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家与匠人
姜雪子匠人与艺术家
龙源期刊网 姜雪子:匠人与艺术家作者:来源:《设计》2011年第08期姜雪子最初对陶瓷的热情是逛潘家园逛出来的。
“1995年我开始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出于爱好,每个周末我都会逛潘家园古董市场,渐渐也就对古陶瓷产生了兴趣。
也就是从那时起开始收集自己喜爱的陶瓷,这也成了我唯一的爱好。
”爱好永远是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起点。
姜雪子开始渐渐深入自己的爱好:“1997年我在中国美术馆看到陶艺家朱乐耕老师的现代陶艺个人展之后,就逐渐对现代陶瓷产生更深的兴趣。
2001年到韩国看了第一届韩国利川国际陶瓷双年展之后,还特别到韩国陶瓷的主产地参观了各个陶瓷作坊,并观看首尔一些画廊举办的生活瓷器展。
当时看到韩国在陶瓷设计上新颖的尝试,仿佛看到了一个未来中国陶瓷设计的可发展性空间,这促使我下决心学习陶瓷设计。
”姜雪子决定将爱好变成自己的专业,并前往韩国弘益大学深造。
2008年,姜雪子毕业于韩国弘益大学陶艺玻璃系陶艺玻璃专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继续在弘益大学深造,2010年毕业于该校陶艺系陶艺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她的研究方向是日用瓷设计。
姜雪子回国后即将去上海的一所大学当老师,现在她和一个韩国女孩共同租了一个很大的工作室。
6年的韩国留学生活,让她在陶瓷创作上有了更深的思考:“在韩国深深的体会到设计师首先是匠人,同时也是艺术家的说法。
”这句“设计师首先应是匠人,同时也应是艺术家。
”也是姜雪子的设计哲学,太多的设计师不懂得动手,而又有太多人过于追求匠人的技术而忽略整体的设计。
她要兼顾两者。
“设计并制作生活器皿,在生活当中使用它,去尝试着器皿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与美的合理性。
也就是说生活器皿的美就是食物盛入设计好的器皿里,而且放在一个协调的生活空间里时,才能真正体现其作品的美。
”食器的美在她的“百合系列”中得到最美的体现,美术评论家白明女曾写道:“作者(姜雪子)不仅关心器皿的实用性,更注重器皿的造型美与它所包含的精神内涵……食盒仿佛天地万物合一的媒介,承载了她本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解读工匠精神的5本书籍
解读⼯匠精神的5本书籍 ⼯匠精神,是指⼯匠对⾃⼰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
下⾯是5本讲述⼯匠精神的书籍,让⼤家进⼀步认识⼯匠精神。
1、《匠⼈精神》 作者:【⽇】秋⼭利辉 ⾖瓣:7.4 推荐理由 质朴、简简单单,但很感动。
书中秋⼭利辉通过列举“秋⼭⽊⼯”的“匠⼈须知三⼗条”,阐释了其⼼⽬中⼀流⼈才培养的核⼼:即对⼀个⼈品格的重视远⾼于对其技术的要求。
同时,通过讲述⾃⼰从进⼊⽊⼯⾏业,努⼒⾃我培养,直到成长为⼀名⾏业领袖的⼈⽣历程,秋⼭利辉现⾝说法:在现代社会中,⼀个⼈若想实现真正的⾃我,社会若想恢复凝聚⼒,重拾失落的“匠⼈精神”势在必⾏。
“守破离,在守的阶段,不按照⾃⼰的想法做,正是成长的捷径。
” 2、《⼈⽣需要匠⼈精神》 作者:苏燕 ⾖瓣:8.1 推荐理由 ⼗个匠⼈,⼀种精神 《⼈⽣需要匠⼈精神》寻访⽇本当代10位陶艺家,⾛进他们的陶艺⼯坊,聆听他们的创作历程,体味他们的匠⼈精神。
他们隐居在⼭村,过着真正清⼼寡欲的⽣活,在宁静的⼯作室⾥⽇复⼀⽇地重复着制陶⼯作。
然⽽在这貌似恒常的创作中,打动⼈的正是他们勇于创新、坚持⼿作、不断进取等朴素⽽令⼈敬佩的匠⼈精神。
仔细打磨,反复锤炼,制陶如此,⽣活亦然。
3、《匠⼈如神》 作者:【⽇】本⽥宗⼀郎 ⾖瓣:6.3 推荐理由 本⽥宗⼀郎的⼈⽣进阶课 从学徒到⼀⼿缔造世界500强企业,⽇本经营四圣之⼀、本⽥汽车创始⼈为你讲述他的240条匠⼈之道! ⼀段段⼩感悟,虽⽆甚⽂笔,却很真实。
4、《匠⼈匠⼼》 作者:邱杨、丘濂、艾江涛 ⾖瓣:9.5 推荐理由 ⽤⼀⽣,做好⼀件事 本书介绍了近20位中国传统⼿⼯艺⼈及其他们承载的⼿⼯技艺,在展现传统⼿⼯艺之美的同时,细腻、真挚地描绘了他们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态度,沉静⽽朴实的快乐与⽣活,传达出传统⼿⼯艺⼈的纯粹的精神之美。
透过这本书,你不仅能邂逅⼯艺之美,更能遇见那隐藏的匠⼈之⼼。
沉浸在⼿⼯艺的世界⾥,慢慢打磨⾃⼰的技艺,淬炼⼼性,⽤“美”回报时光与岁⽉,这是⼀份幸运,更是⼀种选择。
制作陶艺作品传承匠心作文精选10篇
篇1:制作陶艺作品传承匠心作文那天,我进了陶艺店,一进门,那股陶土的清香就扑面而来。
店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陶艺作品,有憨态可掬的小熊,有栩栩如生的花鸟,还有古朴典雅的茶具。
我一眼就被那件造型独特的花瓶吸引了。
师傅见我看得入神,便笑眯眯地走过来:“小伙子,喜欢吗?”我连忙点头:“喜欢,特别喜欢这个花瓶,师傅,您能教我怎么做吗?”师傅点点头,说:“好啊,我教你。
”师傅戴上了手套,拿起一团陶土,开始示范。
他先是将陶土揉成一个球状,然后双手轻轻一压,陶土就变得平整起来。
接着,他用刀子在陶土上划出花瓶的轮廓,再用工具将陶土修整成想要的形状。
在这个过程中,师傅的手法娴熟,眼神专注,仿佛在和陶土对话。
看着师傅的手法,我心中暗暗赞叹。
我跟着师傅一步一步地学,虽然动作笨拙,但师傅一直鼓励我:“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在他的指导下,我终于完成了我的第一个陶艺作品——一个形状不规范但充满心意的小碗。
当我把小碗递给师傅时,师傅仔细地端详了一会儿,笑着说:“不错,有进步。
不过,陶艺讲究的是匠心,你要用心去感受每一块陶土,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忽然想起了家里那位老匠人。
