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平面所成角复习课——线面角的三种常见求法》教案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教案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概念。
2.学会通过角的性质计算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
3.能够应用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角的性质计算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投影仪、PPT等教具。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引导学生回顾直线与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及性质。
2.提问:直线与平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3.引导学生思考,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Step 2:定义及性质1.展示PPT,介绍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在平面内,以一条线段与平面的法线为边,从线段的其中一端点起,可以画出一个角,称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2.介绍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性质:a.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只取决于直线与平面的夹角,与直线的长度无关。
b.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等于这条直线在平面上的投影与这条直线的夹角。
c.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度数范围是0°~180°。
Step 3:例题讲解1.案例一:已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的夹角为60°,求直线在平面上的投影与这条直线的夹角。
解题思路:根据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性质,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等于直线在平面上的投影与直线的夹角。
所以,所求的角度为60°。
2.案例二:一根竖直的路灯杆上蜘蛛丝斜依在路灯杆上,它与平地成45°的角,它离地面高度为5米,求蜘蛛丝的长度。
解题思路:根据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性质,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等于直线在平面上的投影与直线的夹角。
所以,设蜘蛛丝的长度为x米,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我们有tan 45°=5/x,解方程得x=5米。
Step 4:让学生自主探究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让学生尝试计算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并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Step 5:归纳总结1.学生回答问题: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度数范围是多少?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只与直线与平面的夹角有关吗?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及性质。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教学设计
9.3.2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教学目标】1. 了解平面的斜线的定义,理解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概念,并会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2. 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作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教学难点】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教学方法】本节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在学生熟悉线面垂直的基础上,讲解平面的斜线及其射影,通过推导三垂线定理进一步熟悉线面垂直的知识.【教学过程】1.平面的斜线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相交,但不和这个平面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平面的斜线,斜线和平面的交点叫做斜足.斜线上一点与斜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斜线段.如图,AB是平面的斜线,B是斜足,AB是斜线段.AB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从斜线上斜足以外的一点向平面引垂线,过垂足和斜足的直线叫做斜线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的夹角,叫做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或夹角),如上图所示.如果直线垂直于平面,则规定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直角(90);如果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则规定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0的角.一条线段与平面所成的角指的是线段所在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如图,设线段AB 在平面内的射影为A B ,且AB 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易证|A B |=|AB | cos .练习设线段AB =l ,且AB 与平面 所成的角为 ,求线段AB 在平面内的射影A B 长:(1)l =6,=3;(2)l =10,=0;(3)l =8,=2.例1 如图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1,BC =1,AA 1=2.求对角线A 1C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 解 连接AC ,由题意知△A 1AC 为直角三角形,且A 1AC =90.又由题意,可知AC =AB 2+BC 2=12+12=2.而AA 1=2,所以ACA 1=45.因此A 1C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为45.例2 如图,已知 P A 是平面的斜线,PO ,a ,a AO . 求证:a P A . P AO a A BC D A 1 B 1C 1D 1 BA B A证明:因为 PO ,a ,所以 PO a .(线面垂直的定义) 又因为AO a ,且PO ∩AO =O ,所以a 平面P AO .(线面垂直的判定)又因为P A 平面 P AO ,所以a P A .(线面垂直的定义)例2中,AO 是斜线P A 在平面内的射影,通常例2的结论也叫做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练习1.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写出对角线B 1D 1 与平面AC ,平面BA 1,平面BC 1所成的角,并求这些角的余弦值.2.如图所示,PA 为平面 的斜线,PO ,a ,a PA .求证:a AO .该结论叫做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P A O a。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教案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及其性质;2. 学会运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3. 能够运用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及其性质,求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求解,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问题。
教学准备:直角三角形模型,平面模型,直线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如楼梯的扶手与地面的夹角等。
