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与欣赏》教学大纲 本科
中国音乐史课程大纲
![中国音乐史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36d047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db.png)
中国音乐史课程大纲一、引言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艺术风貌,更承载了浓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中国音乐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课程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以及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的欣赏与研究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熟悉中国音乐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流派分类;2. 了解中国音乐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3. 掌握中国音乐的欣赏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5. 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创作与演奏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音乐1. 介绍古代中国音乐的发展概况;2. 了解古代中国音乐的乐律体系和乐器分类;3. 详细介绍《雅乐》、《琴学》等古代音乐文化;4. 分析古代音乐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第二单元:传统民间音乐1. 介绍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特点和流派;2. 研究中国不同地域的特色音乐,如蒙古马头琴、云南花灯音乐等;3. 探讨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第三单元:古典音乐1. 研究古代宫廷音乐和文人雅乐;2. 了解中国古典音乐的曲调、演奏方式和演奏器乐;3. 分析古典音乐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4. 对比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异同。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音乐1. 介绍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和创作风貌;2. 研究中国现代音乐家和乐团的代表作品;3. 分析现代音乐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4. 探讨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关系和冲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交流;2. 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音乐片段和现场演奏;3. 安排实地考察,参观音乐演出和博物馆展览;4. 课程设计独立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和报告。
五、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讨论、参与度等)占比30%;2. 个人作业(如研究报告、演讲等)占比40%;3. 期末考试占比30%。
《中国音乐史及名作赏析》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中国音乐史及名作赏析》课程教学大纲【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b64adf1650e52ea54189816.png)
《中国音乐史及名作赏析》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与轨迹,熟悉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深刻理解我国音乐文化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因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努力寻觅其发展之规律,同时掌握并运用这些知识,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为当今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事业和实际工作提供科学的借鉴与服务。
三、课程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目标:该门课程是音乐学本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为指导,揭示我国音乐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通过讲授我国音乐文化的优秀传统,分析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音乐发展的状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寻求我国音乐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实践经验、成就和发展规律,并将其借鉴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族音乐的实践工作之中,为我们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讲解、赏析相关音像资料、共同探讨相关论题、学生课后阅读、期末卷面考试等环节和形式,采用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与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中国音乐历史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与理念,而不只是纯粹理论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提倡批判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将音乐史学原理与社会、哲学、美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与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品行操守,使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成为让学生科学全面的发展与成长的有效途径。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后进行,在如《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之后开设,该课程的开设将对学生以后学习《外国音乐史及名作赏析》、《歌曲写作》、《音乐美学》等课程起到桥梁和铺垫的作用,并有助于学生以后在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时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中国音乐史课程大纲
