4.地理空间叙事 • 三、几点思考
2009年5月7-10日
第7届英国文学年会 河南开封
1
引言
•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的日渐式微,科学技术和电子科技深入社会 生活,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学艺术走向多元化,英国小说出现多种样式和 题材并存的创作局面。 当代英国小说的严肃精英性质逐渐被通俗流行所替代,纯文学走向了边缘。小说 既是人性和哲学的共同探索领域,又是文化和美学的多元共存领地,小说从此徘 徊在文学与文本之间、严肃与娱乐之间、理性与非理性之间。 英国小说创作紧紧与变化、新颖联系在一起,经历了一个艺术实验商业化的过程。 作家对过去所采取的态度也因受到市场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出现一种追求“向 后”(retro)的文学消费要求。在其影响下,历史成了某种消费品,可以像某一 商品的款式一样可以复制,再生产。 当代英国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当代英国的历史现实和文化病症。作家们在现 实与虚构之间来回折腾,实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拟写。了解小说与现实之间 的关系至关重要,这是了解整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小说(文化)的基础。 从理论层面关注小说的虚构作用,尤其是现实生活如何依靠各种虚构方式得以展 示的各种形式。Hayden White 的历史观和元历史小说理论受到格外器重。尽管学 界争论不少,但直接引发了对英国后现代历史的思考。 当代英国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也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文化多 样性也是当代英国小说的重要表征。 从以上简要的描述可以看出,当代英国小说无论是主题还是形式都具有多元性特 征,而且复杂难辨。如果细细加以区分,不妨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的核心主 题。
– Pat Barker, Kazuo Ishiguro, Ian McEwan, Monica Ali, Zadie Smith, Jacob Ross (Pynter Bender, 2008)
2009年5月7-10日 第7届英国文学年会 河南开封 6

•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国小说对历史话题的关注并不亚于二战后的60年代,主要表 现在对过去与当下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上。当代英国小说家想通过创作来审视小 说、历史与正统之间的关系,大大开启了拷问自我,认识先辈(过去)的途径和方 式。 重视探讨官方与私域的关系。 –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正统(官方)的历史叙事背后总掩盖了无数鲜为人知的他者 (私密)历史现象。这些历史现象或话语一直被掩埋着,处于边缘或无人知晓的 境地,但在后现代语境下它被赋予了言说的权利,从而对官方历史话语构成了挑 战。小说家的回应就是在自己的创作中通过对某种地下笔记的揭示或狂欢化的叙 事格调来发出挑战正统历史的声音。主要作家及作品: • Peter Ackroyd’s Dan Leno and the Limehouse Golem, 1994 – 热衷描写暴力、战争和灾难事件,试图通过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追溯和拟写来观照 和认识历史,尤其是20世纪发生的各种历史冲突和争议。主要作家及作品: • Pat Barker’s Regeneration Trilogy (1991, 1993, 1995) • Sebastian Faulks’s Birdsong (1993),第一次世界大战 而Charlotte Gray (1998)以第二次世界大战 • Martin Amis, Time’s Arrow, 1991, W. G. Seald’s The Emigrants, 1996, Zadie Smith’s White Teeth, 2000 • 以上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拟写了历史(过去),其中不乏记忆的创伤和对 历史瞬间的反思,充斥着集体无意识的想象,表达了人类对过去与现在之间 复杂关系的思考。
2009年5月7-10日 第7届英国文学年会 河南开封 2


