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电子政务基础知识
一、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演变
1.办公自动化阶段:公自动化是电子政务的雏形。

办公自动化的概念提法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所谓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OA)是指借助技术手段,将人的部分业务转交给各种设备来处理,并由这些设备和办公人员共同完成办公业务。

2.政府上网阶段:我国始于1999年1月
3.电子政务建设阶段:目前处在此阶段
二、电子政务相关概念
“政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关于政治方面的事务,也指国家的管理工作”。

其含义有两个,一是指“关于政治方面的事务”;二是指“国家的各类行政管理活动,即专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

电子政务中“政务”的含义是侧重于后面的含义。

政府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主要的工作目的是:协调社会各个部门的工作,调整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与公众广泛联系,服务于公众等。

三、电子政务的概念的提出
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2年提出。

目前,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国内外对电子政务的含义的理解,我们认为应该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于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
(2)电子政务是在对传统“政务”改革和业务流程重组的前提下实现的高效率、高透明、方便快捷的新型政府管理与服务体系。

联合国的定义:电子政务就是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改革政府的内部以及外部运作关系,但不改变政府的功能与职责。

四、什么是电子政务
政府部门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对传统“政务”进行改革和业务流程重组,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实现超越时间、
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和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的特征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政务数据为中心;以业务应用为动力,以便民服务为目的”。

五、如何理解电子政务的概念
1.广义上理解: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

2.狭义上理解:一是指在政府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电子办公网络环境,主要服务对象是政府内部的公务员;二是指政府为了提高公众形象,增强为公众服务的功能,对外提供电子信息系统(包括网站及其他各种电子服务手段)。

3.理解电子政务概念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电子政务”中的“政务”是核心,“电子”是手段;
(2)电子政务不只是政府业务的全面“无纸化”;
(3)电子政务不只是政府现有业务的电子化与网络化;
(4)电子政务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六、电子政务的基本组成
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就是由以下三类系统有机结合而成。

1.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
2.政府部门之间通过网络实现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
3.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交流
七、电子政务主要的模式(G2G)
1.政府内的互动(Government-Government, G2G)
G2G是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

政府内的互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电子公文系统
②电子法规、政策系统
③电子司法档案系统
④电子财政管理系统
⑤电子办公系统
⑥电子培训系统
2.政府与企业的互动(Government-Business,G2B)
G2B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主要包括:
①电子采购与招标
②电子税务
③电子证照办理
④信息咨询服务
⑤中小企业电子服务
3.政府与公民的互动(Government-Citizen,G2C)
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是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各种服务。

主要包括:①教育培训服务②电子就业服务③电子医疗服务④社会保障服务⑤电子民主服务⑥交通管理服务⑦公民电子税务⑧电子证件服务
八、电子政务的应用形式
1.电子商务
2.电子采购及招标
3.电子福利支付
4.电子邮递
5.电子资料库
6.电子化公文
7.电子税务、电子管理
8.电子身份认证
九、电子政务的作用与功能
电子政务的实施为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规范政务,优化政府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和信息资源利用,增强回应公众呼声和社会需求能力,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6个方面:
1.增强政府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2.整合决策依据,实现决策支持
3.实施信息发布,提供丰富信息
4.加强沟通互动,有利服务公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