![中国音乐史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2207cc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41.png)
中国音乐史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深入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通过学习中国音乐的起源、演变和影响,以及相关的艺术形式、技巧和理论,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的综合认知和理解。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中国音乐的基本知识、技能和鉴赏能力,为深度研究和艺术实践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 了解中国音乐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2. 熟悉中国古代和现代音乐的代表作品、作曲家和流派;3. 掌握中国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巧;4. 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和对中国音乐文化的理解;5. 培养音乐创作与表演的潜力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内容1. 古代中国音乐概述- 介绍古代中国音乐的背景和特点;- 探讨古代音乐的文化、宗教和社会功能。
2. 古代中国音乐的代表作品- 介绍古代中国音乐的主要作曲家和作品;- 分析古代音乐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3. 中国古代音乐器概述- 介绍中国古代音乐器的分类和特点;- 学习古代音乐器的演奏技巧和构造原理。
4. 中国古代音乐流派- 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不同流派和地域特色;- 了解古代音乐的传统演出形式和场合。
5. 中国现代音乐的兴起- 探讨中国现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介绍中国现代音乐的主要风格和代表作品。
6. 中国现代音乐的作曲家与作品- 研究中国现代音乐的著名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 - 分析现代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和创新手法。
7. 中国现代音乐的表演形式- 学习中国现代音乐的表演技巧和流派特点;- 探讨现代音乐在舞台和影视领域中的应用。
8. 中国音乐理论- 了解中国音乐的基本理论和体系;- 学习中国音乐的记谱法和音乐分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通过课堂讲解和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发展,加深对主要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2. 听示范与欣赏:通过播放音乐录音和现场演示,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音乐的韵律、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3. 实践与创作:通过合唱、乐器演奏和创作小组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和创作能力。
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大纲.doc
![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b7daef3776a20029bc642d44.png)
《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大纲(The History of Chinese Music)适用专业:戏剧表演(黄梅戏方向)课程学时:30学时课程学分:2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黄梅戏表演专业的专业拓展课、选修课程、通识模块。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屮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概貌,了解屮国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进程与成果,了解各个吋代中国咅乐的主要特色及其部分代表作品;使学牛掌握较为丰富的音乐历史知识,基木树立正确的音乐史学观,同时扩大其艺术视野, 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远古一公元前1046年)1 •概述2.关于音乐起源的几种学说。
(了解)3.古乐舞:《弹歌》《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漫》等。
(理解)4.传说及文献中的音乐家。
(了解)5.古乐器及其发展历程:“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等出土古乐器。
(掌握)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046年一公元前221年)1.概述:社会变迁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2.礼乐制度:“乐县”、“舞俏”。
(掌握)3•音斥机构和音乐教育:“大司乐”及其职能、培养对象、教学内容等。
(掌握)4.乐器与乐器分类法:“八音曾侯乙墓编钟。
(掌握)5.乐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法;十二律吕。
(掌握)6.歌诗类音乐作品:《诗经》、《雉辞》、《成相篇》。
(理解)7.著名音乐家及其经典故事。
(理解)8.音斥思想流派和音乐理论著作。
(理解)第三章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年)1.概述。
2.音乐机构“乐府”及其主要领导人李延年。
(掌握)3.民间音乐:鼓吹乐、相和歌、清商乐、歌舞戏。
(掌握或理解)4.文人音乐家: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阮籍及其《酒狂》、《乐论》,桓伊与《梅花三弄》,阮咸。
(理解)5.器乐与乐器:琴曲《广陵散》,琴歌《胡笳十八拍》;山东洛庄汉墓乐器群。
(掌握或理解)6.乐律学与记谱法:京房“六十律”、苟勖“笛律”与“管口校正数”、钱乐之“三百六十律”、何承天“新律”;“声曲折”、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大学音乐欣赏》教学大纲教程文件
![《大学音乐欣赏》教学大纲教程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642ff58e9951e79b89279f.png)