他一辈子都在做家具,每一件家具都充满了他的匠心和汗水。
我记得小时候,他总是跟我说:“匠人精神,就是要精益求精,用心去做每一件事。
”想到这里,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我明白了,匠心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生活、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每周都会来陶艺店。
在师傅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做各种陶艺作品。
每当我完成一件作品,我都会想起那位老匠人的话:“用心去做,总能做出好东西。
”有一天,我完成了一件作品后,师傅问我:“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我笑着回答:“我觉得,我已经掌握了匠心的精髓了。
”师傅听了,哈哈大笑:“那可不行,匠心是要一辈子去追求的。
你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点点头,心中充满了信心。
我知道,只要我用心去感受每一块陶土,用心去对待每一件事,就一定能传承匠心,做出更多优秀的陶艺作品。
中国工匠精神10大典型人物
中国工匠精神10大典型人物1.引言1.1 概述工匠精神是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对工作的专注、执着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中国的工匠精神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杰出的工匠人物。
这些工匠们以其技术的精湛和专业的态度,为中国的制造业和工艺品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中国工匠精神的10位典型人物。
这些人物代表了不同领域和不同时期的工匠精神。
通过他们的故事和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
每一位工匠精神典型人物都有着独特的背景和故事。
他们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追求,对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追求完美,并在工作中展现了专业性、创造力和耐心。
通过分析这些工匠精神典型人物的背景介绍和工匠精神的体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一珍贵的文化财富,并从中汲取启示和借鉴。
同时,本文还将对工匠精神进行全面的思考和总结,以期为当代社会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发。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对中国的工匠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并更加了解工匠们对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贡献。
同时,我们也期望本文能够激发读者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和赞赏,并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追求卓越,发扬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念。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文章的概述、结构和目的的介绍。
正文部分将呈现十位具有典型工匠精神的人物,每位人物都将分为背景介绍和工匠精神体现两个小节。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总结,并对工匠精神进行思考。
因此,本文共分为以下部分: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第一位工匠精神典型人物2.1.1 背景介绍2.1.2 工匠精神体现2.2 第二位工匠精神典型人物2.2.1 背景介绍2.2.2 工匠精神体现2.3 第三位工匠精神典型人物2.3.1 背景介绍2.3.2 工匠精神体现2.4 第四位工匠精神典型人物2.4.1 背景介绍2.4.2 工匠精神体现2.5 第五位工匠精神典型人物2.5.1 背景介绍2.5.2 工匠精神体现2.6 第六位工匠精神典型人物2.6.1 背景介绍2.6.2 工匠精神体现2.7 第七位工匠精神典型人物2.7.1 背景介绍2.7.2 工匠精神体现2.8 第八位工匠精神典型人物2.8.1 背景介绍2.8.2 工匠精神体现2.9 第九位工匠精神典型人物2.9.1 背景介绍2.9.2 工匠精神体现2.10 第十位工匠精神典型人物2.10.1 背景介绍2.10.2 工匠精神体现3. 结论3.1 总结3.2 对工匠精神的思考通过以上结构的设置,本文将全面展示中国工匠精神的典型人物,并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入思考。
匠人匠心最经典的一句
匠人匠心最经典的一句
1. “匠人匠心,那可是一生只专注一件事的执着啊!就像老鞋匠老张,一辈子就琢磨怎么把鞋做好,这得多大的毅力呀!”
2. “匠人匠心,不就是把平凡变成非凡的魔法吗?你看那铁匠老李,叮叮当当间就打造出一件件精美的铁器。
”
3. “匠人匠心,难道不是对完美的极致追求吗?好比那木匠师傅,为了让一块木头呈现最美的样子,反复雕琢。
”
4. “匠人匠心,这简直就是时间沉淀出的精华呀!像那个陶艺大师,几十年如一日与泥巴打交道。
”
5. “匠人匠心,不正是用热爱浇灌出的花朵吗?就如同糕点师小王,对做糕点那可是充满热情啊!”
