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辽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卷(2013.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4分,漏选2分,有选错或不答0分)
1.16世纪末伽利略用实验和推理,推翻了已在欧洲流行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理论,开启了物理学发展的新纪元.以下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相反..的是:() A .四匹马拉的车比两匹马拉的车跑得快.这说明,物体受的力越大,速度就越大
B .一个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力了,它总会逐渐停下来.这说明,静止状态才是物体不受力时的“自然状态”
C .两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较重的物体下落较快
D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右图为一种早期的自行车,这种不带链条传动的自行车前轮的直径很大.这样的设计在当时主要是为了 () A .减小阻力 B .提高速度 C .骑行方便
D .提高稳定性
3.质量m = 5.0kg 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左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同时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力F =15N 的作用.(取g =10 m/s 2
)则其加速度大小为() A. 4.0m /s 2
B. 3.0 m /s 2
C. 2.0 m /s 2
D. 1.0 m /s 2
4.右图为某种自行车的链轮、链条、飞轮、踏板、后轮示意图,在骑行过程中,踏板和链轮同轴转动,飞轮和后轮同轴转动.已知链轮与飞轮的半径之比为3:1,后
轮直径为660mm .当脚踩踏板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为5rad/s 时,后轮边缘处A 点的线速度(相对于轴)为: () A .9.90m/s B .0.55m/s C .4.95m/s D .1.10m/s
5.甲、乙两船(视为质点)在同一条河流中同时开始渡河,河宽
为H ,河水流速为v 0,划船速度均为v ,出发时两船相距为2
3
3H ,
甲、乙两船船头均与河岸成60°角,如图所示.已知乙船恰好能垂直到达对岸A 点.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乙到达对岸的时间不同 B .v =2v 0
C .两船在未到达对岸前相遇
D .甲船也在A 点靠岸 6.质量为0.3kg 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图中的两条直线分别表示
物体受水平拉力和不受水平拉力的速度―时间图像,则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A .物体不受水平拉力时的速度图像一定是b
B .物体受水平拉力时的速度图像可能是a
C .物体的摩擦力一定等于0.2N
D .水平拉力等于0.1N
7.如图所示,一块橡皮用细线悬挂于O 点,用铅笔靠着线的左侧水平向右静止开始匀速直线移动,运动中始终保持悬线竖直张紧.
则橡皮运动的速度
() (A )大小和方向均不变
(B )大小不变,方向改变
(C )大小改变,方向不变 (D )大小和方向均改变
8.如图,传送带与水平面之间夹角θ=37°,并以10 m/s 的速度顺时针匀速运行.在传送带A 端轻轻地放一个小物体,若已知该物体与传送带之间动摩擦因数为μ=0.5,传送带A 端到B 端的距离 S =16m .则小物体从A 端运动到B 端所需的时间是(g 取10 m/s 2)()
A .1.8s
B .2.0s
C .2.1s
D .4.0s
9.如图所示,轻质不可伸长的细绳,绕过光滑定滑轮C ,与质量为m 的物体A 连接,A 放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绳的另一端和套在固定竖直杆上的物体B 连接.现BC 连线恰沿水平方向,从当前位置开始B 以速度v 0匀速下滑.设绳子的张力为T ,在此后的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A 做变速运动
B .物体A 做匀速运动
C .T 小于mgsin θ
D .T 大于mgsin θ 10.固定的两滑杆上分别套有圆环A 、B ,两环上
分别用细线悬吊着物体C 、D ,如图所示.当它们都沿滑杆向下滑动时,A 的悬线始终张紧与杆垂直,B 的悬线始终张紧竖直向下.则()
A .A 环做匀加速运动
B .B 环做匀速运动
C .A 环与杆之间可能有摩擦力
D .B 环与杆之间可能无摩
擦力
11.如图所示,在斜面顶端a 处以速度v a 水平抛出一小球,经过时间t a 恰好落在斜面底端
P 处;今在P 点正上方与a 等高的b 处以速度v b 水平抛出另一小球,经过时间t b 恰好落在斜面的中点处.若不计空气阻力,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 .v a =v b B .v a =2v b C .t a =t b D .t a =2t b
12.如图所示,将一篮球从地面上方B 点斜向上抛出,刚好垂直击中篮板上A 点,不计空气阻力.若抛射点B 向篮板方向水平移动一小段距离,为使抛出的篮球仍垂直击中A 点,则可行的方法是 () A .减小抛射角θ,同时增大抛射速度v 0 B .减小抛射角θ,同时减小抛射速度v 0 C .增大抛射角θ,同时减小抛出速度v 0 D .增大抛射角θ,同时增大抛出速度v 0
二.实验题(12分本题2小题,13、14题各6分.将正确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3.(1)(3分)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受到外力的关系.下列措施中不必要或不正确的是 .
