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docx
第10 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掌握“四时、交辉、歇、颓”等文言词语的意思 , 疏通文意 , 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 体会作者的高雅情怀。
3.感知山川之美 , 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情境导入】同学们 , 古人云 : “仁者乐山 , 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 , 曾经引起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 他们给后人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 用笔标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 , 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出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 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 ; ②读准节奏 ; ③读出感情。
(2)学生展示朗读。
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 ,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3)结合课文注释 , 利用工具书 , 掌握重点字词的释义 , 疏解文字 , 并勾画出重点词句 , 提出疑难字词句。
(4) 小组内解决疑难 , 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 疏通文意。
4.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 :(1) 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
译文 :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 传来猿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译文 : 太阳快要落山了 , 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 , 并翻译课文 , 老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讨论明确 :山峰、水流、石壁、竹林、猿鸟、游鱼。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教学设想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试读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四)学生复述故事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学习《乐羊子妻》(一)试读(二)教师正音后范读(三)学生朗读(四)点拨重点词语(五)学生复述(六)讨论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四、现场表演《两小儿辨日》五、作业见练习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二1、过程活动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
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八上短文两篇教案
八上短文两篇教案教案标题:八上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短文;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篇适合八年级学生的短文,主题和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关;2. 针对每篇短文准备一套阅读理解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3. 准备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短文写作。
教学步骤:第一课:阅读理解1. 导入:通过图片、问题或引言等方式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2. 阅读短文:让学生阅读第一篇短文,理解文章大意;3. 阅读理解题目:根据第一篇短文准备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理解题;4. 讲解答案:让学生交流答案,并解释正确答案的原因;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短文中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答案;6.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将他们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向全班展示。
第二课:短文写作1. 导入:复习上一课的阅读理解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2. 解读写作要求:给学生讲解写作任务的要求和要点,例如写作主题、结构和语言表达等;3. 分组合作:将学生重新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短文进行写作;4. 策划和组织:每个小组根据写作要求,共同策划和组织短文的结构和内容;5. 写作实践: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写作实践,互相合作、互相帮助;6. 交流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将他们的短文向全班展示,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评价和建议。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提高阅读和写作的频率和量;2.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3. 定期组织写作比赛或阅读分享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评价:1. 阅读理解题目的答案和小组讨论的质量;2. 学生短文的写作质量和合作程度;3. 学生对于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以上是一份针对八上短文两篇的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 短文二篇(教案).doc
10短文二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2)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优秀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短文二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的内容,本节课包括两篇短文,分别是《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
这两篇短文都是山水游记,描绘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感悟。
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学生可以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山水游记这一题材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了解山水游记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2.难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以及对山水游记特点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美好的山水意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中山水景色的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译文:为学生提供课文的现代汉语译文,方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山水游记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教学多媒体: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营造美好的山水意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山水景色的美。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其作者陶弘景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
卒谥贞白先生。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多媒体课件、 乐配画朗读。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师: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2、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文两篇》,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能够正确书写并理解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短文两篇》,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2. 课文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2. 学生对课文主题和写作手法的深入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短文两篇》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重点字词,并查阅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课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字词和课文的写作手法。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背影》的学习,理解文章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等。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典型描写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八、教学步骤:1. 让学生预习课文《背影》,了解文章背景,阅读课文。
2. 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驱动学生深入思考。
3.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等,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策略方法
朗读法、师友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导学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读准字音: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
未寝(qǐn) 相与(yǔ) 遂(suì 藻(zǎo)荇(xìnɡ)
2。组织全班交流预习内容.
3.教师配乐范读
4.巡视指导,归纳总结
5.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学生交流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
2。师友互相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3.自主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研读共品
三、研读课文:
1。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七、探究方法
1.意境优美。2。结构缜密.
3。语言凝练。
教师出示问题,适时引导
师友相互讨论谈感受。
全班交流心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提高
八、课堂总结
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
九、布置作业:
1。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
教师总结提升。
教师点评,作重点强调。
师友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四、把握文章主旨
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师适时引导,进行学法指导。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1。师友讨论共品.
