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土家三棒鼓
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土家族三棒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族祭祀、娱乐、工作等场合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乐器。
近年来,土家族三棒鼓也成为了土家族文化旅游的一大特色,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关注与喜爱。
一、保护与传承土家族三棒鼓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到充分的保护与传承。
在旅游产品开发之前,有必要对土家族三棒鼓的历史、文化、演奏方式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挖掘,并保证在旅游过程中不对土家族三棒鼓的正常演奏造成任何损害。
同时,在旅游产品的推广和营销过程中,应加强对土家族三棒鼓文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土家族文化和三棒鼓的价值和魅力。
二、场地与设施建设土家族三棒鼓演奏需要特定的场地和设施,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考虑到这些要求。
应选择条件适宜、配套设施完善的场地进行演奏,如室内音乐厅、露天广场等,同时还要考虑场地的观赏性和互动性,以便游客在欣赏演出的同时可以自由地参与互动体验。
在设施建设方面,要确保演出所需的乐器、设备、灯光、音响等都齐备,保证演出的质量和观赏性。
三、多样化的演出形式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土家族三棒鼓的演出形式应该多样化,以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游客。
可以采用传统演奏、舞蹈演出、现代创新演出等形式,使演出更加有趣、丰富,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四、定期演出在旅游旺季和节假日期间,应定期举办土家族三棒鼓演出活动,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文化旅游体验。
此外,还可以将土家族三棒鼓演出与其他旅游活动结合起来,组织举办“音乐+旅游”、“舞蹈+旅游”等主题活动,创造更多的旅游发展服务。
同时,在演出前要确定好演出时间、演出场地、演出形式等,并及时宣传。
演出结束后,要做好总结与反馈,对演出的效果进行评估,并对改进方案加以改进。
浅谈“三棒鼓”对常德文化的特殊传承

浅谈“三棒鼓”对常德文化的特殊传承
周星林;谢春凯
【期刊名称】《俪人:教师》
【年(卷),期】2013(000)024
【摘要】三棒鼓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法,在湘西北地区流行盛广,它形式简单,易于深入民间基层;它语言通俗,被群众喜闻乐见;它内容丰富,并与时俱进,对常德历史文化的传承其到过独特作用。
【总页数】2页(P111-112)
【作者】周星林;谢春凯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沅江三棒鼓的历史渊源及文化探究 [J], 吴圆圆
2.湖南常德三棒鼓唱词音声形态探析 [J], 许晓欢
3.土家族三棒鼓艺术的文化认同研究 [J], 邓斯博
4.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丧葬仪式三棒鼓田野文化志 [J], 向婷
5.国家级非遗土家族三棒鼓的当代传承研究——以宣恩三棒鼓为例 [J], 孙小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山县文化志

《龙山县文化志》概述龙山县位于湖南西北边陲,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区。
北与湖北省宣恩县、来凤县交界,西与重庆市酉阳县、秀山县接壤,东连桑植、永顺,南与保靖隔河相望。
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北边沿,武陵山脉西北段,属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区。
县区西起东径109°49′,东西宽约32.5千米;南起北纬28°46′,北至北纬29°38′,南北长约106千米;总面积3131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1.47%,是湘西州第二大县。
耕地面积41.28万亩,其中稻田24.59万亩,旱地15.76万亩。
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3.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全县设47个乡镇,两个国营林场。
2002年底人口总数为534907人,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达360146人,占总人口的%。
龙山历史悠久,民风古敦,人物俊秀。
据原里耶前街(今保靖清水坪)近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来看,早在10至50万年以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
那些以石斧辟地、用木棒猎食、筚路篮缕的土著先民,当是长期活动在酉水流域及武陵山区、自称为“毕兹卡”的中国土家族主要发祥人。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特定的自然环境里,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形成了以土家族歌、舞、乐、剧和织锦等民间工艺为代表的县域文化特色。
