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蛤蚧的鉴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雌雄蛤蚧的鉴别
从外形上区别蛤蚧并不难。一般来说,雄性体大而粗壮,头较大,颈和尾较细;雌性则相反。雄性股部腹面有“ ∧”形排列的股孔;雌性没有。生殖时期,雌性体后部膨大,更易鉴别。
另外,雄性尾基部腹面紧靠泄殖腔处有两个椭圆形隆起,叫半阴茎囊,内有两个半茎(交接器),各有一个开口。用拇指和食指向泄殖腔方向压挤,可见半阴茎翻出体外。雌性不具上述特征。
摘要:
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 除去内脏的干燥体。为名贵中药,始载于唐《海药本草》,宋代《开宝本草》日:“蛤蚧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树间,形如守宫,身长四五寸,尾与身等长”。以其雄性鸣声“蛤”,而雌者鸣“蚧”,雌雄同居鸣声各异,故蛤蚧之称由此鸣声而号之。蛤蚧是广西特产药材之一,分布全省各地;广东和云南次之。以体大,
蛤蚧又名仙蟾。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后的全体。雄者“蛤声”,雌者“蚧声”,且常为对偶成双出没,故名“蛤蚧”。早在2千多年前的《杨雄分言》中,就有明确记载。是一种补肺益肾,定喘止咳,助阳填精的最好药物。
该品从2月中旬至11月底为活动季节,5至9月为旺盛活动期。常以几条或单独栖息于坟墓洞穴或石缝间,昼伏夜出。以嘴作自卫武器,见人即弃尾而逃。据宋·《开宝本草》云“蛤蚧……,药力在尾,尾不全者无效”。主产于广西、广东、福建、云南、台湾等省区。印度及东南亚各国亦有资源分布。我国以广西分布面最广,数量大,质量亦佳。最高年份的1963年,广西全区收购蛤蚧37.7万对,1966年最高年出口量达16.8万对。商品以个大、全体完整,尤尾部无损、无虫蛀者为优。故广西为蛤蚧的主产区,其产品为地道商品。
【历史资料】《雷公炮炙论》:“蛤蚧,凡使,须认雄雌,若雄为蛤,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为蚧,口尖身大尾小。男服雌,女服雄。凡修事,服之,去甲上、尾上并腹上肉毛,毒在眼,如斯修事了,用酒浸才干,用纸两重,于火上缓隔纸焙炙,待两重纸干焦透后,去纸,取蛤蚧,于瓷器中盛,于东舍角畔悬一宿,取用,主可十倍,勿伤尾,效在尾也。”
《开宝本草》:“治久咳嗽,肺劳传尸。”
《海药本草》:“治肺痿咯血,咳嗽上气。”
《本草纲目》:“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又云:“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
《本草备要》:“补肺润肾,益精助阳,治渴,定喘止嗽,肺痿咯血,气虚血竭。”
蛤蚧别名仙蟾、大壁虎。蛤蚧性平、味咸。归肺、肾经。功能: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雄者为蛤;雌者为蚧。雄雌常成对拥抱,故名蛤蚧。
蛤蚧
异名仙蟾、大壁虎。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主产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功用主治>补肺益肾,定喘止嗽。治虚劳,肺痿,喘嗽,咯血,消渴,阳痿。
《纲目》:“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宜忌>外感风寒喘嗽忌服。
《得配本草》:“阴虚火动,风邪喘嗽,二者禁用。”
《纲目》:“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
《雷公炮炙论》:“凡使须认雄雌,若雄为蛤,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为蚧,口尖、身大、尾细。”
蛤蚧属脊椎动物、爬行纲、壁虎科,又名大壁虎。蛤蚧是驰名中外的药用动物。中医认为它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功效,能治愈虚劳咳嗽、气喘、神经衰弱、脸黄浮肿等症。蛤蚧喜温湿阴暗,怕寒冷、畏光。常栖息在石缝、树洞及老房的瓦隙墙缝内,多夜间出来捕食昆虫,常鸣叫,叫声“蛤”者为雄,“蚧”者为雌,蛤蚧是因其叫声而得名。蛤蚧的体色,能随外界环境的光度、温度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一般在阳光下,变成灰褐色,在阴暗的条件下,变成黑褐色。蛤蚧在天冷时居深洞,天暖时居浅洞;刮风的天气,常迁移到背风的山坡去住。天气寒冷时就进行冬眠,若气温回升至20℃以上时,又能恢复活动。蛤蚧多是一雌一雄成对在在石壁缝内活动,当雌雄分散后,雌性会不断地鸣叫,彼此寻觅。