《大学音乐欣赏》教学大纲《大学音乐欣赏》教学大纲一、本课程性质及与其他课程的分工与联系本课程是信息技术系、英语系必修课之一,是一门音乐综合课程,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前导课,从音乐语言、民歌、器乐、声乐等方面进行一般性介绍,目的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在教学活动中配合大量音乐课外活动,包括欣赏音乐电影、以及民歌竞赛等等。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本课程起着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殿堂之门和培养高尚品德、开发智力、提高欣赏能力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了解音乐的背景和理解音乐语言、掌握音乐的基本规律,通过学习初步解决学生对音乐欣赏困难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音乐课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鉴赏音乐,提高人文素质,提高自身对真善美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一名合格公民。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一)教学内容第一章音乐欣赏的基础知识第一节音乐语言的内部结构第二节音乐语言的特殊性第三节怎样欣赏音乐重点: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
难点:语言。
第二章声乐艺术了解声乐艺术的发展原理及西方声乐艺术,掌握声乐作品体裁。
重点:声乐作品的表演。
难点:实践。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三章民歌(12学时)理解民歌的概念,了解民歌的形式,掌握民歌的体裁。
第一节中国民歌第二节外国民歌重点:民歌的基本特征,民歌的体裁及欣赏。
难点:欣赏。
第三章中国曲艺和戏曲第一节曲艺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及曲种欣赏第二节戏曲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及曲种欣赏重点;大鼓和弹词的特征风格、京剧的欣赏难点:曲艺和戏曲曲种的辨析第四章中外乐器介绍及器乐作品欣赏了解中外乐器,区分各种乐器音色,掌握中国乐器的色彩。
第一节中国民族乐器第二节西洋乐器第三节管弦乐欣赏及乐器在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重点:吹奏乐器及曲目欣赏、弹奏乐器及曲目欣赏、拉奏乐器及曲目欣赏、打击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弓弦乐器、弹弦乐器、键盘乐器。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9e646d30c22590102029df2.png)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编号:412011,412012学分:4分总学时:72学时适应专业:音乐学先修课程:音乐基础知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国音乐史与欣赏》是音乐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专门阐述中国音乐发展历史的学科,是高等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课程之一。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从宏观上掌握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线索,了解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重要作品,学会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音乐历史中的事件、人物和作品,树立正确的音乐史观。
学生还可以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音响、文物以及文献等史料的学习,了解并掌握中国音乐史发展的整体框架与基本线索。
了解中国音乐史的背景,感知中国音乐史的时代风格,并初步掌握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规律,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质,为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奠定基础,为继承和弘扬我国音乐文化的优秀传统,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学年,开课时间在第四、第五学期,周课时两节,共计72学时。
第一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4学时)1、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以及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2、理解并掌握原始社会时期“乐舞”出现的主要原因和远古音阶;3、了解并掌握我国远古时期民歌、乐舞和乐器的概况;4、了解远古、夏、商时期的宫廷音乐、音乐家、音乐文化交流和音乐教育;5、重点掌握《葛天氏之乐》,《弹歌》。
二、周、秦时期的音乐(8学时)1、正确理解西周时的礼乐制度,实际上就是等级制度;2、了解《诗经》、《楚辞》、《成相篇》的艺术特征和贡献;3、掌握八音分类法、五声与三分损益率以及旋宫转调理论;4、重点掌握周代“六代乐舞”的内容、用途,以及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在我国音乐历史上的作用,我国音阶的产生和先秦音乐美学的典范——《乐记》的内容;5、理解并掌握周秦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近现代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近现代部分)》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43deefda76e58fafbb003ad.png)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近现代部分)》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或团队信息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名称(英文):Chinese music:history and canons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0610009周学时:2 总学时:32 学分:2先修课程:乐理、视唱练耳、中国民族音乐、世界民族音乐、西方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授课对象:音乐表演专业三、课程简介《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一门阐述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历史的专业课程,是一门通史性质的音乐历史课程,是音乐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