由于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其民族文化只能以语言为载体世代口碑相传。
近代以来,随着汉文化的输入,大部分土家族的语言日趋汉化,其民族文化流失较大。
而龙山地处湘省边陲,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封闭,使之减缓了被外来文化同化和取代的危机,在南半县的洗车、里耶等地区至今还普遍使用土家语,是中国土家语保存得最完整的地区。
所以,这一带的土家文化传承丰厚,在土家族摆手、茅古斯、土家梯玛、土家织锦、挑花及打溜子、咚咚喹等民族民间文化中,都保留着较多的古文化信息。
清雍正七年改土设县以后,建文庙,设学署,文运新开,风化渐染。
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土家族三棒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鼓类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被广泛流传于湖北、重庆、四川、贵州等地区。
为了充分挖掘土家族三棒鼓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需要对其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1. 主题旅游线路推出土家族三棒鼓的主题旅游线路,旅行团可以在景区内充分体验三棒鼓的表演,感受其中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线路设计可以包括宣传、文化、景观、特色美食等多种形式与体验。
2. 打造乐器体验馆在旅游景区内打造乐器体验馆,让游客可以亲手学习和体验三棒鼓,进一步了解土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可以在体验馆中兼备购买土家族文化相关纪念品和手工艺品的区域。
3. 随身携带三棒鼓为了符合年轻人的旅游需求,推出可随身携带的三棒鼓旅游产品。
这种旅游定制产品集购买和体验于一体,可以带着三棒鼓走天下,随时随地展示你的另类风格。
1. 政府的合作政府在旅游产品推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通过政策的引导,推动土家族三棒鼓产品的推广,支持和培养土家族文化相关企业和公益组织。
2. 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土家族三棒鼓文化活动,包括展览、演出、比赛等,进一步推广三棒鼓文化,增进游客对土家族文化的了解,增强游客对旅游景区的信任感和好感度。
3. 旅游咨询服务为游客提供专业的旅游咨询服务,让游客了解景区内的三棒鼓文化特色和旅游项目。
同时,通过推广形象视频和社交平台宣传三棒鼓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最后,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增强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品牌知名度。
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使土家族三棒鼓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更加深入人心,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湘西自治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湘西自治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9.11.03
•【字号】州政函[2009]202号
•【施行日期】2009.11.0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
正文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湘西自治州第三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州政函[2009]202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局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有关规定,由相关单位申报,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评审,经向社会公示,州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决定公布《湘西苗语》等58项(其中,第三批名录项目38个,扩展项目20个)为湘西自治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条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新台阶。
附:1、湘西自治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
2、湘西自治州(第一、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单
二OO九年十一月三日
附件1:
附件2:。
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丧葬仪式三棒鼓田野文化志

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丧葬仪式三棒鼓田野文化志●向婷[摘要]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信奉原始宗教、祖先崇拜,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哭婚喜丧”的生死观念。
