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的兴起及其发展模式探微
书院的发展演变趋势
书院的发展演变趋势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一种学校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1. 随着时代的变迁,书院的形式和功能逐渐多样化。
最早的书院是私塾的一种,由个体教师创办,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学术能力。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书院逐渐成为社会教育的中心,聚集了大量学者和学生,成为创作、研究、交流知识的重要场所。
2. 书院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最初的书院多为一个教师教授一群学生,教学和学习的方式相对简单。
但随着时间推移,书院逐渐规模扩大,形成了多位教师授课以及学生共同学习和讨论的模式。
典型的书院还会邀请知名学者来授课或者举办学术活动,以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的传播。
3. 在文化和知识的传播方面,书院的角色也逐渐演变。
最初的书院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注重传承经典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术的发展,书院的课程也逐渐增加了其他学科和思想流派的内容,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此外,书院也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学者们可以在书院中共同研究和探讨各种学术问题,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4. 现代社会中,虽然传统的书院已经不复存在,但书院教育的理念和精神依然对现代教育有一定的影响。
现代高等学府以及一些文化机构往往还使用“书院”
一词来命名,以传承书院的学术传统和教育理念。
总的来说,书院的发展演变趋势是多样化、规模化、多元化,逐渐从简单的教育形式演变为综合性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虽然书院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作为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核心机构的地位依然不可忽视。
书院制发展历程
书院制发展历程
书院制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和办学模式,起源于西汉时期。
它最早是在县学和私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士人自发组织并承担教学任务。
随着时间的演进和发展,书院制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唐代,书院制开始得到官方的承认和支持。
唐太宗设立了国子监,派遣王校长任监官,规定了国子监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国子监成为了全国最高学府,培养了许多知名的文人学士和官僚。
此后,书院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普及,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形式。
宋代是中国书院制发展的高峰时期。
北宋政府加强了对书院的管理和指导,设立了讲学院等官方的教育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同时,书院也开始注重教育内容的规范和科学性的提高,推崇程朱理学。
一些著名的书院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成为了学术研究和书院制发展的中心。
明清时期,书院制仍然是中国教育的主要形式,但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书院制普及程度不高,只有有一定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的士人才能进入书院学习。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使得书院教育过度偏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这些问题导致了书院制逐渐衰落。
自从近代以来,西方的教育制度开始影响到中国,书院制逐渐被取代。
新式学堂等现代学校开始兴起,提供了更加系统和科
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然而,书院制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一些书院如曲阜孔庙、白鹿洞书院等成为了重要的文化景点和学术交流的场所。
华夏文化-书院制度的起源
华夏文化-书院制度的起源书院制度的起源书院虽然渊源于唐末五代十国期间,但是作为一种正式教育制度的形成,则是在宋代,是在北宋开国十余年后。
书院是唐代末年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
根据史书上记载,唐代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种是中央政府设立的藏书、校书之所,如丽正修书院、集贤殿书院。
还有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供人们读书治学的地方。
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起源于私人讲学。
书院制度是私学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
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由于战争频繁,官学衰废,一些士大夫选择山林名胜之地,建屋立舍,研究学问,聚徒讲学,这便是书院的前身。
书院虽然渊源于唐末五代十国期间,但是作为一种正式教育制度的形成,则是在宋代,是在北宋开国十余年后。
探究书院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官学衰落,士子失学。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社会由盛转衰,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各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相互征伐,战争不断,严重地危害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成官学日趋衰落,士子失学的状况。
为此,一些笃学之士便在山林名胜之地建屋立舍,藏书授书,聚徒讲学。
正如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中所记述的那样:“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
”说明书院的产生确实与唐末五代社会动乱、官学衰微,士子失学有直接关系。
禅林影响自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极盛。
到了唐代,佛教的重要派别禅宗广为流行。
佛教徒往往在山林名胜之地建立禅林精舍,从事于坐禅和讲授佛经。
佛教这种注重自然环境的选择、公开讲经、注重修养的讲学制度,对书院的影响很大。
宋代的许多儒者虽然排斥佛教,捍卫儒学,但是在办学形式和讲学制度等方面,却吸收了禅林的有益影响。
这可以说是书院兴起的又一重要原因。
私学传统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私学传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只有秦朝暂禁私学,奉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对私学的存续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中国书院发展史
中国书院发展史中国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学府形式,起源于古代中国,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书院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机构,不仅承载着教育教学的功能,更是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从书院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方面对中国书院发展史进行探讨。
书院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学传统。
公元前770年左右,中国出现了最早的儒学学府,即古代的国子学。
公元前3世纪,国子学逐渐演变为官办的太学,成为培养贵族子弟的重要机构。
但这些学府都属于官办教育,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并不具备学习的机会。
为了扩大教育的范围,民间的私塾开始兴起,而这些私塾后来逐渐演化为书院。