6. “匠人匠心,岂不是对细节一丝不苟的坚守吗?你想想制表师傅们,对每一个零件都那么精心。
”
7. “匠人匠心,这可是能创造奇迹的力量啊!像那个雕塑家,能赋予一块石头以生命。
”
8. “匠人匠心,难道不是内心宁静的体现吗?就似那绣娘,在一针一线中找到安宁。
”
9. “匠人匠心,不就是耐得住寂寞的勇气吗?比如那古籍修复师,一个人默默与古籍为伴。
”
10. “匠人匠心,这绝对是值得我们敬仰的精神啊!看看那些传统手艺人,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陶人陶语——坭兴陶艺名家的心声
文坭兴名家● 利成世 王兆儒 黄亚南作为一名陶人,许是坭兴陶艺坚定的守护者,新一代坭兴陶传承创新的先锋人,推动坭兴陶文化创新发展的旗手,抑或是……在追求陶艺的路上,陶人们有些什么感悟?他们最想对人们诉说什么心里话?让我们一起通过本文聆听钦州坭兴陶名家的陶艺心语。
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钦州市坭兴陶行业协会理事长 利成世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充当着重要的交流载体,如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方兴未艾,钦州坭兴陶必将延续千年文化信使的角色,为新通道建设注入文化活力。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行业协会理事长,我努力发挥引领、纽带作用,热切希望以打造千年古城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契机,按照“政府支持、企业主体、文化提升、人才兴陶”的发展思路,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规模企业和大师工作室,促进坭兴陶与文化、旅游、教育的对接融合,发展、壮大坭兴产业,在钦州城市品质提升和乡村振兴工程中贡献力量。
厚古、重今、求新,凸显坭兴陶文化属性,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
陶情逸意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王兆儒陶,既是陶器,也是陶情,陶冶情操。
钦州坭兴陶是阐述中华传统文化风采的一种好载体。
数十年来,我常将有关祖国情怀、乡愁家风、山川风物之类的内容,用诗文、书法、图画、篆刻等形式在坭兴陶坯品上进行创作。
这种方式既可抒发个人情怀,又可为坭兴陶增光添彩,并增加文化内涵,为坭兴陶提供更佳的装饰元素。
两者鱼水相依,合作共赢。
利成世作品《四方同心鼎》文坭兴名家一件好的坭兴陶作品,不但要有表面的精美,还应让人感受到文化内涵的深厚和意义的深远,需要具有文化价值的信息,才能流传久远。
我曾本着这样的情怀,创作过一把《红荔缘》茶壶,将钦州著名特产荔枝与齐白石老人3次来钦州并结下“纤手教侬剥荔枝”的情谊,通过器形、诗文、书法等设计装饰手段形神兼备地寄情于坭兴陶之上,并期望这样的陶情雅韵长久流芳。
我也经常将这种创作理念传授于门人。
成“家”立业——从陶瓷工匠到陶艺家
———从陶瓷工匠到陶艺家∗∗∗第32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12年6月Vol.32No.3Journal of S uihua Univers ityJun.2012成“家”立业周光云1张婧婧2(1.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安徽蚌埠233030;2.景德镇陶瓷学院科艺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1)摘要:在肯定陶瓷工匠历史价值和贡献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分析,在传统社会中制约工匠艺术创造力的深层次原因和背景;进而指出在当代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陶艺家,将面临着传统和现实诸多因素的挑战,成“家”还是成“匠”关键在于创作者的心境和创新追求。
关键词:陶艺家;工匠;现代陶艺;心境中图分类号:J 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2)03-0150-03记得初学绘画之时,美术老师就经常告诫我们,以后千万不要成为一名匠人,而要做一名设计师或艺术家。
此语,其或许并没有故意伤害匠人们的意思,潜意识中却透露出一丝对匠人的不屑与轻视。
这种现象在陶瓷行业中也同样存在,即有陶艺家与陶瓷工匠之别。
其实,两者之间有区别,亦有联系。
陶瓷工匠,是指在陶瓷制作上有专门技术的工人。
回溯那绚烂的彩陶,生动的汉俑,斑斓的唐三彩,典雅的哥窑,朴素的青花,艳丽的粉古彩,无不向世人昭示着古代中国非凡的陶瓷艺术成就,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外国人带着“朝圣”的心境感受着中国陶瓷文化。
从历史学角度来说,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都应归于千百年来,无数工匠艺人在特定社会条件下,无止境地追求手工艺的圆熟与精绝,归功于历代优秀陶工的聪明才智和独具匠心。
然而,与其贡献之大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他们尴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在过去的几千年历史中,工匠艺人地位一直卑微,许多朝代里他们与奴隶并无差别。
虽然在明朝曾出现过少数工匠出身的工部首脑人物,却是凤毛麟角。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所有的人群进行了重新“阶级”分层,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尤其在“合作化”时代手艺人地位的集体“上行”,对他们而言,不只是换了一个工作环境,实际上是获得了政治新生,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精神洗礼。
匠人匠心范文精选_初三作文范文
匠人匠心范文精选_初三作文范文作文一:匠心铸就的传统工艺匠人,是一种以熟练的技艺和精湛的工艺为特征的人群,他们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精美的作品,给世间留下了一道道璀璨的痕迹。
他们以匠心,将传统工艺发扬光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
我曾有幸见到一位手艺精湛的木工匠人,他用一颗像心思般沉静的心,雕刻出了最细腻的花纹。
他工作时候正襟危坐,尽心尽力,好像每个动作都是艺术家的独舞,每一寸木材都是他创作的画布。
经过他的雕刻,那块原本平平无奇的木头,生动起来,如花朵盛开般美丽而瑰丽。
他告诉我,他雕刻之前要用心观察木头的纹理,利用每一块木材的特点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
还有一位陶艺匠人,他用一双温润如玉的手,捏塑出了一个个精致无比的陶艺作品。
他们身经百战,对于泥土的感知和掌控如同熟悉自己的掌心,每一次的捏塑和烧制都是他们坚守的信念、对于艺术的尊重。
不同的陶艺作品都散发着不同的气质,看上去仿佛刚从大自然中取得灵感而生。
他告诉我,每一次捏塑,都是对于自然的模仿和表达,一点点地将自然美妙的形态融入到作品中。
这些匠人都是以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精美绝伦的作品。
他们不仅是传统工艺的传承者,更是匠心的守护者。
他们用匠心,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也传承了一个个传统工艺的精髓。
传统工艺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们表达了一个时代的智慧和情感,展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魅力。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工艺的认同度降低,传统工艺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匠心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匠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自我反思。
匠心,是对于自我要求的更高层次追求。