2.全班交流。
互助释疑
五、交流疑点,互相解答。
六、 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篇二师生共同赏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
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协助。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协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3.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4.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所以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水平。
)二、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个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词能够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有诗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课时】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一课时学习《行道树》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三、朗读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方法:《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⑴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⑴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⑴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⑴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⑴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⑴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⑴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0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师: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林语堂)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苏东坡传》,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两篇短文的主旨,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抒情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他们对中国古代文人情怀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重点:两篇短文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学生对中国古代文人观察自然、抒发情感的方式的理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深层含义。
激发学生通过文言文学习,体验和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感悟。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医学家,其《答谢中书书》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的隐逸之情。
苏轼: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其《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夜游承天寺的经历,抒发了作者的超脱情怀。
教学准备:《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课文PPT课件,包含陶弘景、苏轼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两篇短文内容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作业本、笔、情景模拟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自然”感悟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陶弘景和苏轼的图片及简介,简要介绍两位作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通过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兴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陶弘景和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语调和节奏。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缥碧”、“婀娜”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及其情感表达。
深入探讨(15分钟)1. 描写手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使用比喻、拟人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 情感与自然:讨论作者如何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教部编语文八年级上 10 短文二篇 教案
10 短文二篇课题短文二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课前预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一词多义新课导入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远无法割断的情愫。
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大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
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
今天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清纯美好。
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新课展开答谢中书书【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考译文: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3)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短文两篇》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文两篇》,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2)强调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选择一篇课外文章,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023年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知识目标:1、掌握生字、文学知识、文言词句2、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朗读背诵课文能力目标:文言阅读能力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句;2、背诵课文策略方法: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学媒体:多媒体课前二分钟演讲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引入复习课提问引出教学目标复习文学知识复习生字强调壁的写法区别:璧玉、碧绿文言文学习是这学期的学习重点,当然也是考试的重点。
针对大家在考试中存在的会说不会写,或者是自以为会写,一写就错的现象,今天这节复习课,要求大家不能光说,要用手写,解决你考试中会,还不得分的现象。
问:复习一篇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复习?文学知识、生字、文言词句、思想感情,朗读背诵。
二、屏幕出示复习内容: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______,朝______。
3、两岸石bì()yuán()鸟乱鸣昔日欲颓()沉lín()竞跃与( )其奇者亦未寝()藻xìng()交横三、朗读背诵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示《答谢中书书》图片出示《记承天寺夜游》图片两副图片同时出现齐读一遍,指出问题后,读第二遍。
指名两人朗读齐诵,指名背诵。
复习文言词句总结翻译规律:1、组词法2、替换法3、调序法归纳思想感情(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与中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愉悦之情和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被贬的悲凉、漫步的悠闲板书设计提纲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愉悦之情和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被贬的悲凉、漫步的悠闲《短文两篇》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掌握“四时、交辉、歇、颓”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体会作者的高雅情怀。
3.感知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情境导入】
同学们,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给后人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标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出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2)学生展示朗读。
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3)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释义,疏解文字,并勾画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4)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4.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并翻译课文,老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讨论明确:
山峰、水流、石壁、竹林、猿鸟、游鱼。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明确: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明确: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怎样理解首句和末句的含意?
讨论明确:
首句点题,表达欲与友人交流观赏山川美景的感受。
末句感慨自谢灵运以来,无人能真正领略大自然的妙处,颇有惆怅、寂寞之感,也有对自己能真正欣赏山水之美的得意之情。
三、拓展延伸
将本文与《三峡》比较,分析它们在思想感情、语言上的异同。
讨论明确:
思想感情:郦道元的《三峡》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的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寂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作者状写高峰清流、石壁青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身居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本课小结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表百意。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积累“念”“相与”“空明”“但”等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
【情境导入】
同学们,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标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
(1)齐读、男女生轮读课文。
要求:字音准确,读通课文,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2)自由小声读,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皎洁的月光照入门内,(于是我)高兴地起来散步。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光洒满了庭院,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和荇一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并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将短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明确:
第一层(开头至“寻张怀民”):记叙,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怀民亦未寝”至“盖竹柏影也”):写景,月光如水、竹影摇曳。
第三层(“何夜无月”至“……两人者耳”):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集。
2.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点?
明确:
空明澄澈,似真似幻。
3.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写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转忧,写孤寂之情;“相与步于中庭”,宽慰;赏月观竹,远离尘世,乐极;然而像今夜这样的好心情能有几时?生悲。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对自己身处被贬境地的牢骚不平。
4.体会文章写景语言的妙处。
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写景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用“我喜欢的句子是,因为”的句式。
美点参照:
(1)我喜欢的句子是“月色入户”,因为“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为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2)我喜欢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因为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简练地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
其妙处在于: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竹柏的影子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前者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三、拓展延伸
1.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答谢中书书》有何异同?
明确:
《答谢中书书》主要是描写和议论,本文则多加记叙。
2.收集描写月亮的诗句。
示例: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四、本课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散文。
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
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给人以诗的陶冶。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