中国书院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宋代至明代,这一时期是中国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书院在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宋代的书院以儒学为中心,注重经世致用的实践,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明代时期,书院的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了普及教育的重要场所。
书院的教学内容也逐渐丰富,除了儒学之外,还包括佛学、道教等其他学问。
明代的书院发展迅猛,不仅吸引了大量学生,也成为了学术交流的中心。
第二个阶段是清代至现代,这一时期是中国书院发展的衰落期。
清代的书院主要以私塾为主,数量虽然仍然很多,但教育质量逐渐下降。
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书院逐渐失去了其传统的教育地位。
然而,书院在文化传承方面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代以后,书院逐渐转变为文人雅集的场所,成为了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国书院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许多地方开始重建书院,恢复传统的教育形式。
这些新兴的书院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还结合了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设施,使得书院教育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同时,一些高校也开设了书院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中国书院的发展史见证了中国教育的演变和发展。
从最早的国子学到后来的私塾和书院,再到现代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国教育体系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概述:我国古代书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书院既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中心。
本文将从书院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一、书院的起源1. 前期教育形式:在商周时期,贵族子弟通过家庭教育接受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方式逐渐不再适应社会需求。
2. 学官制度的兴起:秦始皇统一我国后,建立了学官制度,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同时,为了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书院开始兴起。
3. 两汉时期的书院:在东汉时期,书院开始成为一种常见的教育机构。
它们通常由有学识的士人组织,提供各种学科的教育。
二、书院的发展1. 隋唐时期的繁荣:隋唐时期,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推动文化繁荣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书院的规模逐渐扩大,教授的学科也更加丰富。
2. 宋代的进一步发展:宋代是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
书院规模庞大,分为南北两派,分别以岳阳楼和白鹿洞书院为代表。
书院内部设有多个科目,注重经学、史学、诗词等传统文化的传承。
3. 元明时期的变革:元代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书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明代推行科举制度,书院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但是,一些书院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方式,并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书院的影响1. 人才培养:书院为我国古代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他们成为了各个领域的杰出代表,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2. 学术研究: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促进了各种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在书院中,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得以孕育和传承。
3. 文化传播:书院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书院中,人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了解了我国古代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
结论:我国古代书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书院为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院的产生发展演变
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具有自己的管 理体系、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 院,该书院以培养高水平的研究人才为目标,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 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书院之一
宋朝时期,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 此时的书院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藏书、阅书之所,而是成为了集教学、研究、 出版、藏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机构。同时,书院也逐渐成为 了学者们交流思想、探讨学术的重要场所
汇报时间:XXXXX
··· ···
明清时期,书院逐渐成为了官方控制下的教育机构,教学内容也以儒学为主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和国内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书院逐渐走向衰落 然而,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和意义仍然不可忽视。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和 学术研究中心,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书院也代 表着一种自由、开放、包容的学术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书院的产生发展 演变
-
01
产生
02
发展
03
演变
04
总结
书院的产生发展演变
产生
产生
1
书院最早出现在唐朝,最初是官方设 立的藏书、阅书之所,以供学者们研
究、讲学之用
唐朝时期,佛教盛行,许多寺庙为了 宣传教义,也开设了书院,以供信徒
们研习佛教经典
2
3
因此,书院的产生与佛教的传播有一 定的关系
发展
演变
演变
明清时期,书院逐渐成为了官方控制下的教育机构, 教学内容也以儒学为主,其他学科逐渐被边缘化。此 时的书院已经不再是学者们自由交流思想的场所,而 是成为了培养官僚的重要机构。同时,由于官僚体制 的腐败和压制,书院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历代书院制
中国历代书院制中国历代书院制是中国古代教育组织形式之一,它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制度,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历代书院制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1. 书院制的起源书院制起源于中国的两汉时期,最初是为了培养儒家学者而设立的。
当时的书院通常由私人创办,并由学者们自愿前往学习。
这种形式的书院主要是为了传承儒家经典和培养学者,不受官方干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这也是书院制区别于官学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2. 书院制的特点2.1 民间性书院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民间性。