只有匠心的存在,才能使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像那位木工匠人和陶艺匠人一样,匠心需要匠人们通过大量的实践、沉淀和思考才能逐渐形成。
传统工艺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其保护和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加强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不仅是对于文化传承的负责,更是对于匠人辛勤努力的最好回报。
匠人精神创新的例子
匠人精神创新的例子
手工艺品制作是一个充满匠人精神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许多手工艺人通过精湛的手艺和独创的创意,创造出了无数精美的手工艺品。
例如,在陶瓷制作领域,陶艺家王德才先生通过对传统陶艺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创造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艺术陶瓷作品。
他在制作过程中,注重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力求将每一件作品做到最好。
他还将传统陶艺和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时代感。
在木工制作领域,木工艺人张明先生则通过对木材的精细处理和对设计的深入思考,创造出了一系列别具一格的木工艺品。
他将传统的木工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具有现代感的木质家具和装饰品。
他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地尝试新的材料和工艺,将自己的创意和技艺发挥到了极致。
匠人精神是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品质的不断提升。
在创新的过程中,匠人们不断地尝试新的材料和工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手工艺品。
他们的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遗产和历史记载。
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传承,才能让这些手工艺品得以保存下来,继续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传承。
匠人匠心愚直的坚持读后感
匠人匠心愚直的坚持读后感匠心,是一种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和坚持,是那种只为追求极致品质和卓越工艺而不懈努力的执着。
愚直,是一种无欲无求、真诚纯粹的态度,是那种为了坚守内心信念而毫不动摇的坚定。
而这两种品质的结合,正是匠人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所追求的理念。
最近,我读到了一本书《匠人匠心愚直的坚持》,这是一本由多位匠人讲述他们的坚守理念和实践经验的书籍,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这本书以一系列真实案例的形式,通过匠人自己的口述,深入浅出地展示了他们对工匠精神和品质追求的坚定信仰。
每个案例都展示了匠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对细节的追求。
第一个案例是一个银饰工匠的故事,他每天将自己封闭在小小的作坊里,只为打磨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银饰。
他说:“我相信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灵魂的呼唤。
”他用心感受每一颗珠子、每一滴银液的变化,用手指触摸每一个银饰的纹理和温度,他深信只有用心去做,才能制作出真正优秀的银饰。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案例是一个陶艺家的故事。
他坐在陶轮前,用双手捏出一个个完美的陶艺品。
他说:“我希望每一个陶艺品都能传递出生命的气息。
”他在每一个瓶身、每一只杯子中注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使每个作品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他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去创作,不受市场的冲击和时尚的影响,一直守护着陶艺这门古老的手艺。
这本书中的案例还有很多,每个案例都让我深入了解到匠人们的追求和坚守。
他们常常钻研细节,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自己的工艺,追求更好的品质和更高的境界。
同时,他们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传统工艺的尊重和继承,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智慧和技艺传承下去,让后人继续发扬光大。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匠人精神的可贵之处。
在今天这个物质至上、追求速成的时代,匠人的坚持和付出显得尤为珍贵。
他们不满足于一般的工作和商品,而是将每一个作品都视为一种艺术和创造的表达。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了一个个真正有灵魂和生命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了纯粹和美好。
匠人们的坚持和努力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十五名陶艺大师情况介绍
十五名陶艺大师情况介绍15名陶艺大师简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紫砂博物馆总工程师、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总工程师,中国陶瓷艺术评审第五届、第六届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大师作品展评评审委员。
1946年生于江苏宜兴蜀山。
1959年从谈尧坤、范泽林学习陶刻。
1962年又转师吴云根门下学习制壶技艺,1965年得任淦庭先生教泽,从事陶刻创作,197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研修,后致力于紫砂艺术的创作研究。
善于设计,尤擅长陶刻。
对书法、绘画、篆刻、陶艺、紫砂史等方面均有独到研究。
注重诗、书、画、刻融紫砂陶艺术于一体的表现形式,在紫砂艺林中别树一帜,曾数十余次获国内、国际金奖。
作品被收藏于中南海紫光阁、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单位。
吕尧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顾问。
1940年出生于江苏宜兴高塍镇,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吴云根学习紫砂技艺。
1970年进紫砂研究所从事紫砂造型设计。
70年代后期,他探索紫砂壶绞泥装饰技法,形成了一条新的紫砂装饰艺术之路。
他以优雅的壶体造型和优美的绞泥装饰艺术形成具有特色的个人风格。
创作的《碧波茶具》、《八方凌云茶具》、《银葵茶具》(合作)被故宫博物院收藏;1992年被收录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其精典作品还有:《玉带提梁壶》、《竹庐茶具》、《玉屏移山壶》、《华径壶》、《贵妃壶》、《逸者寿壶》、《大漠风情壶》、《听雨壶》等。
李昌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1937年生,1955年进紫砂工艺厂,师从顾景舟大师。
熟知紫砂生产工艺全过程,与夫人沈遽华均为顾景舟在紫砂工艺厂的第一代人室弟子,历任紫砂厂技术辅导、副厂长、总工艺美术师、鸿成公司总经理、昌华公司董事长,。
1984年,与沈邃华合作“竹简茶具”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成为当代紫砂首次在国际上荣获大奖。