现今在湘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中以鄂西巴东、建始的跳丧,湘西永顺、泸溪的道士超度和湘鄂西交界地区龙山、来凤的三棒鼓最为典型。
以仪式中三棒鼓的表演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的书写方式,采取定点、定时的聚合型仪式的观察,分析三棒鼓音腔的变化及与仪式中各流程之间的配合规律,阐明当代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转型与再发展。
[关键词]土家族;三棒鼓;丧葬仪式;文化转型龙山县,位于湖南西北部,东与桑植、永顺接壤,西连重庆酉阳、秀山,北与湖北来凤、宣恩交界。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境内山峦重叠,河流纵深,全县面积3131平方千米,现辖民安、新城、华塘3个街道,里耶、洗车河、靛房等31个乡镇。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总人口约57.3万,其中土家族约占55.07%,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地区①。
当下中国土家族人口约有800多万,仍然会说土家语(毕兹煞)的约10万多人,主要聚居在湘西州酉水流域,而酉水流域许多乡镇和村寨,如龙山县的苗市、里耶镇以及永顺县的双凤村,保靖的普戎乡等地的土家族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龙山坡脚迁徙而来,认为坡脚的土家语是祖先遗留下来的。
所以龙山县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语言环境,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土家族风俗习惯与传统音乐文化。
一、龙山县三棒鼓音乐形态特征龙山县土家族三棒鼓所使用的相关乐器及道具有鼓、鼓架、马锣、花鼓棒、尖刀等5件:鼓:小圆鼓,直径约30厘米,高11.5厘米,用木头、牛皮、竹钉等原料制成。
鼓身边缘绘制有“龙凤呈祥”“富贵牡丹”“二龙戏珠”等传统图案,有些围上一圈自制的土家织锦、锦须装饰,鼓身作者简介:向婷,博士,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本文为202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8批面上项目“湘鄂交界区域土家族‘三棒鼓’文化身份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20M682572)阶段性研究成果。
土家族三棒鼓产生的源流及其美学特征

土家族三棒鼓产生的源流及其美学特征作者:田璨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3期三棒鼓,又名花鼓。
它广泛的分布于我国各个地区,如黄河流域的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本文主要叙述的是土家族的三棒鼓,它流行于湘、鄂、渝、黔交界的土家族地区,是一项集歌加绝技于一体的民间文化艺术,通常由三至五人组成,师傅击鼓唱词,一人打锣,一人耍花棒、花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一、土家三棒鼓产生的源与流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思维特征、审美情趣等都与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土家族地区属于我国南部山区,这里山峦重叠、河流纵横、森林密布、地貌多样。
较好的气候条件,适应多种生物生长,为发展多种经济创造了条件。
土家族人自古以来都居住在大山深处,在春暖花开时,他们进入了繁忙的耕种季节,在这些劳作的间隙,还有一些休闲、娱乐,土家族称之为“歇气”。
正是在这些所谓的“歇气”之时,人们在放松的状态下,随便的捡起地上的石头、树枝等,拿在手中抛丢玩耍。
旁人见他们抛的灵活,好看,就在旁边给他们助兴,敲击木棒、石头、吼歌。
在歌与抛的配合中,初步形成了如今三棒鼓的演唱形式。
历史上,不论什么时代,理想的作品必然是现实生活的缩影。
土家族三棒鼓演唱传统艺术的产生和流传都伴随着土家族人的整个历史进程。
它的演唱内容触及了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最初,由于他们与外界接触太少,在他们的心目中,所有的天灾人祸都是老天爷造成的,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对自身民族信仰与崇拜。
在这种愚昧肤浅的认识中,人们联络感情的方式,除了语言外,就是吼、喊、唱了。
后来,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这种形式逐步形成伴吼伴喊伴唱的形式了。
据说,当年秦始皇为了防范外界的侵略,强征夫役修筑万里长城,夫役们为了减轻疲劳、烦闷、在抬石、撬石的时候也就发出了一种劳动号子式的吼叫,姜尚助武王伐纣,利用三千巴人,穿戴着怪异的服饰,面具,抛丢各种利器,敲击各类物件,爆发出阵阵吼、喊、叫、唱等形式,与现在土家族三棒鼓的演唱形式略有相似。
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一、旅游产品的开发1、土家族三棒鼓的优势土家族三棒鼓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音乐舞蹈,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它通过舞蹈和乐器演奏来表现土家族的文化特点,展现出土家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该文化艺术的独特性和吸引力,使其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与此同时,土家族三棒鼓也是一项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因此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基于土家族三棒鼓的特色和优势,可对旅游产品进行以下三个方向的开发:(1)建立文化展示馆,让游客了解土家族文化的历史、演变和特点,通过展馆的展示和现场演出,让游客感受到土家族三棒鼓的魅力。
