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分类管理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f6d14853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d.png)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一、概述商品ABC分类管理是一种基于商品重要性和销售额的分类方法,旨在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库存,提高供应链效率和利润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商品ABC分类管理的标准格式和相关要求。
二、分类依据商品ABC分类管理依据以下两个指标进行分类:1. 商品重要性:根据商品对企业利润贡献的重要程度,将商品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商品对利润贡献最高,C类商品对利润贡献最低。
2. 销售额:根据商品的年销售额,将商品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商品销售额最高,C类商品销售额最低。
三、分类标准1. 商品重要性分类标准:- A类商品:对企业利润贡献最高的商品,通常是畅销商品或高利润商品。
这些商品的库存管理需要高度关注,保持高库存周转率。
- B类商品:对企业利润贡献次高的商品,通常是中等销售额或利润的商品。
这些商品的库存管理需要适度关注,保持适当的库存水平。
- C类商品:对企业利润贡献相对较低的商品,通常是低销售额或利润的商品。
这些商品的库存管理需要较低的关注度,保持较低的库存水平。
2. 销售额分类标准:- A类商品:销售额最高的商品,通常是热门商品或高价值商品。
这些商品的库存管理需要高度关注,保持高库存周转率。
- B类商品:销售额次高的商品,通常是中等销售额的商品。
这些商品的库存管理需要适度关注,保持适当的库存水平。
- C类商品:销售额相对较低的商品,通常是低销售额的商品。
这些商品的库存管理需要较低的关注度,保持较低的库存水平。
四、分类管理要求1. A类商品管理要求:- 建立定期盘点制度,保证库存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 根据销售情况和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补货策略,确保库存充足。
- 高度关注市场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动态,及时调整销售策略和定价策略。
- 定期分析A类商品的销售数据和利润情况,寻找提高销售额和利润的方法和机会。
2. B类商品管理要求:- 建立适当的库存警戒线,避免库存过多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f6cf9f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8.png)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商品分类管理是商业运营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能够匡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组织商品,提高运营效率和销售业绩。
为了规范商品分类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制定本标准。
二、分类标准1. 商品分类层级根据商品的特点和属性,将商品分为三个层级:A类、B类和C类。
- A类商品:销售额最高的商品,占领销售总额的80%以上,通常是畅销商品,需重点关注和管理。
- B类商品:销售额次高的商品,占领销售总额的15%~20%,通常是一些中等销售额的商品。
- C类商品:销售额最低的商品,占领销售总额的不到5%,通常是一些滞销或者季节性商品。
2. 分类依据商品分类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销售额:根据商品的销售额大小进行分类。
- 库存周转率:根据商品的库存周转率进行分类,周转率高的商品归为A类,周转率低的商品归为C类。
- 利润率:根据商品的利润率进行分类,利润率高的商品归为A类,利润率低的商品归为C类。
- 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情况进行分类,市场需求高的商品归为A类,市场需求低的商品归为C类。
3. 分类管理不同类别的商品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A类商品:重点关注和管理,及时补货,确保库存充足,优化促销策略,提高销售额和利润率。
- B类商品:适度关注和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和库存情况进行补货,合理定价,提高销售额和利润率。
- C类商品:较少关注和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和库存情况决定是否补货,采取清库存或者降价促销等策略,减少滞销商品的库存。
4. 分类调整商品分类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经营情况进行调整。
主要调整方式包括:- 销售额变化:当某个商品的销售额发生较大变化时,需要重新评估其分类,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市场需求变化:当市场对某个商品的需求发生较大变化时,需要重新评估其分类,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新品上市:当新品上市时,需要根据其预期销售额和市场需求进行初步分类,并根据实际销售情况进行调整。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9f9f9f5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7.png)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一、引言商品分类是商业运营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商品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提高仓储和物流效率,优化销售策略,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
本文旨在制定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以确保商品分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提高商业运营效率。
二、背景随着商品种类的增多和销售渠道的多样化,对商品进行分类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商品分类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商业运营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商品分类管理规范。
三、分类标准1. ABC分类法ABC分类法是一种常用的商品分类方法,根据商品的重要性和销售额来划分商品等级。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将商品分为A类、B类和C类三个等级,具体划分如下:- A类商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70%,重要性高,需重点管理。
- B类商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20%,重要性一般,需适度管理。
