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阶级观与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

合集下载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引言:在社会学的研究中,社会分层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不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理论途径对社会进行分层研究和分析,其中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是最为知名和影响深远的。

本文将对这三位学者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比较,探讨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并对其对社会分层研究的贡献进行评估。

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社会分层的理论贡献巨大。

在他的理论框架中,社会分层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他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结构和分层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将社会分为两个主要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则只能靠自己的劳动力维持生计。

这种阶级对立是社会分层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分层是通过剥削和压迫来实现的。

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注重经济条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他认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中,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意识形态等。

因此,经济基础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分层结构。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是社会学中的另一位重要的学者,他对社会分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与马克思不同,韦伯将社会分层看作是多个因素的综合结果。

他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不同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在韦伯的理论中,社会资源包括财富、权力和荣誉。

这些资源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地位的不同则形成了社会的分层结构。

韦伯主张通过对社会地位的分析来研究社会分层,他将地位分为三种类型:阶级地位、阶层地位和社会群体地位。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强调了社会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社会分层不仅仅是经济因素的决定,还受到政治、文化和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他强调了地位的多维度性,同时也提出了社会流动的可能性。

三、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涂尔干是中国社会学家,他在社会分层理论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社会分层理论强调了社会阶层的多元性和现实性。

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属性,是社会组织的结果。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引言:社会分层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旨在理解社会中个体的层级差别以及这些差别对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的影响。

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是三位对社会分层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经典社会学家。

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社会分层现象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本文将对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比较,以揭示他们在分析社会分层时的不同观点和方法。

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分层是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

他的理论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将社会分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只能依赖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

这种阶级矛盾导致了不平等的经济结构,并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持续。

马克思还认为,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到来。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与马克思不同,韦伯将社会分层视为多个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经济、权力和社会地位。

韦伯提出了“三个纯型的特殊接近”:经济类别、社会政治类别和身份类别。

经济类别主要基于个人的经济地位和财富,社会政治类别主要根据个人的权力和政治地位,而身份类别主要关注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

这种综合理论使得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更具灵活性,能够更好地解释不同群体间的差异。

三、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社会流动和分层的关键因素,有助于个人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机会。

在涂尔干看来,教育程度越高,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权利就越高。

与马克思和韦伯相比,涂尔干更关注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社会分层的影响,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变和提升人们的社会地位。

比较与总结: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都对社会分层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十大社会阶层模型

十大社会阶层模型

十大社会阶层模型十大社会阶层模型是对社会层级结构进行分类和描述的一种方式。

不同的模型主要根据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收入、教育水平、职业和权力等方面的差异来进行分类。

下面将介绍十大社会阶层模型,以便更好地了解社会结构的多样性。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阶层模型马克思主义社会阶层模型认为,社会阶层主要由两个基本阶级组成,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并掌握经济和政治权力,而无产阶级则是劳动力的提供者,缺乏经济和政治权力。

二、韦伯社会阶层模型韦伯社会阶层模型将社会阶层分为三个维度,即经济阶层、政治阶层和社会地位阶层。

经济阶层主要由财富和收入决定,政治阶层由权力和政治地位决定,而社会地位阶层则由教育水平和社会认可度决定。

三、戴维斯-摩尔社会阶层模型戴维斯-摩尔社会阶层模型将社会分为五个阶层,即上层精英、中上层、中层、中下层和下层。

这个模型主要以收入和职业为基础进行分类,上层精英拥有最高的收入和最高级的职业,而下层则是收入和职业水平最低的阶层。

四、威廉·朱利亚诺社会阶层模型威廉·朱利亚诺社会阶层模型将社会分为六个阶层,即上层精英、上层中产阶级、中上层中产阶级、中层中产阶级、中下层中产阶级和底层。

这个模型主要以收入、职业和教育水平为基础进行分类。

五、卡尔·马克思斯社会阶层模型卡尔·马克思斯社会阶层模型将社会分为六个阶层,即精英、中上层、中层、中下层、下层和底层。

这个模型主要以收入和职业为基础进行分类,精英拥有最高的收入和最高级的职业,而底层则是收入和职业水平最低的阶层。

六、道格拉斯·麦金泽社会阶层模型道格拉斯·麦金泽社会阶层模型将社会分为三个维度,即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

经济地位主要由收入和财富决定,社会地位由职业和权力决定,而文化地位则由教育水平和文化资本决定。

七、詹姆斯·戈尔曼社会阶层模型詹姆斯·戈尔曼社会阶层模型将社会分为三个维度,即经济阶层、社会阶层和文化阶层。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在经济、权力、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和层次。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他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社会分层理论。

本文将会对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比较。

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主要集中在阶级分析上。

他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阶级之间的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分层的根源是私有制的存在,通过私有制生产方式的转型,社会将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将社会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认为资产阶级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无产阶级是没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谋生的阶级。

因此,他认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相较于马克思更加细致和多样化。

与马克思不同,韦伯认为社会分层不仅仅是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还包括权力和社会地位的差异。