2. 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认识到直角三角形中的直角就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直线与平面相交时,直线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所成的角,称为直线与平面的角。
2. 讲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性质: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直线与平面内的所有角中最小的角。
3. 讲解求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方法:利用直角三角形,将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角。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实例:楼梯的扶手与地面的夹角。
2. 引导学生运用直角三角形求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3. 分析实例:墙角的直角。
4. 引导学生运用直角三角形求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运用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性质和求解方法。
2. 拓展思维: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导航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性质和求解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结合练习题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六、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测量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工具(如量角器)测量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2. 理解测量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方法及其原理;3. 能够准确地测量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方法归纳教案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方法归纳教案一、知识点概述二、教学目标1.掌握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概念。
2.理解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几种方法。
3.能够根据图形确定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和性质。
4.能够用所学方法解决与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相关的几何问题。
三、教学活动活动一: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与性质介绍(10分钟)1.提问:直线与平面的关系是什么?回答:直线与平面可以相交、平行或共面。
2.几何名词解释:直线与平面的交线称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3.展示相关性质:垂直平面与其所包含直线所成角为90°;与平面平行的直线与该平面所成角为1/2周角;与同一平面垂直的两直线所成角相等。
活动二: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方法归纳(20分钟)1.归纳讨论:学生们结合示意图,总结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几种方法。
2.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归纳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四种方法: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直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直线与平面的斜角;两面角的一种特殊形式。
3.小组讨论: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根据已归纳的方法讨论一些具体例题,加深对每种方法的理解。
活动三:练习与应用(30分钟)1.整理复习:教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来回忆已学内容,并整理复习笔记。
2.练习题:教师出示一些具体图形,让学生根据所学方法计算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并分析角的性质。
3.实际应用:教师设计一些与直线与平面夹角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
活动四:总结与展望(10分钟)1.小结归纳:学生们通过讨论、练习和应用,总结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几种方法。
2.展望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方法还可以延伸到哪些几何问题中,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资源1.教学准备:电脑、投影仪、教学PPT、白板、笔等。
2.学生用具:课本、笔、纸等。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学生练习和实际应用等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2.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学习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理解和掌握。
线面角的三种求法
∠DOC=30° ,cos∠AOC=cos∠AOD·cos∠DOC ∴cos60° =cos∠AOD·cos30°∴ cos∠AOD= √3/3 ∴ OA 与 面OBC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3/3。
“垂线”是相对的,SC是面 SAB的垂线,又是面 ABC 的斜线. 作面 的垂线常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其思路是:先找出与已知平面垂 直的平面,然后一面内找出或作出交线的垂线,则得面的垂线。
利用公式sinθ=h/ι
其中θ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h是 垂线段 的长,ι是斜线段的长,其中求出垂线段的 长(即斜线上的点到面的距离)既是关键 又是难点,为此可用三棱锥的体积自等来 求垂线段的长。
sinθ=h/AB=4/5 ∴AB与面AB1C1D 所成的角为arcsin 4/5
利用公式cosθ=cosθ1·cosθ2
若 OA为平面的一条斜线,O为斜足,OB为OA在面α内的 射影,OC为面α内的一条直线,其中θ为OA与OC所成的
角,θ1为OA与OB所成的角,即线面角,θ2为OB与OC 所成的角,那么 cosθ=cosθ1·cosθ2 ,它揭示了斜线和
(1) ∵SC⊥SB,SC⊥SA, ∴SC⊥平面SAB 故 SB是斜线BC 在平面SAB
上的射影, ∴∠SBC是直线BC与平面SAB所成的角为60°。 (2) 连结SM,CM,则SM⊥AB, 又∵SC⊥AB,∴AB⊥平面SCM, ∴面ABC⊥面SCM 过S作SH⊥CM于H, 则SH⊥平面ABC ∴CH即为 SC 在面ABC内的射影。 ∠SCH 为SC与平面ABC所成的角。 sin ∠SCH=SH/SC ∴SC与平面ABC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7/7
直接法
平面的斜线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 角即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通常是解由 斜线段,垂线段,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 组成的直角三角形,垂线段是其中最重要 的元素,它可以起到联系各线段的作用。
精品 线线角、线面角角的求法(教案)
DBAC α专题二 空间角的求法1一、知识点击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①定义:设a ,b 是两条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一点O 作直线a ′∥a ,b ′∥b ,把a ′与b ′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 与b 所成的角(或夹角).②范围:⎝⎛⎦⎥⎤0,π2.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1)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若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它们所成的角是直角,若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它们所成的角是0°的角. (2)范围:[0,π2].(3)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用的直接法是射影转化法。
