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心理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逃课心理分析报告
大学生逃课在高校教学中是屡见不鲜的问题,很多学者对此进行过思考与研究,提出了许多应对措施,但最终都不能遏制逃课现象的发生。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大学生逃课现象,呈现大学校园积极向上的浓厚学习氛围,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调研等方法,运用凯利三维归因理论,着重分析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因素,旨在使大学生们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调整好心理状态,自觉抵制逃课现象。同时,也希望能给学校、教师为控制大学生逃课现象提供相应的理论与事实参考,以便于学校、教师在制定相应措施与策略时更能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状况。
我国自1999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各级各类大学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从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看,应该是值得欣慰的现象,然而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高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且有些问题越来越严重,如大学生逃课问题。当今的一些大学校园中,“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已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了。针对这一屡见不鲜的问题,众多学者纷纷进行过思考与研究。
纵观多年的研究结果,可将研究归为以下几类:首先,教育学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最大,在这方面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从学校、教师、学生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并总结原因,认为造成大学生逃课的因素主要是:1、学校管理因素:针对逃课设立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缺乏监督检查机制、惩治力度不够等。2、教师因素:教师个人魅力缺乏、师生互动较少、对课堂的掌控度低等。3、学生因素: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较弱、自我约束力不够、忙于考证考研等。其次,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也占据着主要地位,大学生作为被调查的主要对象,其心理成为心理学学者的主要研究突破口,从内外控制点进行归因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出大学生存在侥幸心理、松懈心理、功利心理、厌学心理、从众心理等逃课心理,另有部分学者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德勒的“注意”理论、弗洛伊德的“转移”理论,从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希望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迫于父母压力等方面对大学生逃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最后,也有部分研究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出发对大学生逃课进行研究。
本论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针对造成大学生存在的各类逃课心理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某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效控制逃课的策略。
第二章对大学生逃课心理的调研
2.1 问卷设计
2.1.1 问卷设计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逃课涉及多方面因素,但综合起来看,最主要的不外乎学校、教师与学生,如果要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造成的结果,那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三维归因理论无疑是最适合的。凯利三维归因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进行因果归属时需从主、客观领域中的三个范畴去着手。所谓三个范畴,即(1)客观刺激物(存在),(2)行动人
(人),(3)所处关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在把一个特殊结果归属于某个特定原因时,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2.1.2 影响大学生逃课心理的因素设计
根据凯利三维归因理论,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分类如下: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与教师两个方面,主要涉及学生对于学校安排课程以及课程密度、教学设备、教师上课风格、师生互动、授课效果等的满意度调查。内部因素主要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从学习态度、从众心理、对课程重视程度等方面入手。在考虑了各类因素对逃课心理的影响后,对某大学学生的逃课频率,以及所逃课程进行了解,对大学生对自身逃课原因的认识以及自身认为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缓解逃课现象进行了解,为后续相关的意见措施提供相应的依据。
2.2调研对象的选择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本科学生,为使研究更便于收集资料、更有针对性,选取某大学榆中校区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取方式,进行相应的信息采集。
2.3 对大学生逃课心理调研的实施
首先,在某大学榆中校区的学生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同时实行网络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实际回收且结果有效的问卷178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9%。
其次,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访谈,从中获取与逃课心理相关的最直接的信息。
再次,翻阅有关的文献,收集与大学生逃课心理相关的
大量资料,为大学生逃课心理因素的分析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有利于提出更有效、可操作的干预措施。
2.4 对大学生逃课心理调研分析的方法
对该调查的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数据分析和对逃课心理的归因分析。在数据分析中,首先对各选项进行相应的百分比统计,重点使用spss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通过交叉式分析了解各因素与逃课频率的关联程度及影响程度。在对逃课心理的归因分析中,采用凯利的三因归因理论,从内外因两个方面探讨不同因素导致产生的逃课心理。
第三章大学生逃课心理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3.1 调研结果
在对大学生逃课心理调研的结果统计中,主要从逃课的基本情况、学校、教师、学生自身这四个方面入手。
3.1.1 大学生逃课基本情况
在对大学生逃课频率的调查中,有71.64%的学生选择没有逃课,28.36%的学生每周的逃课频率在1-3次,逃课频率在每周三次以上为0。根据此结果,在之后的调查中,为使调查结果更具真实性,没有逃课行为的同学将根据身边同学或是假设相应情况而进行倾向性的选择。
图3.1 大学生逃课频率
在对大学生逃课所选课程的统计中可以看出,马哲、毛概等思想教育课,以及公共选修课逃课比例高达70%以上,体育课的逃课比例为17.91%,专业必修课的逃课比例相对较低,为7.46%,另有20.9%的学生选择其他,在这一类中主要包括限选课、双学位等课程。
图3.2 大学生逃课课程
3.1.2 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