他提出了三种理想型的统治形式和三种社会分层类型。

韦伯将统治形式分为合法统治、传统统治和魅力统治。

在社会分层方面,他将社会划分为经济阶层、社会阶层和政治阶层。

经济阶层主要由财富和权力来决定,社会阶层主要由社会声誉和地位来决定,而政治阶层主要由权力来决定。

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着重于社会整合和个体的集团化。

他将社会分为四个层次:行动群体、互助群体、情感群体和利益群体。

行动群体和互助群体更加关注亲密的人际关系和共同利益,而情感群体和利益群体则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和利益。

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层主要取决于个体在不同群体中的地位和角色。

他认为,社会分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通过对比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各自的差异和共同点。

马克思强调阶级斗争和经济基础对社会分层的影响,韦伯则更加注重权力和社会地位的差异,而涂尔干则关注个体在群体中角色的不同。

除此之外,韦伯和涂尔干的理论更加多元和宽泛,将社会分层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型。

对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的理解

对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的理解

(二)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
韦伯对社会结构的构成分析上采取多元分层观。韦伯社会结构:可以分为三种分层秩序:经济秩序、法律秩序和社会秩序。相应地,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经济标准—财富,社会标准—声望,政治标准—权力。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揭示了私有制下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对阶级与阶层做出了经典性的阐述和分析。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私有制社会的普遍现象。
2、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主要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以及由此决定他们在生产方式中所起的作用与领取社会财富的现象,因而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也是社会学最重要的理论传统之一。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的过程。在西方社会学中社会分层是使用颇为广泛的范畴,常常与阶级、阶层同义(近来甚至有替代、淡化阶级概念的学术倾向)。社会分层概念的实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利益关系及其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观念反映。 整个社会分层理论就是两大派,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

《论阶级层次的划分》

《论阶级层次的划分》

《论阶级层次的划分》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阶级层次的划分这一重要社会现象。

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际情况的分析,揭示阶级层次划分的依据、影响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演变趋势,为理解社会结构和不平等问题提供有益的视角。

一、引言阶级层次的划分是社会结构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议题,它不仅反映了社会资源的分配状况,也对个体的生活机会和社会地位产生深远影响。

二、阶级层次划分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马克思认为阶级是基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划分的,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二)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韦伯主张从财富、权力和声望三个维度来划分社会阶层。

三、阶级层次划分的依据(一)经济因素包括收入水平、财产状况、职业类型等。

(二)社会地位教育程度、职业声望、社会网络等在阶级划分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政治权力掌握政治资源和决策权的程度影响阶级归属。

四、阶级层次划分的影响(一)社会流动不同阶级层次之间的流动机会和障碍,影响社会的公平与活力。

(二)资源分配优势阶级更容易获取优质的教育、医疗和其他社会资源。

(三)社会稳定阶级差距过大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威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五、当代社会阶级层次的演变趋势(一)中产阶级的崛起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普及,中产阶级规模逐渐扩大。

(二)阶级边界的模糊新的职业和经济形式使得阶级划分变得更加复杂和模糊。

(三)全球化对阶级结构的冲击国际资本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改变了传统的阶级格局。

六、结论阶级层次的划分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

理解阶级层次的划分对于制定公平合理的社会政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阶级层次的划分也将继续演变,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研究。

[攻略]社会学之社会阶层的两大划分方法

[攻略]社会学之社会阶层的两大划分方法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传统理论1.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渊源,分别是:一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传统理论,二是以马克思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

马克思的理论主要强调社会冲突的方面,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论更多的强调社会协调的一面。

2.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内容:1.阶级的含义:划分阶级的标准化是经济地位,特别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阶级产生的条件:首先,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其次,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3.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同一阶级的社会成员具有同样的经济地位和共同的利益,因此在社会表现的各个方面容易取得一致,具有共同的可能性。

4.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5.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

阶级最终随着私有制的铲除消亡6.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

阶层存在于阶级内部,相联系又相对独立总结:资本的私人占有以及以此为核心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

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相对平等。

新形势下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3.西方的社会学分层理论1.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阶级是指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阶级差别主要是货币量的差别声誉地位是指社会评价的高低权力地位就是是否拥有权力及权力的大小2.帕累托的精英理论:存在精英人物,精英人物可以跌落到下层,下层也可以奋斗到上层。

不稳定性。

理论图:执政层高于非执政层才能保持,否则非执政层就会上升为执政者。

与前者的区别精英理论借鉴:社会流动研究先例,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将稳定性不平等变为暂时性不平等,从而构成关于社会稳定的平衡机制的观点,提出其特定的社会内容,有借鉴意义。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比较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这三位社会学巨匠的社会分层理论。

这三位思想家各自提出了独特且影响深远的社会分层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权力分配以及社会不平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比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社会分层的多维度、复杂性和动态性。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社会阶级是基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形成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

韦伯则提出了多元分层理论,强调社会分层不仅基于经济因素,还包括权力和声望等因素,他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框架,即财富、权力和声望是构成社会分层的三个维度。

涂尔干则更加注重社会团结和集体意识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他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团结的体现,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平衡和协调。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位思想家的社会分层理论,并对比他们的观点、方法和影响。

通过比较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分层的本质、机制和后果,为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本文也将探讨这些理论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期为社会分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建立在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分析和批判之上。