古代著名工匠介绍
古代著名工匠介绍
古代著名工匠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各自以其独特的技艺和才华,为古代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下是一些古代著名工匠的简介:
1. 精工傅抱石:他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工匠,擅长铸造兵器和雕刻工艺。
他曾制造过一把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为主题的剑,其雕刻工艺和铸造技术被誉为古代工艺的巅峰之作。
2. 陶工蔡吕:他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陶艺家,擅长制作各种陶器,包括青瓷、白瓷等。
他的陶器制作技艺精湛,被誉为“陶瓷之祖”。
3. 木匠鲁班: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木匠,擅长制作木制家具和建筑构件。
他的木制品不仅精美细腻,而且结构合理,被誉为“木工之神”。
4. 铜匠裴令明:他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铜匠,擅长铸造钟、鼎等铜器。
他的铜器制作技艺精湛,被誉为“铜器之王”。
5. 玉匠郑板桥:他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玉器雕刻家,擅长用玉石雕刻各种动物、人物等形象。
他的玉雕作品精美绝伦,被誉为“玉器之王”。
这些古代著名工匠的作品,不仅代表了古代工艺的巅峰,也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瑰宝。
他们的技艺和才华,继承和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资产。
- 1 -。
2021中国十大工匠人物简介
2021中国十大工匠人物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2021年,中国十大工匠人物涌现,他们用执着和专业的精神,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优秀的工匠人物吧。
1. 王老吉: 王老吉作为中国保健饮料行业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一直秉持“品质为先”的理念,不断完善产品质量,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生产效率,确保产品稳定供应。
2. 罗辑: 罗辑是一名出色的网络作家,他铁肩担道义,执着于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他撰写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鲁迅: 鲁迅是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伟大先驱,他的诗歌、杂文以及小说作品广受欢迎,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 张德江: 张德江是一名资深建筑师,他致力于设计创新,注重细节,多次获得建筑设计奖项,为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5. 姚明: 姚明是中国篮球运动的传奇人物,他在NBA的成就为中国篮球赢得了荣誉,同时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篮球事业的发展,为年轻一代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6. 刘翔: 刘翔是中国短跑的传奇人物,他多次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带动了中国短跑运动的发展,被誉为“飞人”。
7. 李雨轩: 李雨轩是中国歌剧演员,她潜心专研,对声乐技巧进行不懈探索,努力打破传统,在舞台上独领风骚,展示出了高超的表演技巧。
8. 张帅: 张帅是中国网球界的领军人物,她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佳绩,代表中国队参加了众多比赛,展现出了中国网球的实力。
9. 王琦: 王琦是中国天文学家,她专注于天体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被誉为“中国的霍金”。
10. 马化腾: 马化腾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人物,他创立了腾讯公司,致力于推动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为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工匠人物在各自领域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专业精神,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是中国社会的宝贵财富。
希望这些优秀的工匠人物能够继续努力,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古代陶瓷著名工匠的故事
古代陶瓷著名工匠的故事
古代陶瓷工匠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著名的陶瓷工匠也有很多。
以下是几位古代陶瓷著名工匠的故事:
1. 南宋官钧窑烧造者-钧窑老板
钧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陶瓷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宋代窑口之一。
钧窑老板钧天寿是一位宋代陶瓷专家,他在钧窑烧造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巧。
钧天寿善于运用不同的釉料和烧制技术来制造各种精美的陶瓷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钧窑瓷器。
2. 明代景德镇瓷器工匠-景德镇瓷之父
明代景德镇瓷器是中国陶瓷艺术中最为著名的品种之一,而景德镇瓷之父景德镇良是著名的陶瓷工匠。
景德镇良在景德镇瓷器制造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他被人们尊称为“景德镇瓷之父”,
对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 清代陶瓷工匠-陶瓷大师顾明珠
顾明珠是清代著名的陶瓷艺术家和设计师,被誉为“陶瓷大师”。
顾明珠擅长制作各种精美的陶瓷作品,如花瓶、花盆、壶等,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技艺高超,深受人们的喜爱。
顾明珠注重陶瓷的造型、釉彩和装饰艺术,他不断创新和探索,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是三位古代陶瓷著名工匠的故事,他们的贡献和成就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外工匠精益求精的例子
国外工匠精益求精的例子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的专注和追求卓越的态度,而精益求精则是这种精神的
最高境界。
在国外,有许多工匠们以他们的技艺和毅力展示了精益求精的精神,以下是几个值得一提的例子。
1. 日本陶艺大师益子村:
益子村位于日本茨城县,以陶瓷艺术而闻名。
在这个小村庄里,许多工匠们数
百年来一直致力于创造出完美无瑕的陶瓷作品。
他们每一件作品都力求完美,经历了数十个繁琐的工序,从泥土的处理、成型、烧制到最后的装饰,每个步骤都精益求精。
这个小村庄因其杰出的陶瓷工艺而闻名于世。
2. 德国制表匠人:
德国制表匠人以出色的技艺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
这些匠人从事手工制表已
有几百年的历史。
他们追求每个细节的精确度和完美,并致力于创造出耐用、精准的机械手表。
他们从设计到制造,每个环节都经过反复验证和改进,以确保手表的每个部分都达到最高标准。
这些匠人的执着追求让德国手表成为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品牌之一。