本课程是《世界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史》等课程的延续。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由《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两大部分组成。
自原始社会音乐的产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止,涵盖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音乐发展的总体特点。
本课程主要讲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部分,既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期间音乐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包括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音乐形式,音乐理论,音乐家与音乐作品等方面的内容。
四、课程目标完善学生音乐文化的整体素质,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认识与分析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特性,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与美学的角度来审视中国音乐文化,为今后的音乐教学与音乐表演注入更多的民族文化气息,使学生不仅具备现代艺术精神,更具备现代文化精神。
此外,学生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能够清晰的掌握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具体目标包括: 1、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每一时期的音乐的样式和风格特点。
2、了解中国近现代时期中重要的作曲家、音乐作品及其特点。
3、较为完整的梳理中国近现代时期的音乐思想以及理论发展的脉络。
中国音乐经典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音乐经典欣赏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e4dfbde04a1b0717fd5ddc7.png)
《中国音乐经典欣赏》课程教学大纲(Enjoy Chinese Classical Music)适用专业:戏剧表演(黄梅戏方向)课程学时:30学时课程学分:2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黄梅戏表演专业的专业拓展课、选修课程、人文模块。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欣赏并熟悉中国音乐历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同时使学生对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概貌有所了解,在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同时扩大其艺术视野。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先秦时期的钟鼓之乐1.概述。
2.欣赏:骨笛独奏《原始狩猎图》;编钟曲《楚商》、《竹枝词》;古琴曲《阳春白雪》、《流水》。
(熟悉)第二章汉魏时期的相和歌和琴乐1.概述。
2.欣赏:《大风歌》、琴曲《广陵散》、琴歌《胡笳十八拍》;琴曲《酒狂》、《碣石·幽兰》,笛(或琴)曲《梅花三弄》。
(熟悉)第三章唐代的歌舞大曲1. 概述。
2. 欣赏:民乐合奏《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蜀宫夜宴》;排箫独奏《春莺啭》、琴歌《阳关三叠》、琴曲《梅花三弄》、《离骚》。
(熟悉)第四章宋元时期的词调音乐和琴曲1.概述。
2.欣赏:词乐《扬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等;乐曲《满江红》;琴曲《潇湘水云》;琵琶曲《海青拿天鹅》等。
(熟悉)第五章明清时期的音乐1.概述。
10.欣赏:京韵大鼓《野猪林》;北京琴书《杨八姐游春》;古琴曲《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琵琶曲《十面埋伏》、《阳春白雪》;筝曲《渔舟唱晚》;汉族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牌子小曲《山门六喜》等;昆曲《牡丹亭·游园》、《单刀会·刀会》;合奏《十六板》(了解)第六章20世纪的中国音乐1.概述。
2.欣赏①20世纪前半叶:京剧《珠帘寨·昔日有个三大贤》、《让徐州·未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二胡曲《二泉映月》、《病中吟》、《良宵》、《光明行》;歌曲《送别》、《男儿第一志气高》、《可怜的秋香》、《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问》、《教我如何不想他》;合唱曲《春游》、《海韵》、《旗正飘飘》、《黄河大合唱》;钢琴曲《和平进行曲》、《牧童短笛》、《花鼓》;小提琴曲《西藏音诗》、《内蒙组曲》;新歌剧《白毛女》。
音乐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音乐赏析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0ed50b2c77da26925c5b032.png)
《音乐赏析》课程教学大纲(无专业限制,参考学时:36学时)一、课程简介:《音乐赏析》以审美为主线,以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基础,介绍一些相关的音乐知识理论,中国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中外著名音乐作品等,从大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旨在提高本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音乐审美能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开阔音乐视野,增长音乐知识。
初步了解中西方音乐史及部分著名音乐家,懂得一般的音乐体裁及曲式结构,熟悉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培养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养成欣赏古典音乐的习惯。
二、教学目的: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