具体步骤如下:①找过斜线上一点与平面垂直的直线;②连结垂足和斜足,得出斜线在平面的射影,确定出所求的角; ③把该角置于三角形中计算。
也是简称为“作,证,求” (4) 利用公式sin θ=h /ι其中θ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h 是 垂线段的长,ι是斜线段的长,其中求出垂线段的长(即斜线上的点到面的距离)既是关键又是难点,为此可用三棱锥的体积自等来求垂线段的长。
(5)利用公式cos θ=cos θ1·cos θ2(如图) 若 OA 为平面的一条斜线,O 为斜足,OB 为OA 在面α内的射影,OC 为面α内的一条直线,其中θ为OA 与OC 所成的角,θ1为OA 与OB 所成的角,即线面角,θ2为OB 与OC 所成的角,那么 cos θ=cos θ1·cos θ2,它揭示了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内的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最小的角(常称为最小角定理)B αOAC二、题组设计命题点1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一)抓异面直线上的已知点1.如图所示,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D 是AC 的中点,AA 1∶AB =2∶1,则异面直线AB 1与BD 所成的角为________.答案 60°解析 取A 1C 1的中点E ,连接B 1E ,ED ,AE ,在Rt△AB 1E 中,∠AB 1E 即为所求, 设AB =1,则A 1A =2,AB 1=3,B 1E =32, 故∠AB 1E =60°.(二)抓异面直线(或空间图形)上的特殊点2.空间四边形ABCD 中,AB =CD 且AB 与CD 所成的角为30°,E 、F 分别为BC 、AD 的中点,求EF 与AB 所成角的大小.解 如图,取AC 的中点G ,连接EG 、FG ,则EG 綊12AB ,FG 綊12CD ,由AB =CD 知EG =FG ,∴∠GEF (或它的补角)为EF 与AB 所成的角,∠EGF (或它的补角)为AB 与CD 所成的角.∵AB 与CD 所成的角为30°, ∴∠EGF =30°或150°.由EG =FG 知△EFG 为等腰三角形, 当∠EGF =30°时,∠GEF =75°; 当∠EGF =150°时,∠GEF =15°. 故EF 与AB 所成的角为15°或75°.3.(2015·浙江)如图,三棱锥A —BCD 中,AB =AC =BD =CD =3,AD =BC =2,点M ,N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AN ,CM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是________.答案 78解析 如图所示,连接DN ,取线段DN 的中点K ,连接MK ,CK .∵M 为AD 的中点, ∴MK ∥AN ,∴∠KMC 为异面直线AN ,CM 所成的角. ∵AB =AC =BD =CD =3,AD =BC =2,N 为BC 的中点,由勾股定理求得AN =DN =CM =22, ∴MK = 2. 在Rt△CKN 中,CK =22+12= 3.在△CKM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KMC =CM 2+MK 2-CK 22CM ·MK=22+22-322×2×22=78.(三)平移(或构造)几何体4.如图,PA ⊥平面ABC ,90ACB ∠=︒且PA AC BC a ===,则异面直线PB 与AC 所成角的正切值等于_____.解:将此多面体补成正方体'''DBCA D B C P -,PB 与AC 所成的角的大小即此正方体主对角线PB 与棱BD 所成角的大小,在Rt △PDB中,即tan PDDBA DB∠==4. 如图,四边形ABCD 和ADPQ 均为正方形,它们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1)求异面直线AP 与BD 所成的角;(2)若E ,F ,M 分别是AB ,BC ,PQ 的中点,异面直线EM 与AF 所成的角为θ,求cos θ的值.解析 (1)如图,将原图补成正方体ABCD -QGHP ,连接GP ,则GP ∥BD ,所以∠APG 为异面直线AP 与BD 所成的角, 在△AGP 中,AG =GP =AP , 所以∠APG =π3.(2)设N 为BF 的中点,连接EN ,MN ,1D 1B 1C PDBCAPBCA则∠MEN 是异面直线EM 与AF 所成的角或其补角. 不妨设正方形ABCD 和ADPQ 的边长为4, 则EN =5,EM =26,MN =33. 在△MEN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MEN =EM 2+EN 2-MN 22EM ·EN=24+5-332×26×5=-130=-3030. 即cos θ=3030. 5.(2017·杭州第一次质检) 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 =AC ,∠BCD =90°,且BC =3CD =3.将△ABC 沿BC 边翻折,设点A 在平面BCD 上的射影为点M ,若点M 在△BCD的内部(含边界),则点M 的轨迹的最大长度等于________;在翻折过程中,当点M 位于线段BD 上时,直线AB 和CD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等于________.答案32 66解析 当平面ABC ⊥平面BCD 时,点A 在平面BCD 上的射影为BC 的中点M ,当点A 在平面BCD 上的射影M 在BD 上时,因为AB =AC ,所以BM =MC ,因为BC =3CD =3,所以∠DBC =30°,所以由∠BCD =90°得BM =MD ,点M 的轨迹的最大长度等于12CD =32,将其补为四棱锥,所以AB =322,AE =AM 2+EM 2=322,又因为∠EBA 为直线AB 和CD 所成的角,所以cos∠EBA =AB 2+BE 2-AE 22AB ·BE =66.6.(2016浙江文,14,4分)如图,已知平面四边形ABCD ,AB =BC =3,CD =1,AD ADC =90°.沿直线 AC 将△ACD 翻折成△ACD ',直线AC 与BD '所成角的余弦的最大值是 .命题点2 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7.如图5所示,在三棱锥ABC P -中,AB BC ==,平面⊥PAC 平面ABC ,AC PD ⊥于点D , 1AD =,3CD =,PD =.PAD(1)证明△PBC 为直角三角形;(2)求直线AP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1)证明1:因为平面⊥PAC 平面ABC ,平面PAC平面ABC AC =, PD ⊂平面PAC ,AC PD ⊥,所以PD ⊥平面ABC .…………………………………………………………………………………1分 记AC 边上的中点为E ,在△ABC 中,AB BC =,所以AC BE ⊥.因为A B B C ==,4=AC ,所以22B E =-=3分 因为PD ⊥AC ,所以△PCD 为直角三角形.因为PD ,3CD =,所以PC ===4分连接BD ,在Rt△BDE 中,因为BE =,1DE =, 所以BD ===5分因为PD ⊥平面ABC ,BD ⊂平面ABC ,所以PD ⊥BD . 在Rt△PBD 中,因为PD=,BD ,所以PB ===…………………………………………………6分在PBC ∆中,因为BC =PB =PC =所以222BC PB PC +=.所以P ∆为直角三角形.………………………………………………………………………………7分证明2:因为平面⊥PAC 平面ABC ,平面PAC I 平面ABC AC =, PD ⊂平面PAC ,AC PD ⊥,所以PD ⊥平面ABC .…………………………………………………………………………………1分记AC 边上的中点为E ,在△ABC 中,因为AB BC =,所以AC BE ⊥.BPACDE因为A B B C ==,4=AC ,所以22B E =-=3分连接BD ,在Rt △BDE 中,因为90BED ∠=o ,BE =,1DE =, 所以2B D =+.………………………………………………………4分在△BCD 中,因为3CD =,BC =BD =, 所以2BC BD C D+=,所以B C ⊥.……………………………………………………………5分因为PD ⊥平面ABC ,BC ⊂平面ABC , 所以B ⊥.…………………………………………………………………………………………6分因为BD PD D =,所以BC ⊥平面PBD .因为PB ⊂平面PBD ,所以BC PB ⊥.所以P ∆为直角三角形.………………………………………………………………………………7分(2)解法1:过点A 作平面PBC 的垂线,垂足为H ,连PH ,则APH ∠为直线AP 与平面PBC 所成的角.…………………………………………………………8分由(1)知,△ABC 的面积12ABC S AC BE ∆=⨯⨯=9分因为PD =,所以13P ABC ABC V S PD-∆=⨯⨯13=⨯=10分由(1)知PBC ∆为直角三角形,BC ,PB =所以△PBC的面积11322PBC S BC PB ∆=⨯⨯==.……………………………………11分因为三棱锥A PBC -与三棱锥P ABC -的体积相等,即A PBC P ABC V V --=,即133AH ⨯⨯=,所以3AH =.……………………………………………………………12分 在Rt △PAD中,因为PD =,1AD =, 所以2A P =+.………………………………………………………13分因为3sin 2AH APH AP ∠=== 所以直线AP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4分 解法2:过点D 作DM AP ∥,设DMPC M =,则DM 与平面PBC 所成的角等于AP 与平面PBC 所成的角.