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汉语中“是”字的使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古汉语中“是”字的使用

摘要:“是”字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中,词性、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试图对“是”字作为代词、系动词的使用作一探讨,以便深入了解古汉语的这一词汇现象。

关键词:是;代词;系动词

《说文解字》:“是,直也。从日、正。”段玉裁注:“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以日为正”当为据日影定方向、定季节,此字会的当是“确定”义。日影是直的,所以有直义,用作动词即纠正使正直或订正等义。例如: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左传》

昔雍子之父兄谮雍子于恭王,王弗是,雍子奔晋,晋人用之。(《国语·楚语上》)

“是”作动词也可以引申为表示肯定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系词“是”。例如:

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告子上》)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我们由此也可以得出,“是”字作为系词用法是萌芽于先秦的。

“是”作动词也可以引申为“认为正确”。例如:

不法先王,不是礼仪。(《荀子·非十二子》

国君之所是,皆是之。(《墨子·尚同上》)

今成语还有“是古非今”。用作指示代词的“是”当由此发展而来。例如:是,此也。(《博雅》)

由此引而申之,“是”也可以作形容词“正确”,略等于现代汉语里的“对”、“不错”等义。例如:

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世说新语·赏誉》)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定是非也。(《礼记·曲礼》)

偃之言是也。(《论语·阳货》)

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荀子·王制》)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吕氏春秋·察传》)

但是在先秦文献里面,“是”字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当作指示代词来使用的。这时,“是”字主要起复指作用,复指前面的内容,使意义更明确。在这种情况下,“是”字常作主语,谓语,宾语,甚至定语。

先看“是”字作主语的情况。例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庄子·田子方》)

此处“是”和“此”的意义相近。就第一个例子来说,指示代词“是”复指主语“富与贵”、“贫与贱”;就第二个例子来说,前面没有主语,因为它本身就是主语。再例如:

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在这两个例子里,“是”是指示代词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再例如: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证》)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子产坏晋馆垣》)

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许行》)

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其余由此类推。

下面几个例子是“是”字作为代词,在判断句中作谓语的情况。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汉语的判断句,谓语是名词或是具有名词性质的词,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代词具有名词的性质,因此代词可以作古汉语中判断句的谓语。例如: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魏策四》)

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逍遥游》)

在这几个例子里,“今日”、“汤”、“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是”字作谓语。

再看“是”字作宾语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以。代词“是”用作来自动词的介词“以”的宾语(表示“因此”的意思)的时候,在上古一般是放在介词的前面;而且“是以”这个结构作为凝固形式一直流传在后代的文言里。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当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国拘女类千,小国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无妻,女多拘无夫。(《墨子·辞过》)

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非我与吾子之罪,几天与之也。吾是以泣也。(《庄子·徐无鬼》)

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荀子·宥坐》)

内见疑强大,外依蛮貊以为援,是以日疏。(《史记韩信王卢绾列传》)

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汉书·司马迁传》)

故虚实之事业传世间,真伪不变也,世人惑焉,施易男论。(《论衡·谈天篇》)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是以有力者过之,熟识之若无睹也。(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极大喜也。(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是”字作宾语的第二种情况:是谓。代词“是”作动词“谓”的宾语。译成现代汉语是“人们把它叫做”或“我们把它叫做”。其实“是谓”到后来也成为了一种凝固形式,被保留了下来。例如:

观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无所不利,是谓天德。(《墨子·天志中》)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庄子·马蹄》)

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庄子·在宥》)

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得之人哉!(《庄子·天地》)

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緡,若智若昏,是谓玄德。(《庄子·天地》)

此三材者而无失其次,是谓人主之道也。(《荀子·君道》)

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是谓惠暴而宽贼也。(《荀子·正论》)“是”字作宾语的第三种情况:是之谓。“是”仍然作动词“谓”的宾语。“是之谓”到后来也成了一种凝固形式。例如: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修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庄子·齐物论》)

若然者,虽直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庄子·人间世》)

失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荀子·劝学》)

再来分析“是”作指示代词作定语的情况。例如: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与南冥。(《庄子·逍遥游》)

是月也,以立春。(《礼记·月令》)

“是”在这里作定语修饰“鸟”、“月”,在翻译的时候要加上相应的量词,所以应译成“这只鸟”,“这个月”。

“是”作为指示代词复指,还有另外的一种情况,那就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这种情况,还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字放在宾语和谓语之间。例如: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诗经·北风·月明》)

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庳,俾民不迷。(《诗经·小雅·节南山》)

恢谏违卜,固败是求,有何逃焉?(《左传僖公十五年》)

君王之不恤,而群臣是尤,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今吴是懼而城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有时名词宾语前置而又有“是”字复指的时候,为了强调提前的名词宾语,往往还要在名词宾语前加上词头“唯”字。例: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诗经·小雅·斯干》)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唯迩言是听。唯迩言是争。(《诗经·小旻》)

除君之恶,唯力是视。(《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帅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力是视。(《左传成公十三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