与官学不同,书院的创办者和管理者多是民间士人,书院也不受官方的直接管理。
书院以传授儒学为主要目的,不受政治的干扰,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独立发展。
2.2 自发性书院的建立和运营主要依靠个人或集体的自愿和自发活动。
书院通常由某一位有名的学者或文人创办,并以其名字命名。
书院的学生也不是通过考试或推荐来选拔,而是自愿前往学习。
2.3 地方性书院的分布非常广泛,几乎遍布中国的各个地方。
书院不仅仅在大城市存在,而且在乡村和偏远地区也有许多书院。
这种地方性的分布有利于向更多的学生传播和普及儒学知识。
3. 书院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3.1 传播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
书院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将儒学思想广泛传播给更多的人。
3.2 培养人才书院以培养人才为宗旨,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文人都是从书院中脱颖而出。
书院为他们提供了学术交流和学术成长的平台,提高了他们的学识和才华。
3.3 促进文化交流由于书院遍布中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学者们可以在书院中相互交流,并分享各自的学识和经验。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儒学思想的相互融合,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4. 书院制的衰落与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制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辉煌和衰落的过程。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最初的书院是由私人设立的,主要用于收藏、整理、刻印书籍。
到了宋朝,书院逐渐发展成为以讲学、研究、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并形成了独特的书院制度。
在宋朝之前,官学是主要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但官学的发展逐渐衰落,因此书院开始兴起。
最早的书院之一是唐玄宗设立的集贤殿书院,主要用于收藏和整理图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逐渐演变为讲学和研究学问的场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士人和学者前来学习和交流。
在宋朝时期,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官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管理不善、教学质量不高等。
因此,许多士人和学者开始自己创办书院,以提供更好的学术研究和教育环境。
这个时期,书院的数量迅速增加,形成了以庐山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洛阳嵩阳书院、衡阳石鼓书院、南京茅山书院等为代表的著名书院。
除了提供教育和研究机会外,书院还具有自己的管理方式和规章制度。
书院的院长通常由知名学者担任,负责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并组织教学活动。
同时,书院还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和财务制度,以确保正常运行和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官学再次得到重视和发展,但书院仍然存在并继续发展。
在这个时期,书院更加注重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
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文化名人都在书院学习和研究过,如王阳明、朱权等。
总之,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从最初的私人藏书楼到后来的教育机构,再到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的场所,书院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发展和启示
到开学期 间 ,学 生会 根据 自己的意愿 申 请 入驻 ,并 在每 学期末根 据 自己意愿再
进行调整 ,其 民主 自由程度相 当之高 。 在香港中文大学 ,学生有两个身 份 ,一 个是学 院 的身份 ,另 一个 是 书 院 的 身 份 ,即教 学 身份 和 生 活 身份 的有 机 调
常管理 的主体 ,相信学生 并给学生 更大
的可以 自由发上 ,鼓励学 生 自
由发展 兴 趣 、积 极 参 与政 策 制 订 的工
供书 院 的氛 围 ,不 提 供 书 院 的教 学 责 任。从我 国 书 院制 教 育模 式 的起 源 来
二 、书 院制教 育模 式 的发
展 现 状
1 . 全 面 采 用
面来 说 ,应该认 清 自身的基本情况 ,不 可盲 目地发展和借 鉴国外或者香港 书院
教育制度的成 功案例。对 于引进书 院教 育制度来 说 ,首先 要做的就是认清学 校 的基本情况 ,然后把学生管 理作 为书院
国高校必 定 在 这条 路 上 走 出 自己 的特
1 . 我 国书院制教 育模式 的起 源 书院制教育 模式 听起 来颇 有 渊源 , 它源起 我 国 古代 的 书 院制 度 ,在 书 院 里 ,老师 和学 生 一 起 居 住 、生 活 和 交 流 ;而它却在本质上和我国古代 的书院 有所 区别 ,在 书 院制 的 “ 小 区” 只 提
的。以西安交 通 大学 书院制 教 育为 例 , 西安交通 大学在 2 0 0 5年开 始试 运 书院
从时代性需求来说 ,书 院制教育模
是否重视学生 自主学 习、完善学生 参与机制关乎高校引进书 院教 育制度 的 成败 ,要 想 让 学生 真 正 自主 学 习 和 自
书院制度初探
书院制度初探[摘要]本文分别通过叙述书院的起源与特点、书院联邦制、书院的意义三方面,简要概括并总结了书院制在国内国外各大高校的情况。
[关键词]书院书院制度书院联邦制[正文]随着复旦大学在2011年新学期宣布,将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在个别学院试点四年书院制。
“书院”这个词语又一次走进公众视野。
今年9月,苏州大学开始试行“书院制”的全新管理模式。
在苏州大学古朴的钟楼礼堂前,该校“敬文书院”的首批111名大学生日前在这举行了开学典礼。
以“教育改革先锋”著称的南方科技大学近日举行了“致仁书院”揭牌仪式,标志着该校首个书院有了自己的名字。
在香港,有一所大学已经实行书院制近半个世纪,且目前仍然是香港惟一实行书院制的大学,这所大学就是香港中文大学。
不但大学,近年来,一些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以及学者个人也开始了探索恢复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中的“书院文化”。
(一)书院的起源与特点1.什么是书院制度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书院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提供非形式教育(即非课程形式),配合完全学分制,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书院的特点书院的教学继承了稷下学宫的优良传统,采取“百家争鸣”、门户开放的政策。
书院教学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允许不同学派之间进行广泛的辩鸣。
●组织管理书院在组织管理上,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机构简单,管理人员较少。
书院的主持人往往又是书院的主讲人,一般由著名学者担任。
书院的负责人一般称为山长(也有称洞主、洞正、堂长、山主等),书院的管理人员除山长外,有的还设有副山长、助教、讲书等,协助山长管理书院教育教学等事宜。
另外,学生也可以参与书院的管理。
第二,课程设置比较灵活,富有弹性,而且不同的书院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差异。
教学则以学生自学、师生之间的自由研讨为主。
第十三讲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第一、“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 第二、各用所长,因材施教。 第三、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刻研究 成果。
讲
堂
书院常因得到统治者的支持而发展,而 书院的发展,尤其是当它充分显示其特 点时,又往往同统治者的利益相冲突, 为统治者所不容。 书院有时作为官学的补充,有时又成为 官学的对立物。
(二)书院制度的确立与兴盛
北宋初期,书院开始兴旺起来,其规模和数 量大幅度扩展,成为宋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
1、书院兴盛的原因
造成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