他认为,社会分层的核心在于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社会被划分为两大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拥有生产资料(如工厂、机器、土地等)的阶级,他们通过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来获取利润。

无产阶级则是没有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的阶级。

这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社会分层不仅仅是两大阶级的简单划分,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教育、技能、财富等因素也会影响个人的社会地位。

但无论如何,马克思强调,经济因素是社会分层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

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

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

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作者:张方旭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8期摘要马克思和韦伯是社会分层理论的重要奠基人,这之后的绝大多数社会分层理论家所作的努力只不过是或者重构或者拒绝他们的社会分层思想。

通过梳理马克思和韦伯的社会学相关思想,比较他们的在社会分层理论在观察视角、方法论,分析的原则等方面不同。

关键词社会分层批判主义人文主义作者简介:张方旭,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0-139-02最早关于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百年的希伯来先知,如阿莫斯(Amos),弥迦(Micah)和以赛亚(Isaiah)等人。

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Karl Max)和韦伯(Max Weber)关于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的研究,使得原先零散的有关不平等问题的社会思想逐渐明晰和系统,并以此奠定了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分层理论的基本雏形。

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研究根植于其庞杂的理论体系,纵观其整个理论体系,会发现关键词就在于:“批判”和“唯物史观”。

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在批判视角下以唯物史观为切入点进行的阐述。

马克思一生致力于“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有力思想武器的构建。

对于马克思来说,理论就是用于批判和革命的,而理论家则不能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上来观察社会,而必须找到社会矛盾的根源,对社会进行大规模的“革命性”改造。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其理论体系总占据着近乎“方法论”的重要位置。

在马克思看来,任何社会现象只有置于历史进程中才能够确定它们的性质与意义,才能够把握它们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则在于,把人类历史视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与现象都基于这个基础。

(二)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特征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批判视角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所以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表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片面强调社会分层的负面影响。

经典社会理论的深度对比剖析——评《马克思与韦伯社会理论比较研究》

经典社会理论的深度对比剖析——评《马克思与韦伯社会理论比较研究》

㊀㊀2019年9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㊀术㊀交㊀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pt.,2019总第306期㊀第9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cademicExchang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06㊀No.9㊀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选粹㊃著作评介㊃经典社会理论的深度对比剖析评‘马克思与韦伯社会理论比较研究“陈㊀媛作为现代社会理论的代表,马克思与韦伯社会理论对现代性的架构和重要影响不言而喻㊂但可惜的是,现代民众对两位哲学家现代社会与现代性发展思想的理解却呈现出了 相互对立 的两极分化状态㊂由郑飞主编的‘马克思与韦伯社会理论比较研究“基于这一现实境况,在急速转变的现代中国社会和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架构起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理论的本质内涵和象征意义,这对于澄清民众对马克思与韦伯社会理论的误读,加深民众对这一理论的深度理解具有重要意义㊂‘马克思与韦伯社会理论比较研究“将现代性作为马克思与韦伯社会理论的共性和共同问题域,从存在论表达㊁意识形态架构㊁现代社会的 物化 ㊁社会生产的过程等方面,详细描绘了马克思与韦伯社会理论思想,可谓提纲挈领㊂只有按照求 同 存 异 的逻辑理路,准确把握住两位思想家在现代社会问题域中所建构起的相近性或共通性问题,才能真正延展出二人社会理论的拓展性内涵㊂从传统理解来看,民众将马克思划分为纯粹的经济决定论者,这是该书想要澄清的内容之一㊂马克思虽然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民众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精神等各方面的本体论表达,但是活跃在民众意识中的对现代社会的那些宗教的㊁艺术的㊁法律的或哲学等方面的理解,从根本上讲却蕴涵着理解现代社会的方法论意义㊂因此,从长远或宏观上来理解,这足以表明马克思绝不仅仅是一位纯粹的经济决定论者,而是一位思维深刻兼具意识形态的思想家㊂诚如马克思不是一位纯粹的经济决定论者,该书同样为韦伯 正名 ㊂就社会理论而言,大多数人将韦伯视为一位纯粹的精神因素决定者,尤其在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性理解上更是强调精神㊁意识的作用㊂韦伯针对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提出了资本主义的起源并不源于物质因素而更多源于价值观念的论断,该书对此给予了更加充分的解释,认为每一种解释都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探讨,都是面对历史㊁文化㊁艺术㊁宗教或哲学等时,对现代社会发展可能性的一种猜测㊂所以,可以明确,韦伯并不是反对物质决定论,也不是宣扬意识决定论,而是物质与意识结合的复杂论者㊂作者认为,卢卡奇的 物化 理论将马克思的思想与韦伯的主张实现了缝合或拼贴,并将其纳入到现代生活中去考察其可能性㊂卢卡奇的中心思想是社会劳动是由不同的社会分工形成的群体性实践,民众也由于分工的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社会层级㊂从这一理论中我们可以很明晰地看到马克思和韦伯的影子,所以, 物化 理论对马克思和韦伯思想的拼贴也就有了 合法性 ㊂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韦伯一直所倡导的学术中立问题㊂该书认为学术研究建构的是整个现代化的客观规律,所服务的群体是整个社会人群,所以应该从具体的人或事物上去考察本质,去探讨事物的合理性存在与价值皈依,而不是人云亦云,去研究或假设其他理论的存在性问题,唯有保持学术的中立性态度,才能真正启发出自我的研究目的与方式㊂论述至此,以现代社会的问题域来考量马克思与韦伯对社会理论的复杂性阐述与理解,已经在相通的基础上探究出了两者的真正差异所在:马克思更多地认为物质因素或经济因素应该是考量现代性社会的首要因素,而韦伯则认为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没有高低之分,更多的是一种并行的姿态㊂作者郑飞正是从真正把握住两者理论的区别㊁差异之所在出发,从根本上纠正了民众对两者单纯的决定论者的错误论断㊂具体分析该书的逻辑架构与价值探索,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将 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性理解 作为标识性概念和问题域来研究马克思与韦伯的社会理论,并将当前社会的哲学理论㊁方法论意义㊁物化世界的评判等概念带入到更高的境界来研究,可以说是颇为精当㊂因而该书对于理解急速变化和改革中的中国社会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㊂此外,本书对于现代性的解构与重建,又促使更多的人重新理解与探析当前社会背景下的现代性意义,真正呈示出价值与本质合一的精神内涵㊂(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责任编辑:杜㊀娟 ㊃881㊃。

