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的历史回溯与发展概念的当代阐释
发展观及其历史演变探析

发展观及其历史演变探析摘要:一定的发展观是与之相应的发展理论的核所在。
二战以来,发展观经历了几个演变阶段:“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经济增长+反恩变革”的发展观、“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社会综合发展”的发展观。
从50多年来发展观演变的逻辑轨迹可以看出,人类对发展观的认识越来越拓展、深化,实现了从注重物到注重人的转变,人的发展已成为发展的中轴目标。
关键词:发展观;历史演变;科学发展观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1-0007-02一定的发展观是与之相应的发展理论的核所在,它作为对发展实践的一种理解与反映,以其时代精神、价值取向和实践理性,引导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潮流,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实践。
20世纪中叶,发展问题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出现在西方,二战结束后,发展观经历了若干演变阶段。
梳理发展观历史演变的逻辑轨迹,对于制定各种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观的基本意蕴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涵、意义和要求的最本质的认识和体悟,是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也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把握,是制定各种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在发展问题中居于灵魂和核心的地位,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不仅包括要发展,而且还包括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一定的发展观是与之相应的发展理论的核所在,它作为对发展实践的一种理解与反映,以其时代精神、实践理性和价值取向,引导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潮流,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实践。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在不同的时期,源于各国所面临的外环境的差异性,其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就不同。
二、发展观历史演变的逻辑轨迹20世纪中叶,发展问题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出现在西方,它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密切相关。
当代中国发展观的历史嬗变及现实启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值 , 目光主要集 中在 “ 上 , 把 物” 并把 国民生产 总 值及人均国民收入 的增长作 为衡 量社会发展 的 基本尺度 , 似乎只要实现 了经济增长 , 会财 富 社
就 会 增 加 , 社会 只 要 财 富 增 加 了 , 而 其政 治 的 民
阶段 。
入 思 考 , 人 们 关 于 社 会 发 展 的 根 本 观 点 和 根 是
本看法 , 是指 导 人们 观 察 、 考 、 决 重 大发 展 思 解
问题 并 自觉 进 行 发 展 实 践 的 基 本 原 则 。发 展 观 具体包含三个 主要方 面 的内容 : 展认识 论 、 发 发 展 方 法 论 和 发 展 价 值 观 。 在 现 阶 段 对 发 展 观 的 演 变 历 程 进 行 历 史 回 顾 , 社 会 发 展 理 论 的 得 对
发 展 , 而 出 现 了社 会 关 系 的物 化 和 人 的异 化 。 从
1 2 变革 阶段 : 2 . 从 o世 纪 6 o年 代末 至 7 0年代 末 的 “ 会 变 革 型 ” 展 观 社 发
1 1 孕 育 阶 段 :0世 纪 4 . 2 O年 代 中期 至 6 O年 代
中期 的 “ 济 增 长 型 ” 展 观 经 发
与失进行哲学反 思 , 以此 为借鉴 , 并 为我 国社会
“ 经济增长型 ” 发展观 的诞生 源 自于全球 经
主义现代化 建设 提 供 一 种有 益 的启 示 , 疑具 无
的增长 ” 的尴尬 局 面。这种极 端 功利性 的经 济 发展理论所 带来 的沉 重灾难 , 引起 了诸 多学 者
主、 文化 的发 展 、 困 的消除 、 等 的扩大 和社 贫 平 会 的进步等其他 的一切均可 达成。这种 单线 发 展观所导致 的结果 就是 人 与社会 的片 面 、 畸形
发展 概念-定义说明解析

