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射线线段》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段、射线、直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以现实背景为素材,在以往学习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基础上,给出了它们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同时在情感上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感情。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化、符号化的数学思维能力,建立从数学中欣赏美,用数学创造美的思想观念。
(三)情感目标: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三、教学重点:线段、射线、直线的符号表示方法。
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会一些几何语言,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尝试指导以及学生的互动合作相结合。
六、教学准备:教师:图片,三角板,窄木条。
学生:直尺,几枚图钉,薄窄木条或硬纸板条。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图形
1、看一看,观察美丽的图片,从数学角度阐述你观察到的与数学有
关的事实,尽可能用数学词汇来表达
极光铁轨输油管道
2、想一想:交流小学学过的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知识。
3、议一议: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可以近似看做线段、射线和直线?(让同学们积极发言,尽量让他们举出尽可能多的例子。)之后教师板书课题《4.1线段、射线和直线》
绷紧的琴弦、人行横道线都可以近似地看做线段。
(1)线段有两个端点。
(2)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3)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二)、图形的表示法
1、活动内容和步骤:(教师画出两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如何表示2条不同的线段呢? D
a B b
C
(根据线段的特征,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征集各类结果最后适当加以补充引导说明表示方法)
(1)用表示两个端点的大写字母表示:记为线段AB(或线段BA)、
线段CD (或线段DC )
(2)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记为线段a 、线段b
2、如何表示射线呢? A
E 射线AE (注意:不能记为射线EA )
3、直线又该怎样表示?
A a B
(1)用表示两个端点的大写字母表示:记为直线 AB (或直线BA )
(2)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记为直线a 。
4、连一连,请你把左边对图形的描述和右边相应的图形用线连起来:
以A 为端点,经过点B 的射线
连结A ,B 两点的线段
经过A ,B 两点的直线
5、做一做、比一比
⑴用两种方式分别表示图中的两条直线。(P137/知识技能)
⑴ ⑵
⑵已知点O 、P 、Q (如图),画线段PQ ,射线OP ,和直线OQ 。
a
B
⑶图中的几何体有多少条棱?请写出这些表示棱的线段。 ⑷请写出图中以O 为端点的各条射线。
⑶ ⑷
三、合作学习(四人一组)
1、活动内容和步骤:
画一画
⑴经过一个已知点画直线,可以画多少条?
⑵经过两个已知点画直线,可以画多少条?
做一做
如果你想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枚钉子?
想一想: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小组讨论完成三个问题,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直线的一些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思考归纳总结出结论:“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
做一做(P137/数学理解)
木匠师傅锯木料时,一般先在木板上画出两个点,然后过这两点能弹
出一条笔直的墨线,而且只能弹出一条这样的墨线,这是为什么?5.随堂练习:P136/
各组试再举一个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实例?
四、小结
(1)本节课你掌握了几个几何概念?
(2)直线、射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 在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应注意什么?
(4) 学生小结后教师整理成表
直线的基本性质: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五、读一读P136/线段构成的美丽图案
构成这两幅美丽图案的是曲线吗?
六、布置作业
1、复习课本
2、完成基础训练第四章第二节线段、射线、直线部分习题
3、预习
4、3比较线段的长短
七、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本节课先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给出,然后再讲它们的性质.这样对于学生建构知识结构较为有利.
2.由于这节课为平面几何图形的起始课,从感性认识出发,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几何的概念,便于认知结构的形成.
3.建议:本课时也可以将课型设计为“自学辅导式”,由学生自己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概念,并寻找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意识更强,课堂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