……………………………………8分 由(1)知BC PD ⊥,BC PB ⊥,且PDPB P =,所以BC ⊥平面PBD . 因为BC ⊂平面PBC ,所以平面PBC ⊥平面PBD .过点D 作DN PB ⊥于点N ,连接MN ,则DN ⊥平面PBC .所以DMN ∠为直线DM 与平面PBC 所成的角.……10分 在Rt △PAD 中,因为PD =,1AD =,所以2AP ===.………………………………………………………11分因为DM AP ∥,所以DM CD AP CA =,即324DM =,所以32DM =.………………………………12分由(1)知BD =,PB =PD =,所以PD BD DN PB ⨯===.……………………………………………………………13分PA CDMN因为2sin 32DN DMN DE ∠===所以直线AP 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14分 解法3:延长CB 至点G ,使得BG BC =,连接AG 、PG ,……………………………………8分 在△PCG中,PB BG BC === 所以90CPG ∠=o ,即CP PG ⊥.在△PAC中,因为PC =2PA =,4AC =, 所以222PA PC AC +=, 所以CP PA ⊥. 因为PA PG P =I ,所以CP ⊥平面PAG .…………………………………………………………………………………9分 过点A 作AK PG ⊥于点K , 因为AK ⊂平面PAG , 所以CP AK ⊥. 因为PG CP P =I ,所以AK ⊥平面PCG .所以APK ∠为直线AP 与平面PBC 所成的角.……………………………………………………11分 由(1)知,BC PB ⊥, 所以PG PC ==.在△CAG 中,点E 、B 分别为边CA 、CG 的中点, 所以2AG BE ==……12分在△PAG 中,2PA =,AG =PG =所以222PA AG PG +=,即PA AG ⊥.……………………………………………………………13分因为sin AG APK PG ∠===BPACDEGK所以直线AP 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4分 解法4:以点E 为坐标原点,以EB ,EC 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建立如图的空间直角坐标系E xyz -,…………………………………………………………………………………………………8分 则()0,2,0A -,)B,()0,2,0C,(0,P -.于是(AP =,(2,1,PB =,(0,3,PC =设平面PBC 的法向量为(),,x y z =n ,则0,0.PB PC ⎧⋅=⎪⎨⋅=⎪⎩n n 即0,30.y y +==⎪⎩ 取1y =,则z =x =所以平面PBC的一个法向量为=n .……………………………………………………12分设直线AP 与平面PBC 所成的角为θ, 则sin cos AP AP AP θ⋅=<>===⋅n ,n n. 所以直线AP 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4分若第(1)、(2)问都用向量法求解,给分如下:(1)以点E 为坐标原点,以EB ,EC 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建立如图的空间直角坐标系E xyz -……………1分AA则)B,()0,2,0C,(0,P -.于是(BP =-,()2,0BC =. 因为()()2,1,32,2,00BP BC =---=,所以BP BC ⊥.所以BP BC ⊥.所以P ∆为直角三角形.………………………………………………………………………………7分(2)由(1)可得,()0,2,0A -. 于是(AP =,(2,1,PB =,(0,3,PC =.设平面PBC 的法向量为(),,x y z =n ,则0,0.PB PC⎧⋅=⎪⎨⋅=⎪⎩n n 即0,30.y y +-==⎪⎩取1y =,则z =x =所以平面PBC的一个法向量为=n .……………………………………………………12分设直线AP 与平面PBC所成的角为θ, 则sin cosAP AP AP θ⋅=<>===⋅n ,n n. 所以直线AP 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14分 8.如图1-4,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矩形,AD ⊥PD ,BC =1,PC =23,PD =CD =2.(1)求异面直线PA 与BC 所成角的正切值; (2)证明平面PDC ⊥平面ABCD ;(3)求直线PB 与平面ABCD 所成角的正弦值.图1-4【答案】解:(1)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因为底面ABCD是矩形,所以AD=BC且AD∥BC,又因为AD⊥PD,故∠PAD为异面直线PA与BC所成的角.在Rt△PDA中,tan∠PAD=PDAD=2.所以,异面直线PA与BC所成角的正切值为2.(2)证明:由于底面ABCD是矩形,故AD⊥CD,又由于AD⊥PD,CD∩PD=D,因此AD⊥平面PDC,而AD⊂平面ABCD,所以平面PDC⊥平面ABCD.(3)在平面PDC内,过点P作PE⊥CD交直线CD于点E,连接EB.由于平面PDC⊥平面ABCD,而直线CD是平面PDC与平面ABCD的交线,故PE⊥平面ABCD.由此得∠PBE为直线PB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在△PDC中,由于PD=CD=2,PC=23,可得∠PCD=30°.在Rt△PEC中,PE=PC sin30°= 3.由AD∥BC,AD⊥平面PDC,得BC⊥平面PDC,因此BC⊥PC.在Rt△PCB中,PB=PC2+BC2=13.在Rt△PEB中,sin∠PBE=PEPB =3913.所以直线PB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9 13.9.(2012高考浙江文20)如图1-5,在侧棱垂直底面的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D∥BC,AD⊥AB,AB=2,AD=2,BC=4,AA1=2,E是DD1的中点,F是平面B1C1E与直线AA1的交点.(1)证明:(i)EF∥A1D1;(ii)BA1⊥平面B1C1EF;(2)求BC1与平面B1C1EF所成的角的正弦值.图1-5【答案】解:(1)证明:(ⅰ)因为C 1B 1∥A 1D 1,C 1B 1⊄平面A 1D 1DA ,所以C 1B 1∥平面A 1D 1DA ,又因为平面B 1C 1EF ∩平面A 1D 1DA =EF ,所以C 1B 1∥EF , 所以A 1D 1∥EF .(ⅱ)因为BB 1⊥平面A 1B 1C 1D 1, 所以BB 1⊥B 1C 1. 又因为B 1C 1⊥B 1A 1, 所以B 1C 1⊥平面ABB 1A 1, 所以B 1C 1⊥BA 1.在矩形ABB 1A 1中,F 是AA 1的中点,tan ∠A 1B 1F =tan ∠AA 1B =22, 即∠A 1B 1F =∠AA 1B , 故BA 1⊥B 1F , 所以BA 1⊥平面B 1C 1EF .(2)设BA 1与B 1F 交点为H ,连结C 1H .由(1)知BA 1⊥平面B 1C 1EF ,所以∠BC 1H 是BC 1与面B 1C 1EF 所成的角. 在矩形AA 1B 1B 中,AB =2,AA 1=2,得BH =46.在直角△BHC 1中,BC 1=25,BH =46,得 sin ∠BC 1H =BH BC 1=3015, 所以BC 1与平面B 1C 1EF 所成角的正弦值是3015. 10.(2016·温州一模)如图,在三棱锥D —ABC 中,DA =DB =DC ,点D 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为点E ,AB ⊥BC ,DF ⊥AB 于点F .(1)求证:平面ABD ⊥平面DEF ;(2)若AD ⊥DC ,AC =4,∠BAC =60°,求直线BE 与平面DAB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1)证明 如图,由题意知DE ⊥平面ABC , 所以AB ⊥DE ,又AB ⊥DF ,DE ∩DF =D ,所以AB ⊥平面DEF ,又AB ⊂平面ABD ,所以平面ABD ⊥平面DEF .(2)解 由DA =DB =DC ,知EA =EB =EC ,E 为AC 的中点,所以E 是△ABC 的外心.过点E 作EH ⊥DF 于点H ,则由(1)知EH ⊥平面DAB , 所以∠EBH 即为BE 与平面DAB 所成的角. 由AC =4,∠BAC =60°,得DE =2,EF =3, 所以DF =7,EH =237,所以sin∠EBH =EH BE =217. 所以直线BE 与平面DAB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17. 11.在如图所示的多面体ABCDE 中,已知AB ∥DE ,AB ⊥AD ,△ACD 是正三角形,AD =DE =2AB =2,BC =5,F 是CD 的中点. (1)求证:AF ∥平面BCE ;(2)求直线CE 与平面ABED 所成角的余弦值.(1)证明 如图所示,取CE 的中点为M ,连接BM ,MF ,因为F 为CD 的中点,所以MF 綊12ED .又AB ∥DE ,DE =2AB ,所以MF 綊AB ,所以四边形ABMF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BM ∥AF .因为BM ⊂平面BCE ,AF ⊄平面BCE ,所以AF ∥平面BCE .(2)解 因为△ACD 是正三角形, 所以AC =AD =CD =2.在△ABC 中,AB =1,AC =2,BC =5, 所以AB 2+AC 2=BC 2,故AB ⊥AC . 又AB ⊥AD ,AC ∩AD =A , 所以AB ⊥平面ACD .如图所示,取AD 的中点H ,连接CH ,EH ,则AB ⊥CH . 又AC =CD ,所以CH ⊥AD .又AB ∩AD =A ,所以CH ⊥平面ABED , 所以∠CEH 是直线CE 与平面ABED 所成的角. 