(2)开展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土家族三棒鼓的魅力,例如学习棒击技巧、跳土家族舞等。
(3)开创主题旅游线路,将游客引导至土家族聚居区,深入体验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文化,欣赏土家族三棒鼓的演出等。
1、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推广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游客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到丰富的旅游信息,因此可以通过各种网站,运用搜索引擎的排名机制,将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进行推广,比如在知名的旅游网站上开设专题页面,提供丰富的信息、图片和视频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和了解土家族三棒鼓。
2、通过传统媒体加强推广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可以通过在电视台、报纸和广播等传统媒体上进行广告和推广,提高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亲民性,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3、通过旅游推广活动进行宣传可以利用各类旅游推广活动进行宣传,例如文化艺术展示、文化旅游节、旅游商品推介会等。
在活动中加入土家族三棒鼓元素,让游客有更深刻的了解和体验,从而增强对该文化艺术的兴趣和关注。
综上所述,土家族三棒鼓作为湘西土家族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其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继承和传承土家族的文化艺术,为土家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贡献。
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土家族三棒鼓是土家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它由三根木棒构成,配合鼓声、哨声、唱词及舞蹈,表现出土家族勤劳、智慧、欢乐的特质,被誉为“土家民间艺术的明珠”。
因此,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具有重要的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
一、旅游产品的开发1.培训当地主持人员当地应通过专业的培训机构或专家前往相关地区学习,掌握三棒鼓的知识和表演技能。
同时,当地也应建立一支队伍,包括主持人员、演员、文化传承人等,用于向游客展示土家族三棒鼓文化的魅力。
这一队伍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以确保其长久稳定。
2.文化景点建设为了满足游客对土家族三棒鼓文化的需求,当地应积极开发文化景点。
将土家族三棒鼓的表演场景、表演方式、文化内涵等向游客展示,让客人真正了解土家族三棒鼓文化的独特魅力。
3.培训应急救援人员当地应从本地区的医院、消防部门等机构中选择有关人员和志愿者,组建应急救援队伍,为游客提供救援服务。
当地的旅游部门也应加强与应急救援部门的联系,以保障游客的安全。
1.网上推广当地应在网上开设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百度贴吧等,全面介绍土家族三棒鼓的情况。
通过微信推文、视频、图片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土家族三棒鼓文化,增加游客的兴趣和了解度。
2.媒体宣传土家族三棒鼓作为本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充分的宣传和推介。
当地的旅游和文化部门应积极与卫视、电视台、电影制片公司等合作,以大力推广土家族三棒鼓文化。
3.旅游路线推荐总之,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
只有致力于保护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不断完善,才能让土家族三棒鼓文化在未来历史长河中,得以长久传承和发扬光大。
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一、土家族三棒鼓概述1.1 三棒鼓的起源与特点土家族三棒鼓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起源于古老的土家族社会生活。
三棒鼓由三个人组成,鼓手手持两个鼓槌击打两个面打鼓,另一人携带重鼓,鼓面上有土家族特有的图案,用脚踩击打重鼓,产生低沉的鼓音。
三个人配合默契,奏响激昂的鼓乐,手舞足蹈,非常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三棒鼓表演对节奏、速度、力度和技巧都有严格要求,被誉为“土家族的武术”。
1.2 三棒鼓的文化价值三棒鼓不仅是土家族的一种民间艺术,更是土家族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产物。