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

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

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It{I}lj5缸金2011?10(上)◆政法论坛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张方旭摘要马克思和韦伯是社会分层理论的重要奠基人,这之后的绝大多数社会分层理论家所作的努力只不过是或者重构或者拒绝他们的社会分层思想.通过梳理马克思和韦伯的社会学相关思想,比较他们的在社会分层理论在观察视角,方法论,分析的原则等方面不同关键词社会分层批判主义人文主义作者简介:张方旭,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0.139—02最早关于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百年的希伯来先知,如阿莫斯(Amos),弥迦(Micah)和以赛亚(Isaiah)等人.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KarlMax)和韦伯(MaxWeber)关于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的研究,使得原先零散的有关不平等问题的社会思想逐渐明晰和系统,并以此奠定了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分层理论的基本雏形.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一)-5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研究根植于其庞杂的理论体系,纵观其整个理论体系,会发现关键词就在于:”批判”和”唯物史观”.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在批判视角下以唯物史观为切入点进行的阐述.马克思一生致力于”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有力思想武器的构建.对于马克思来说,理论就是用于批判和革命的,而理论家则不能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上来观察社会,而必须找到社会矛盾的根源,对社会进行大规模的”革命性”改造.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其理论体系总占据着近乎”方法论”的重要位置.在马克思看来,任何社会现象只有置于历史进程中才能够确定它们的性质与意义,才能够把握它们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则在于,把人类历史视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与现象都基于这个基础.(二)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特征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批判视角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所以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表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片面强调社会分层的负面影响.”批判”的本质在于分析现存社会的矛盾,否定现存世界的合理性.马克思以批判的态度展开对社会分层的分析,发现了”阶级”的存在.而在马克思看来,除非阶级不复存在了,否则阶级调和是不可能的,不同层级之间会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第二,一维的社会分层尺度.马克思对个人行动,个人意识深层的探究最后都落足于个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多少上来. 在马克思看来,个人物质财富的拥有量,即生产资料占有量的多少就直接决定着社会分层的位置.”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产生正是由于对生产资料是否”占有”的使然,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这两个概念则是马克思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第三,动态的社会分层.马克思对社会的分析是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关系的变化开始的,这种生产关系的变化直接导致了社会分层的变化,因此,马克思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一种带有历史性的动态的观察角度来论述”阶级”的产生与发展,所以,马克思眼中的”阶级”是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三)理论的贡献与不足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适应了当时时代的需要,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也在一个时期内证实了马克思分层理论在指导社会实践上的前瞻性与正确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所使用的分层理论也显示出了它的不足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认为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划分阶级的决定性因素,他这一经济决定论思想使得阶级问题和社会分层现象显得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二是他只采取了一种宏观的观察方向,无法解释微观的社会运动,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将只剩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的论断太过武断了,也没有考虑中间阶级的问题.三是他过于强调对社会的批判,而没有考虑建设的问题,这使那些在马克思理论指导下成功获得革命果实的共产党人经常会陷入一种极左的思维中,将矛盾不断的激化,从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一)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人文主义者强调社会科学理论或解释的目的,认为好的理论或解释的标准是对人的行为和语言的意图和意义的深刻理解. 鉴于人文主义这一特点,韦伯建立了他的理解社会学,在这个基础上来对社会行动作出多元化,解释性的理解和因果性的说明. 所以,尽管韦伯同样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十分关注,但他没有将自己思考的重点放在寻找产生这种不平等的最深层的原因上,并像马克思一样试图去消灭这种不平等现象.相对而言,韦伯更倾向于从不平等现象本身来着手,进一步来理解不平等,对不平等现象进行一些简单的归类.(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特征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有着很大区别的,韦伯更倾向于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个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总的来说,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有如下特点:第一,多元化的分层标准.