发展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发展是指事物在不断演进、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发展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发展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人类进步的方方面面。
在当代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核心任务。
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也是引发各种问题和挑战的原因之一。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还包括社会公平、人民福祉、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和协调。
在个体层面,发展也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
人们希望通过学习、工作、锻炼等方式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和价值的实现。
同时,个人的发展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包括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等等。
因此,为了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需要积极主动地寻求机会和资源,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总而言之,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包括国家层面的全面进步,也包括个人层面的自我实现。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发展都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发展,我们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各个章节和内容安排,并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导航。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阐述。
首先,本文将通过引言部分引入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言部分包含了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四个方面。
在概述部分,将对发展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并阐述本文对于发展的理解和看法。
接着,文章结构部分将对本文的章节和内容安排进行介绍,使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清晰的指引。
在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图,为读者建立期望和预期。
最后,在总结部分,将对整个引言部分进行概括和总结,为正文部分做好铺垫。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按照以下要点进行论述。
第一个要点将对发展概念的起源和演变进行探讨,介绍发展概念的不同观点和理论,以及其在不同领域和学科的应用。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实践出现新的变化,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发展观也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得到了提升和扩充,不断形成新的发展观。
一、发展理论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的要求,发达国家战后恢复的努力,把全世界带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发展潮流之中。
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吸引了大批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事发展问题的研究。
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战略学、发展伦理学等相继问世。
这些不同的学科,虽然其研究方向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焦点却是一致的,即把注意力集中在发展问题上。
由此,发展理论应运而生。
发展经济学在发展理论中是影响力最大的学科之一,对于早期发展观的形成和一些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源和障碍是什么?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何种制度、战略和政策,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快发展。
二、发展观的演进(一)经济增长论20世纪50年代前后,是发展理论形成和繁荣的时期,也是早期发展观形成的时期。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许多欠发达国家来说,人们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增长。
当时的发展经济学家也还没有把“发展”与“增长”两个概念区别开来。
因此,在当时的一段时间里,发展的概念就是指经济增长,发展的实践就是追求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
在这种发展观的主导下,经济增长就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追求的主要目标。
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便由此形成。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反而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可见,增长并不等于发展。
现代的理论认为,发展与增长的区别与联系是:发展是经济、政治、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进步过程。
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
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归宿

[ 中图分类号】C2 [ 献标识码】A 0 文 [ 文章编号]1 8-0320 ) -03-0 0 -45 ( 90 - 7 3 0 - 0 6 0 -
发展观是一定时期 经济 与社 会发 展 的需求 在思 想观 念
层面的聚焦和反 映 , 是一个 国家在 发展进程 中对 发展及 怎样
发展 的“ 大跃进”, 违背 了经 济发展规 律 , 效果 自然适得其 反。 文革 中, 因对国际形 势 的误 断而 以 阶级斗 争 为纲 , 使得经 济
“ 全球问题 ” 如资源枯竭 、 , 环境 污染和生态失衡 等 , 在不 同程 度上触及 了世界上所 有 国家和 所有 民族 的利 益 。这迫使 人
们对此发展观进行 反思 和批 判 : 而提 出 了以满足 人 的“ 从 基 本需求” 目标的人本发展 观 。 为 二 、 “ 足 人 的 基 本 需 求 ” 开 端 的人 本 发 展观 以 满 为
这里谈的人本发展 观并非现代 意义上 的“ 以人 为本 ” 而 , 是 现代 人本 发展观 的早期 模式 , 追求 的 目标是 “ 足人 的 其 满
基本 需求 ” 。这种 发展 观始 于 2 O世 纪 7 O年代 , 发展 和盛行 于8 0年代 , 人们 对于 纯粹 经济 发展观 所带来 消极后果 进 是 行反思 的结果 。17 9 4年 , 阿根廷 巴里洛克基金会 的拉美学 者 们 , 出了一 份报告 , 为发 展 中 国家绝 不能 重复发 达 国家 提 认 已走过的道路 , 当选择一 条“ 应 人类发展 的新道路” 。在这份
人们对发展 的理解和认识 。 纯粹经济发展观 的 出现有 其深 刻 的历史 背景 。第二 次 世界大战使人类经历 了一 场空 前 的劫难 , 参 战 国的政治 、 各 经济受到巨大创伤 , 国人 民迫 切需要解决 如何 实现社会 发 各 展的问题—— 即如何 实 现经 济 的增 长 、 会 的稳 定 和 民 主 社
发展理论的演变及当代发展的重大问题

(四)新发展观
卡逊:《寂静的春天》,1962年出版,美国 农业中化肥、农药的使用产生环境灾难,提醒 人们改变生产的发展方式。
米利都:《增长的极限》,1972年出版,地 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地抑制增长,否则 地球将无法承受,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 崩溃。
1972年,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1987年世界 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 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 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发展理论的演变及当代 发展的重大问题
饶旭鹏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内容
西方发展理论的演变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当代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西方发展理论的演变
“发展”概念源于欧洲, 最初来自生物学,指有机体内在的、 定向的、渐进的、不可逆转的变化过程。后来,随着欧洲文 明的演进,发展概念逐渐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
哲学:发展是事物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演进过程 社会学:发展是社会的科学化和成熟变化过程, 目的是实现
预定的社会和经济进步。 经济学:发展是经济增长。 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发展是生产关系和与生产关系相适应
的各种上层建筑的进步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一)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把人类社会理解为政治、经济、文化的整体,在传统 与现代社会两分法的基础上研究社会发展,强调文化价值与意识 形态决定经济增长。
现代化的内容
工业化 城市化 民主化 文化的世俗化、理性化 人的现代化 李约瑟之谜与韦伯问题
(二)依附理论
这种理论是从西方发达国家与非西方不发达国 家之间的关系上论述不发达国家之所以不发达 的原因的, 以普雷维什、 弗兰克、 桑托斯、 卡托索、 伊文思等为代表。他们将依附形式 分为三类,一是殖民地型依附,二是进口替代型 依附,三是跨国公司型依附。
从发展观的演变到科学发展观