本课程以审美为主线,以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基础,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掌握多方面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体裁等知识,从大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旨在提高本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要求: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体裁等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音乐要素知识及中外音乐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具备准确、敏锐地从整体上感受、体验音乐表现内容的能力,逐步具备评价音乐内容和形式中所反映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
从绚丽多彩的音乐作品中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认识生活,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欣赏水平的音乐爱好者。
四、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安排:(一)、声乐作品及声乐表演常识。
声乐作品结构短小,音乐形象鲜明,比较容易把握。
声乐作品旋律一般较强,曲名和歌词使音乐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的表现更为明确,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可供欣赏的声乐作品形式主要有:1、民歌。
民歌是最直接、最质朴地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生活的声乐表现形式。
欣赏民歌可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社会历史、民俗、民情。
《中国音乐史》教学大纲教学文案
![《中国音乐史》教学大纲教学文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5dbf68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4.png)
《中国音乐史》教学大纲教学文案《中国音乐史》教学大纲《中国音乐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刘茹中国音乐史是音乐大专班必修课程之一。
该课程以中国音乐文化史为学科对象,其交叉学科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多重学科。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将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使学生概要了解中国音乐丈化发展的脉络。
2、使学生基本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生成土壤,能对重大的音乐事象作简要的解释。
3、培养学生在从事基础音乐教育时所必备的音乐史学常识。
4、培养学生价值相对论的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原则及要求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中国音乐史》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和基本发展脉络,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思想。
3.密切联系实际,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艺术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艺术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1.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结合音乐史料文献、文物、音响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多种相关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力求以音、像、图、书、谱、表等多种形式,全面介绍音乐史料的特点及其音乐艺术内涵。
2.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课程讲授进度,适当开展实地教学与社会实践。
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堂课时数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资料收集、整理和专题研究活动以及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开课时间在四年级整学期,周课时两节,共计72学时。
六、考试形式:1.平时成绩占20%,考勤占10%,期中成绩占10%,期末卷面成绩占60%。
2.考试为闭卷考,以百分制记分。
考题包括填空、判断、改错、简答、选择和论述等类型。
主要内容、章次第一学期(36学时)第一编中国古代音乐(约8000年前——公元1911年)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4课时)(约8000年前——公元前11世纪)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音乐的起源第三节古歌与古乐舞第四节古乐器第五节音阶的形成作品欣赏:1.埙曲《哀郢》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4课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西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第三节乐舞与歌唱、歌唱理论第四节乐器与器乐的发展第五节古乐理、乐律学观念的形成第六节音乐思想作品欣赏:1.琴曲《流水》第三章秦、汉时期(6课时)(公元前221年——公元220)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乐府第三节鼓吹第四节相和歌第五节百戏中的乐舞第六节乐器的发展第七节音乐理论成就作品欣赏:1. 琴曲《广陵散》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6课时)(公元220——公元589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音乐文化的交流第三节音乐思想第四节清商乐第五节古琴音乐第六节歌舞戏第七节乐器第八节乐律学成果作品欣赏:1.琴曲《酒狂》2.琴曲《胡笳十八拍》3.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6课时)(公元581——960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宫廷燕乐第三节民间俗乐第四节音乐理论第五节记谱法第六节音乐机构第七节著名音乐家第七节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作品欣赏:1.琴歌《阳关三叠》2.