同马克思一样,韦伯也承认物质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重要作用,但除了阶级的划分之外,还有地位与党派的划分.而即使是阶级内部,也存在进一步分化的可139◆政法论坛{I}lJ占缸金/20ll?l0(上)和消费过程,但自始至终都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人们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从根本上说都是在社会生产上所处的地位的不同而造成的.韦伯主要是从市场竞争关系上切入分析社会分层的,韦伯陈述了三种社会共同体:即阶级,身份群体和政党.之所以考虑这三个方面是源于它们可以拥有者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占据优势. 在三种共同体中,韦伯不是很看重阶级共同体的社会互动意义, 认为阶级形成共同行动的可能性不大.而政党作为共同体是韦伯的视角,他认为党派是通过建立一种理性的制度,并且执行这种制度,而形成的共同体.但是它的影响范围必定窄小,只是对那些进入政党派别的人有作用.(二)两种理论的分层标准不同经济面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基础,他的分层理论是一维的分层理论,即以物质基础为标准来对社会进行分层.韦伯采取的是一种多元分层理论,即以权利,声望和财富对社会进行划分,他认为这三个标准是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的.(三)两种理论对社会分层的态度不同马克思的批判思想导致他对社会分化是持负面态度的,他只强调了层与层之间的冲突,忽略了由于分工不同而带来的合作关系,而直接以矛盾冲突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他认为社会分化主要就是纵向的分层而忽略了横向的分工,因此,他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起来革命才能够终结这种不断两极分化的趋势.韦伯对社会分化的态度都基本上保持中立,他认为社会各层次之间的矛盾实际是一种市场竞争关系,但由于市场竞争群体背景的多元化,所以彼此之间的矛盾也会在相当程度上抵消掉,所以他认为,社会结构框架大体上一直是稳定的.韦伯认为社会分化是社会整体日趋理性化的结果,因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四)两种理论对社会分层的结果的预测不同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将会不断扩大,中间阶层将会不断落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最后中间阶层将会消失,最后变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革命性的阶级冲突必将爆发,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一个新的社会.韦伯对社会分层采取的一种静态的视角,他认为社会的分层是必然的,社会总会形成一个以中产阶级围住的社会立体结构.四,总结由于站在不同的立场和采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分层问题,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差异便在所难免.但他们还是不约而同关注到了相同的问题,比如:社会中的个体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不同的层级有明显的高下之别等等.由于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环境,提出分层理论的社会学家本身无法做到在价值评判上的绝对客观,所以社会分层理论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绝对统一.能.韦伯认为,”根据一方面是占有财产可以用于获利的方式,另一方面是必须在市场上提供劳动效益的方式,阶级状况可以进一步分化~.第二,以市场作为观察社会分层的切入点.虽然在韦伯眼中,阶级是”共同享有某种具有特殊影响的生活机会状况的人, 但是,这种机会状况何以成为可能?韦伯则认为,这种机会状况是”通过拥有商品和收入状况方面的经济利益来表现的~,又是“在商品和劳动力市场条件下来表现的.”.可以看出,韦伯强调, 只有在市场的条件下才能形成阶级.第三,共同的阶级状况不一定会导致共同的阶级意识或阶级行为.韦伯认为哪些集团确立了一种与其他集团敌对的共同利益意识,这是一个具体的经验问题,不具有历史必然性.类意识的产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当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状况,具有阶级意识的集团的出现,仅仅从社会客观经济结构中是无法推导出来的.受不同生活命运限制的各阶层的存在,并不一定导致阶级行动.第四,客观中立态度和近乎静态的立场.韦伯很少谈到阶层的发展和变化趋势,虽然他也谈到了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中, 由于取消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使阶级不再存在,但是这种倾向并不是必然出现的.韦伯在其他的着作中谈到社会向理性化发展的趋势,但这一发展与他的分层理论无关.他并不关注阶层的发展倾向,也不对社会未来发展进行预测,他只是给出了一种阶层划分的方法,因此,他对层级的观察采取了一种近乎静态的立场. (三)理论的贡献与不足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虽然不像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那样系统,连续和完整,但他对于不平等问题和社会冲突等问题的分析论述,对现代社会分层研究者更具有启发性,他比马克思更准确地预见和把握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分层体系的特征.但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同样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分层指标各自成体系,很难相互间进行比较;二是他倾向于从微观的方面来观察社会分层的现象,很少考虑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宏观社会结构,当然这也是与他的人文主义取向有关的.三,马克思与韦伯社会分层思想的比较虽然社会分层理论在马克思与韦伯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占据的地位不同,但是他们的理论却是古典时期社会分层理论的两个主要流派.马克思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分别带着批判主义和人文主义色彩,在关注主体,分层标准,分层态度,结果预测等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表1所示).表l马克思与韦伯社会分层思想的比较马克思韦伯出发点批判主义人文主义关注主体阶级共同体(生产关系)阶级,身份群体,政党(市场竞争关系)分层标准生产资料权利,声望和财富分层态度负面中立[结果预测两极对立,冲突爆发静态的视角(一)两种分层理论关注的主体不同.马克思主要是从生产关系上切入社会分析社会分层的,他强调的是阶级共同体.虽然马克思也谈到了资本之间的分配,交换140注释:①【德】马克斯?韦伯着.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I钾7248.②⑤④(美】戴维?格伦斯基着.马戎,李培林译.社会分层(第二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09.。