在土家族的节日庆典、祭祀仪式、喜事婚礼等重要场合,三棒鼓更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土家族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情感和文化记忆,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2.1 三棒鼓表演旅游体验针对三棒鼓的传统表演形式,可以开发三棒鼓表演旅游体验产品。
游客可以前往土家族村落,亲身参与三棒鼓的表演和学习,感受土家族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可结合当地民俗活动和民族饮食,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体验。
2.2 三棒鼓文化传习活动针对对土家族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和学生,可以开发三棒鼓文化传习活动。
通过导师的指导和教学,让游客学习三棒鼓的基本技巧和表演方法,了解三棒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深入感受土家族文化的魅力。
2.3 三棒鼓文化旅游演出在土家族聚居地,可以组织三棒鼓文化旅游演出,邀请当地知名的表演团队和艺人进行三棒鼓文化演出。
演出内容可以结合土家族的传统歌舞、服饰等元素,为游客呈现一场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盛宴。
2.4 三棒鼓文化创意体验结合三棒鼓文化,可开发创意体验产品,如手工制作三棒鼓艺术品、文化衍生产品等。
可以设计三棒鼓文化主题的DIY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体验土家族文化的魅力,增加旅游产品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1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等渠道,对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推广。
浅谈土家族音乐渗透对小学音乐教学的促进作用

比如藏族 、蒙古族 、维吾 尔族等 歌舞 ,或是外国的歌曲。这些歌
限优秀的 ,但 是由于与学生的生
出山 》。 这首乐 曲是 由 “ 山间春色… ‘ 结 得较 高的成效 。 队出山” “ 溪涧戏游” “ 众御顽敌 ” “ 凯 小学 音 乐教 学 的 目的不是 培 养 音 旋荣归”等五个部分组成 ,它 以土家族 乐家 ,而是鼓励学 生积极参 与探究与创 打击乐特有的演奏技巧 ,生动地表现 了 一 造 ,开发 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潜质 ,培养 美丽的锦鸡展翅出 山、结伙游戏和 团结 和提 升学 生的创造 能力 。为 了帮助学生
强音弱 、渐强渐弱 ,知道节奏 的快慢 ,
会唱一些歌 曲,会用一些乐器 。土家族
音乐节奏明快简洁又富于变化 ,非常适 合小学生进行听力训练 、 视唱和视 奏等。 为 了开展好学生 的节奏训练 ,让他们较 好地掌握节奏 , 我把 “ 龙 山土家三棒鼓 ”
渗透进小学音乐教学课堂 中。整个过程
中 由锣和鼓同时敲响进行伴奏 ,我把学 生们分成两组 , 一组 同学用 “ 锵、 锵、 锵” 来模 仿锣的节奏 ,另一组同学用 “ 咚、
彭 大卫
咚 、咚”来模仿鼓的节奏。节奏一般不 复杂 ,音高变化也不大 ,有利于小学生 掌握 敲击节奏的技巧 ,配合生动有趣的 唱词 ,让他们的音乐技能能得到更好的
很远 ,很 多学 生无 法理解感 受到 美,我不得不 在课 堂上花很 多的 学生讲述 歌舞 的相关背 景知识 ,
占用 了 学 生 学 习 音 乐 的 时 间 ,且
对敌的场景 ,展示 了土家族打击乐丰 富 们理解 和学 习音乐创造 , 我将土 家族音
的表现力与艺术神韵 。学生们在欣赏过 乐 中的山歌渗 透进小学音乐教学之 中。
土家族“三棒鼓”的艺术特征

最早定居在这里 的土家族先 民,长期 以耕 山为主 ,他们利 用 已有的地理环境 ,通过种植 、狩猎和采集 ,以 维持 民族 的生存和繁衍 ,同时创造并 发展 自己民族 独特 的文化艺术 。土家族先 民能歌善舞 ,酷爱艺术 ,始 终保持着对文化艺术 的追求 ,以及对 自身 的生活和 娱人娱 神的激 情 。在与环境和谐相处 的过程 中,他们不 断寻找艺术与娱乐所传递 的身心 宽慰和愉悦 ,寻找艺术的体验与表露 。清 同治 《 来凤县志》 曾记载 了土家 族在 生产 劳动 中结合音乐娱乐 的现象 ,“ 土 家族 以 ‘ 管 山’为业 ,所 种火畲小米及包谷杂粮 ,满 山满岭 ,每
收 稿 日期 :2 O 1 2 - 1 2 - 1 1
作者简介 :熊晓辉 ( 1 9 6 7 一) ,男,湖南凤凰人 ,湖南科技 大学艺术 学院教授 ,硕 士生导师,主要研 究 中国传统音 乐、音 乐人类 学及钢琴教 学。 基 金项 目:教育部 2 0 1 2年人 文社会科 学规 划基金项 目 “ 明清时期 土家族 土 司音 乐文化研 究”( 1 2 V J h 7 6 0 0 7 5 ) 阶段
土 家族 “ 三棒鼓 "的艺术特 征
熊 晓 辉
( 湖 南科技 大学艺术学院 ,湖南湘潭 4 1 1 2 0 1 )
摘
要:“ 三棒 鼓”是 土家族 一种古老的 民族艺术形 式,具有独特 的表演风格和技法 。土家族
“ 三棒鼓”作为一种地方 曲艺,在长期发展 、传承和嬗 变过程 中体 现 出了鲜 明的 民族特色 ,并具 有 民俗 民风 的叙事性、歌舞技艺 的表演性 、独特风 味的音乐性 、群众 生活的娱乐性、 民族 文化 的 传 承性等艺术特征 ,而且也是土家族文化 艺术 的重要表 现。 关键 词:土家族;三棒鼓;历史渊源;艺术特征
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土家族三棒鼓是土家族民间传统鼓乐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为了促进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开发和推广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成为当今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就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要加强对土家族三棒鼓的宣传和推广。
