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血液系统讲义07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血性疾病

止血机制

(1)血管因素:当血管受损时,最早通过血管收缩促进止血。

(2)血小板因素: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黏附,形成血小板血栓,从而暂时止血。

(3)凝血因素:纤维蛋白血栓,达到永久止血。

凝血机制: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中文名称

Ⅰ纤维蛋白原

Ⅱ凝血酶原

Ⅲ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活酶)

Ⅳ钙离子

Ⅴ易变因子

Ⅶ稳定因子

Ⅷ抗血友病球蛋白

Ⅸ血浆凝血活酶成分

Ⅹ斯多特-拍劳因子

Ⅺ血浆凝血活酶前质

ⅩⅡ接触因子

ⅩⅢ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凝血过程

1)凝血活酶生成阶段:又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途径,结果形成凝血活酶,即钙离子(Ca2+)、激活的Ⅹ因子(FⅩa)、FV和PF3形成的复合物。

2)凝血酶生成阶段:结果形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生成阶段:结果形成纤维蛋白。

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简图

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1)抗凝系统

1)抗凝血酶(AT):起主要作用的是AT-Ⅲ,主要功能是灭活FXa和凝血酶,其抗凝活性与肝素密切相关。

2)肝素:其作用与AT-Ⅲ密切相关。

3)蛋白C(PC)系统。

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2)纤溶系统

1)促进纤溶:纤溶酶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有促进纤溶的作用。

2)纤溶酶相关抑制物:α2-纤溶酶抑制剂(α2PI)、α2抗纤溶酶及α1抗胰蛋白酶等,有抑制纤溶的作用。

发病机制分类

1.血管壁功能异常

(1)遗传性:家族性单纯性紫癜。

(2)获得性:感染、化学物质、药物、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

2.血小板异常

(1)血小板减少:①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②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③消耗过多:DIC;④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大等。

(2)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术后、感染、肿瘤、创伤等。

(3)血小板功能缺陷: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

3.凝血异常:血友病、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

4.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或纤溶亢进。

5.复合型止血机制异常:血友病、DIC。

实验室检查

1.束臂试验:正常人不超过10个出血点;超过10个出血点为异常。

临床意义:束臂试验阳性者可见于

①血小板减少;

②血小板功能异常;

③血管壁病变:过敏性紫癜;

④其他:血管性血友病。

2.出血时间(BT):超过9分钟为异常。

3.血小板计数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

血小板<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50×109/L时,轻度损伤可有皮肤紫癜,手术后可出血;

血小板<20×109/L时,可有自发出血。

4.血块回缩试验:血液凝固后1/2~1小时血块开始回缩,于24小时回缩完全。

血块回缩不良见于:

①血小板减少;

②血小板功能异常;

③凝血因子缺乏;

④纤溶亢进者。

5.试管法凝血时间(CT)正常参考值4~12分;<4分为高凝;>12分为低凝。

临床意义:CT延长见于:①血友病、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明显缺乏时;②抗凝物质增多时;③抗凝药物,如肝素等的应用时。

CT缩短见于:①高凝状态;②血栓性疾病。

6.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参考值30~45秒,与正常对照相差10秒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APTT缩短见于:DIC早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凝状态。

APTT延长见于:

①因子Ⅱ、Ⅴ、Ⅷ、Ⅸ、Ⅹ、Ⅻ缺乏;

②慢性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纤溶亢进;

③抗凝物质增多,因此它是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

7.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参考值为11~13秒,与正常对照相差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0.8~1.2。

临床意义

PT缩短见于:口服避孕药、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PT延长见于:

①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②慢性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后期;

③可用作双香豆素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INR达到2.0~3.0为宜。

8.血浆纤维蛋白原

(1)正常参考值:2~4g/L。

(2)临床意义:①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烧伤、休克、大手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

②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

9.凝血酶时间(TT)正常参考值16~18秒,较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TT延长见于:①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明显增高;②肝素样物质增多;③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④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或严重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10.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正常人应为阴性。

临床意义:是诊断DIC筛选指标之一。

11.D-二聚体

临床意义:DIC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显著增高,而原发性纤溶亢进患者正常,故D-二聚体检测是鉴别两者的重要指标。

诊断

1.病史和体格检查

发病年龄、出血诱因、出血部位、伴随症状及家族史等。

2.实验室检查

根据实验室检查的结果,结合临床可判断出血性疾病的类型、发病机制和相关病因。

血管性、血小板性疾病与凝血障碍性疾病的临床鉴别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防治基础疾病和避免接触、使用可加重出血的物质和药物。

2.止血治疗

(1)补充血小板和(或)相关凝血因子。

(2)止血药物:维生素K、去氨加压素、凝血酶。

3.其他:基因治疗、血浆置换、手术治疗。

过敏性紫癜

常见病因

1.感染:细菌、病毒、如寄生虫感染。

2.食物系人体对异性蛋白过敏所致。

3.药物:抗生素类、解热镇痛药、磺胺类、阿托品、异烟肼。

4.其他:花粉、尘埃、菌苗或疫苗接种、虫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