- C类商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10%,重要性较低,需简单管理。
2. 商品特性分类除了ABC分类法,还可以根据商品的特性进行分类管理,例如:- 季节性商品:根据季节的变化,对商品进行分类管理,以便及时调整库存。
- 保质期商品:根据商品的保质期进行分类管理,以确保商品的新鲜度和品质。
- 重量/体积商品:根据商品的重量或体积进行分类管理,以便合理规划仓储空间和物流方案。
四、分类管理流程1. 数据收集收集商品的相关数据,包括销售额、库存量、销售周期等信息,以便进行分类管理。
2. 分类划分根据分类标准,对商品进行分类划分,可以使用专业的数据分析工具辅助判断。
3. 策略制定针对不同等级的商品,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包括采购策略、库存管理策略和销售策略等。
4. 监控与调整定期监控商品的销售情况和库存状况,及时调整分类管理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五、分类管理的好处1. 提高仓储和物流效率通过商品分类管理,可以合理规划仓储空间,减少库存积压和仓储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2. 优化销售策略不同等级的商品需采取不同的销售策略,通过合理定价和促销活动,提高销售额和利润。
超市商品分类标准及管理方法
![超市商品分类标准及管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00e0dd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1.png)
超市商品分类标准及管理方法一、商品分类标准1. 按照商品属性分类(1)食品类:包括生鲜、熟食、零食、饮料、粮油等。
(2)家居用品类:包括厨房用品、家纺、个人护理、清洁用品等。
(3)服装鞋帽类:包括男装、女装、童装、鞋帽、箱包等。
(4)电子产品类:包括手机、电脑、家电、数码配件等。
(5)文具办公用品类:包括文具、办公用品、体育用品等。
2. 按照商品用途分类(1)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牙膏、洗发水等。
(2)节日礼品:如月饼、粽子、年货等。
(3)季节性商品:如夏季的防晒霜、冬季的保暖内衣等。
3. 按照商品品牌分类(1)国内品牌:如华为、美的、蒙牛等。
(2)国际品牌:如可口可乐、宝洁、苹果等。
二、商品管理方法1. 商品陈列管理(1)遵循“先进先出”原则,确保商品新鲜度。
(2)根据商品属性和用途进行合理分区,方便顾客选购。
(3)采用有吸引力的陈列方式,提高商品展示效果。
2. 商品库存管理(1)定期进行库存盘点,确保库存数据的准确性。
(2)根据销售情况,合理调整库存,避免积压和断货。
(3)对滞销商品进行促销,提高库存周转率。
3. 商品质量管理(1)严格执行商品验收制度,确保进货商品质量。
(2)加强商品在库养护,防止商品损坏、变质。
(3)定期对商品进行抽检,确保销售商品质量。
4. 商品价格管理(1)制定合理的商品定价策略,确保价格竞争力。
(2)关注市场动态,适时调整商品价格。
(3)对促销商品进行价格优惠,吸引顾客购买。
5. 商品促销管理(1)策划有针对性的促销活动,提高商品销售额。
(2)合理分配促销资源,确保促销效果最大化。
(3)评估促销活动效果,不断优化促销策略。
三、商品分类细化与优化1. 细分市场,满足不同顾客需求(1)针对不同年龄层、性别、消费能力的顾客,对商品进行更精细的分类。
(2)关注特殊人群需求,如孕妇、儿童、老年人,提供专门的商品分类。
2. 跨界融合,创新商品分类(1)结合时尚潮流,推出跨界商品组合,如运动与时尚结合的服装区。
商品分类管理名词解释
![商品分类管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a9ae281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b.png)
商品分类管理名词解释一、商品分类商品分类是根据商品的特征、用途、生产或采购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商品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这种分类有助于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商品,提高商品管理的效率。
二、管理原则商品分类管理原则是指导商品分类管理工作的基本准则。
这些原则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统一性等,以确保分类合理、准确、便于操作和管理。
三、分类标准分类标准是用于确定商品类别的依据和准则。
它可以根据商品的自然属性、用途、原材料、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特征来确定。
选择适当的分类标准有助于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四、商品属性商品属性是指商品所具有的特性或特征,如材质、尺寸、颜色、质量、功能等。
在商品分类管理中,了解和掌握商品的属性是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
同时,了解商品属性的差异也有助于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五、编码系统编码系统是对商品进行数字化标识的一种方式。
通过为每个商品分配一个唯一的代码或编号,可以方便地识别和跟踪商品,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编码系统应具有简单、易用、可扩展等特点,以便于在商品管理中广泛应用。
六、陈列布局陈列布局是指将商品按照一定的规则和顺序摆放在货架或展示区域的方式。
合理的陈列布局有助于提高商品的展示效果,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促进销售。
陈列布局应根据商品的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设计,以实现最佳的视觉效果和销售效果。
七、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指对商品库存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通过有效的库存管理,可以确保库存水平适当,避免积压和浪费,同时满足生产和销售的需求。
库存管理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如实时库存监控、定期盘点等,以确保库存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八、营销策略营销策略是指企业为了促进商品销售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
营销策略应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制定,包括定价策略、促销策略、渠道策略等。
通过有效的营销策略,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促进销售增长。
九、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指对商品销售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4b7ac89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6c.png)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商品ABC分类是一种常用的库存管理方法,通过将商品按照销售额、销售数量等指标进行分类,匡助企业实现库存的合理管理和优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商品ABC分类管理的标准格式和相关要求。
