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类型-分布和形成环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类型\分布和形成环境

摘要: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可形成于太古宙至现代各个地质时期。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是赋存于海相火山岩系中的古代VMS 矿床成矿作用的再现。VMS 矿床可形成于多种构造环境,但均与拉张背景有关。按照构造环境和容矿岩系将VMS 矿床分为黑矿型、塞浦路斯型、别子型和沙利文型。VMS 矿床的热液蚀变由下盘蚀变带和上盘蚀变带两个结构单元组成。本文通过对块状硫化物的成矿背景、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流体详细描述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环境、矿床类型及成矿机制。

关键词:形成环境;矿床类型;成矿机制;块状硫化物矿床

一、火山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概述以及矿床类型

(一)、VMS 矿床定义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 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简称VMS 矿床)是指产于海相火山岩系中,与海相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在海底环境下由火山喷气(热液)作用和喷气-沉积作用形成的块状或次块状的硫化物矿床,也称作与火山岩有关的或赋存于火山-沉积岩系中的块状硫化物(VHMS)矿床(“块状”并非结构意义)。VMS 矿床规模大,品位高,分布广泛,往往成群成带产出,是Zn、Cu、Pb、Ag、Au 等金属的重要来源,此外还富含Co、Sn、Se、Mn、Cd、In、Bi、Te、Ga 和Ge,部分矿床还含有一定量的As、Sb 和Hg。

VMS 矿床形成于富含金属的热液流体的排泄通道和海底喷口处及其附近的海底洼地。大多数VMS 矿床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特征,即由下部脉状-网脉状矿带(蚀变岩筒)和上部层控的透镜状矿带组成。透镜状矿体主要由块状硫化物、石英、次生层状硅酸盐、铁氧化物和蚀变硅酸盐组成。下部的脉状、网脉状矿体与上部层状矿体呈不整合至半整合接触,其硫化物主要呈网脉状和浸染状。

(二)、构造环境

从太古宙至现代各个地质时期的VMS 矿床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构造环境中,主要为板块边缘环境(离散的和汇聚的)。Sawkins按板块构造的观点,将VMS 矿床成矿环境分成3 类:1)汇聚板块边界环境-亲弧裂谷型(如黑矿矿床、绿岩带矿床和伊比利亚矿带);2)离散板块边界环境,包括洋壳环境(现代洋中脊的矿床和塞浦路斯型矿床)和晚期的大陆裂谷(红海金属沉积物);3)碰撞环境(蛇绿岩容矿的)。

(三)、矿床类型

VMS 矿床是包含很多矿化类型的一个大类,关于VMS 矿床的分类,矿床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如矿石成分、成矿金属元素比值(Cu/Pb/Zn)、容矿岩系和

沉积环境、大地构造环境及蚀变特征等,对VMS 矿床进行了分类,尚无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案。Hutchinson以矿石组成为基础并考虑构造环境因素将VMS 矿床分成Zn-Cu 型、Pb-Zn-Cu-Ag 型和含Cu黄铁矿型。

Sawkins根据成矿环境和容矿岩系将VMS 矿床分为以下3 种类型。

1)黑矿型:形成于岛弧扩张环境或成熟度低、陆壳基底的年轻弧后环境,赋存于弧间裂谷阶段形成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中的酸性火山碎屑岩中,主要为Zn-Cu 型和Zn-Pb-Cu 型矿床。

2)塞浦路斯型:产于洋中脊环境,矿体赋存于组成蛇绿岩套的大洋拉斑玄武岩中,其基本特征是以Cu为主,含少量Zn,基本不含Pb,为含Cu 黄铁矿型矿床。

2)别子型:形成于成熟度高、洋壳基底的弧后扩张盆地环境,一般靠近构造交界处,如洋底与岛弧间,洋底与克拉通间或洋底与大陆壳间,赋存于拉斑玄武质火山-碎屑沉积岩系中,其典型特征是以Cu、Zn 成矿为主。

世界范围内的867 个VMS 矿床的统计分析表明,有421 个产于长英质岩系中,272 个产于双峰式镁铁质岩系中,174 个产于镁铁质岩系中。世界上主要VMS 矿床的分布如图1。