在Rt△CHE 中,CH =3,EH =5,CE =22, 所以cos∠CEH =EH CE =104. 所以直线CE 与平面ABE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04. 12.(2016浙江文,18,15分)如图,在三棱台ABC -DEF 中,平面BCFE ⊥平面ABC ,∠ACB =90°,BE =EF = FC =1,BC =2,AC =3.(1)求证:BF ⊥平面ACFD ;(2)求直线BD 与平面ACFD 所成角的余弦值.解析 (1)证明:延长AD ,BE ,CF 相交于一点K ,如图所示.因为平面BCFE ⊥平面ABC ,且AC ⊥BC ,所以AC ⊥平面BCK ,因此BF ⊥AC .又因为EF ∥BC ,BE =EF =FC =1,BC =2,所以△BCK 为等边三角形,且F 为CK 的中点,则BF ⊥CK . 所以BF ⊥平面ACFD .(2)因为BF⊥平面ACK,所以∠BDF是直线BD与平面ACFD所成的角.13.(2017浙江绍兴质量调测(3月),19)如图,已知三棱锥P-ABC,PA⊥平面ABC,∠ACB=90°,∠BAC=60°,PA=AC,M为PB的中点.(1)求证:PC⊥BC;(2)求AM与平面PAC所成角的正切值.14.(2017浙江镇海中学模拟卷(五),19)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底面ABCD ,AB ⊥AD ,AC ⊥CD ,∠ABC =3π,PA =AB =BC ,E 是PC 的中点. (1)求证:AE ⊥PD(2)求BE 与平面PDC 所成角的正弦值 .15.(2017浙江名校(绍兴一中)交流卷一,19)如图,三棱锥P -ABC 中,PC ⊥平面ABC ,AB =PC =2,AC =4, ∠PBC =6π,点E 在BC 上,且BE =12EC .(1)求证:平面PAB ⊥平面PBC ;(2)求AE 与平面PAB 所成角的正弦值.16.(2017浙江名校新高考联盟第四次联考,19)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平面ACD⊥平面BCD,∠BCA=90°,AC=1,AB=2,△BCD为等边三角形.(1)求证:AC⊥平面BCD;(2)求直线CD与平面ABD所成角的正弦值.17.(2017浙江镇海中学模拟卷四,19)在四棱锥P -ABCD 中,侧面PAD ⊥底面ABCD ,底面ABCD 为梯形,AB ∥CD ,∠ABC =∠BCD =90°,BC =CD =2AB=2. (1)证明:BD ⊥PA ;(2)若△PAD 为正三角形,求直线PA 与平面PBD 所成角的余弦值.18.(2017年浙江)如图,已知四棱锥P –ABCD ,△PAD 是以AD 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BC ∥AD ,CD ⊥AD ,PC =AD =2DC =2CB ,E 为PD 的中点.(第19题图)(1)证明:CE ∥平面PAB ;(2)求直线CE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 19.解:(1)如图,设PA 中点为F ,连接EF ,FB . 因为E ,F 分别为PD ,PA 中点, 所以EF ∥AD 且EF=12AD ,又因为BC ∥AD ,BC=12AD ,所以EF ∥BC 且EF=BC , 即四边形BCEF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CE ∥BF , 因此CE ∥平面PAB .PAB CDE(2)分别取BC ,AD 的中点为M ,N ,连接PN 交EF 于点Q ,连接MQ. 因为E ,F ,N 分别是PD ,PA ,AD 的中点,所以Q 为EF 中点, 在平行四边形BCEF 中,MQ ∥CE. 由△PA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PN ⊥AD. 由DC ⊥AD ,N 是AD 的中点得BN ⊥AD . 所以AD ⊥平面PBN , 由BC //AD 得BC ⊥平面PBN , 那么平面PBC ⊥平面PBN .过点Q 作PB 的垂线,垂足为H ,连接MH .MH 是MQ 在平面PBC 上的射影,所以∠QMH 是直线CE 与平面PBC 所成的角.设CD =1.在△PCD 中,由PC =2,CD =1,PD=2得CE =2, 在△PBN 中,由PN =BN =1,PB =3得QH =14,在Rt △MQH 中,QH=14,MQ =2,所以sin ∠QMH =28, 所以直线CE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是28.堂测题组专题二 空间角的求法1【A 】1.如图所示,已知在长方体ABCD -EFGH 中,AB =23,AD =23,AE =2,则BC 和EG 所成角的大小是______,AE 和BG 所成角的大小是________.答案 45° 60°解析 ∵BC 与EG 所成的角等于EG 与FG 所成的角即∠EGF ,tan∠EGF =EF FG =2323=1,∴∠EGF=45°,∵AE 与BG 所成的角等于BF 与BG 所成的角即∠GBF ,tan∠GBF =GF BF =232=3,∴∠GBF=60°.2.已知正四面体ABCD 中,E 是AB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CE 与B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16 B.36 C.13 D.33 答案 B解析 画出正四面体ABCD 的直观图,如图所示. 设其棱长为2,取AD 的中点F ,连接EF , 设EF 的中点为O ,连接CO , 则EF ∥BD ,则∠FEC 就是异面直线CE 与BD 所成的角. △ABC 为等边三角形,则CE ⊥AB , 易得CE =3, 同理可得CF =3, 故CE =CF .因为OE =OF ,所以CO ⊥EF . 又EO =12EF =14BD =12,所以cos∠FEC =EOCE=123=36.3.(2015·课标全国Ⅱ)如图,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16,BC =10,AA 1=8,点E ,F 分别在A 1B 1,D 1C 1上,A 1E =D 1F =4.过点E ,F 的平面α与此长方体的底面相交,交线围成一个正方形.(1)在图中画出这个正方形(不必说明画法和理由); (2)求直线AF 与平面α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 (1)交线围成的正方形EHGF 如图:(2)作EM ⊥AB ,垂足为M ,则AM =A 1E =4,EM =AA 1=8.因为四边形EHGF 为正方形,所以EH =EF =BC =10.于是MH =EH 2-EM 2=6,所以AH =10. 以D 为坐标原点,DA →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则A (10,0,0),H (10,10,0),E (10,4,8),F (0,4,8),FE →=(10,0,0),HE →=(0,-6,8).设n=(x ,y ,z )是平面EHGF 的法向量, 则⎩⎪⎨⎪⎧n ·FE →=0,n ·HE →=0,即⎩⎪⎨⎪⎧10x =0,-6y +8z =0,所以可取n =(0,4,3).又AF →=(-10,4,8),故|cos〈n ,AF →〉|=|n ·AF →||n ||AF →|=4515.所以AF 与平面EHGF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4515.专题二 空间角的求法1【B 】1. 如图是正四面体(各面均为正三角形)的平面展开图,G 、H 、M 、N 分别为DE 、BE 、EF 、EC 的中点,在这个正四面体中,①GH 与EF 平行; ②BD 与MN 为异面直线; ③GH 与MN 成60°角; ④DE 与MN 垂直.以上四个命题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 答案 ②③④2.设M 、N 是直角梯形ABCD 两腰的中点,DE ⊥AB 于E (如图).现将△ADE 沿DE 折起,使二面角A -DE -B 为45°,此时点A 在平面BCDE 内的射影恰为点B ,则M 、N 的连线与AE 所成角的大小等于_________.解:取AE 中点G, 连结GM 、BG ∵GM ∥ED ,BN ∥ED ,GM =21ED ,BN =21ED . ∴ GM ∥BN ,且GM =BN . ∴BNMG 为平行四边形,∴MN//BG ∵A 的射影为B . ∴AB ⊥面BCDE . ∴∠BEA =∠BAE =45°, 又∵G 为中点,∴BG ⊥AE . 即MN ⊥AE .∴MN 与AE 所成角的大小等于90度.图1C图2故填90°.3.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菱形,PA ⊥底面ABCD,AC =2PA =,E 是PC 上的一点,2PE EC =。
第十讲线面角的求解方法完整版课件
(1)定义法
(1)线面角——平面的斜线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 根据定义,求解线面角先作面的垂线,找到射影即可求解,即我们说的定义法.
(2)坐标法求解——将线面角求解转化为 求法向量与直线方向向量所成夹角,其中 建系是基础,求法向量是关键。 (3)等体积法
典例分析
(2017 年浙江卷)如图,已知四棱锥 P–ABCD,△PAD 是以 AD 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到此,线面角也难作出?
B
E D
C
求线面角正弦值实质是sin = dE CE
dE
1 2 dD
1 2 dM
1 MH 2
等体积法,也是根据sin =
d CE
, 利用体积相等求dE
VEPBC
1 2 VDPBC
1 2 VPBCD
典例分析
(2017 年浙江卷)如图,已知四棱锥 P–ABCD,△PAD 是以 AD 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BC / / AD ,CD⊥AD,PC=AD=2DC=2CB,E 为 PD 的中点.