可以通过举办音乐会、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土家族三棒鼓的特点和魅力。
还可以通过制作宣传片、推出专题节目等方式,将土家族三棒鼓的音乐和舞蹈形式展示给更多的人。
要注重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研发。
可以结合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开发具有土家族风情的旅游线路和项目。
可以推出土家族三棒鼓表演、传统音乐体验、民俗游览等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土家族的文化魅力。
要加强土家族三棒鼓艺术家的培养和人才引进。
通过开办培训班、举办比赛等形式,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土家族三棒鼓艺术家。
可以通过引进专业的鼓乐团队和艺术家,提高土家族三棒鼓的演出水平,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吸引力。
要完善相关的旅游设施和服务。
可以建设专门的表演场所和音乐厅,提供优质的演出环境和设施条件。
要加强对游客的接待和导游服务,让游客能够充分了解土家族文化和三棒鼓的艺术特点。
要加强与其他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合作。
可以将土家族三棒鼓与其他景点和景区进行联动,打造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
可以将土家族三棒鼓与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民宿等进行结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提升旅游的综合体验和吸引力。
渝东南民俗文化的精粹 三棒鼓土家艺术的华章——读白俊奎《中国花鼓戏的流播与酉水花鼓戏的人文内涵研

处. 生产 与生 活殊 异 , 甚至 是相 当落 后 , 令人 望 而生 畏, 望而 却步 。 水又 是土 家族 等 民族 的母 亲河 , 酉 酉
版, 的确 是可喜 可贺 。
酉水 古称 酉溪 , 古代 武陵 山 区 “ 是 五溪 ” 的雄
水 流域 许多 民族 在古代 统称 为 “ 五溪 蛮 ” “ 溪 十 地 九
渝东南 民俗文化 的精粹 三棒鼓土家艺术 的华章
— —
读 白俊 奎 《 国花 鼓 戏 的流播 与酉水 花 鼓 戏 的入 文 内涵 研 究》 中
田 明
( 西 州 民族 工 艺美 术 研 究所 , 湘 湖南 吉 首 4 60 ) 10 0
“ 花鼓 ” 酉水 流域 流传很 普遍 , 称 “ 在 俗 三棒 鼓 ” 。
难行, 这是 一般 人难 以做 到或无 法忍 受 的 , 了搜集 为 材 料 , 都挺 过来 了。 怪 打开 白俊奎 专 著 , 乎一 他 难 似
在 表演艺 术上变 化多端 , 在题材 内容上 丰 富多 彩 , 是 武 陵 山区等地人 民在长期 社会 实践 中创造性 劳动 的
江 .全 长 4 7公里 。酉水流域 地处 云贵高原 余脉地 7
区 , 武陵 山脉 东南境 内 , 在 全境 地势 险峻 , 山峦起 伏 , 沟壑纵 横 。 溪河 交错 。 水是古 代 中原 与西南 之间 的 酉 重要 通 道 ,外 蔽 夔峡 , “ 内绕 溪 山 , 至险 阻 , 僚错 道 蛮 杂, 自巴蜀而 瞰荆 楚者 , 以此 为 出奇 之道 ” 清 ・ 恒 ( 道 光 《 南府 志》 施 卷二 ) 历史上 这里是 中 国中南 地 区汉 。 文 化与少数 民族文化 交界 的最西端 .是 中国西南 少 数 民族 文化 的东端 。 某种 意义上讲 , 从 这里是 历史上 西南 少数 民族 文化 与东面楚汉 文化 、东北部 的 中原 文 化 、中国东南 以及 南方百 越文化 的交叉 点与汇融 地 区 .是 长江以南沿 武 陵山脉直通珠 江 流域 古文化
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土家族三棒鼓是土家族传统民间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种乐器在土家族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工具。
土家族三棒鼓的制作和演奏技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土家族独有的文化遗产之一。
研究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化体验的需求,也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深入挖掘土家族三棒鼓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制定有效的推广策略,对市场前景进行分析,以及解决可能出现的风险与挑战,将有助于推动土家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为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1.2 问题提出土家族三棒鼓是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乐器,具有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尽管土家族三棒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现代社会中却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土家族三棒鼓在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方面存在不足。