图1 世界上主要VMS 矿床的分布图

二、硫化物矿石Cu同位素组成分析与结果

铜作为过渡族主要金属元素之一,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和生物体中,铜同位素δ65 Cu的总体分布范围为-16.49‰~+9.98‰,平均值为0.17‰(n=1.91)。铜同位素在地幔和地壳中组成变化很小,平均值接近于零。相对于玄武岩、地幔橄榄岩和花岗岩而言,矿床样品δ65 Cu变化范围较大,铜同位素在成矿过程中的显著分馏为矿床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证据。因此,随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的诞生和发展,对铜同位素组成的高精度分析使得铜同位素在矿床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结果表明,德尔尼矿床5件硫化物矿石样品的δ65Cu值分别为-0.89‰、-0.35‰、-0.89‰、-0.40‰和-0.48‰,其中块状矿石中黄铜矿单矿物颗粒δ65Cu值为-0。29‰。无论硫化物矿石全样还是单矿物颗粒的铜同位素组成均为负值,变化范围从-0.29‰~-0.89‰,呈现相对富轻Cu同位素特征。与地幔和地壳中铜同位素组成接近于零值相比,表明硫化物矿石形成过程中Cu同位素发生了明显分馏,矿石总体富集轻Cu同位素。

三、矿床形成机理

洋壳内的岩浆房或新结晶的地质体上部会形成一个高温反应带,这个反应带会使向下循环的海水被加热,温度可到350°(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会更高),同时也会促使海水与洋壳玄武岩发生反应,通过这种水一岩反应,使循环的海水流体发生了化学成分上的变化,即形成热卤水,此时其中溶解的金属含量可达几个μg/g,所含金属主要是Fe,Mn,少量的Cu,Zn及微量的其他金属。与正常的海水相比,金属元素富集程度很高。大多数情况下,流体中还原硫的含量高,使金属以硫化物的形式沉淀出来,但如果流体当中还原硫含量低的时候,金属则会以氧化物的形势沉淀出来。影响沉淀的机制主要有两个:热水流体的沸腾作用和排泄出的流体与周围冷的海水的混合。海底流体混合引起的矿质的快速沉淀有助于在喷流口附近形成近距离硫化物矿床,而在相对浅的海水中发生的沸腾作用,会形成密度大、向海底下沉的热卤水,从而由其沉淀出远离喷流口的硫化物矿床。另外生物媒介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相对于正常深海底的缺乏生物的状况,现代喷流场所可以说是动物群的天堂,动物群在矿化中的作用正不断被认识到,矿物可围绕管虫的外侧沉淀。

四、成矿物质来源

20 世纪60 年代,根据世界许多VMS 矿床的铅同位素资料,显示玄武岩可以反复地侵入地壳并从地幔带来硫和金属元素,即认为地幔是硫和成矿金属的主要来源。也有一些矿床学家因幔源观点缺少直接的证据而持怀疑态度。目前认为成矿金属主要有两种可能的来源:1)在岩浆侵入体和浅位岩浆房之上被加热的循环海水对含矿火山岩系及下伏基底物质的淋滤;2)深部岩浆房挥发分通过释气作用直接释放。一般认为,在有沉积物覆盖的洋中脊,热液沉积物的形成除与深部岩浆活动有关外,沉积物也为海底热液成矿提供了部分甚至是主要的物质来源。而在无沉积物覆盖的洋中脊,洋脊玄武岩是成矿金属的主要来源。在弧后盆底环境,热液沉积物物质来源更为复杂。很明显,基底类型(洋壳/陆壳)及岩石组合(基性/中酸性)制约着金属矿化类型。产于洋壳基底、镁铁质岩中的VMS 矿床,金属Cu 和Zn 具有很高的含量,含少量甚至微量的Pb 和Ba,矿床类型为Cu 型或Cu-Zn 型。而产于陆壳基底、中酸性火山-沉积岩系或双峰式火山沉积岩系中酸性火山岩中的VMS 矿床,金属Pb 具有较高的含量,矿床类型为Zn-Pb-Cu 型或Zn-Cu 型,Cu 含量明显减少,Pb 和Ba 含量显著增加。因此很多矿床学家认为,易溶元素(如Pb、Zn、Ag 等)主要来自火山-沉积岩系的淋滤,而难溶元素(如Cu、Sn、Bi、Mo 等)主要源自岩浆。在对东Manus 弧后盆地现代海底VMS 矿床容矿火山岩的研究中发现存在普遍富含CO2 的气泡的熔融包裹体,气泡中高度富集氯化物和Cu、Zn、Fe、Ni 的硫化物。据此,他们认为这是岩浆流体存在的直接证据,并且这种富含金属的岩浆流体能为形成VMS 矿床的热液系统提供大量的Cu和Zn。

结束语

总而言之,火山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因和类型从认识上长期的争议而反映出成矿过程的复杂性,早期热液喷流沉积成矿系统,又受到后期构造-热液成矿系统的叠加,显示出叠加成矿和多成因矿床特征。然而对于矿床地质控制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