二、分类标准1. 销售额分类(按照销售额从高到低排序)- A类商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70%以上。
- B类商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20%至70%之间。
- C类商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10%以下。
2. 销售数量分类(按照销售数量从高到低排序)- A类商品:销售数量占总销售数量的70%以上。
- B类商品:销售数量占总销售数量的20%至70%之间。
- C类商品:销售数量占总销售数量的10%以下。
3. 综合分类- 将销售额分类和销售数量分类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出最终的ABC分类结果。
三、分类管理要求1. A类商品管理要求- 加强库存管理,确保库存充足,避免缺货。
- 高效的补货机制,及时补充库存。
- 定期进行销售预测和市场调研,以便调整采购计划。
- 定期审查A类商品的定价策略,确保利润最大化。
2. B类商品管理要求- 定期审查销售情况,及时调整库存数量。
- 根据市场需求和销售趋势,灵便调整B类商品的定价策略。
- 定期进行促销活动,提高B类商品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
3. C类商品管理要求- 严格控制库存数量,避免过多库存积压。
- 定期清理滞销商品,降低库存成本。
- 根据市场需求和销售情况,考虑逐步淘汰C类商品。
四、分类管理流程1. 采集数据:采集商品的销售额和销售数量数据。
2. 排序:按照销售额和销售数量分别进行排序。
3. 分类:根据分类标准,将商品分为A、B、C类。
4. 综合分类:将销售额分类和销售数量分类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出最终的ABC分类结果。
5. 制定管理要求:根据不同类别的商品,制定相应的管理要求。
6. 实施管理要求:根据制定的管理要求,进行商品库存管理和销售策略的调整。
7. 定期评估:定期评估商品分类管理的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046fbb6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8.png)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一、引言商品分类管理是商业运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合理的分类管理可以提高商品的销售效率和运营效益。
本文将详细介绍商品ABC分类管理的标准格式和相关要求,以匡助企业建立规范的商品分类管理体系。
二、背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运营商品,需要对商品进行分类管理,以便更好地了解商品的销售情况、库存情况和市场需求。
三、分类依据商品ABC分类管理是根据商品的销售额和销售数量进行分类的。
根据Pareto 法则,大部份销售额和利润来自于少部份的商品,而大部份商品的销售额和利润相对较低。
因此,将商品按照销售额和销售数量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分配资源和管理商品。
四、分类方法1. ABC分类法根据商品的销售额和销售数量,将商品分为A、B、C三个等级:- A类商品:销售额和销售数量最高的商品,通常占领销售额的70%以上,利润贡献最大,需要重点关注和管理。
- B类商品:销售额和销售数量居中的商品,通常占领销售额的20%摆布,利润贡献适中,需要适度关注和管理。
- C类商品:销售额和销售数量较低的商品,通常占领销售额的10%摆布,利润贡献较小,可以采取较为简单的管理方式。
2. XYZ分类法根据商品的需求稳定性和预测准确性,将商品分为X、Y、Z三个等级:- X类商品:需求稳定、预测准确的商品,可以进行长期规划和供应链优化。
- Y类商品:需求相对稳定、预测相对准确的商品,需要进行适度的库存管理和补货控制。
- Z类商品:需求不稳定、预测不许确的商品,需要进行灵便的库存管理和补货控制。
五、分类管理要求1. A类商品的管理要求:- 确保A类商品的库存充足,避免缺货情况发生。
- 定期进行销售数据分析,及时调整A类商品的进货计划。
- 加强对A类商品的市场调研,提高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2. B类商品的管理要求:- 根据销售数据和市场需求,制定适当的进货计划,避免库存积压和缺货现象。
商品分类管理
![商品分类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051c9a8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a.png)
按照分类规则对所有商品进行分类,并建立相应的分 类体系和数据库。
定期维护更新
根据市场变化和商品更新情况,定期对商品分类进行 维护和更新,以确保分类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04
商品分类的管理
商品分类的维护
定期检查分类准确性
定期检查商品分类是否准确,确保商品能够被 正确归类。
及时调整分类
当发现商品分类不准确或不合理时,应及时进 行调整,确保分类的准确性。
总结词
根据商品的使用目的和功能进行分类
详细描述
将商品按照其用途分为不同的类别,如食品、服装、家电等。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快速找到 所需商品。
按商品生产原料分类
总结词
根据商品的生产原料进行分类
详细描述
将商品按照其生产原料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棉制品、皮革制品、木制品等。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消费 者了解商品的材料来源和特性。
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商品之间的关联和规 律,优化分类结构。
实时分类
利用大数据实时处理能力,对新增商品进行 快速分类,保持分类的时效性。
个性化推荐
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和购买历史,进行个性化 商品推荐,提高用户满意度。
物联网在商品分类中的应用
智能标签
利用物联网技术,为商品配备智能标签,实现商品的快速识别和分 类。
06
商品分类的未来发展
人工智能在商品分类中的应用
1 2
自动化分类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商品自动分类,提高分 类效率和准确性。
图像识别
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识别商品图片,自动归类商 品,减少人工干预。
3
语义分析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商品描述和关键词, 实现智能分类。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975fc07b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ec.png)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一、概述商品ABC分类管理是一种常用的库存管理方法,通过将商品按照销售额或利润贡献度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管理库存和优化采购决策。
本文将详细介绍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包括分类依据、分类方法、分类标准和分类管理流程等。