阶层研究的两大理论模式

阶层研究的两大理论模式

阶层研究的两大理论模式摘要:在社会分层研究中,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韦伯的分层理论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理论分层模式,为后来的学者们研究社会分层提供了研究依据。

对比分析阶层划分的两大理论模式,虽然这两种理论模式在分层概念、分层标准及研究背景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但是今天看来,它们已经发展为分层研究的两种基本理论框架,且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在这两种理论模式内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阶级理论;韦伯;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韦伯的分层理论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理论分层模式,对比分析阶层划分的两大理论模式,重点分析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以及应用在社会阶层分化中各自的不足、各自的贡献,为后来的学者们研究社会分层可以提供研究依据。

一、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1.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阶级理论思想内涵丰富,它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是怎样产生与灭亡的,指出阶级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并对阶级划分的首要标准及阶级划分是阶层划分的基础等都作了深刻的分析与阐述,为无产阶级政党研究阶级阶层提供依据,也对我国现阶段的分层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阶级阶层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第一,阶级产生与消亡的最终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阶级是生产力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它不会无缘无故产生,也不会无缘无故灭亡,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阶级产生与消亡的最终因素。

第二,阶级划分的首要标准: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以外的一种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具有本质上的经济差别。

第三,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阶级关系。

阶级社会中,占有相同生产资料的人们构成一个阶级,那么不同的阶级就会对应不同的经济关系及政治关系,他们构成阶级社会中主要的社会集团,集团与集团之间的这种阶级关系就是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比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等。

第四,阶层划分的基础:阶级划分。

马克思恩格斯处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严重对抗的时代,阶级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所以马恩非常看重阶级和阶级划分,但是他们也没有忽略与两个阶级相联系的、存在于每个阶级内部的阶层的划分。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引言:社会分层理论是研究人类社会结构和等级体系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于理解社会发展、不平等和阶级冲突等重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是现代社会分层理论的重要代表,这三位学者都对社会分层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理论构建。

本文将对这三位学者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其理论观点、方法和贡献。

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分层理论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层是基于生产关系的不平等和剥削现象形成的,主要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核心观点。

1. 阶级与阶级斗争马克思将社会划分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他认为,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驱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而资产阶级则掌握着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的主导权。

2. 剩余价值和重新分配马克思强调剩余价值的概念,即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被雇佣者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

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者通过剩余价值的实现来获取利润,这种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层。

3. 吃苦与阶级意识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组织和斗争才能夺取阶级解放,实现社会主义。

他倡导无产阶级发展阶级意识,并通过阶级斗争最终实现解放。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注重多个因素的综合考虑,提出了“三层面分析法”,即财产、权力和社会地位三个维度。

1. 财产韦伯认为,财富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财产的掌握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

他将财产分为实物财产和可供支出的资金财产,认为财产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2. 权力权力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通过影响他人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韦伯将权力划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合法权威和魅力权威。

他认为,权力的不同形式和分布也决定了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分层现象。

3. 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被认可和尊重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阶级观与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阶级观与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阶级观与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较2015马克思主义阶级观与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较李海涛*【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与韦伯社会分层理论为社会层级研究提供了两种不同分析范式。

它们在理论性质、分层标准和意义背景上都存在诸多不同,并且具有不同的理论解释⼒和判断⼒。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在从动态⽅⾯解释⼤型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上具有优势,⽽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在解释静态的社会分层格局和个体地位⽅⾯显得更胜⼀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阶级观韦伯社会分层理论⽐较政治学⼈是社会和政治活动的主体。

在⼀个共同体中,不同的⼈由于掌握资源的不同⽽居于不同的层级,对资源标准的确定以及对社会层级的划分向来是政治社会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

就理论形态来说,在对社会分层这⼀领域进⾏研究的各种理论中,马克思和韦伯的研究具有标识性意义,他们的基本范式和核⼼观点之间具有某些相似的成分,同时也存在许多重要的分歧,这些分歧造成了后来各种“阶级分析”和“社会分层研究”的分野。

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说法,两位⼤师有关分层的理论构成这⼀领域研究中的两个极点,“可以设想各种阶级理论是沿着⼀*李海涛,国防⼤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导师。

条连续线排列的。

这⼀连线的两极完全可以视为由马克思和韦伯的经典理论分别占据”①。

⼀马克思主义阶级观阶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如同商品这⼀概念包含⼈类经济活动的核⼼内容⼀样,阶级这⼀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中也包含⼈类政治活动的核⼼内容。

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对抗⾸先是⼀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特定的⽣产⽅式以及由此决定的物质关系的体现,⽽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类政治⽣活的研究不能脱离对经济⽣活的研究,从经济社会的深层本质来透视政治是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研究的重要贡献。

可以说,在经济与政治之间建⽴联系的基本概念就是阶级。

1.阶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阶级是⼀个历史的范畴,相对于⼈类的⽣存⽽⾔,阶级的存在不过是⼀个短暂的现象。