琴箫合奏《梅花三弄》第六章宋、元时期(6课时)(公元960——1368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市民音乐的勃兴第三节宋代曲子与元代散曲第四节说唱音乐第五节戏曲音乐的成熟和发展第六节乐器与器乐的发展第七节乐律学的重要成果第八节音乐论著作品欣赏:1.郭沔《潇湘水云》2.琵琶曲《十面埋伏》第七章明、清时期(4课时)(公元1368——1911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戏曲的发展第三节民间歌舞、说唱第四节器乐的发展第五节重要曲谱作品欣赏:1. 江南丝竹《三六》第二学期(36学时)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公元1912—— 1989年)第八章中国近代音乐(8课时)(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2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一、西洋音乐的传入二、学堂乐歌的兴起作品欣赏: (2课时)1.《中国男儿》2.《光复纪念》第三节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1.沈心工2.李叔同作品欣赏: (2课时)1.《兵操》2.《竹马》3.《送别》4.《春游》第四节京剧的发展作品欣赏: (2课时)1.《红灯记》中的片段2.《智取威虎山》中的片段3.《沙家浜》中的《沙家浜总有一天会解放》第九章中国现代音乐(14课时)(公元1949年—公元1989年)(2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新式音乐社团的兴起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第三节声乐创作(4课时)一、城市小调二、群众歌曲三、抒情歌曲和艺术歌曲四、少年儿童歌曲五、合唱音乐作品欣赏:城市小调:1.《满江红》2.《苏武牧羊》工农革命歌曲:1.《工农联合起来向前进》2.《共产儿童团歌》群众歌曲:1.《五四纪念爱国歌》2.《大刀进行曲》3.《游击队歌》4.《八路军军歌》5.《到敌人后方去》6.《咱们工人有力量》抒情艺术歌曲:1.《问》2.《卖布谣》3.《教我如何不想他》4.《长城谣》5.《玫瑰三愿》6.《日落西山》7.《松花江上》8.《嘉陵江上》9.《在那遥远的地方》10.《卖报歌》11.《歌唱二小放牛郎》合唱:1.《黄河大合唱》2.《在太行山上》3.《长恨歌》第四节器乐创作(4课时)一、刘天华,阿炳的二胡、琵琶曲创作二、钢琴和其它器乐独奏音乐三、器乐重奏、合奏和大型器乐曲创作作品欣赏:独奏音乐1.《光明行》2.《二泉映月》3.《大浪淘沙》4.《牧童短笛》5.《渔舟唱晚》合奏音乐1.《春江花月夜》2.《森吉德玛》第五节歌剧、舞剧、秧歌剧和电影音乐(2课时)一、歌剧、舞剧、秧歌剧音乐二、电影音乐作品欣赏: (2课时)1.《麻雀与小孩》2.《小小画家》3.《可怜的秋香》4.《兄妹开荒》5.《白毛女》6.《渔光曲》7.《毕业歌》8.《义勇军进行曲》9.《铁蹄下的歌女》10.《天涯歌女》11.《四季歌》第六节音乐论著和音乐美学思想一、音乐论著二、音乐美学思想第十章中国当代音乐(14课时)(公元1989年——)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声乐创作(4课时)一、歌曲创作二、合唱音乐作品欣赏:群众歌曲:1.《歌唱祖国》2.《学习雷锋好榜样》3.《我们走在大路上》抒情艺术歌曲:1.《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2.《我为祖国献石油》3.《马儿啊,你慢些走》4.《唱支山歌给党听》5.《玛依拉》6.《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7.《乌苏里船歌》8.《北京颂歌》9.《打起手鼓唱起歌》10.《祝酒歌》11.《在希望的田野上》12.《我和我的祖国》13.《我爱你塞北的雪》通俗歌曲:1.《清晨我们踏上小道》2.《乡恋》3.《请到天涯海角来》4.《让世界充满爱》合唱音乐:1.《祖国颂》2.《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第三节器乐创作(6课时)一、器乐独奏音乐二、器乐重奏、合奏及管弦乐作品作品欣赏: 独奏音乐:1.《喜相逢》2.《姑苏行》3.《江河水》4.《彝族舞曲》5.《战台风》6.《新疆舞曲》7.《庆丰收》重奏音乐:1.《春天来了》合奏音乐:1.《翻身的日子》2.《丰收锣鼓》管弦乐及大型音乐作品:1.《红旗颂》2.《梁祝》3.《黄河》4.《草原小姐妹》5.《嘎达梅林》第五节歌剧、舞剧、歌舞和电影音乐(4课时)一、歌剧音乐二、歌舞,舞剧音乐三、电影音乐作品欣赏:歌剧音乐:1.《刘胡兰》中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2.《红珊瑚》中的《海风阵阵吹杀人》3.《江姐》中的《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4.《洪湖赤卫对》中的《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舞剧音乐:1.《白毛女》中的《序幕》2.《红色娘子军》中吴菁华的"主题"音乐3.《沂蒙颂》中的《我为亲人熬鸡汤》电影音乐:1.《上甘岭》中的《我的祖国》2.《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3.《红日》中的《谁不说俺家乡好》4.《红星照我去战斗》中的《红星照我去战斗》5.《阿诗玛》中的《马铃儿响来玉鸟唱》教学建议及说明:大纲中的课时分配不绝对,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大学中国音乐欣赏课教案
![大学中国音乐欣赏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caf6a7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2.png)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和发展脉络。
2. 欣赏和解读不同类型的中国音乐作品,如古典、民间、现代等。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4.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点:1. 中国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典型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及创作背景。
3. 音乐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中国音乐中复杂的多声部结构。
2. 对音乐作品深层次内涵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中国音乐历史背景、音乐作品介绍、音乐欣赏方法等。
2. 音乐作品:古典、民间、现代等不同类型的中国音乐作品。
3. 教学用具:音响设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音乐的历史悠久和独特魅力。
2. 学生分享对中国音乐的初步了解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音乐的历史背景- 中国音乐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
- 古代音乐(如先秦、汉唐)、近现代音乐(如近现代、当代)的特点。
2. 中国音乐的分类- 古典音乐:如古琴、古筝、京剧、昆曲等。
- 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歌舞、民间戏曲等。