3. 意大利工艺家:
意大利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对细节的追求而闻名。
从玻璃制造到皮革工艺,意大
利的工匠们一直致力于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艺术品。
他们将技术传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探索和改进工艺。
无论是著名的威尼斯玻璃制造,还是手工制作的优质皮革制品,意大利工匠们始终力求完美和精益求精。
这些国外工匠们的例子表明,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实现工匠精神的必
要条件。
他们通过持续改进和对细节的关注,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工艺品和艺术品。
无论是在陶艺、制表还是其他领域,这些工匠们的努力和执着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乡村名匠事迹材料
乡村名匠事迹材料乡村名匠是指在乡村地区有卓越技术和手艺,并为所在地乡村作出杰出贡献的手艺人。
下面是一些乡村名匠的事迹材料:1. 张师傅是一位在山区村落从事陶艺制作的名匠。
他从小就对陶艺情有独钟,为了学习更高深的陶艺技术,他主动到大城市的陶艺学院学习,并与一些知名陶艺家结交。
毕业后,他决定回到家乡山区,将学到的技术和经验应用于制作当地的陶瓷工艺品。
张师傅不仅坚持传统陶瓷的制作方式,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使得他的作品独具风格且深受欢迎。
他还通过举办陶艺培训班,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乡亲,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2. 王师傅是一位木工匠人,在乡村里有着盛名。
他自小就对木工手艺感兴趣,并通过学徒制学习并提升自己的木工技术。
王师傅在制作家具和木制工艺品方面有着独到的天赋和经验,他对每一件作品都精益求精。
他的木制家具由于造型独特、工艺精细而深受人们喜爱,甚至有人专门从城市去乡村购买他的作品。
除了个人技艺的突出,王师傅还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为乡村的宜居环境和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3. 李师傅是一位织布名匠,在乡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从小开始学习织布技术,通过坚持和不断探索,他掌握了织布的精湛技艺。
李师傅坚持使用当地特产的优质纤维材料,并结合自己的设计创新,制作出色彩鲜艳、质地优良的织物。
他的织布作品不仅用于当地乡村的服饰和日常用品,还被一些设计师和时尚品牌运用于时尚产业。
除了个人成就,李师傅还带领当地年轻人组成织布合作社,通过提供技术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乡村居民增加收入。
以上是只是一些乡村名匠的事迹材料,每个名匠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贡献。
乡村名匠的事迹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手艺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为乡村的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古代人坚持不懈的例子
古代人坚持不懈的例子在古代人类历史上,有许多不懈努力的例子。
这些人在面临各种艰难困苦的时候,都不气馁不放弃,不断探索、寻求突破,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令人惊叹的古代人不懈努力的例子。
一、大禹治水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水资源极度丰富的古国。
同时也因为多山、多水、多河,水患成为了中国人千百年来面临的重要问题。
当时的人们只能听天由命,饱受洪水的苦楚。
在这种情况下,大禹作为一个贤明的统治者,决定致力于治水。
自两千多年前开始,大禹历经三十余年,走遍全国各地,终于完成了河道的开挖和疏导,并引导河流汇入大海。
最终,他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的水患问题。
在全国人民眼中,他成为了解决水患的英雄和楷模。
至今,他治理水患的技术和经验,都被延续并发扬光大。
二、秦始皇修建长城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古代人之一,莫过于秦始皇了。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现整个中国统一的皇帝。
在他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他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和代价。
其中最耗费人力物力的是修建万里长城的工程。
长城建三百余年,最终完工,成为了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筑墙工程之一。
秦始皇带领人民不畏苦难,历经十余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一巨大项目。
如今,万里长城成为了中国标志性的建筑,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三、古代匠人制陶艺制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古代制陶艺技术的发展也是一段不懈努力的历史。
在古代的环境下,艺人们研究了各种不同的制陶技术,深入探究了陶器的形态、质地和色彩等问题,最终创造出了许多带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陶器。
同时,制陶艺也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古代,陶器被用于各种场所,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宗教仪式中的器具,无所不用其极。
如今,陶器不仅是传承古今文化的车器,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工艺品。
四、古代宫廷太监的努力古代宫廷太监是朝廷内的特殊群体,他们经过许多艰苦的训练,掌握了非常熟练的技能和知识。
这些人在中国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少关于他们努力的故事。
2023中国工匠人物事迹简介
2023中国工匠人物事迹简介近年来,在中国工匠精神的倡导和弘扬下,越来越多的工匠人物脱颖而出,以其卓越的技艺和品质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位2023年中国工匠人物的事迹,让我们一同领略他们的卓越才能和奉献精神。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王师傅。
王师傅是一位技艺娴熟的木工匠人,他在木材雕刻领域有着非凡的造诣。
王师傅从小就对木材工艺产生了兴趣,他勤奋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技能。
经过多年的锤炼,他掌握了许多复杂的雕刻工艺,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的木雕作品。
他的作品不仅技艺完美,而且融入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王师傅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许多艺术之美,成为了业内的领军人物。
接下来介绍的是李女士,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陶艺匠人。
李女士独立开创了一种新型的陶瓷制作工艺,使得传统陶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她倡导以环保、可持续的方式进行陶瓷制作,利用再生材料并结合现代工艺,创作出了一系列既美观又实用的陶瓷产品。