马克斯与韦伯的比较

马克斯与韦伯的比较

社会资本主义
• 社会资本主义取代私人资本主义,是社会 民主主义不断推动的结果,是资本不断社 会化的结果,是现代传播科技发展及治理 模式变革的结果
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
卡尔· 卡尔·马克思
• 1资本主义和阶级斗争 资本 资产阶级 雇佣劳动力 工人阶级
• 2社会变迁:唯物史观 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的主要根源不是人类的理念或价值观, 社会变迁的主要根源不是人类的理念或价值观, 而是经济的力量; 而是经济的力量;阶级之间的冲突为历史发展提 供了动力; 供了动力;社会主义会推翻资本主义斯·韦伯 马克斯 韦伯
1理性化 科学 现代技术 科层制的发展整体,及依据效 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组织社会和经济 支配资本主义的的并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与 科层制的兴起 2反对唯物史观 阶级冲突并不如此重要,理念与价值观对社会 变迁同样重要,非经济因素在现在经济中也其关 键作用。宗教价值观
马克思与韦伯比较
• 广义的主义马克思 1 资本主义经济机制的扩张 是现代发展的主要动力 2 阶级是现代社会最根本性 质的基础 3男女不平等地位根源是经济 不平不平等 4某类的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 本主义 5西方的影响是资本主义企业 扩张的结果 • 广义的韦伯主义 1生产的理性化是现代发展的 主要动力 2阶级只是社会不平等中的一 种 3男女不平等不能从经济角度 来说明 4理性化在未来都注定更加发 展。所以现代社会都会依 赖于社会经济组织 5西方全球化影响来自于它对 工业资源的控制及军事力 量

浅析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

浅析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

浅析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摘要】本文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浅析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

在将对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正文部分将分别探讨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以及两者的异同点比较、应用和影响。

在将总结韦伯与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现实意义,并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并探讨其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韦伯、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异同点比较、应用、影响、现实意义、进一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韦伯与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简介韦伯与马克思是两位重要的社会学家,他们对社会分层理论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韦伯强调了社会的多元性,认为社会分层是由多种不同的因素组成的,如权力、财富、社会地位等。

他提出了三种主要的社会阶层:贵族阶层、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而马克思则着重于社会的经济结构,认为社会的分层主要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即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他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并预言了无产阶级最终会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尽管韦伯和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它们都对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在当今世界,社会分层问题依然严峻,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和借鉴这两位社会学家的思想,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和发展路径。

2. 正文2.1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包括三大类:财产阶级、身份阶级和政治权力阶级。

财产阶级是指那些依靠财富和资产积累而形成的社会上层阶级,他们通常享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身份阶级是指那些通过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而形成的阶级,包括行业、职业、教育等因素。

政治权力阶级是指那些通过政治力量和权力手段控制社会资源和生产关系的阶级。

韦伯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不同的社会资源、权力和地位决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马克思主义阶级观与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李海涛*【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与韦伯社会分层理论为社会层级研究提供了两种不同分析范式。

它们在理论性质、分层标准和意义背景上都存在诸多不同,并且具有不同的理论解释力和判断力。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在从动态方面解释大型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上具有优势,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在解释静态的社会分层格局和个体地位方面显得更胜一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阶级观韦伯社会分层理论比较政治学人是社会和政治活动的主体。

在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人由于掌握资源的不同而居于不同的层级,对资源标准的确定以及对社会层级的划分向来是政治社会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就理论形态来说,在对社会分层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各种理论中,马克思和韦伯的研究具有标识性意义,他们的基本范式和核心观点之间具有某些相似的成分,同时也存在许多重要的分歧,这些分歧造成了后来各种“阶级分析”和“社会分层研究”的分野。

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说法,两位大师有关分层的理论构成这一领域研究中的两个极点,“可以设想各种阶级理论是沿着一*李海涛,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条连续线排列的。

这一连线的两极完全可以视为由马克思和韦伯的经典理论分别占据”①。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观阶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如同商品这一概念包含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一样,阶级这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中也包含人类政治活动的核心内容。

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对抗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特定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物质关系的体现,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人类政治生活的研究不能脱离对经济生活的研究,从经济社会的深层本质来透视政治是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研究的重要贡献。

可以说,在经济与政治之间建立联系的基本概念就是阶级。

1.阶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相对于人类的生存而言,阶级的存在不过是一个短暂的现象。

在原始状态下,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极为低下,没有剩余产品的人类只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才能免于饥饿和死亡,而没有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现象,也就没有阶级的存在。

在那样的时代,总体利益的一致使得社会秩序单靠传统习惯的力量就能得以维系。

所以摩尔根说,在原始社会“一种强有力的民主精神弥漫于整个机体之中”②。

但历史的辩证法在于,原始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本秩序的维系所提供的条件,恰在于没有发展出独立的利益诉求,而当出现独立的利益诉求时,这种维系的条件也就不复存在。

这样的一种历史转折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当除了维持生存的需要外还有着剩余产品时,私有制和剥削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从而也打破了原始的平等状态。

不同的人占有物品的多寡不同,于是便出现了富贵者和贫穷者;不同的人在生产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于是便出现了支配者和受支配者;不同的人因不同的地位而获得不同收益,于是便出现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这就是阶级的分化。