虽然土家族三棒鼓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表现形式,但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导致土家族三棒鼓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
土家族三棒鼓的推广面临着市场认知度不高和宣传渠道不畅的问题。
由于受限于传统宣传方式和手段,土家族三棒鼓的推广受到了一定的局限,难以实现广泛的传播和推广效果。
土家族三棒鼓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有效应对,以促进土家族三棒鼓的传承和发展,推动土家族文化的繁荣。
1.3 研究意义土家族三棒鼓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对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家族三棒鼓是土家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土家族人民的重要精神财富。
通过对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土家族传统文化,增强土家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研究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有助于拓展旅游市场,提升旅游品质。
土家族三棒鼓艺术的文化认同研究

土家族三棒鼓艺术的文化认同研究•邓斯博[摘要]三棒鼓是土家族传统曲艺之一。
其文本內容与汉民族的民间文学和传统戏曲有着同源性,同时也采取本土化的叙事策略。
就表现形式而言,三棒鼓的表演场域、表演程式和文本体制既具有汉民族传统戏曲的特点,也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因子;在审美品格上,三棒鼓追求团圆之趣、喜俗尚谑、崇险尚奇,这些都体现出三棒鼓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也成为中华文化走向多元一体格局的鲜明注解。
[关键词]文化认同;三棒鼓;和而不同;土家族三棒鼓是流传于土家族聚居区的传统曲艺之一,又称“丧棒鼓”“花鼓”“喜花鼓”“花鼓子”“打花鼓”“花鼓调”等。
表演人数1—6人不等,表演乐器有鼓、锣、钹等,表演道具有鼓棒、刀、叉、碗等。
三棒鼓的表演分为两类,一种以叙事为主,这类表演以对唱、对打为主,一人打鼓,一人敲锣,叙事内容多与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另一种以表演为主,演奏、歌唱和杂耍相结合,表演过程中拋刀舞棒。
①关于土家族的族源有巴人后裔说、乌蛮后裔说、土著居民后裔说和古羌人后裔说。
②经过几次民族大融合之后,土家族先祖最终选择定居于鄂湘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伴随着民族融合的脚步,土家族文化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民族文化交流逐渐加深,共同汇聚成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文化。
在文化认同过程中,土家族传统曲艺典型代表三棒鼓,被打上和而不同的文化烙印,也典型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
―、三棒鼓文本内容:同源异话从文本内容来看,叙事型三棒鼓以说书为主,其故事底本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形成,这些底本经过几代艺人打磨后成为成熟范本,同时也通过了观众的检验,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考察三棒鼓底本,可以发现其文本内容基本上都来自我们所熟知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历史传说和故事以及儒家经典诗文。
三棒鼓的题材大抵包括三类。
第一类来自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
譬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天仙配》《仙姐送子》③《韩湘子化斋》《丨连寻母■:等都是来自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这包括梁祝传说、白蛇传说、董永传说、八仙传说、目连传说。
以爱育爱·共创未来——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第二小学发展纪实

以爱育爱·共创未来——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第二小学发展纪实“二小好同志,团结还务实;关键时刻在冲刺,日夜在坚持。
”2022年10月13日21:17,龙山县第二小学拥有278人的微信大家庭里,居家隔离的钟玉兰老师正在用龙山县少数民族特有的土家三棒鼓词传递正能量,播报“二小人精神”。
龙山县第二小学位于龙山县城民安镇新建南路西侧,始建于1963年,原名红卫小学,2006年更名为龙山县第二小学。
承各级领导悉心关怀,蒙几代贤达栉风沐雨,经数届师生发愤图强,而今的龙山二小焕然一新。
现有53个教学班,学生2879人,在岗教师163人,秉持“以爱育爱,共创未来”为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为办学目标,坚持“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幸福工作”为办学思想,把学校建设成文明、书香、绿色的校园。
一、以大爱筑教师情怀抗疫期间,先后共计87教师分别奔赴于小区值守、核酸检测、志愿者物资配送的途中。
