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孔子与老子
1-1 孔子与老子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无为而治
政治主张 我无为,人民就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归正;
(
)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
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
)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 全面理解孔子“礼”的思想
• (1)含义:“礼”指西周时期的等级名 分制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 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 的要求。
• (2)途径:“正名”,即按周礼的制度 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 来,达到贵贱有序。
• (3)实质: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 (4)评价:这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 守的一面。但孔子并没有一味保守,他还 主张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 治。
1.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 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本原因)
2.孔子“仁德”的思想虽有抑制暴政的进步意义,但在当 时诸侯纷争、社会动乱的局面下,靠仁政即不能实现统一,也不 能有助于新兴地主阶级政治要求的实现,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 视。
3、只有后来经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顺应了统 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第1课孔子与老子
2005年9月28日前后,为了纪念孔子诞辰2556 年,世界各地举行“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
孔子学说的影响
(1)孔子思想在当时未受到重视 (2)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
(3)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 有重要影响;
孔子的------思想不能适应春秋时期----的需要
课标要求 了解思想家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学说
1、“仁” “仁者爱人”
“忠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政以德”,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刑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二、孔子学说
2、“礼” 周礼
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正名”“克己复礼”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二、孔子学说
3、鬼神观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B
)
3、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A B.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4.以下哪些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 ( A.“无为而治” C.“守静”
敬而远之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 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 死?”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1课 孔子与老子》同步检测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选择题1.“在孔子看来,人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彼此的关系如何”。
为此,孔子提出了() A.仁者爱人B.有教无类C.为政以德D.敬鬼神而远之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孔子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能说明此观点的是“仁者爱人”的社会伦理观,A 项正确;B项是孔子的教化主见,C项是孔子的政治主见,D项是孔子的鬼神观,都与材料信息不符。
2.《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下列主见或言论,符合其“礼”的思想的是()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遵循“忠恕”之道C.为政以德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A解析“克己复礼”是复原周的礼制,事实上就是维护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而B、C、D三项都是孔子“仁”的思想。
3.四川高校教授、中国民俗文化探讨所探讨员谢谦说:“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重人生、重亲情、重人伦、重和谐。
”孔子思想中“重人伦”的表现主要是()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D.“有教无类”答案B解析“人伦”是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尊卑长幼之间的等级关系。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就是指遵守西周时的等级制度。
4.《论语·先进》中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材料中蕴含的思想是()A.以民为本B.人性本善C.反对迷信D.注意现实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一个人假如对如何与人相处都不清晰、连现实生活都无法正确对待的话,又如何能够处理与虚幻的鬼神以及死亡之间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要求人们首先要注意现实。
故选D项。
5.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精确的一项是()A.主见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见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实施仁政C.主见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主见教化“有教无类”答案B解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材料中“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说明统治者要有“五常”,材料中描述的是五种道德规范,不是人际关系,解除A项,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优秀课件(24张)
(1)“仁”的主要内容:
仁者爱人
• 孔子的思想(一) ———政治思想
1.“仁” :仁者爱人
实现途径: 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仁”
(1)对统治者而言: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对所有人而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 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 序。
(一) ——— • 一、孔子的思想政治思想Fra bibliotek核 心
1.“仁”:仁者爱人
2.“礼”:克己复礼
3、提倡“为政以德”
1.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鬼神观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 雍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 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先进》 态度: 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 优先的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2)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学习方法:实事求是;温故知新;持之以恒;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
“仁者爱人” 实现爱人的途径:
遵循“忠恕”之道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的思想(一) ———政治思想
2、“礼”的学说:克己复 礼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篇》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ppt课件
23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ppt课件
24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ppt》课件
7
(二)孔子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
1、“仁”——思想核心
(1)含义: “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ppt课件
10
问题探究
提问:“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 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 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 求仁的境界。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ppt课件
1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 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耕具、牛耕),增进生产力进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二、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开创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明白得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固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慢慢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品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依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品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那么: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式:学思结合、独立试探、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阻碍: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以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慢慢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各国,宣传政治观点(主若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留:其门生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的缘故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成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增强对人民的操纵(客观,全然)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那时历史进展的潮流。