二、分类依据商品ABC分类的依据一般可以是销售额或利润贡献度。
销售额是指商品在一定时间内的销售金额,利润贡献度是指商品销售所带来的利润。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依据进行分类。
三、分类方法1. 销售额法按照商品的销售额进行分类,将销售额最高的商品归为A类,销售额次高的商品归为B类,销售额最低的商品归为C类。
2. 利润贡献度法按照商品的利润贡献度进行分类,将利润贡献度最高的商品归为A类,利润贡献度次高的商品归为B类,利润贡献度最低的商品归为C类。
四、分类标准1. A类商品A类商品是销售额或利润贡献度最高的商品,通常占据销售额或利润贡献度的70%以上。
这些商品具有较高的销售额或利润贡献度,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对A类商品的库存管理要求较高,需要保持较高的库存周转率,及时补充库存,以确保供应的连续性。
2. B类商品B类商品是销售额或利润贡献度次高的商品,通常占据销售额或利润贡献度的20%左右。
这些商品的销售额或利润贡献度较高,但相对于A类商品来说,对企业的影响较小。
对B类商品的库存管理要求适中,需要保持合理的库存周转率,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补充。
3. C类商品C类商品是销售额或利润贡献度最低的商品,通常占据销售额或利润贡献度的10%以下。
这些商品的销售额或利润贡献度较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影响较小。
对C类商品的库存管理要求相对较低,可以适量保持库存,但需要定期进行清理和调整,以避免库存积压。
五、分类管理流程1. 数据收集收集商品的销售额或利润贡献度数据,包括销售额、成本、利润等相关信息。
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销售系统或财务系统获取这些数据。
2. 分类计算根据所选的分类方法,计算商品的销售额或利润贡献度,并按照分类标准将商品分为A、B、C类。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6c5a4e53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b.png)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一、引言商品分类是商业运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企业的库存管理、销售策略以及采购决策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商品分类管理,提高运营效率,本文将详细介绍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
二、背景在商业运营中,商品的销售额和库存量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为了更好地管理商品,根据销售额和库存量的差异,将商品分为ABC三个等级,分别代表高、中、低价值的商品。
通过对不同等级的商品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运营效率和利润。
三、商品ABC分类的依据1. 销售额依据:- A类商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前70%- B类商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中间20%- C类商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后10%2. 库存量依据:- A类商品:库存量占总库存量的前30%- B类商品:库存量占总库存量的中间50%- C类商品:库存量占总库存量的后20%四、商品ABC分类管理策略1. A类商品管理策略:- 对于高价值的A类商品,要加强库存管理和销售预测,确保库存充足但无非剩。
- 针对A类商品的销售,要进行精准定价和促销策略,以提高销售额和利润。
- 对于A类商品的采购,要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供应链畅通。
2. B类商品管理策略:- 对于中等价值的B类商品,要进行适度的库存管理,避免过多的库存积压。
- 针对B类商品的销售,可以采取一些促销手段,如捆绑销售、套餐优惠等,以提高销售额。
- 对于B类商品的采购,要根据销售预测和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采购计划。
3. C类商品管理策略:- 对于低价值的C类商品,要精细管理库存,避免过多的滞销库存。
- 针对C类商品的销售,可以采取清仓处理、降价促销等策略,以减少库存量。
- 对于C类商品的采购,要严格控制采购数量,避免过多的库存积压。
五、商品ABC分类管理的好处1. 提高库存周转率:通过对不同等级的商品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可以减少库存积压,提高库存周转率。
2. 优化销售策略:根据商品的ABC等级,能够制定针对性的销售策略,提高销售额和利润。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986cdf9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e2.png)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在商业运营中,商品分类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商品进行分类,可以提高商品管理的效率,优化库存管理,提升销售业绩。
为了规范商品分类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制定本文档,明确商品ABC分类管理的标准和流程。
二、目标与范围1. 目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商品ABC分类管理标准,提高分类准确性和管理效率。
2. 范围:适合于所有涉及商品分类管理的部门和人员。
三、术语定义1. 商品:指公司所销售的各类产品或者服务。
2. ABC分类:将商品按照重要性和销售额进行划分的方法,分为A类、B类和C类。
- A类商品:销售额高、重要性大,需重点关注和管理。
- B类商品:销售额适中、重要性普通,需适度关注和管理。
- C类商品:销售额低、重要性较小,需基本管理。
四、分类标准1. 销售额标准:- A类商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前80%。
- B类商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中间15%。
- C类商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后5%。
2. 重要性标准:- A类商品:对公司利润贡献较大,市场需求高,竞争压力大。
- B类商品:对公司利润贡献适中,市场需求普通,竞争压力适中。
- C类商品:对公司利润贡献较小,市场需求低,竞争压力小。
五、分类流程1. 采集销售数据:从销售系统中获取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销售数据,包括商品编号、销售数量和销售额等信息。
2. 计算销售额比例:按照销售额标准,计算每一个商品的销售额占比。
3. 确定商品重要性:根据重要性标准,对商品进行评估,确定其重要性等级。
4. 分类划分:根据销售额比例和商品重要性,将商品划分为A类、B类和C类。
5. 定期更新:根据销售数据的变化,定期更新商品分类,确保分类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六、分类管理1. A类商品管理:- 加强库存管理,确保库存充足,避免缺货情况发生。
- 定期进行销售数据分析,寻觅销售增长点和潜力。
- 对竞争对手进行市场调研,及时调整销售策略。