- 现代音乐:如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电子音乐等。
三、音乐作品欣赏1. 欣赏古典音乐作品:《梅花三弄》(古琴)- 分析作品的结构、旋律、演奏技巧。
- 引导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韵味和意境。
2. 欣赏民间音乐作品:《茉莉花》(民歌)- 分析作品的节奏、旋律、地域特色。
- 引导学生了解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音乐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和分类。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探索中国音乐。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对中国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2. 学生分享对中国音乐的感悟和心得。
二、教学内容1. 音乐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如何欣赏音乐作品的结构、旋律、节奏、和声等。
- 如何从音乐中感受情感、意境和风格。
2. 现代音乐作品欣赏- 欣赏流行音乐作品:《青花瓷》(周杰伦)- 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歌词内涵。
中国音乐史课程大纲
![中国音乐史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3ba095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69.png)
中国音乐史课程大纲
一、介绍
中国音乐史课程旨在探索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音乐的特色和影响。
通过学习中国音乐的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
本课程分为以下几个主题:古代音乐、民族音乐、宫廷音乐、现代音乐等。
二、古代音乐
1. 先秦时期音乐
- 探讨《诗经》中的音乐内容
- 介绍先秦时期的音乐器皿和演奏形式
2. 隋唐时期音乐
- 讨论隋唐时期的音乐曲目和流派
- 分析《乐府诗集》中的音乐元素
3. 宋元明清时期音乐
- 了解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发展
- 探讨不同民族地区的音乐特色
三、民族音乐
1. 汉族音乐
- 研究汉族音乐的历史和传统
- 学习《华严经》中的音乐记载
2. 少数民族音乐
- 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 比较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和区别
四、宫廷音乐
1. 宋代宫廷音乐
- 探讨宋代宫廷音乐的流行曲目
- 分析《太平乐府》中的音乐体裁
2. 清代宫廷音乐
- 了解清代宫廷音乐的演奏乐器
- 研究清代宫廷音乐的音调和节奏
五、现代音乐
1. 新文化运动中的音乐
- 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 分析《中华民国国歌》的音乐元素 2. 当代音乐发展
- 了解当代中国音乐的发展趋势
- 探讨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
六、结语
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不仅可以增进对中国音乐的了解,还可以拓宽视野,提升审美水平。
希望学生们在本课程中汲取丰富知识,为将来从事音乐相关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5711031—2二、课程名称:(中文):中国音乐史与欣赏。
(英文 ):Chinese Music History and Appreciation三、课程情况:(一)课程性质:专业方向必修课。
(二)适用专业:音乐学。
(三)适用对象:本科(四年制)(四)学分:4分(五)学时:72学时。
(六)首选教材:《中国音乐简史》第二版夏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修订版汪毓和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音乐作品欣赏实用教材》许民顺通辛琪编著,吉林大学出版社。
《音乐欣赏》周世斌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考试形式:1.平时成绩占20%,考勤占10%,期中成绩占10%,期末卷面成绩占60%。
2.考试为闭卷考,以百分制记分。
考题包括填空、判断、改错、简答、选择和论述等类型。
(八)教学训环境:课堂,欣赏,讨论。
(九)作业:每学期四次。
四、课程教学目的: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所遗留下来的音响、文物以及文献等史料的学习,了解并把握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整体框架与基本线索。
了解中国音乐史的背景,感知中国音乐的时代风格,并初步把握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规律。
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质,为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为继承和弘扬我国音乐文化的优秀传统,发展和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五、教学原则及要求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中国音乐史》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和基本发展脉络,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思想。
3.密切联系实际,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艺术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艺术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方式1.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结合音乐史料文献、文物、音响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多种相关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力求以音、像、图、书、谱、表等多种形式,全面介绍音乐史料的特点及其音乐艺术内涵。
2.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课程讲授进度,适当开展实地教学与社会实践。
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堂课时数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资料收集、整理和专题研究活动以及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开课时间在第三、第四学期,周课时两节,共计72学时。