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 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 第二,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
中国书院 东林书院 01
/v_show/id_XMzE5N DIxMDA=.html
清代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 采取抑制的态度。
雍正十一年(1733年)诏谕在各省设立书院,
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书院的管理
和控制。
清代通过何种措施控制书院的发展?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 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 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 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 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
一、中国古代书院发展之轨迹
(一)书院制度的起源(唐) (二)书院制度的确立与兴盛(宋元) (三)书院制度的沉寂与毁禁 (明) (四)书院特质的消失与改制 (清)
第五,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师生之间感情深厚。
各种书院的兴起和发展
各种书院的兴起和发展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各种书院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推动了教育、文化、学术等领域的繁荣,还对地方经济、政治和社会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以下从多个方面探讨各种书院的兴起和发展。
一、教育改革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产物。
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兴起使得士人阶层日益壮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书院应运而生。
宋明时期,书院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教育机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同时也注重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的训练。
清代以后,书院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入西学,开启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先河。
二、文化传承书院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书院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经典的文献和历史资料得到了保存和传承。
同时,书院也注重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为不同地域、不同学派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
书院的文化传承作用,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三、学术研究书院也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
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在书院讲学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传统。
例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创立了“朱子学”;王阳明在阳明洞书院讲学,创立了“阳明学”。
这些学派的创立和发展,不仅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进步,也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社会交流书院还是社会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书院中,不仅有学者和学生的交流,还有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五、地方经济发展书院对地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一方面,书院的教学和研究需要大量的书籍和文具用品,这些物品的生产和流通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书院的存在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六、政治宣传书院在政治宣传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中,政治宣传往往需要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播来实现。
书院作为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机构,可以通过教学和学术研究来宣传政治思想和文化观念,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书院制活动
书院制活动书院制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它在近年来逐渐兴起并受到了广泛关注。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书院制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强调学术研究和人文关怀的结合。
本文将围绕书院制活动展开探讨,从其背景、特点、实施方式以及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背景书院制活动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私塾,是一种寄宿制教育模式。
它通过师生共同生活、学习和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和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书院制活动逐渐式微,但近年来,它在一些高等学府和教育机构中得到了重新关注和推广。
二、特点1. 综合素养培养书院制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学术能力、人文素养、领导力等方面。
学生在书院制活动中将接触到多样化的学科和知识体系,培养跨学科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2. 师生共同生活书院制活动强调师生共同生活和互动,学生与导师之间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这种师生关系不仅仅是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注重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3. 自主学习和研究书院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4. 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书院制活动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
学生可以与导师和其他同学进行深入的学术讨论,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和思考。
这种交流和碰撞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术热情。
三、实施方式书院制活动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书院制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书院制活动的组织者需要明确活动的目标和定位,确定书院的规模和人员配置。
2. 学生的选拔和培养是书院制活动的重要环节。
选拔过程中需要考察学生的学术能力、综合素养和适应能力。
3. 书院制活动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学科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学生需要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跨学科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学生和导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书院制活动的核心。