从发展观的演变到科学发展观1. 引言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认识和理论观点的总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发展观也有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发展观的演变开始,深入探讨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2. 发展观的演变2.1 传统发展观传统的发展观主要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的认识和观点,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增长和现代化。
在这一观点下,经济的快速发展被认为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而忽略了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其他重要因素。
2.2 社会主义发展观社会主义发展观也是对传统观点的一种反思和超越。
它强调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公平,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补充和促进。
然而,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发展观往往受到一些制度和体制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
2.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四次全会上提出的。
它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都要达到协调、统一和可持续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一种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旨在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指导。
3.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实现全面进步和提高。
不仅仅追求经济的发展,还要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社会公平正义、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发展。
3.2 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在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之间实现协调和平衡。
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矛盾,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矛盾,城乡发展的矛盾等。
只有实现了协调发展,社会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民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民的发展权益。
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遵循自然规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4.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人民利益至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
从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引起的思考

从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引起的思考发展从古至今就是国家,政党的核心问题之一,而且人们的发展观也随着历史的进步,社会文化的发展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总的来看发展观也是呈不断修正——实践——再修正的轨迹前进的,就像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一样发展观的演进同样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此,我仅以对中国共产党过去几十年发展观的演进过程为研究,得出我自己对于发展观演进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对于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回顾1,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发展的认识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在国际上,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企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在国内,社会经济文化极端的落后,百业凋零,百废待兴。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曲折探索,提出了走特殊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工业化为发展目标、矛盾动力论、赶超战略、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关于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战略的看法和观点。
当时党对发展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问题所迈出的第一步。
在这段时期的前期,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制定和落实了不少可行的发展策略,在一五,二五时期收效明显,极大得鼓舞了党员和群众的热情。
但到后期,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上的不足以及受到苏联发展模式的影响,在一些发展战略和政策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从而造成了“大跃进”“大炼钢铁”等重大失误,到后期就本质而言不但没能发展反而阻碍了我国的发展。
2,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以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就必然要求有新的发展理论来适应这一时代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在实践中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是明确了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出了“两个文明”的发展目标。
从党的十二大之后,到党的十三大,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基本轮廓初步形成的时期,其标志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与阐释,及“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订。
发展观的名词解释

发展观的名词解释发展观是一个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概念,它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
发展观不仅仅是对经济发展的理解,更是对整体社会发展的考量,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一、发展观的起源和演变发展观的概念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西方发达国家。
在当时,许多国家正在经历工业化及社会变革。
经济学家们开始思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问题,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例如,亚当·斯密强调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卡尔·马克思则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的分裂和阶级矛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观逐渐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20世纪的发展观主要集中在揭示发展与经济的关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罗斯托所提出的“现代化理论”。
然而,这种观点受到了许多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质疑,因为它们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
这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观的崛起,它更加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
二、不同的发展观1.经济增长导向的发展观经济增长导向的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
它认为通过发展经济,国家能够解决贫困、失业和不平等等社会问题。
这种观点得到了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持,他们通过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来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这种观点也受到了批评,有人认为它过于重视经济增长,忽视了社会和环境问题。
2.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它认为发展应该是长期和可持续的,不能牺牲未来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社会公正。
这种观点得到了联合国的支持,其在1987年的《布鲁特兰特报告》中首次提出。
3.人本主义的发展观人本主义的发展观强调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实现。
它认为发展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人本主义的发展观主张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平等,并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参与和决策的权利。
总结报告-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语境与理论诉求 精品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语境与理论诉求[摘要]通过对世界及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发展观的演进及历史局限性的分析,得出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是当前中国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的结论,进一步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视野及价值指向。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传统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伴随变化着的生活与实践,人类的发展观也在经历演进的过程。
历史上不同的发展观是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生成的。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国际与国内特定历史语境的产物,它既体现了执政党对以往发展观和生活实践的深刻反思,也充分地体现了党对未来中国发展战略思维的转换。
将科学发展观置于尽可能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考察,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体维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
一、世界语境中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及其代价的启示发展观是关于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基本观念。
在不同发展观的指导下,世界各民族或国家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不同的。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演进的过程。
1.“发展=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发展等于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增长”,这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的经验为依据的传统发展观。
它以经济增长为追求的目标,并把GDP增长作为评判发展的首要标准。
这种发展的基本理论假定是经济增长可以解决一切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问题。
西方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一度出现了单纯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热潮。
在造就了一个全新的工业社会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发展的危机,社会风险明显增大。
基于这样一种事实,传统发展观受到了普遍的批评。
2.“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发展观。
这种观点认为发展不单是经济的增长,而且包括整个社会结构的变更过程,联合国有关组织的研究者认为,发展是发展中国家整个社会结构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它打破了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狭隘思维,注意到真正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多维整合过程。
不足的是,这种发展观未能揭示人的系统与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了当代的发展而忽视了未来的发展。
发展观及其历史演变探析