她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不仅被国内各大博物馆收藏,还获得了许多艺术奖项的认可。
李女士凭借自己的独特创新,推动了陶瓷制作的发展,成为了行业里的一颗耀眼明星。
除了艺术领域,工匠精神也在传统手工制作行业中得到了体现。
赵师傅是一位独具匠心的剪纸工艺师,他手工制作的剪纸作品精美绝伦,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赵师傅的剪纸技巧高超,他能用一把小剪刀在纸上娴熟地剪出各种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他的作品既可以作为装饰品,又可以用于祝福和送礼。
赵师傅的剪纸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他不仅在国内各大手工艺展上展出,还被邀请到国外展示中国传统剪纸技艺。
最后,我想介绍下刘师傅,一位拥有丰富经验的钢琴制造匠人。
刘师傅从事钢琴制造多年,他对钢琴的每个细节都极为熟悉,能够手工制作出高品质的钢琴。
他对音色的追求和对细节的极致把关,使得他制造的钢琴音质纯正、音色浑厚。
他不断改进和创新,研发出新型的琴键材料,使得演奏者的手感更加舒适。
刘师傅的钢琴制作技艺一直备受业内和音乐界的认可,他被誉为中国钢琴制造行业的翘楚。
成“家”立业——从陶瓷工匠到陶艺家
t l 相 当代 陶 艺 家 的 社 不 要 成 为 一 名 匠 人 。 要 做 一 名 设 计 师 或 艺 术 家 。此 语 , 或 了一 次 脱 胎 换 骨 式 的 精 神 洗 礼 。[ 比之 下 , 而 其
身 价值 、 创作 自由度 以 及话 语 权 都 有 了 极 大 地 改 善 许 并 没 有 故 意 伤 害 匠 人 们 的 意 思 。潜 意 识 中 却 透 露 出一 丝 对 会 地 位 、 份 、 人 艺 匠 人 的 不 屑 与轻 视 。这 种现 象 在 陶瓷 行 业 中 也 同样 存 在 , 即有 和 提 高 . 性 、 术 创 造力 更是 被 空前 地 激 发 和 释 放 。 陶瓷 艺 陶 艺 家 与 陶 瓷工 匠之 别 。 其 实 , 者 之 间 有 区别 , 有联 系 。 两 亦 术 虽说 仍 没 有 像 国 画 、 画 、 塑 和 油 画 那 样 成 为 主 流 的艺 术 版 雕 单 陶 瓷 工 匠 . 指 在 陶 瓷制 作 上 有 专 门 技 术 的 工人 。 回溯 那 形 态 . 从 十 一 届 全 国美 展 把 陶艺 列 入 到 主 流艺 术 门 类 当 中 , 是 反 绚 烂 的彩 陶 。 动 的 汉 俑 , 斓 的 唐 三 彩 , 雅 的 哥 窑 , 素 的 并 和漆 画作 为 一 个 独 立 展 区而 言 , 映 出陶 艺 正在 被 越 来 越 多 生 斑 典 朴 认 不 青 花 , 丽 的 粉 古 彩 , 不 向 世 人 昭 示 着 古 代 中 国 非 凡 的 陶 瓷 的 人 了 解 、 知 和 认 可 , 再 仅 局 限 于 圈 内人 士 的孤 芳 自赏 。 艳 无 陶艺 就 完 全雕 塑 化 了” 章 , 艺 术 成 就 。 至 今 日仍 有 许 多外 国 人 带 着 “ 圣 ” 时 朝 的心 境 感 受 这 其 中 即便 有 周 若 愚 先 生 感 触 的 “ 傲 , 着 中 国 陶 瓷 文 化 。 从 历 史 学 角 度 来 说 , 些 巨大 成 就 的 取 得 , 朝 辉 看 到 的 “ 慢 与 偏 见 ” 对 陶 艺 的 普 及 和 发展 来 说 也 是 一 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艺家与匠人--吕金泉( 中艺网 2010年9月4日)本文所论及的陶艺家与匠人主要是指手工生活陶瓷制作中的两个不同主体。
手工生活陶瓷,顾名思义就是指以陶瓷为材料,依靠手工制作的、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陶瓷。
陶瓷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逐渐演变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再发展到艺术家借以表现个性和情感的载体。
这其中的变化不仅表现为造物活动本身,也表现为造物活动的主体,以及由此所引发出的结果。
在手工业时代,生活陶瓷的制作者为制陶艺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端,现代艺术的介入,一部分艺术家的参与,从而使手工生活陶瓷的制作主体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有匠人和陶艺家之分。
陶艺家与匠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本质上来说,这两者又是相同的,即都是陶瓷的制作者,他们的不同只是表现在由他们所创作出的作品中,以及制作动机上。
这种不同是由两者所受教育的背景不同而产生的。
匠人,也称作“工匠”,指有专门技术的工人。
在手工业时代,陶瓷的制作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所为。
由于手艺是家庭谋生的手段,所以技艺的传承多为“世袭”制,即父传子、子传孙。
如《考工记》所说:“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荀子》言:“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这同封建社会的生养民俗的传宗接代观念是相吻合的。
在这种世袭观念的影响下,一些艺人宁愿将自己本家的绝技传给有继承权的养子,也不传给女儿,因为女儿一旦出嫁后便会将技艺传给男家,这在家规上是绝对不允许的,除非女儿终身不嫁或招赘来传代。
受这种世袭观念的支配,有时候一些艺人宁愿把高超的技艺带入坟墓,也不传给非家庭成员的弟子。
由于这种传承局限于家庭的小范围内,缺乏有益的交流与发扬,所以导致了发展的缓慢。
这种传承自然包含技术与经验,以及审美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种传承的结果是工匠在继承了精湛技艺的同时,也恪守着传统的审美准则。
关于工匠训练的途经和方法在《管子•小匡》中有如下记载:“令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良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时,计制,断器,尚完利。
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智。
旦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
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弟子之学,不劳而能。
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
” 传统手工技艺便是在这种具有血缘关系的传承中不断延续。
陶瓷手工艺作为百工之一,也是如此。
从学徙开始,便按照师傅的嘱咐严格遵守着传统的审美准则,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种根深蒂固的朴实审美观和严格的技艺师承,一方面使富有特色的传统陶瓷制作技艺得以承继,另一方面也因视野的局限也阻碍了陶瓷的发展。
历代制陶艺人凭借娴熟的技艺从事着手工生活陶瓷的制作,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劳作。
技艺在匠人们看来是赖以生存的手段,只有不断地提高制作技艺才能把手中的活儿做得更加漂亮,生活才能得到不断的改善。
他们只是为了生活而制陶,为了生活得更好必须把手艺学到家,因此,在进行产品的制作时,缺乏陶艺家的自由创作精神和个性的表达。
由于陶瓷生产的工序较为复杂,因此,陶瓷制作的分工较为细致,这种细致的分工导致了匠人们的制作技艺趋于专业和专一化。
《景德镇陶业纪事》中写道:“夫瓷业一门。
为吾人日用常品,自寻常心理观之,初以为一甄陶之功,一火灸之力而已。
孰之其中积劬之深,分工之细,非更仆所能尽。
总其全体言之,陶有土,质必研洗;首作坯,土必至于致密。
次入窑,火必纯熟。
次施彩,术必专精,合而为成器,分而为职工,各执一事,各显其能,不越俎,亦不互谋。
交相递嬗者,无虑百十处焉。
各致勤劳者,无虑百十人焉。
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及其成功,则一也。
可谓达分工之极则矣。
” 这种专一化的技艺使匠人们长期从事单一工种的劳作,并使技艺日益精进。
单就彩绘来说分工就极为细致,“绘工之有专绘山水、人物、翎毛、花卉者;有专仿古者;有专粉彩者;有专绘瓷板及肖像者。
……绘不一事,事不一人。
” 正是这种细致的分工使匠人们练就了精湛的技艺并通过分工协作集中表现在器物中。
匠人们通过手中的技艺养家糊口,并世代相传,陈陈相因。