导师应该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思考。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时期。
书院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初是为了培养官员和士人的教育机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下面我将从书院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书院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中国古代书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宗庙和太学。
宗庙是负责祭祀祖先和培养皇家子弟的地方,太学则是负责培养官员和士人的教育机构。
这两个机构为书院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 发展: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等时期的发展,书院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模式和管理制度。
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高峰期,当时的书院数量众多,且规模庞大。
书院不仅仅是教育机构,也是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中心。
明清时期,书院逐渐衰落,但依然在一些地方得以保留和发展。
二、书院的组织与管理1. 组织形式:书院通常由官方或私人设立,也有一些是由地方社团或个人捐资兴办的。
书院一般分为内庭和外庭,内庭是学生们居住和学习的地方,外庭则是教授和管理书院的师长们办公的地方。
2. 管理制度:书院的管理制度十分严格,一般由院长和教授担任领导职务。
院长负责整个书院的管理和运营,教授则负责教学和学术研究。
学生们需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并按时完成学业。
三、书院的教育内容与方法1. 教育内容:书院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文学、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经义是最重要的教科,包括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的学习和解读。
2. 教育方法:书院注重经典的背诵和讲解,强调师徒关系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们要通过刻苦学习和与师长的互动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此外,书院还注重实践教学,如诗文创作、经义辩论等。
四、书院的影响与意义1. 教育影响:书院培养了大量的官员和士人,为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书院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对后来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交流:书院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各地书院之间保持着频繁的联系和交流。
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古代书院教育的兴起与变革
古代书院教育的兴起与变革古代书院教育是我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古代宫廷的教育制度,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各个阶层子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从书院教育的起源与兴起、教育内容与方式的变革以及书院教育对社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书院教育的兴起与变革。
古代书院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统一中国的秦朝。
秦朝时期,由于统一国家的需要,政府开始推行普遍教育,以加强民众对社会的控制与管理。
于是在各地设立了许多学校,其中以官办学校为主。
这些官办学校的初级阶段被称为“私学”,在私学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更高一级的官办学校,这便是古代书院教育的雏形。
古代书院教育在东汉时期开始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东汉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思想开放和对人才需求的增加,书院教育开始步入正轨,并逐渐成为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的教育体系。
在这个时期,书院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礼仪乐舞等一系列的人文学科。
同时,书院教育的方式也得到了改进,不再只是侧重于背诵和默写,而是加入了许多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如讲学、辩论和写作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
宋代是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全盛时期,也是一个思想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
宋代的书院不仅有地方性的民间书院,还有官办书院,如国子监、太学等。
这些书院不仅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文化人才,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扩展知识的平台。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书院教育也发生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变革。
尽管在元、明两代仍然有一定规模的书院存在,但随着新的教育制度的流行,书院教育逐渐式微。
清代的兴起,为书院教育敲响了丧钟。
清朝初年,初级文官不再通过书院选拔,这导致大批书院逐渐废弃。
而在清朝中后期,新式学堂和私塾逐渐兴起,成为主要的教育场所,书院教育的影响力逐渐式微。
尽管书院教育在后来逐渐式微,但它的兴起与变革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
首先,书院教育促进了社会知识的普及与传承。
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思考
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思考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思考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书院制教育模式正逐渐兴起。
书院制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书院制教育模式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当代教育中的发展思考。
首先,书院制教育模式起源于古代中国。
书院起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校机构,其特点是学生寄宿并接受国学经典的教育。
书院教育既强调学生的学业成就,又注重德育教育。
学生们在书院中除了学习经典著作,还需要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提升自身品行素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制度逐渐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教育模式,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书院制教育模式的特点也在逐渐被回归和借鉴。
一方面,现代书院制教育注重学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学术课程和教学资源。
学生在传统学科的学习基础上,还可以选择扩展课程,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爱好。
另一方面,书院制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等活动,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与传统的书本教育不同,书院制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与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紧密相连。