(Ⅰ)证明: CE / / 平面 PAB;
P
(Ⅱ)求直线 CE 与平面 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
E
A B
D
C
课时小结
坐标法求解线面角, 首先需要分析线面垂直关系,建立合适的坐标系,这步相当关键; 其次,写出点的坐标从而求出直线向量坐标,有些直线向量坐标可 根据相等向量或通过向量加减直接得到; 最后是求解法向量,并用公式得出所求解。
课后作业
如图,在三棱台ABC—DEF中,平面ACFD⊥平面ABC,∠ACB=∠ACD=45°,DC=2BC. (Ⅰ)证明:EF⊥DB; (Ⅱ)求直线DF与平面DBC所成角的正弦值.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数学:精讲线面角的求法
解析:以 D 为坐标原点,DC、DA、DP 所在直线分别为 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 坐标系,如图。
(1)设点 A(0,1,0) ,点 E(a,0,0) (a>0) , 则点 C(2a,0,0) , B(2 a,1,0) ,P(0,0,1) , F(a,
1 1 , ) , 2 2
2
1 1 , EF = 0, , , PB =(2a,1,-1) 2 2 。 AB =(2 a,0,0) EF PB =0, EF AB =0, EF⊥PB,EF⊥AB。
3
又由 AC BD 0, AC BB1 0 知, AC 为平面 BB1D1D 的一个法向量。设 AP 与平面
BB1D1D 所成的角为 ,
则 sin
AP AC AP AC
2 2 2m
2
。依题意有
2 2 2m
2
3 2 1 (3 2)2
, 解得
1 1 m 。故当 AP 时,直线 AP 与平面 BB1D1D 所成的角的正切值为 3 2 。 3 3
D.
5π 6
4. (福建省福州市 3 月质检)已知三棱锥底面是边长为 1 的等边三角形,侧棱长均为 2, 则侧棱与底面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 3 1 3 3 A. B. C. D. 2 2 3 6
点拨:本题解法是定义法:把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转化为求两相交直线所成的角,需要 作出直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化归为平面几何问题来解决。 例题 2 如图,四棱锥 P-ABCD 中,底面 AB CD 为矩形,PD⊥底面 ABCD,AD=PD, E、F 分别为 CD、PB 的中点。 (1)求证:平面 AEF⊥平面 PAB; (2)设 AB= 2 BC,求直线 AC 与平面 AEF 所成的角的正弦。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教案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概念及其几何特征。
2. 学会使用三角板和量角器测量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3. 能够运用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1.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及其几何特征。
2. 测量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能够正确判断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2. 熟练使用三角板和量角器测量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教学准备:1. 三角板2. 量角器3. 教学课件或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新课:回顾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思考直线与平面可以形成哪些角。
2. 提问:什么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它具有哪些几何特征?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直线与平面相交时,直线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所形成的角。
2. 讲解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几何特征:它是直线与平面相交的特殊角,具有大小和方向。
3. 讲解测量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方法:使用三角板和量角器。
三、实例演示(5分钟)1. 演示如何使用三角板和量角器测量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2.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测量不同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布置练习题:测量给定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几何特征和测量方法。
2. 布置作业:巩固测量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了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几何特征和测量方法。
在实践环节,学生能够独立使用三角板和量角器测量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解决了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避免混淆。
可以增加一些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计算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计算方法。
线面角的三种求法课堂ppt课件
直接法
平面的斜线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 角即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通常是解由 斜线段,垂线段,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 组成的直角三角形,垂线段是其中最重要 的元素,它可以起到联系各线段的作用。
利用公式sinθ=h/ι
其中θ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h是 垂线段 的长,ι是斜线段的长,其中求出垂线段的 长(即斜线上的点到面的距离)既是关键 又是难点,为此可用三棱锥的体积自等来 求垂线段的长。
3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例3. 已知直线OA,OB,OC 两两 所成的角为60°, 求直线OA 与 面OBC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来自ABα
O
D
C
解:∵∠AOB=∠AOC ∴ OA 在面OBC 内的射影在∠BOC 的平分线OD上,则∠AOD即为OA与面OBC所成的角,可知
∠DOC=30° ,cos∠AOC=cos∠AOD·cos∠DOC ∴cos60° =cos∠AOD·cos30°∴ cos∠AOD= √3/3 ∴ OA 与 面OBC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3/3。
sinθ=h/AB=4/5
∴AB与面AB1C1D 所成的角为arcsin 4/5
4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利用公式cosθ=cosθ1·cosθ2
若 OA为平面的一条斜线,O为斜足,OB为OA在面α内的 射影,OC为面α内的一条直线,其中θ为OA与OC所成的
专题3 线线角、线面角求法 高一数学必修第二册
CM⊂平面 PCD,所以 AM⊥CM.所以 S = △ACM 1 AM·MC= 6 .
2
2
设点 D 到平面 ACM 的距离为 h,由 V =V ,得 D-ACM M-ACD
1 S△ACM·h= 1 S · △ACD 1 PA,解得 h= 6 .
3
3
2
3
设直线 CD 与平面 ACM 所成的角为θ,则 sin θ= h = 6 ,
(1)证明:因为PA⊥平面ABCD,AB⊂平面ABCD,所以 PA⊥AB. 因为AB⊥AD,AD∩PA=A,AD⊂平面PAD,PA⊂平面PAD, 所以AB⊥平面PAD.
因为PD⊂平面PAD,所以AB⊥PD. 因为BM⊥PD,AB∩BM=B,AB⊂平面ABM,BM⊂平面ABM, 所以PD⊥平面ABM. 因为AM⊂平面A的一般步骤: (1)作:在斜线上选择恰当的一个点,作平面的垂线,确定垂足,
连接斜足和垂足,得到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斜线和其射影所成的角 ,即为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2)证:证明(1)中所作出的角就是所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注:关键证明线面垂足,即证得斜线在面内的射影)
l
I.在其中一个半平面内取恰当的一点P,
过点P作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垂足设为Q;
II.过点Q作棱l的垂线,垂足为O,连接OP;
III.易知,l垂直OP,所以∠POQ即为二面角
的平面角.
P
Q
难点突破二面角
例2.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二面角B-A1C1-B1的正切值.
【解】 如图,取A1C1的中点O,连接B1O,BO, 由题意知B1O⊥A1C1. 又BA1=BC1,O为A1C1的中点,所以BO⊥A1C1, 所以∠BOB1是二面角B-A1C1-B1的平面角.