(主观)五、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缘故①社会形势转变:大一统,中央集权增强②儒家通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保护那时的社会秩序六、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保守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宁,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育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探究案探究一:孔子的思想1.史料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颜渊》问题:据材料回答“仁”的含义是什么?“仁”运用到治国上,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有什么积极作用?2.史料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孔子对鲁国大夫季氏越级用天子才能享用的8排64人规格的乐队在庭院奏乐舞蹈大为不满,感叹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问题:据史料回答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3.史料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问题:据史料回答“仁”和“礼”的关系是什么?探究二:老子的思想1.史料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曰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4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道德经》第2章问题:根据史料回答,老子作为哲学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史料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3章问题:从史料中可以看出老子的治国思想是什么?答案探究一:1、【提示】“仁”的含义:“仁者爱人”,关爱别人。
主张:“为政以德”。
积极作用:政府有很强的凝聚力,社会稳定、和谐。
2、【提示】“礼”是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
其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
3、【提示】“仁”与“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例林口县第四中学刘艳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结合孔子和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及其不同方面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导入:近代学者夏曾佑曾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这句话道出了孔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同一时期的老子又有哪些主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课《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的学说情境复原:孔子、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你认为以下哪项情形与二者生活的时代不相符()A.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井田制遭破坏B.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C.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士”阶层D.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被严格执行答案:D设计意图:人教版教材当中用了相当篇幅介绍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但是岳麓版教材只是在第2课引文部分有所体现,为节省授课时间又凸显历史学科的严谨,这里我设计了这道选择题既能复习以前的知识,又能让学生明了孔子和老子的时代背景。
让学生明白,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知识梳理:学生根据课前的导学案,梳理本科知识,对本课知识有基本了解。
重点阐述孔子的思想主张。
(一)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1)仁合作探究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你认为孔子的“仁”的含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在治国方面如何运用?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讲述孔子思想。
第1课孔子与老子
孔子希望通过仁和礼构建一个
有等级之分但不过分对 立,有仁爱但仍有差别 的温情社会的理想社会
评价: 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 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 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 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 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孔子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 对后世的中国有哪些影响?
① “仁”的思想体现出孔子对一般民 众的关注和爱护,这种民本思想对缓和阶级 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起了积 极作用,对现代人本理念也有借鉴作用; ②孔子还把“仁”看成人生的最高理 想和高尚情操,培养了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 的民族传统;
周游列国 宋 国 郑国
蔡 国
卫 国 鲁 国 55岁离开 鲁国
陈 国
楚 国 64岁重返卫国 68岁回到鲁国
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了孔子 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 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 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 规。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 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 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这种思想具有怎样的进步性和消极性? 其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1.进步性: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强调人道 原则, 利于自我塑造高尚人格,和谐人 际关系,进而稳定社会秩序。“仁”是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思想 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主流,对构建和谐社 会有重要意义. 2.消极性: 仁是有阶级性的,是为统治阶 级服务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制度。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核心 内容
思 哲学 1.“道”是万 “道”是最高的哲学概 想 思想 物的本源 念;事物是矛盾对立的, 学 2.辨证法思想 但可以互相转化 说 政治 “无为而治” 主张 “无事取天下”
思想 评价
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有消极的因素
治国主张
“仁者,爱人”
作用:调整统治者 与被统治者之间的 关系,稳定社会秩 序。
• “仁”的三个层次:
• (1)“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也。”(以 家庭为出发点,体现血缘关系的爱 ) • (2)“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论语· 学而》(以社会为关节点, 维系人际关系的爱) • (3)“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 也。”《礼记· 祭义》(以宇宙为终结点,调 和物我关系的爱(人与自然的和谐))
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
历史影响
孔子
仁、礼、 为政以德
敬鬼神而 远之
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 世界文化
老子
无为而治
道, 辩证法
哲学史, 中国文化
我们分析思想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依据 的理论是“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 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 • • • • 春秋的时代特征(前770年——前476年) 最突出的特征:奴隶制瓦解时期。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3、文化上,私学的兴起,逐渐形成了“士” 阶层,儒家和道家学派产生。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
山东曲阜孔庙杏坛
民国时期发行的孔子邮票
今孔子杏坛讲学邮票
今孔子周游列国邮票
今孔子邮票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 你知道北京奥运会选 中的五句论语名句吗? •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 • “四海之内皆兄弟”。 “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 “德不孤,必有邻”。 “礼之用,和为贵”。
第1课_孔子与老子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近代学者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新课学习】一、孔子及其思想(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认识这片金壁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吗?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
第1课 孔 子 与 老 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编制:审核:审批:时间:2011-11-4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识记关于孔子、老子及其思想主张、影响;1、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yi)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足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A.“仁政”的主张 B.爱惜民力 C.“克己复礼” D、“仁义”和“王道”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D.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3、孔子曾用“而立”“不感”“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
“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A.20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60岁4、以下四种政府孔子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A.强调“大一统” B.推崇法的作用 C.主张顺应自然 D.相信天人感应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7、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
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
第1课 孔子和老子
“礼”是指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2)怎样才能做到礼呢? “正名”,纠正混乱的等级秩序。 材料四: 季氏八佾(yi.一行八人为一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论语· 八佾》
(1)什么是“礼”?