在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书院制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世界各国纷纷推行书院制教育,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育出众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的人才。
然而,书院制教育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由于书院制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学生的学习压力可能会增加。
一方面,学生需要同时应对学业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习任务较重;另一方面,由于书院制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科研活动,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面临考验。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探析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探析摘要:书院是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产生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到清末终止,存在了一千年之久,对中国封建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书院在其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许多独特的办学经验,一直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
本文分析了它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以求明晰对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并试图厘清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书院形成与发展书院作为中国士人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书院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传递了中国文化和学术思想创立了极具特色的学风,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
本文对中国古代书院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做以简要分析,并试图从中归纳出些许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史始于唐初民间书院的初建,而终于清末的书院改制,其中历时一千多年。
因书院在个朝代的发展历程各有兴衰,故本文将以书院发展的朝代为序,逐一对古代书院发展历程做以简要梳理。
一、中国古代书院的产生:唐代书院传统观点把唐玄宗开元六年设的丽正修书院后改称集贤殿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书院,源自于清人袁枚的《随园笔记》记载:“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
其实不然,唐玄宗时期的一些文献证明在丽正、集贤以前民间早有书院存在。
根据地方志记载,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今湖南攸县的光石山书院,而且最初的书院是士人的读书治学之所。
同时期的还有陕西蓝田的瀛洲书院、山东临朐的李公书院、河北满城的张说书院。
因此,书院应是产生于唐初。
唐代中期,中央官府开始注意到民间兴起的这种新生的文化组织,于是创立官方的书院。
但在当时仅是官方藏书和修书的地方,还不是教学机构。
在受到官方承认以后,更多的士人渐渐接受书院,并根据自身的文化素质、需要和当地条件,不断赋予书院新的文化内涵,同时书院也大量兴起于民间。
宋代的书院制度
宋代的书院制度宋代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和特点对后世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宋代书院制度的详细介绍。
一、背景介绍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期,也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同时科举制度的完善也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此外,宋代统治者重视教育,大力支持书院的建设,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发展历程1.初创期:宋代初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官学教育发展受到限制,一些士人开始在民间兴办书院,以传承文化、培养人才为己任。
此时的书院大多规模较小,师资力量有限,主要面向地方士人子弟。
2.发展期: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书院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
一些著名学者和士人纷纷在书院讲学,吸引了大量学生前来求学。
此时的书院已经开始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
3.成熟期:宋代理学的发展为书院注入了新的活力。
理学家们主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书院成为了研究和传播理学的重要场所。
同时,书院的管理也逐渐规范化,设立了各种规章制度,教学管理也逐渐完善。
三、特点分析1.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宋代书院以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为己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以经史子集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学基础。
2.注重自学为主:书院注重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培养。
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答疑的作用,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3.多样化教学方式:书院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讲学、讨论、实践等。
其中,讲学是书院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教师通过讲学引导学生探究真理、提高学术水平。
4.严格的考绩制度:书院建立了严格的考绩制度,对学生学业进行考核和评价。
考绩制度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励。
5.师生关系紧密:在书院中,师生关系紧密,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互相交流和研讨学术问题。
这种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术发展。
书院制的发展历程
书院制的发展历程
书院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特别是宋代和明代。
这种教育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传统,强调以经世致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在宋代,书院作为地区或城市教育的中心逐渐兴起。
这些书院由有识之士、贵族或地方政府支持建立,旨在培养学生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
学生们通常在书院内集中学习经典著作,听取经义讲座,并参加各种学术讨论和比赛。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成为了儒家学术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培养人才,书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一些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也通过书院制教育成为知名人物,例如程颢、程颐、朱熹等。
在明代,书院制度得到了更大的普及和发展。
明代书院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起到了传播儒家思想和培养人才的作用。
明代的书院往往由教授和学生组成,学生需要在书院内学习一定的时间后参加考试,通过考试才能获得文凭。
然而,随着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西方教育模式的引入,书院制逐渐式微。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书院制度逐渐被学校制度所取代,儒家传统教育也受到了挑战。