从生产所推动的历史发展中找寻阶级产生的根源是马克思研究阶级的贡①②〔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英文版)、邓正来(中译本)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第134页。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第139页。

2015年第1辑总第14辑献之一,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

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

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①不过究竟如何来界定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表述,但从他们对阶级的用法中,我们多少可以辨明它的含义。

对马克思而言,阶级是一种源于经济差别的实在的大型社会群体,这一理解同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没有什么不同。

不过,在谈到阶级划分的标准时,马克思又否定了后者对阶级的界定,即把“收入和收入源泉的同一性”作为阶级界定的基础。

此外,他也否定了阶级是由收入的多寡、行业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别所决定的论断。

马克思认为这些理解太经验化和表面化,如此导致的阶级划分可以无止境。

他试图对阶级做出超乎现象的把握,找出阶级所依据的因素。

“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依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

”②这些因素显然不在分配或消费的既成状态中,而是隐藏在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中,因而阶级意味的不仅仅是社会成员各个方面量的差别,而且是一种社会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这就是人们同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关系,它从根本上规定了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共同的生活情境与利益。

这一思想在马克思区分现代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阶级和不占有生产资料而被迫出卖劳动力的无产阶级上表现得十分清楚。

依照这一思路,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给阶级下了一个我们现在常用的完整定义,他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③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06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4页。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1页。

2.阶级是连接经济与政治的纽带从上述分析可知,阶级首先是作为一种经济领域中的特定集团出现的,是生产活动中居于不同地位的主体。

当放宽历史的视界时,我们便不难发现早期的阶级分化对人类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国家的起源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国家的性质上。

就第一种影响而言,原始时代的平等局面被打破时,由于利益分配所产生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便不可避免,当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严重的不稳定和失序状态,为了维持起码的秩序和稳定就必须有一种独立的力量来调停阶级的冲突和矛盾,这就是国家。

所以,恩格斯指出:“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①由于国家是阶级产生之后的产物,所以阶级便具有了基础性政治主体的特性。

就第二种影响来看,它导致了国家在形式和实质上的二元矛盾。

就形式而言,国家似乎是一种中立的调停机关,任何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总是通过意识形态宣传将国家打扮成全社会的普遍代表,如果这种宣传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政权便获得了行使社会控制的合法性基础。

但是,各个阶级之所以渴望占有国家政权,并不是出于国家在形式上的中立性,而是出于国家借助各种暴力手段行使政治统治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这种特性意味着,只要掌握了国家政权便可以使本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并在整个社会普遍推行。

一般来说,在经济上强大的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会在国家政权的争夺中占据优势,因而也就成为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于是我们便不难发现阶级是连接经济与政治的纽带,它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然后才是一个政治主体。

什么样的经济生活便决定了与之具体对应的政治生活,阶级作为特定生产关系的承担者,便同时具有了它的政治情感、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从而也就成为特定的政治目标的追求者。

这种连接性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是基于共同的经济地位而产生政治倾向的一致性。

在生产关系中享有相同地位的阶级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当他们感到这种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89页。

2015年第1辑总第14辑共同的利益受到威胁,或者保护和满足这种共同利益的要求变得较为迫切时,他们在政治上便会产生大体一致的反应,形成基本相同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态度。

这是一条制约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此的认识和把握,乃是作为政治行为主体的阶级制定正确战略和策略的前提与基础。

二是基于共同的生活方式而产生心理习惯的相似性。

从古至今的历史经验表明,每个阶级就总体而言都有其特殊的情感取向、价值偏好、心理习性和精神气质,可以称之为阶级本能,这种本能由特定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方式所决定。

一般而言,大体相似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自然的环境,它易于使阶级成员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相互感染,产生相似的心理,并以朴素的社会化方式实现价值取向的人际沟通和代际传递。

虽然从发展的水平来讲,阶级心理还只是一种自发倾向,但它作为形成自觉阶级意识的感性基础,对于阶级的政治整合与政治动员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三是基于共同的历史命运而产生理想追求的聚合性。

由于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处于相同的地位,同一阶级的成员不仅在当前的生存方面,而且在未来和长远的发展方面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命运。

这是产生阶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客观基础。

在此基础上如果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将本阶级主导性的政治价值、政治原则、政治理想、政治目标提升与表达出来,然后通过启蒙宣传、灌输教育等政治社会化方式,使之得到阶级成员的理解、认同和信奉,那么,这个阶级也就由“自在”达至“自为”,在自觉的水平上内聚成一个有着共同理想追求的行动整体。

3.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构成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从其产生之日起就采取了对抗的形式,数千年来的政治文明史正是阶级对抗的主体和形式演变的历史。

在阶级社会,对抗阶级之间的关系由于经济利益的对立,所以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恩格斯曾经指出:“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

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

对一些人是好事,对另一些人必然是坏事,一个阶级的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对另一个阶级的新的压迫。

”①一切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总是将自己标榜为全社会的代表,强调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利益的一致性。

自人类社会分裂为阶级以来,统治阶级对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196 197页。

被统治阶级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和压迫,而被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不得不组织起来进行反抗和斗争。

因此,在存在剥削和压迫的社会里,阶级斗争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事实,这种斗争是不可调和的,并且是无法掩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