宏观经济一定的发展观是与之相应的发展理论的内核所在,它作为对发展实践的一种理解与反映,以其时代精神、价值取向和实践理性,引导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潮流,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实践。
20世纪中叶,发展问题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出现在西方,二战结束后,发展观经历了若干演变阶段。
梳理发展观历史演变的逻辑轨迹,对于制定各种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观的基本意蕴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意义和要求的最本质的认识和体悟,是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也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把握,是制定各种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在发展问题中居于灵魂和核心的地位,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不仅包括要发展,而且还包括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一定的发展观是与之相应的发展理论的内核所在,它作为对发展实践的一种理解与反映,以其时代精神、实践理性和价值取向,引导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潮流,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实践。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在不同的时期,源于各国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的差异性,其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就不同。
二、发展观历史演变的逻辑轨迹20世纪中叶,发展问题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出现在西方,它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密切相关。
发展作为一种最为迫切的实践问题,不仅是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而且也成为联合国国际事务的关注重点。
二战结束后,发展观经历了几个演变阶段。
第一阶段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20世纪50年代以后,当时大多数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是要尽快地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水平,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首要地是要解除贫困状态,增强综合国力,从而普遍把发展进程理解为走向工业化或技术化的过程,强调经济增长,并几乎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积累,将发展的评判标准归结为国内生产总值(GDP)。
发展观的历史形态与嬗变

发展观的历史形态与嬗变【摘要】本文将探讨发展观的历史形态与嬗变。
在阐述了发展观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现代发展观和当代发展观的形态与演变过程,同时探讨了新时代下发展观的创新和实践应用。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展望了未来发展观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对发展观的变迁轨迹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为未来发展观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发展观、历史形态、嬗变、传统、现代、当代、新时代、创新、实践应用、总结、展望、发展方向1. 引言1.1 发展观的概念和意义发展观是指人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和趋势的理论总结和科学规律的把握。
发展观旨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指引着社会实践的方向和目标,是指导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理论指导。
发展观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发展。
发展观不仅仅是发展理论,更是一种认识和思考方式,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认识。
发展观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作用,对于指导人们认识和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观是社会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发展观的概念和意义不仅关乎学术界的研究,更关乎社会实践和发展方向的确定。
1.2 发展观的研究现状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发展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发展观概念的深入探讨和界定,包括对不同学派发展观的比较和分析,以及对发展观核心理念的解读和评价。
其次是对发展路径和模式的研究,包括对不同国家、地区和阶层的发展路径的比较和分析,以及对不同发展模式的优劣势评估。
还有对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的评估研究,以及对发展观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和展望。
当前发展观的研究既面临着挑战,也蕴含着机遇。
通过不断深化理论研究、拓展研究视野、加强实践探索,发展观的研究将能够更好地为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福祉做出积极贡献。
发展观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我国“跨越”发展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关系(一)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特征纵观历史,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发展观依据人们对发展本质的不同理解,大体上表现为四个方面的演化形态: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中心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革命的发展观——改革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二)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征发展价值的规定性、发展内涵的人本性、发展目标的整体性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1.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容从总体上看,人们一般都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所提出的关于“世界历史”形成、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所提出的关于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关于现实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状况的分析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马克思晚年所致力研究的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其中主要是对“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探讨,以及关于经济落后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等理论。
2.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1)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状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人类社会经历了几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发展趋势,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甚至可以说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等等。
2)关于人类社会具体的发展道路人类历史有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依次更替的进程,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不同特征,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大体要经历若干种生产方式或社会形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原始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几种社会形式。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排列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发展观的历史回溯与发展概念的当代阐释