尽管书院制在现代教育中逐渐消失,但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和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书院制度提供了一个培养传统文化和
儒家思想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中国古代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书院制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对促进古代的教育有何作用
书院制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对促进古代的教育有何作用书院制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书院是一种由儒家士大夫创办并主持的独特教育机构,它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组织制度、基本规制、讲学形式,对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书院”之名渊源于唐代。
唐开元六年时曾一度将皇家藏书、校书之所的“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
到了开元十三年,又改名为“集贤殿书院”。
这虽然是“书院”之名的开始,但它毕竟只是朝廷收藏、校勘经籍的地方,还不是后来的那种由儒家士大夫创办的文化教育组织。
在此之后,民间开始出现了许多称为书院的地方。
《全唐诗》中,可以偶尔看到一些以书院为题的作品,如《题玉真观李泌书院》《南溪书院》《宿沈彬进士书院》等。
此外,地方志中也记载了一些创办于唐代的书院,如江西高安的桂岩书院、福建建阳的鳌峰书院、湖南衡山的邺侯书院等。
上述这些书院均是为儒家士大夫所创办,其中一些还具备了治学、讲学、会文、藏书等功能,这些书院的出现才真正标志着书院的出现。
书院的全面兴起是在北宋。
宋初官学不兴,这时,唐五代时期萌芽的书院则受到热心文化教育的士大夫们的青睐,各地纷纷创办书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已非往日可比。
其中一些创办得十分成功的书院还受到了皇帝赐额、赐书、赐田产的特殊待遇。
这时涌现出一些著名书院,包括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徂徕书院、泰山书院等,后来还出现了说法不一的“天下四大书院”之说。
南宋时期,书院进入到它的鼎盛时期,其显著标志就是它和理学思潮的紧密结合。
当时许多著名的理学家如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人均创办和主持书院,以书院为基地而形成不同学派,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活动。
这时,书院的文化教育功能、组织制度、基本规制则进一步完善,充分显示了它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书院制度成熟与繁荣,逐步并发展成为儒家学术文化、人文教育的基地。
对促进古代的教育有何作用1、强调人格培养,反对为科举而学为了纠正官学流为科举附庸的弊病,理学家们为书院提出了新的教育宗旨,即要求恢复先秦儒家教育的传统,以道德修身为书院教育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院制的兴起及其发展模式探微书院制源于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制,成型于港台大学。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国内诸多大学纷纷开始推行模式不一的书院制改革,归纳起来共有四种不同类型。
我国的教育体制环境以及各高校特殊的校情,决定了书院制改革当在以人为育成目标的理念下,以原有教育资源和管理体制为基础,走差异化的改良路线。
标签:书院制住宿学院改革面对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部分高校开始效仿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及港台大学的“书院制”,以期改革我国长期以来的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构建一个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管理新模式。
2005年,复旦大学在大陆地区首开书院制建设,其后西安交大、南方科技大学、苏州大学等国内诸多高校纷纷仿效。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与调研,发现各大院校改革模式不尽相同,成效相差也很大。
一、书院制的渊源及成型1.书院制源于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制书院在国外被称作住宿学院,根据金耀基所著《大学之理念》有关“剑桥书院制的特色”介绍:英国中古大学,初无定所。
学者只要跟上一位大学认定的教师便算取得剑大入学资格。
最初教师或学生都住在自租的客栈,得到大学的承认并予以督管。
1284年,伊利主教High de Balsham 将一批学生收容到圣彼得教堂附近的两个客栈中,并订立了规矩,这就出现了剑桥第一个书院。
[1]这种学生与教师共同起居和学习的教育管理模式沿袭下来,形成剑桥大学独特的住宿学院制。
现代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是随着社会发展呼唤大学人才培养理念转变而发生的。
1828年,耶鲁大学发出了《耶鲁报告》,明确将通识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
1945 年哈佛大学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进一步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通识教育理念的普及。
该报告认为,大学不应一味迎合社会功利化的教育价值观,它的发展应当不仅以培养科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目的专业教育为主,还应同时进行以提高人的基础综合素质为目的的通识教育。
住宿学院正是实现通识教育的有效载体。
它打破了学生进校之后的“专业视域”和“知识视域”的局限,倡导不同年级、不同背景、不同学科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经过1~2年的通识课程学习之后再选择专业方向,以此保证学生既能深度掌握一门特定的学科,又能达到知识分布的广度要求,弥补了第一课堂之外对学生教育的不足。
在哈佛和耶鲁的带动下,美国高校普遍开展了兴建学生宿舍运动,住宿学院模式逐渐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通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2.当代书院成型于港台大学书院本是一个本土词汇,书院最早出现于唐朝,原为古代负责校勘、典藏书籍的场所,五代十国之后发展成为私人授徒讲学和收藏图书的地方,宋代书院尤为兴盛,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四大书院声名远播。
将舶来的“住宿学院制”本土化为“书院制”,是采国外住宿学院之模式,承古代书院讲学之精神。
张君劢在1935 年设立学海书院的旨趣中指出:“近来的大学无论是中国或是外国,里面只讲知识而不讲做人,学生毕业后怎样做人、如何治事,学校毫不负责。
”他希望用书院的精神负起这个责任。
[3]著名书院研究专家李才栋先生认为,书院名下的实际形态繁多,而最宝贵的是书院精神。
书院以人而不是以课程为中心,以道而不是以术为中心设置教学内容。
方法上以自学、独立研究为主。
学术上提倡兼容并蓄、自由讲学。
“这种教育解决的是生命安顿的基本问题,是中国近古以来教育史的精华”。
[4]亚洲地区最先实行书院制的是香港中文大学,目前已拥有新亚书院、崇基书院、联合书院及逸夫书院等九个书院。
台湾的书院制起步于上世纪末。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台湾东海大学的博雅书院、清华大学的清华学院以及政治大学的政大书院等。
各书院均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育人理念,例如新亚书院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联合书院注重体现中西文化交流,政大书院倡导培养具有政大核心价值的生活全人和思想全人。
尽管港台书院特色各异,其成立初衷均是为了规避专业教育对人发展的片面化影响,将教育的重心从专业回归到人,实现全人教育。
正如钱穆揭示其创办新亚书院的办学宗旨所说:“上溯宋明书院的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教育为宗旨,沟通世界东西方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
”二、内地高校书院制之比较1.书院制催生于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现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来源于前苏联,是一种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相适应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管理上层级分明,重管轻育,为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而服务。