v 0
A .首先要平衡摩擦力,使细绳对小车的拉力就是小车受到的合外力
B .平衡摩擦力的方法,是在塑料小桶中添加砝码,使小车能匀速滑动
C .每次改变小车拉力后都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D .实验中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释放小车
(2)(3分)在研究小车的加速度a 和小车的质量M 的关系时,由于没有始终满足M>>m(m 为小盘及小盘中砝码的质量)的条件,得到的图像应是下图中的 ()
14.(6分)利用实验探究“当合外力大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与其质量成反比”.给定的器材有:倾角可以调节的长斜面(如图所示),小车 、计时器 、米尺 、天平(含砝码) 、钩码等 .在实验过程中不考虑摩擦,重力加速度为 g ,请结合下列实验步骤回答相关问题. (1) 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为 m o .
(2) 让小车自斜面上一固定点 A 1 从静止开始下滑到斜面底端 A 2 ,用计时器记下所用的时间为 t o .
(3) 用米尺测出 A 1 与 A 2 之间的距离 s ;则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a = .
(4) 用米尺测出 A 1 A 2 的竖直高度差 h o ,则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大小为 F = . (5) 在小车中加钩码,用天平测出此时小车与钩码的总质量 m ,同时通过改变斜面的倾角来改变固定点 A 1 相对于 A 2的竖直高度差 h ,测出小车从 A 1 由静止开始下滑到斜面底端 A 2 所需的时间 t ;问:质量不相等的前后两次应怎样操作才能使小车所受合外力大小一定?答: .
(6) 多次改变小车与钩码总质量,测出各次对应的 m 、h 、t 值.以 1/t 2
为纵坐标, 1/m 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将各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连点成线,得出结论.
三.计算题(4小题,共40分.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步骤和物理公式,只写结果的不得分) 15.(8分)如图,支架质量为M ,置于水平地面上。
轴O 处有一长为L 的杆(质量不计),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使小球在竖直平面上作匀速圆周运动,支架保持静止.若小球到达最高点
时恰好对支架的压力为0,则: (1)小球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2)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地面对支架的支持力多大?
16.(10分)一个质量为4kg 的物体静止在足够大的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从t=0开始,物体受到一个大小和方向呈周期性变化的水平力F 作用,力F 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1所示.求81秒内物体的位移大小.(g 取10m/s 2)
2
17.(10分)一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滑出,利用速
度传感器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得到其速度大小随时间变化的
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求:
(1)物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a
(2)斜面的倾斜角θ
18.(12分)长为5.25m轻质的薄木板放在水平面上,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在木板的右上端固定有质量为1kg的小物体A,在木板上紧邻A处放置另一质量也为1kg 的小物体B,小物体B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A、B可视为质点,如图所示.当A、B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m时,A、B之间存在大小为6N的相互作用的恒定斥力;当A、B之间的距离大于3m时,A、B之间无相互作用力.现将木板、A、B从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g取10m/s2,求:
(1)当A、B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刚刚等于零时,A、B的速度
(2)当B从木板上滑落时,A、B的速度Array
(3)从开始到B从木板上滑落,A的位移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科试卷答案
1 D
2 B
3 A
4 C
5 BD
6 BD
7 A
8 D
9 AD 10 AB 11 BD 12 C
13.(1)BC (2)D
14 (每空2分)(3)2s/t02 (4)m0gh0/s(5)使mh为定值
15 (8分)(1)gL(2)Mg +2mg (各4分)
16 (10分)a1 = 2m/s2 (2分) a2 = -2m/s2(2分)
x1 = 160m(3分)x2 =1m (2分)x=161m(1分)
17 (10分)(1)2m/ s2(3分)(2)30o(7分)
18(12分)(1)A、B 加速度各1分,A速度2m/s B速度4m/s 各1分(2)A速度0 B速度3m/s 各2分
(3)1.5m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