2 世纪 8 0 0年代 , 可持续 发展理论 应运 而生 , 志着人 标
观察研 究 所所 长莱 斯 特 ・ 布 朗在 《 设 一个 可持 续 发 R 建
为 源地 , 在世 界 范 围 内掀起 了研究 发 展 问题 的热潮 , 相继 类对 发展 问题 的研 究进入 到一个 新 的阶段 。18 年 , 界 91 世
社会 走 向现代工 业社会 的过程 , 重 强调 经济 增长在 整个 着
建立一 个 可 持续 发 展 的社会 。 ] ’97年 联合 国世 界 [ ( 18 4 ¨ 环境 与发 展委员会 在《 我们共 同 的未 来》 究报 告 中, 次 研 首 清晰地表 达 了可 持续发 展 观 , “ 持续 发 展 是 既满 足 当 即 可
展的社会 》 书 中, 次从 生 态 、 境 、 济 协 调 发展 等 方 一 首 环 经
面出发 , 出要保 护 我们 生存 所 赖 以维 持 的 自然基 础 , 提 要
2 世纪 4 0 O年代 末到 6 年代 中 , 0 以经济增 长为核 心 的 传统 发展 观 占据 主导地 位 , 人们将 发 展理 解为 从传统 农业
从 2 纪 6 代末到 7 0世 O年 O年代 末 , 们 开始 反 思单 类对 以前 走过 的发 展道路 的反思 , 人 也反 映 了人类 对今 后 选
为 发展是 社 会 制 度 、 会 体制 和社 会 组 织 形 式 的 变 迁 过 社
从 2 世 纪 8 年代 开 始 , 展 中 国家 和 发达 国家 的发 0 0 发 展实践进一步把发 展观的视 角从 “ ” 向 了“ ”转 向 了 物 转 人 ,
主要 目 标是满足人 的基本需要。法 国经济学家佩鲁在《 新 发展观》 一书中也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多层面的综合发展
结合发展观的演变