身患肝硬化的田昌奉主任坚守小区白班值守;学校“紧级征集令”发布半小时内,40名志愿者如约而至;退体教师汪泽伟主动请缨、李勤艳夫妻双双参与(家属非本校职工);值守人员零点班下班后主动参与到学校核酸检测之中;这感人的一幕幕从而引出文头钟玉兰老师的土家三棒鼓词播报场景。
水珠虽小,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
近六十年人文情怀的积累与沉淀,铸就的“二小人精神”就是“有担当、守规则、重分享、勇挑战,以大爱筑教师情怀!”重责任,勇于担当,是“二小人精神”之基础“二小人”对“担当”的理解就是原则与坚守。
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斗争。
校长“担当”:坚持当好这个家,做全体教师的表率,为老师们排忧解难,做实事,做真事,做好事,敢于吃亏,乐于奉献!行政班子“担当”: 行政班子“担当”就是团结务实,形成合力,共谋发展。
教师“担当”:就是尽职守责,做好自己的本质教学工作,为二小的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贡献着每一人的智慧与力量。
对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三棒鼓的调查

大 众 文 艺大188摘要:本文采用实地考察、文献收集整理等研究方法,对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三棒鼓进行了调查分析,试图通过对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三棒鼓的音乐特征、表演特征、歌词特征的浅析,揭示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三棒鼓的美。
同时,也希望通过对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三棒鼓的生存现状的分析,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三棒鼓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湘西龙山县;土家三棒鼓;基本特征;生存现状一、前言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的性格、思维模式、审美情趣及文化特征与自身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湘西龙山县位于湘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连荆楚而挽巴蜀,境内群山耸立,森林茂密,四季分明,酉水、澧水及其支流纵横其间。
在这种优越的环境和气候下,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三棒鼓”便是这笔财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三棒鼓是一种集音乐、文学、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明代时沈德符的《顾曲杂言》中就有对其明确的记载。
它源于农民劳作闲歇时一种娱乐表演。
闲时拿起身边能用的工具,如石头、树枝、镰刀等工具在手里抛耍,旁人便在一边呐喊,吼歌,跟着一起敲击石头,就这样形成了最初三棒鼓。
笔者在此,欲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三棒鼓:一是三棒鼓的基本特征:包括音乐特征、表演特征及歌词特征;二是三棒鼓的美:包括朴素美、野性美与精神美;三是三棒鼓的生存现状,简要分析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三棒鼓艺人的数量、年龄及三棒鼓的传播面;最后,是总结。
本文希望通过对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三棒鼓的调查研究来揭示它的无穷魅力,更欲借此来让更多人来了解、传承及发展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
二、湘西龙山县土家三棒鼓的基本特征(一)音乐特征1.旋律它的旋律形态基本上一样,有一定的固定性,少变化,如:旋律下行,落音为1a。
骨干音为la do re;或la do re mi。
其音阶上没有过多的变化与跨度,都是很平稳的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山土家三棒鼓
《龙山土家三棒鼓》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小学六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
湘西龙山,地处遥远的大山深处。
生活着勤劳善良的土家儿女,他们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摆手舞等200多项具有土家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四射,被非遗保护专家和民族学专家誉为“土家族原生态文化博物馆”。
本节课以土家族原生态曲艺“龙山三棒鼓”为切入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学习三棒鼓的唱腔与伴奏锣鼓的敲击方法。
体验三棒鼓即兴创编的乐趣,从而达到弘扬、传承民族民间曲艺文化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民间艺人演唱的三棒鼓,感受土家三棒鼓的艺术魅力。
2.能学会土家三棒鼓的唱腔与伴奏锣鼓的敲击方法。
3.能与同学一起完成土家三棒鼓的创作与演唱,体验三棒鼓的魅力。
教学重点:学习土家三棒鼓的唱腔与伴奏锣鼓的敲击方法。
教学难点:土家三棒鼓的歌词创作。
教学准备:自制的土家族打击乐器牛皮鼓、马锣、嵌有铜钱的木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1)师生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