• •
核心主题
一、跨世纪焦虑 二、世纪末身份的渲染与刻画
三、历史题材拟写
四、地理空间叙事
2009年5月7-10日
第7届英国文学年会 河南开封
3
一、跨世纪焦虑(1.1)
• 冷战结束后,历史其实给世纪末的世人开了个玩笑,让人们觉得全球化的战争, 如核战争已经不再可能发生了。西方不少文化志士一方面追思历史;另一方面 又贪然享受自由市场经济带来的益处,认为资本全球化从此可以一统天下。然 而,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争和种族、宗教的冲突依然在践踏人性,人类并没 有完全远离恐怖的阴影。如何进行反恐,抵御和防范暴力仍然困惑着当今世界。 作家从写星座到写世纪末疾病,从多方面刻画“末世身份”。 “历史终结”的讨论也盛行起来, 已经不再局限于原先福山论述的政治语境, 而是与其他各种话语联系起来,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关于终结的叙事,如意识形 态的终结、反对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终结、未来的终结、理想主义的终结、文 化的终结、价值的终结和意义的终结等。这种以枯竭为标志的话语和叙事方式 代表了一种为后现代裁定的千喜年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不少小说家所关心的课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理论或 理论讨论的滋养。尽管一部分人叫嚣后现代主义已经结束了,但波德里亚、利 奥塔、德里达和福柯等人探讨的命题和理论观念依然影响着90年代的小说创作 和文学批评。对真实与非真实之间、过去、现在与将来之间的不确定关系的认 识不仅直接挑战历史目的论,而且也产生出不同的具有自我反省的叙事话语。
• •

2009年5月7-10日
第7届英国文学年会 河南开封
4
一、跨世纪焦虑(1.2)
• 作家举例:
– Jim Crace’s Being Dead, 2000:事实与虚构交织,人物都要通过“迷思”来 重新想像或认识死的意义,突破了一般的时空架构,把历史、死亡和逃避现实 窜起来写,把作品人物写成了时间难民。 – J. G. Ballard的《可卡因之夜》(Cocaine Nights, 1997)和《新纪元的人们》 (Millennium People, 2003): 文笔优美,就像畅想曲,把未来的理想和设想 都描写成霓彩般的期待。现实中人们要为这样的期待而挣扎,但每每发现所有 的期望原来只是幻想而已。小说人物大都生活在没有了时间的终点,被全球化 技术垄断损坏了的、掏空了的一个空洞死亡之域,这里一切都被拽到了永远不 变的、毫无生机的、充满暴力的现在的怀抱。历史不可能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架 设桥梁,也不能对一个人的自我反省提供有价值的资讯。(典型的怀疑主义) – Ian McEwan的《爱无可忍》(Enduring Love, 1997)是科学和虚构结合的佳 作,一方面揭示了人类的贪婪与欲望无度的危险性,另一方面又强调科学可以 增强人的知识,但排除不了人的欲望及其探索未知复杂性的需求。作品认为人 类只有充分认识到彼此能力的局限性才有可能建立起联盟,否则无法消除霸权、 权力争斗或越界。 – Salman Rushdie 的《哈伦与故事海》(Haroun and the Sea of Stories,1990): 科学理性与文学想象交织在一起,共同探讨世纪末人类面临的各种困境。作品 交织穿插的有机器人、阿拉伯神话中的神怪、会说话的鱼、黑色歹徒、等待被 拯救的阿拉伯公主等 。
2009年5月7-10日
第7届英国文学年会 河南开封
8
四、地理空间叙事
• 当代英国小说注重想像,尤其注重想像性空间的建构,对历史、地缘和身份之间的关系特别感 兴趣,具体表现在对阶级、性别、族裔、性和民族等话题的关注方面。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小 说家特别喜欢描写社会和文化环境,而这些话题本身都可以在不同层面展示社会文化特征。地 理空间的介入无疑拓展了小说的地缘政治空间。 与叙事的地理空间紧密相关的是对后现代都市的摹写。很多作家对后现代都市感兴趣。伦敦就 是他们热衷的对象,与之相关的主题有碎片化、多元化、杂糅化和再创造。他们试图透过表面 物质世界来揭示隐秘的内在心理世界,生成了一种复杂的心理地缘版图。小说总是瞄准都市景 观,其中后现代游手好闲的流浪者。彼特·阿克罗伊(Peter Ackroyd)和伊恩·辛克莱(Iain Sinclair)就是两位杰出的作家。他们着力通过都市表面描写来展示都市的各种景象,不仅肩负 着叙述往事的作用,而且深入观照当代英国都市生活:一个鬼魅横行的反文化地下世界。可见, 这些反文化叙事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后现代伦敦景象: – Peter Ackroyd’s The House of Doctor Dee, 1993 and Dan Leno and the Limehouse Golem, 1994 – Iain Sinclair’s Landor’s Tower or The Imaginary Conversations, 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