随着社会进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定位发生了很大改变,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重视,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砖”型人才的价值已经不大。
1999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大力推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决定》,围绕着学生素质问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
2005年前后,高等学校开始从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上反思人才培养的制度问题。
试图从国家政策层面和学校教育管理层面构架一个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新制度。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分大学开始学习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和港台大学的“书院制”,以期改革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管理体制。
2.复旦大学的书院制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以通识教育为载体的复旦学院,以每四幢宿舍楼为基础设立四大书院,分别以四位老校长的名字命名为腾飞书院、志德书院、克卿书院、任重书院,2008年又成立了希德书院。
新生入学不分文理,按专业大类定向分配到某个书院,接受一年包括综合教育、文理基础、专业基础三大课程板块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第二年再回到各专业院系进行专业学习。
复旦学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育人管理机构,下设“综合办办公室”、“教学办办公室”、“导师工作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四个管理部门。
各书院设有学生工作小组,常任导师(辅导员)入住书院,负责管理学生日常生活。
从各专业院系挑选出来的兼职导师每日轮流在书院值班,向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及咨询。
学业导师在学生大二专业分流之后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
各书院均有自己的院联、院徽、院训等书院标识,拥有自修室、活动室等书院集体活动设施。
书院倡导学生自主管理,成立了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通过日常管理和文体活动开展,例如组织读书沙龙、邀请专家开展学术讲座、举办书院篮球赛等,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营造独特的书院氛围。
除了非固定形式的通识教育,复旦大学拥有一套相对完善的通识课程体系,包含种类丰富的课程科目,学生必须修满一定数目的通识课程学分之后才可毕业。
3.西安交大的书院制西安交通大学2005 年开始以“文治苑”试点,2006 年正式推行书院制。
目前已建成包括文治、彭康、仲英、启德等在内的八个书院。
从2008年起所有本科生均入住书院。
学生入住书院由学校统一分配,国防生全部入住励志书院,其他学生则按照所学专业定向分配到某个书院,即每所书院对接特定的某一个或多个学院。
院务委员会是书院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由院长、院务主任、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或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学生代表等组成。
书院设院长1人,由学校领导、知名学者或社会贤达人士担任,多为荣誉性质。
设院务主任1人,从学校处级干部中选拔产生,是书院的实际运行者和管理者。
设院务副主任、主任助理1人,协助院务主任开展院务工作。
相比复旦大学,西安交大的书院实体化特征十分明显。
书院有独立的辅导员队伍,工资由学校直接下发,在院务主任的领导下入驻书院办公;独立的党总支、团工委、社团、学生会,党总支隶属于学校的大学生党委,书记由院务主任兼任,副书记由学生担任;独立的书院活动经费,由校学生处拨付;独立的健身房、阅览室、排练厅、咖啡室等种类繁多的硬件设施,经常性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书院将学生按专业分为不同班级,由二级学院选派教师担任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学业规划指导。
归纳起来,内地高校现有的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着眼于通识教育、导师制和学生自我管理三位一体的书院制模式,例如复旦大学的书院制;二是着眼于第二课堂综合能力提升的书院制模式,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制;三是着眼于特色人才培养的书院制模式,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孟宪成书院;四是着眼于拔尖人才培养的书院制模式,如以苏州大学敬文书院为代表的实体书院、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为代表的荣誉学院。
三、内地高校书院制改革方向1.书院制改革当走差异化道路1.1我国特殊的教育改革环境决定了书院制改革不可照搬西方的住宿学院制从运行基础来看,我国高校的书院和美国高校的住宿学院都从组织机构、活动设施和活动内容三个方面开展运行基础建设,但是这三个方面的发展程度又有所不同,尤其是对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不同。
欧美高校的住宿学院制历史悠久,并拥有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
而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发展尚显不足,现有的辅导员队伍由于缺少职业发展体系保障而逆向淘汰,难以承担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任务。
从外部关系来看,欧美高校的书院仅需协调与专业院系的关系,纵向的学术性系科负责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横向的住宿学院则负责在课程之外的指导和服务,而内地高校的书院建立于传统的院校两级学生管理模式之上,书院的运行还必须协调好与院系学生管理组织机构的关系。
1.2各大高校特殊的校情决定了书院制改革当从实际出发、走差异化路线各高校学科基础不同,开展通识教育的方式当不一样。
复旦学院院长熊思东认为,施行通识教育对大学的基本的要求之一是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所要求的“宽口径”其实就是指学科门类综合,“厚基础”就是指大学必须具备深厚的文理学科基础。
对于部分高校,尤其是理工科类的应用型大学来说,难以复制该校以通识课程为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
各高校定位不同,书院运行的功能和目标当不一样。
以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为例,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很大差异。
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三个梯队的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分明,本科阶段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及专业思维培养,而应用型大学则侧重于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提高。
由此,书院通识课程的设置、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导师制的设立等均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定位而做出相应调整,以服务于本校的人才培养。
各高校财力不同,书院的存在形式当不一样。
从硬条件来看,目前多数高校不具备香港中文大学的先天优势,也没有澳门大学利用学校整体搬迁新建书院的契机,现有的书院设施多是在原有宿舍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各高校原有的建筑基础及现有的财力决定了各书院实体建设的形式和规模。
对于先天条件优良且财力充足的大学来说,可通过加大硬件投入、聘请专职导师,走实体化书院建设道路;而那些条件不足的大学则可以通过更多地举办书院活动来塑造虚的书院概念。
除了新建大学或者校区,现有的学院制教育模式决定了我们的书院制发展无法按照统一的模式另起炉灶,而是以现行的学生管理资源为基础,学生管理体系为依托,结合本校的办学目标,改良原有的制度,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