(2)孔子的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3)孔子的哲学思想(鬼神观) ——敬鬼神而远之 材料三:“子不语怪、力、乱、神。 ” ——《论语·雍也》 材料四:樊迟问知(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 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
二、老子的思想
老 子 塑 像
老子,姓李名耳, 字聃。我国古代伟大的 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 学派创始人。存世有 《道德经》(又称《老 子》),其作品的精华 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 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 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 响。在道教中,老子被 尊为道教始祖。
(1)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关于“道”的言论 材料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材料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
孔 子 讲 学 图
合作探究:
在春秋时期,孔子为安定社会秩序,开出了 “仁”的 处方,但他周游列国十四载,积极推销他的政治方案,为 什么没有受到当时诸侯们太多的重视?
(1)社会背景: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统治者 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 的控制。 (2)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 时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材料四:“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1课 孔子与老子l
2、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 “仁者爱人” “克已复礼” “敬鬼神而远之” “守静”
A.
B.
C.
D.
A
3、下列关于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的主要体现在: A、仁者爱人 B、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 D、改良政治
3、孔子“正名”主张的主要内容是
一 孔子
孔子的历史地位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生平
请留心影片内容,结合课本,准备回答问题
一 孔子 请回答:
(1)简述孔子的历史地位
1、历史地位: 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
一 孔子
(2) 孔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 ①内容: “仁者爱人” ②实现途径:“忠恕”
9、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万物的本原
C、具体的物质
B、抽象的概念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儒」的由来 「儒」在古代指以教书相 礼等为职业的人。 儒家与儒学的形成 孔子本人是流落民间的 「儒」,他以自己的礼制、六艺 知识传授弟子,教人做有道德修 养的君子。他的学说在春秋时代, 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学派,被称为 「儒家学派」。
《道德经》石刻书法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孔子在自 己五十岁的时侯拜见了老子,随后便发出了:“其犹 龙邪”的惊叹!老子是谁?他为什么能让孔子见了他 之后发出惊叹?
今天的西方社会 为什么掀起学习 《道德经》热? 他们在《道德经 》中到底发现了 哪些玄机?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 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对于我们今天的 中国人来说,它的指导意义究竟在哪里?