2. B类商品管理:- 定期进行库存盘点,确保库存与销售需求相匹配。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e9324e37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89.png)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标题: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引言概述:商品ABC分类管理是一种常用的库存管理方法,通过将商品按照销售情况和重要性进行分类,可以匡助企业更有效地管理库存,优化资金利用率,提高运营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商品ABC分类管理的规范和实施方法。
一、分类依据1.1 根据销售额根据商品的销售额将商品分为A、B、C三类,销售额高的为A类,销售额中等的为B类,销售额较低的为C类。
1.2 根据销售数量根据商品的销售数量将商品分为A、B、C三类,销售数量多的为A类,销售数量中等的为B类,销售数量较少的为C类。
1.3 综合考虑综合考虑销售额和销售数量,将商品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其ABC分类。
二、管理策略2.1 A类商品管理对A类商品进行重点管理,加强库存监控和补货频率,确保库存充足,避免缺货现象发生。
2.2 B类商品管理对B类商品进行适度管理,根据销售情况和季节性需求进行调整,避免库存积压和过度采购。
2.3 C类商品管理对C类商品进行精细管理,定期清理滞销库存,优化采购计划,减少库存积压。
三、采购决策3.1 A类商品采购对A类商品采取及时补货策略,根据销售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灵便调整,确保库存充足。
3.2 B类商品采购对B类商品进行定期审查和调整,避免过度采购和库存积压,保持库存与销售需求的平衡。
3.3 C类商品采购对C类商品采取谨慎采购策略,减少库存积压和滞销现象,避免资金浪费和库存过期。
四、库存控制4.1 A类商品库存控制对A类商品进行严格的库存监控,确保库存周转率高,避免资金占用过多。
4.2 B类商品库存控制对B类商品进行适度的库存控制,根据销售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库存调整,避免库存积压。
4.3 C类商品库存控制对C类商品进行精细的库存控制,减少滞销库存,优化库存结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五、监控与评估5.1 定期评估定期对商品ABC分类进行评估,根据实际销售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保持分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269b83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26.png)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商品分类管理是商业运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商品,提高运营效率和销售业绩。
本文旨在制定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以确保商品分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分类原则1. ABC分类法:根据商品的销售额和销售频次,将商品分为A、B、C三个等级。
- A类商品:销售额高、销售频次高,占据销售额的20%,但只有销售品种的5%。
- B类商品:销售额适中、销售频次适中,占据销售额的30%,销售品种的15%。
- C类商品:销售额低、销售频次低,占据销售额的50%,销售品种的80%。
2. 基于利润率的调整:在ABC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商品的利润率进行调整。
高利润率的商品可以向上调整一个等级,低利润率的商品可以向下调整一个等级。
三、分类管理流程1. 数据收集:收集商品的销售额、销售频次和利润率等相关数据,并进行整理。
2. ABC分类划分: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按照ABC分类法进行商品分类划分,确定每个商品所属的等级。
3. 调整分类:根据商品的利润率进行调整,将高利润率的商品向上调整一个等级,低利润率的商品向下调整一个等级。
4. 分类管理:根据商品的分类等级,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 A类商品:重点关注、精细管理,及时补货,确保库存充足,提高销售额。
- B类商品:适度管理,根据销售情况进行补货,避免库存积压。
- C类商品:简化管理,降低库存,减少采购成本。
5. 定期评估:定期对商品分类进行评估,根据销售情况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商品的分类等级。
四、分类管理的好处1. 提高运营效率:根据商品的分类等级,合理安排采购、库存和销售工作,提高运营效率。
2. 优化库存结构:通过分类管理,合理控制库存,降低库存积压和滞销风险。
3. 精细化管理:对A类商品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销售额和利润率。
4. 节约成本:通过合理调整商品分类等级,降低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
五、注意事项1. 数据准确性:确保收集到的商品销售数据准确无误,避免数据错误对分类结果产生影响。
商品的分类管理
![商品的分类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48347f1a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b.png)
4.自有品牌开发管理
• (1)自有品牌的概念
自有品牌即Private Brand,简称PB。指为了区别于制造商品牌, 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经营销售的商品上加注自己的商标或 标签,自己拥有并在自家商店内使用的品牌。
(2)连锁企业自有品牌开发的意义
• ①连锁企业自有品牌的开发有利于企业降低商品价格,扩大商 品销售;同时,提高毛利率,增加利润。
连锁经营管理
2. 8码的编码原则
1
2
3
4
5
6
7
8
大分类
中分类
小分类
品项
检查号
8码分类法
二、商品管理
• 1.单品管理 • (1)单品是连锁企业商品经营的基本单位。 • (2)单品管理保证了连锁企业每一种商品采购、销售、库存
各环节有机结合,为商品的物流、现金流、信息流的有序运动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3)单品管理增强了连锁企业对于品牌供应商的控制力,从 而保证稳定、丰厚的利润来源。
连锁经营管理
商品的分类管理
• 一、商品分类 • 二、商品管理
一、商品分类
• (一)商品分类概述 • 商品的分类就是把商品分门别类。
分类的层次关系
零售超市全部商品 (第五层)
大分类(第四层)
中分类(第三层) 小分类(第二层) 单品(第一层)
(二)商品分类的原则
• 1.大分类的分类原则 • 2.中分类的分类原则
3.畅销商品的培育
• (1)商品畅销因素分析
• ①商品功能 • ②商品质量 • ③商品价格 • ④商品包装 • ⑤商品品牌 • ⑥售后服务
(2)连锁企业畅销商品的选择
• ①打分法 • ②历史记录法 • ③竞争店借鉴法 • ④追赶潮流法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24723e6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d.png)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在商品管理中,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商品,提高仓库的运作效率,通常会采用ABC分类管理方法。
