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探究

1.1 课堂提问应注意什么。《新课程教学设计》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

的互动过程。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老师读,将文本由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老师

再按一定的巧妙程序将信息呈现给学生。而现在为了避免“满堂灌”的弊端,许多教师注重“启

发式”教学,然而可惜的是,这种“启发”渐渐地也就发展为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教

师依次提出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看似学生回答得非常热闹,其实是给学生套上了思想

枷锁———正是在教师的一步步提问,学生的一次次回答,教师对学生答案的纠正中,学生

的主体性又被埋没了,学生只关注你的问题是什么。《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能只停留于

自己的教,更重要的还是探索如何使学生会学和学会。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会不会质疑”的问题。如果一个教师教了一篇课文之后,学生没有疑问,也根本不敢问,那就说明这一课是不完善的。

1.2 解读课堂互动的含义。概念界定:互动主要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

之间,借助语言、文字、表情、动作以及其它媒介进行的交互活动、交互影响。教学本质上

是以互动对话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互动对话”是在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与沟通,是

学生之间交互影响、交互活动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

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课堂互动包括学生与作者的互动,让

学生与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心灵的交流,给学生人格以深远的影响;包括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激活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建构以学生生活为本的知识结构;包括师生间的互动,取得心

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他们合作学习、共

同探究。

2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基于以上认识,我针对现在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改革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教学对话,使我们

的课堂能真正动起来。我作了以下尝试:

2.1 激活互动对话的文本资源。语文的“文本”即“话本”,是对话的资源。在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中不仅仅讲究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更讲究的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一方面

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满足个体需要去自主选择阅读的信息,以实现个性化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能有效捕捉文本信息,激活对话资源,以促进学生与

文本的交流、碰撞,进而产生共鸣。

老师应该努力让自己的学生成为知识的富有者,甚至成为智者。这样一来,老师的视野就要

走出课堂之外了。一册书,不论容纳了多少课文,数量都是不够的。况且就学生的语文知识

构成,或者就其语文素养来说,又决不仅仅来自课堂。古人早就说过:“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切切实实地实践大语文教学观。教学中,我总觉得有一种需要,那就是要把课内的知识引向课外,尽一切可能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如在教学吴刚《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我让学生结合周围的造纸企业和养鸭场,每人撰写一篇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找机会大家互相介绍、交流。大家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知识,陶冶

了情操。

2.2 创设问题情景,启动“互动对话”。在“互动对话”的教学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此阶段可以安排在讲授新课前的课余时间或新课伊始,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互动与对话欲望,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

2.2.1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与一定情感相联系的。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就能促使学生产生强

烈的求知欲。

2.2.2 创设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的能力。如在《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为什么春天这一个事物既像‘娃娃’、又像‘姑娘’、还像‘青年’?”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提出了以下的探究方案:这三个比喻句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生”、“美丽”、“力量”。

2.3 注重情感交流。

2.3.1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激发、唤起学生情感的过程,是以情感为核心并贯穿始终的心理交流过程。首先,教师应以愉悦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注重及时、合理地运用表扬、鼓励的话语,以点燃学生稚嫩心灵的希望和热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应注重用非语言行为

与学生交流,如目光、表情、手势等。教师在课堂上要用亲切和蔼的目光,让学生时刻感受

到自己的关注和爱护。

2.3.2 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学会“移情”。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关注其处境和感受,体

会其内心世界(包括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和思考方式。即使学生发言中出现了知识性的

错误,也不应该打击他的积极性,要委婉地指出错误并指导纠正错误的方法。尊重学生的感受,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其思维方式和情感世界,让教学环节在诚恳、开放、自由的气氛中互动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