线面角的求法(最全版)PTT文档
(2)直线 A 1与B 平面 BD所D成1B1的角
向量法: 以点D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D;X,Y,Z], 如图所示 A1(1,0,1)B(1,1,0)A(1,0,0) C(0,1,0)D(0,0,0)
A1 B (0 ,1, 1) 面ABCD的法向量是n=(0,0, 1)
所成的角
(2)转化的思想方法:在二维与三维空间的转化及线面角与线线角的转化过程中,体现出转化的思想方法。
掌握最小角定理并会B面与ABCDO所M成的所角成的角为
1、正四棱锥P-ABCD的所有棱长相等,E为PC中点,那么2 异面直线PA
OA与OM所成的角为
证明: 1
掌握最小角定理并会利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
(同学们自己O推B导是三个斜角线度之O间A的在关系平)面内的射影。设OM
(2)直线 与平面
所成的角
0
1
B
例2、1、 在正正方三形棱是锥S平-ABC面中,内D为通的AB棱中过长点点为,1且O。SD的与B任C所意成角条为4直50,线则SD
2M
OA与OB所成的角为 (2)直线 与平面
cos cos 1
1 ( 0 90)
ab abcos a,b
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1、最小角定理: 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是斜
线与这个平面内所有直线所成角中最小的角。
2、规定: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叫 做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或斜线和平面的夹角)。
说明: (1)实质:空间角——平面角; 线面角——线线角; (2)线面角的范围 :斜线 直线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线面角的概念、最小角定理
难点:线面角的求法
中职数学教案: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中等专业学校2024-2025-1教案编号:备课组别数学组课程名称数学所在年级主备教师授课教师授课系部授课班级授课日期课题 4.3.3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教学目标知道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会找出直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会解决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和提升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重点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难点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求法教法教学设备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个案补充教学内容一、情境导入我国是拥有斜拉索桥最多的国家.斜拉索桥是大跨度桥梁的主要桥型,依靠若干斜拉将梁体重量和桥面载荷传至桥塔、桥墩.斜拉索安装位置的设计是斜拉索桥设计的重要内容.如图所示,斜拉索AC所在的直线与桥面所在的平面口相交,但是它们并不垂直.不同斜拉索相对于桥面的倾斜程度是不同的,如何描述这种不同呢?教学内容二、探索新知如果直线与平面相交但不垂直,就称直线是平面的斜线.斜线与平面的交点称为斜足,经过斜线上不是斜足的一点作平面的垂线,连接垂足与斜足的直线称为斜线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如图所示,直线m是平面α的斜线,点P为斜足,A∈m且AB⊥α,垂足为B,则BP是斜线m在平面α内的射影.显然, 直线AP与射影BP所成的角θ反映了斜线相对于平面的倾斜程度一般地,平面的一条斜线与它在该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角,称为这条斜线与这个平面所成的角.规定:当直线在平面内或直线与平面平行时,它与平面所成的角是0;当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与平面所成的角为2π于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为02π⎡⎤⎢⎥⎣⎦,三、典型例题例7如图所示,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a.(1)找出BC1在底面ABCD上的射影;(2)求BC1与底面ABCD所成角的大小;(3)求BD1与底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解(1)因为正方体ABCD-A1B1C1D1的各个面都是正方形,所以CC1⊥DC,CC1⊥BC,且DC∩BC=C,从而,CC1⊥平面ABCD且垂足为C.又BC1∩平面ABCD=B,故BC是BC1在平面ABCD上的射影.(2)由(1)知,BC1与底面ABCD所成的角是∠C1BC.因为BC1是正方形BCC1B1的对角线,所以∠C1BC=4π.于是,BC1与底面ABCD所成角为4π.(3)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因为DD1⊥AD,DD1⊥DC,且AD∩DC=D,所以DD1⊥底面ABCD,从而BD是BD1在平面ABCD上的射影,且DD1⊥BD.教学内容(2)由(1)知,BC1与底面ABCD所成的角是∠C1BC.因为BC1是正方形BCC1B1的对角线,所以∠C1BC=4π.于是,BC1与底面ABCD所成角为4π.(3)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因为DD1⊥AD,DD1⊥DC,且AD∩DC=D,所以DD1⊥底面ABCD,从而BD是BD1在平面ABCD上的射影,且DD1⊥BD.因为DD1=a,BD=2a,所以tan D1BD=122DDBD=,即BD1与底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是22.例8 中国于2015年实现了“无电地区人口全部用上电”的目标. 如图所示,为防止电杆倾斜.工作人员用一根钢丝绳作牵拉绳.受周围环境影响,牵拉绳接地点A到电杆与地面的交点C的距离是 2.5m.若牵拉绳与水平地面所成的角为 60°.求牵拉绳与电杆的连接处点B到点C的距离.解由题意可知电杆与地面是垂直的,所以BC⊥AC,且AC 是AB在地面上的射影,于是∠BAC= 60°.在RtΔABC中,因为AC=2.5m,所以BC=AC tan∠BAC=2.5tan60°=332255=(m)⨯.因此,牵拉绳与电杆的连接处点B到点C的距离是325m四、巩固练习练习4.3.31. 观察教室墙面,从中找出直线与平面之间三种位置关系的情形.2. 画出符合下列描述的一个图形,并用符号表示出来.(1)直线l与平面α平行,直线m在平面α内;(2)点M在直线l上,且在平面β内,l不在平面β内;(3)直线AB与平面γ相交于点A,直线BC垂直于平面γ,且垂足为C.3. 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 找出对角线AC1分别在六个面上的射影.4. 己知AB∩α=A, 线段AB的长是它在平面α上射影的2倍, 求直线AB 与平面α所成的角的大小.5.在长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1) AD1 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的大小;(2) AC1 与平面BCC1B1所成的角的正切值.五、布置作业1.书面作业:完成课后习题板书设计教后札记。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教学设计
想一想:(小组讨论)
如果两条直线与一个平面所成的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一定平行吗?(不一定!)
(三)学以致用,提升能力(约20分钟)
1.小试身手
练一练:找到正方体中的线面夹角
量一量:正确的握笔姿势
笔杆和桌面成60-70度角,握笔高度约3厘米,能清楚书写视野,处于放松的姿势和角度。
1.生活实例
几何画板动态演示
(识角)定义:直线 与它在平面 内的射影 的夹角,叫做直线 与平面 所成的角。
探究二: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取值范围
1.动手演示:一支笔所在的直线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可能有几个交点(公共点)?