主要内容、章次第一学期(36学时)第一编中国古代音乐(约8000年前——公元1911年)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4课时)(约8000年前——公元前11世纪)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音乐的起源第三节古歌与古乐舞第四节古乐器第五节音阶的形成作品欣赏:1.埙曲《哀郢》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4课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西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第三节乐舞与歌唱、歌唱理论第四节乐器与器乐的发展第五节古乐理、乐律学观念的形成第六节音乐思想作品欣赏:1.琴曲《流水》第三章秦、汉时期(6课时)(公元前221年——公元220)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乐府第三节鼓吹第四节相和歌第五节百戏中的乐舞第六节乐器的发展第七节音乐理论成就作品欣赏:1. 琴曲《广陵散》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6课时)(公元220——公元589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音乐文化的交流第三节音乐思想第四节清商乐第五节古琴音乐第六节歌舞戏第七节乐器第八节乐律学成果作品欣赏:1.琴曲《酒狂》2.琴曲《胡笳十八拍》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6课时)(公元581——960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宫廷燕乐第三节民间俗乐第四节音乐理论第五节记谱法第六节音乐机构第七节著名音乐家第七节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作品欣赏:1.琴歌《阳关三叠》2.琴箫合奏《梅花三弄》第六章宋、元时期(6课时)(公元960——1368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市民音乐的勃兴第三节宋代曲子与元代散曲第四节说唱音乐第五节戏曲音乐的成熟和发展第六节乐器与器乐的发展第七节乐律学的重要成果第八节音乐论著作品欣赏:1.郭沔《潇湘水云》2.琵琶曲《十面埋伏》第七章明、清时期(4课时)(公元1368——1911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戏曲的发展第三节民间歌舞、说唱第四节器乐的发展第五节重要曲谱作品欣赏:1. 江南丝竹《三六》第二学期(36学时)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公元1912—— 1989年)第八章中国近代音乐(8课时)(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2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一、西洋音乐的传入二、学堂乐歌的兴起作品欣赏: (2课时)1.《中国男儿》2.《光复纪念》第三节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1.沈心工2.李叔同作品欣赏: (2课时)1.《兵操》2.《竹马》3.《送别》4.《春游》第四节京剧的发展作品欣赏: (2课时)1.《红灯记》中的片段2.《智取威虎山》中的片段3.《沙家浜》中的《沙家浜总有一天会解放》第九章中国现代音乐(14课时)(公元1949年—公元1989年)(2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新式音乐社团的兴起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第三节声乐创作(4课时)一、城市小调二、群众歌曲三、抒情歌曲和艺术歌曲四、少年儿童歌曲五、合唱音乐作品欣赏:城市小调:1.《满江红》2.《苏武牧羊》工农革命歌曲:1.《工农联合起来向前进》2.《共产儿童团歌》群众歌曲:1.《五四纪念爱国歌》2.《大刀进行曲》3.《游击队歌》4.《八路军军歌》5.《到敌人后方去》6.《咱们工人有力量》抒情艺术歌曲:1.《问》2.《卖布谣》3.《教我如何不想他》4.《长城谣》5.《玫瑰三愿》6.《日落西山》7.《松花江上》8.《嘉陵江上》9.《在那遥远的地方》10.《卖报歌》11.《歌唱二小放牛郎》合唱:1.《黄河大合唱》2.《在太行山上》3.《长恨歌》第四节器乐创作(4课时)一、刘天华,阿炳的二胡、琵琶曲创作二、钢琴和其它器乐独奏音乐三、器乐重奏、合奏和大型器乐曲创作作品欣赏:独奏音乐1.《光明行》2.《二泉映月》3.《大浪淘沙》4.《牧童短笛》5.《渔舟唱晚》合奏音乐1.《春江花月夜》2.《森吉德玛》第五节歌剧、舞剧、秧歌剧和电影音乐(2课时)一、歌剧、舞剧、秧歌剧音乐二、电影音乐作品欣赏: (2课时)1.《麻雀与小孩》2.《小小画家》3.《可怜的秋香》4.《兄妹开荒》5.《白毛女》6.《渔光曲》7.《毕业歌》8.《义勇军进行曲》9.《铁蹄下的歌女》10.《天涯歌女》11.《四季歌》第六节音乐论著和音乐美学思想一、音乐论著二、音乐美学思想第十章中国当代音乐(14课时)(公元1989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声乐创作(4课时)一、歌曲创作二、合唱音乐作品欣赏:群众歌曲:1.《歌唱祖国》2.《学习雷锋好榜样》3.《我们走在大路上》抒情艺术歌曲:1.《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2.《我为祖国献石油》3.《马儿啊,你慢些走》4.《唱支山歌给党听》5.《玛依拉》6.《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7.《乌苏里船歌》8.《北京颂歌》9.《打起手鼓唱起歌》10.《祝酒歌》11.《在希望的田野上》12.《我和我的祖国》13.《我爱你塞北的雪》通俗歌曲:1.《清晨我们踏上小道》2.《乡恋》3.《请到天涯海角来》4.《让世界充满爱》合唱音乐:1.《祖国颂》2.《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第三节器乐创作(6课时)一、器乐独奏音乐二、器乐重奏、合奏及管弦乐作品作品欣赏:独奏音乐:1.《喜相逢》2.《姑苏行》3.《江河水》4.《彝族舞曲》5.《战台风》6.《新疆舞曲》7.《庆丰收》重奏音乐:1.《春天来了》合奏音乐:1.《翻身的日子》2.《丰收锣鼓》管弦乐及大型音乐作品:1.《红旗颂》2.《梁祝》3.《黄河》4.《草原小姐妹》5.《嘎达梅林》第五节歌剧、舞剧、歌舞和电影音乐(4课时)一、歌剧音乐二、歌舞,舞剧音乐三、电影音乐作品欣赏:歌剧音乐:1.《刘胡兰》中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2.《红珊瑚》中的《海风阵阵吹杀人》3.《江姐》中的《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4.《洪湖赤卫对》中的《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舞剧音乐:1.《白毛女》中的《序幕》2.《红色娘子军》中吴菁华的"主题"音乐3.《沂蒙颂》中的《我为亲人熬鸡汤》电影音乐:1.《上甘岭》中的《我的祖国》2.《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3.《红日》中的《谁不说俺家乡好》4.《红星照我去战斗》中的《红星照我去战斗》5.《阿诗玛》中的《马铃儿响来玉鸟唱》教学建议及说明:大纲中的课时分配不绝对,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