一、结合发展观的演变,谈谈你对党的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一、发展与发展观的相互关系及涵义“发展”这一概念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发展,等同于“进步”,泛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狭义的发展,专指一个社会或某一类国家的发展问题,具体说来,特指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
发展观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的诠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发展观的问题不仅与某一特定阶段的历史条件相联系,而且也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特殊背景相联系。
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决定着不同的发展观,发展观又是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道路的体现。
发展观引导着发展实践,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所以我认为发展与发展观两者紧密相联,辩证统一。
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离开了发展,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发展观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二、当代世界发展观的演进国际上关于开展发展问题的研究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观的演变也同样肇始于此。
从传统发展观到新发展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增长发展观。
即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又叫经济增长论,这是“二战”后形成的早期的发展观,在实践上和认识上,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其基本观点是,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首要标志;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
这种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核心问题是以单纯经济增长湮没了社会发展的全面性。
由于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环境恶化、资源破坏、贫富悬殊、社会腐败、政治动荡。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摘要]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当代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提出来,并且对其进行了明确而科学的评价: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直接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发展,特别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决定其他一切因素的根本力量。
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
恩格斯也曾说过,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观的历史回溯与发展概念的当代阐释
摘要: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
有必要了解发展观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科学把握发展概念,对发展的本质和内涵作出科学的阐释。
关键词:发展观;发展;概念
一、发展观的历史回溯
虽然自19世纪起人类就开始关注发展问题,但明确提出发展问题并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二战后,伴随着亚非拉一系列民族国家的独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推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源地,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发展问题的热潮,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发展理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发展的内涵也越来越充实。
(一)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物质财富积累过程
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将发展理解为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程,着重强调经济增长在整个社会中的根本作用和重要地位。
主要代表有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的阶段”理论。
他们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认为经济增长就是社会发展,同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发展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的发展
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人们开始反思单纯以经济增长为指向的发展理论存在的缺陷。
这种反思立足于从社会领域和社会要素的角度来理解发展概念,认为发展是社会制度、社会体制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变迁过程,意识到整个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协调平衡发展的重要意义。
与此相类似,联合国有
关组织的研究者提出了“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 [1] (P.4)的新观点。
联合
国在第二个十年(1970-1980)发展报告中指出: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及社会福利设施的改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2] (P.3,4)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也指出:“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
从最终的意义上说,发展不仅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泛的方面。
因此,应该把发展看为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
”[3]
(P.50)
(三)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标志着人类对发展问题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1981年,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在《建设一个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中,首次从生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出发,提出要保护我们生存所赖以维持的自然基础,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4] (P.315)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中,首次清晰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 (P.4)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国家所普遍认同。
可持续发展观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同反映了人类对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反思,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
(四)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进一步把发展观的视角从“物”转向了“人”,转向了人的需求的满足和人的发展。
国际劳工组织在1976年召开的世界就业大会上提出的“基本需求战略”认为: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新发展观》一书中也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多层面的综合发展观,强调了人在发展理论和实践中的地位,提出发展应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旨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自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首次提出“人类发展”的概念以来,一种更新的发展观被人们普遍接受。
报告指出:人类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大民众的各种选择的过程。
从原则上说,这些选择可以是无限的和随着时间而变化的。
但是在发展的各个层级上,三个最基本的选择是使民众享受健康长寿的生活、获得知识和获得体面的生活水准所必需的各种资源。
此外还有许多为众人所重视的选择,范围从政治、经济和社会自由到从事创造性和建设性活动的机会,以及享有个人自尊和人权得到保障。
人类发展概念把发展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发展要以人类发展为核心,其最终目的是改善所有人的生活。
发展观的历史演进,既说明了发展是一个学术研究中歧义丛生的概念,也说明了发展观的这种历史演进是人类对发展实践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
人们对发展的认识,无论从发展的内涵还是外延讲,都走过了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社会综合发展再到把人作为发展主体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人们对发展由片面到全面,由浮浅到深刻的认识过程。
二、发展内涵和本质的当代阐释
发展这个概念,在社会有机体中是一个总体性范畴,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系统工程,并不仅限于经济层面,还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包括经济发展、人
的发展、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和政治协调发展、人类社会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等方面。
经济发展是发展最基本的含义,是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系统工程,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水平、管理、科技、资本等多因素的协调与配合。
经济发展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断变迁的。
在传统农业社会,人的劳动能力,主要是人的体力是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工业社会中,资本和资源成为发展的基本因素;而随着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大规模的应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和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因素,对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比以前密切了,在现代社会,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对发展产生影响,阻碍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社会发展是发展最广泛的含义,是发展最显著的标志。
社会发展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全面,既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管理、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等。
经济发展主要考察一个国家国民财富增长情况、国家综合国力等方面的内容,重点考察的是一国发展的效率。
而社会发展关注的是国民财富的分配、使用和效用状况,主要关注发展的公平性。
科学技术是发展的最稀缺的因素。
在20世纪中叶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科学技术已经是第一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技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因素中,对物质生产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由于科技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使经济增长明显呈现出加速度趋势,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
人的发展是发展最深层的含义。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发展主体的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即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政治素质、知识业务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和身体素质等。
人的发展是发展的价值目标和核心,是科技进步、现代经济运行、社会政治民主化的关键,而且人的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标志。
资源、环境是发展的物质资料和空间载体。
经济和社会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撑,但人类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引起了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因此发展必须关注可持续性。
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所以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以科技为动力,追求以人为中心的由资源、生态、经济、社会诸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的协调、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根本目标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期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科学合理界定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必须坚持发展目标与发展手段的统一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发展要追求一定的目标,离开发展目标就谈不上发展。
因此,发展目标问题是发展本质的首要内容。
然而,发展又总是通过采取相应的手
段来进行,一定的发展目标必然内在要求采取相应的发展手段,离开发展手段,不仅发展目标难以实现,而且发展本身也难以得到完满的界定。
发展是合乎逻辑的过程,又是一系列发展目标的展开和实现的过程,由于历史和逻辑的内在必然性,某种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就成为现实发展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而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考察未来更高的发展目标、全面目标及其发展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定发展的本质时,必须把当前发展的重点和发展的全面性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的现实和发展的未来统一起来。
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实现本国的现代化。
中国是一个现代化的后来者,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它和先发的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的差距是明显的。
为了改变中国的落后地位,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以求救国真理。
从洋务派的致力于引进西方科技,兴办工矿企业,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活动,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革新,力图对封建专制政治进行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摧毁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均是一种现代化的追求,或是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庞元正.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胡林辉,金钊.解读科学发展观[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4.
[3] [美]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4]鲍宗豪.当代社会发展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