随着陶艺语言的不断丰富,以及陶艺在当代艺术地位的不断提升,许多艺术家也参与到陶艺创作、设计中来,因此陶艺家与匠人的分别由此开始。
所谓陶艺家简单地说就是以陶瓷为媒介进行陶艺创作与设计的艺术家。
当代日本陶艺家藤原毛井(KeiFugiwara)曾说过:“正是优雅和个性使一个真正的陶艺家与一个仅仅只是制作陶器的人相区别。
一个真正的陶艺家必须能体验和分辨音乐、绘画、文字和哲学中优秀的东西。
他只有吸收了这些优秀的东西,方能够将力和个性贯通于他用粘土所制之物。
”一直以来,作为手工艺的陶瓷制作都是匠人们所为。
随着人们对陶瓷艺术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陶瓷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一部分艺术家也开始尝试以陶瓷为媒材进行创作。
另一方面,陶瓷艺术教育的普及,使传统的制作技艺通过课堂教育得以传承。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仅要学习陶瓷的相关制作技艺,同时,还要学习绘画、艺术理论等艺术类教育的相关课程。
通过一系列专业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从事陶艺创作的必备素质。
作为陶艺家首先必须具备艺术家的素质。
“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
” 作为一个陶艺家他必须具备匠人般的娴熟技艺,言下之意就是陶艺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匠人,只有当他掌握了熟练的手工技艺时,才能进行艺术表现和创作。
黑格尔说:“艺术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艺术外表的工作,因为艺术作品有一个纯然是技巧的方面,很接近于手工业;这一方面在建筑和雕刻中最为重要,在图画和音乐中次之,在诗歌中又次之。
这种熟练的技巧不是从灵感来的,它完全要靠思索、勤勉和练习。
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这种熟练技巧,才可以驾驭外在的材料,不至它因为他们不听命而受到妨碍。
” 这种熟练的技巧不是天生的,“它完全要靠思索、勤勉和练习”,而要做到这一步,陶艺家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辛劳动,需要付出大量的汗水和心血。
现代派艺术大师高更和毕加索为了尝试陶瓷材料的创作,都曾经化了大量的时间学习拉坯和施釉等技艺。
陶艺家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相关技艺,在陶艺创作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熟练的技艺是将思想、个性和情感“物化”在陶艺作品中的首要前提。
同时,作为一个陶艺家他应该是一个多面手,他应该了解和掌握陶瓷制造的全过程,无论是生产工艺方面,还是制作技艺方面,他都必须是一个专家。
在日本一件陶艺作品的完成都是由陶艺家从头到尾亲身参与的,从泥料的配制,到拉坯、利坯,到装饰、施釉,直到最后的烧成。
这种全过程的参与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作品的个性和品格,以及陶艺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技艺是陶艺家进行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
造型、装饰、釉色和烧成,是陶艺作品的构成要素,也是陶艺家进行个性和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
陶艺家通过釉色、肌理和装饰,以及泥或火的痕迹等,表现陶艺的自然品格和朴实美感,并以此演绎作品的魅力和陶艺家的个性(图1)。
陶艺家与匠人的不同,突出地表现在制作的动机方面。
陶艺家在进行陶艺创作时,主要表现为以陶瓷为媒介进行艺术的探求与情感的表达。
其创作目的表现为对材料潜能的挖掘与艺术理想的追求上。
“当陶艺家不满于表面的形式感和由这种形式趣味导致的相似性时,陶瓷材料本身成了新的关注点。
陶艺家开始意识到,对材料的感觉来自于对材料物质性的认识;在陶土的素朴和原始意味中,艺术家看到了陶与瓷的‘本质’或‘本性’,力图在作品中表现质地效果,有意识地保留陶土的自然性质。
这种追求的背后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批判与情感疏离,陶艺家们点化出了陶瓷材质的美学品格和文化内涵。
”在创作过程中,陶艺家将对生活的感受融于作品中,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
“陶艺家的艺术创造传达了艺术家本人对于当前生活现实的个性化精神体验,并且给这种精神体验予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艺术家的精神体验来源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境遇、文化、社会背景,因此,具有的是独特的个性,陶艺作品表达的是陶艺家个人的情感体验,因而也具有个人的风格特点。
此外,为了实现这种独特的合理恰当的传达,与之相符合的传达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也具有了与他人不同的独特之处。
所以,陶艺家的创作,应尽其所能张扬自我个性,抒发自己的独特见解、理念、表达方式。
” 因此,作品情感丰富,个性鲜明,风格独特。
匠人所从事的陶瓷生产主要是以生存为前提,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劳动,有时一辈子都做着同一款产品中的同一道工序。
产品的生产主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由于分工协作的制约,使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通过分工协作而完成的产品缺乏个性魅力。
对于陶艺家而言,所强调的是创新能力的突现和个性的张扬。
“从本质上来讲,艺术独特性是艺术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
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
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
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
” 这就是陶艺家与匠人在创造过程中所存在的本质差别,这种差别缘于他们的创造目的,以及他们所受教育的背景的不同。
一团泥在陶艺家的手中通过辘轳拉坯等成型手段演绎为表现个性与情感的载体,同样一团泥在制陶艺人的手中却更多地表现为娴熟的技艺,展示出技术的美。
手工生活陶瓷的制作显然不同于个性张扬、情感丰富的现代陶艺,它的创造要受到“用”的限制,因此,器物的美表现得较为含蓄而内敛。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韩国、美国等国的陶艺家都非常热衷于生活陶瓷的创作。
在这些陶艺家看来,陶瓷的魅力在于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因此,在他们的创作中试图表现出陶瓷与器物“用”的本质联系。
借“用”表达陶艺家的艺术追求和对陶艺本质语言的理解。
不仅如此,在一些专业学校也把生活陶瓷的制作作为专业基础课,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和对陶瓷造型的表达能力。
诸如拉坯、泥板成型等专业基础课,都把日常生活器皿的制作作为课堂作业来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
2007年我应邀访问了美国西弗吉亚大学和阿尔佛雷德大学,考察了这两所大学的陶瓷艺术教育情况,他们都非常重视生活陶瓷的制作与实践,并布置了大量的相关作业给学生,学生也乐此不疲。
(图2、3)无论是陶艺家,还是匠人,他们的创造都集中反映在以“器”为内容的形式美感之中。
陶艺家将自身的生活感悟和艺术追求,通过创造“物化”在器物之中,并通过“用”来实现其价值,陶艺家所具有的艺术修养,是陶艺作品内涵丰富的关键所在;而匠人的制作在于将技艺流畅地表达出来,造物活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技术美。
作者简介:吕金泉,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