ABC分类管理方法是根据商品的销售额和销售数量等指标,将商品分为A、B、C三个等级,以便更好地进行库存控制和管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包括分类依据、分类标准和分类管理流程等。
二、分类依据商品ABC分类的依据主要包括销售额和销售数量。
销售额是指商品在一定时间内的销售金额,销售数量是指商品在一定时间内的销售数量。
根据销售额和销售数量的大小,可以将商品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 A类商品:销售额高、销售数量多的商品,通常是销售主力商品,对业绩贡献较大。
2. B类商品:销售额适中、销售数量普通的商品,对业绩贡献较为平稳。
3. C类商品:销售额低、销售数量少的商品,通常是销售辅助商品,对业绩贡献较小。
三、分类标准根据商品的销售额和销售数量,可以制定以下分类标准:1. A类商品标准:- 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通常为80%以上。
- 销售数量占总销售数量的比例:通常为70%以上。
- 重点关注的商品,需要进行定期盘点和库存管理。
2. B类商品标准:- 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通常为15%~20%。
- 销售数量占总销售数量的比例:通常为20%~30%。
- 普通关注的商品,需要进行适当的库存管理。
3. C类商品标准:- 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通常为5%以下。
- 销售数量占总销售数量的比例:通常为10%以下。
- 不需要过多关注的商品,可以采取定期清理或者降价处理的方式。
四、分类管理流程商品ABC分类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分类计算、分类调整和分类管理三个环节。
1. 分类计算:- 采集一定时间段内的销售额和销售数量数据。
- 根据分类标准,计算每一个商品的销售额占比和销售数量占比。
- 根据计算结果,将商品分为A、B、C三个等级。
2. 分类调整:- 定期(如每季度)对商品进行分类调整。
- 根据最新的销售数据,重新计算每一个商品的销售额占比和销售数量占比。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576952a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4.png)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引言:商品分类管理是商业运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商品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销售效率。
本文将介绍商品ABC分类管理的规范,包括分类依据、分类方法、分类标准以及分类管理的重要性。
一、分类依据1.1 产品特性:根据商品的特性进行分类,例如电子产品、食品、服装等。
1.2 产品用途:根据商品的用途进行分类,例如家居用品、办公用品、运动用品等。
1.3 产品销售渠道:根据商品的销售渠道进行分类,例如线上销售、线下销售、跨境销售等。
二、分类方法2.1 ABC分类法:根据商品的重要性和销售贡献度进行分类,将商品分为A、B、C三个等级。
A类商品是销售额和利润贡献最高的商品,需要重点管理;B类商品是销售额和利润贡献次之的商品,需要适度管理;C类商品是销售额和利润贡献较低的商品,可以采取较为简单的管理方式。
2.2 时序分类法:根据商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分类,将商品分为新品、成熟产品和滞销品三个阶段。
新品需要进行市场推广和宣传,成熟产品需要稳定供应和销售,滞销品需要进行清理和处理。
2.3 区域分类法:根据商品的销售区域进行分类,将商品分为不同的地区,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和销售情况进行管理和调整。
三、分类标准3.1 销售额:根据商品的销售额进行分类,销售额高的商品属于高等级分类,销售额低的商品属于低等级分类。
3.2 利润贡献度:根据商品的利润贡献进行分类,利润贡献高的商品属于高等级分类,利润贡献低的商品属于低等级分类。
3.3 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对商品的需求进行分类,市场需求高的商品属于高等级分类,市场需求低的商品属于低等级分类。
四、分类管理的重要性4.1 提高销售效率:通过对商品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商品的销售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销售策略和推广活动,提高销售效率。
4.2 优化库存管理:通过对商品进行分类管理,可以合理安排库存,避免库存积压或者缺货的情况发生,提高库存周转率,降低库存成本。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386a40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7.png)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在商品管理中,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组织商品,提高工作效率和销售业绩,需要对商品进行分类管理。
商品ABC分类管理是一种常用的分类方法,通过对商品根据其销售额、销售量等指标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分配资源、制定采购计划和销售策略。
本文将详细介绍商品ABC分类管理的标准格式和相关要求。
二、分类方法商品ABC分类管理采用ABC分析法,根据商品的销售额、销售量等指标将商品分为三个等级:A类、B类和C类。
1. A类商品:A类商品是销售额或者销售量最高的商品,通常占领总销售额或者总销售量的比例较大。
这种商品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利润贡献最大,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和管理。
A类商品的特点包括:- 高销售额或者销售量;- 高利润贡献;- 时常性需求;- 重要的核心产品。
2. B类商品:B类商品是销售额或者销售量次高的商品,通常占领总销售额或者总销售量的中等比例。
这种商品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利润贡献较为重要,但相对于A类商品来说,需要管理的重点稍低。
B类商品的特点包括:- 中等销售额或者销售量;- 适度的利润贡献;- 比较稳定的需求;- 次要的产品。
3. C类商品:C类商品是销售额或者销售量最低的商品,通常占领总销售额或者总销售量的比例较小。
这种商品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利润贡献相对较低,需要管理的重点较低。
C类商品的特点包括:- 低销售额或者销售量;- 低利润贡献;- 不稳定的需求;- 次要的产品或者滞销品。
三、分类管理要求为了实施商品ABC分类管理,以下是相关的管理要求:1. 数据采集与分析:- 采集商品的销售额、销售量等相关数据;- 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每一个商品的销售额占比和销售量占比。
2. 分类准则:- 根据销售额占比,将商品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划分为A类、B类和C类;- 根据销售量占比,将商品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划分为A类、B类和C类。