总结:直线与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角的取值范围:
规定:当直线与平面垂直时,所成的角是直角;当直线与平面平行或直线在平面内时,所成的角是零角。
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深刻理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通过多媒体教学的使用,突出了重点。
通过理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更深刻的理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
进一步理解强化线面夹角概念
为例题的解答做好铺垫,同时信息化手段可以更加形象、直观,体现出了对传统教学的传承和创新。
活跃气氛、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组代表到黑板板演,
教师规范解题的步骤。
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简要提示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解题,教师:巡视指导,并加以强调。
教师:引导
学生:总结
教师:作业布置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回顾电焊专业课上对焊炬焊丝倾角的要求。
专业任务导入既能迅速集中注意力又能唤起探究的欲望。
从生活实际出发,能极大地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让课堂更加的灵活多样。
线面角教案
§9.7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教案)授课人:郭宏2009-11-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
②.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与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方法教学难点:在图形中作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二、新课讲解:①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
②.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方法。
三、例题讲解A,3,4,ABCPAB=PAC=60PA BCP ABC O BCABC AB AC PAPA∠==∠∠例4:在Rt中,=90是面的斜线,1)求:与面A所成的角。
2)长等于多少时点在上的射影恰好在上?四、板书设计1.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及范围.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方法①定义法②三余弦定理3.例题示范五、教学后记六、课堂跟踪练习A1D1C1B1AD CB111111111111111ABCD1BC ABCD2BD3B CD4E CC BE B BDA B C DA B C D-例1:在正方体中,求:)与面所成的角。
)与面所成的角。
)A B与面A所成的角。
)为中点,求与面所成的角余弦值。
DCBA例3:在棱长都相等的三棱锥AD BCD E AD CE BCDBCD中,求:1)与面所成的角。
2)为中点,求与面所成的角。
ADCBPC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复习课(2)
——线面角的三种常见求法一、教学内容解析
新课标立体几何内容较大纲教材变化大,三垂线及其逆定理作为阅读教材,对于有关线、面的垂直的求解方式方法带来很大的改变,对求解二面角及线面角的方式方法也带来很大的改变。
对我校大部分学生而言,二面角求解要求属于了解层次,斜线与平面角所成的角属于理解与掌握层次,“求解线面角”变成我校学生学习立体几何有关角的计算最难的一个问题。
特别是教材中对线在平面上的射影这一概念比较弱化,点面距离的概念在教材中已经退化,我校学生学习线面角主要方法就是定义法。
那如何化解难点,使学生能够有条不紊的找出线面角并求解,成为这堂课的重中之重。
二、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识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概念,能够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找出已知平面的垂线从而找出线面角,能够利用向量法和等体积法帮助求解线面角。
2、过程与方法:
(1)空间想象能力:认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遵循从实图和简单的几何体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
(2)转化的思想方法:在二维与三维空间的转化及线面角与线线角的转化过程中,体现出转化的思想方法。
(3)逻辑思维与运算能力:通过对线面角大小的求解,加强算中有证,以证助算,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生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偏文”,尤其是女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弱,拿到立体几何题恨不得道道用向量法求解,因而忽视了定义法的重要性。
学生在寻找线面角的过程中往往毫无头绪无从下手,缺少应有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不喜欢或不擅长添加复杂的辅助线帮助找角和证明。
本节课旨在打开他们的解题思路,将求解过程规范化,有序化,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求解立体几何有关角的计算能力。
四、教学策略分析
由于这是一节复习课,所以我选择在前一节课留给他们一道简单而又经典的线面角问题,让他们自由发挥,各尽所能。
然后,我挑选几位同学的做法,就他们的解题思路予以细节上的纠正和方法的总结。
再之后,留给他们大段的思考整理时间,并给予一道类似但难度有所上升的题目交给他们再次求解,要求尽量用三种方法解答出来。
整节课堂基本由学生们自己回忆,自己思考,自己讨论和总结。
当然,线面角的方法复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不断地润色和努力。
五、教学过程
前情提要:
在前一节课,我们通过一道简单的立体几何题,复习并回顾了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相关知识。
请同学归纳总结一下上节课所学:(先由一位同学讲述,再提示,启发,或由其他同学补充配合完成,主要有以下三点内容)
1、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分三个部分)
2、寻找线面角的关键:(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大桥为例)
3、最小角定理和三面角关系:(仍旧以实际生活中的大桥为例)
例题精析:(前一节课留给学生们的课后思考作业,批改后选取其中几位同学的做法展示) 如图:在四面体ABCS 中,SA,SB,SC 两两垂直,∠SBA=45°, ∠SBC=60°,求直线SC 与平面ABC 所成角的正弦值.
(1)移花接木 李代桃僵——向量法
向量法是绝大多数女生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尤其是求角问题的终极法宝。
提问:
(1)为什么首先想到用向量法求解;
SA,SB,SC 两两垂
(2)用向量法求解线面角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
关键是求出已知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已知平面的法向量;需要注意方向向
量和法向量的夹角与我们要求的线面角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3)用向量法求解线面角的具体过程;
结论
和已知平面的法向量求已知直线的方向向量建系>⇒<=⇒⇒→→→→n v n v ,cos sin θ 点评:向量是连接数和形的一座桥梁,用此法求线面角,可避开大强度的逻辑推理,避免较复杂的垂线添加,回避高要求的空间想象,从而降低了问题求解的难度,将复杂的推理过程转化为代数运算确切的说是坐标运算。
但向量法也有它的短板,首先就是建系要准确,需要找出两两垂直的三条直线,其次有些点的坐标运算也非易事。
(2)无中生有 避实就虚——等体积法
提问:
(1)为什么想到用等体积法求解;
首先线面角找起来比较麻烦,虽然点S 在已知平面上的射影不确定具体位置,但客观存在。
其次题中几何图形为四面体,四面体的任何一个面都能当做底面来看待,利用体积自等容易求出点S 到已知平面的距离。
(2)你认为用等体积法求解线面角问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关键是选取合理的面作为底面,能够求出四面体的体积进而求出直线上的某点到已知平面的距离;
(3)用等体积法求解线面角的具体过程;
点评:此法通过改变三棱锥的底面利用体积自等来得到我们想要的斜线上某点到已知平面的距离,进而求出线面角,十分巧妙,却也有其缺点,多数用在四面体中,并不适用所有题目。
等体积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避实就虚的方式,避免长时间地思索添加辅助线和复杂的证明,相较定义法,对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有所降低。
(3)立竿见影 垂面见影——定义法
S C B
第一位同学思维比较活跃,空间想象能力较强,能够一眼看出斜线在已知平面上的射影是哪条,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马上理解的,课堂上便有学生提出质疑。
之后他经过仔细思考,为其他同学提供了证明方法,恰恰是第二位同学的做题方式,即“先找到已知平面的垂面,然后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找到垂直于已知平面的直线,从而找到射影和要求的线面角”。
找到角后,两位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将某几个平面单独抽象出来,用以求各边长进而求出线面角的正弦值,我将这种方法叫做“立体几何平面化”。
在这里,我还补充了一种做法,找到角后,我们还可以利用三面角关系求解,在这道题中具体是这样的ACM SCM SCA ∠⋅∠=∠cos cos cos .
请学生总结定义法求解线面角的具体步骤:
能力提升:
(经过例题的提炼与总结,希望学生能够整理思考,用三种方法来解答以下这道习题) 这道题给了学生15分钟左右思考和同桌间讨论的时间,除个别同学计算错误以外,大多学生都做出了正确解答,但以向量法和等体积法居多,最后的时间几乎都在尝试寻找线面 角。
这里我简单讲述下学生们犯的几点错误和我补充的一些内容:
1.用向量法建系之前,需要证明“两两垂直”;
2.建系方法不同,点的坐标求法不同;
3.等体积法求解线面角在这道题中,可以选取两种不同的底面来求四面体体积;
4.利用定义法求解线面角时,一时找不到垂直于已知
平面的垂线,需要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先找到一个
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来辅助,这个平面POM (其
中O ,M 分别为线段AC 和线段BC 的中点)大多学
生找到了。
之后绝大多数学生又束手无策,还有四五
位学生过点A 去作直线PM 的垂线。
这种做法恰恰
是学生经常犯的错误,“垂直于交线则垂直于平面”
要求垂直的这条线必须在其中一个平面内。
只有两位
同学指出了其中的错误,并提出可以将直线AP 也平移。
于是我们又将定义法求解线面角的步骤具体化:
方法总结:
通过例题和提升练习的讲解和总结,同学们对求解线面角的三种方法有了更加系统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他们从“无从下手,只会建系”到能“尝试寻找”。
向量法:
结论和已知平面的法向量求已知直线的方向向量建系>⇒<=⇒⇒→
→→→n v n v ,cos sin θ 等体积法:
定义法: 课后巩固:(留给学生课后巩固与思考,留待下节课讲解分析)
如图:在三棱台ABC-DEF 中,平面BCFE ⊥平面ABC ,∠ACB=90°, 如图:在三棱锥P-ABC 中,平面PAC ⊥平面ABC ,PA=PC=AC=2,BC=AB=2,求直线AP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