阅读下列材料: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 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 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1)依据材料回答,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 么?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应当 怎样看待儒家文化? 参考答案:(1)主要有“恭、宽、信、敏、惠”五 方面的内容。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调节和协调社 会人际关系,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2)现实意义: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公民道 德建设都有积极影响。看待:儒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 瑰宝,我们应吸取其精华并发扬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和构建知识体系;二要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各派思想发展的前途与命运;三要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第1课孔子与老子[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孔子和老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2.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当时不受统治阶级重视的原因。
一、孔子的学说1.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1)核心思想:“仁”和“礼”,要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①内容:“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遵循“忠恕”之道。
“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即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通过“正名”实现“礼”。
②评价:“仁”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礼”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的一面。
(2)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4)教育思想:教育原则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独立思考。
3.影响(1)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汉代大一统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知识拓展]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重视的原因(1)客观方面:春秋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争霸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1.北京奥运会前,季羡林教授曾对张艺谋说:我建议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提示孔子提出“仁”,创立了儒学,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2.据下幅有关孔子所招学生的卡片,回答问题:贵族子弟孟懿子司马牛贫穷卑微颜回子路家境富裕子贡冉有天资聪颖颜回子游子夏相对愚钝曾参子路卡片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理念?有何重要作用?提示理念:有教无类。
作用: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
二、老聃与《道德经》1.地位: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主要反映在《道德经》中。
2.主张(1)哲学思想①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②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2)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3.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混易错]“无为而治”≠无所作为“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
其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为,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3.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的知识。
老子对孔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这体现了老子的什么观点?提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君子”在当时的乱世,应采取“避世”而不是积极入世”的态度。
即顺其自然)主题一孔子的思想主张史料子曰: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颜渊问仁。
子曰:②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教你读史]史料中①指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
②“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回归到礼仪规范上来。
[问题思考]史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些思想提出的合理性。
答案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维护等级秩序。
合理性:①春秋战国时期混战不断,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因此,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减轻人民苦难。
②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中国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孔子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秩序。
孔子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1)孔子主张统治者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实际上是要求统治者道德自律;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对我们今天重建道德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礼”要求人们遵守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这有悖于公平正义的人文精神,但人们遵守礼仪和道德规则,客观上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对当今我国“以德治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体现了教育公平,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6)孔子思想中的“民无信而不立”的诚信观念、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华,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主题二比较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史料一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史料二我②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教你读史]史料一:阐述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①是“为政以德”的统治效果,意即(统治者如果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史料二:阐述了老子以“无为而治”为特征的道家思想。
②意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问题思考]据史料一、二,分析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答案同:都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异: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异同(1)主要区别①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德治国;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②在哲学方面: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考虑实际问题,强调关注社会,缺乏哲学思辨;老子确立了自己的本体论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且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③研究重心不同:孔子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伦理学;老子更加侧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建立了自己的本体论。
(2)相同之处①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
②都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
③都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记知识纲要][背核心术语]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哲学上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2.孔子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在西汉,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否定“天命论”,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1.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这体现其核心思想是()A.以德服人B.“仁”C.克己复礼D.仁政答案B解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材料“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的是孔子的“仁”,即“仁者爱人”。
2.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
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A.君主意志B.“爱人”之心C.内心自省D.礼乐规范答案D解析孔子主张用礼乐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
A项不符合孔子的思想;B、C两项不属于“外部的他律”。
3.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 000多人,著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颜渊、常食野菜的子路、曾被官府囚禁的公冶长等。
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仁者爱人”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有教无类”答案D解析题干信息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如颜渊、子路等也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
4.孔子在鲁国看到季氏用了天子规格的乐舞,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其所反映出的孔子的思想是()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C.忠恕之道D.教育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孔子强烈反对季氏的做法,认为季氏没有遵守“礼”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这体现了其“克己复礼”的思想。
5.《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反映出()A.孔子强调道德的作用B.老子重视法律C.老子主张顺应自然D.老子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中“法”字的含义是“仿效”“效法”。
材料的核心观点是“自然”,是天地万物效法的终极目标。
由此可见,C项符合题意。
阅读与思考一是因为儒家学派以“仁”为思想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二是在天道观方面,儒家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
三是在历史观方面,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
四是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正因为如此,汉代以后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解析与探究材料一认为上帝了解人民的疾苦。
材料二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主张“无为而治”。
材料三反映了孔子并不否认天命的存在,但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自我测评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老子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
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天法道,道法自然”,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基础达标]1.“在孔子看来,人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彼此的关系如何”。
为此,孔子提出了()A.仁者爱人B.有教无类C.为政以德D.敬鬼神而远之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孔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能说明此观点的是“仁者爱人”的社会伦理观,A项正确;B项是孔子的教育主张,C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D项是孔子的鬼神观,都与材料信息不符。
2.《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下列主张或言论,符合其“礼”的思想的是()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遵循“忠恕”之道C.为政以德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A解析“克己复礼”是恢复周的礼制,实际上就是维护周的等级名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