3. 管理策略:- 对A类商品,要重点关注和管理,制定专门的销售策略和采购计划;- 对B类商品,要适度关注和管理,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和采购计划;- 对C类商品,管理重点较低,可以考虑降低库存或者采取促销措施。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844406e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3c.png)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商品分类是商业运营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的库存管理、销售分析以及供应链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商品分类管理,提高运营效率,本文制定了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
二、目标1. 建立科学合理的商品分类体系,便于库存管理和销售分析。
2. 提高库存周转率,降低库存成本。
3. 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
三、商品分类体系1. 商品分类原则(1) 根据商品的销售额和销售量,将商品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2) 根据商品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将商品划分为A、B、C三个等级。
(3) 根据商品的特性和用途,将商品划分为不同的品类。
2. 商品分类等级(1) A类商品:销售额和销售量高,具有重要性和紧急程度,需要高度关注和管理。
(2) B类商品:销售额和销售量居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需要适度关注和管理。
(3) C类商品:销售额和销售量较低,具有较低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需要较低程度的关注和管理。
3. 商品分类品类(1) 根据商品的特性和用途,将商品划分为不同的品类,如食品、家居、电子产品等。
(2) 每个品类内部可以再进行子分类,以满足更精细化的管理需求。
四、商品分类管理流程1. 数据收集(1) 收集商品的销售额和销售量数据,可以通过销售系统或者POS系统获取。
(2) 收集商品的特性和用途信息,可以通过产品管理系统或者供应链管理系统获取。
2. 数据分析(1) 根据收集到的销售额和销售量数据,计算每个商品的销售额占比和销售量占比。
(2) 根据销售额和销售量占比,将商品进行ABC分类,确定每个商品的分类等级。
(3) 根据商品的特性和用途信息,将商品进行品类分类。
3. 分类管理(1) 对于A类商品,加强库存管理和销售预测,确保库存充足且及时补充。
(2) 对于B类商品,进行适度的库存管理和销售分析,平衡库存成本和销售需求。
(3) 对于C类商品,进行简单的库存管理,确保库存不过多占用资源。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7dded78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47.png)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引言概述:商品分类管理是企业在进行采购、库存管理、销售等方面的重要工作之一。
通过对商品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库存结构,降低库存成本,提高销售效果。
本文将介绍商品ABC分类管理的规范,包括分类依据、分类方法、分类管理的优势以及分类管理的注意事项。
一、分类依据1.1 销售额根据商品的销售额来进行分类是一种常见的分类依据。
销售额高的商品通常是企业的畅销产品,对企业的利润贡献较大,因此需要重点管理。
销售额低的商品则需要进行合理的库存控制,以免造成资金的过度占用。
1.2 库存周转率库存周转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库存的周转次数,是衡量商品库存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
根据库存周转率进行分类管理,可以将高周转率的商品与低周转率的商品区分开来,优化库存结构,提高库存周转效率。
1.3 供应商绩效供应商的绩效对商品的质量和供应能力有着直接影响。
根据供应商的绩效对商品进行分类管理,可以及时发现供应商的问题,保证商品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
二、分类方法2.1 ABC分类法ABC分类法是一种常用的商品分类方法,将商品按照其重要性和价值进行划分。
通常将销售额或利润贡献作为分类依据,将商品分为A、B、C三类。
A类商品是销售额或利润贡献最高的商品,需要重点管理;B类商品次之,需要适度管理;C类商品销售额或利润贡献最低,可以进行简化管理。
2.2 XYZ分类法XYZ分类法是一种基于需求稳定性的商品分类方法。
将商品按照其需求的稳定性进行划分,分为X、Y、Z三类。
X类商品需求稳定性高,可以进行精确的预测和计划;Y类商品需求较为稳定,需要适度管理;Z类商品需求波动较大,需要灵活应对。
2.3 综合分类法综合分类法是将多个分类依据综合考虑,对商品进行分类管理。
可以根据销售额、库存周转率、供应商绩效等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将商品分为不同的类别,以实现全面的分类管理。
三、分类管理的优势3.1 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商品分类管理,可以使企业对不同类别的商品进行重点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3be42a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1.png)
商品ABC分类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商品分类是商业运营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管理效率、优化商品布局、提升销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商品分类管理,提高商品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制定本文档。
二、分类原则1. ABC分类原则:将商品按照其销售额或者利润贡献程度进行划分,分为A、B、C三个等级。
- A类商品:销售额或者利润贡献最高的商品,通常占总销售额或者利润的20%摆布。
- B类商品:销售额或者利润贡献居中的商品,通常占总销售额或者利润的30%摆布。
- C类商品:销售额或者利润贡献最低的商品,通常占总销售额或者利润的50%摆布。
2. 分类依据:可根据商品的销售额、利润贡献、市场需求、库存周转率等指标进行分类。
三、分类管理流程1. 数据采集:采集商品的销售额、利润、库存等相关数据,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统计。
2. 数据分析: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计算每一个商品的销售额、利润贡献等指标,并进行排名。
3. ABC分类划分:根据分类原则,将商品按照销售额或者利润贡献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划分为A、B、C类。
4. 确定分类依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分类的依据,如销售额、利润贡献、市场需求等。
5. 制定分类标准:根据分类依据,制定具体的分类标准,如A类商品的销售额占比、利润贡献占比等。
6. 分类管理执行:根据制定的分类标准,对商品进行分类管理。
定期进行分类更新,确保分类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分类管理指导原则1. 管理重点: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A类商品的管理上,以提高销售额和利润贡献。
2. 库存控制:对于A类商品,要保持适当的库存水平,以满足市场需求;对于B类和C类商品,要严格控制库存,避免过多的库存积压。
3. 促销策略:对A类商品可以采取更积极的促销策略,如打折、捆绑销售等,以提高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4. 供应链管理:对A类商品的供应链进行优化,确保供应的稳定性和及时性,以满足市场需求。
5. 数据监控:定期监控商品的销售数据和库存数据,及时调整分类管理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店商品的分类管理
导入案例:卡斯美超市的商品分类管理
卡斯美超市始终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来确定 商品分类表。由于各地区生活习惯的差别,各地超市的商品 分类表也不相同,比如说南方地区由于天气炎热,饮料可作 为一个大类来经营;而在商品的经营和管理上,卡斯美有一 套根据自家的理解而设定的分类框架。通常的做法是,按照 使用者的用途或其他影响因子(时间、场所、动机、生活方 式)设定商品分类。分类框架设定好后,再筛选、找寻应备 齐的具体商品品种,最后建立起自己的商品体系。卡斯美超 市的商品分类框架一般设定为5个梯度(五段分位法),即部 门、品群、小分类、品种、品目。根据当地实际编制出的商 品分类表是推行标准化的内容之一,其作用表现在:
商品分类是指为了满足生产、流通和 消费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志,科 学地、系统地将商品分成若干不同类别 的过程。
商品大类 商品中类 商品小类 商品细目
体现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 的行业分工
体现具有若干共同性质 或特征商品的总称
对中类商品的进一步划分, 体现具体的商品名称
对商品品种的详尽区分, 更具体地体现商品的特征
面分类也称平行分类法,它是把拟分类的 商品集合总体, 根据其本身固有的属性或特 征,分成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的面。
第一面
第二面
第三面
成型方法 吹制品 压制品
自由制品
装饰方法 喷花 磨花 雕花
用途 食器 容器 装饰器
面料
式样
款式
面分类法的特点
优点:灵活方便、结构弹性好,适用于计算机处理。 面分类法的每个面中都包含一组类目,将某个面中的 一种类目与另一个面中的一种类目合在一起,即组成 一个复合类目。
商品类目名称 商品大类 商品中类(品类) 商品小类(品种) 商品细目
应用实例
食品类、五金类、化工类等 蔬菜、水果、肉和肉制品、乳制 品、蛋和蛋制品、酒水类 白酒、啤酒、果酒等
60度高杯五粮液
零售企业目前普遍将经营的商品分为四个层次,即大类、 中类、小类和单品。
门类是按国民经济行业共性对商品总的分门别类,属最高
商品的品种是按商品的性质、成分等特征来划分指具体商品
的名称,如西服、洗衣机、皮鞋、啤酒等品种。商品的细目是 对商品品种的详细区分,包括商品的花色、规格、品级等,如 180/112 A 型男西服、 23 号女式高跟皮鞋等。
大类
中类
化 妆 品
小类
品种
■ 商品分类的作用
✓ 商品科学分类有助于信息工作的开展; ✓ 商品分类有助于商业经营管理和选购; ✓ 商品分类有利于实现商品现代化管理; ✓ 商品分类有利于了解商品特性; ✓ 商品分类有利于商品学的教学工作和开展商品研 究工作。
(1)便于界定所经营的商品范围; (2)便于对经营业绩按商品结构进行分析。。
1.卡斯美超市使用的分类Leabharlann 准是什么? 2.商品分类有哪些作用?
4.1商品分类概述
商品分类的概念
商品分类商品是概括一定范围内的 集合总体,任何集合总体都可按照一定 的标志和特征归纳成若干范围较小的单 元,直到划分为最小的单元。
科学性
唯一性
系统性
可扩性
实用性
兼容性
相关知识
国家总政策、总规划的要求,同时应充分满足生产、流通及消 费的需要。因此,商品分类应尽最大努力结合各部门、各系统、 各行业、各企业及消费者的实际,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实用性 是检商品分类首先应满足验商品分类的实践标准。 进行商品分类要事先设置足够的收容类目,以保证新产品出现 时不至于打乱已建立的原有的分类体系和结构,同时为下级部 门便于在本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开拓细分创造条件。按GB— 87标准,我国生产的所有工农业产品(商品、物质)被分为99 大类、1000多个中类、7000多个小类、200000多个细类。在99 大类中有12个大类留空,共增补用。 商品分类体系中的每一个分类层次只能对应一个分类标识,以 免产生子项互不相容的逻辑混乱。按GB—87标准,我国生产的 所有工农业产品(商品、物质)被分为99大类、1000多个中类、 7000多个小类、200000多个细类。在99大类中有12个大类留空, 共增补用。
商品分类的概念和作用
商品分类概述
商品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商品分类标志的选择
商品目录的概念
商品目录识读 商
商品目录的种类
品
商品代码的概念
企业商品目录的制
分 类
商品代码编制
商品代码的种类
定 商品条码概述
管
商品代码的编制
理
商品条码申请
商品条码的种类
超市商品分类管理
商品条码的申请
商品分类管理
库存商品的分类管理
缺点:组配的结构太复杂,不利于手工处理,也不 能充分利用其信息容量。
一般都把面分类法作为线分类法的辅助。
商品分类标志是表明商品特征、用以识别商品不 同类别的记号。
商品分类标志主要有商品的用途、原料、生产方 法、化学成分、使用状态等最基本的属性和特征。
在进行商品分类时,分类标志的选择非常重要 。由于可供选择的分类标志很多,为了使商品分类 能满足分类的目的和要求,并将分类对象明确区分 开来,在选择分类标志时就要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线分类法
线分类也称层级分类法,是将分类对象按所 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 各层级类目,并排列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 开的分类体系。
实例
分类层级 大类 中类
小类
品种
类目名称
大类商品
中类商品1 中类商品2 中类商品3
小类商品1 小类商品2 小类商品3 小类商品4
品种1 品种2 品种3 其他
实例 家具 木制家具、金属 家具、塑料家具 等
床、凳、椅、桌等
单人床、双人床、上 下铺
线分类法的特点:
优点:信息容量大,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符合传统应 用的习惯,既适用于手工操作,又便于计算机处理。
缺点:一旦分类完成,其分类体系结构便不再能改动,因 而弹性较差。
采用线分类法编制商品分类体系时,必须预先留有足够 的后备容量。
类别,我国商品分23个门类。
大类是按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行业来划分的,我国商品在门类
的基础上分88个大类,如五金类、交电类、日用百货类、钟表
类、针纺织品类、印刷品类等大类。 中类即商品种类,也称商品品类或品目。是若干具有共同性质 或特征的商品总称,它包括若干商品品种。如针棉织品、塑料 制品、橡胶制品等。 小类是根据商品的某些特点和性质进一步划分的。如针棉织品 又可分为针织内衣类、针织外衣类、羊毛衫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